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首字词组
薙草薙染薙度薙灭薙工薙发薙氏薙器

词语解释:薙草
除草
词语解释:薙染  拼音:tì rǎn
剃去头发,染成缁衣。指出家为僧。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僧 道存 ,字 石庄 , 上元 人。薙染 江寧 承恩寺 。”
词语解释:薙度  拼音:tì dù
佛教语。即剃度。指剃发出家,获得超度。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广南 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妇女多嫁於僧。欲落髮,则行定;既薙度,乃成礼。”参见“ 剃度 ”。
词语解释:剃度  拼音:tì dù
佛教语。谓落发出家而得超度。《传法正宗记》卷三:“魔闻法大起信心,遂与其三千徒众皆求出家,大士即为剃度。”《旧唐书·高祖纪》:“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度,託号出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楔子:“况兼 法本长老 ,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水浒传》第四回:“ 真长老 便唤首座、维那,商议剃度这人。” 冯至 《帷幔》诗:“一个牧童剃度在对方的僧院,尼庵内焚化了这年少的尼姑。”
词语解释:薙灭  拼音:tì miè
翦灭;消灭。 宋 司马光 《河间献王赞》:“重以暴 秦 害圣典,疾格言,燔《诗》《书》,屠术士……必薙灭先圣之道,响絶迹尽。”
词语解释:薙工  拼音:tì gōng
剃工。即今之理发师。 清 纪昀 《乌鲁木齐杂记》:“薙工所奉神曰 罗祖 ,每赛会,薙工皆赴祠前。”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四:“薙工之礪,率用本处所产之石,以细腻为主。”
词语解释:薙发  拼音:tì fā
剃发。 清 李赓芸 《炳烛编》卷四:“ 宣宗 为 光王 时,避 武宗 害,薙髮为沙门,更名 琼俊 。”《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自 关 以西,百姓有逃窜山谷者,皆还乡里,薙髮迎降。”《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遐迩贯珍》:“城中居民禁止薙髮,犯者获而笞责之,但留辫髮以綰髻。”
词语解释:薙氏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管刈草之事
词语解释:薙器
除草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