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自是 拼音:zì shì
(1).自以为是。《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吕氏春秋·察今》:“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唐 韩愈 《伯夷颂》:“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清 孙嘉淦 《三习一弊疏》:“骄泰即自是之谓也。”
(2).自然是;原来是。 唐 杜甫 《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唐 李商隐 《咸阳》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 秦 地有山河。” 宋 陆游 《读近人诗》诗:“琢琱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董必武 《吊赵一曼烈士》诗:“自是 中华 好儿女, 珠河 血迹史千秋。”
(3).从此。《国语·周语上》:“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记·儒林列传》:“自是之后,言《诗》於 鲁 则 申培公 ,於 齐 则 辕固生 ,於 燕 则 韩太傅 。”《北史·后妃传上·魏宣武灵皇后胡氏》:“自是朝政疏缓,威恩不立,天下牧守,所在贪惏。”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自是师行三十餘年,死者无数。”
(4).犹只是。 唐 崔涂 《春夕旅怀》诗:“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词语解释:自然 拼音:zì rán
(1).天然,非人为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汉书·李固传》:“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 宋 欧阳修 《明用》:“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
(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 江夏 黄琼 ,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宋 秦观 《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 次公 狂。” 巴金 《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3).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 叶适 《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 冰心 《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
(4).犹当然。《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催餉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词语解释:自古 拼音:zì gǔ
(1).从古以来。《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
(2).泛指从前。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词语解释:自怜 拼音:zì lián
亦作“ 自怜 ”。 自伤;自我怜惜。 汉 王褒 《九怀·通路》:“阴忧兮感余,惆悵兮自怜。” 晋 束晳 《贫家赋》:“行乞贷而无处,退顾影以自怜。” 北齐 颜之推 《神仙》诗:“镜中不相识,捫心徒自怜。” 唐 岑参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诗:“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宋 欧阳修 《三日赴宴口占》:“共喜流觴修故事,自怜霜鬢惜年华。” 鲁迅 《南腔北调集·学生和玉佛》:“惊扰詎云妄?奔逃只自怜。”词语解释:自知 拼音:zì zhī
(1).认识自己;自己明了。《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汉书·贡禹传》:“然非自知奢僭也,犹 鲁昭公 曰:‘吾何僭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孤於 公瑾 ,义犹二君,乐 胤 成就,岂有已哉?迫 胤 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 明 宗臣 《报刘一丈书》:“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人也并不全不自知其丑,然而他不愿意改正,只希望随时消掉,不留痕迹,剩下的单是美点。”
(2).自然知晓。《汉书·董仲舒传》:“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 达巷 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汉 王充 《论衡·实知》:“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词语解释:自在 拼音:zì zài
(1).安闲自得,身心舒畅。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诗之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鶯恰恰啼。” 宋 梅尧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诗:“戢戢后池鱼,随波去难留,扬鬐虽自在,江上多网钩。”《红楼梦》第一○九回:“ 贾母 众人听了,心中好不自在。”
(2).自由;无拘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三》:“因共扶 盆子 带以璽綬, 盆子 号泣,不得自在。” 唐 李咸用 《游寺》诗:“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大军渡河》:“富与贵悉非所愿,但得自在足矣。” 陈毅 《示儿女》诗:“九洲万国共一球,东方自在西方囚。”
(3).犹自然。 宋 苏轼 《过温泉》诗:“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金 元好问 《三香亭杂咏》:“宫园深闭无人到,自在流鶯哭暮春。” 元 萨都剌 《题三氏小楼》诗:“南来北去年年事,岸草汀花自在春。”
(4).佛教以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百喻经·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 唐 王维 《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见闻自在,不住无为。”词语解释:自从 拼音:zì cóng
(1).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復射蛟江水中。”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二折:“自从认了个兄弟,我心间甚是欢喜。”《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原来 许晏 、 许普 ,自从蒙哥哥教诲,知书达礼,全以孝弟为重。”
(2).跟从自己;自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盖 隋煬 酷嗜经典,既欲徙都 广陵 ,必尽载诸书自从。”词语解释:自由 拼音:zì yóu
(1).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中》:“今方权宦羣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北史·尒朱世隆传》:“既总朝政,生杀自由,公行淫泆,信任羣小,随情与夺。”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之七:“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野人之性,视宫殿如籓笼,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
(2).法律名词。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之类均属之。
(3).哲学名词。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词语解释:自得 拼音:zì dé
(1).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駟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 尧 舜 之君世, 许由 之巖栖, 子房 之佐 汉 , 接舆 之行歌,其揆一也。” 宋 苏轼 《岐亭》诗之一:“远林草木暗,近舍烟火湿。下有隐君子,啸歌方自得。”
(2).自己有心得体会。《礼记·中庸》:“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词语解释:自相 拼音:zì xiāng
相互。《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承差自相商议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词语解释:共相 拼音:gòng xiāng
(1).佛教名词。与自相(不共相)相对,谓几种事物的共通相,即不局限于一法之自体。如色、受等有为法共有无常性,故以无常相为共相(色、受等自体各异,色以质碍为自相,受以领纳为自相)。《俱舍论》卷二三:“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理是共相,但事上见理却并不限于共相,因为每事现各有别相。”
(2).拉丁文universalia的意译。 西欧 中世纪经院哲学常用名词,意即一般。 陶行知 《答朱端琰之问》:“我们要从具体想到抽象,从我相到共相,从片想到系统。”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想揭开自然之秘,在殊相中见出共相。但是他们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因而在同一殊相中所见得的共相也不一致。”词语解释:自昔 拼音:zì xī
往昔;从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蓺黍稷。” 晋 陆机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自昔哲王,先天而顺。” 唐 卢照邻 《五悲·悲今日》:“自昔相逢,把臂谈玄;横雕龙於翠尾,飞縞凤於琼筵。”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岁朝爆竹传自昔, 吴 儂正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词语解释:自可 拼音:zì kě
(1).本来可以;自然可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太丘 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宋 叶适 《寄吕巽伯换酒亭》诗:“ 瑯琊 初址未完牢,犹倚虚名用我曹。自可全将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
(2).犹自许。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为人魁伟沉塞,以武勇游仕 许 汴 之间,寡言自可,不与人交,众推以为鉅人长者。”词语解释:自足 拼音:zì zú
(1).自满。 晋 陆机 《文赋》:“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 明 宋濂 《燕书》之九:“君勿自足,自足则骄。”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因为倘没有鼓励切磋,恐怕也很容易陷于自足。”
(2).自觉满意,不侈求。 晋 王羲之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 唐 朱庆馀 《行路难》诗:“人心不自足,公道为谁平?” 明 方孝孺 《慈行轩记》:“无求而自足,无媿而自适。”
(3).自给自足。《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其在 开封 ,衣食常不自足。” 清 顾炎武 《偶来》诗:“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緑野故无求。”词语解释:自来 拼音:zì lái
由来;历来。《左传·昭公元年》:“ 叔 出 季 处,有自来矣。”《后汉书·朱暉传》:“夫俗之薄也,有自来矣。”《金史·仆散忠义传》:“使左副元帅 志寧 移牒 宋 枢密使 张浚 ,其略曰:‘可还所侵本朝内地,各守自来画定疆界,凡事一依 皇统 以来旧约,帅府亦当解严。’” 陈毅 《广东》诗:“ 百粤 自来形胜地,人民建设更生光。”词语解释:自喜 拼音:zì xǐ
亦作“ 自熹 ”。亦作“ 自憙 ”。
(1).自乐;自我欣赏。《庄子·秋水》:“於是焉 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汉书·佞幸传·董贤》:“为人美丽自喜。”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吾以之自熹,吾以之自慰。”
(2).自己爱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 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汉书·贾谊传》:“遇之有礼,故羣臣自憙。” 颜师古 注:“憙,好也,好为志气也。”《后汉书·公孙述传论》:“ 述 虽为 汉 吏,无所凭资,徒以文俗自憙,遂能集其志计。”《金史·王晦传》:“ 王晦 字 子明 , 泽州 高平 人。少负气自憙,常慕 张咏 之为人。”词语解释:自适 拼音:zì shì
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庄子·骈拇》:“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 盗跖 与 伯夷 ,是同为淫僻也。” 唐 薛戎 《游烂柯山》诗:“二仙行自适,日月徒迁徙。”《宋史·洪芹传》:“退寓 永嘉 ,怡然自适。”《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词语解释:自惭 拼音:zì cán
亦作“ 自慙 ”。自己感到惭愧。 唐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自慙居处崇,未覩斯民康。” 唐 白居易 《初罢中书舍人》诗:“自惭拙宦叨清贯,还有痴心怕素餐。” 宋 苏辙 《谢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表》之一:“自惭迂拙之餘,併荷宠光之及。”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自慙苦窳姿,一顾成硕果。”词语解释:自觉 拼音:zì jué
(1).自己感觉到;自己意识到。《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不自觉。”《东观汉记·李通传》:“出门顾见车,方自觉,乃止。” 唐 杜甫 《复愁》诗之十一:“每恨 陶彭泽 ,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治女子》:“自觉奔波殆极,就榻憩坐。”
(2).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 郭沫若 《〈新儿女英雄传〉序》:“只要你有自觉,求进步,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词语解释:自为 拼音:zì wèi
(1).自己做;自己治理。《管子·国蓄》:“则君虽彊本促耕,而自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恶能以为治乎?” 唐 胡曾 《赠渔者》诗:“自为钓竿能遣闷,不因萱草解销忧。” 宋 苏轼 《赐宰相吕公著上第二表乞致仕不允断来章批答》:“宰相不自用,人主不自为。”《明史·方国珍传》:“臣本庸才,遭时多故,起身海岛,非有父兄相藉之力,又非有帝制自为之心。”
(2).自己做主,自作决定。 唐 王建 《公无渡河》诗:“妇人无力挽断衣,舟沉身死悔难追。公无渡河公自为。”
(3).自然而成。《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4).看待自己。为,认为。 宋 陈亮 《廷对策》:“臣有以见陛下之未尝以薄待天下之人也。彼亦何忍以异类自为哉!”
为自己。《淮南子·兵略训》:“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史记·苏秦列传》:“臣闻忠信者,所以自为也;进取者,所以为人也。” 明 方孝孺 《有子》:“攷诸王制,参诸人情,使君子致仁爱於其亲,非特不欲速朽也,欲速朽者自为之道,不欲以身为天下费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今世之不粗戇者,大率全躯保妻子,精于自为者。拔一毛以利君亲,有所不为,若孝子者,可以风矣。”词语解释:自持 拼音:zì chí
(1).自我克制。《史记·儒林列传》:“ 宽 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 唐 元稹 《莺莺传》:“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后德》:“今上皇后 弘吉剌氏 ……性节俭,不妬忌,动以礼法自持。” 巴金 《灭亡》第十四章:“但他终于能够自持,不曾把爱情向 李静淑 表白出来。”
(2).自守;自固。《商君书·农战》:“国不晨,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汉书·刘歆传》:“ 歆 数以难 向 , 向 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穀梁》义。” 晋 羊祜 《请伐吴疏》:“ 吴 缘 江 为国,无有内外,东西数千里,以藩篱自持,所敌者大,无有寧息。”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四:“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渊氷,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
(3).谓自己掌握或处理。《新五代史·吴世家·杨隆演传》:“ 宋氏 之专政也, 隆演 幼懦,不能自持,而 知训 尤凌侮之。” 宋 秦观 《清和先生传》:“然先生遇事多不自持,以待人斟酌而后行。”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则堂〉诗序》:“ 吴丞相 坚 ,号老儒,不能自持,一切惟 贾餘庆 之命。”
(4).自己维持;自己坚持。《汉书·公孙弘传》:“今事少间,君其存精神,止念虑,辅助医药以自持。” 唐 皮日休 《鹿门夏日》诗:“身外所劳者,饮食须自持,何如便絶粒,直使身无为。” 宋 陆游 《费夫人墓志铭》:“虽有疾,强自持不怠,至疾平,太夫人或终不知。”词语解释:自家 拼音:zì jiā
自己。《北史·魏纪一·太宗明元帝》:“冬十一月壬年,詔使者巡行诸州,校閲守宰资财,非自家所齎,悉簿为赃。” 唐 施肩吾 《望夫词》:“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自家 张驴儿 ,可奈那 竇娥 百般不肯随顺我。”《红楼梦》第四回:“一面使人打扫出自家的房屋,再移居过去。” 鲁迅 《彷徨·祝福》:“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屋是自家的。”词语解释:自许 拼音:zì xǔ
自夸;自我评价。《晋书·殷浩传》:“ 温 既以雄豪自许,每轻 浩 , 浩 不之惮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谁为倾国媒,自许连城价。”《明史·马林传》:“ 林 雅好文学,能诗工书,交游多名士,时誉籍甚,自许亦甚高。”词语解释:自爱 拼音:zì ài
(1).自己爱护自己;自重。《老子》:“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史记·高祖本纪》:“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 季 相,愿 季 自爱。”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僕虽騃,亦粗知自爱。” 明 方孝孺 《与讷斋先生书》:“违远日久,愿见之心甚於饥渴。冬寒,惟万倍自爱。”
(2).自己喜爱。 唐 刘长卿 《听弹琴》诗:“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宋 苏轼 《东坡》诗:“莫嫌犖确坡头路,自爱鏗然曳杖声。”词语解释:自如 拼音:zì rú
(1).犹自若。神态镇定自然。《史记·张丞相列传》:“ 通 ( 邓通 )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 嘉 ( 申屠嘉 )坐自如,故不为礼。”《新五代史·周太祖纪》:“屠者曰:‘尔勇者,能杀我乎?’ 威 即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 威 颇自如。”《明史·方国珍传》:“ 吴 元年克 杭州 , 国珍 据境自如,遣间谍假贡献名覘胜负。”《老残游记》第二回:“高谈阔论,説笑自如。”
(2).犹相当。《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 法, 博望侯 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 广 军功自如,无赏。”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五》:“自如者,自当也。”
(3).谓依然如故。《新唐书·刘仁轨传》:“部人折衝都尉 鲁寧 者,豪纵很法,县莫敢屈。 仁轨 约不再犯,而 寧 暴横自如, 仁轨 榜杀之。”《新唐书·王彦威传》:“会边兵诉所赐不时,縑皆敝恶,摄吏送臺狱,而 彦威 视事自如,及詔停务,始惶恐就第。” 宋 苏辙 《司马温公挽词》之二:“富贵终何有,清贫只自如。”
(4).自由;不受拘束。 宋 苏辙 《同子瞻泛汴泗得渔酒》诗之一:“渌水雨新涨,扁舟意自如。” 董必武 《观三门峡枢纽工程》诗之三:“人民作主当家后,众志成城意自如。” 巴金 《机器的诗》:“看见这些站在机器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精神,我非常感动。”
(5).活动等不受阻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再转其磨,则力几不胜,非夙者之旋运自如矣。”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B博士不离我座旁,却不多指示,只凭我旋转自如。”词语解释:自苦 拼音:zì kǔ
自己受苦;自寻苦恼。《书·盘庚中》:“尔惟自鞠自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 久之不乐,曰:‘ 长卿 第俱如 临邛 ,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后汉书·仲长统传》:“而清絜之士,徒自苦於茨棘之间,无所益损於风俗也。” 唐 卢照邻 《对蜀父老问》:“何其不一干圣主,効智出奇,何栖栖默默,自苦若斯?” 清 谭嗣同 《别意》诗:“为君歌,为君舞,君第行,毋自苦!”词语解释:自闲 拼音:zì xián
(1).亦作“ 自閒 ”。悠闲自得。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唐 李白 《山中问答》诗:“问君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宋 苏辙 《南斋竹三绝》之一:“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 明 高攀龙 《夏日闲居》诗:“问君何所为?无事心自閒。”
(2).谓自设防范。《新唐书·李夷简传》:“ 夷简 致位显处,以直自闲,夫尝苟辞气悦人。” 郭沫若 《〈虎符〉附录·写作缘起》:“但在故事里却丝毫嗅不出这样的气息,足见得他们很能以礼自闲,我在剧中也就写成了这样。”词语解释:自分 拼音:zì fēn
自料,自以为。《汉书·苏武传》:“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 武 ,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心离志絶,自分黄耇无復执珪之望。” 宋 陈亮 《书赵永丰训之行录后》:“推公之志而揆公之才,固非自分於一死者,义之所在,不约而自隐其中之所存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当是时, 冯公 自分不免, 王公 备任惨毒。”词语解释:自伤 拼音:zì shāng
(1).自我伤感。《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 闻之而慙自伤,乃闭室不出。”《后汉书·应奉传》:“及党事起, 奉 乃慨然以疾自退。追愍 屈原 ,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数万言。” 唐 顾况 《酬唐起居前后见寄》诗:“自伤庚子日,鵩鸟上承尘。”
(2).自己伤害自己。《国语·吴语》:“使淫乐於诸夏之国,以自伤也。”《庄子·达生》:“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词语解释:自我 拼音:zì wǒ
(1).指自己。 清 谭嗣同 《怪石歌》:“自我钦之若危岫,浊酒以酹歌以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三:“有人既发展自我的个性,又能排除一切妨碍他的主观的困难而进取,屈伸自如,从容自在。”
(2).谓自己对自己。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
(3).自己肯定自己。《文选·陆机〈豪士赋〉序》:“夫我之自我,智士犹婴其累,物之相物,昆虫皆有此情。” 吕延济 注:“自我谓自説己是,相物谓物皆相轻。”
(4).相偶;相依。自,犹相。 宋 苏轼 《戏书乐天身心问答后》诗:“ 渊明 形神自我, 乐天 身心相物。”词语解释:自安 拼音:zì ān
(1).自安其心;自以为安定。《荀子·王霸》:“故人主天下之利埶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汉书·张禹传》:“ 禹 与 凤 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 凤 。” 唐 陈鸿 《长恨歌传》:“太上皇亦不久人间,幸惟自安,无自苦耳。”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自古夷狄盗贼之祸,所以蔓延滋大,日深一日,其终或至於亡国者,皆将帅之臣玩寇以自安,养寇以自固,誉寇以自重也。”
(2).自己甘心情愿。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若辈亦自等庸奴,自安愚拙,无一聪明秀颖之士肯降心而相从者。”
(3).自谋安乐。《国语·鲁语下》:“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 穆伯 之絶嗣也。” 隋 李巨仁 《钓竿》诗:“寄言朝市客,沧浪徒自安。”词语解释:自好 拼音:zì hào
自以为美好。《庄子·天下》:“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自爱;自重。《孟子·万章上》:“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朱熹 集注:“自好,自爱其身之人也。”《韩非子·显学》:“立节参民,执操不侵,怨言过於耳必随之以剑,世主必从而礼之,以为自好之士。”《汉书·贾谊传》:“顽顿亡耻,奊詬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次即束身自好,优游卒岁,以自处于朝隐。”词语解释:自娱 拼音:zì yú
自寻乐趣;自以为乐。《楚辞·离骚》:“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史记·南越列传》:“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新五代史·唐臣传·李袭吉》:“ 袭吉 为人恬淡,以文辞自娱。”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记观宋荔裳画》:“因得摹本珍藏,暇日展玩以自娱也。”词语解释:自多 拼音:zì duō
(1).自满;自夸。《国语·吴语》:“今天降衷於 吴 , 齐 师受服,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寔式灵之。”《韩非子·说难》:“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后汉书·仲长统传》:“ 干 雅自多,不纳其言, 统 遂去之。”《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贼凭恃山川,二祖劳於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
(2).犹言原来就多。 明 吴梦旸 《送胡孟弢邑博之沅江》诗:“畏路身难定,骚人怨自多。”词语解释:自合 拼音:zì hé
(1).自应;本该。 宋 陆游 《落梅》诗之二:“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明 刘基 《孤儿行》:“人生一世为弟兄,同根自合同枯荣。”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之四:“ 倢伃 怨较 昭君 怨,自合清才让 令嫻 。”
(2).自然契合。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词语解释:自流 拼音:zì liú
(1).自然地流动。 唐 王勃 《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 空自流。” 前蜀 韦庄 《过当涂县》诗:“ 采石 花空发, 乌江 水自流。” 宋 杨万里 《海鰌赋》:“其始也,自行自流,乍纵乍收。” 陈毅 《莫干山纪游词》之六:“天外云自流。”
(2).比喻自行发展。《淮南子·修务训》:“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得遂长:听其自流,得其自生,则 鯀 禹 之功不立,而 后稷 之智不用。”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六:“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
(3).自求流放。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保申 趋出欲自流,乃请罪於王。”词语解释:自信 拼音:zì xìn
(1).相信自己。《墨子·亲士》:“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晋 陆机 《君子行》:“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 宋 曾巩 《〈战国策〉目录序》:“其説既美矣,卒以谓此书 战国 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九:“勇於自信故英絶,胜彼 优孟 俯仰为。”
(2).自表诚信。 三国 魏 曹操 《举贤勿拘品行令》:“ 吴起 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词语解释:自宽 拼音:zì kuān
(1).自我宽慰。《列子·天瑞》:“ 孔子 曰:‘善乎,能自宽者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盎 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 宋 陆游 《书叹》诗:“作诗自宽亦慰汝,吟罢抚几频歔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绿窗遗稿》:“﹝ 孙 淑 ﹞死之日,母大慟。既瞑目,久,忽徐起,止母哭,令自宽。”
(2).自我宽慰。《列子·天瑞》:“ 孔子 曰:‘善乎,能自宽者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盎 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 宋 陆游 《书叹》诗:“作诗自宽亦慰汝,吟罢抚几频歔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绿窗遗稿》:“﹝ 孙 淑 ﹞死之日,母大慟。既瞑目,久,忽徐起,止母哭,令自宽。”词语解释:自明 拼音:zì míng
(1).自我表白。《楚辞·九章·惜诵》:“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人或毁曰:‘ 不疑 状貌甚美,然独无柰其善盗嫂何也!’ 不疑 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汉书·外戚传上·孝武卫皇后》:“ 卫后 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 江充 为姦,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 充 ,发兵,兵败,太子亡走。” 三国 魏 曹操 《述志令》:“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 周公 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宋 王安石 《再辞同修起居注状》之五:“若令言者谓臣要君以伪,臣诚无辞可以自明。”
(2).自然明白。 宋 王安石 《不诂自明》诗:“ 仓頡 造书,不詁自明。” 宋 程颐 《代彭思永上英宗论濮王典礼疏》:“则是非之理,昭然自明,不待辨论而后见也。”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六章第三节:“要把敌人的根据地变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非战胜敌人无从实现,这是自明之理。”词语解释:自己 拼音:zì jǐ
(1).代词。自身,本身。《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初, 弘景 母梦青龙无尾,自己升天。” 唐 蒋贻恭 《咏虾蟆》:“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明 李贽 《杂说》:“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 巴金 《新生·四月十七日》:“我记着这样的话:为了人类,牺牲自己。”
(2).自己人。《红楼梦》第四二回:“别説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纔这么着。” 邓洪 《山中历险记》:“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
(3).知己亲近;关系密切。 老舍 《柳屯的》:“‘乘早不必多那个事,我告诉你句好话!’他很‘自己’的说。”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三:“ 铁锁 见他说得很自己,也愿意受他的照顾,只是见他穿着军人的衣服,怕跟上当了兵。”词语解释:自非 拼音:zì fēi
(1).倘若不是。《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外内无忧;自非圣人,外寧必有内忧。”《汉书·董仲舒传》:“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彊勉而已矣。”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自非 王子晋 ,谁能常美好?”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
(2).自觉其非。 唐 韩愈 《复志赋》:“欲奔走以及事兮,顾初心而自非。”词语解释:自高 拼音:zì gāo
(1).自然高大。《庄子·田子方》:“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 唐 魏徵 《论治疏》:“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於造次,不敢尽言。”
(2).自傲;抬高自己。《后汉书·袁绍传》:“性矜愎自高,短於从善,故至於败。” 宋 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书》:“后生小子遂以某为假 伯恭 以自高,痴人面前真是不得説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 家女子倒百般好,只有些儿毛病,专一恃贵自高,不把公婆看在眼里。”
(3).犹自重;自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虽弘道自高,恶为洁饰,而容貌闲美,即之温然。”词语解释:自顾 拼音:zì gù
自念;自视。《东观汉记·和熹邓后传》:“太后临大病,不自顾而念兆民。”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李善 注:“ 郑玄 《毛诗笺》曰:‘顾,念也。’” 唐 杜甫 《客堂》诗:“臺郎选才俊,自顾亦已极。” 明 刘基 《战城南》诗:“胡为彼狂不自顾,而与大国争长雄。”词语解释:自怡 拼音:zì yí
自乐;自娱。 唐 张九龄 《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诗:“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 明 邓雅 《偶题》诗:“阿女顾予哂,予心还自怡。”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藏书》者何?言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书》也。” 清 戴震 《沉处士戴笠图题咏》序:“夫儒者於平生之遇,率目为适然,独孜孜不怠,以学自怡,竟老而不劵。”词语解释:自奇 拼音:zì qí
(1).自负不凡。 唐 韩愈 《归彭城》诗:“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缄封在骨髓,耿耿空自奇。” 宋 苏轼 《孔长源挽词》之一:“少年才气冠当时,晚节孤风益自奇。” 明 高启 《赠薛相士》诗:“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
(2).谓自得奇趣。 宋 张孝祥 《再和〈雨入庐山〉》:“借雨寻山故自奇,幕中佳客肯相随?”词语解释:自随 拼音:zì suí
跟随在自己身边;随身携带。《新唐书·高崇文传》:“ 崇文 恃功而侈,举 蜀 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 宋 苏辙 《赠德仲》诗:“故人分散隔生死,孑然惟以影自随。”《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况且那日小弟小恙进场,以药物自随,草草塞责而已。”词语解释:自归 拼音:zì guī
自行投案;自行归顺。《史记·游侠列传》:“ 解 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 解 。”《汉书·王莽传上》:“ 竦 与 崇 族父 刘嘉 诣闕自归, 莽 赦弗罪。”《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 遇 疑不受命, 再用 围之, 隆演 使客将 何蕘 諭 遇 使自归。”词语解释:自强 拼音:zì qiáng
亦作“ 自彊 ”。自己努力图强。《楚辞·九章·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史记·留侯世家》:“上虽苦,为妻子自彊。” 唐 李咸用 《送人》诗:“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宋史·董槐传》:“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此亦赖夫勇猛无畏之人,独立自彊,去离尘垢,排舆言而弗沦於俗囿者也。”词语解释:自当 拼音:zì dāng
自然应当。《东观汉记·邓禹传》:“赤眉无穀,自当来降。”《水浒传》第二回:“可放我过去,回来自当拜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布客》:“后勿復来,倘有事北往,自当迂道过访。”词语解释:自行 拼音:zì xíng
(1).自己实行;自己处理。《庄子·天下》:“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人。”《新唐书·东夷传·高丽》:“ 辽东 故中国地,而 莫离支 贼杀其主,朕将自行经略之。”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译文只能由先生自行酌定矣。”
(2).自动;主动。 毛泽东 《将革命进行到底》:“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
(3).亲自前往。《史记·傅靳蒯成列传》:“始 秦 攻破天下,未尝自行,今上常自行,是为无可使者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两人见是真仙来度他,不好相留……只得听他自行。”词语解释:自老 拼音:zì lǎo
(1).犹告老。谓以己年老而辞官。 宋 曾巩 《送周屯田序》:“上之听其休,为不敢勤以事,下之自老,为无为而尊荣也。”
(2).自然衰老。 唐 拾得 《无题》诗之二:“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 宋 韩元吉 《六州歌头》词:“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宋 辛弃疾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词:“冉冉年华吾自老。”词语解释:自取 拼音:zì qǔ
(1).自己招致。《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庄子·齐物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 宋 梅尧臣 《寄永兴招讨夏太尉》诗:“二师覆败乃自取,岂是廊庙谋不臧。” 明 王守仁 《瘗旅文》:“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2).谓自己取代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先主 ﹞谓 亮 曰:‘君才十倍 曹丕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自娶。《史记·伍子胥列传》:“ 秦 女絶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词语解释:自珍 拼音:zì zhēn
自爱;珍惜己体。《汉书·贾谊传》:“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渊潜以自珍。”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之三:“一失不足伤,念子孰自珍。” 宋 陆游 《草书歌》:“小儿劝我当自珍,勿为门生书棐几。”词语解释:自堪 拼音:zì kān
自己能胜任,能忍受。《晋书·隐逸传·谯秀》:“吾气力犹足自堪,岂以垂朽之年累诸君也。” 唐 黄滔 《旅怀》诗:“萧颯闻风叶,惊时不自堪。”《新五代史·唐臣传·刘延朗》:“每帝遣使者劳军,即阳为羸疾不自堪,因数求解总管以探帝心。” 宋 文天祥 《议纠合两淮复兴》诗序:“已而诸将校诸幕皆来,俱愤北不自堪。”词语解释:自由身 拼音:zì yóu shēn
谓自身不受约束,行动自由。 唐 司空图 《南至》诗之四:“一任喧闐遶四邻,閒忙皆是自由身。” 宋 陈师道 《和秦太虚湖上野步》:“十里松阴穷野步,暂时留得自由身。” 宋 朱熹 《即事有怀寄彦辅仲宗二兄》诗之二:“三山虽好在,惜取自由身。”词语解释:自省 拼音:zì xǐng
自行省察;自我反省。《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南朝 齐 萧景先 《遗言》:“此度疾病,异於前后,自省必无起理。” 宋 苏辙 《分司南京到筠州谢表》:“捫必自省,事犹可追。” 清 戴震 《答彭进士允初书》:“情之当也,患其不及而亦勿使之过。未当也,不惟患其过而务自省以救其失。”词语解释:自慰 拼音:zì wèi
自我宽慰。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嘉斯器之懿茂,咏兹文以自慰。” 宋 苏轼 《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朝来一樽酒,晤语聊自慰。” 明 文徵明 《张可斋少参像赞》:“呜呼!先生於此,亦足以自慰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吾以之自熹,吾以之自慰。”词语解释:自公 拼音:zì gōng
《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毛 传:“公,公门也。” 马瑞辰 通释:“勤于治事,不遑家食,则有公膳可食。《诗》言退食自公,正著其尽心奉公。”后常以“自公”用作尽心奉公之意。《汉书·循吏传·朱邑》:“大司农 邑 ,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疆外之交,束脩之餽,可谓淑人君子。”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词语解释:自嫌 拼音:zì xián
(1).自己不满自己。 宋 陆游 《法云僧房》诗:“自嫌尚有人间念,却为春寒怯夜长。”
(2).自生疑忌;心有顾忌。《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艾 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晋书·阮籍传》:“ 籍 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 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新唐书·崔涣传》:“收采遗逸,不以亲故自嫌。”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天下既定,从容访帝,共榻之卧,足加帝腹,情义如此。 子陵 岂以匹夫自嫌,而帝岂以万乘自居哉!”词语解释:自见 拼音:zì xiàn
自我表白;显露自己。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垂空文以自见。” 宋 曾巩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於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 明 方孝孺 《复郑好义书》之二:“所贵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见,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
(1).犹自知。《庄子·骈拇》:“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2).自然可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艳歌行一》:“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词语解释:自将 拼音:zì jiāng
(1).自己保全。《汉书·儿宽传》:“ 宽 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於武,口弗能发明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南宫韜 , 鲁 人,字 子容 ,以智自将。” 宋 苏辙 《陈述古舍人谢两府启》:“某老大无取,介特自将。” 明 高启 《匡山樵歌引》:“君今刚介自将,不苟进取。”
(2).自己带着;自己拿着。《后汉书·羊续传》:“ 续 妻后与子 祕 俱往郡舍, 续 闭门不内,妻自将 祕 行,其资藏唯有布衾、敝袛裯,盐、麦数斛而已。” 宋 苏辙 《官舍小池有鸂鶒遗二小雏》诗之一:“来从碧涧巢安在,飞过重城母自将。”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三折:“ 秦弱兰 赚了他一篇乐章,亲笔落款,他自将着。”
(3).自养。 明 高启 《南宫生传》:“晚迺刮磨豪习,隐然自将。”
(4).自相辅助,相辅相成。《汉书·王尊传赞》:“ 王尊 文武自将,所在必发,譎诡不经,好为大言。” 颜师古 注:“将,助也。”
亲自率领。 宋 杨万里 《千虑策·国势中》:“以 高帝 自将,而 子房 为之谋,如此其全也。”词语解释:自解 拼音:zì jiě
(1).自我辩解;自作解说。《韩非子·难三》:“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 燕操 、 子罕 、 田常 之贼;知之,则以 管仲 、寺人自解。”《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臣 音 当先受诛,岂有以自解哉。” 清 李渔 《奈何天·总评》:“忽以奈何问天,天亦不能自解。”
(2).自求解脱;自行脱落。《庄子·大宗师》:“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史记·龟策列传》:“贤能令人战胜攻取,不能自解於刀锋,免剥刺之患。”《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 晨 遂收 杨 下狱,而械輒自解。”《明史·杨廷和传》:“给事、御史交章论 王琼 罪状,下詔狱。 琼 迫,疏訐 延和 以自解。”
(3).自请解职。《宋书·隐逸传·陶潜》:“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词语解释:自出 拼音:zì chū
(1).自逃在外。《左传·成公十二年》:“ 周公 出奔 晋 ,凡自 周 无出, 周公 自出故也。”《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请囚,请亡,於是乎不获。君又弗克,而自出也。”
(2).犹自首。《汉书·食货志》:“赦自出者百餘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
(3).出自于。《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北魏 李谐 《述身赋》:“信仪凤之所栖,乃丝文之自出。”
(4).自己制订;自己创建。《北史·齐纪中论》:“ ﹝神武﹞ 迁 鄴 之后,虽主祭有人,号令所加,政皆自出。” 宋 曾巩 《进太祖皇帝总叙》:“ 太祖 文武自出,群臣莫及。” 宋 叶适 《台州教授高君墓志铭》:“ 陈君举 为名师,自出新学,文体一变。”
(5).甥之代称。《左传·成公十三年》:“ 康公 ,我之自出。” 杜预 注:“ 晋 外甥。” 唐 王勃 《上从舅侍郎启》:“虚霑自出之荣,无媿诸甥之列。” 唐 杜甫 李之芳 《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客居逢自出,为别几凄然。”词语解释:自期 拼音:zì qī
(1).自己期望;自许。 唐 韩愈 《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上承凤皇恩,自期永不衰。” 宋 陆游 《书怀》诗:“老死已无日,功名犹自期。”《金史·文艺传下·李纯甫》:“ 纯甫 为人聪敏,少自负其材,谓功名可俯拾,作《矮柏赋》,以 诸葛孔明 、 王景略 自期。” 明 张居正 《再辞恩命疏》:“卿以古人自期,致君安国,不计爵禄,朕所深信。”
(2).自订期限。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三:“自期三年归,今已歷九春。” 宋 苏辙 《四十一岁岁莫日歌》:“脂车秣马试长道,一日百里先自期。”
(3).自己认定;自认为。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总戎佳论》:“自期必死,而卒未尝死也。”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智》:“徒自期于心无愧者,其人忠信而不好学,往往出于此。”词语解释:自欺 拼音:zì qī
自己欺骗自己。《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宋 叶适 《毋自欺室铭》:“有闻善之意而疑己以不明,自欺也;有为高之心而畏己以不能,自欺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三)》:“其实, 中国 人是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的,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词语解释:自负 拼音:zì fù
(1).自许;自以为了不起。《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 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 唐 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愚幼常自负,既久而逾觉缺然。”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吾曹虽欲常以少年自负,尚何可得,言之慨然。”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何况我正是一个血性自负的青年。”
(2).枉自辜负。 明 杨涟 《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今若畏罪不言,是职自负忠直初心,并负风纪职掌。”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三:“奈何忘其积累之苦,而嘵然以自负其岁月为?”
(3).自己承受。 宋 柳开 《代王昭君谢汉帝疏》:“夫自古妇人,虽有贤异之才,奇畯之能,皆受制于男子之下,妇人抑挫至死,亦罔敢雪于心;况幽闭殿廷,备职禁苑,悲伤自负,生平不意者哉!”
(4).自己负责。如:自负盈亏;文责自负。词语解释:自甘 拼音:zì gān
心甘情愿。《清史稿·张煌言传》:“圣贤学问,故每毡雪自甘,胆薪深厉,而卒以成事。”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词语解释:自矜 拼音:zì jīn
自负;自夸。《史记·太史公自序》:“ 文侯 慕义, 子夏 师之; 惠王 自矜, 齐 秦 攻之。”《淮南子·缪称训》:“ 后稷 广利天下,犹不自矜; 禹 无废功、无废财,自视犹觖如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沉猜则方逞其欲,藏疾则自矜於己。”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 白 謨猷筹画,安能自矜?” 清 谭嗣同 《仁学》一:“今之自矜好古者,奚不自杀以从古人,而漫鼓其辅颊舌以争乎今也。”词语解释:自致 拼音:zì zhì
(1).竭尽自己的心力。《论语·子张》:“ 曾子 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2).凭主观努力而得。《南史·赵知礼蔡徵等传论》:“ 希祥 劳臣之子,才名自致,迹涉便佞,贞介所羞。” 唐 杜甫 《送顾八分》诗:“烈士恶苟得,俊杰思自致。” 宋 曾巩 《墨池记》:“ 羲之 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清 谭嗣同 《治事篇·学会》:“人人可以自致,处处可以见功,夫何惮而久不为也。”
(3).谓将精力用在某一方面。 清 谭嗣同 《与唐绂丞书》:“虽然,三十曰壮,坐此縈繚迟回,卒不克自致于当世有用之学。”
(4).自己表达。《礼记·郊特牲》:“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尽其嘉,而无与让也。”
(5).犹自给;亲自料理、备办。《陈书·文学传·褚玠》:“ 玠 在任岁餘,守禄俸而已,去官之日,不堪自致,因留县境,种蔬菜以自给。” 宋 曾巩 《洪渥传》:“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輒悲之。” 清 曾国藩 《陈岱云妻易安人墓志铭》:“ 陈君 之病,凡三閲月矣,安人单忧极瘁,衣不解带者四十餘日,凡可以自致者,无弗致也。”
(6).谓自丧其身。《新五代史·晋臣传·桑维翰》:“﹝ 张彦泽 ﹞告 德光 曰:‘ 维翰 自縊。’ 德光 曰:‘我本无心杀 维翰 , 维翰 何必自致。’”
(7).自至其处。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词语解释:自尔 拼音:zì ěr
(1).从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 东江 又西,与 利水 合……名曰 韶石 ,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歷一纪。” 宋 苏轼 《上韩枢密书》:“自尔不復通问者,七年於兹矣。”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经七八日,渐觉应验,自尔常服,其功如神。”
(2).犹自然。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词语解释:自问 拼音:zì wèn
(1).自己衡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自问无用世才,儻殿试蒙拔擢,虚糜廪禄,於义不可。”《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倘大人看我可为公子之师,情愿附驥,自问也还不至於尸位素餐,误人子弟。” 毛泽东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日 寇和亲 日 派的计划即使实现,我们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 人民,不但有责任,而且自问有能力,挺身出来收拾时局,决不让 日 寇和亲 日 派横行到底。”
(2).自己问自己。 唐 白居易 《书绅》诗:“岁晚头又白,自问何欣欣。”如:反躬自问。词语解释:自鸣 拼音:zì míng
自我表白;自我显示。 唐 韩愈 《送孟东野序》:“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兵部郎叙功》:“先外祖既不自鸣,言路亦无为称荐者。” 梁启超 《新史学·中国史学萃·论书法》:“吾壹不解夫 中国 之史家,果据何主义,以衡量天下古今事物,而敢嚣嚣然以书法自鸣也。”词语解释:自在身 拼音:zì zài shēn
佛教语。谓心离烦恼、舒适自在的身躯。 唐 白居易 《池上闲吟》之一:“高卧閒行自在身,池边六见柳条新。”《景德传灯录·龙树尊者》:“尊者復於坐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词语解释:自守 拼音:zì shǒu
(1).自保;自为守卫。《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史记·郑世家》:“ 宋 颇与 厉公 兵,自守於 櫟 , 郑 以故亦不伐 櫟 。” 唐 杜甫 《蒹葭》诗:“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 扬子江 之上游也,其险足以自守,其富足以自保。”
(2).自坚其操守。 汉 扬雄 《解嘲》:“攫挐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 唐 韩愈 《闲游》诗之二:“ 子云 祗自守,奚事九衢尘?” 明 方孝孺 《送吏部员外郎龚彦佐序》:“视其德如乡閭时,不翕翕以趋势,不琐琐以殉利,淡乎自守而不阿。” 清 姚石甫 《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记》:“自我参政府君通籍,至今又十四世,人且数千百计,孝弟未衰,皆清贫自守。”词语解释:自性 拼音:zì xìng
(1).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既除客尘,又还自性。”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八:“寄语诸仁者,復以何为怀。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 宋 杨圭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序》:“切以诸佛説法,不离自性,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六一:“若有自性互不成,互不成者谁佛刹?”
(2).个性;本性。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 鲁迅 《书信集·致宫竹心》:“寄《妇女杂志》的文章由我转去也可以,但我恐怕不能改窜,因为若一改窜,便失了原作者的自性,很不相宜。”词语解释:自识 拼音:zì shí
自己知道、认识。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书》之二:“能参以 孔子 、 子思 、 孟子 之所言,七十二子之所问,而反质之於六经,则自识之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试案尔时人性,莫不絶异其前,入于自识,趣于我执,刚愎主己,于庸俗无所顾忌。”
自己记得。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悵然失志。”词语解释:自量 拼音:zì liàng
估计自己的才能和力量。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今世人无 戴 阮 之自然,而効其倨慢,亦是丑女闇於自量之类也。” 唐 韩愈 《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诗之五:“僕少不自量,亦喜有所著。” 巴金 《家》二七:“我真太不自量了。”词语解释:自若 拼音:zì ruò
镇静自如,毫不拘束;一如既往,依然如故。《国语·越语下》:“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史记·陈涉世家》:“ 雍州 之地、 殽 函 之固自若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及见 武皇帝 试闭 左慈 等,令断穀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常云可五十年不食,正尔,復何疑哉?” 宋 苏轼 《滕县公堂记》:“其后世俗日以奢靡,而 徐公 固自若也。” 清 邵长蘅 《阎典史传》:“ 应元 慷慨登陴,意气自若。”词语解释:自斟 拼音:zì zhēn
(1).酌酒自饮。 晋 陶潜 《和郭主簿》之一:“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宋 刘克庄 《还黄镛诗卷》诗:“暮年谁可谈兹事,盎有村醪且自斟。”
(2).自行裁酌。 宋 苏轼 《和陶郭主簿》之一:“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词语解释:自称 拼音:zì chēng
(1).自己称呼自己。《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后汉书·袁绍传》:“ 谭 自称车骑将军,出军 黎阳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齐 于是彊,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水浒传》第五九回:“几曾见出家人自称洒家?”
(2).自己叫作,自己认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於是 东方 、 枚皋 ,餔糟啜醨,无所匡正,而詆嫚媟弄,故其自称为赋,廼亦俳也。”
(3).自我称扬。《国语·周语中》:“君子不自称也,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
称其职守。《汉书·田千秋传》:“然 千秋 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踰於前后数公。” 颜师古 注:“言称其职也。”词语解释:自重 拼音:zì zhòng
(1).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汉书·魏相传》:“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 宋 曾巩 《都官员外郎曾君墓志铭》:“其家故贫,然君为人节廉自重。” 明 方孝孺 《送吏部员外郎龚彦佐序》:“予少行天下,求自重之士与之游而不可得。”
(2).自己重视。《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 欒布 哭 彭越 ,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梁书·文学传下·刘勰》:“ 勰 自重其文,欲取定於 沉约 。”
(3).抬高自己的身价或地位。《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太祖 曰:‘ 佗 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孩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西游补》第九回:“ 行者 又看册子,和议已决, 秦檜 挟 金 人以自重。”
(4).书简习用套语。意谓自珍自爱。 宋 苏轼 《与蹇序辰书》之二:“惟万万为国自重。”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五:“临纸悵塞,惟千万自重不宣。” 清 刘大櫆 《再与左君书》:“惟万万自重不宣。”
(5).自累。《诗·小雅·无将大车》:“无思百忧,祇自重兮。” 郑玄 笺:“重,犹累也。”
(6).物体自身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