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珍膳 拼音:zhēn shàn
珍贵的食物。《周礼·天官序》“膳夫” 汉 郑玄 注:“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论又云:嘉肴珍膳,虽所未尝,尝必美之,适於口也。”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珍膳以夸厚味而无所益於生。” 清 曾国藩 《求阙斋记》:“由是八音繁会,不足於耳;庶羞珍膳,不足於味。”词语解释:视膳 拼音:shì shàn
古代臣下侍奉君主或子女侍奉双亲进餐的一种礼节。语本《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籥,摄衽抱机,视膳於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 唐 元稹 《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孝女视膳,令妇执笄。”《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至此吉礼告成,他三人从此问安视膳,弋雁听鸡,卿绣儂吟,妇随夫唱。”词语解释:调膳 拼音:diào shàn
亦作“ 调饍 ”。
(1).司厨,烹调。 汉 徐干 《中论·覈辩》:“人心之於是非也,如口於味也。口者,非以己之调膳则独美,而与人调之则不美也。” 明 汤显祖 《邯郸记·生寤》:“万岁爷甚是悬掛,以前虽遣中使时常问安,还不放心,以此特差本监,领这御医视药调膳。”
(2).指操持家务。喻赋闲家居。 唐 罗隐 《〈谗书〉重序》:“ 隐 次《谗书》之明年,以所试不如人,有司用公道落去。其夏,调饍於 江 东,不随岁贡。” 宋 王安石 《知制诰沉遘知杭州制》:“比抗章而请郡,期调膳以奉亲。”词语解释:侍膳 拼音:shì shàn
陪从尊长用膳。《旧唐书·肃宗纪》:“俟平寇逆,奉迎鑾舆,从容储闈,侍膳左右。” 唐 刘禹锡 《送太常萧博士》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 清 朱伯韩 《〈北堂侍膳图〉记》:“ 姚湘坡 先生以所绘《北堂侍膳图》示余。”词语解释:供膳 拼音:gòng shàn
(1).供给膳食。《周书·陆通传》:“后宅侧忽有泉出而有鱼,遂得以供膳。”《诗·召南·驷铁》“奉时辰牡” 唐 孔颖达 疏:“兽人献时节之兽以供膳。”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莫説你一位,就带上千把人来,也还供膳得起。”
(2).宫廷中掌管御膳者。《北齐书·方技传·皇甫玉》:“ 显祖 既即位,试 玉 相术,故以帛巾袜其眼,而使歷摸诸人……至供膳曰:正得好饮食而已。”《新唐书·车服志》:“平巾緑幘者……太官署、食官署供膳、奉觶之服也。”词语解释:问膳 拼音:wèn shàn
古礼,父母进食,人子侍侧,问膳食如何。语本《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食下,问所膳。” 郑玄 注:“问所食者。” 唐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之二:“鸡鸣常问膳,今恨玉京留。” 宋 梅尧臣 《送弟赴和州幕》诗:“ 歷阳 况与吾庐近,春穀休言问膳难。”参见“ 问安视膳 ”。
词语解释:问安视膳 拼音:wèn ān shì shàn
《礼记·文王世子》:“ 文王 之为世子,朝於 王季 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 文王 乃喜。乃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 文王 。 文王 色忧,行不能正履, 王季 復膳,然后亦復初。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食下,问所膳。”后因以“问安视膳”为儿子侍奉父母的礼法,即每日必问安,每食必在侧。《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二年》:“太子当鸡鸣而起,问安视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孝亲》:“后喜居 畅春园 ,上於冬季入宫之后,迟数日必往问安视膳,以尽子职。”亦作“ 问寝视膳 ”、“ 问安视寝 ”。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纲 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 宋 陈亮 《廷对策》:“而问安视寝之餘,所以察词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亦既得其机要而见诸施行矣。”词语解释:朝膳 拼音:cháo shàn
早餐,早上吃的食品。亦指用早餐。 唐 皮日休 《游包山精舍》诗:“施稀无夏屋,境僻乏朝膳。” 宋 梅尧臣 《龙女祠祈顺风》诗:“ 长芦江 口发平明, 白鷺洲 前已朝膳。”词语解释:丰膳 拼音:fēng shàn
见“ 丰膳 ”。词语解释:肴膳 拼音:yáo shàn
饭菜。 汉 桓宽 《盐铁论·孝养》:“无端絻,虽 公西赤 不能以为容;无肴膳,虽 閔 曾 不能以养卒。”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 唐 杜甫 《病后遇王倚饮赠歌》:“惟生哀我未平復,为我力致美肴膳。”词语解释:减膳 拼音:jiǎn shàn
古代皇帝在发生天灾或天象变异时吃素或减少肴馔,以示自责。《晋书·成帝纪》:“三月,旱。詔太官减膳。” 唐 杜甫 《病橘》诗:“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戊戌谤书附重刊闺范序闺鉴图说跋》:“且彼时大内被灾,中宫减膳。”词语解释:进膳 拼音:jìn shàn
亦作“ 进饍 ”。
(1).奉上食物。《后汉书·逸民传·严光》:“舍於北军,给牀褥,太官朝夕进膳。” 唐 白行简 《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因返访布政旧邸;邸主哀而进膳。” 清 吴振棫 《养吉斋丛录》卷二四:“进膳有膳单,每日膳毕,指出某物赐某处赐某人。”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岂徒事舅姑而已,乃若小叔、女妹,一切供役,自理髮、浴身、进饍、献茶、浣衣、濯足,一若固然。”
(2).犹进食。《剪灯馀话·长安夜行录》:“若 岐王 进膳,不设几案,令诸妓各捧一器,品赏之。”《明史·成祖纪二》:“视军士皆食,始进膳。”词语解释:野膳 拼音:yě shàn
(1).指村野之人的饭食。 北周 庾信 《和张侍中述怀》:“农谈止穀稼,野膳惟藜藿。”
(2).野外吃的饭食。 唐 杜甫 《军中醉歌寄沉八刘叟》:“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3).指野味。 宋 梅尧臣 《寄滁州欧阳永叔》诗:“山蔬採笋蕨,野膳猎麏麋。”词语解释:御膳 拼音:yù shàn
帝王的饮食。《汉书·王莽传上》:“衣重练,减御膳。” 唐 刘禹锡 《代谢赐酒食状》:“伏以恩降王人,荣分御膳。” 明 唐顺之 《旸谷吴公传》:“其分御膳,啖公有左右近幸所不能得,而公得之。”词语解释:馨膳 拼音:xīn shàn
香美的饭食。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推爱及之,则事之如《内则》之每日三朝,馨膳,洁羞,捧席,捧衽,纫针补衣,燂汤请浴,皆问所欲可也。”词语解释:寝膳 拼音:qǐn shàn
亦作“ 寝饍 ”。 寝食。 唐 李商隐 《为崔从事寄尚书彭城公启》:“伏惟慎安寝膳,勉护兴居。”《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一年》:“ 周天元 以灾异屡见,舍仗卫,如 天兴宫 。百官上表,劝復寝膳。”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六:“伏望皇帝陛下,安和寝饍,惠养疲羸。”词语解释:饮膳 拼音:yǐn shàn
饮食。《晋书·孝友传·李密》:“ 刘氏 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旧唐书·职官志三》:“家令掌太子饮膳、仓储、库藏之政。”《明史·后妃传二·光宗康妃李氏》:“朕蒙皇考令选侍抚视,饮膳衣服皆皇祖、皇考赐也。”词语解释:日膳 拼音:rì shàn
每天的膳食。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一室之中,未免虚白,日膳之资,三杯而已。”词语解释:厨膳 拼音:chú shàn
饭食;饭菜。 汉 张衡 《南都赋》:“若其厨膳,则有 华薌 重秬, 滍皋 香秔。”《晋书·何曾传》:“厨膳滋味,过於王者。”词语解释:晨膳 拼音:chén shàn
早餐。《宋史·高登传》:“ 登 事其母至孝,舟行至 封 康 间,阻风,方念无以奉晨膳,忽有白鱼跃于前。”词语解释:禹膳 拼音:yǔ shàn
禹王 之饭食。比喻盛馔。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北徐州参丞御》诗:“千金登 禹 膳,万寿献 尧 鐘。” 唐 沉佺期 《陪幸韦嗣立山庄》诗:“水堂开 禹 膳,山阁献 尧 钟。”词语解释:家膳 拼音:jiā shàn
家中的膳食。 宋 梅尧臣 《江邻几馔鳅》诗:“ 江 侯昔南官,家膳无此珍。”词语解释:早膳 拼音:zǎo shàn
(1).吃早饭。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后集·范敏》:“子暂休止馆宇,早膳却去。”《红楼梦》第五八回:“早膳已毕,方退至下处歇息。”
(2).指早饭。《水浒传》第四七回:“两箇随进里面,就具早膳相待。”词语解释:玉膳 拼音:yù shàn
精美的食物。 南朝 梁 简文帝 《谢上降为开讲启》:“饥蒙玉膳,比此未踰;贫获寳珠,方斯非譬。” 唐 李白 《登黄山凌歊台》诗:“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词语解释:庖膳 拼音:páo shàn
膳食。《晋书·石崇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词语解释:损膳 拼音:sǔn shàn
减膳,降低饮食标准。是帝王的一种所谓关心民瘼的表示。《史记·平準书》:“而 胡 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 汉 桓宽 《盐铁论·繇役》:“先帝忧百姓不赡,出禁钱,解乘舆驂,贬乐损膳,以賑穷备边费。” 唐 李峤 《晚秋喜雨》诗序:“天子虑深求瘼,念在责躬,避寝损膳,録寃弛役。”词语解释:羞膳 拼音:xiū shàn
(1).进献食品。《仪礼·燕礼》:“小臣自阼阶下北面,请执幂者与羞膳者。”
(2).膳食;美食。《北史·后妃传上·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宰人上膳,案裁径尺,羞膳滋味,减於故事十分之八。”词语解释:牢膳 拼音:láo shàn
以太牢为膳食。 南朝 宋 谢灵运 《陇西行》:“韶乐牢膳,岂伊攸便。” 黄节 注:“具太牢以为膳。”词语解释:鼎膳 拼音:dǐng shàn
鼎中之食。 唐 路季登 《皇帝冬狩一箭射双兔赋》:“或畀臺阶,或归鼎膳,乃知我皇之盛德。”词语解释:六膳 拼音:liù shàn
六种肉类膳食品。《周礼·天宫·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鴈宜麦、鱼宜苽。”据此,“六膳”乃牛、羊、豕、犬、雁、鱼。又,《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穀,膳用六牲。” 郑玄 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说与《周礼》稍异。 唐 沉佺期 《嵩山石淙侍宴应制》诗:“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 唐 元稹 《高端婺州长史制》:“和六饮六膳以会其时,察五色五声以知其变。”词语解释:公膳 拼音:gōng shàn
卿大夫在公朝办事所用的膳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鷄,饔人窃更之以鶩。” 杜预 注:“卿大夫之膳食。” 杨伯峻 注:“公膳为一词,即在公朝办事用餐,由朝廷供给伙食。”词语解释:宿膳 拼音:sù shàn
犹夜餐。 唐 沉佺期 《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诗:“大官供宿膳,侍史护朝衣。”词语解释:登膳 拼音:dēng shàn
进食。 宋 晏殊 《东园》诗:“ 潘 蔬足登膳, 陶 秫径取醉。”词语解释:甘膳 拼音:gān shàn
(1).珍馐美味。《陈书·始兴王叔陵传》:“初丧之日,伪为哀毁,自称刺血写《涅槃经》。未及十日,乃令庖厨击鲜,日进甘膳。” 唐 皎然 《送道琚上人还金陵》诗:“野实充甘膳,池花当綵衣。”
(2).泛指膳食。《太平广记》卷一六六引 唐 牛肃 《纪闻·吴保安》:“公有老亲在北,且充甘膳之资。”词语解释:药膳 拼音:yào shàn
配有中药做的菜肴或食品,如参芪鸡、虫草鸭、银耳羹等。如:药膳餐厅。词语解释:晚膳 拼音:wǎn shàn
晚饭。 宋 孔平仲 《余以一食之法告子由》诗:“一从屏晚膳,已觉失颐肉。” 许地山 《东野先生》:“我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才出来的。即如 延禧 底晚膳,我也没有忽略了。”词语解释:素膳 拼音:sù shàn
蔬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且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膳,止音乐者,重人命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今上初即位,詔每月三日、七日、十七日、二十七日皆进素膳。”词语解释:午膳 拼音:wǔ shàn
午饭。 严既澄 《不遇》:“出门呢,还得在午膳之后。”词语解释:贬膳 拼音:biǎn shàn
谓饭量减少。《周书·艺术传·姚僧垣》:“至尊贬膳日久,脉候何如?”词语解释:贰膳 拼音:èr shàn
(1).储备珍美的食品。《礼记·王制》:“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 孔颖达 疏:“贰,副也;膳,善食也。恒令善食有储副,不使有闕也。”
(2).指美食。 元 一庵 《庆王承旨八秩》诗:“已令贰膳常珍入,但入朝行以杖行。” 明 李开先 《奉贺李翁七十寿序》:“尝观尚齿养老之礼,通乎四代,是又有南北而无古今者也。而七十则其所尤重者,称之以耆,餔之以糜,仕者逸之以致政,休者加之以贰膳,养之於学,杖之以国。”
(3).借指七十岁。 唐 权德舆 《祭故贾魏公文》:“穷琱戈、金鉉之宠,可以言贵;过悬车、贰膳之年,可以言寿。” 宋 范仲淹 《张公神道碑》:“逮于贰膳之年,圣倚弥重,歷 雄武 、 河间 、 横海 三大镇。”词语解释:重膳 拼音:zhòng shàn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菜肴。泛指丰盛的膳食。《后汉书·周举传》:“理天下寃枉之狱,除太官重膳之费。”《三国志·魏志·华歆传》:“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三国志·吴志·是仪传》:“﹝ 仪 ﹞服不精细,食不重膳。”词语解释:贴膳 拼音:tiē shàn
方言。指点心。 李準 《李双双小传》六:“他说:‘ 喜旺 ,如今咱们食堂是一天吃两顿馍,前几年就我那个家里,你是知道,像这麦罢天里,一天三顿干的,有时半晌还外加一顿贴膳。’”词语解释:饔膳 拼音:yōng shàn
备办膳食。《汉书·杜周传》:“亲二宫之饔膳,致晨昏之定省。” 颜师古 注:“熟食曰饔,具食曰膳,膳之言善也。”词语解释:饫膳 拼音:yù shàn
犹饱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伦 谓麾下曰:‘虏气鋭於进,吾当卷甲衔枚掩其后以击之……’遂饱秣飫膳,伺其夕,怀短兵,暗逐其后。”词语解释:饵膳 拼音:ěr shàn
饮食。 唐 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鼎俎则麟胎凤卵,烝蕙燃蓂;饵膳则木蜜金膏,玉浆琼酒。”词语解释:馐膳 拼音:xiū shàn
饭菜。词语解释:馈膳 拼音:kuì shàn
亦作“ 馈饍 ”。 谓烹调膳食。《新唐书·南蛮传下·室利佛逝》:“又有兽,类野豕,角如山羊,名曰雩,肉味美,以馈膳。” 宋 苏辙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惟夫人幼而敏,四岁而知丝纊,十岁而知馈饍,父母以为能。”词语解释:食膳 拼音:shí shàn
膳食;饭食菜肴。《汉书·贾山传》:“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衞卒。”词语解释:内膳 拼音:nèi shàn
旧称皇后的膳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旧制皇帝曰御膳,中宫曰内膳。自 寿成皇后 初立,恳辞内膳,詔权罢,今中宫因之。”词语解释:蚤膳 拼音:zǎo shàn
早餐。蚤,通“ 早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 文肃公 安国 ,清操冠时,每日出内直,家不举炊,挈幼子同舆,市饼饵数枚以代蚤膳。”词语解释:养膳 拼音:yǎng shàn
犹养赡。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因此我婆婆收留他爷儿两个在家,养膳终身,报他的恩德。”《天雨花》第八回:“若无我家来养膳,不知饿死那方存。” 郭沫若 《一只手》二:“他是为工厂牺牲了的,请你给他医药费,给他家里养膳费。”词语解释:造膳 拼音:zào shàn
制作食品。 唐 苑咸 《为李林甫谢赐车螯蛤蜊等状》:“内品官 叶惠仙 至,奉宣圣旨,赐臣车螯蛤蜊等,仍令便造膳。”词语解释:邪膳 拼音:xié shàn
不合标准的膳食。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词语解释:避寝损膳 拼音:bì qǐn sǔn shàn
同“ 避殿损膳 ”。 唐 李峤 《晚秋喜雨》诗序:“天子虑深求瘼,念在责躬,避寝损膳,録寃弛役。”词语解释:避朝损膳 拼音:bì cháo sǔn shàn
同“ 避殿损膳 ”。 宋 元绛 《赐宰臣王安石已下乞御正殿复常膳不允批答》:“垂象之变,咎在朕躬,内惟菲凉,敢不祗惧,避朝损膳,钦天之諭。”词语解释:避殿损膳 拼音:bì diàn sǔn shàn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并损减常膳,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 宋 李纲 《贴黄奏议》:“避殿损膳,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所以畏天戒也。”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典礼》:“避殿损膳:昔时水旱祈祷未应,并天变星象,边鄙未寧,则圣上有避正殿、减常膳之谦礼。”《宋史·徽宗纪二》:“﹝ 崇寧 五年﹞乙巳,以星变避殿损膳,詔求直言闕政。”词语解释:避殿减膳 拼音:bì diàn jiǎn shàn
同“ 避殿损膳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慧星》:“丁丑,避殿减膳,下詔责己,求直言,大赦天下。”《宋史·神宗纪一》:“辛酉,以来岁日食正旦,自己丑避殿减膳,罢朝贺。”《宋史·徽宗纪一》:“壬午,以日当食避殿减膳,降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词语解释:雁膳 拼音:yàn shàn
亦作“鴈膳”。 菰米的别称。《管子·地员》:“其种鴈膳黑实,朱跗黄实。” 郭沫若 等集校:“ 杨慎 云:菰,《管子》谓之雁膳,以雁食之也。”一说,即青稞。 张佩纶 曰:“《説文》‘稞,穀之善者,一曰无皮穀’,《周礼·膳夫》‘膳之言善’,膳、善通。《四民月令》‘青稞麦与大麦同时熟,麺美,磨尽无麩’,此即《説文》所谓无皮稞为穀之善者,且与大麦同,与雁味相宜,故名之曰‘雁膳’。”词语解释:鲑膳 拼音:guī shàn
犹菜肴。《魏书·毕众敬传》:“前后州将以 义儁 兄弟善营鮭膳,器物鲜华,常兼长史,接宴宾客。”词语解释:问寝视膳 拼音:wèn qǐn shì shàn
见“ 问安视膳 ”。
词语解释:问安视膳 拼音:wèn ān shì shàn
《礼记·文王世子》:“ 文王 之为世子,朝於 王季 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 文王 乃喜。乃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 文王 。 文王 色忧,行不能正履, 王季 復膳,然后亦復初。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食下,问所膳。”后因以“问安视膳”为儿子侍奉父母的礼法,即每日必问安,每食必在侧。《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二年》:“太子当鸡鸣而起,问安视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孝亲》:“后喜居 畅春园 ,上於冬季入宫之后,迟数日必往问安视膳,以尽子职。”亦作“ 问寝视膳 ”、“ 问安视寝 ”。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纲 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 宋 陈亮 《廷对策》:“而问安视寝之餘,所以察词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亦既得其机要而见诸施行矣。”词语解释:问安视膳 拼音:wèn ān shì shàn
《礼记·文王世子》:“ 文王 之为世子,朝於 王季 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 文王 乃喜。乃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 文王 。 文王 色忧,行不能正履, 王季 復膳,然后亦復初。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食下,问所膳。”后因以“问安视膳”为儿子侍奉父母的礼法,即每日必问安,每食必在侧。《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二年》:“太子当鸡鸣而起,问安视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孝亲》:“后喜居 畅春园 ,上於冬季入宫之后,迟数日必往问安视膳,以尽子职。”亦作“ 问寝视膳 ”、“ 问安视寝 ”。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纲 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 宋 陈亮 《廷对策》:“而问安视寝之餘,所以察词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亦既得其机要而见诸施行矣。”词语解释:醪膳 拼音:láo shàn
酒食。《后汉书·江革传》:“时有疾不会,輒太官送醪膳,恩宠有殊。”词语解释:酒膳 拼音:jiǔ shàn
酒食。 汉 荀悦 《申鉴·俗嫌》:“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请云祈云,酒膳云乎哉?”《魏书·江阳王继传》:“太官给酒膳,供宾客。”《宋史·职官志四》:“朝会宴享,则供其酒膳。”词语解释:异膳 拼音:yì shàn
指珍馐美味。《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尊后曰皇太后,称 永寿宫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太后幸第请诸家外亲,设下厨,无异膳。太后左右,菜食粟饭,无鱼肉。其俭如此。”《北史·李迁哲传》:“ 信州 先无仓储,军粮匱乏……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词语解释:尝膳 拼音:cháng shàn
尊长进食前,小辈或下属先尝饭菜是否甘美,以示孝心。《隋书·艺术传·许智藏》:“诫其诸子曰:‘为人子者,尝膳视药,不知方术,岂谓孝乎?’”词语解释:法膳 拼音:fǎ shàn
指帝王的常膳。《汉书·王莽传上》:“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遵帝王之常服,復太官之法善,使臣子各得尽驩心,备共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阁臣典试》:“法膳上尊,赐无虚日,真千古所无之旷典。”词语解释:殷膳 拼音:yīn shàn
宴享中途又致之膳,用以表示念宾之意无倦。《周礼·秋官·掌客》:“凡诸侯之礼……殷膳大牢。” 郑玄 注:“殷,中也。中又致膳,示念宾也。”词语解释:毁膳 拼音:huǐ shàn
指皇帝在发生灾害或天象变异时,减少膳供,或素食,以表示引咎自责。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復礼归仁,观恒通变,一物有违,戚言毁膳。”词语解释:滋膳 拼音:zī shàn
补养的膳食。《旧唐书·元行冲传》:“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朮芝桂以防疴疾。”词语解释:极膳 拼音:jí shàn
谓以美食供养。《东观汉记·孔奋传》:“ 奋 在 姑臧 四年,财物不增,惟老母极膳,妻子但菜食。”词语解释:果膳 拼音:guǒ shàn
果品与食物。《周书·薛慎传》:“有数户 蛮 ,别居数年,遂还侍养,及行得果膳,归奉父母。”词语解释:廪膳 拼音:lǐn shàn
亦作“廪膳”。 科举时代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元史·选举志一》:“ 成宗 大德 十年春二月,增生员廪膳。”《明史·太祖纪二》:“命天下学校师生,日给廩膳。”词语解释:时膳 拼音:shí shàn
按节令供应的膳食。 汉 张衡 《东京赋》:“升献六禽,时膳四膏。”《旧唐书·孝友传·崔沔》:“园寝上食,时膳具设,遵 汉 法也,而珍味极焉。”词语解释:丰膳 拼音:fēng shàn
亦作“ 丰饍 ”。 丰盛的饭菜。 三国 魏 曹植 《箜篌引》:“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元 虞集 《跋吴廉使可堂说后》:“诸孙幼,太夫人甚爱之,每輟食以饲。每食,率先具丰膳,使足徧赐而有餘,随以精饌进,太夫人必悦而饱焉。” 明 何景明 《拟古诗》之十四:“厨人进丰饍,妙妓扬清謳。” 清 汪懋麟 《赠子静》诗之二:“丰膳罗珍饈,清商发浩渺。”词语解释:彻膳 拼音:chè shàn
古代遇有灾患变异时,帝王撤减膳食,以示自责。《诗·大雅·云汉》“膳夫左右” 毛 传:“膳夫彻膳,左右布而脩。” 孔颖达 疏:“膳夫之官,减撤王之膳食。”《后汉书·伏湛传》:“夫一穀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飢,柰何独饱?”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天子争臣七人而止,诸侯争臣五人而止。至於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諫之鼓……于以明目达聪,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词语解释:和膳 拼音:hé shàn
调治膳食。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师旷 调音,曲无不悲; 狄牙 和膳,肴无澹味。”词语解释:秩膳 拼音:zhì shàn
谓常备精美之食。《礼记·内则》:“大夫无秩膳。” 郑玄 注:“秩,常也。” 孙希旦 集解:“膳,美食也。秩膳,谓常置美食於左右,以备食也。”词语解释:四膳 拼音:sì shàn
古代四季的食物。《文选·张协〈七命〉诗》:“六禽殊珍,四膳异肴。” 李善 注引《礼记》:“孟春食麦与羊,孟夏食菽与鸡,孟秋食麻与犬,孟冬食黍与彘。”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诗:“四膳八珍,五肉七菜。”词语解释:禁膳 拼音:jìn shàn
帝王宫中的膳食供奉。《新唐书·刘晏传》:“时大兵后,京师米斗千钱,禁膳不兼时,甸农挼穗以输。”词语解释:嘉膳 拼音:jiā shàn
美馔。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远取诸物,则构高崇峻之无限,则穨坏惟忧矣;近取诸身,则嘉膳旨酒之不节,则结疾伤性矣。”词语解释:积膳 拼音:jī shàn
古代招待国宾的膳食和供国宾途中使用的牢米薪刍等。《周礼·地官·牛人》:“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 郑玄 注:“牢礼,飱饔也;积,所以给宾客之用……膳,所以閒礼宾客,若《掌客》云‘殷膳太牢’。” 孙诒让 正义:“云‘积,所以给宾客之用’者,积即委积也。《宰夫》注云:‘委积,牢米薪芻,给宾客道用也。’……云‘膳,所以閒礼宾客’者, 贾 疏云:‘谓宾客未去之閒致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