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秋荼 拼音:qiū tú
(1).荼至秋而繁茂,因以喻繁多。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昔 秦 法繁於秋荼,而网密於凝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威容尊大树,刑法避秋荼。”
(2).指繁多的刑罚。《旧唐书·儒学传上·敬播》:“必期反兹春令,踵彼秋荼,创次骨於道德之辰,建深文於措刑之日,臣将以为不可。”词语解释:神荼 拼音:shēn shū
(1).传说中能制伏恶鬼的神人。常与另一神人 郁垒 并称。 汉 张衡 《东京赋》:“ 度朔 作梗,守以 鬱垒 ; 神荼 副焉,对操索苇。” 清 陈维崧 《满江红·乙巳除夕立春》词:“ 鬱垒 欹斜头上帽, 神荼 脱落腰间杖。”《胭脂血》弹词:“镇守朝门唬鬼狐,前身端的是 神荼 。”
(2). 神荼 又名 荼 或 荼与 。参见“ 神荼鬱垒 ”。
词语解释:神荼郁垒 拼音:shēn shū yù lǜ
上古传说能制伏恶鬼的两位神人,后世遂以为门神,画像丑怪凶狠。《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 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 神荼 ,一曰 鬱垒 ,主閲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 黄帝 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 神荼 鬱垒 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门神》:“门神皆甲胄执戈,悬弧佩剑,或谓为 神荼 、 鬱垒 ,或谓为 秦琼 、 敬德 ,其实皆非也。但谓之门神可矣。” 清 孙枝蔚 《题王幼华明府所藏钱贡〈锺馗嫁妹图〉》诗:“ 神荼 、 鬱垒 门前望,山魈担酒魅牵羊。”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於是思想正人君子,以为他生时如此正气,必能制伏邪魔,故有绘 神荼 、 鬱垒 以为啖鬼之神。”词语解释:茹荼 拼音:rú tú
比喻受尽苦难。荼,苦菜。 唐 骆宾王 《畴昔篇》:“茹荼空有嘆,怀橘独伤心。” 宋 李纲 《宁德皇后上仙慰表》:“茹荼虽痛,愿宽哀慕之情。”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试将茹荼带索,以毕餘生,何至烦故人为念。”词语解释:甘荼 拼音:gān tú
苦菜的一种。《后汉书·马融传》:“其土毛则搉牧荐草,芳茹甘荼。” 南朝 宋 鲍照 《从过旧宫》诗:“泉流信清泌,原野实甘荼。” 清 顾炎武 《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诗:“岂知太平之世飴甘荼,川流不盈泽得潴。”词语解释:苦荼 拼音:kǔ tú
(1).指茶。《尔雅·释木》:“檟,苦荼。” 郭璞 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蜀 人名之苦荼。” 郝懿行 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 唐 陆羽 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復知荼矣。” 唐 陆羽 《茶经·七之事》:“《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
(2).苦菜。《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薺。” 毛 传:“荼,苦菜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君不见栖栖穷巷孤寒儒,此时此际如苦荼。”词语解释:捋荼 拼音:lǚ tú
《诗·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 孔颖达 疏:“予手口尽病,乃得成此室巢。”后以“捋荼”喻辛苦劳碌。 清 钱谦益 《重修素心堂记》:“吾兄频年以来,身无兼衣,食不重味,匪朝伊夕,拮据捋荼者,为此堂也。”词语解释:鸠盘荼 拼音:jiū pán tú
亦作“ 鳩槃荼 ”。佛书中谓噉人精气的鬼。亦译为瓮形鬼、冬瓜鬼等。常用来比喻丑妇或妇人的丑陋之状。 唐 孟棨 《本事诗·嘲戏》:“ 中宗 朝,御史大夫 裴谈 崇奉释氏。妻悍妬, 谈 畏如严君,尝谓人:‘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及男女满前,视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粧粉,或黑视之,如鳩盘荼,安有人不畏(鳩盘荼)?’”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丽人杂记》:“ 山谷 《戏闻善遣侍儿来促诗》云:‘日遣侍儿来报嘉,草鞋十里踏堤沙,鳩盘荼样施丹粉,只欠一枝蒿苣花。’其丑陋可想, 山谷 亦善戏也。”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生天上,春吐栴檀气,夏吐芬陀利气,秋吐兰气,冬吐须曼那气,身长由延,端正第一,当念众生现富单那形,鳩槃荼形,夜迦形,或人生中粗弊如畜,福力轻微,或生疣赘,五官不全,同伦讥厌,己亦厌苦,我当巧术而以度之。”词语解释:荆荼 拼音:jīng tú
见“ 荆舒 ”。
词语解释:荆舒 拼音:jīng shū
亦作“荆荼”。 指 春秋 时的 楚国 和 舒国 。 舒 在今 安徽省 庐江县 境内,时为 楚 之与国,故连称。《诗·鲁颂·閟宫》:“ 戎 狄 是膺, 荆 舒 是惩。” 郑玄 笺:“ 僖公 与 齐桓 举义兵,北当 戎 与 狄 ,南艾 荆 及羣 舒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自《诗》、《书》称 三代 ‘ 戎 狄 是膺, 荆 荼 是徵’, 齐桓 越 燕 伐 山戎 , 武灵王 以区区 赵 服单于。” 司马贞 索隐:“荼,音舒。” 宋 苏轼 《和赠羊长史》诗:“犹当距 杨 墨 ,稍欲惩 荆 舒 。” 章炳麟 《说林上》:“观 桓 文 之斩 孤竹 ,挞 荆 舒 ,非峒谷之小蛮夷也。”词语解释:香荼 拼音:xiāng tú
苦菜的一种。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荼蓼也。荼,紫色;蓼,青色。其味辛且苦,食之明目。或谓紫叶者为香荼,或谓青叶者为青荼。”词语解释:菫荼 拼音:jǐn tú
植物名。菫和荼。《诗·大雅·緜》:“ 周 原膴膴,菫荼如飴。” 唐 刘禹锡 《天论上》:“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菫荼,未尝择善。”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宫恕堂》:“两穷因依竝臭味,菫荼二草偏相点。”一说,菫,“堇”之讹,黏土;荼,“涂”之讹,泥。参阅 清 王夫之 《诗经稗疏》。词语解释:郁垒神荼 拼音:yù lǜ shēn shū
(1).二神名。传说善治恶鬼,故旧时民间奉为门神。 王充 《论衡·订鬼》引《山海经》:“ 沧海 之中,有 度朔 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 神荼 ,一曰 鬱垒 ,主閲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 黄帝 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 神荼 、 鬱垒 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汉 张衡 《东京赋》:“ 度朔 作梗,守以 鬱垒 ; 神荼 副焉,对操索苇。”按,《战国策·齐策三》“今子东国之桃梗也” 汉 高诱 注作“荼与”、“鬱雷”。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桃梗》作“荼与鬱垒”。参见“ 鬱律 ”。
(2).指桃符、春联。 宋 姜夔 《鹧鸪天·丁巳元日》词:“娇儿学作人间字,鬱垒神荼写未真。”参见“ 桃符 ”。
词语解释:郁律 拼音:yù lǜ
高耸貌。 明 何景明 《苦寒行》之一:“天地黯闭塞,冰霜皓崔嵬。寂寥高城侧,欝律见古臺。”
词语解释:桃符 拼音:táo fú
(1).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 神荼 、 郁垒 二神的桃木板,以为能压邪。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唐 韦璜 《赠嫂》诗:“案牘可申生节目,桃符虽圣欲何为。”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把桃树锯做桃符,钉在门上,着他两个替我管门户。” 郭沫若 《文艺论集·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文学不是些鬼画桃符的妖怪文字。”
(2). 五代 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其后书写于纸上,称为春联。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 钟馗 、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冰心 《三寄小读者》六:“每到新春季节,总会看见人家门口贴的红纸春联,上面有的写着:‘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桃符就是春联的别名。”亦作“ 桃符板 ”。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门对》:“桃符板,即今门对,古当有之,其事始於 五代 见记载耳。”词语解释:遭荼 拼音:zāo tú
犹受苦,遭难。 元 王氏 《粉蝶儿·寄情人》套曲:“怎不教我心中怒,你在钱堆受用,撇我在水面遭荼。”一本作“ 遭徒 ”。词语解释:青荼 拼音:qīng tú
青蓼。蔬类食物。味苦,食之明目。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荼,蓼也,紫色者荼也,青色者蓼也,其味辛且苦,食明目。或谓紫叶者为香荼,青者为青荼。”词语解释:桂荼 拼音:guì tú
传说中的草名。《山海经·南山经》“﹝ 招摇之山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餘” 晋 郭璞 注:“或作桂荼。”词语解释:鼽荼 拼音:qiú tú
受窒塞不通之苦。 清 龚自珍 《燕昭王求仙台赋》:“百腥塞填,七窍不得以蹔舒,万民鼽荼。”词语解释:伽荼 拼音:qié tú
象声词。词语解释:残荼 拼音:cán tú
犹残害。 郭孝成 《陕西光复记》:“ 袁世凯 于停战期内,据 太原 ,攻 陕西 ,残荼生民,殆无虚日。”词语解释:吁荼 拼音:yù tú
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尚书大传》卷一下:“夏者假也,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 郑玄 注:“读曰嘘舒。”《尚书大传》卷一下:“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郑玄 注:“吁荼,气出而温;呼吸,气入而寒。温则生,寒则杀也。”词语解释:如火如荼 拼音:rú huǒ rú tú
《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后以“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一度风流千贯钱》:“观剧者,如火如荼,几几乎万人空巷鬭新妆也。”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睁目四顾,惟见如火如荼之敌军先锋队,挟三倍之势,潮鸣电掣以阵于 斯巴达 军后。” 巴金 《家》六:“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了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