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字典舌拼音:shé 属屑韵
舌 shé 〈名〉
-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 同本义
-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 兑为口舌。——《易·说卦》
-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 代指言语
-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如:帽舌;鞋舌;火舌
-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康熙字典舌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食列切,然入聲。
- 《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干於舌。《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易·說卦》兌爲口舌。《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
- 又言也。《揚子·太𤣥經》吐黃酋舌。《註》舌,言也。
- 又姓。《姓纂》越大夫舌庸。又羊舌,複姓。《左傳·閔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疏》羊舌,氏也。爵爲大夫。
- 又官名。《周語》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註》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 又國名。《淮南子·地形訓》穿𦙄民,反舌民。《註》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說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山海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註》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
- 又草名。《爾雅·釋草》萿,麋舌。《註》今麋舌草春生葉,有似於舌。又《博雅》燕薁,蘡舌也。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別名江東呼蝦蟇衣,山東名牛舌。
- 又鳥名。《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註》反舌,百舌鳥。《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註》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
- 又無舌,蟲名。《本草註》一名益符,主閉。
- 又長舌,獸名。《山海經》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四耳,出則郡多水。
- 又《韻補》叶商刮切,音殺。
- 《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 又叶食僞切,音逝。
- 《郤正釋譏》家挾殊議,人懷異計。縱橫者欲披其胷,徂詐者暫吐其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