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祃去声 [xià,降也,动词][shě shè,庐舍][huà,姓华][bà][jiè][xià,春夏][详注1][jiǎ jià,姓贾,或通价][jià,休假][详注2][chà,短缺][详注3][shà][zhà][duō][xià][详注4]


注1:泻 《广韵》《正韵》司夜切《集韵》《韵会》四夜切,音卸。卤也。《王充·论衡·书解篇》地无毛,则为泻土。
注2:帕 《集韵》普驾切,音怕。《释名》帕腹,横帕其腹也。
注3:籍 音谢。《前汉·义纵传》治敢往少温籍。《注》言无所含容也。 又地名。《史记·秦本纪》灵公十年城籍姑。《括地志》籍姑,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
注4:嗻 zhè,音蔗。《说文》遮也。又《广韵》多语之貌。
末字词组
啖蔗都蔗芉蔗干蔗竿蔗   
甘蔗藷蔗诸蔗果蔗竹蔗   

词语解释:啖蔗  拼音:dàn zhè
(1).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顾长康 噉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后以“噉蔗”形容初时乏味而以后渐入佳境的状况。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初味犹噉蔗,遂通斯建瓴。”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宋玘》之四:“美似狂酲初噉蔗,快如衰病得观涛。” 孙中山 《〈民权初步〉自序》:“若以习练演试而治此书,则将如噉蔗渐入佳境,一旦贯通,则会议之妙用,可全然领略矣!”
(2).形容乏味。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屠赤水文》:“率意师心,託之自然;迺如噉蔗,都无回味。”
词语解释:甘蔗  拼音:gān zhè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似竹,实心,多汁而甜,为制糖原料,亦可生食。 汉 杨孚 《异物志》:“甘蔗,远近皆有, 交趾 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餘,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愷之 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五:“清江空旧鱼,春雨餘甘蔗。”
词语解释:都蔗  拼音:dōu zhè
即甘蔗。 汉 刘向 《杖铭》:“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 三国 魏 曹植 《矫志》诗:“灵虬避难,不耻汚泥。都蔗虽甘,杖之必折。”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蔗》:“蔗正本少,庶本多,故蔗又曰诸蔗。诸,众也,庶出之谓也。庶出者尤甘,故贵其庶也。曰都蔗者,正出者也。”
词语解释:藷蔗  拼音:zhū zhè
甘蔗。
词语解释:芉蔗  拼音:gǎn zhè
即甘蔗。
词语解释:诸蔗  拼音:zhū zhè
甘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诸蔗猼且。”《汉书》作“诸柘”。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诸蔗》:“诸蔗,一曰甘蔗。 交趾 所生者围数寸,长丈餘,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其汁,曝数日成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 北周 庾信 《邛竹杖赋》:“诸蔗虽甘,不可以倚。”
词语解释:干蔗  拼音:gàn zhè
即甘蔗。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草类》:“甘蔗可消酒,又名干蔗。”
词语解释:果蔗  拼音:guǒ zhè
一种供鲜食的甘蔗。其特点是汁多清甜,脆嫩爽口。我国果蔗按皮色可分青皮、红皮、紫皮三种,产地主要在 广东 、 浙江 、 福建 等省。《人民日报》1974.7.3:“这个县盛产果蔗……这是一种当水果吃的果蔗,必须保持水分充足。”
词语解释:竿蔗  拼音:gān zhè
即甘蔗。《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评》“才蓺兼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自叙》:“时酒酣耳热,方食竿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一本作“ 芉蔗 ”。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四:“竿蔗,音干,下之夜反。《广志》作竿蔗,今 蜀 人谓之竿蔗……甘蔗通语耳。”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五·甘蔗》﹝释名﹞引《野史》:“ 吕惠卿 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侧种,根上庶出,故字从庶也。 嵇含 作竿蔗,谓其茎如竹竿也。”参见“ 甘蔗 ”。
词语解释:甘蔗  拼音:gān zhè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似竹,实心,多汁而甜,为制糖原料,亦可生食。 汉 杨孚 《异物志》:“甘蔗,远近皆有, 交趾 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餘,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愷之 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五:“清江空旧鱼,春雨餘甘蔗。”
词语解释:竹蔗  拼音:zhú zhè
甘蔗的一个品种。皮绿色似竹,故称。《通志·昆虫草木二》:“甘蔗有三种:赤色者曰崑崙蔗,白色者亦曰竹蔗,亦曰蜡蔗,小而燥者曰荻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六·甘蔗》:“按 王灼 《餹霜谱》云:‘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緑嫩薄皮,味极醕厚,专用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