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12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绝艺曲艺学艺贡艺说艺妙艺贪贿无艺十八般武艺
六艺至艺小艺谈艺玩艺负艺典艺通艺
才艺经艺武艺术艺棋艺色艺农艺逞艺
文艺果艺技艺行艺高艺耘艺乐艺通文达艺
游艺薄艺手艺词艺作艺呈艺角艺遗艺
种艺讲艺众艺时艺播艺贽艺卖艺亡艺
一艺树艺材艺逸艺工艺博艺古艺雕虫小艺
道艺试艺战艺谭艺习艺舞艺书艺造型园艺
较艺耕艺杂艺群艺伎艺贪欲无艺识艺修艺
无艺德艺射艺献艺末艺供艺课艺扎艺

词语解释:绝艺  拼音:jué yì
卓绝的技艺。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徵伶皆絶艺,选妓悉名姬。” 宋 陆游 《题王仲信画水石横幅》诗:“岂是天公憎絶艺,一生憔悴向衡门。”《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既有此絶艺,便当挟此出游江湖间,料不须带着盘费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二公虽絶艺入神,然意存冲挹,雅人深致,使见者意消。”
词语解释:六艺  拼音:liù yì
(1).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三国 吴 韦曜 《博奕论》:“伎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徵选者不由其道。”
(2).亦作“ 六蓺 ”。指儒家的“六经”,即《礼》《乐》《书》《诗》《易》《春秋》《史记·滑稽列传》:“ 孔子 曰:‘六蓺於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六蓺备研,八索必该,斯则富矣。” 明 顾绛 《述古》诗:“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总角之年,研精六蓺。”
词语解释:才艺  拼音:cái yì
见“ 才艺 ”。
词语解释:文艺  拼音:wén yì
亦作“ 文蓺 ”。
(1).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有隐於知理者,有隐於文艺者。”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 洪 祖父学无不涉,究测精微,文蓺之高,一时莫伦。” 明 汪道昆 《洛水悲》:“论君家文艺呵,真箇是人文纪纲。”《天雨花》第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艺,必竟脱俗。”
(2).指文学创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是以吐纳文蓺,务在节宣。”
(3).官名。即 唐 代所置之文学。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 王钦若 仲至 , 仁宗 时名儒, 原叔 之子,大臣荐文艺,召试学士院。”
(4).纪传体史书的一部分。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史体因革》:“传之为体,大抵记公卿之行事, 曄 始传文苑, 隋 曰文学, 唐 曰文艺。”《新唐书》《金史》均有“文艺传”,记文艺家事迹。
(5).文学与艺术。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三:“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词语解释:游艺  拼音:yóu yì
亦作“ 游秇 ”。
(1).谓游憩于六艺之中。后泛指学艺的修养。《论语·述而》:“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何晏 集解:“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 邢昺 疏:“六艺谓礼、乐、射、驭、书、数也。”《晋书·孔安国传》:“领军将军 孔安国 贞慎清正,出内播誉,可以本官领 东海王 师,必能导达津梁,依仁游艺。”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游艺殫数,抚律穷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祐陵 天纵游艺,素精测验,常置乙巳占在侧,日占天象以自儆戒。”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游秇餘情,诵折枝之句;抚绥乘间,燕辞树之花。”
(2).泛指优游于技艺之中。 明 何景明 《祭董先生文》:“先生学书以游艺,饮酒以率真,蔑俗以肆志。”《红楼梦》第四八回回目:“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汝画笔清絶……公餘游艺,兼可成全老画师也。”
(3).艺术的才能与修养。 宋 晏殊 《连理枝》词之一:“凤竹鸞丝,清歌妙舞,尽呈游艺。”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四:“若二人者,游艺絶伦,友谊尤篤,真难兄难弟哉。” 清 唐孙华 《题〈文姬入塞图〉》诗:“ 顾生 游艺何恢奇,前身 虎头 老更痴。”
(4).游戏娱乐。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三月十一日》:“将近九时,始为游艺。” 吴组缃 《山洪》三十:“最后是几个游艺节目,镇上土著游击队唱战歌, 戚先生 手下的几位工作同志唱救亡歌,又扮演《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等等的新戏。”
(1).泛指修习学问或技艺。语出《论语·述而》:“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唐 阎济美 《下第献座主张谓》诗:“转令游艺士,更惜至公年。” 清 钱谦益 《题宋徽宗〈杏花村图〉》诗:“至尊盘礴自游艺,宛是前身画师製。”
(2).犹游学。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司马相如 ﹞贯串百家,精通经史,虽然游艺江湖,其实志在功名。”
词语解释:种艺  拼音:zhǒng yì
犹种植。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宋单父种牡丹》:“ 洛 人 宋单父 字 仲孺 ,善吟诗,亦能种艺术。”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权智》:“淤淀不至处,悉是斥卤,不可种艺。”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殿外种艺五穀之属,盖欲子孙知稼穡之艰难!”
词语解释:一艺  拼音:yī yì
见“ 一艺 ”。
词语解释:道艺  拼音:dào yì
亦作“ 道蓺 ”。
(1).指学问和技能。《周礼·地官·乡大夫》:“正月之吉,受教灋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攷其德行,察其道艺。” 贾公彦 疏:“察其道艺者,谓万民之中有六艺者并拟宾之。” 宋 范质 《诫儿侄八百字》诗:“戒尔学干禄,莫若勤道艺。”《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 ﹞又问:‘道艺何为?’ 子期 道:‘也就是打柴为生。’”
(2).指道士、方士修炼长生之术。《后汉书·方术传序》:“ 汉 自 武帝 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深念学道艺养生者,随师不得其人,竟无所成,而使后之有志者,见彼之不得长生,因云天下之果无仙法也。”
词语解释:较艺  拼音:jiào yì
谓竞争技艺。 唐 符载 《上巳日陪刘尚书宴集北池序》:“献奇较艺,鉤索胜负。”《宣和画谱·崔白》:“祖宗以来,图画院之较艺者,必以 黄筌 父子笔法为程式,自 白 及 吴元瑜 出,其格遂变。” 明 宋濂 《教授魏府君墓志铭》:“ 洪武 三年秋八月,京畿多士,较艺於乡闈,予时被旨与 魏君 潜与闻考试事。”
词语解释:无艺  拼音:wú yì
(1).没有定法;没有常道。《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徵敛无度。” 杜预 注:“艺,法制也。言布政无法制。”《国语·越语下》:“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 王引之 《经义述闻·国语下》:“‘用人无艺’者,人犹众也。言用众之道无常也。”
(2).没有极限或限度。《国语·晋语八》:“ 桓子 骄泰奢侈,贪慾无艺。” 韦昭 注:“艺,极也。” 宋 苏辙 《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利权一分,用财无艺。”《明史·张四维传》:“文武诸臣,不达朝廷励精本意……致徵敛无艺,政令乖舛。” 严复 《〈法意〉按语》一五九:“至于今世,贫富相差,其在墨守之国,犹之小耳。若夫 欧 美 二洲,愈益无艺。”
(3).没有文才。《北史·阳休之传》:“子 辟彊 ,字 君大 ,性疎脱,又无艺, 休之 亦引入 文林馆 ,为时人所嗤鄙。”
词语解释:曲艺  拼音:qǔ yì
小技。古多指医卜以至书画之类的技能。《礼记·文王世子》:“曲艺皆誓之。” 孔颖达 疏:“曲艺谓小小技术,若医卜之属也。”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曲艺争工巧,彫机变组紃。”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本朝文人墨客以书画供奉内廷,寖被知遇者,指不胜屈……可知生际圣明,虽曲艺微长,不忧沦弃。”
流行于人民群众中的、富有地方色彩的各种说唱艺术,如弹词、大鼓、琴书、道情、评话、相声、快板等。演出时演员人数较少,一般只有一至二三人,道具也很简单。 陈云 《关于评弹》:“评弹的语言比较其他曲艺来得精练、细腻,特别是具备了说表的特点。”
词语解释:至艺  拼音:zhì yì
卓绝的技艺或学问。 唐 黄滔 《省试一一吹竽》诗:“次第教单进,宫商乃异宜。凡音皆窜跡,至艺始呈奇。” 前蜀 韦庄 《刘得仁墓》诗:“至公遗至艺,终抱至寃沉;名有诗家业,身无戚里心。”
词语解释:经艺  拼音:jīng yì
亦作“ 经蓺 ”。
(1).儒家经书的统称。古称六经为“六艺”。 汉 王充 《论衡·艺增》:“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汉书·郊祀志下》:“八人不案经艺,考古制,而以为不宜,无法之议,难以定吉凶。”
(2).犹经学。《史记·儒林列传序》:“故 汉 兴,然后诸儒始得脩其经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唐 韩愈 《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委国子祭酒选择有经艺堪训导生徒者,以充学官。”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讲读官坐立》:“赐坐盖出优礼,祖宗或赐讲臣坐者,以其敷畅经艺也。”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本朝以经艺试士。”
词语解释:果艺  拼音:guǒ yì
果决而有才能。 宋 叶适 《送刘茂实序》:“虽 孔子 之门人 冉求 、 仲由 之果艺,又未尝不以宰邑为难。”
词语解释:薄艺
小技能
词语解释:讲艺  拼音:jiǎng yì
讲论六艺。《后汉书·樊準传》:“及 光武皇帝 受命中兴,羣雄崩扰,旌旗乱野,东西诛战,不遑启处,然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国尚师位,家崇儒门,稟道毓德,讲艺立言。” 李善 注:“《西都赋》曰:‘讲论乎六艺。’”《魏书·儒林传·常爽》:“是故 季路 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 宁越 庸夫也,讲艺以全高尚之节。”
词语解释:树艺  拼音:shù yì
亦作“ 树蓺 ”。 种植,栽培。《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穡树蓺。” 贾公彦 疏:“教民春稼秋穡,以树其木,以蓺黍稷也。”《孟子·滕文公上》:“ 后稷 教民稼穡,树艺五穀。”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其土田则原壤芜荒,树艺失时。”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田不自耕植者不得有,牧不自驱策者不得有,山林场圃不自树蓺者不得有。”
词语解释:试艺  拼音:shì yì
(1).考察、测试才能、学业。 北周 昙积 《谏周太祖沙汰僧表》:“爰降明詔,责其试艺,颁下诸州,问其课业。” 唐 司空曙 《哭苗员外呈张参军》诗:“试艺临诸友,能文即我师。” 明 马愈 《马氏日抄·十八艺》:“ 山西 李通 行教京师,无人可与为敌,遂应募为第一。较其试艺,十八事皆能。”
(2).指应试的文字。 元 黄溍 《送富州陈教授诗序》:“善为古诗文、试艺,乡闈一不中,輒束书而归,若将终身焉。”
词语解释:耕艺  拼音:gēng yì
泛指耕植。《晋书·隐逸传·朱冲》:“好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 唐 元结 《述居》:“予当乘时和,望年丰,耕艺山田,兼备药石。”
词语解释:德艺  拼音:dé yì
德行与才能。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然则奉宗庙社稷之小事,任力之小者也;赞於教化,可以使命於上者,德艺之大者也。”
词语解释:学艺  拼音:xué yì
(1).学习六艺。即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十曰学艺。” 贾公彦 疏:“案《保氏》职云: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2).学习技艺。多指学习戏剧表演艺术。 洪深 《劫后桃花》:“不,可是我愿意跟着你学艺呀!”
(3).学问、技艺的统称。《晋书·文苑传论》:“ 玄度 学艺优赡,笔削擅奇。”《新唐书·顺宗纪》:“为人宽仁,喜学艺,善隶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小生目下,身居贫贱,粗无德行,情性荒疎学艺浅。”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 巴黎 去展览。”
词语解释:小艺  拼音:xiǎo yì
(1).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2).小技艺。《淮南子·泰族训》:“小艺破道,小见不达。” 南朝 梁 沉约 《〈武帝集〉序》:“雕虫小艺,无累大道。”《旧唐书·薛登传》:“ 魏 之三祖,更好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宋 吕大钧 《选小臣宿卫议》:“古之人君,不独有师有友,又有受教於我者焉。故疾医,小艺者也, 黄帝 师 奚伯 而教 雷公 。”
词语解释:武艺  拼音:wǔ yì
指骑、射、击、刺等武术方面的技能。《三国志·蜀志·刘封传》:“﹝ 刘封 ﹞有武艺,气力过人。”《陈书·高祖纪上》:“﹝ 陈高祖 ﹞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七国春秋平话》卷中:“你有甚高强武艺交我回兵?” 清 顾炎武 《少林寺》诗:“颇闻经律餘,多亦諳武艺。” 清 翟灏 《通俗编·武功》:“武艺十八事:《读书记数略》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檛、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杷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据他自己说,他从十几岁就练武艺,才练的这样强壮。”
词语解释:技艺  拼音:jì yì
亦作“ 技蓺 ”。
(1).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战国策·赵策二》:“﹝中国者﹞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后汉书·张衡传》:“辫贞亮以为鞶兮,杂技蓺以为珩。”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凡其才力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 明 唐顺之 《封知府朱公墓志铭》:“彼其所谓有待者,不独操柄也。虽文词技艺若可以自振於世者,固亦不能无待也耶?”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三》:“锦绣、抽纱、漆画、金银宝石镶嵌的那些花鸟、人物的精巧技艺,又使他们叹为观止。”
(2).指从事某一技术工种的人。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 朱勔 ﹞遂取 吴 中水窠以进,并以工巧之物输上方,就 平江 为应奉局,百工技艺皆役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
词语解释:手艺  拼音:shǒu yì
手工技能。亦指其他技艺。 唐 柳宗元 《梓人传》:“彼将捨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歟?”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一折:“我们靠手艺的买卖,怎害得许多羞。”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沟的两岸,密密层层的住满了卖力气的,耍手艺的,各色穷苦劳动人民。”
词语解释:众艺  拼音:zhòng yì
(1).特指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文选·嵇康〈琴赋〉》:“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 吕向 注:“众艺,谓众乐也,言首出诸乐也。”
(2).各种技艺,艺术。 唐 司空曙 《送曹同椅》诗:“青春三十餘,众艺尽无如。” 唐 韩愈 《通解》:“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於身而行之者也。”
词语解释:材艺  拼音:cái yì
(1).才智艺能。《汉书·元帝纪赞》:“ 元帝 多材艺,善史书。” 宋 陈师道 《寄曾公权》诗:“超世功名子有凭,过人材艺我何曾!” 清 刘大櫆 《翰林编修李公墓志铭》:“士之负材艺游京师者,公皆与之往返论议。”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 楚元王 交 为 高祖 同父少弟,好书多材艺。”
(2).指有才智艺能的人。《周书·苏绰传》:“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
词语解释:战艺  拼音:zhàn yì
指参加科举考试。 唐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 贞元 初,挟其能,战艺於京师,再进,再屈于人。” 元 杨载 《送朱仲山岁贡入京》诗:“战艺锋无敌,搜贤网正恢。”
词语解释:杂艺  拼音:zá yì
各种技艺。《南史·张欣泰传》:“ 欣泰 负弩射雉,恣情闲放,声伎杂艺,颇多开解。” 宋 苏轼 《吊李台卿》诗:“从横通杂艺,甚博且知要。” 清 包荣翰 《〈白雨斋词话〉跋》:“由是举业外兼课诗词杂艺,时得闻其绪论。”
词语解释:射艺  拼音:shè yì
射箭的技艺。《新唐书·泉男生传》:“ 男生 纯厚有礼,奏对敏辩,善射艺。”
词语解释:贡艺  拼音:gòng yì
贡赋的等级类别。 唐 柳宗元 《天对》:“问:地方九州,何以坟之?对:从民之宜,乃九于野,坟厥贡艺,而有上中下。”
词语解释:谈艺  拼音:tán yì
谈论诗文书画等有关艺术修养方面的内容。 明 徐祯卿 有《谈艺录》
词语解释:术艺  拼音:shù yì
见“ 术艺 ”。
词语解释:行艺  拼音:xíng yì
德行技艺。 唐 白居易 《刘泰伦可起复谒者监制》:“况 泰伦 有行艺可以饰身,才干可以掌务,监临内署,朝请中闈,谨密端和,甚宜厥职。”《宋史·选举志三》:“臣亲承圣詔,天下皆兴贡士,即国南郊建外学以受之,俟其行艺中率,然后升诸太学。”
词语解释:词艺  拼音:cí yì
(1).文词的才艺。 唐 韩愈 《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臣才识浅薄,词艺荒芜,所撰碑文,不能备尽事跡。”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一:“ 徽宗 居藩邸,已潜心词艺。” 元 袁桷 《赠番昜刘生振》诗:“林林白袍较词艺,鸊鵜淬锋儼初礪。”
(2).指文章与书法。 唐 柳宗元 《奏荐从事表》:“匪惟词艺双美,抑亦器能多适。”
词语解释:时艺  拼音:shí yì
即时文、八股文。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徵梦·甲戌状元》:“﹝ 杏源 ﹞时艺奇丽,与 冯祭酒 开之 、 袁职方 了凡 ,同社相善。”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考索·时艺》:“文至时艺亦不復能再变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公子呈课业,类皆古文词,并无时艺。”
词语解释:逸艺  拼音:yì yì
高超的技艺。 后蜀 欧阳炯 《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休公 休公 逸艺无人加,声誉喧喧遍海涯。”
词语解释:谭艺  拼音:tán yì
谈论文章。 清 焦循 《快园雅集诗》:“谭艺各心得,问名皆昔闻。” 梁启超 《〈曾刚父诗集〉序》:“每瀹茗谭艺,达夜分为常。”
词语解释:群艺
犹六艺。 唐 张说 《元府君墓志铭》:“学综羣艺,词坛精微。”
词语解释:献艺  拼音:xiàn yì
(1).呈献技艺;表演技艺。《左传·襄公十四年》:“百工献艺。” 唐 白行简 《舞中成八卦赋》:“容止合於《彖》《象》,幽賾殊乎卜筮,客有欣载之一时,歌圣功而献艺。” 元 贡奎 《赠张姓》诗:“ 张 家女儿八岁餘,手把椽笔夸能书,翠眉玉貌画不如,一朝献艺 承明庐 。”
(2).称科举应试。 唐 柳宗元 《送元秀才下第东归序》:“献艺春卿,当三黜之辱,可谓屈抑矣,而名益茂,艺之周也。” 唐 李商隐 《代李元为京兆公祭萧侍郎文》:“及春闈献艺,会府试才,騏驥出尘,蛟龙得水。” 元 黄溍 《试院为主试官作》诗:“右辖升庸日,秋闈献艺初。”
词语解释:说艺  拼音:shuō yì
谈经论艺。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五:“荷衣説艺斗心兵,前辈鬚眉照座清。” 刘逸生 注:“艺:经艺、文艺、制艺(八股文)都可称艺。”
词语解释:玩艺  拼音:wán yì
见“ 玩意 ”。
词语解释:玩意  拼音:wán yì
(1).犹玩味,体味。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右丞画渡水罗汉》:“ 山谷 云:‘阿罗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不知 山谷 何为作此语,岂犹未能玩意笔墨之外耶?”
(2).寄托情趣。 宋 沉虞卿 《〈小畜集〉序》:“ 咸平 初,﹝ 王禹偁 ﹞来於 齐安 ,在郡政化孚洽,容与暇景,作竹楼 无恒斋 、 睡足轩 以玩意。”
(3).亦作“ 玩艺 ”。即玩意儿。指曲艺、杂技等。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筵九》:“每至筵九,皇上幸 西厂子 小殿筵宴,看玩艺贯跤。”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想当初,在戏园,唱玩艺,挣洋钱;欢欢喜喜天天像过年。”
(4).亦作“ 玩艺 ”。即玩意儿。指技艺,技巧。 老舍 《断魂枪》:“神枪 沙子龙 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
(5).亦作“ 玩艺 ”。即玩意儿。指某种事物、举动等。多用作表示轻视之词。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但后来被捕的释放,未名社也启封了。忽封忽启,忽捕忽放,我至今还不明白是怎么的一个玩意。” 张天翼 《仇恨》:“要有那杆玩意,别人敢动一动!”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他的性格本身就和恐惧、怀疑、阿谀奉承……时常发生冲突、 童贞 最讨厌的正是这些玩艺。”
(6).亦作“ 玩艺 ”。即玩意儿。特指玩具。 鲁迅 《野草·风筝》:“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参见“ 玩意儿 ”。
词语解释:玩意儿  拼音:wán yì ér
亦作“ 玩艺儿 ”。
(1).指小摆设,玩具。《红楼梦》第二七回:“明儿出门逛去的时候,或是好字画,或是轻巧玩意儿,替我带些来。”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我就拿这个小缸,为妹妹拿的,她没有一个玩艺儿!” 叶圣陶 《火灾·旅路的伴侣》:“他能够写信,又能扎小孩玩的玩意儿,什么风筝、小篮、各种的灯,都做得很精致。”
(2).指曲艺、杂技等。 老舍 《茶馆》第三幕:“咱们哪,全叫流行歌曲《纺棉花》给顶垮喽……顶伤心的是咱们这点玩艺儿,再过几年都得失传!” 洪深 《歌女红牡丹》第十五本:“这是什么玩意儿?这是什么戏呀?是哪一个师父教给你的?” 赵燕翼 《桑全兰错》:“你只要看过这斗牛场面,什么搏虎、驯狮一类玩艺儿也算不得惊险了。”
(3).对事物表示轻视之词。 鲁迅 《花边文学·“……”“□□□□”论补》:“‘□□’是国货,《穆天子传》上就有这玩意儿,先生教我说:是阙文。” 邹韬奋 《萍踪寄语》四五:“﹝左右派政党﹞是道地十足的一个布尔乔亚的大集团,所以翻来复去,都不外那一套‘换汤不换药’的玩意儿。”
(4).对人的蔑称。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 黑旋风 是什么玩艺儿?给谁下命令?”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 小郭 那小子,算啥玩艺儿呀?”
词语解释:棋艺  拼音:qí yì
下棋的技艺。例如:棋艺过人。
词语解释:高艺  拼音:gāo yì
高超的技艺。 元 朱德润 《题张樗寮楷书〈公孙大娘舞剑器行〉》诗:“ 黄华老人 在 金国 , 宋 季独数 张樗寮 。似闻高艺两不下,各抱地势夸雄豪。”
词语解释:作艺  拼音:zuò yì
旧时谓艺人演出。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想当初,我在城里头作艺,不肯低三下四的伺候有势力的人,教人家打了一顿。”
词语解释:播艺  拼音:bō yì
播种耕作。 唐 常衮 《扶风郡王马公神道碑铭》:“禾麻菽麦,业於播艺,用之有节。”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鰥寡不恤,游惰不禁,播艺不增,孝弟不劝。”
词语解释:工艺  拼音:gōng yì
(1).手工工艺。亦指某种技能。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图画》:“凡此数公,皆负当时才名,而兼擅工艺。”《新唐书·阎立德传》:“父 毗 ……本以工艺进,故 立德 与弟 立本 皆机巧有思。” 元 王祯 《农书》卷二一:“ 孙德施 赋云:‘惟工艺之多门,伟英丽乎创形。’”
(2).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方法、技术等。如:创造新工艺,制造新产品。
词语解释:习艺  拼音:xí yì
学习技术、手艺。
词语解释:伎艺  拼音:jì yì
(1).技艺,指手艺或艺术表演等。《国语·晋语九》:“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蔡邕 ﹞博学,有雋才,善属文,解音声,伎艺并术数之事,无不精综。”《南史·刘敬宣传》:“ 敬宣 宽厚,善待士,多伎艺,弓马音律,无事不善。”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啸》:“诗文伎艺寓目即工。”
(2).指有技艺的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 崇 观 以来,在京瓦肆伎艺: 张廷叟 ,《孟子书》。主张小唱: 李师师 、 徐婆惜 、 封宜奴 、 孙三四 等,诚其角者。”
词语解释:末艺  拼音:mò yì
小技艺。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何炯书》:“直以章句小才,虫篆末艺,含吐緗縹之上,翩躚罇俎之侧。” 唐 黄滔 《致刑部郑郎中》:“昨者伏遇南宫拜命,北闕朝天,岂唯上贺于高翔,仍喜旁陈其末艺。”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当时山林田亩潜德隐行君子,不闻於世多矣,而贱工末艺,得所附託,乃垂於不朽,盖其有幸不幸也。”
词语解释:妙艺  拼音:miào yì
高超神奇的技艺。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郭元方》:“善画草虫,备究蜚蠉,潜分造化,宜矜妙艺,蔼播佳名。”《三国演义》第七五回:“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
词语解释:负艺  拼音:fù yì
怀有的才艺。 唐 黄滔 《误笔牛赋》:“则知负艺通神,呈功骇人,遽从无而入有,俄背伪以归真。”
词语解释:色艺  拼音:sè yì
容貌和技艺。 元 夏庭芝 《青楼集·曹娥秀》:“赋性聪慧,色艺俱絶。”《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出一个榜,把那色艺双絶的取在前列,贴在通衢。”
词语解释:耘艺  拼音:yún yì
犹耕耘。 南朝 宋 鲍照 《观圃人艺植》诗:“春畦及耘艺,秋场早芟筑。”《晋书·石季龙载记上》:“今或盛功于耘艺之辰,或烦役于收穫之月,顿毙属途,怨声塞路,诚非圣君仁后所忍为也。”
词语解释:呈艺  拼音:chéng yì
献技。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汝曹呈艺已徧,吾当呈艺。” 明 彭时 《彭文宪公笔记》:“二人驰马继出,呈艺於马上。”
词语解释:贽艺  拼音:zhì yì
谓掌握技艺。 唐 司空图 《与王驾评诗书》:“今之贄艺者反是,若即医而靳其病也,唯恐彼之善察,药之我攻耳。”
词语解释:博艺  拼音:bó yì
博通艺文。《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 冉求 之行也。”《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篤信安仁,约己博艺,无坚不钻。”
词语解释:舞艺  拼音:wǔ yì
指舞蹈者专业技术及艺术水准的高低优劣。例如:她的舞艺娴熟、精湛、炉火纯清。
词语解释:贪欲无艺  拼音:tān yù wú yì
谓贪财的欲望没有限度。《国语·晋语八》:“及 桓子 骄泰奢侈,贪慾无艺。” 韦昭 注:“艺,极也。”亦作“ 贪贿无艺 ”。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彼辈不注意敌人而以对内为能事,杀人如麻,贪贿无艺,实谣言之大本营,奸邪之制造所。”
词语解释:供艺  拼音:gòng yì
指供给、供应。 清 黄宗羲 《王讷如使君传》:“其地空带 闽 粤 ,龙节虎旗,驰驛奔軺……其供艺视他县无等,而又为文武大官治所。”
词语解释:贪贿无艺  拼音:tān huì wú yì
见“ 贪慾无艺 ”。
词语解释:贪欲无艺  拼音:tān yù wú yì
谓贪财的欲望没有限度。《国语·晋语八》:“及 桓子 骄泰奢侈,贪慾无艺。” 韦昭 注:“艺,极也。”亦作“ 贪贿无艺 ”。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彼辈不注意敌人而以对内为能事,杀人如麻,贪贿无艺,实谣言之大本营,奸邪之制造所。”
词语解释:典艺  拼音:diǎn yì
(1).经典。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序》:“盖天地剖分,万物萌毓,非有典艺之文,坚基可据……乃欲审其事而建其论,董其是非而综其详略,言也实为难哉!”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汉高帝 虽细行多闕,不涉典艺,然其弘旷恢廓,善恕多容,不繫近累,盖豁如也。”
(2).指古昔相传的典籍和技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人性恇怯,好习典艺,多敬异道,少信正法。”
词语解释:农艺  拼音:nóng yì
指农作物的栽培、选种等技艺。《文汇报》1990.12.20:“今年, 金坛县 在16.5万亩三麦丰产方上普遍推广免少耕、脚踩条播、稻田套条播新农艺,增产粮食330万公斤。”
词语解释:乐艺  拼音:lè yì
歌舞技艺。《元典章·礼部二·贵贱服色等第》:“诸乐艺人等服用与庶人同,凡承应粧扮之物,不拘上例。”《水浒传》第八一回:“ 李师师 道:‘久闻的哥哥诸般乐艺,酒边闲听,愿闻也好。’”
词语解释:角艺  拼音:jiǎo yì
较量才能或武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顾非熊》:“在举场角艺三十年,屈声被人耳。”《东周列国志》第二六回:“﹝ 百里奚 ﹞其子名 视 ,字 孟明 ,日与乡人打猎角艺,不肯营生。” 清 冯桂芬 《振威将军墓志铭》:“犹横矛跃马与少壮角艺,毅然以杀贼立功为己任。”
词语解释:卖艺  拼音:mài yì
(1).以诗文书画等换钱。 清 查慎行 《挽吕晚村徵君》诗:“屠龙餘技到雕虫,卖艺文成事事工。”
(2).指在街头或娱乐场所表演杂技、武术、曲艺等挣钱。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难女》:“我等卖艺不卖身,客何犯我规耶?” 夏仁虎 《旧京琐记·坊曲》:“至於登臺卖艺,谓之下海。” 老舍 《鼓书艺人》一:“他是个走江湖卖艺的,大半生带着全家走南闯北。”
词语解释:古艺  拼音:gǔ yì
古代的学艺。《北史·江式传》:“ 陈留 邯郸淳 亦与 揖 同时,博闻古艺,特善《仓》《雅》, 许 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於 揖 。”
词语解释:书艺  拼音:shū yì
(1).书计;书数。《三国志·吴志·孙和传》:“年十四,为置宫卫,使中书令 闞泽 教以书艺。”
(2).指书法。 唐 黄庭坚 《跋李康年篆》:“余尝论二 王 以来,书艺超軼絶尘,惟 颜鲁公 、 杨少师 相望数百年,若亲见 逸少 。”
(3).即四书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书艺、经论各一,夫人而能之。”参见“ 八股 ”。
词语解释:八股  拼音:bā gǔ
明 清 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其体源于 宋 元 的经义,而成于 明成化 以后,至 清 光绪 末年始废。文章就四书取题。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 宋 朱熹 《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説”,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它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参阅《明史·选举志二》, 清 阮元 《四书文话》、 梁章鉅 《制义丛话》《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后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党老爷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词语解释:识艺  拼音:shí yì
识见与才艺。《梁书·谢举传》:“ 高祖 访 举 於 览 , 览 对曰:‘识艺过臣甚远,唯饮酒不及於臣。’”
词语解释:课艺  拼音:kè yì
(1).谓种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葖》:“《谈苑》云 江 东居民岁课艺,初年种芋三十亩,计省米三十斛;次年种萝菔三十亩,计益米三十斛;可见其能消食。”
(2).研读制艺(八股文)。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夫人手繅车以教纺棉,二子杂诸生以课艺。”
(3).课试之制艺。《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左翻右翻,把两个题目找出,原来是格致书院课艺里的现成文章。”《中国现在记》第一回:“名家的课艺,新出的闈墨,无论他如何深奥,一到我辈眼里,都能解説得来。”
词语解释:十八般武艺  拼音:shí bā bān wǔ yì
(1).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 元 杨梓 《敬德不伏老》第一折:“凭着俺十八般武艺,定下了六十四处征尘。”《水浒传》第二回:“ 史进 每日求 王教头 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銃,鞭简剑链挝,斧鉞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文的必是琴棋书画无所不晓,武的必是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
(2).比喻多种技能。 老舍 《学习当先》:“假如有人以为我是老作家,必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那就难免捧得越高摔得越疼了。” 牟崇光 《啊,古老的儿歌》二:“鸡蛋变着花样做:煮的、煎的、冲的、荷包的……十八般武艺全拿出来了!”
词语解释:通艺  拼音:tōng yì
犹精通。《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延年 为人短小精悍,敏捷於事,虽 子贡 、 冉有 通艺於政事,不能絶也。”
词语解释:逞艺  拼音:chěng yì
炫耀技艺。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 仁宗 掩卷谓左右曰:‘逞艺伤生,非朕所喜也。’”《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先遇 献公 ,本欲逞艺,因 庾公差 是他业师,不敢自专。”
词语解释:通文达艺  拼音:tōng wén dá yì
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西游补》第一回:“我们老和尚是个通文达艺之人,却又慈悲太过。”
词语解释:遗艺  拼音:yí yì
指古代典籍。《三国志·蜀志·郤正传》:“综坟典之流芳,寻 孔氏 之遗艺。”
词语解释:亡艺  拼音:wáng yì
没有限度。《新唐书·张玄素传》:“今上以殿下父子亲,故所资用不为限节,然詔未六旬,而用逾七万,骄奢亡艺,孰有过此?”
词语解释:雕虫小艺  拼音:diāo chóng xiǎo yì
犹言雕虫小技。 南朝 梁 沉约 《〈梁武帝集〉序》:“雕虫小艺,无累大道。”《北史·张普惠传》:“雕虫小艺,微或相许,至於此处,岂卿所及!”参见“ 雕虫篆刻 ”。
词语解释:雕虫篆刻  拼音:diāo chóng zhuàn kè
虫书、刻符分别为 秦 书八体之一, 西汉 时蒙童所习。因以“彫虫篆刻”喻词章小技。 汉 扬雄 《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彫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亦省作“ 彫篆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敢寓言於彫篆,庶髣髴於众妙。” 李周翰 注:“彫篆,谓文字也。” 宋 秦观 《论议下》:“彫篆相夸,组绘相侈,苟以譁世取宠而不适於用。”
词语解释:造型园艺  拼音:zào xíng yuán yì
属于或有关将乔木或灌木经整形、修剪、整理成奇特的或装饰形的技术或工艺
词语解释:修艺  拼音:xiū yì
研究学问。《晋书·束晳传》:“今先生耽道修艺,嶷然山峙,潜朗通微,洽览深识。”
词语解释:扎艺
绣花
共12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