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姑苏 拼音:gū sū
亦作“ 姑胥 ”。
(1).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史记·河渠书》:“上 姑苏 ,望五湖。”《淮南子·人间训》:“﹝ 越王 ﹞甲卒三千人,以禽 夫差 於 姑胥 。”参阅 宋 范成大 《吴郡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吴县》。
(2).指 姑苏台 。《国语·越语下》:“ 吴王 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 姑苏 。” 韦昭 注:“ 姑苏 ,宫之臺也,在 吴閶门 外,近湖。”《史记·吴太伯世家》:“ 越 因伐 吴 ,败之 姑苏 。” 司马贞 索隐:“ 姑苏 ,臺名,在 吴县 西三十里。”《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 吴 兴 姑苏 而灭。” 李贤 注:“ 姑苏臺 一名 姑胥臺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姑击之于 檇李 ,復败于 姑苏 。”参见“ 姑苏臺 ”。
(3). 苏州 吴县 的别称。因其地有 姑苏山 而得名。《荀子·宥坐》:“女以諫者为必用邪? 吴子胥 不磔 姑苏 东门外乎!”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 孟明 补闕於 河西 , 范蠡 收责於 姑胥 。” 唐 张继 《枫桥夜泊》诗:“ 姑苏 城外 寒山寺 ,夜半鐘声到客船。” 明 冯梦龙 《山歌·月上》:“ 姑苏 李秀才 ,贫而滑稽。”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来此已是 姑苏 ,料想地方官员,一定要来参謁。”
词语解释:姑苏台 拼音:gū sū tái
亦作“ 姑胥臺 ”。 台名。在 姑苏山 上,相传为 吴王 夫差 所筑。《墨子·非攻中》:“﹝ 夫差 ﹞遂筑 姑苏之臺 ,七年不成。” 孙诒让 间诂:“按《国语》以筑 姑苏 为 夫差 事,与此书正合……《越絶》以 姑苏 为 闔閭 所筑,疑误。” 汉 袁康 《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 胥门 外有九曲路, 闔閭 造以游 姑胥之臺 ,以望 太湖 。” 元 萨都剌 《登姑苏台》诗之二:“ 姑苏臺 上一尊酒,落日昏鸦无限悲。” 清 孙枝蔚 《姑苏台》诗:“ 姑苏臺 上春可怜, 姑苏臺 下草芊芊。”词语解释:屠苏 拼音:tú sū
(1).草名。 北周 王褒 《日出东南隅行》:“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屠苏为草名》:“屠苏本草名,画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
(2).即罘罳。《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於是收 爽 、 羲 、 训 、 晏 、 颺 、 謐 、 轨 、 胜 、 范 、 当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胜 前后所宰守,未尝不称职,为尹岁餘,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
(3).平屋;茅庵。《宋书·索虏传》:“ 燾 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仇兆鳌 注引《杜臆》:“锦屠苏,天子之屋。”
(4).帽名。有檐,形状似屋。《晋书·五行志中》:“时童謡曰:‘屠苏鄣日覆两耳,当见瞎儿作天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忽有一人,白襴屠苏,倾首微笑而去。”
(5).亦作“ 屠酥 ”。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 汉 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鸚鵡杯。” 宋 苏辙 《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餘。” 清 马之鹏 《除夕得庐字》诗:“添年便惜年华减,饮罢屠苏转叹歔。”词语解释:流苏 拼音:liú sū
(1).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于车马、帷帐等物上。《文选·张衡〈东京赋〉》:“駙承华之蒲捎,飞流苏之骚杀。” 李善 注:“流苏,五采毛杂之以为马饰而垂之。”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再到房里看时,红木大牀,流苏熟罗帐子,妆奩器具,应有尽有。”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一:“一盏吊在房中央,是 中国 宫庭里用的八角的有流苏的纱灯。”
(2).借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前蜀 韦庄 《天仙子》词:“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 清 陈维崧 《菩萨蛮·题青溪遗事画册同邹程邨彭金粟王阮亭童文友赋》词:“流苏小揭人初起,博山烟裊屏风里。”词语解释:樵苏 拼音:qiáo sū
(1).砍柴刈草。《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飢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樵,取薪也。苏,取草也。”《梁书·武帝纪下》:“越界分断水陆採捕及以樵苏,遂致细民措手无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劳山道士》:“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悮樵苏。’众诺而退。”
(2).打柴砍草的人。 晋 左思 《魏都赋》:“樵苏往而无忌,即鹿纵而匪禁。” 唐 虚中 《石城金谷》诗:“狐兔閒生长,樵苏静往来。” 清 吴伟业 《芦洲行》:“樵苏犹到 钟山 去,军中日日烧陵树。”
(3).柴草。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城中凿穴而处,负户而汲,木石将尽,樵苏乏竭,芻蕘罄絶。” 唐 杜甫 《哭李尚书》诗:“樵苏封葬地,喉舌罢朝天。”《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后遭 安禄山 贼党 史思明 攻陷 东都 ,杀戮僧众,将鐘磬毁为兵器,花果伐为樵苏。”
(4).指日常生计。《南齐书·东昏侯纪》:“郊郭四民皆废业,樵苏路断,吉凶失时。” 唐 曹松 《己亥岁》诗之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明 谢榛 《秋日怀弟》诗:“生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词语解释:大苏 拼音:dà sū
指 宋 代文学家 苏轼 。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才识》:“於是,父子名动京师,而 苏氏 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 三苏 。盖 洵 为 老苏 , 軾 为 大苏 , 辙 为 小苏 也。” 宋 陆游 《醉中歌》:“ 元祐 大苏 逝不返, 庆歷 小范 今谁知。” 清 赵翼 《钱茶山司寇以大集见示》诗:“人如 东晋 达,才有 大苏 豪。”词语解释:欧苏 拼音:ōu sū
宋 散文大家 欧阳修 和 苏轼 的并称。 金 王若虚 《送吕鹏举赴举序》:“故必探《语》《孟》之渊源,擷 欧 苏 之菁英。”词语解释:昭苏 拼音:zhāo sū
(1).亦作“ 昭甦 ”、“ 昭穌 ”。苏醒;恢复生机。《礼记·乐记》:“蛰虫昭苏,羽者嫗伏。” 郑玄 注:“昭,晓也;蛰虫以发出为晓,更息曰苏。” 三国 魏 曹植 《冬至献袜履颂表》:“四方交泰,万物昭苏。” 前蜀 杜光庭 《犀浦刘殷费顺黄箓斋祠》:“乘此胜因,咸臻妙乐,龙神安镇,士庶昭甦,蠢动有生,同昇福界。” 前蜀 杜光庭 《晋公后土醮词》:“大开倚劒之门,不隔朝天之路,昭穌疲俗,洗涤深寃。” 陈独秀 《敬告青年》五:“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寧日。”
(2).忽然开豁。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韵》:“劳心依憩息,朗咏划昭苏。” 仇兆鳌 注:“划昭苏,谓忽然开豁。”词语解释:三苏 拼音:sān sū
宋 文学家 苏洵 及其子 轼 、 辙 俱以文名,世称三 苏 。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三 苏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才识》:“ 嘉祐 初,﹝ 苏洵 ﹞与二子 軾 、 辙 至京师……於是父子名动京师,而 苏氏 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 苏 ,盖 洵 为老 苏 , 軾 为大 苏 , 辙 为小 苏 也。”《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 苏 ;称他父子,谓之三 苏 。”词语解释:来苏 拼音:lái sū
(1).谓因其来而于困苦中获得苏息。语本《书·仲虺之诰》:“攸徂之民,室室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 孔 传:“ 汤 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来,其可苏息。’” 晋 潘岳 《西征赋》:“激 秦 人以归德,成 刘 后之来苏。” 唐 李白 《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横制八极,克復两京,俗畜来苏之欢,人多徯后之望。” 贝青乔 《杂谣》:“蚱蜢横扑禾秆枯,沟瘠留喘谁来苏。”
(2).草名。《艺文类聚》卷三十引 南朝 梁 张缵 《离别赋》:“犹合欢之蠲忿,如来苏之释劳。”
(3).[英lysol]药名。为含有50%煤酚的肥皂溶液,棕色,有毒。有做消毒剂。词语解释:两苏 拼音:liǎng sū
宋 代文学家 苏轼 和 苏辙 兄弟的合称。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己未九日同季弟子侄饮》词:“不羡两 苏 并二 宋 ,愿弟兄、岁岁同吹帽。”《宋史·巢谷传》:“ 谷 独慨然自 眉山 诵言欲徒步访两 苏 。”词语解释:二苏 拼音:èr sū
(1).指 后汉 苏章 与 苏不韦 。《后汉书·郭杜苏羊等传赞》:“二 苏 劲烈, 羊 贾 廉能。”
(2).指 北周 苏亮 与 苏绰 。《北史·苏亮传》:“ 亮 少与从弟 绰 俱知名,然 绰 文章稍不逮 亮 ,至於经画进趣, 亮 又减之。故世称二 苏 焉。”
(3).指 宋 苏轼 与 苏辙 。《宋史·常安民传》:“ 董敦逸 再为御史,欲劾 苏軾 兄弟, 安民 谓二 苏 负天下文章重望,恐不当尔。” 宋 黄庭坚 《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诗:“二 苏 上连璧,三 孔 立分鼎。”
(4).指 宋 苏轼 与 苏舜钦 。 宋 王巩 《王氏谈录·二苏草隶》:“二 苏 皆工草隶,而 舜钦 先得名。”词语解释:少苏
稍有缓解词语解释:扶苏 拼音:fú sū
亦作“ 扶胥 ”。
(1).树名。《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毛 传:“扶苏,扶胥,小木也。” 马瑞辰 通释:“《释木》:‘辅,小木。’小木即木之名。 钱大昕 曰:‘扶、辅声义皆相近,长言为扶苏,急言为辅。’其説是也……胥、疏、苏叠韵,古通用。”
(2).古代兵车上的藩盾。《周礼·夏官·司戈盾》“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 汉 郑玄 注:“藩盾,盾可以藩卫者,如今之扶苏与?” 孙诒让 正义:“云今之扶苏者…… 惠士奇 云:‘苏与胥古文通,故扶苏一作扶胥,盖 秦 汉 间语, 周 之藩盾也。建之乘车,以蔽左右;军旅会同,前后拒守,在车两藩,故曰藩盾。’”《六韬·军用》:“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卫大扶胥三十六乘……武翼大櫓矛戟扶胥七十二具。”
(3).扶助。《黄庭内景经·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 南朝 梁 陶弘景 《华阳颂》:“重离儻或似,七元乃扶胥。”词语解释:鸡苏 拼音:jī sū
草名。即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烹鸡,故名。 宋 苏轼 《石芝》诗:“鏘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如鸡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煮鸡,故有龙脑、香苏、鸡苏诸名。”词语解释:老苏 拼音:lǎo sū
对 宋 文学家 苏洵 的尊称。 宋 王偁 《东都事略·儒学传·苏洵》:“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 苏氏 文章遂擅天下,一时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号为 老苏 。”参见“ 三苏 ”。
词语解释:三苏 拼音:sān sū
宋 文学家 苏洵 及其子 轼 、 辙 俱以文名,世称三 苏 。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三 苏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才识》:“ 嘉祐 初,﹝ 苏洵 ﹞与二子 軾 、 辙 至京师……於是父子名动京师,而 苏氏 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 苏 ,盖 洵 为老 苏 , 軾 为大 苏 , 辙 为小 苏 也。”《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 苏 ;称他父子,谓之三 苏 。”词语解释:积苏 拼音:jī sū
(1).聚积的柴草。《列子·周穆王》:“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 杨伯峻 集释:“《释文》云:‘……苏,樵人。’案:《释文》‘人’字疑‘也’字之误。 世德堂 本改作‘也’。”
(2).指丛生的野草。 宋 范成大 《古风上知府秘书》之一:“身轻亦仙去,罡风与之俱,俯视旧篱落,渺莽如积苏。” 宋 杨万里 《寄题周子中监丞万象台》诗:“如登中天騖八极,下视积苏同絳空。”词语解释:复苏 拼音:fù sū
见“ 復苏 ”。
亦作“ 復甦 ”。 苏醒;恢复生机。 唐 裴铏 《传奇·金刚仙》:“蛛懵然復苏,举首又吸之。”《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牙将 舘陶 张琼 遽以身蔽之,矢中 琼 髀,死而復苏。”《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 玉英 姊妹尤为可怜,一个个哭得死而復甦。”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墨雨》:“因下墨雨三日,禾苗之槁者復苏。” 太平天囯 黄恩沛 《建天京于金陵论》:“上以承天父鸿恩,天兄厚惠,於知天堂路启,兆民得復甦之欢;而妖孽胥除,万国有梯航之意。”《花城》1981年第6期:“按规矩,冻伤了的腿脚,只能用凉水慢慢‘拔’,或者用酒来擦,才能逐渐提高温度,疏通血脉,使筋骨复苏。”词语解释:小苏 拼音:xiǎo sū
(1).稍获苏息。 宋 陆游 《书喜》诗:“岁收俭薄虽中熟,民得蠲除已小苏。”
(2).称 宋 苏辙 。 宋 苏洵 与其子 苏轼 、 苏辙 并有文名,世称 洵 为 老苏 , 轼 为 大苏 , 辙 为 小苏 。 明 袁宏道 《由天池逾含嶓岭至三峡涧记》:“当余初趋 江州 时, 謫仙 之飞瀑, 小苏 之三峡涧,已奔注吾胸,如与阔友期将至。” 郁达夫 《寄曼陀、养吾市师》诗:“却缘家有 元方 在,赢得人间説 小苏 。”词语解释:田苏 拼音:tián sū
《左传·襄公七年》:“ 无忌 不才,让,其可乎?请立 起 也。与 田苏 游,而曰‘好仁’。” 杜预 注:“ 田苏 , 晋 贤人。 苏 言 起 好仁。”后借指贤德长者。《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由 生於深宫,不覩稼穡,左右近习,未值 田苏 ,富贵骄奢,自然而至,聚毛折轴,遂乃危祸。” 唐 白居易 《题崔少尹上林坊新居》诗:“若能为客烹鸡黍,愿伴 田苏 日日游。”词语解释:更苏 拼音:gēng sū
复苏;复原。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长干塔》:“其后, 西河 离石县 有 胡 人 刘萨何 遇疾暴亡,而心下犹暖,不敢便殯,经七日更苏。” 清 黄燮清 《灾民叹》诗:“民瘠难更苏,尔肥岂能独?”词语解释:紫苏 拼音:zǐ sū
又名桂荏。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花淡紫色,种子可榨油,嫩叶可以吃,叶、茎和种子均可入药。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苏》。词语解释:洗苏 拼音:xǐ sū
谓梳洗恢复青春容颜。 三国 魏 应璩 《杂诗》之三:“少壮面目泽,长老颜色麤。麤丑人所恶,拔白自洗苏。”词语解释:琼苏 拼音:qióng sū
酒名。《初学记》卷二六引《南岳夫人传》:“夫人设 王子乔 琼苏緑酒。” 唐 李商隐 《隋宫守岁》诗:“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宋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上:“琬液、琼苏皆古酒名。”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捧琼苏醉压银蝉,点松肪光飞玉茧。”词语解释:萱苏 拼音:xuān sū
《初学记》卷二七引 三国 魏 王朗 《与魏太子书》:“不遗惠书,所以慰沃,奉读欢笑,以藉飢渴,虽復萱草忘忧,皋苏释劳,无以加也。”后因以“萱苏”为忘忧释劳之典。萱,指萱草;苏,指皋苏。 南朝 宋 谢灵运 《郡东山望溟海》诗:“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庶得代彼萱苏,微蠲愁疾。” 清 唐孙华 《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三:“忘忧代萱苏,破睡调茗粥。”词语解释:骨苏 拼音:gǔ sū
高丽 冠。《周书·异域传上·高丽》:“其冠曰骨苏,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骨苏, 高丽 冠也。”词语解释:梅苏 拼音:méi sū
以梅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食料。《初学记》卷二六:“梅苏: 陆璣 《毛诗草木疏》曰:梅,杏类也。其子赤而酢,不可生噉,煮而曝乾为苏,可著羹臛中。”词语解释:块苏 拼音:kuài sū
《列子·周穆王》:“暨及化人之宫……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原指土块和草堆。后用以比喻粗劣、低贱之物。 宋 苏轼 《石芝诗》:“跪陈八簋加六瑚,化人视之真块苏。”词语解释:髯苏 拼音:rán sū
亦作“髥苏”。 宋 苏轼 的别称,以其多髯故。 宋 苏轼 《客位假寐》诗:“同僚不解事,愠色见 髯苏 。” 元 郑允端 《东坡赤壁图》诗:“留得清风明月在,网鱼谋酒付 髥苏 。” 元 吴镇 《玉蝴蝶·赤壁怀古》词:“昔年此地,虹销霸气,电扫雄图。折戟沉沙,忽然携酒到 髯苏 。” 清 周起渭 《避风赤壁登苏公亭放歌》:“ 髯苏 一去青山闲,老子今朝散轻策。”词语解释:红苏 拼音:hóng sū
见“ 红酥 ”。
词语解释:红酥 拼音:hóng sū
亦作“ 红苏 ”。 形容红润柔腻。 唐 元稹 《离思》诗之一:“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宋 陆游 《钗头凤》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明 徐渭 《寄赵君时将买妾戏赠之》诗之三:“宫髻一鬟堆燕雏,胭脂两朶晕红酥。”词语解释:有苏 拼音:yǒu sū
古国名。故址在今 河北省 沙河县 西北。有,词头。《国语·晋语一》:“ 殷辛 伐 有苏 , 有苏氏 以 妲己 女焉。” 韦昭 注:“ 有苏 , 己 姓之国, 妲己 其女也。”词语解释:青苏 拼音:qīng sū
(1).一种草本植物。似紫苏、白苏而青。嫩叶可食,子,茎可入药。 唐 李贺 《秦宫诗》:“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荠苧》。
(2).泛指现砍现烧的生柴新草。 明 徐渭 《将游五泄》诗:“青苏炊白稻,碧笋束红藤。”词语解释:苏苏 拼音:sū sū
苏醒;复活。 明 陆采 《怀香记·母女伤怀》:“孩儿苏甦,不必性急。”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照此推论起来,技术的生命,长于内容,‘为艺术的艺术’,于此得到苏甦的消息。”
(1).畏惧不安貌。《易·震》:“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孔颖达 疏:“苏苏,畏惧不安之貌。”或谓躁动貌。 陆德明 释文引 晋 王肃 曰:“躁动貌。”
(2).犹簌簌。形容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明 高攀龙 《缪仲淳六十序》:“儿忽得异疾殆矣。一日夜半,余夫妇泪苏苏相语曰:‘是儿非 仲淳 不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 程宰 此时神志俱丧,説不出一句话,只好唯唯应承,苏苏落泪而已。”
(3).方言。因激动而引起的发麻感觉。 杨朔 《平常的人》:“我浑身的血苏苏的。”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四段:“ 姚志兰 一听,浑身的血苏苏的,兴奋的要命。”
(4).象声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 清 平云 《孤儿记》第四章:“继而草声苏苏,诸嚮竞起,惊心怵目,终夜不歇。” 茅盾 《子夜》十八:“同时听得那小船擦着岸边的野草苏苏地响。”词语解释:薪苏 拼音:xīn sū
(1).柴火。《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郡民 朱百年 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民给其薪苏。” 宋 司马光 《迂书·释迂》:“树之一年而伐之,则足以给薪苏而已。”《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刘后 ﹞专务蓄财,其在 魏州 ,薪苏果茹,皆贩鬻之。”
(2).樵采。《南史·羊希传》:“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託。”词语解释:醒苏 拼音:xǐng sū
犹苏醒。《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多少内人喷水救,须臾得活却醒甦。”词语解释:白苏 拼音:bái sū
(1).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近似种。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叶两面均为绿色,花白色。茎和种子入药,功能与苏梗、苏子相似。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苏》:“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圆而有尖,四围有锯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
(2). 唐 白居易 和 宋 苏轼 的并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 阮亭 ( 王士禛 )謁选得 扬州 推官,游刃行之,与诸士游讌无虚日,如 白 苏 之官 杭 ,风流欲絶。”词语解释:噜苏 拼音:lū sū
言语絮叨。语本《景德传灯录·大梵圆和尚》:“问:‘水陆不涉者,师还接否?’师曰:‘苏嚕苏嚕。’” 茅盾 《林家铺子》:“话是说到尽头了。 上海 客人只好不再噜苏,可是他坐在那里不肯走。”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少噜苏,快补来!’ 朱暮堂 威胁地说。”词语解释:涂苏 拼音:tú sū
(1).古时一种有檐的帽子。 南朝 梁 刘孝威 《结客少年场行》:“插腰铜匕首,障日锦涂苏。”
(2).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而饮,以避瘟气。 唐 施肩吾 《夜宴曲》:“被郎嗔罚涂苏酒,酒入四肢红玉软。”词语解释:餐毡苏
指 苏武 。 汉武帝 遣 苏武 使 匈奴 , 匈奴 扣留 苏武 ,迫降。 武 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 武 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 武 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 以为神,徙置 北海 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 苏武 “杖 汉 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 汉 。 汉 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 宋 苏轼 《次前韵送刘景文》:“尔来又见三黜 柳 ,共此煖热餐氊 苏 。”词语解释:却苏 拼音:què sū
亦作“却苏”。 死而复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文合 卒已再宿,停丧将殮,视其面,有色,捫心下,稍温,少顷,却苏。”词语解释:皋苏 拼音:gāo sū
亦作“皋苏”。 木名。传说木汁味甜,食者不饥,可以释劳。 汉 应瑒 《报庞惠恭书》:“虽萱草树背,皋苏在侧,悒愤不逞,祗以增毒。” 蒋湘南 《与田叔子论古文书》:“鈲规植矩,比葫画瓢,皋苏律令,不如 萧 曹 。”词语解释:利苏 拼音:lì sū
即利钱。 宋 孔平仲 《续世说·言语》:“尚方监 裴匪躬 ,欲鬻苑中菓菜,收其利苏。”词语解释:大小苏 拼音:dà xiǎo sū
北宋 文学家 苏轼 及其弟 苏辙 ,俱有文名,世称“大苏”与“小苏”,合称“大小苏”。词语解释:江苏 拼音:jiāng sū
中国东部经济文化发达的省。在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6052万(1982),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一直居全国前列。铁路、水运、公路发达。工业发达,手工业种类繁多。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词语解释:落苏 拼音:luò sū
即茄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酉阳杂俎》云:‘茄子一名落苏。’今 吴 人正谓之落苏。或云 钱王 有子跛足,以声相近,故恶人言茄子,亦未必然。”词语解释:清苏 拼音:qīng sū
清酥。 唐 李贺 《送秦光禄北征》诗:“清苏和碎蚁,紫腻卷浮杯。” 王琦 汇解:“清苏恐即清酥, 长吉 又有‘白鹿清酥夜半煮’之句,可以互证。酥,酪属,以牛羊乳为之,和酒饮之,极佳。”参见参见参见参见“清酥”。词语解释:蒲苏 拼音:pú sū
(1).长矛。 唐 韩愈 《南山诗》:“杉篁咤蒲苏,杲耀攒介胄。”
(2).扶疏。枝叶茂盛分披的样子。《公羊传·宣公六年》“子某时所食活我於暴桑下者也” 汉 何休 注:“暴桑,蒲苏桑。” 陈立 义疏:“《易林》:‘扶疏条桃,长大茂盛。’扶疏,即蒲苏。”词语解释:雷苏 拼音:léi sū
春雷一响,则万物苏。比喻清明的政治。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涸鱼思雨润,僵燕望雷苏。”词语解释:金苏 拼音:jīn sū
黄金色的流苏。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金苏翠幄,玉案象牀。”词语解释:阖苏 拼音:hé sū
汉 西域 国名。《汉书·陈汤传》:“﹝ 郅支单于 ﹞又遣使责 闔苏 , 大宛 诸国岁遗,不敢不予。” 颜师古 注:“ 胡广 云:‘ 康居 北可一千里有国名 奄蔡 ,一名 闔苏 。’然则 闔苏 即 奄蔡 也。”词语解释:赤苏 拼音:chì sū
紫苏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苏》。词语解释:韩柳欧苏 拼音:hán liǔ ōu sū
唐 代 韩愈 、 柳宗元 和 宋 代 欧阳修 、 苏轼 的合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 韩 柳 欧 苏 。 韩 柳 文多相似…… 韩 如美玉, 柳 如精金; 韩 如静女, 柳 如名姝; 韩 如德驥, 柳 如天马。 欧 似 韩 , 苏 似 柳 。” 简夷之 《〈中国近代文论选〉前言》:“ 清 代文坛原以桐城派为正宗,他们标榜 孔 、 孟 、 程 、 朱 的‘道统’, 韩 、 柳 、 欧 、 苏 的‘文统’,以及二者结合的所谓‘义法’。”词语解释:诺苏 拼音:nuò sū
四川 、 贵州 和 云南 等省部分地区 彝 族的自称。词语解释:蜜苏 拼音:mì sū
一种甜而松脆的饼类。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午睡初足,取茶漱口,啖蜜苏少许。”词语解释:邪苏 拼音:xié sū
耶稣 。 章炳麟 《訄书前录·客帝匡谬》:“ 欧洲 纪年以 邪苏 , 卫藏 纪年以 释迦 ,而教皇与 达赖剌麻 者,皆尝为其共主。”词语解释:麻苏苏 拼音:má sū sū
亦作“ 麻舒舒 ”。亦作“ 麻酥酥 ”。 形容轻微的麻木。 骆宾基 《山区收购站》:“你们弄的辣酱这么好吃,可害人啦!连舌头都麻苏苏的!” 大群 《刘排长和小金枝》:“这架飞贼冲下来了……带起一股冷风,吹得脖梗子麻舒舒的。”如:天气越来越冷了,脚放到水里去,冻得麻酥酥的。词语解释:遐苏 拼音:xiá sū
博采;广泛地采用。 唐 徐寅 《垂衣裳而天下治赋》:“契彼三无,引日月之长裾;遐苏品汇,雍星辰之法服。”词语解释:长苏 拼音:cháng sū
指 宋 苏轼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文章宗旨》:“ 宋 文章家尤多, 老欧 之雅粹, 老苏 之苍劲, 长苏 之神俊,而古作甚不多见。”词语解释:槱苏 拼音:yǒu sū
犹樵苏。打柴割草。 清 黄景仁 《遇雨止云谷寺》诗之二:“往年梅雨多,岭逕每漂没。崖颠田数亩,衝入万丈窟。间有槱苏人,焉能辨存殁。”词语解释:鹖苏 拼音:hé sū
鹖尾作的流苏。用以饰冠。《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蒙鶡苏,絝白虎,被班文,跨壄马。” 郭璞 注引 孟康 曰:“鶡,鶡尾也。苏,析羽也。”词语解释:骚苏 拼音:sāo sū
愁苦貌。 汉 焦赣 《易林·姤之井》:“先易后否,失我所市,骚苏自苦,思吾故土。”词语解释:酴苏 拼音:tú sū
见“ 酴酥 ”。
词语解释:酴酥 拼音:tú sū
(1).亦作“ 酴苏 ”。酒名。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辞亲》:“夜雨灯前蒙训育,春风堂上饮酴苏。” 清 赵翼 《己未元旦》诗:“饮罢酴酥最后觴,履端復此庆农祥。”
(2).指一种平顶的帐篷。《清波杂志》卷十一引 宋 胡珵 《苍梧志》:“或问酴酥事於 鲍钦止 , 鲍 曰:平屋谓之酴酥,若今幕次之类,往往取少长均平之义。”词语解释:酪苏 拼音:lào sū
(1).茄子的别名。 明 无名氏 《白兔记·分别》:“这是腰子?不是,是酪苏。”
(2).见“ 酪酥 ”。
词语解释:酪酥 拼音:lào sū
由牛羊马等的乳精制成的食品。《太平御览》卷八五八引 三国 魏 邯郸淳 《笑林》:“ 吴 人至京师,为设食者有酪酥,未知是何物也。”一本作“ 酪苏 ”。 明 无名氏 《精忠记·猾虏》:“俺喫的是滑秃秃美酪酥,毡帐里醉卧好风光。”词语解释:摸苏 拼音:mō sū
绳索。《淮南子·俶真训》:“夫挟依於跂跃之术,提挈人閒之际,撢掞挺挏,世之风俗,以摸苏牵连物之微妙,犹得肆其志,充其欲。” 高诱 注:“摸苏,犹摸索。”《尔雅·释诂下》“貉缩,纶也” 郭璞 注“纶者,绳也” 清 郝懿行 义疏:“貉缩,谓以缩牵连緜络之也,声转为莫缩……又转为摸苏。”词语解释:滴羞都苏 拼音:dī xiū dōu sū
同“ 滴羞篤速 ”。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二折:“只见一个来来往往旋风足律即留转,諕的我慌慌张张手脚滴羞都苏战。”词语解释:枝叶扶苏 拼音:zhī yè fú sū
见“ 枝叶扶疏 ”。
词语解释:枝叶扶疏 拼音:zhī yè fú shū
亦作“ 枝叶扶苏 ”。
(1).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后汉书·延笃传》:“草木之生,始於萌芽,终於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縟,末虽繁蔚,致诸根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种梨》:“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
(2).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 汉 扬雄 《解嘲》:“顾默然而作《太玄》五千言,枝叶扶疏,独説十餘万言。” 宋 陆九渊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昭陵 之日,使还献书,指陈时事,剖析弊端,枝叶扶疏,往往切当。”
(3).比喻兴旺发展。 杨向奎 《〈戴名世集〉序》:“ 常州 学派长于微言大义,而拘限于《公羊》,其初影响尚微,迨 康有为 出,枝叶扶疏,结合变法,方使绝学发出光辉。”词语解释:打剌苏 拼音:dǎ là sū
见“ 打剌酥 ”。
词语解释:打剌酥 拼音:dǎ là sū
亦写作“打剌苏”。亦写作“打剌孙”。亦写作“打辣酥”。 蒙古语“酒”的音译。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 房玄龄 、 徐茂公 真老儍,动不动将人駡,不知道我哄他,把我当实话,去买一瓶儿打剌酥吃着耍。” 元 陈以仁 《存孝打虎》第二折:“安排着筵会,金盏子满斟着赛银打剌苏。”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三折:“ 党项 云:‘打剌孙喝上五壶。’”《说岳全传》第七九回:“我这牧羊城内出的是上等打辣酥,待小的们去烫几瓶来,请爷爷来吃个快活。”词语解释:旒苏 拼音:liú sū
旒旗的垂饰。《北史·薛琡传》:“自制丧车,不加彫饰,但用麻为旒苏,绳网络而已。”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十四:“《考声》云:‘旒苏,旗脚也。’今以垂珠带为旒苏,象冕旒也。”词语解释:水苏 拼音:shuǐ sū
草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水苏》:“此草似苏而好生水旁,故名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煮鸡,故有龙脑、香苏、鸡苏诸名。” 清 曹寅 《十八日天池纳凉》诗:“小摘水苏消午热,卧乘残月到吾庐。”词语解释:徯苏 拼音:xī sū
期待苏息。语本《书·仲虺之诰》:“徯予后,后来其苏。”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用慰徯苏之望,爰兴问罪之师。” 清 钮琇 《觚賸·记吴六奇》:“方今九五当阳,天旅南下,正蒸庶徯苏之会,豪杰效用之秋。”参见“ 徯后 ”、“ 来苏 ”。词语解释:答剌苏 拼音:dá là sū
见“ 答剌孙 ”。
词语解释:答剌孙 拼音:dá là sūn
蒙古语音译词。酒。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撒因答剌孙,见了抢着喫,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 明 无名氏 《紫泥宣》头折:“明日箇使臣来到,答剌孙把他犒劳,他们在帐中饮酒,俺厨房里则情耍笑。”亦作“ 答剌苏 ”。 元 一分儿 《沉醉东风》曲:“答剌苏频斟入礼廝麻,不醉呵休扶上马。”词语解释:啰苏 拼音:luō sū
见“ 囉唆 ”。
词语解释:啰唆 拼音:luō suō
亦作“ 囉嗦 ”。亦作“ 囉囌 ”。
(1).语言琐碎。《红楼梦》第八回:“ 黛玉 站在炕沿上道:‘囉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偏偏碰着这位老先生极其囉囌,又是极其小心,见面之后,问长问短。”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这人有一点啰嗦,不过,听口气,倒是个好人。”
(2).麻烦。 洪深 《这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第三幕第一场:“这种啰唆的事情,本来是早点结束掉最好。” 杨朔 《模范班》:“我这个人做事干脆,顶怕啰嗦!生产还不行,偏要订个计划,这不是怪事!”
(3).纠缠。 洪深 《咸鱼主义》:“ 陈炳荣 :要饭的也来啰嗦不清,(挥乞丐去)快走!”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八章:“ 林道静 在 北戴河 杨庄 小学校忍受不了 余敬唐 的啰嗦,结果……她又悄然从 北戴河 逃回了 北平 。”词语解释:累块积苏 拼音:lěi kuài jī sū
堆砌的土块与积聚的柴草。或借指简陋的居室。《列子·周穆王》:“暨及化人之功,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亦作“ 累苏积磈 ”。 清 钱谦益 《自拂水步至吾谷登南岩憩维摩寺》诗:“恍然生身色界上,累苏积磈何足省。”词语解释:回苏 拼音:huí sū
犹复苏。 清 郑燮 《私刑恶》诗:“游魂荡漾不得死,宛转迴甦天地黑。”词语解释:噜哩噜苏 拼音:lū lǐ lū sū
方言。言语絮叨。沪剧《罗汉钱》第一幕第一场:“听 五婶 噜哩噜苏说一阵,不由我心里暗思忖。”词语解释:翻苏 拼音:fān sū
苏醒。 欧阳山 《苦斗》四九:“﹝ 周炳 ﹞怕那包打听一时翻苏,多生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