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肴平声 [náo][jiāo jiào,使也][páo][pāo][鞭鞘][chāo][bāo páo,炮制][páo][zhāo][áo qiāo][páo][páo][póu][náo][páo][bāo][jiǎo jiào][chāo chao][cháo chāo][音庖。与掊同。][liáo][xiāo][详注1][máo][详注2][liáo náo][淫也]


注1:鄗 音敲。水名。《左传·宣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闲。《注》敖、鄗,二水名,在荥阳县西北。又《字汇补》居嚣切,音郊。地名。与郊同。《史记·秦本纪》取王官及鄗。《左传·文三年》作郊。
注2:佼 与郊同。《史记·赵世家》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
首字词组
茅屋茅柴茅草茅苫茅椽茅赋茅台茅门
茅檐茅庵茅岭茅盈茅旌茅蒲茅卜 
茅茨茅山茅菅茅缩茅殿茅搜茅房 
茅舍茅君茅轩茅龙茅棚茅塞顿开茅椒 
茅斋茅土茅柴酒茅靡茅扉茅屋采椽茅蒐 
茅庐茅栋茅寮茅社茅厕茅绹茅茨土阶 
茅堂茅竹茅焦茅鸱茅司茅台酒茅茨不剪 
茅店茅塞茅茹茅蕝茅厂茅坑茅菹 

词语解释:茅屋  拼音:máo wū
亦作“茆屋”。 用茅草盖的房屋。《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 杜预 注:“以茅饰屋,著俭也。”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一:“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唐 姚合 《将归山》诗:“闻道旧溪茆屋畔,春风新上数枝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鸡上木》:“日午吹烟絶,吟声出茅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他自己连茅屋都没得住的,东飘西荡,你到那里去找他?”
词语解释:茅檐  拼音:máo yán
茅,指盖屋的草;檐,本是房檐。茅檐指茅屋。例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词语解释:茅茨  拼音:máo cí
亦作“茆茨”。
(1).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墨子·三辩》:“昔者 尧 舜 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韩非子·五蠹》:“ 尧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唐 钱起 《早渡伊川见旧邻作》诗:“村落通白云,茆茨隐红叶。” 清 侯方域 《明东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铭》:“公归而无居,乃居余之北村,茆茨数椽,意泊如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乃於园中筑茅茨,择美婢往侍。”
(2).指简陋的居室。引申为平民里巷。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不慕荣宦,身安茅茨。” 宋 苏轼 《内中御侍以下贺太皇太后年节词语》:“求贤审官,拔士茆茨之下。”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华察》引 陈卧子 曰:“ 子潜 清俭,似茅茨下人。”
(3).用以谦称自己的家。 唐 清昼 汤衡 《怀李司直纵联句》:“幽独何以慰,友人顾茅茨。” 宋 王安石 《寄阙下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诗:“但愿一门皆贵仕,时将车马过茆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饌,於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
词语解释:茅舍  拼音:máo shè
亦作“茆舍”。
(1).茅屋。《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宓 称疾,卧在茅舍。” 宋 辛弃疾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词:“茆舍疎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 元 曹明善 《沉醉东风·村居》曲之二:“茆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 陈毅 《由北京到广州》诗:“清水池塘傍茅舍,鳶飞鱼跃竹万竿。”
(2).用以谦称自己的住宅。《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若得法师降临茅舍,此乃万千之幸。”
词语解释:茅斋  拼音:máo zhāi
亦作“茆斋”。 茅盖的屋舍。斋,多指书房、学舍。《南齐书·刘善明传》:“﹝ 善明 ﹞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牀榻几案不加剗削。” 唐 孟浩然 《西山寻辛谔》诗:“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遥知置向茆斋里,夜夜虹光贯紫虚。” 清 唐孙华 《抱灌轩杂兴》诗之一:“野岸青芜合,茅斋白日长。”
词语解释:茅庐  拼音:máo lú
亦作“茆庐”。 草屋。 唐 张籍 《送韩侍御归山》诗:“新结茆庐招隐逸,独骑驄马入深山。” 宋 梅尧臣 《对雪忆往岁钱塘西湖访林逋》诗之一:“折竹压篱曾碍过,却穿松下到茅庐。” 明 刘基 《崇福寺俦上人看山楼》诗:“为爱山中世事疎,看山终日坐茅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花姑子》:“此非安乐乡。幸老夫来,可从去,茅庐可以下榻。” 苏曼殊 《遁迹记》:“嗣余忽醒,身卧茅庐。”
词语解释:茅堂  拼音:máo táng
亦作“茆堂”。
(1).草盖的屋舍。语出 汉 韦孟 《在邹诗》:“爰戾于 邹 ,鬋茅作堂。”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红楼梦》第十七回:“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清 黄景仁 《对月》诗:“键户谢人事,茅堂夜色虚。”
(2).堂名;里名。《宋书·袁粲传》:“上於 华林园 茅堂 讲《周易》, 粲 为执经。” 南朝 宋 谢庄 《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观道 雷池 侧,访德 茅堂 阴。”
词语解释:茅店  拼音:máo diàn
用茅草盖成的旅舍。言其简陋。 唐 温庭筠 《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宋 杨万里 《不寐》诗:“忽思春雨宿茅店,最苦僕夫催去程。” 明 沉鲸 《双珠记·辕门遇友》:“暮宿月留茅店影,晓行鸡弄竹窗声。” 姚雪垠 《长夜》十三:“岗下边有几家茅店。”
词语解释:茅柴  拼音:máo chái
亦作“茆柴”。 见“ 茅柴酒 ”。
词语解释:茅柴酒  拼音:máo chái jiǔ
村酿薄酒。亦省作“ 茅柴 ”。 宋 苏轼 《岐亭》诗之四:“几思压茆柴,禁网日夜急。” 明 冯时化 《酒史·酒品》:“茅柴酒:恶酒曰茅柴。”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茅柴酒》:“酒之劣者,俗谓之茅柴酒。”
词语解释:茅庵  拼音:máo ān
亦作“茆菴”。茅庐;草舍。 唐 胡曾 《自岭下泛鷁到清远峡作》诗:“不为篋中书未献,便来兹地结茅庵。”《水浒传》第一回:“自向 龙虎山 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 明 屠隆 《昙花记·郊行卜佛》:“久居华屋,转羡茆菴。”《红楼梦》第一二○回:“两人携手而行,小廝驱车随后,到了一座茅庵。”
词语解释:茅山  拼音:máo shān
山名。在 江苏省 句容县 东南。原名 句曲山 。相传有 汉 茅盈 与弟 衷 固 采药修道于此,因改名 茅山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止于 句容 之 句曲山 ,恒曰……昔 汉 有三 茅君 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 茅山 。”
词语解释:茅君  拼音:máo jūn
指传说中在 句容 句曲山 修道成仙的 茅氏 兄弟。 唐 李颀 《题卢道士房》诗:“秋砧响落木,共坐 茅君 家。” 元 宋无 《游三茅华阳诸洞》诗之二:“玉案清香彻夜焚,紫烟成盖覆 茅君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句曲玉印》:“ 经元 素事 茅君 ,每岁必祷 句曲 。”参见“ 茅山 ”、“ 茅盈 ”。
词语解释:茅土  拼音:máo tǔ
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陵 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李善 注:“《尚书纬》曰:‘天子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 汉 蔡邕 《独断》卷下:“天下大社以五色土为坛,皇子封为王者受天子之社土,以所封之方色,东方受青,南方受赤,他如其方色,归国以立社,故谓之受茅土。” 唐 李颀 《行路难》诗:“ 汉 家名臣 杨德祖 ,四代五公享茅土。” 明 何景明 《醉歌赠子容使湖南》:“圣朝分封重茅土,词林礼乐超前古。” 清 蒋士铨 《一片石·梦楼》:“茅土已先沧海变,桃花休向墓门红。”
词语解释:茅栋  拼音:máo dòng
亦作“茆栋”。 茅屋。 南朝 梁 沉约 《宿东园》诗:“茅栋啸愁鴟,平冈走寒兔。” 唐 杜甫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资》诗:“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宋 孙觌 《春事》诗:“茆栋依林出,松扉傍水斜。”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蒙恩主崇禧再用前韵》词:“服兰佩,结茅栋。”
词语解释:茅竹  拼音:máo zhú
毛竹的别称。竹的一种,高可达二三丈,茎壁厚,性坚韧,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还可制造器物。《宋史·外国传四·交阯》:“城中无居民,止有茅竹屋数十百区,以为军营。” 宋 陆游 《数日秋气已深清坐无酒戏题长句》:“渐近重阳天气嘉,数椽茅竹淡生涯。” 许杰 《惨雾》:“一株嫩茅竹,那里可以挡风呢?”
词语解释:茅塞  拼音:máo sè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閒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谓为茅草所堵塞。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睨温泉之峡,当在其南,中亦有峡南下,第茅塞无径,遂随道西北上。”后人用《孟子》语意以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无知;且多作为自谦之词。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 仲信 寓 越 之 萧寺 ……时一相过,未尝不剧谈终日,有补于茅塞为多。”《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玄德 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 备 如拨云雾而覩青天。’” 清 李渔 《蜃中楼·述异》:“吾兄真解人也,小弟胸中茅塞,不觉顿开。”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可是好像使 道静 顿开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词语解释:茅草  拼音:máo cǎo
草名。即“白茅”。各种可用于或适于盖茅屋屋顶的常见高杆粗禾草的泛称。禾本科,多年生草本
词语解释:茅岭  拼音:máo lǐng
即 茅山 。山在今 江苏省 句容县 境内。《晋书·许迈传》:“立精舍於 悬霤 ,而往来 茅岭 之洞室,放絶世务,以寻仙馆。” 南朝 梁 萧纶 《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既而到于 句容 ,登於 茅岭 ,以此地神仙之宫府,灵异之栖託,往不能返,遂卜居焉。”参见“ 茅山 ”。
词语解释:茅山  拼音:máo shān
山名。在 江苏省 句容县 东南。原名 句曲山 。相传有 汉 茅盈 与弟 衷 固 采药修道于此,因改名 茅山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止于 句容 之 句曲山 ,恒曰……昔 汉 有三 茅君 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 茅山 。”
词语解释:茅菅  拼音:máo jiān
亦作“茆菅”。 茅、菅二草,形相似,多并用以指野生杂草。亦喻微细。 宋 苏轼 《送张天觉得山字》诗:“餘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 宋 苏轼 《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诗:“但使可此人,餘事真茆菅。” 金 元好问 《五松平》诗:“湍流落涧壑,细路深茅菅。” 元 戴表元 《秋虫叹》诗:“凄然杂忧患,霜风埽茅菅。”
词语解释:茅轩  拼音:máo xuān
茅舍。 唐 王绩 《游北山赋》:“结萝幌而迎宵,敞茅轩而待曙。” 唐 杜甫 《水槛》诗:“茅轩驾巨浪,焉得不低垂。” 唐 杜荀鹤 《题江寺禅和》诗:“江寺禪僧似悟禪,坏衣芒履住茅轩。”
词语解释:茅柴酒  拼音:máo chái jiǔ
村酿薄酒。亦省作“ 茅柴 ”。 宋 苏轼 《岐亭》诗之四:“几思压茆柴,禁网日夜急。” 明 冯时化 《酒史·酒品》:“茅柴酒:恶酒曰茅柴。”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茅柴酒》:“酒之劣者,俗谓之茅柴酒。”
词语解释:茅寮  拼音:máo liáo
亦作“茆寮”。 草屋;茅草棚。 宋 刘克庄 《送陈霆之官连州》诗:“茆寮愁问宿,峡石善惊船。” 廖之雄 《五朵红云》三:“ 五指山 尖,红云朵朵,霞光普照着 黎 家的茅寮和山洞。” 刘平 《赤胆忠心·紧急任务》:“哨兵在问清楚了她的来历后,把她领到一个茅寮(用竹草搭的窝棚)里去。”
词语解释:茅焦  拼音:máo jiāo
战国 齐 人,以敢谏见称。 秦始皇 母后私通 嫪毐 , 毐 以假父之尊专国事,骄纵为乱, 始皇 取而车裂之,迁太后于 萯阳宫 ,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死者已二十七人,而 茅焦 犹冒死上谒,解衣伏质,喻以利害, 始皇 悟而赦之,迎太后归 咸阳 ,尊 焦 为上卿。见 汉 刘向 《说苑·正谏》《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茅焦 説 秦王 曰:‘ 秦 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 秦 也。’ 秦王 乃迎太后於 雍 而入 咸阳 ,復居 甘泉宫 。” 唐 元稹 《四皓庙》诗:“ 茅焦 脱衣諫,先生无一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邵经邦讥议礼》:“议礼诸臣自比 茅焦 之諫,訕上无礼,逮下詔狱讯治。”
词语解释:茅茹  拼音:máo rú
茅根相牵连貌。喻同类事物之相互牵引。《易·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王弼 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 宋 梅尧臣 《次韵和韩子华内翰于王右丞家移红薇子种学士院》:“此地结根千万岁,联华荣莫比茅茹。” 元 揭傒斯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诗:“自顾匪茅茹,委跡任空墻。”
词语解释:茅苫  拼音:máo shān
亦作“茆苫”。
(1).谓用茅草覆盖。亦指茅舍、草屋。 唐 元稹 《茅舍》诗:“茅苫竹梁栋,茅疏竹仍罅。” 宋 苏轼 《吴中田妇叹》:“茆苫一月壠上宿,天晴穫稻随车归。”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三九:“‘灵能回朴’。村坞间茅苫土壁,塑一 关壮繆 ,衮冕执圭,席地而坐,望其灵之如响,为嗤笑而已!”
(2).古礼居丧者的草垫。 宋 梅尧臣 《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词》之二:“九原开附穴,故土覆新丘。岁晏寒松下,茅苫孝子留。”
词语解释:茅盈  拼音:máo yíng
汉景帝 时 咸阳人 。传说年十八上 恒山 修道,旋隐 江 南 句曲山 ,与其弟 固 衷 修炼采药,治病活人,世称“三茅真君”,改 句曲山 为 三茅山 ,简名 茅山 (在今 江苏省 句容县 境内)。旧有“茅山道士”之传,即本于此。《太平广记》卷十一引 宋 曾慥 《集仙传·大茅君》:“ 大茅君 盈 南至 句曲 之山, 汉 元寿 二年八月己酉…… 王母 携 王君 ( 西城王君 )及 盈 ,省顾 盈 之二弟,各授道要。 王母 命 上元夫人 授 茅固 、 茅衷 《太霄隐书》。” 明 廖用贤 《尚友录》卷七:“ 茅濛 玄孙 盈 ,字 叔申 ,弟 固 字 季伟 ,次弟 衷 字 思和 。 盈 生于 汉景帝 中元 五年,少秉异操,独味清虚……教二弟延年不死之法,后亦成仙,居 茅山 ,世称‘三茅真君’。”
词语解释:茅缩  拼音:máo suō
用茅草滤酒。也指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语本《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古代祭祀时将酒自茅束上浇下,糟留茅中,酒汁自茅束渗透下流,像神饮之。 唐 于邵 《释奠武成王乐章·亚献终献》:“茅缩可致,神歆载融。” 宋 苏轼 《江涨用过韵》:“江流儻席卷,社酒期茅缩。”
词语解释:茅龙  拼音:máo lóng
相传仙人所骑的神物。 汉 刘向 《列仙传·呼子先》:“ 呼子先 者, 汉中 关 下卜师也,老寿百餘岁。临去,呼酒家老嫗曰:‘急装,当与嫗共应 中陵王 。’夜有仙人持二茅狗来至,呼 子先 。 子先 持一与酒家嫗,得而骑之。乃龙也,上 华阴山 。” 唐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玉浆儻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闺晤》:“香尘昔惯践轻躯,弄笛曾经伴 緑珠 。飞天早借茅龙驭。” 清 沉用济 《望西岳》诗:“欲跨茅龙问酒母,芝田堪种乏仙才。”
词语解释:茅靡  拼音:máo mǐ
应变不穷貌;随顺貌。《列子·黄帝》:“因以为茅靡,因以为波流。”《明史·廖纪等传赞》:“ 世宗 朝, 璁 、 萼 、 言 、 嵩 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
词语解释:茅社  拼音:máo shè
亦作“茆社”。 古天子分封诸侯,授之茅土使归国立社,称作茅社。《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孔 传:“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立社,燾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洁,黄取王者覆四方。”《晋书·汝南王亮等传序》:“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实传虚爵。” 宋 苏轼 《皇叔皇兄追封制》:“没享茆社,所以宠绥其子孙。”参见“ 茅土 ”。
词语解释:茅土  拼音:máo tǔ
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陵 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李善 注:“《尚书纬》曰:‘天子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 汉 蔡邕 《独断》卷下:“天下大社以五色土为坛,皇子封为王者受天子之社土,以所封之方色,东方受青,南方受赤,他如其方色,归国以立社,故谓之受茅土。” 唐 李颀 《行路难》诗:“ 汉 家名臣 杨德祖 ,四代五公享茅土。” 明 何景明 《醉歌赠子容使湖南》:“圣朝分封重茅土,词林礼乐超前古。” 清 蒋士铨 《一片石·梦楼》:“茅土已先沧海变,桃花休向墓门红。”
词语解释:茅鸱  拼音:máo chī
(1).鸟名。猫头鹰。
(2).古逸诗篇名。《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穆子 不説,使工为之诵《茅鴟》。” 杜预 注:“工,乐师。《茅鴟》,逸诗,刺不敬。”
词语解释:茅蕝  拼音:máo jué
(1).古摈相者习朝会之仪,束茅而列,以表位次。《国语·晋语八》:“昔 成王 盟诸侯于 岐阳 , 楚 为 荆蛮 ,置茅蕝,设望表,与 鲜卑 守燎,故不与盟。” 韦昭 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 王引之 《经义述闻·国语下》:“《晋语八》‘置茅蕝,设望表’ 韦 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案:会盟无缩酒之文, 韦 注非也,当以 贾 説为长。窃谓置茅蕝者,未盟之先,摈相者习仪也。习仪则必为位,故以茅蕝表之。”
(2).茅束。 元 方夔 《田家杂兴》诗之一:“樵路通村暗蒺藜,数椽茅蕝护疏篱。”
词语解释:茅椽  拼音:máo chuán
草盖的屋顶。谓简陋的居室。《红楼梦》第一回:“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以妨我襟怀。”
词语解释:茅旌  拼音:máo jīng
旄旌。杆端饰有旄牛尾的旗帜。茅,通“ 旄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楚 ﹞ 庄王 伐 郑 …… 郑伯 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鸞刀,以逆 庄王 。” 何休 注:“茅旌,祀宗庙所用,迎道神指护祭者。”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公羊传》:“茅当读为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盖旌之饰或以羽,或以旄……其用旄者,则谓之旄旌矣。”
词语解释:茅殿  拼音:máo diàn
草盖的殿堂。 唐 王勃 《上〈九成宫颂〉表》:“松轩夜警,杳冥 姑射 之心;茅殿晨凝,寥廓 峒山 之驾。” 唐 宋之问 《谒禹庙》诗:“茅殿今文袭,梅梁古製无。”
词语解释:茅棚  拼音:máo péng
用茅草盖顶搭成的棚子
词语解释:茅扉  拼音:máo fēi
茅舍的门。 唐 刘长卿 《正朝览镜作》诗:“憔悴逢新岁,茅扉见旧春。”
词语解释:茅厕  拼音:máo si
厕所。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你偏不知我的性儿,上茅厕去也骑马哩。”《红楼梦》第四一回:“别是掉在茅厕里了?快叫人去瞧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他转了一个弯,走了一箭之路,路旁一个茅厕。”
词语解释:茅司  拼音:máo sī
厕所。 清 翟灏 《通俗编·居处》:“《传灯録》: 赵州諗 谓 文远 曰:东司上不可与説佛法。 朱暉 《絶倒録》载宋人《拟老饕赋》有‘寻东司而上茅’句。按:俚言毛司。据此,当为茅司也。”
词语解释:茅厂  拼音:máo chǎng
茅舍,草屋。 唐 韩偓 《南安寓止》诗:“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篱茅厂共桑麻。”
词语解释:茅赋  拼音:máo fù
指封土及其赋敛。《北史·裴叔业等传论》:“举地而来,功诚两茂,其以大启茅赋,兼列旄旟,固其宜矣。”《陈书·高祖纪下》:“茅赋所加,宜遵旧典。”《陈书·周敷传》:“可存其茅赋,量所賻卹,还葬京邑。”参见“ 茅土 ”。
词语解释:茅土  拼音:máo tǔ
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陵 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李善 注:“《尚书纬》曰:‘天子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 汉 蔡邕 《独断》卷下:“天下大社以五色土为坛,皇子封为王者受天子之社土,以所封之方色,东方受青,南方受赤,他如其方色,归国以立社,故谓之受茅土。” 唐 李颀 《行路难》诗:“ 汉 家名臣 杨德祖 ,四代五公享茅土。” 明 何景明 《醉歌赠子容使湖南》:“圣朝分封重茅土,词林礼乐超前古。” 清 蒋士铨 《一片石·梦楼》:“茅土已先沧海变,桃花休向墓门红。”
词语解释:茅蒲  拼音:máo pú
斗笠,一种挡雨遮阳用的笠帽。《国语·齐语》:“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襏襫,霑体涂足,暴其髮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於田野。” 韦昭 注:“茅蒲,簦笠也。” 宋 叶适 《梁父吟》:“黻冕兮茅蒲,衮衣兮襏襫。”
词语解释:茅搜  拼音:máo sōu
即茜草。根可作绛红色染料。《诗·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 毛 传:“韎韐者,茅蒐染草也。” 孔颖达 疏:“奭者,赤貌。传解言奭之由,以其用茅蒐之草染之,其草色赤故也。”参见“ 茜 ”。
词语解释:茅塞顿开  拼音:máo sè dùn kāi
喻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启发,忽然开通了。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茅塞顿然开,分明是奇福至,貌随心改。”《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主席精辟而通俗地用阶级观点所进行的耐心教诲,使我们茅塞顿开。”参见“ 茅塞 ”。
词语解释:茅塞  拼音:máo sè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閒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谓为茅草所堵塞。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睨温泉之峡,当在其南,中亦有峡南下,第茅塞无径,遂随道西北上。”后人用《孟子》语意以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无知;且多作为自谦之词。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 仲信 寓 越 之 萧寺 ……时一相过,未尝不剧谈终日,有补于茅塞为多。”《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玄德 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 备 如拨云雾而覩青天。’” 清 李渔 《蜃中楼·述异》:“吾兄真解人也,小弟胸中茅塞,不觉顿开。”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可是好像使 道静 顿开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词语解释:茅屋采椽  拼音:máo wū cǎi chuán
谓住所简陋。《汉书·艺文志》:“墨家者流……茅屋采椽,是以贵俭。” 颜师古 注:“采,柞木也。字作棌,本从木。以茅覆屋,以采为椽,言其质素也。”
词语解释:茅绹  拼音:máo táo
茅草搓的绳索。语出《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郑玄 笺:“女当昼日往取茅归,夜作绞索以待时用。” 晋 葛洪 《神仙传·壶公》:“头上有一方石,广数丈,以茅綯悬之。”
词语解释:茅台酒  拼音:máo tái jiǔ
贵州省 仁怀县 茅台镇 产的酒。清香醇美,驰名中外,为国产名酒之冠。
词语解释:茅坑  拼音:máo kēng
厕所里的粪坑
厕所(多指简陋的)
厕所里的粪坑
词语解释:茅台  拼音:máo tái
(1).镇名。在 贵州省 仁怀县 境内,东通 遵义 ,水路沿 赤水河 可通 长江 ,以产佳酿著名。
(2).指茅台酒。 张恨水 《八十一梦·星期日》:“我买了真的茅台,大家在这里喝两杯。”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月十三日》:“夜七时,出外晚餐,又遇 高祖文 ,承以茅台一瓶相赠。”参见“ 茅臺酒 ”。
词语解释:茅台酒  拼音:máo tái jiǔ
贵州省 仁怀县 茅台镇 产的酒。清香醇美,驰名中外,为国产名酒之冠。
词语解释:茅卜  拼音:máo bǔ
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楚辞·离骚》:“索藑茅以筳篿兮,命 灵氛 为余占之。” 王逸 注:“藑茅,灵草也。筳,小折竹也, 楚 人名结草折竹而卜曰篿。” 胡文英 《屈骚指掌》:“ 楚 中或折草、折竹、折木枝、折炷香,信手布卦,以占吉凶。 檀默斋 云:藑茅,折草以卜,俗云掐茅卦是也。”
词语解释:茅房  拼音:máo fáng
即茅厕。 张天翼 《儿女们》:“他们还把人家的祖宗牌位扔到茅房里。”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一回:“刚蹲在茅房里,忽听见外边打枪。”参见“ 茅厕 ”。
词语解释:茅厕  拼音:máo si
厕所。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你偏不知我的性儿,上茅厕去也骑马哩。”《红楼梦》第四一回:“别是掉在茅厕里了?快叫人去瞧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他转了一个弯,走了一箭之路,路旁一个茅厕。”
词语解释:茅椒  拼音:máo jiāo
用茅草做顶、椒泥涂壁的房屋。《新唐书·隐逸传·武攸绪》:“盘桓 龙门 、 少室 间,冬蔽茅椒,夏居石室。”《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 攸绪 遂优游巖壑,冬居茅椒,夏居石室,如一山林之士。”
词语解释:茅蒐
即茜草。根可作绛红色染料。《诗·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 毛 传:“韎韐者,茅蒐染草也。” 孔颖达 疏:“奭者,赤貌。传解言奭之由,以其用茅蒐之草染之,其草色赤故也。”参见“ 茜 ”。
词语解释:茅茨土阶  拼音:máo cí tǔ jiē
以茅盖屋,夯土为阶。谓宫室简陋,生活俭朴。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一》:“礼有损益,质文无常,茅茨土阶,致其肃也。”《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虽茅茨土阶,恶衣菲食,不耻其陋。” 明 唐顺之 《答廖东云提学》:“ 山西 古帝王之都,其人有茅茨土阶之风。”
词语解释:茅茨不剪  拼音:máo cí bù jiǎn
谓崇尚俭朴,不事修饰。《韩非子·五蠹》:“ 尧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史记·李斯列传》:“ 尧 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斲,茅茨不翦。”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文学曰:‘古者采椽不斲,茅茨不翦。’”
词语解释:茅菹  拼音:máo zū
亦作“茆菹”。 初生之茅。《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郑玄 注:“茅菹,茅初生。”
词语解释:茅门  拼音:máo mén
雉门。古王宫五门之一。 汉 刘向 《说苑·至公》:“ 楚庄王 有 茅门 者法曰:羣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蹂霤者,斩其輈而戮其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