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若为 拼音:ruò wéi
(1).怎样;怎样的。《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 唐 萧意 《长门失宠》诗:“不知金屋里,更贮若为人?” 宋 苏轼 《和沉立之留别诗》之二:“试问别来秋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 清 纳兰性德 《浣纱溪》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宁调元 《燕京杂诗》:“弦管 燕京 三月天,风沙扑面若为怜?”
(2).怎堪。 唐 王维 《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 衡山 与 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唐 白居易 《重到华阳观旧居》诗:“若为重入 华阳观 ,病鬢愁心四十三。”
(3).怎能。《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隔谷歌一》:“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宋 范成大 《燕堂书事》诗:“耳边情话少,笑口若为开?”
(4).倘若。 唐 雍裕之 《江边柳》诗:“若为丝不断,留取繫郎船。” 唐 白居易 《春至》诗:“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词语解释:若何 拼音:ruò hé
(1).怎样,怎么样。《晏子春秋·问上十七》:“ 景公 问 晏子 曰:‘贤君之治国若何?’” 唐 司空曙 《闲居寄苗发》诗:“渐向浮生老,前期竟若何?”《水浒传》第二一回:“你百年归寿时,我却再与你些送终之资,若何?” 李大钊 《“五一”MayDay运动史》:“任被告人若何申辩,律师若何辩护,法官终是不睬。”
(2).怎么办。《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抑君有命,可若何?”《新唐书·李抱真传》:“ 缄 愕然,谓诸将曰:‘詔不许,若何?’”
(3).怎么,为什么。《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衅於勇,嗇於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词语解释:若使 拼音:ruò shǐ
假使,假如,如果。《晏子春秋·外篇上二》:“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 唐 李咸用 《赠来进士鹏》诗:“若使无良遇,虚言有至公。”《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壻得有今日,皆赖丈人提携;若使当日困穷旅店,没人救济,早已填了丘壑,怎能勾此身荣贵?”词语解释:若非 拼音:ruò fēi
如果不是;要不是。《后汉书·卓茂传》:“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一:“若非 羣玉 山头见,会向 瑶臺 月下逢。” 明 刘基 《御制平西蜀文》:“若非圣君,安敢受此美称善扬者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儗播布美术意见书》:“受者譬如曙日出海,瑶草作华,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词语解释:若人
这个人词语解释:若不 拼音:ruò bù
要不是。例如:若不是少发生一次冲突,这一天是过不去的。词语解释:若是 拼音:ruò shì
(1).如此,这样。《仪礼·有司彻》:“司马在羊鼎之东,二手执桃匕枋以挹湆,注于疏匕,若是者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唐 刘长卿 《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诗:“华髮相逢俱若是,故园秋草復如何?” 清 戴名世 《凌母严太安人寿序》:“夫达官贵人之名,果足以为亲重乎?若是者,吾亦以为非是。”
(2).如果,如果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若是财利双关,自不必説。”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书店股东若是商人,其弊在胡涂,若是智识者,又苦于太精明,这两者都于进行有损。”词语解释:若此 拼音:ruò cǐ
(1).此,这;这些。《穀梁传·定公四年》:“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七:“若犹‘此’也……连言之则曰‘若此’,或曰‘此若’。” 王引之 《太史公自序》:“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若此,将军之所长也。”
(2).如此,这样。《韩诗外传》卷六:“日月之明,徧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今公之君若此也。”《后汉书·刘玄传》:“诸将识非 更始 声,出皆怨曰:‘成败未可知,遽自纵放若此!’”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 薛君曹 疏澹若此,何无异人降止?”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凡此皆言秉彝至好,出自中心,故能愉快若此。”词语解释:若耶 拼音:ruò yē
亦作“ 若邪 ”。 山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南。又溪名。出 若耶山 ,北流入 运河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 西施 浣纱于此,故一名 浣纱溪 。《史记·东越列传》:“ 越侯 为戈船、下瀨将军,出 若邪 、 白沙 。” 唐 李白 《子夜吴歌·夏歌》:“五月 西施 採,人看隘 若耶 。” 宋 陆游 《斋中杂兴》诗:“道逢 若耶 叟,握手开苍颜。” 清 秋瑾 《剑歌》:“ 若耶 之水赤厪铁,铸出霜锋凛冰雪。”词语解释:若言
此言,这样的话词语解释:若许 拼音:ruò xǔ
犹许多,或那么多。《封神演义》第七九回:“几多险处乃须吉,若许能时总是空。” 李长路 《读陈毅同志诗词集有感》诗:“刀光剑影著遗篇,卓立军功若许年。”词语解释:若木 拼音:ruò mù
古代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 衡石山 、 九阴山 、 泂野之山 ,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郭璞 注:“生 昆仑西 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一说,即扶桑(见 清 段玉裁 《说文·木部》“榑”字注)。《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唐 李峤 《日》诗:“日出扶桑路,遥升若木枝。” 清 钱谦益 《曾湖浴日》诗:“浴日晴波漾六时,丹渊若木影参差。” 郑泽 《登楼叹》诗:“不见若木娇榑桑,但见虾蟹变作长鲸长。”词语解释:若斯 拼音:ruò sī
如此。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苟可贵其若斯,孰亦有云而不珍。” 三国 魏 曹植 《公宴》诗:“飘颻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词语解释:若若 拼音:ruò ruò
(1).长而下垂的样子。《汉书·佞幸传·石显》:“ 牢 邪 石 邪, 五鹿 客邪!印何纍纍,綬若若邪!” 颜师古 注:“若若,长貌。” 唐 柳宗元 《故尚书户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间刘氏志文》:“若若紫綬,荣于高堂。” 清 钱谦益 《渡淮河闻何三季穆之讣》诗:“自言星星髮,不紆若若綬。”
(2).众多的样子。《列子·力命》:“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
(3).每每,常常。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猴》:“女自是精爽迷罔,顿如痴人,正昼眠睡,暮则华妆艷饰,伺夜,若若有所之。”词语解释:若水 拼音:ruò shuǐ
古水名。即今 雅砻江 。其与 金沙江 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 若水 。《吕氏春秋·适音》:“帝 顓頊 生自 若水 。”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帝哀册文》:“ 若水 传帝,熏风御民。”词语解释:若干 拼音:ruò gān
多少。用于指不定量。《墨子·天志下》:“吾攻国覆军杀将若干人。”《汉书·食货志下》:“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 元 乔吉 《折桂令·寄远》曲:“乾闹了若干时,草本儿欢娱,书彻货儿相思。” 王统照 《山道之侧》:“谁明白老婆子从他手中用过若干钱?”
鲜卑 族复姓。 北周 有 若干惠 。见《周书》本传。词语解释:若曰
如果说词语解释:若下 拼音:ruò xià
见“ 若下酒 ”。
词语解释:若下酒 拼音:ruò xià jiǔ
酒名。 宋 苏轼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之二:“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酒则有 郢州 之富水, 乌程 之若下, 滎阳 之土窟春, 富平 之石冻春。”《初学记》卷八引 晋 张勃 《吴录》:“ 长城 若下酒有名。溪南曰 上若 ,北曰 下若 ,并有村。村人取 若下 水以酿酒,醇美胜云阳。”词语解释:若士 拼音:ruò shì
犹其人。语出《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 游乎 北海 ,经乎 太阴 ,入乎 玄闕 ,至於 蒙穀 之上,见一士焉…… 卢敖 与之语曰:‘……子殆可与 敖 为友乎?’若士者齤然而笑曰:‘……然子处矣,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后因以“若士”代仙人。 唐 唐彦谦 《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诗:“长忆映碑逢若士,未曾携杖逐 壶公 。” 元 顾瑛 《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诗:“东海招若士,西池访 阿緱 。”词语解释:若兹 拼音:ruò zī
如此。《书·大禹谟》:“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雄图悵若兹,茂宰深遐睠。”词语解释:若邪 拼音:ruò xié
见“ 若耶 ”。
词语解释:若耶 拼音:ruò yē
亦作“ 若邪 ”。 山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南。又溪名。出 若耶山 ,北流入 运河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 西施 浣纱于此,故一名 浣纱溪 。《史记·东越列传》:“ 越侯 为戈船、下瀨将军,出 若邪 、 白沙 。” 唐 李白 《子夜吴歌·夏歌》:“五月 西施 採,人看隘 若耶 。” 宋 陆游 《斋中杂兴》诗:“道逢 若耶 叟,握手开苍颜。” 清 秋瑾 《剑歌》:“ 若耶 之水赤厪铁,铸出霜锋凛冰雪。”词语解释:若耶溪 拼音:ruò yē xī
溪名。出 浙江省 绍兴市 若耶山 ,北流入 运河 。相传为 西施 浣纱之所。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若耶溪 , 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宋 辛弃疾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谁向 若耶溪 上,倩美人西去,麋鹿 姑苏 。”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藕》:“藉儿好一箇嫩白的肌体,深深的住在 若耶溪 。”参见“ 若耶 ”。
词语解释:若耶 拼音:ruò yē
亦作“ 若邪 ”。 山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南。又溪名。出 若耶山 ,北流入 运河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 西施 浣纱于此,故一名 浣纱溪 。《史记·东越列传》:“ 越侯 为戈船、下瀨将军,出 若邪 、 白沙 。” 唐 李白 《子夜吴歌·夏歌》:“五月 西施 採,人看隘 若耶 。” 宋 陆游 《斋中杂兴》诗:“道逢 若耶 叟,握手开苍颜。” 清 秋瑾 《剑歌》:“ 若耶 之水赤厪铁,铸出霜锋凛冰雪。”词语解释:若夫 拼音:ruò fú
至于。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易·繫辞下》:“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若夫上上人,则举世絶少;非直少也,盖絶无之矣。” 鲁迅 《书信集·致胡适》:“但白话的生长,总当以《新青年》主张以后为大关键,因为态度很平正。若夫以前文豪之偶用白话入诗文者,看起来总觉得和运用‘僻典’有同等之精神也。”词语解释:若华 拼音:ruò huá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楚辞·天问》:“ 羲和 之未扬,若华何光?” 王逸 注:“言日未出之时,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华乎。” 三国 魏 曹植 《感节赋》:“折若华之翳日,庶朱光之常照。”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若华拂流影,不使白日匿。”参见“ 若木 ”。
词语解释:若木 拼音:ruò mù
古代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 衡石山 、 九阴山 、 泂野之山 ,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郭璞 注:“生 昆仑西 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一说,即扶桑(见 清 段玉裁 《说文·木部》“榑”字注)。《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唐 李峤 《日》诗:“日出扶桑路,遥升若木枝。” 清 钱谦益 《曾湖浴日》诗:“浴日晴波漾六时,丹渊若木影参差。” 郑泽 《登楼叹》诗:“不见若木娇榑桑,但见虾蟹变作长鲸长。”词语解释:若果 拼音:ruò guǒ
如果。《宣和遗事》前集:“﹝ 晁盖 ﹞得一梦,见塞上会中合得三十六数;若果应数,须是助行忠义,衞护国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人世原同一梦,梦中何异醒中?若果夜间富贵,只算半世贫穷。”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考》:“我们若果不能解释这一点,则 屈原 的年代还是会成问题的。”词语解释:若时 拼音:ruò shí
(1).此时,现在。《公羊传·定公四年》:“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
(2).那时,当时。《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无若时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闻之四夷,非嘉声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词语解释:若敖 拼音:ruò áo
即若敖鬼。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然则 李毅 一方宗祖,将无 若敖 之恫乎?”参见“ 若敖鬼 ”。
词语解释:若敖鬼 拼音:ruò áo guǐ
若敖氏 之后代 楚国 令尹 子文 ,担心其侄儿 越椒 将使 若敖氏 灭宗,临死时聚其族人,泣曰:“鬼犹求食, 若敖氏 之鬼不其馁而?”后 若敖氏 终因 椒 的叛 楚 而灭绝。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后因以“若敖鬼”指绝嗣。 清 赵翼 《金川门》诗:“何至一家骨肉残,冢嗣翻成 若敖鬼 。”词语解释:若辈 拼音:ruò bèi
(1).你们。《宋史·忠义传五·尹穀》:“吾以寒儒受国恩,典方州,谊不可屈,若辈必当从吾已耳。”
(2).这些人,这等人。 清 黄景仁 《水调歌头·谢仇二》词:“僕虽不及若辈,颇抱古今愁。” 叶圣陶 《穷愁》:“ 阿松 大喜,念若辈得失至易,些微资财,固无足縈其心,而吾得之,奚啻啟窖藏而获珍寳?”词语解释:若其 拼音:ruò qí
假如,如果。《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徵怨。”《晋书·周浚传》:“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词语解释:若或 拼音:ruò huò
假如,如果。《三国志·魏志·赵俨传》:“旧兵既少,东兵未到,是以诸营图为邪谋。若或成变,为难不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若或洩漏风声,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诈害民财。”词语解释:若然 拼音:ruò rán
(1).如果这样。《后汉书·西域传序》:“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埶益殖,威临 南羌 ,与之交连。”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王小官人》:“少年微笑曰:‘若然,则关係甚大。’”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万章上》:“若然, 弥子 独非 灵公夫人 耶?” 许地山 《危巢坠简·人非人》:“现在还有几个同志家属,是要仰给于她的,若然,三十元真是不够。”
(2).如果。 欧阳予倩 《同住的三家人》:“你们要是常常付清,若然一次不便的时候,付几成隔一两天再补清,也不是不能通融的。”
(3).如此。《淮南子·道应训》:“復以衡説,其辞若然。”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上》:“ 汉 唐 而下,凡千百餘年,以此始,亦以此终。若然者,何也?”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若然者,既不能雅,又不能俗,则復不得比于 吴 蜀 六士矣。”词语解释:若而 拼音:ruò ér
若干。《左传·襄公十二年》:“夫妇所生若而人,妾妇之子若而人。” 明 归有光 《同州通判许半斋寿序》:“予与同县之士试於南宫者若而人。” 清 冯桂芬 《改建正谊书院记》:“招诸生之雋,若而人宿院肄业,以年较长者一人为斋长。”词语解释:若芳 拼音:ruò fāng
杜若的香气。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沐兰泽,含若芳,性和适,宜侍旁。” 汉 傅毅 《舞赋》:“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芳。”词语解释:若如 拼音:ruò rú
(1).若干。《晋书·礼志下》:“夫妇所生若如人,姑姊妹则称先守某公之遗女若如人。”
(2).如;像。 金 王若虚 《孟子辩惑》:“若如 朱氏 之言,自非 尧 舜 ,举皆徒劳而无益,谁復可进哉?”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三折:“嗨!好豁达波开至尊,这一遍不若如 文王 ,自临临 渭 滨。”词语解释:若榴 拼音:ruò liú
亦作“ 若留 ”。 即石榴。 汉 张衡 《南都赋》:“梬枣若留, 穰 橙 邓 橘。”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灵囿繁若榴,茂林列芳梨。”《新唐书·西域传下·波斯》:“地寒,有五穀、蒲陶、若榴,冬窟室。”词语解释:若乃 拼音:ruò nǎi
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汉 班固 《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 杜 霸 ,北眺 五陵 。”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下·伐宋》:“若乃天者,则吾焉知其好恶而暇徵之耶?” 金 王若虚 《焚驴志》:“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寘斯酷歟!” 王闿运 《严通政庶母任氏寿颂》:“若乃家推宿齿,礼絶青衣,婢或窥眉不疑,黄气配尊而分。”词语解释:若酒 拼音:ruò jiǔ
即若下酒。 宋 梅尧臣 《送张子野知虢州先归湖州》诗:“清甘不楚齿,若酒倾残霞。”参见“ 若下酒 ”。
词语解释:若下酒 拼音:ruò xià jiǔ
酒名。 宋 苏轼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之二:“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酒则有 郢州 之富水, 乌程 之若下, 滎阳 之土窟春, 富平 之石冻春。”《初学记》卷八引 晋 张勃 《吴录》:“ 长城 若下酒有名。溪南曰 上若 ,北曰 下若 ,并有村。村人取 若下 水以酿酒,醇美胜云阳。”词语解释:若尔 拼音:ruò ěr
如此,如果这样。《宋书·礼志三》:“若尔, 三苗 堀强於江海, 大舜 当废东巡之仪, 徐夷 跳梁於 淮 泗 , 周成 当止 岱岳 之礼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二朱山》:“若尔, 朱仲 未居之前,山无名乎?”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宗威愍政事》:“若尔则饮者俱集,多中取息,足办输役之费。”词语解释:若光 拼音:ruò guāng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 南朝 梁 江淹 《郊外望秋答殷博士》诗:“属我 嵫 景半,赏尔若光初。”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若光嵫景》:“ 嵫 景, 崦嵫 之景;若光,若木之光。一喻老,一喻少也。”参见“ 若木 ”。
词语解释:若木 拼音:ruò mù
古代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 衡石山 、 九阴山 、 泂野之山 ,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郭璞 注:“生 昆仑西 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一说,即扶桑(见 清 段玉裁 《说文·木部》“榑”字注)。《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唐 李峤 《日》诗:“日出扶桑路,遥升若木枝。” 清 钱谦益 《曾湖浴日》诗:“浴日晴波漾六时,丹渊若木影参差。” 郑泽 《登楼叹》诗:“不见若木娇榑桑,但见虾蟹变作长鲸长。”词语解释:若不是
如果不是词语解释:若留 拼音:ruò liú
见“ 若榴 ”。
词语解释:若榴 拼音:ruò liú
亦作“ 若留 ”。 即石榴。 汉 张衡 《南都赋》:“梬枣若留, 穰 橙 邓 橘。”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灵囿繁若榴,茂林列芳梨。”《新唐书·西域传下·波斯》:“地寒,有五穀、蒲陶、若榴,冬窟室。”词语解释:若英 拼音:ruò yīng
(1).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擅扶桑於东沼,嗣若英於西冥。”
(2).杜若的花。《楚辞·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之木芳,华采衣兮若英。” 王逸 注:“衣五采华衣,饰以杜若之英。”一说,言衣华采繁丽如花也。参阅 清 王夫之 《楚辞通释》。词语解释:若敖鬼 拼音:ruò áo guǐ
若敖氏 之后代 楚国 令尹 子文 ,担心其侄儿 越椒 将使 若敖氏 灭宗,临死时聚其族人,泣曰:“鬼犹求食, 若敖氏 之鬼不其馁而?”后 若敖氏 终因 椒 的叛 楚 而灭绝。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后因以“若敖鬼”指绝嗣。 清 赵翼 《金川门》诗:“何至一家骨肉残,冢嗣翻成 若敖鬼 。”词语解释:若者 拼音:ruò zhě
或者。 清 麦孟华 《论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西国币制定自朝廷,若者为镑,若者为罗卜,若者为佛朗,举国如一,莫敢殊异。” 清 无名氏 《革命之原因》:“及一旦偿兵费,赔教案,甚至供玩好,养国蠹者,则又莫不取之於商。若者有捐,若者有税,若者加以洋关,而又抽以釐金,若者抽以釐金,而又加以洋关。”词语解释:若鞮 拼音:ruò dī
匈奴语“孝”的意思。词语解释:若属 拼音:ruò shǔ
汝辈;你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卷十三:“天子不可令閒暇,閒暇必观书,见儒则又纳諫,智虑深远,减玩好,省游幸,若属恩且薄而权轻矣。”词语解释:若惠 拼音:ruò huì
香草名。杜若和蕙草。 汉 扬雄 《反离骚》:“卷薜芷与若惠兮,临 湘 渊而投之。”词语解释:若曹 拼音:ruò cáo
犹你们。《明史·王鏊传》:“讲罢,詔 广 曰:‘讲官指若曹耳。’” 清 曾国藩 《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吾天子命吏,岂屈若曹,且编民之不得,何王也?”词语解释:若之何 拼音:ruò zhī hé
(1).怎么办。《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左传·隐公元年》:“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明 李贽 《自刻〈说书〉序》:“既自刻矣,自表暴矣,而终不肯借重於人,倘有罪我者,其又若之何?”
(2).怎么,为什么。《国语·周语中》:“且夫 阳 岂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庄子·寓言》:“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后汉书·周荣传》:“臣子同贯,若之何不厚!”词语解释:若离若即 拼音:ruò lí ruò jí
见“ 若即若离 ”。
词语解释:若即若离 拼音:ruò jí ruò lí
亦作“ 若离若即 ”。
(1).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或保持一定的距离。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戇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 和相 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歛其锋棱,一时众口詆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边跟随,若即若离,并不言语。”
(2).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鲁迅 《三闲集·匪笔三篇》:“这种拉扯牵连,若即若离的思想,自己也觉得近乎刻薄,--但是,由它去罢,好在‘开审’时总会结帐的。” 沙汀 《淘金记》二六:“那个早晨怕于承认的若即若离的真像,现在已经明确起来。”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自来签上的诗句,多半是若即若离,在似可解与似不可解之间。”词语解释:若隐若现 拼音:ruò yǐn ruò xiàn
形容事物不清晰。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五八:“岸线越离越远了,渐渐地只若隐若现地在远处的渺茫中了。” 巴金 《秋》五:“他常常以为他自己就靠着这些若隐若现的面貌在生活。”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八章:“在这个孤苦的盲老人的脸上,出现了若隐若现的笑容。”词语解释:若苟 拼音:ruò gǒu
假如,如果。《左传·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听?”《墨子·尚贤中》:“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词语解释: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拼音:ruò yào rén bù zhī , chú fēi jǐ mò wéi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表示只要作了坏事,终究是隐瞒不住的
常言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词语解释:若荪 拼音:ruò sūn
香草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芘薑蘘荷,葴橙若蓀。”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注:“若蓀,香草也。”词语解释:若菌 拼音:ruò jūn
传说中人类的祖先。词语解释:若曰
这样说词语解释:若个 拼音:ruò gè
(1).哪个。可指人,亦可指物。 唐 东方虬 《春雪》诗:“不知园里树,若箇是真梅?” 宋 杨万里 《和段季承左藏惠》之三:“阿谁不识珠将玉,若箇关渠风更骚?” 明 陈铎 《山坡羊·怨别》套曲:“灯儿照破人儿梦,梦遶 巫山 若个峯?” 刘国钧 《饯春词》:“若个多情解相忆,征鞍还带落花飞。”
(2).何处。 唐 贾岛 《盐池院观鹿》诗:“ 条峯 、 五老 势相连,北鹿来从若箇边。” 宋 赵长卿 《菩萨蛮·初冬》词:“若个是乡关?夕阳西去山。” 清 赵翼 《中秋夕感作》诗:“一家依旧团圞月,怜汝孤魂若箇边?”
(3).什么。 清 李渔 《奈何天·逼嫁》:“若个事,哗庭院?乱我清心,搅我幽眠。” 词语解释:若下酒 拼音:ruò xià jiǔ
酒名。 宋 苏轼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之二:“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酒则有 郢州 之富水, 乌程 之若下, 滎阳 之土窟春, 富平 之石冻春。”《初学记》卷八引 晋 张勃 《吴录》:“ 长城 若下酒有名。溪南曰 上若 ,北曰 下若 ,并有村。村人取 若下 水以酿酒,醇美胜云阳。”词语解释:若丧考妣 拼音:ruò sàng kǎo bǐ
同“ 如丧考妣 ”。 形容人悲伤得像死了父母一样。《后汉书·张纲传》:“ 婴 等縗杖,若丧考妣,朕甚愍焉!”词语解释:若不胜衣 拼音:ruò bù shèng yī
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明史·文苑传二·储巏》:“ 巏 体貌清羸,若不胜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丽者﹞瘦怯凝寒,若不胜衣。”词语解释:若不沙 拼音:ruò bù shā
元 代方言。犹不然。沙,语助词。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四折:“我只得亲上渔船,把机关暗展,若不沙,那势剑金牌,如何得免。”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他犯了杀人条,现放着大质照,刀头儿血染高,请大人自量度,若不沙,只俺小妮子敢平空的将命讨。”词语解释:若卵投石 拼音:ruò luǎn tóu shí
同“ 以卵击石 ”。 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汉书·刑法志》:“以 桀 诈 尧 ,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词语解释:若即若离 拼音:ruò jí ruò lí
亦作“ 若离若即 ”。
(1).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或保持一定的距离。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戇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 和相 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歛其锋棱,一时众口詆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边跟随,若即若离,并不言语。”
(2).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鲁迅 《三闲集·匪笔三篇》:“这种拉扯牵连,若即若离的思想,自己也觉得近乎刻薄,--但是,由它去罢,好在‘开审’时总会结帐的。” 沙汀 《淘金记》二六:“那个早晨怕于承认的若即若离的真像,现在已经明确起来。”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自来签上的诗句,多半是若即若离,在似可解与似不可解之间。”词语解释:若大若小 拼音:ruò dà ruò xiǎo
大大小小。《西游记》第八九回:“三人径至洞口,把那百十个若大若小的妖精,尽皆打死。”《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王 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个不欣羡 潘小官人 美貌,如 潘安 再出,暗暗地颠唇簸嘴,批点那飞天夜叉之丑。”《红楼梦》第七四回:“﹝ 探春 ﹞便命丫鬟们把箱一齐打开,将镜奩、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 凤姐 去抄閲。”词语解释:若出一辙 拼音:ruò chū yī zhé
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比喻言论、行动、遭遇等完全一样。 宋 岳珂 《桯史·汤岐公罢相》:“盖其相两朝,再罢相,乃累 洪氏 二兄弟,先后若出一辙,可笑如此。”词语解释:若出一轨 拼音:ruò chū yī guǐ
同“ 若出一辙 ”。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序》:“ 嘉靖 之季,以诗鸣者有后七子, 李 王 为之冠,与前七子隔絶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词语解释:若存若亡 拼音:ruò cún ruò wáng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后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汉 马融 《长笛赋》:“微风纤妙,若存若亡。”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超 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 明 李贽 《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人皇氏》:“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浅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词语解释:若口引 拼音:ruò kǒu yǐn
复姓。《周书·寇儁传》:“ 魏恭帝 三年,赐姓 若口引氏 。”词语解释:若烹小鲜 拼音:ruò pēng xiǎo xiān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汉 王充 《论衡·自然》:“夫百姓,鱼兽之类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鲜,与天地同操也。”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三节:“故先导其民使习于此,彼其后此当国之际,所以能举而措之,若烹小鲜者,盖其养之于前者豫矣!”词语解释:若崩厥角 拼音:ruò bēng jué jiǎo
(1).像野兽折断了头角一样。比喻危惧不安的样子。《书·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 孔 传:“言民畏 紂 之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
(2).叩头的声响像山崩一样。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孟子·尽心下》:“王曰:‘无畏!寧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 宋 叶适 《上西府书》:“其后 玄德 以摧败之餘,寄命 新野 ,而群雄若崩厥角,北面 曹氏 ,当是之时,以为无復争矣。”词语解释:若涉渊冰 拼音:ruò shè yuān bīng
同“ 若涉渊水 ”。 宋 陈亮 《论励臣之道》:“朕承太上皇帝付託之重,念国家之深耻,志在復讎,八年于兹,若涉渊冰,未知攸济。”词语解释:若无其事 拼音:ruò wú qí shì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叶圣陶 《线下·潘先生在难中》:“希望家长们能体谅这一层意思,若无其事地依旧把子弟送来:这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益处,也是地方和国家的荣誉。” 巴金 《秋》二八:“他看见 国光 ,自然先说几句普通的应酬话,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词语解释:若有所失 拼音:ruò yǒu suǒ shī
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形容迷惘的神情。《红楼梦》第六回:“彼时 宝玉 迷迷惑惑,若有所失。”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火车开走了,人群走散了, 道静 还站在车站上若有所失地没有动。”词语解释:若有所丧 拼音:ruò yǒu suǒ sàng
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亦作“若有所亡”例如: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淮南子·原道训》
亦作“若有所失”
词语解释:若有所失 拼音:ruò yǒu suǒ shī
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形容迷惘的神情。《红楼梦》第六回:“彼时 宝玉 迷迷惑惑,若有所失。”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火车开走了,人群走散了, 道静 还站在车站上若有所失地没有动。”词语解释:若有若无 拼音:ruò yǒu ruò wú
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若有若无的薄云。” 沙汀 《淘金记》八:“她很清楚,他对她早已若有若无,不放在心上了。”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章:“静得使人的耳朵里发出了各种各样若有若无的声音。”词语解释:若有所思 拼音:ruò yǒu suǒ sī
好像在思考什么的样子。 傅泽 《小姐妹们》:“接着,他若有所思地坐下来。” 柳青 《狠透铁》:“ 韩老六 的眼睛还是研究地盯着老监察若有所思的皱纹脸。”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四章:“ 周仆 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说。”词语解释:若淑 拼音:ruò shū
温顺而善良。《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罔若淑而不昌,畴逆失而能存?” 颜师古 注:“言行顺善者无不昌大,为逆失者谁能久存也。”词语解释:若涉渊水 拼音:ruò shè yuān shuǐ
比喻处境艰险。《书·大诰》:“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永思厥艰,若涉渊水,非君攸济,朕无任焉。”词语解释:若明若暗 拼音:ruò míng ruò àn
亦作“ 若明若昧 ”。 形容言论或情况不明确、不清楚。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以畜寡人义》:“此等若明若昧之论,作记者无由知之。”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 中国 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词语解释:若明若昧 拼音:ruò míng ruò mèi
见“ 若明若暗 ”。
词语解释:若明若暗 拼音:ruò míng ruò àn
亦作“ 若明若昧 ”。 形容言论或情况不明确、不清楚。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以畜寡人义》:“此等若明若昧之论,作记者无由知之。”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 中国 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