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蕴藉 拼音:yùn jiè
亦作“薀籍”。
(1).宽厚而有涵养。《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 ﹞治敢行,少藴藉。”《后汉书·桓荣传》:“ 荣 被儒衣,温恭有藴籍。” 李贤 注:“藴籍,犹言宽博有餘也。”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裴休》:“为人藴藉,进止雍闲。”《花城》1981年第6期:“﹝她﹞雍容和顺,蕴藉敦厚。”
(2).谓含蓄而不显露。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前辈文采风流,藴藉如此。”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 少陵 七言律,藴藉最深,有餘地,有餘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 王蒙 《我愿多分点好的故事》:“正像 鲁迅 的小说《祝福》、《故乡》、《伤逝》等的结尾一样,不但蕴藉隽永,而且富于音乐感。”
(3).蕴藏。 应修人 《含苞》诗:“我爱这纤纤的花苞儿蕴藉无量的美,--无量地烂漫的将来。” 沉从文 《一个母亲》第一章一:“低头看孩子的笑,在这天真纯洁的生命上,反映出的是母亲的蕴藉于心中深处的罪孽的自责。”词语解释:蕴隆 拼音:yùn lóng
(1).暑气郁结而隆盛。《诗·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藴隆虫虫。” 朱熹 集传:“藴,蓄;隆,盛也。” 马瑞辰 通释:“藴隆谓暑气鬱积而隆盛。虫虫则热气熏蒸之状也。” 宋 朱淑真 《夏雨生凉》诗:“烈日如焚正藴隆,黑云带雨泻长空。” 清 戴名世 《讨夏二子檄》:“擒捕无方,嘬噆之威已酷;藴隆既去,飞鸣之势何存。”
(2).引申为炽盛;显赫。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尚书累叶,厥声藴隆。”
(3).积累。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下》:“夫才者,诸法之藴隆发现处也。”词语解释:蕴蓄 拼音:yùn xù
(1).蕴藏;积蓄。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毛诗》云:‘萟之言种蒔也。’今以人藴蓄其能,谓之艺者,如百穀之有种也。” 宋 王安石 《贺章参政启》:“伏惟参政諫议,素所藴蓄,实在生民。” 清 刘大櫆 《心知》:“夫天下之人,盖无一不在吾心藴蓄之中。” 鲁迅 《坟·杂忆》:“我觉得 中国 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2).指蕴藏的思想、感情等。 唐 杜荀鹤 《秋宿山馆》诗:“藴蓄天然性,浇讹世恶真。” 明 张居正 《辛未进士题名记》:“道德有诸中,於是以宣其藴蓄,则为有德之言。” 清 恽敬 《孙九成墓志铭》:“君年十八……为诗以清雅有藴蓄为宗。”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不免招我说几句费话的不过是他对镜装成的姿势和‘爆发’出来的蕴蓄,但又即刻掩了起来,关上大门。”词语解释:蕴藏 拼音:yùn cáng
积聚;深藏。 汉 刘歆 《与扬雄书》:“一代之书,藴藏於家。”《诗大序》“在心为志” 唐 孔颖达 疏:“藴藏在心,谓之为志。” 清 刘大櫆 《祭左茧斋文》:“凡所藴藏,百不一试。”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三:“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词语解释:蕴结 拼音:yùn jié
(1).郁结。《诗·桧风·素冠》:“我心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 南朝 宋 鲍照 《和王护军秋夕》:“投章心藴结,千里途轻紈。” 清 黄宗羲 《〈万履安先生诗〉序》:“而先生之诗亦遂栖楚藴结而不可解矣。”
(2).凝聚;蕴积。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集〉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清 薛福成 《云石铭》:“翕受日月之精,藴结山川之英。”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八:“我心中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词语解释:蕴奥 拼音:yùn ào
(1).精深。 清 颜邦城 《三刻黄门家训小引》:“词旨深远,义理藴奥,必文人学士,日亲师友之讲论,始能通之。”
(2).精深的涵义。《宋史·理宗纪一》:“朕观 朱熹 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藴奥,有补治道。” 明 方孝孺 《题〈观鹅图〉》:“阴阳鬼神之藴奥,心之所得,写之於书。其所取者,岂特一端哉。”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三节:“﹝法相宗﹞深究《瑜伽》、《唯识》、《声明》、《因明》等之藴奥,在五 印度 中,号称辩才第一。”词语解释:蕴积 拼音:yùn jī
(1).蕴藏;积聚。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中国 数千年未闢之地利,藴积以俟今日。”《文汇报》1983.2.22:“火山底下蕴积的地压越大,熔岩喷射得越高。”
(2).指郁结在心中的某种思想感情。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使臣得一散所怀,攄舒藴积,死不恨矣。” 唐 刘禹锡 《〈彭阳唱和集〉后引》:“输写藴积,相视泫然。”词语解释:蕴蕴 拼音:yùn yùn
(1).盛貌。《诗·大雅·云汉》“藴隆虫虫” 毛 传:“藴藴而暑,隆隆而雷。” 晋 傅玄 《郁金赋》:“叶萋萋兮翠青,英藴藴而金黄。”
(2).深厚貌。 唐 元结 《补乐歌·九渊》:“圣德至深兮,藴藴如渊。”词语解释:蕴藻 拼音:yùn zǎo
(1).水草名。《文选·左思〈蜀都赋〉》:“杂以藴藻,糅以苹蘩。” 刘逵 注:“藴藻、苹蘩皆水草也。” 鲁迅 《呐喊·社戏》:“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我﹞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许杰 《白雪的消融》:“我又在小缸里……散放着许多翠绿的蕴藻。”
(2).辞藻。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陆士龙 辈以……文章为锦绣,藴藻为繒帛。”词语解释:蕴崇 拼音:yùn chóng
(1).积聚;堆积。《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 杜预 注:“藴,积也;崇,聚也。” 汉 张衡 《东京赋》:“其遇民也,若薙氏之芟草,既藴崇之,又行火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狐猨竞驰,衔草曳木,既已藴崇,猛焰将炽。” 清 钱谦益 《忠烈杨公墓志铭》:“﹝羣小﹞浸淫藴崇,而发作於鼎革之交。”
(2).指邪恶。 南朝 梁 沉约 《梁武帝践祚后与诸州郡敕》:“亿兆与崑冈并燎,縉绅与藴崇共日。”词语解释:蕴暑
酷热词语解释:蕴抱 拼音:yùn bào
怀藏抱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今天下方闻之士,素所藴抱,有志当世。” 明 归有光 《上徐阁老书》:“於此之时,稍有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於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 清 王晫 《今世说·言语》:“叔、季二子,所交奇伟藴抱之士,视伯子为至多。”词语解释:蕴蒸 拼音:yùn zhēng
(1).积聚。 清 方苞 《修复双峰书院记》:“其上之教,下之学,所以藴蒸而致此者,岂一朝一夕之故与?”
(2).指郁积在内心的思想感情。《古文苑·李陵〈录别诗〉之一》:“因风附轻翼,以遗(遣)心藴蒸。” 章樵 注:“藴蒸,犹鬱陶也。言思我之人。”词语解释:蕴籍 拼音:yùn jí
见“ 藴藉 ”。
词语解释:蕴藉 拼音:wēn jiè
含蓄。 章炳麟 《驳神我宪政说》:“ 马氏 固 罗马 教僧,其言不得不稍蕰藉,充其意趣,去金铁主义不远矣。”词语解释:蕴慉 拼音:yùn xù
积聚。《后汉书·马融传》:“疏越藴慉,骇恫底伏。” 李贤 注:“藴慉犹积聚也。慉与畜通。”词语解释:蕴椟 拼音:yùn dú
亦作“薀匵”。 《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朱熹 集注:“韞,藏也;匵,匱也。”韞,通“ 藴 ”。后以“藴櫝”、“藴匵”指包容,含藏。《后汉书·周兴传》:“藴匵古今,博物多闻。”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布衣入馆》:“尔学有师承,亲闻道要,藴櫝既久,声实自彰。”词语解释:蕴涵 拼音:yùn hán
(1).包含。 清 方苞 《〈余东木时文〉序》:“故择义遣辞,不敢过为艰深怪特,而中所藴涵,则非顺时取誉者所能貌似。” 袁鹰 《悲欢》:“在短短二十四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内容。”
(2).逻辑名词。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互为条件的关系叫“蕴涵”。表现形式是“如果……则……”。词语解释:蕴椟 拼音:yùn dú
见“ 藴櫝 ”。词语解释:蕴聚 拼音:yùn jù
隐藏凝聚。例如:他身上蕴聚着数千年文明之光。词语解释:蕴和 拼音:yùn hé
蕴含。例如: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全蕴和在回荡的歌声中。词语解释:蕴酿 拼音:yùn niàng
(1).蓄积;酝酿。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官政》:“少不耐烦,则蠹孔弊竇,藴酿于兹矣,故耐烦是为令要领也。”《平山冷燕》第四回:“粤自 女媧氏 炼五色石以补天,而青黄赤白黑之气遂藴酿於太虚中。”
(2).含蓄。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东坡 近体诗,少藴酿烹炼之功,故言尽而意亦止。”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少陵 气势较博,而藴酿匀飭不及也。”词语解释:蕴含 拼音:yùn hán
包含在内词语解释:蕴艺
藏蓄的才华词语解释:蕴哲
蓄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