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蒲葵 拼音:pú kuí
(1).常绿乔木,叶子大,大部分掌状分裂,裂片长披针形,圆锥花序,生在叶腋间,花小,果实椭圆形,成熟时黑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叶子可以做扇子。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蒲葵》:“蒲葵如栟櫚而柔薄,可为葵笠,出 龙川 。”
(2).指蒲葵扇。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扇曰六角、蒲葵、白羽。”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诗之三:“吾乡恶热连年更,带得蒲葵上海航。” 清 曹寅 《和芷园消夏·葵扇》:“老槐门巷风犹昔,来捉蒲葵得几人。”词语解释:戎葵 拼音:róng kuí
即蜀葵。两年生草本植物。花瓣五枚,有红、紫、黄、白等颜色。供观赏。《尔雅·释草》:“菺,戎葵。” 郭璞 注:“今蜀葵也。” 邢昺 疏:“ 戎 蜀 盖其所自也,因以名之。” 郝懿行 义疏:“戎、蜀皆大之名,非自戎、 蜀 来也。”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休沐不出》:“戎葵一笑粲,露井百尺深。”词语解释:黄葵 拼音:huáng kuí
见“ 黄蜀葵 ”。
词语解释:黄蜀葵 拼音:huáng shǔ kuí
亦称“ 黄葵 ”。 植物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黄蜀葵》集解引 寇宗奭 曰:“黄蜀葵与蜀葵别种,非是蜀葵中黄者也。叶心下有紫檀色。”词语解释:兔葵 拼音:tù kuí
植物名。《尔雅·释草》作“菟葵”。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草》:“兔葵,苗如龙芮,花白茎紫。” 清 陈维崧 《洞仙歌·途次曹县》:“眢井畔,兔葵开。”词语解释:露葵 拼音:lù kuí
(1).莼菜。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炊彫胡之饭,烹露葵之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梁 世有 蔡朗 者讳 纯 ,既不涉学,遂呼蓴为露葵。” 王利器 集解:“《古文苑》载 宋玉 《讽赋》:‘烹露葵之羹。’即指水产之蓴,则 蔡朗 所呼,不无所本。”
(2).冬葵。《文选·曹植〈七启〉》:“芳菰精粺,霜蓄露葵。” 张铣 注:“蓄,菜名,此物与葵宜於霜露之时。”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葵》:“古人採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今人呼为滑菜……古者葵为五菜之主,今人不復食之。” 清 方文 《题宋射陵蔬枰卷》诗:“其畦歷落如楸枰,露葵霜薤长滋荣。”
(3).向日葵。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赏月延秋桂,倾阳逐露葵。”词语解释:蜀葵 拼音:shǔ kuí
植物名。花有红、紫、黄、白等色,供观赏。《太平御览》卷九九四引 晋 傅玄 《蜀葵赋》序:“蜀葵,其苗如瓜瓠,尝种之,一名引苗而生华,经二年春乃发。” 宋 曾巩 《次维得禽字韵》:“黄蜀葵开收宿雨,紫桑椹熟转新禽。” 明 唐寅 《川泼棹》曲:“碧碧草沿堦,海榴半吐绽,蜀葵如锦簇,那更令节蕤宾。”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蜀葵》。词语解释:绿葵 拼音:lǜ kuí
蔬菜名。 晋 潘岳 《闲居赋》:“緑葵含露,白薤负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梁 世有 蔡朗 者讳 纯 ,既不涉学,遂呼蓴为露葵。面墙之徒,递相倣效。 承圣 中,遣一士大夫聘 齐 , 齐 主客郎 李恕 问 梁 使曰:‘ 江 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蓴,水乡所出。卿今食者緑葵菜耳。’” 唐 杜甫 《佐还山后寄》诗之二:“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緑葵。”词语解释:拔葵 拼音:bá kuí
见“ 拔葵去织 ”。
词语解释:拔葵去织 拼音:bá kuí qù zhī
《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讎其货乎?’”后以“拔葵去织”为居官不与民争利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濯裘布被,拔葵去织。”《宋书·谢庄传》:“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詔不?拔葵去织,实宜深弘。”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拔园葵而去织妇,无三惑而絶四知。”《新唐书·苏良嗣传》:“ 公仪休 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亦省作“ 拔葵 ”。《南史·范泰传》:“王者不言有无,诸侯不説多少,食禄之家不与百姓争利,故拔葵所以明政。” 宋 苏轼 《和阳行先》:“拔葵终相 鲁 ,辟穀会封 留 。”词语解释:茙葵 拼音:róng kuí
植物名。又名荆葵、蜀葵、芘芣。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荆葵,一名茙葵,一名芘芣,似木槿而光色夺目,有红有紫有青有白有黄,茎叶不殊,但花色有异耳。一名蜀葵。”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茙葵,本胡中葵,似葵而大者。”词语解释:忧葵 拼音:yōu kuí
相传 春秋 时 鲁国 漆室 有女子倚柱而啸,邻妇问她是否想嫁人。 漆室 女说:我是担心国君年老而太子幼小。邻妇说:这用得着你担忧吗? 漆室 女说:从前有客人来我家,把马扣在园子里,马跑了,踏坏园里的葵,害得我们终年尝不到葵味。今后 鲁国 有难,我们即使是女子,难道能避免吗?见 汉 刘向 《列女传·鲁漆室女》。后以“忧葵”喻指担忧国事。 唐 李商隐 《咏怀寄秘阁旧僚》:“小男方嗜栗,幼女漫忧葵。” 明 邵璨 《香囊记·赏雪》:“我和你虽隐居无预,恐有剥牀之灾,未免忧葵之叹。”词语解释:旅葵 拼音:lǚ kuí
野生的葵菜。《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歌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 汉 阮瑀 《失题》诗:“自知百年后,堂上生旅葵。” 南朝 梁 何逊 《行经范仆射故宅》诗:“旅葵应蔓井,荒藤已上扉。” 明 王世贞 《自从行送子贤兄判武定》诗:“归去旅葵堂上多,种将菰米湖田瘠。”词语解释:倾葵 拼音:qīng kuí
葵花倾向太阳。比喻忠诚。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论侠》:“孝道略尽,忠诚未孚,思欲报寸草之心,申倾葵之意。”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愿俱亡不负倾葵,肯偷生去学飞蓬?”参见“ 倾阳 ”。
词语解释:倾阳 拼音:qīng yáng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迴光,然终向之者,诚也。”后因以“倾阳”比喻忠诚或归顺。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赏月延秋桂,倾阳逐露葵。” 明 高启 《金进士葵轩》诗:“应有倾阳意,将军心正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东西南北勤献曝,蛮夷戎狄竞倾阳。”词语解释:水葵 拼音:shuǐ kuí
即莼菜。蔬类植物。《后汉书·马融传》“桂荏,鳧葵” 李贤 注引《尔雅》:“茆,鳧葵,叶团似蓴,生水中,今俗名水葵。”《楚辞·招魂》“紫茎屏风” 汉 王逸 注:“屏风,水葵也。” 洪兴祖 补注:“《本草》:鳧葵,即莕菜,生水中,俗名水葵。又防风。一名屏风。”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蓴》。词语解释:锦葵 拼音:jǐn kuí
蜀葵之一种。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肾脏形,夏天开花,紫红色。供观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蜀葵》:“一种小者名锦葵,即荆葵也……其花大如五銖钱,粉红色,有紫缕文。”词语解释:凫葵 拼音:fú kuí
莼菜。《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毛 传:“茆,鳧葵也。”《后汉书·马融传》:“桂荏、鳧葵。” 李贤 注:“《尔雅》曰:‘茆,鳧葵。’叶团似蓴,生水中。今俗名水葵。” 唐 钱珝 《江行无题》诗:“自怜非博物,犹未识鳧葵。”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莕菜》:“鳧喜食之,故称鳧葵。”词语解释:采葵 拼音:cǎi kuí
语出《古诗源·古诗》:“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后因以“采葵”喻不耻与贫贱者为友。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既深伐木之声,更问采葵之咏。” 唐 骆宾王 《初秋于窦六郎宅宴得风字》诗:“ 六郎 道合采葵,啸悬鶉而契赏;诸君情谐伐木,仰登龙以缔欢。”词语解释:猴葵 拼音:hóu kuí
海草名。即鹿角菜。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四·鹿角菜》。词语解释:丹葵 拼音:dān kuí
向日的葵花。比喻忠君之心。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元白对策》:“声名一日天下闻,纷纷时彦属后尘,愿展丹葵不负臣邻。”词语解释:卫足葵 拼音:wèi zú kuí
即向日葵。 明 阮大鋮 《燕子笺·合宴》:“待学丹心的卫足葵,一样儿向阳捧日。” 清 恽敬 《释荍》:“华如菊而大,径五寸,茎及丈者,曰黄葵,卫足葵也。”参见“ 卫足 ”。
词语解释:卫足 拼音:wèi zú
《左传·成公十七年》:“ 仲尼 曰:‘ 鲍庄子 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杜预 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言 鲍牵 居乱,不能危行言逊。”后因以“卫足”比喻自全或自卫。《陈书·世祖纪》:“ 王琳 识暗挈瓶,智慙卫足,干纪乱常,自貽颠沛。”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节镇宣恩》:“ 霍小玉 怜才誓死,有望夫石不语之心;破产回生,有 怀清臺 卫足之智。”按,或以为葵非向日葵。《左传·成公十七年》 杨伯峻 注:“葵非向日葵, 杜 注以向日葵解之,不确……向日葵叶不可食,此葵或是金钱紫花葵或秋葵。古代以葵为蔬菜,不待其老便掐,而不伤其根,欲其再长嫩叶,故古诗云‘採葵不伤根,伤根葵不生’。‘不伤根’始合‘卫其足’之意。”词语解释:向日葵 拼音:xiàng rì kuí
又名朝阳花或葵花。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很高,开黄花,圆盘状头状花序,常朝向太阳,故名。种子叫葵花子,可以榨油。词语解释:鸭脚葵 拼音:yā jiǎo kuí
植物名。菜的一种。 唐 白居易 《官舍闲题》诗:“禄米麞牙稻,园蔬鸭脚葵。”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葵》:“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词语解释:菟葵 拼音:tú kuí
植物名。似葵,古以为蔬。 唐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绝句》序:“荡然无復一树,唯菟葵,燕麦动摇春风而已。”词语解释:荆葵 拼音:jīng kuí
即锦葵。也称“荍”、“芘芣”。草本植物。《广雅·释草》:“荆葵,荍也。”《诗·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 毛 传“荍,芘芣也” 孔颖达 疏:“ 郭璞 曰:今荆葵也,似葵,紫色。 谢氏 云: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翘起。 陆璣 疏云芘芣一名荆葵,似芜菁,华紫緑色,可食,微苦是也。”词语解释:冬葵 拼音:dōng kuí
又名葵菜、冬寒菜、蕲菜。葵的一种。叶肾形,稍皱缩。夏初开淡红色小花。嫩梢、嫩叶可作蔬菜。茎叶皆入药。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春鹅秋鶵,冬葵温韭。”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人食冬葵为狗所啮,疮不差或致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葵》:“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蔬一·冬葵》:“冬葵,《本经》上品,为百菜之主, 江西 、 湖南 皆种之。”词语解释:闾葵 拼音:lǘ kuí
复姓。 汉 有 闾葵班 。见 明 杨慎 《丹铅总录·人品·盖姓有二》。词语解释:落葵 拼音:luò kuí
蔠葵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落葵》。词语解释:蔠葵 拼音:zhōng kuí
植物名。一名“蘩露”、“落葵”。可作菜蔬,也可药用。《尔雅·释草》:“蔠葵,蘩露。” 郭璞 注:“承露也,大茎小叶,华紫黄色。”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落葵》。词语解释:鬣葵 拼音:liè kuí
棕榈的别名。词语解释:杜葵 拼音:dù kuí
即杜衡。参见“ 杜衡 ”。
词语解释:杜衡 拼音:dù héng
亦作“ 杜蘅 ”。
(1).即杜若。文学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君子、贤人。《楚辞·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乡赋》:“ 江 南之杜蘅兮色以陈,愿使黄鵠兮报佳人。” 唐 皮日休 《九讽·见逐》:“彼茨菉之丛秽兮,固不能让乎杜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杜若》﹝释名﹞引 苏颂 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条,即《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即《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古人多相杂引用。故《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离骚》云:‘杂杜衡与芳芷。’ 王逸 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故二名相混。” 清 周亮工 《有介弱弟中殇赋此慰之》诗:“努力承先绪,芳洲失杜蘅。”参见“ 杜若 ”。
(2).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的节间短,下端集生多数肉质根。叶一二枚,生于茎端。单花顶生。蒴果肉质,具多数黑褐色种子。生于阴湿有腐植质的林下或草丛中。又名杜葵、马蹄香、土细辛、土卤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杜衡》﹝释名﹞:“ 苏恭 曰:‘杜衡叶似葵,形似马蹄,故俗名马蹄香。’ 苏颂 曰:‘《尔雅》杜又名土卤,然杜若亦名杜衡,或疑是杜若,而 郭璞 注云,似葵,当是杜衡也。’”词语解释:楚葵 拼音:chǔ kuí
水芹。《尔雅·释草》:“芹,楚葵。” 郭璞 注:“今水中芹菜。”词语解释:黄蜀葵 拼音:huáng shǔ kuí
亦称“ 黄葵 ”。 植物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黄蜀葵》集解引 寇宗奭 曰:“黄蜀葵与蜀葵别种,非是蜀葵中黄者也。叶心下有紫檀色。”词语解释:龙葵 拼音:lóng kuí
一年生草本。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夏秋间开白花,结浆果,圆球形,熟时紫黑色。有小毒。全草可供药用,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消肿生肌的功效。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江 南别有苦菜,叶似酸浆,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时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释劳。案: 郭璞 注《尔雅》,此乃蘵黄蒢也。今 河北 谓之龙葵。”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龙葵》:“龙葵、龙珠,一类二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滑。渐高二三尺,茎大如筯,似灯笼草而无毛,叶似茄叶而小。五月以后,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正圆,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数颗同缀,其味酸,中有细子,亦如茄子之子。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词语解释:钟葵 拼音:zhōng kuí
即 锺馗 。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钟馗’字亦作‘钟葵’。”参见“ 钟馗 ”。
词语解释:钟逵 拼音:zhōng kuí
(1).传说人物。 唐 人题 吴道子 画 锺馗 像,略云: 明皇 梦二鬼,一大一小。小者窃 太真 紫香囊及 明皇 玉笛,绕殿而奔;大者捉其小者,擘而啖之。上问何人,对曰:“臣 钟馗 ,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后世图其形以除邪驱祟。见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一说乃“终葵”之讹,附会为人。见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终葵》。
(2).菌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服器·锺馗》:“《尔雅》云:‘钟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椎名也。’菌以椎形,椎以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 钟馗 。好事者因作 钟馗 传,言是未第进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词语解释:泽葵 拼音:zé kuí
青苔。《太平广记》卷四一三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苔钱亦谓之泽葵。” 唐 陆龟蒙 《苔赋》:“高有瓦松,卑有泽葵。”词语解释:海葵 拼音:hǎi kuí
腔肠动物。形状像圆筒,没有骨骼。上端有几圏像花瓣那样的触手,颜色鲜艳。固定在海底岩石上,有的依附在寄居蟹所寄居的螺壳上,跟寄居蟹过共生生活。以小鱼等为食物。词语解释:房葵 拼音:fáng kuí
即房苑。《太平御览》卷九九三引 三国 魏 吴普 《本草经》:“房葵……一名房苑。”参见“ 房苑 ”。
词语解释:房苑 拼音:fáng yuàn
防葵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防葵》。词语解释:汾葵 拼音:fén kuí
即 汾阴 脽。《太平御览》卷五二七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祭地 河 东 汾阴 后土宫 ,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名曰 汾葵 ,一曰 葵丘 也。”参见“ 汾阴脽 ”。
词语解释:汾阴脽 拼音:fén yīn shuí
汉 代 汾阴县 的一个土丘。 汉武帝 祭祀地神的地方。《汉书·武帝纪》:“﹝ 元鼎 四年﹞立 后土祠 于 汾阴 脽上。” 颜师古 注:“脽者,以其形高如人尻脽。”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汾水 歷其( 长阜 )阴西入 河 。《汉书》谓之 汾阴脽 。 应劭 曰:脽,丘类也。”亦省称“ 汾脽 ”。《汉书·礼乐志》:“ 汾 脽出鼎,皇祜元始。”词语解释:终葵 拼音:zhōng kuí
(1).椎。《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 郑玄 注:“终葵,椎也。”《后汉书·马融传》:“翬终葵,扬关斧。”
(2).草名。叶圆而剡上,形如椎,故名终葵。见《尔雅·释草》 清 郝懿行 义疏。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人食终葵,为狗所啮,疮不差,或致死。”
(3).复姓。 春秋 时代有 终葵氏 。见《左传·定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