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薇蕨 拼音:wēi jué
薇和蕨。嫩叶皆可作蔬,为贫苦者所常食。 汉 张衡 《西京赋》:“草则葴莎菅蒯,薇蕨荔苀。” 唐 孟郊 《长安羁旅》诗:“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清 方文 《访姚若侯山中不值留此》诗:“知君秉性甘薇蕨,暇日相思还杖藜。”词语解释:薇垣 拼音:wēi yuán
(1). 唐 开元 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 元 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 明 洪武 九年改 元 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 清 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 明 清 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明 吴承恩 《贺思翁受封障词》:“昔年兰省,已颁锦轴之荣;今日薇垣,又捧纶音之盛。” 清 赵翼 《戏为迭字体寄邵耐亭》诗:“忆昔与君初结交,儤值薇垣情最密。”
(2).紫微垣的省称。 明 王猷定 《军山看日出》诗:“长鲸鼓浪吼天门,北斗薇垣辨不得。”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词语解释:薇省 拼音:wēi shěng
紫薇省的简称。借指中枢机要官署。 清 赵翼 《寄题同年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 任田 我同榜,薇省班稍后。” 清 赵翼 《胡豫堂视学江南相见话旧》诗:“三十年前同馆阁,薇省花砖履交错。”参见“薇垣”。
词语解释:薇垣 拼音:wēi yuán
(1). 唐 开元 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 元 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 明 洪武 九年改 元 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 清 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 明 清 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明 吴承恩 《贺思翁受封障词》:“昔年兰省,已颁锦轴之荣;今日薇垣,又捧纶音之盛。” 清 赵翼 《戏为迭字体寄邵耐亭》诗:“忆昔与君初结交,儤值薇垣情最密。”
(2).紫微垣的省称。 明 王猷定 《军山看日出》诗:“长鲸鼓浪吼天门,北斗薇垣辨不得。”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词语解释:薇藿 拼音:wēi huò
薇和藿。贫苦人用以充饥。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被褐代袞衣,薇藿当嘉饍。”《文选·曹植〈杂诗〉之二》:“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李周翰 注:“薇藿,草菜之食也。”词语解释:薇歌 拼音:wēi gē
古代 孤竹君 之二子 伯夷 、 叔齐 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而食。饿且死,作《采薇之歌》。事见《史记·伯夷列传》。 金 段成己 《蒲川八咏·首阳晴雪》:“《薇歌》一曲对 西山 ,万古清愁老翠峦。望断空巖人不见,光摇银海玉峰閒。”词语解释:薇芜 拼音:wēi wú
即蘼芜。香草名。《文选·张衡〈南都赋〉》:“其香草则有薜荔蕙若,薇芜蓀萇。” 李善 注引《本草经》:“靡芜,一名薇芜。” 晋 郭义恭 《广志》:“薇芜,香草。 魏武帝 以藏衣中。”参见“ 蘼芜 ”。
词语解释:蘼芜 拼音:mí wú
草名。芎藭的苗,叶有香气。《山海经·西山经》:“﹝ 浮山 ﹞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癘。” 汉 刘向 《九叹·怨思》:“菀蘼芜与兰若兮,渐藁本於洿瀆。” 隋 薛道衡 《昔昔盐》诗:“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復齐。” 冯至 《蚕马》诗:“黄色的蘼芜已经凋残,到处飞翔黑衣的海燕,我的心里还燃着余焰,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蘼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