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不臧 拼音:bù zāng
(1).不善,不良。《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他人之善,若己有之;民之不臧,公实貽耻。”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迁擢》:“间有一二不臧者,已经明斥其非,使令改过迁善。”
(2).犹不吉。《魏书·姚苌传》:“王者无戏言,此将不臧之徵也。”《北史·僭伪附庸传·赫连定》:“俄而羣狐百数,鸣於其侧, 定 命射之,无所获。恶之曰:‘所见亦大不臧,咄咄天道,復何言哉!’”词语解释:否臧 拼音:pǐ zāng
(1).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 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 唐 白居易 《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
(2).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 唐 刘商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宋 叶适 《题〈陈寿老文集〉后》:“审其所从,不求强同;贵其所与,毋为易得。趋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则何止於 建安 、 元祐 之文也。”词语解释:允臧 拼音:yǔn zāng
确实好;完善。《诗·鄘风·定之方中》:“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孔 传:“允,信;臧,善也。” 晋 左思 《魏都赋》:“谋龟谋筮,亦既允臧。” 明 张居正 《大狩记》:“及后慈圣上仙,议将南祔,又以窀穸事重,必求允臧。”词语解释:该臧 拼音:gāi zāng
包藏和充塞。《汉书·律历志上》:“应鐘,言阴气应亡射,该臧万物而杂阳阂种也。位於亥,在十月。”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该,臧塞也,阴杂阳气,臧塞为万物作种也。”词语解释:冬臧 拼音:dōng zāng
见“ 冬藏 ”。
词语解释:冬藏 拼音:dōng cáng
(1).亦作“ 冬臧 ”。冬季农家把收获之物贮藏起来。《墨子·三辩》:“农夫春耕夏耘,秋歛冬藏。”《礼记·乐记》:“春作夏长,仁也;秋收冬藏,义也。”《汉书·食货志上》:“春耕夏耘,秋穫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丝役。”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2).指某些鸟兽冬季迁徙或蛰伏。《周礼·春官·穴氏》“掌攻蛰兽” 汉 郑玄 注:“蛰兽,熊羆之属,冬藏者也。”《玉台新咏·古诗艳歌行》:“翩翩堂前鷰,冬藏夏来见。”词语解释:陈臧 拼音:chén zāng
东汉 臧洪 为 袁绍 所杀时, 洪 邑人 陈容 在坐,见 洪 当死,起谓 绍 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绍 惭,使人牵出, 容 顾曰:“今日寧与 臧洪 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也。” 容 亦被杀。在 绍 坐者,无不叹息,窃相谓曰:“如何一日戮二烈士!”见《后汉书·臧洪传》。后因以“陈臧”指同生死的壮烈之士。 清 钱谦益 《送何士龙南归兼简卢紫房一百十韵》:“何以见 鲁 卫 ?徒然痛 陈 臧 。”词语解释:华臧 拼音:huá zāng
见“ 华藏 ”。
词语解释:华藏 拼音:huá cáng
亦作“ 华臧 ”。 佛教语。莲华藏世界(或华藏世界)的略称。 元 耶律楚材 《壬午西域河中游春》诗之一:“春色未如华藏富,湖光不似道心明。” 明 屠隆 《昙花记·法眷聚会》:“一门并去游华藏,羞予紫誥金章,奈蹉跎红尘路旁,何当一指津梁。”词语解释:葆臧 拼音:bǎo zāng
宝藏。葆,通“ 宝 ”。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上》:“千官之法,本於五行,是则 皞 、 頊 、 夏 、 商 所闓置,而 箕子 以为王府之葆臧者。”词语解释:乞臧 拼音:qǐ zāng
见“ 乞藏 ”。
词语解释:乞藏 拼音:qǐ cáng
亦作“ 乞臧 ”。 复姓。 唐 有 乞藏遮遮 。见《新唐书·韦皋传》。《新唐书·吐番传》作 乞臧遮遮 。词语解释:内臧 拼音:nèi zāng
内藏。《汉书·叙传上》:“ 建始 、 河平 之际, 许 、 班 之贵,倾动前朝,熏灼四方,赏赐无量,空虚内臧。”详“ 内藏 ”。
词语解释:内藏 拼音:nèi cáng
(1).内库。多指宫内的仓库。《汉书·蒯通传》:“鋭气挫于嶮塞,粮食尽于内藏,百姓罢极,无所归命。”《南史·萧藻传》:“初, 邓元起 之在 蜀 也,崇于聚敛,财货山积。金玉珍帛为一室,名为内藏;綺縠锦罽为一室,号曰外府。”《元史·世祖纪九》:“禁中出纳分三库:御用宝玉、远方珍异隶内藏。”
(2).内脏。藏,脏。《灵枢经·本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汉 王充 《论衡·别通》:“以心如丸卵,为体内藏。”参见“ 内臟 ”。词语解释:五臧 拼音:wǔ zāng
见“ 五藏 ”。
词语解释:五藏 拼音:wǔ zàng
(1).亦作“ 五臧 ”。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谓“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故名。《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臧” 唐 颜师古 注:“臧,五臧也。” 宋 苏轼 《石菖蒲赞》:“开心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
(2).佛教的五类经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復集《素呾缆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按,佛教“五藏”尚有其他分类法,而前三类为经、律、论三藏则同。参阅《分别功德论》等。词语解释:捘臧
按柳词语解释:府臧 拼音:fǔ zāng
同“ 府藏 ”。 《梁书·王嘉传》:“外奉师旅,内振贫民,终无倾危之忧,以府臧内充实也。”《后汉书·耿纯传》:“窃见明公单车临 河 北,非有府臧之蓄,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词语解释:龙臧 拼音:lóng zāng
见“ 龙藏 ”。
词语解释:龙藏 拼音:lóng zàng
亦作“ 龙臧 ”。 《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因以“龙臧”指潜藏勿用。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轩辕 、 神农 、 赫胥 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
亦作“ 龙臧 ”。 龙宫的经藏。指佛家经典。佛经故事相传 龙树 入龙宫赍《华严经》。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足蹈慧门,学通龙藏。” 唐 沉佺期 《乐城白鹤寺》诗:“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 清 黄宗羲 《青词》:“爰集胜侣,用翻龙藏,清梵悠长,儼慈音之在邇。”见“ 龙藏寺碑 ”。词语解释:戢臧 拼音:jí zāng
见“ 戢藏 ”。
词语解释:戢藏 拼音:jí cáng
亦作“ 戢臧 ”。 收藏。《隶释·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彝戎宾服,干戈戢藏。”《汉书·刑法志》:“天下既定,戢臧干戈,教以文德。”词语解释:帑臧 拼音:tǎng zāng
见“ 帑藏 ”。
词语解释:帑藏 拼音:tǎng cáng
亦作“ 帑臧 ”。
(1).国库。《汉书·王莽传下》:“ 长乐 御府、中御府及都内、平準帑藏钱帛珠玉财物甚众。”《后汉书·杨秉传》:“帑臧空虚,浮食者众。”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仓库流衍于里閭,职贡委输于帑藏。”《明史·陈俊传》:“时州县残破,帑藏殫虚。”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是故革故之政,相材而授之职,自治官、法吏、军帅、专对之使、帑臧之守,起自卒吏,上至乎上卿。”
(2).指钱币、财产。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警喻》:“有富人子自童亡外,既长行乞过家而不识也。其父识引之,子復家,授以帑藏,退不敢当。”词语解释:宫臧 拼音:gōng zāng
帝王宫中的仓库。《史记·孟尝君列传》:“最下座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入 秦 宫臧中,取所献孤白裘至,以献 秦王 幸姬。”词语解释:宝臧 拼音:bǎo zāng
见“ 宝藏 ”。
词语解释:宝藏 拼音:bǎo zàng
(1).蕴藏于地下的自然资源。《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六:“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2).亦作“ 宝臧 ”。储藏的珍宝或珍贵物品。《周礼·地官·乡大夫》“登於天府” 汉 郑玄 注:“天府,掌祖庙之宝藏者。” 汉 焦赣 《易林·既济之井》:“商风召寇,来呼外盗,间谍内应,与我争鬪,殫己宝藏,主人不胜。”《汉书·食货志下》:“ 秦 兼天下,币为二等……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 峻青 《地下水晶宫》:“如果把这些称之为 波兰 雕刻艺术的宝藏的话,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3).犹宝库。指集中储藏的大宗宝物。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三:“掘得一宝藏,纯是水精珠。”《宋史·太宗七女传》:“ 太宗 尝发宝藏,令诸女择取之,欲以观其志,主( 荆国大长公主 )独无所取。” 明 方孝孺 《静斋记》:“今也虽处廊庙之上,置余於宝藏之中,余心未尝动也。”
珍藏。《史记·龟策列传》:“至 周室 之卜官,常宝藏蓍龟。”《礼记·曲礼下》“在府言府” 汉 郑玄 注:“府,谓宝藏货贿之处也。”《朱子语类》卷二十:“常人褊迫,但闻得些善言,写得些文字,便自宝藏之以为己物,皆他人所不得知者。” 清 何焯 《〈菰中随笔〉序》:“如此细书者,不知能宝藏否?若随付之鼠齿虫穿,不惟有负於先生,而亦重生民之不幸矣。”词语解释:收臧 拼音:shōu zāng
见“ 收藏 ”。
词语解释:收藏 拼音:shōu cáng
收聚蓄藏;收集保存。《礼记·月令》:“﹝仲冬之月﹞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詰。” 宋 苏轼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倖。”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变凉为寒,万物收藏之时也。”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
亦作“ 收臧 ”。收殓埋葬。《后汉书·刘玄传》:“ 刘恭 夜往收臧其尸。”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蒙君之恩,父丧收藏。”《梁书·武帝纪中》:“掩骼埋胔,仁者用心。其下 青州 悉使收藏。”词语解释:挤臧 拼音:jǐ zāng
遭排挤而隐匿不显。《楚辞·王褒〈九怀·尊嘉〉》:“江离兮遗捐,辛夷兮挤臧。” 洪兴祖 补注:“挤,子鸡切,排也;臧,音藏,匿也。”词语解释:斋臧 拼音:zhāi zāng
旧指学舍中的仆役。 宋 邵桂子 《雪舟脞语》:“ 至元 丙子,三宫赴北,行者俘三学生一百人从行,责斋臧足其数。”词语解释:本臧 拼音:běn zāng
指国家财政收入。《汉书·毋将隆传》:“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养,共养劳赐,壹出少府。盖不以本臧给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费,别公私,示正路也。”词语解释:服臧 拼音:fú zāng
持着赃物。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令恶人高会而夸诧,老盗服臧而过门,孝子见讎而不得讨,亡主见物而不得取,痛莫甚焉!” 汪继培 笺:“臧,谓所窃物也。”词语解释:秘臧 拼音:mì zāng
见“ 祕藏 ”。
词语解释:秘藏 拼音:mì cáng
亦作“ 祕臧 ”。
(1).指隐藏或珍藏的大宗之物。 汉 王逸 《九思·守志》:“睹祕藏兮寳珍,就 傅説 兮倚龙。”《汉书·刘歆传》:“﹝ 孝成皇帝 ﹞乃陈发祕臧,校理旧文。”
(2).比喻奥秘。 唐 杨炯 《〈王勃集〉序》:“与夫发天地之祕藏,知鬼神之情状者,合其心矣。”
(3).即秘密藏。佛教语。谓非凡常所可了知的秘密法门。
亦作“ 祕臧 ”。 珍藏;秘密隐藏。 宋 曾巩 《襄州回相州韩侍中状》:“祕藏巾衍,铭鏤肺肝。”词语解释:禁臧 拼音:jìn zāng
见“ 禁藏 ”。
词语解释:禁藏 拼音:jìn cáng
帝王宫中的库藏。《史记·平準书》:“而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按,《汉书·食货志下》载此事,作“禁臧”。《新唐书·外戚传·杨国忠》:“又悉天下义仓及丁租、地课易布帛,以充天子禁藏。”词语解释:积臧 拼音:jī zāng
见“ 积藏 ”。
词语解释:积藏 拼音:jī cáng
亦作“ 积臧 ”。
(1).积存储藏。《管子·轻重乙》:“天下有兵,则积藏之粟足以备其粮;天下无兵,则以赐贫甿。”《荀子·大略》:“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
(2).指积存储藏的物资或钱财。《管子·轻重丁》:“功臣之家,皆争发其积藏,出其资财,以予其远近兄弟。” 宋 陆游 《太息》诗之二:“百钱斗米无人要,贯朽何时发积藏。” 宋 朱熹 《社仓事目》:“以转运司仓充其积藏而应兑换者,準常平法。”词语解释:罪臧 拼音:zuì zāng
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所得的财物。臧,同“ 赃 ”。《汉书·薛宣传》:“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词语解释:奸臧 拼音:jiān zāng
见“ 姦赃 ”。
词语解释:奸赃 拼音:jiān zāng
亦作“ 姦臧 ”。
(1).谓不法受贿。《史记·张丞相列传》附《邴吉传》:“ 显 ( 邴显 )为吏至太僕,坐官耗乱,身及子男有姦赃,免为庶人。”《后汉书·苏章传》:“故人为 清河 太守, 章 行部案其姦臧。”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 周永懿 贪暴不法,前使者惮其凶狡,置不敢问,公具得其姦赃,即遣吏就捕,械送於狱。”
(2).指不法受贿的人。词语解释:孔臧 拼音:kǒng zāng
非常良好;非常美好。 汉 扬雄 《元后诔》:“皇皇灵祖,惟若孔臧,降兹珪璧,命服有常。”《汉书·礼乐志》:“告灵既饗,德音孔臧,惟德之臧,建侯之常。” 颜师古 注:“孔,甚也;臧,善也。”词语解释:嫚臧 拼音:màn zāng
语本《易·繫辞上》:“慢藏诲盗。”谓因保管不慎,招致盗窃。后用以指未加妥善保管的财物。《后汉书·崔駰传》:“睹嫚臧而乘衅兮,窃神器之万机。”词语解释:盖臧 拼音:gài zāng
隐藏;储藏。臧,通“ 藏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一·汉郊祀歌》:“玄冥陵阴,蛰虫盖臧,草木零落,抵冬降霜。”《汉书·食货志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将相或乘牛车。”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无物可盖臧。”词语解释:坐臧 拼音:zuò zāng
见“ 坐赃 ”。
词语解释:坐赃 拼音:zuò zāng
(1).亦作“ 坐臧 ”。犯贪污罪;判贪污罪。《汉书·景帝纪》:“吏及诸有秩受其官属所监、所治、所行、所将,其与饮食计赏费,勿论。它物,若买故贱,卖故贵,皆坐臧为盗,没入臧县官。”《东观汉记·锺离意传》:“ 显宗 时, 意 为尚书, 交趾 太守坐赃千金,徵还伏法。”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台省之玷》:“守制御史 唐震 ,以欺取官物,诬陷人罪,逮至京,坐赃为民。” 林纾 《析廉》:“ 汉 法,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鄙意此特用以匡常人,若君子律身,固已廉矣。”
(2).方言。栽赃。词语解释:大臧 拼音:dà zāng
指国库。 章炳麟 《定版籍》:“后王视生民之版,与九州地域广轮之数,而衰赋税,大臧则充。”词语解释:盗臧 拼音:dào zāng
见“ 盗赃 ”。
词语解释:盗赃 拼音:dào zāng
亦作“ 盗臧 ”。
(1).抢劫或偷窃财物。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 高祖 制三章之约, 孝文 除克肤之刑,是故自非杀伤盗臧,文罪之法轻重无常,各随时宜,要取足用,劝善消恶而已。”《晋书·刑法志》:“贼燔人庐舍积聚,盗赃五匹以上弃市。”
(2).指抢劫或偷窃得来的财物。《汉书·高帝纪上》“伤人及盗抵罪”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伤人有曲直,盗臧有多少,罪名不可豫定,故凡言抵罪,未知抵何罪也。”《宋史·食货志下一》:“索盗赃则不偿失主,检财产则不及卑幼。” 清 秦鑅 《归州纪事诗》:“釵环在首身衣裳,徵媒过聘皆盗赃。”词语解释:瘗臧 拼音:yì zāng
见“ 瘞藏 ”。
词语解释:瘗藏 拼音:yì cáng
亦作“ 瘞臧 ”。 指殉葬品。《管子·侈靡》:“有差樊,有瘞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守战之备合矣。” 尹知章 注:“瘞藏,谓古之樊者,或藏以金玉,或以器物,此棺槨之次浮也。”《汉书·刘向传》:“及 秦惠文 、 武 、 昭 、 严 、 襄 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瘞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庚娘》:“终日间,得金百,於是葬诸南郊。好事者,为之珠冠袍服,瘞藏丰满焉。”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还有各种牺牲的包裹(‘次浮’),各种仪仗(‘差樊’),各种殉葬品(‘瘗藏’),这些都可以使有关的手艺人得到生活资料。”
亦作“ 瘞臧 ”。
(1).隐藏;埋藏。《汉书·贡禹传》:“ 武帝 时,又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及弃天下, 昭帝 幼弱, 霍光 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臧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瘞臧之。”《新唐书·裴宽传》:“﹝ 韦詵 ﹞休日登楼,见人於后圃有所瘞藏者,访诸吏,曰:‘参军 裴宽 居也。’与偕来, 詵 问状,答曰:‘ 宽 义不以苴污家,适有人以鹿为餉,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瘞之。’”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金币自随,穀不可徙,随在瘞藏。”
(2).埋葬。《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山陵封域之内,先有丘坟,合令子孙改卜,旧例给其所费;无子孙者官为瘞藏。” 宋 叶适 《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喻寺观憩徙者,死为瘞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