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归葬 拼音:guī zàng
人死后将尸体运回故乡埋葬。《史记·管蔡世家》:“ 悼公 死於 宋 ,归葬。” 唐 韩愈 《董府君墓志铭》:“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许归葬。”《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他今求的他太翁骸骨归葬,也算了过一生心事。”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作为母系大家族的成员,其中还包括出嫁死后必须归葬于本氏族的男子。”词语解释:会葬 拼音:huì zàng
(1).参加葬礼;会合送葬。《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之薨也,有 宋 师,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 卫侯 来会葬。”《后汉书·杨赐传》:“公卿已下会葬。”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祭品象物,多难指名,会葬者盖相摩。”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 唐文宗 令全部宦官去会葬, 郑注 纵亲兵杀死全部宦官。”
(2).合葬。《史记·吕不韦列传》:“ 始皇 十九年,太后薨,諡为 帝太后 ,与 庄襄王 会葬 茝阳 。”词语解释:送葬 拼音:sòng zàng
(1).送灵柩下葬。《左传·襄公二年》:“ 齐侯 使诸 姜 宗妇来送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剧孟 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餘乘,此亦有过人者。” 唐 刘言史 《北原情》诗之二:“近来送葬人,亦去闻归声。”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九章:“父亲披麻戴孝为死鹰送葬,自己跪在台阶下,向这个戴着瓜皮帽的小子叩头。”
(2).葬送,断送。 郭沫若 《羽书集·武装民众之必要》:“大家都抱着一个‘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那样岂不是甘愿要把国家整个送葬么?”词语解释:返葬 拼音:fǎn zàng
谓死在外地者归葬故乡。 北周 庾信 《思旧铭》:“思归道远,返葬无从。”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水浮陆走,丹旐翩然。至诚感神,返葬中原。” 宋 陆游 《跋〈淮海后集〉》:“ 子开 名 蘧 ,居 江阴 ,既死,返葬 赵州 临城 。”词语解释:改葬 拼音:gǎi zàng
另择墓地安葬。《仪礼·丧服》:“改葬,緦。” 郑玄 注:“言改葬者,明棺物毁败,改设之,如葬时也。”《南史·袁顗传》:“ 明帝 忿 顗 ( 袁顗 )违叛,流尸於 江 ,弟子 彖 收瘞於 石头 后冈。 后废帝 即位,方得改葬。”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改葬》:“改葬起於 文王 也。然古人改葬,葢出於不得已……后世以迁就风水,轻动祖宗之体魄,谬矣。” 鲁迅 《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 法国 的文艺家,这样的仗义执言的举动是常有的:较远,则如 左拉 为 德来孚斯 打不平, 法朗士 当 左拉 改葬时候的讲演。”词语解释:裸葬 拼音:luǒ zàng
裸体而葬。谓不用衣衾棺椁。《后汉书·赵咨传》:“ 王孙 裸葬, 墨 夷 露骸。”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 杨王孙 裸葬悖礼,狂狷之徒,攷其一生,更无他事,而与 朱云 同列,冠之传首,不其秽歟!”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 王孙 裸葬,虽非圣人之道,然其意在於矫厚葬也。”词语解释:藁葬 拼音:gǎo zàng
亦作“藳葬”。 草草埋葬。《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寃乘舆之残酷,軫人神之无状,载下车以黜丧,揜桐棺之藁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巴陵本末》:“始欲治葬於 西山寺 ,其后遂藳葬於 西溪 焉。”《元史·世祖纪七》:“疾者医之,饥者廪之,死者藁葬之,官给其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日将暮,取儿藁葬。”词语解释:薄葬 拼音:báo zàng
葬具及丧礼简单、节俭。《荀子·正论》:“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 汉 王充 《论衡·薄葬》:“贤圣之业,皆以薄葬省用为务。”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发冢》:“如 王荆公 清苦,料无厚葬…… 南京 太监 石巖 者,营治寿穴,苦乏大砖,或献言,云近处古塚砖奇大。遂拆以充用,视其碣乃 介甫 也,则薄葬亦受祸矣。”词语解释:火葬 拼音:huǒ zàng
(1).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渤海 太守 史良 好一女子,许嫁而不果, 良 怒,杀之,断其头而归,投於灶下,曰:‘当令火葬。’”
(2).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 印度 ,后随佛教传入 中国 。 明 清 时官府禁火葬。《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则焚为灰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 江 南,自 宋 时已有之。”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词语解释:卜葬 拼音:bǔ zàng
古代埋葬死者,先占卜以择吉祥之葬日与葬地,称为“卜葬”。《礼记·杂记下》:“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孔颖达 疏:“谓卜葬择日而卜人祝龟之辞也。”后即为择时地安葬之代称。 宋 岳珂 《桯史·望江二翁》:“ 陈氏 卜葬,环数百里莫不闻。” 廖仲恺 《致蒋介石函》:“渠( 邓铿 )生前至爱 赣园 ……故拟卜葬于此。”词语解释:厚葬 拼音:hòu zàng
谓不惜财力地经营丧葬。《论语·先进》:“ 颜渊 死,门人欲厚葬之。” 汉 王充 《论衡·薄葬》:“如明死人无知,厚葬无益,论定议立,较著可闻,则璵璠之礼不行,径庭之諫不发矣。”《新唐书·李夷简传》:“病不迎医,将终,戒毋厚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张夫子》:“居数年卒,上厚葬之。”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二:“为了使百姓能够有工作做,他甚至主张厚葬。”词语解释:旅葬 拼音:lǚ zàng
谓客死葬于他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皆未还 建鄴 旧山,旅葬 江陵 东郭。” 唐 孟郊 《哭李观》诗:“知音既已矣,微言谁能彰。旅葬无高坟,栽松不成行。”词语解释:合葬 拼音:hé zàng
(1).古代专指夫妻同葬一墓穴。《礼记·檀弓上》:“ 季武子 成寝, 杜氏 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别眇夫妇,同坐而食,丧礼合葬,祭礼先享,妇从夫为昭穆。” 唐 韩愈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其月二十六日,穿其妻墓而合葬之。”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吉凶典制·合葬》:“《礼记》曰:《檀弓》云:‘ 季武子 曰:合葬非古也。自 周公 以来,未之有改。’又云:‘ 舜 葬 苍梧 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注谓古不合葬。又:‘ 季武子 曰: 周公 盖附。’注云:附谓合葬。合葬自 周公 以来,是则 周公 初制此礼也。故 周恒王 之诗曰:‘死则同穴。’”
(2).指同葬一墓室。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在 半坡 墓地,发现了两个男子合葬和四个女子合葬的墓葬各一座。”词语解释:诏葬 拼音:zhào zàng
下诏安葬。古代给有勋功大臣的殊荣。《旧唐书·职官志三》:“凡詔葬大臣,一品则卿护其丧事,二品则少卿,三品丞一人往。”词语解释:陪葬 拼音:péi zàng
(1).旧指人、俑或物品陪同死者一起埋葬;殉葬。《新五代史·周太祖淑妃杨氏传》:“ 太祖 崩,葬 嵩陵 ,一后三妃皆当陪葬,而 太原 未克, 世宗 詔有司营 嵩陵 之侧为虚墓以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至 秦穆 卒,以 子车氏 之三子为殉,而 秦政 时更有甚焉,意以使女数百陪葬。”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六章:“要有人想再去当,可以上 柴胡店 嘛, 石黑 ,还有 白眼狼 ,都在那里等人去陪葬哩!”
(2).古代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帝王或丈夫的墓旁。《魏书·外戚传上·姚黄眉》:“﹝ 姚黄眉 ﹞卒,赠 雍州 刺史, 陇西 王,諡曰献,陪葬 金陵 。”《北史·魏任城王云传》:“ 太和 五年,薨於州,遗令薄葬,勿受赠襚,诸子奉遵其旨,諡曰康,陪葬 云中 之 金陵 。”《新唐书·百官志三》:“凡陪葬,以文武分左右,子孙从父祖者亦如之。”词语解释:还葬 拼音:huán zàng
把尸体运回故乡埋葬。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秋八月, 亮 疾病,卒於军,时年五十四,还葬 汉中 定军山 。”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寇莱公》:“公贬死於 雷州 ,詔还葬。”词语解释:留葬 拼音:liú zàng
指客死异乡,就地埋葬。《晋书·王祥传》:“将死, 烈 欲还葬旧土, 芬 欲留葬京邑。”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少公葬地》:“ 王祥 有言:归葬仁也,留葬达也。”词语解释:鱼葬 拼音:yú zàng
犹言葬身鱼腹。《说郛续》卷十八引 明 孙绪 《无用闲谈》:“ 介轩 靳先生 赴南省时,曾与一友人同舟,其人溺而死,暨再过其地,以诗吊之,中一联云:‘虎谈在耳神犹变,鱼葬伤心骨未收。’”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六:“尺地悲鱼葬,高云羡鸟翔。”词语解释:埋葬 拼音:mái zàng
(1).掩埋尸体。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七:“女,年四岁病没,故埋葬,五日復生。”《水浒传》第一一六回:“今夜必须提兵,先去夺尸首回来,具棺槨埋葬。” 杨朔 《乱人坑》:“原来这一带埋葬着他们的骨肉,他们的亲友,只是埋葬不了他们惨痛的记忆。”
(2).引申为消灭。 郭小川 《青纱帐--甘蔗林》诗:“看吧,当敌人侵犯时,甘蔗林将把他们埋葬;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组成强大的罗网!”
(3).掩盖,掩藏。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话还没有说完,就埋葬在一阵哄笑里了。” 巴金 《新生》:“我让那逐渐变为浓密的黑暗来埋葬我。” 杨朔 《征尘》:“我的眼眶鼻孔,埋葬着多量的细尘。”词语解释:营葬 拼音:yíng zàng
办丧事。《宋书·谢弘微传》:“ 东乡君 薨…… 弘微 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金史·循吏传·女奚烈守愚》:“父没时年十五,营葬如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考城隍》:“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词语解释:瘗葬 拼音:yì zàng
埋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无何,山中遣僮来,以断杖付生云:‘代死者,此君(指竹)也。’便嘱瘞葬致祭,以解竹木之寃。”词语解释:水葬 拼音:shuǐ zàng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把尸体投入水中,任其漂流。《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二曰水葬,沉流漂散。”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第十三章:“老了的 藏 人……往往尚有未确死者,其家人即弃之河中,行水葬。”词语解释:祔葬 拼音:fù zàng
合葬。亦谓葬于先茔之旁。《礼记·丧礼小记》:“祔葬者不筮宅。” 孙希旦 集解:“祔葬,谓葬於祖之旁也。”《宋书·少帝纪》:“ 孝懿皇后 祔葬於 兴寧陵 。”《南史·后妃传上·宋孝懿萧皇后》:“帝遗旨:‘太后百岁后不须祔葬。’” 唐 王维 《故任城县尉裴府君墓志铭》:“祔葬于 凤栖原 先府君之塋。”《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八年》:“ 文焕 斩四卒,以 贵 祔葬 顺 冢。”词语解释:敕葬 拼音:chì zàng
宋 代大臣及近戚有病,皇帝多命医诊治,凡药必服,家人不敢问。及死,例遣内侍监护葬事,称“敕葬”。至敕葬,听凭监护吩咐,有至倾家荡产者,故当时有“宣医纳命,敕葬破家”之语。见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词语解释:反葬 拼音:fǎn zàng
死在外地,归葬于故乡。《礼记·檀弓上》:“ 太公 封於 营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北史·李德林传》:“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词语解释:招魂葬 拼音:zhāo hún zàng
谓人死而不得其尸,用其生前所着衣冠,招其魂而葬。《晋书·袁瓌传》:“时 东海王 越 尸既为 石勒 所焚,妃 裴氏 求招魂葬 越 ,朝廷疑之。 瓌 与博士 傅纯 议,以为招魂葬是谓埋神,不可从也。” 唐 张籍 《征妇怨》诗:“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词语解释:移葬 拼音:yí zàng
迁葬。 巴金 《马拉·哥代和亚当·鲁克斯》:“他的遗骸被移葬在国葬院中。”词语解释:祖葬 拼音:zǔ zàng
奠祭送葬。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事痛存人心,根结亡者怀,祖葬既云及,壙隧亦已开。”词语解释:没葬 拼音:méi zàng
埋葬。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后集·隋炀帝海山记下》:“兵甲常役百万,士民穷乎山谷。征 辽 者百不存十,没葬者十未有一。”词语解释:野葬 拼音:yě zàng
葬俗之一种。将尸体弃于野外树林中,给鸟兽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三曰野葬,弃林饲兽。”词语解释:迁葬 拼音:qiān zàng
亦作“ 迁塟 ”。 特指成人鳏寡者生时非夫妇,死后迁往一处埋葬,算合婚。《周礼·地官·媒氏》:“禁迁葬者与嫁殤者。” 郑玄 注:“迁葬,谓生时非夫妇,死既葬,迁之,使相从也。”后谓把灵柩从原来的葬地迁移到另一地方埋葬。 北魏 无名氏 《魏故假节督齐州诸军事辅国将军齐州刺史高公墓志铭》:“粤 元象 二年十月十七日,迁塟於故乡司徒公之塋。”《元典章·吏部五·假故》:“拟得职官奔丧迁葬,人子大故,今既以人伦重事,许给假限。”《禅真逸史》第二一回:“时值十二月十九日庚申日,正合通书腊底庚申,一切修造、迁葬、祭祀、求神俱吉。”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六:“收其全家之尸,即典史署中掘地而瘞之,将徐谋迁葬。”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三章:“又想到为人迁葬祖坟,那责任多大!”词语解释:槁葬 拼音:gǎo zàng
草草埋葬。《后汉书·马援传》:“ 援 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塋,裁买城西数亩地槀葬而已。” 李贤 注:“槀,草也。以不归旧塋,时权葬,故称槀。” 元 宋无 《己亥秋淮南饥客中怀故里朋游寄之》诗:“哭丧多槀葬,征旅少赢粮。” 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我死之后,你们切不可备办棺衾,只是槀葬便了。”一本作“藁葬。”词语解释:殡葬 拼音:bìn zàng
殡殓埋葬。《礼记·丧大记》:“在竟外,则殯葬可也。”《后汉书·独行传·王忳》:“ 忳 即鬻金一斤,营其殯葬。”《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故为人子者,生则致敬,死则殯葬,未闻父死不殮而争富贵者。” 邹韬奋 《从心坎里》:“ 鲁迅 先生逝世和殡葬的情形,还历历如在眼前。”词语解释:安葬 拼音:ān zàng
埋葬。《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间暂请赴京都。” 明 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待我一霎时叫家僮讨棺木来,把老安人殯敛了,选个吉日,送在南山安葬去。”《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我早把他厝在我家坟园,专等寻着你母女的下落,择地安葬。” 巴金 《砂丁》三:“他要真死了,我就把赢来的钱买副木板安葬他。”词语解释:敛葬 拼音:liǎn zàng
入殓安葬。敛,通“ 殮 ”。《汉书·云敞传》:“ 敞 时为大司徒掾,自劾 吴章 弟子,收抱 章 尸归,棺敛葬之。”《新唐书·裴冕传》:“ 鉷 死, 李林甫 方用事,僚属惧,皆引去,独 冕 为敛葬,由是寖知名。”《宋史·仁宗纪二》:“詔诸戍边军月遣内侍存问其家,病致医药,死为敛葬之。”词语解释:报葬 拼音:bào zàng
谓人死后不待三月之殡而急葬。古代丧礼,大殓后须停柩待葬,为时三月。《礼记·丧服小记》:“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 郑玄 注:“报读为赴疾之赴,谓不及期而葬也。” 陈澔 集说:“谓家贫或以他故不得待三月,死后即葬者。”词语解释:收葬 拼音:shōu zàng
收殓埋葬。《三国志·魏志·王修传》:“﹝ 王脩 ﹞遂诣 太祖 ,乞收葬 谭 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 光武 使司徒 邓禹 收葬于 霸陵县 。”《北史·赵贵传》:“﹝ 赵贵 ﹞因请收葬 岳 。”词语解释:殉葬 拼音:xùn zàng
用人或器物陪葬。《礼记·檀弓下》:“ 陈子车 死於 卫 ,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 汉 王充 《论衡·薄葬》:“杀人以殉葬,以快生意。”《宋史·奸臣传四·贾似道传》:“﹝ 似道 ﹞闻 余玠 有玉带,求之,已殉葬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因货殉葬之饰,用为资度。”词语解释:助葬 拼音:zhù zàng
佐助他人发丧送葬。《礼记·曲礼上》:“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紼。” 唐 于鹄 《哭王都护》:“告哀乡路远,助葬戍城空。”《新五代史·杂传·罗绍威》:“ 绍威 子 廷规 娶 梁 女,会 梁 女卒, 太祖 阴遣客将 马嗣勋 选良兵实舆中,以长直军千人杂舆夫入 魏 ,诈为助葬, 太祖 以兵继其后。”词语解释:旋葬 拼音:xuán zàng
随即安葬。《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敛手足形,旋葬而无槨,称其财,为之礼,贫何伤乎?” 王肃 注:“旋,便。”《文选·颜延之〈陶徵士诔〉》:“遭壤以穿,旋葬而窆。” 张铣 注:“使逢地即穿,疾葬而不棺也。”词语解释:宠葬 拼音:chǒng zàng
谓皇帝赐葬。 唐 钱起 《故相国苗公挽歌》:“ 灞陵 谁宠葬, 汉 主念 萧何 。盛业留青史,浮荣逐逝波。”词语解释:土葬 拼音:tǔ zàng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我国一般是把尸体装进棺材,埋在地里。《南史·扶南传》:“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瘞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也可能是先分别土葬,到一定的时候,举行二次葬。”词语解释:主葬 拼音:zhǔ zàng
葬礼主持人。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我是他亲姑娘,他又无父母,我做主葬了者。”词语解释:卷席而葬 拼音:juàn xí ér zàng
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后汉书·梁鸿传》:“父 让 , 王莽 时为城门校尉,封 修远伯 ,使奉 少昊 后,寓於 北地 而卒。 鸿 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词语解释:茔葬 拼音:yíng zàng
犹丧葬。《元典章·刑部四·过失杀》:“拟於 丁五儿 名下追 中统 钞五定,给付苦主,充塋葬之资。”词语解释:节葬 拼音:jié zàng
墨家提出的薄葬主张。 战国 时, 墨子 深以儒家厚葬为非,认为:“桐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参阅《墨子·节葬下》。词语解释:从葬 拼音:cóng zàng
殉葬;陪葬。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宫闱·仁庙殉葬诸妃》:“ 献陵 七妃,三葬 金山 ,餘俱从葬。”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二节:“而 穆公 自己死的时候偏偏要教三良从葬。”词语解释:附葬 拼音:fù zàng
合葬;陪葬。《汉书·哀帝纪》:“昔 季武子 成寑, 杜氏 之殯在西阶下,请合葬而许之。附葬之礼,自 周 兴焉。”《剪灯新话·翠翠传》:“将军不违其志,竟附葬于生之坟左,宛然东西两丘也。”词语解释:落葬 拼音:luò zàng
下葬。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 鲁迅 《二心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落葬的行列里……用热闹来掩过了这‘死’,给大家接着就得到‘忘却’。”词语解释:薄养厚葬 拼音:bó yǎng hòu zàng
指子女在父母生前不尽心供养,父母死后却大办丧事,借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孝心词语解释:乡葬 拼音:xiāng zàng
古代谓每乡建一大墓,以葬弃尸。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大历 初, 关东 人疫死者如麻, 滎阳 人 郑损 ,率有力者,每乡为一大墓以葬弃尸,谓之乡葬。”词语解释:公葬 拼音:gōng zàng
公众为死者举行的葬礼。 袁鹰 《悲欢·校园随想》:“年岁大点的那位,正叙述从更年长的同志那里听来的三十年前的情景:…… 昆明 三万多群众,怎样给四位殉难者出殡,在这儿举行公葬。”词语解释:托葬 拼音:tuō zàng
依附埋葬。《汉书·贾山传》:“为葬薶之侈至於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託葬焉。”《旧唐书·忠义传上·罗士信》:“ 士信 初为 裴仁基 所礼,尝感其知己之恩,及 东都 平,遂以家财收敛,葬於 北邙 。又云:‘我死后,当葬此墓侧。’及卒,果就 仁基 所而託葬焉。”词语解释:假葬 拼音:jiǎ zàng
亦作“ 假塟 ”。 谓暂时浅埋以待改葬。《三国志·魏志·曹休传》:“ 休 年十餘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 天监 二年亡,年三十四,仍假葬焉。”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假葬》:“ 晋武帝 太康 中,前太子洗马 郄詵 ,寄止卫国文学讲堂十餘年,母亡,不致丧归,便於堂北壁外下棺,谓之假葬。”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典礼》:“《仪礼·士丧礼》之‘肂’即假塟也,谓先掘地揜棺使人不见也。然三月而塟,则殊亦不久。”词语解释:俭葬 拼音:jiǎn zàng
犹言薄葬。《三国志·魏志·常林传》“ 旹 弟 静 绍封” 裴松之 注引 晋 鱼豢 《魏略·清介传》:“﹝ 沐并 ﹞年六十餘,自虑身无常,豫作终制,戒其子以俭葬。”词语解释:随葬 拼音:suí zàng
指以物品随同死者埋葬。《考古》1983年第2期:“一号墓……葬具无存,随葬器物较多。”词语解释:靡葬 拼音:mí zàng
厚葬。《新唐书·宋璟传》:“比来人间竞务靡葬。”词语解释:下葬 拼音:xià zàng
把灵柩或遗体埋入土中。《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还是那年我家太老爷下葬,会着姑老爷的。”《糊涂世界》卷三:“太太疼他们,是最好的事,但是我们家乡的规矩,下葬的时候,无论有几个儿女,一概要去捧土堆坟的,要是不到,及到长大成人,人家要説他是个孽种。” 巴金 《秋》一:“ 郑 家就把她丢在庙里头,存心不下葬,说起来真气人!”词语解释:谕葬
圣上发旨的葬仪词语解释:丛葬 拼音:cóng zàng
(1).谓乱葬的坟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锡九》:“会晚经丛葬处,有数人遮道,逼索饭价。” 鲁迅 《野草·过客》:“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
(2).许多尸体合葬在一起。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引《辞源》:“ 黄花冈 。地名,在 广东省 城北门外 白云山 之麓。 清 宣统 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数十人,攻袭督署,不成而死,丛葬于此。”词语解释:鸟葬 拼音:niǎo zàng
置尸于野,任鸟啄食的一种葬礼。《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瘞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太平广记》卷四八二引《穷神秘苑·顿逊》:“﹝ 顿逊国 ﹞其俗,人死后鸟葬。将死,亲宾歌舞送于郭外。有鸟如鹅而色红,飞来万万,家人避之。鸟啄肉尽,乃去,即烧骨而沉海中也。” 明 马欢 《瀛涯胜览·暹罗》:“閒下人死,抬尸於郊外海边,放沙际,随有金色之鸟大如鹅者三五十数,飞集空中,下,将尸肉尽食飞去,餘骨家人号泣就弃海中而归,谓之鸟葬。”词语解释:棺殡椁葬 拼音:guān bìn guǒ zàng
以棺和椁殓尸而葬。《南史·顾欢传》:“棺殯槨葬,中夏之风;火焚水沉,西戎之俗。”词语解释:丧葬 拼音:sāng zàng
办理丧事,埋葬死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阳为惊悼,代营丧葬。”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一:“一切丧葬的事情,完全靠着屋主 孙尚宪 先生的慷慨大量。”词语解释:慢葬 拼音:màn zàng
不以礼葬。《公羊传·隐公三年》:“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 何休 注:“慢葬,不能以礼葬也。”词语解释:护葬 拼音:hù zàng
护送棺柩入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山陵使故事》:“至四载,以 永厚陵 成,復护葬於 洛阳 。”《宋史·杨砺传》:“废朝,赠兵部尚书,中使护葬。”词语解释:海葬 拼音:hǎi zàng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把尸体或骨灰投入海洋。《散文》1982年第2期:“海葬仪式最后的一个项目是全体人员肃立于船的栏杆旁……司令员亲手将骨灰盒绑上一块厚厚的不锈钢板,又精心地裹上一块红绸布后,由他双手敬捧,两兵相护,沿梯缓下,许久,才恋恋不舍地松开双手,将其投放在洋面。”词语解释:客葬 拼音:kè zàng
葬埋于外地。 唐 韩愈 《祭石君文》:“客葬 秦 原,孤魂谁附?”词语解释:寓葬 拼音:yù zàng
寄葬于外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 宋潜溪 学士以 孙慎 得罪,迁於 蜀 ,卒於 夔 ,遂寓葬於 夔府 之西 莲花池山 下。”词语解释:更葬 拼音:gēng zàng
改葬。《吕氏春秋·异用》:“ 周文王 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於 文王 。 文王 曰:‘更葬之’。”词语解释:斡葬 拼音:wò zàng
火葬。 元 无名氏 《勘金环》第二折:“丑弟子,我则怕你斡葬。”词语解释:族葬 拼音:zú zàng
同一高祖的子孙葬在一块墓地。《周礼·春官·墓大夫》:“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 郑玄 注:“族葬,各从其亲。”《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族坟墓” 清 孙诒让 正义:“族葬,盖以先祖居中,子孙以昭穆居左右,所谓生相近、死相迫也。”《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自冢人墓地之官不设,族葬之法不行,士君子惑於龙穴、沙水之説,自心里要想发达,不知已堕於大逆不道。”词语解释:托葬 拼音:tuō zàng
依附埋葬。词语解释:洗骨葬 拼音:xǐ gǔ zàng
旧葬俗,死者葬后二三年,开棺洗骨,贮瓦瓶内再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洗骨葬》:“然又有洗骨葬者, 江西 广信府 一带风俗,既葬二三年后,輒启棺洗骨使浄,别贮瓦缾内埋之……按,《南史·顾宪之传》, 宪之 为 衡阳 内史,其土俗人有病,輙云先亡为祸,乃开塚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则此俗由来久矣。”词语解释:尸葬 拼音:shī zàng
葬埋尸体。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四章:“有私产则有田宅、工业、商货之争讼多焉,有尸葬则有墓地之狱焉。”词语解释:徇葬 拼音:xùn zàng
古代用人或物陪葬。徇,通“ 殉 ”。《三国志·魏志·夫馀国》:“杀人徇葬,多者百数。”词语解释:烧葬 拼音:shāo zàng
(1).火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林杨国 ﹞举国事佛,有一道人命过烧葬,烧之数千束樵,故坐火中。”
(2).焚烧送葬物。《魏书·高允传》:“前朝之世,屡发明詔,禁诸婚娶不得作乐,及葬送之日歌謡、鼓舞、杀牲、烧葬,一切禁断。”词语解释:国葬 拼音:guó zàng
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或特殊地位的人举行的葬礼。词语解释:窑葬 拼音:yáo zàng
山区居民处理死尸的办法,在坡坎处掏洞,把棺材放入,再把洞口封死词语解释:吊葬 拼音:diào zàng
犹吊丧。《周礼·秋官·小行人》“若国札丧,则令賻补之” 唐 贾公彦 疏:“按《宗伯》云‘以丧礼哀死亡’,此云‘国札丧,则令賻补之’。彼据弔葬致哀,此据设财物补其不足也。”词语解释:窆葬 拼音:biǎn zàng
丧葬。 宋 章望之 《曹氏女传》:“ 曹氏 以室居未嫁。父既没,其故僚率吏民、钱三十万,致之柩前,曰:‘以供窆葬之用。’” 宋 罗烨 《醉翁谈录·曹氏廉不受赠》亦载此事,作“窆丧”。
词语解释:窆丧 拼音:biǎn sàng
见“ 窆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