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芙蕖 拼音:fú qú
亦作“ 芙渠 ”。 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郭璞 注:“﹝芙渠﹞别名芙蓉, 江 东呼荷。”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若其华实各名,根叶异辞,既号芙渠,亦曰泽芝。” 宋 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 清 秦松龄 《和吴弘人见赠之作》:“尊酒共君秋夜醉,满庭清露湿芙蕖。”词语解释:红蕖 拼音:hóng qú
(1).红荷花。蕖,芙蕖。 南朝 梁简文帝 《蒙华林园戒诗》:“红蕖间青琐,紫露湿丹楹。” 唐 李白 《越中秋怀》诗:“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 宋 王安石 《筹思亭》诗:“数株碧柳苍苔地,一丈红蕖緑水池。” 清 方文 《雨夜宿崔明府署中言别》诗:“烛冷香销犹不寐,红蕖翠篠总含思。”
(2).喻指女子的红鞋。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罗袜红蕖艷,金羈白雪毛。” 仇兆鳌 注引 黄生 曰:“红蕖,指宫鞋。”词语解释:木蕖 拼音:mù qú
木芙蓉的别名。 宋 黄庭坚 《闻吉老县丞按田在万安山中》诗:“苦雨初闻唤妇鳩,红粧满院木蕖秋。” 任渊 注:“木蕖,木芙蓉也。” 宋 杨万里 《行圃》诗:“行逢木蕖开,攀翻嗅霜蘂。”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木芙蓉》。参见“ 木芙蓉 ”。
词语解释:木芙蓉 拼音:mù fú róng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掌状,秋季开白或淡红色花,结蒴果,有毛。栽培供观赏,插条即活。俗称芙蓉或芙蓉花。又称木莲。或称地芙蓉,以别于荷花之称芙蓉。花叶可入药。 唐 韩愈 《木芙蓉》诗:“艳色寧相妬?嘉名偶自同。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朱熹 考异:“此诗言荷花与木芙蓉生不同处,而色皆美,名又同,故以採江、搴木二事相对,言其生处。” 宋 沉晦 《小重山》词:“湖上秋来莲荡空。年华都付与,木芙蓉。”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木芙蓉》。词语解释:秋蕖 拼音:qiū qú
秋荷。 元 倪瓒 《双井院前小立》诗:“山色微茫好放船,秋蕖野水夕阳边。”词语解释:白蕖 拼音:bái qú
白莲花。 唐 白居易 《题西亭》诗:“烟蔓嫋青薜,水花披白蕖。” 唐 段成式 郑符 《题璘公院联句》:“檐外垂青豆,经中发白蕖。”词语解释:荷蕖 拼音:hé qú
即芙蕖。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圆渊方井,反植荷蕖。”参见“ 芙蕖 ”。
词语解释:芙蕖 拼音:fú qú
亦作“ 芙渠 ”。 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郭璞 注:“﹝芙渠﹞别名芙蓉, 江 东呼荷。”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若其华实各名,根叶异辞,既号芙渠,亦曰泽芝。” 宋 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 清 秦松龄 《和吴弘人见赠之作》:“尊酒共君秋夜醉,满庭清露湿芙蕖。”词语解释:故蕖 拼音:gù qú
萎谢的莲花。 唐 郑絪 《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寒露滋新菊,秋风落故蕖。”词语解释:金蕖 拼音:jīn qú
谓莲之美者。 清 阎尔梅 《题云台峰》诗:“星潭水响金蕖舞,箭筈风摇铁锁惊。”词语解释:丹蕖 拼音:dān qú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红莲,为祥瑞之物。 晋 王嘉 《拾遗记·炎帝神农》:“陆地丹蕖,駢生如盖,香露滴沥,下流成池。”词语解释:扶蕖 拼音:fú qú
见“ 扶渠 ”。
词语解释:扶渠 拼音:fú qú
亦作“ 扶蕖 ”。 即芙蕖。荷花。《诗·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毛 传:“荷华,扶渠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虽备物之偕美,独扶渠之华鲜。”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扶渠并头,娉婷望舒。” 汉 张奂 有《扶蕖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