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真平声 椿[zhūn][详注1][yīn][lún][详注2][bīn][qín zhēn][jūn][详注3][xún][jīn][撫也。][bīn][mín][xín][chén][zhēn]泿迿[详注4][shēn]


注1:振 音真。厚也。《诗·周南》宜尔子孙振振兮。《传》仁厚也。《又》振振公子。《传》信厚也。
注2:信 升人切。與申同。《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詩·邶風》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又同身。《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注3:僎 通作遵。《礼·少仪》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注》古文礼僎作遵,谓乡人为卿大夫,来观礼者。又《仪礼·乡饮酒礼》遵者降席。《注》遵者,谓此乡之仕至大夫者,今来助主人乐宾,主人所荣而遵法者也。今文遵为僎,或为全。
注4:螾 音寅。《類篇》蟲名,寒螿也。 又《正韻》螼螾。《賈誼·弔屈原文》夫豈從蝦與蛭螾。讀平聲。
共9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负薪劳薪蒸薪桑薪槱薪以荷析薪俸薪披裘负薪
束薪樵薪爇薪衣薪执薪减薪雕薪抱火卧薪
积薪刍薪鬼薪传薪香薪食辨劳薪高薪尝胆眠薪
为薪荆薪尺薪野薪炭薪久束湿薪未焚徙薪尝胆卧薪
采薪舆薪烧薪爨下薪反裘负薪菹薪栗薪烝薪
湿薪爨薪获薪底薪双薪领干薪干薪枉突徙薪
徙薪错薪松薪石薪发薪领乾薪不见舆薪添油炽薪
乌薪乾薪柞薪青薪原薪胆薪釜底抽薪日薪
析薪棘薪柴薪停薪厝火积薪评薪杯水车薪救燎助薪
伐薪后薪桂薪工薪出薪起薪杯水舆薪救火投薪

词语解释:负薪  拼音:fù xīn
(1).背负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礼记·曲礼下》:“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 唐 杜甫 《负薪行》:“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余与 潮儿 方自后山负薪以归。”
(2).指贫困的生活处境。 南朝 宋 鲍照 《拜侍郎上疏》:“束菜负薪,期与相毕。” 唐 李贺 《自昌谷到洛后门》诗:“为探 秦臺 意,岂命余负薪。” 王琦 汇解:“今将西适 秦 地,必将有所遇合,岂令余穷困无聊,而至於负薪自给乎?”
(3).指地位低微的人。《后汉书·班固传上》:“採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 李贤 注:“负薪,贱人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汉 所以彊者,躬行诚信,听諫纳贤,惠及负薪。”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唐村老人言》:“负薪能谈王道,正谓 允从 辈耶?”
(4).古代士自称疾病的谦辞。《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 弘 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
词语解释:束薪  拼音:shù xīn
(1).捆扎起来的柴木,一捆薪柴。《诗·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汉书·朱买臣传》:“﹝ 买臣 ﹞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明 刘基 《郁离子·天地之盗》:“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 清 朱鹤龄 《广志》诗:“兰艾同荣,望秋则槁。虽在束薪,终是芳草。”
(2).比喻男女成婚。《诗·唐风·绸缪》:“绸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马瑞辰 通释:“诗人多以薪喻婚姻……此《诗》‘束薪’、‘束芻’、‘束楚’,《传》谓‘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
(3).捆柴。 唐 皮日休 《樵子》诗:“束薪白云湿,负担春日暮。” 宋 陆游 《园中晚饭示儿子》诗:“涧底束薪供晚爨,街头糴米续晨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乃束薪爇火,抛阶下。瞬息烟蔽房屋,对面相失。”
词语解释:积薪  拼音:jī xīn
(1).积聚木柴。《墨子·备城门》:“城下州道内,百步一积薪,毋下三千石以上,善涂之。”《国语·周语中》:“虞人入材,甸人积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夫人自闻 晋君 见获,便携太子服丧服,徒步出宫,至於后园崇臺之上,立草舍而居。臺下俱积薪数十层,送饔飱者履薪上下。”
(2).指积聚的木柴。《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 陈良 等﹞即将数千骑至校尉府,胁诸亭令燔积薪,分告诸壁。” 元 袁桷 《愍誓·哀谢先生》:“燃积薪以逞安兮,羣豢食而自戏。”
(3).《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后以“积薪”喻隐伏危机。《后汉书·黄琼传》:“前 白马 令 李云 ,指言宦官罪秽宜诛,皆因众人之心,以救积薪之敝。”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於戏!邦势若此,念积薪之已然;民力几何,惧奔駟之将败。” 清 谭莹 《寄怀徐铁生大令》诗之四:“幕府谈兵大有人,东南重镇太平民;督师郤令同孤注,所主原期似积薪。”
(4).《汉书·汲黯传》:“ 黯 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儻使士有澹雅若 严君平 ,清廉如 段干木 ,与僕易地而处,亦将弹鋏告劳,积薪为恨。” 宋 苏轼 《辞免翰林学士第二状》:“如前所陈,实以劳旧尚多,必有积薪之誚,兄弟并进,岂无连茹之嫌。” 清 钱谦益 《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授奉直大夫制》:“大破累年之留滞,用昭新政之清夷,积薪之流,半登于啟事。”《花月痕》第十四回:“人材有积薪之嘆,捷径多窘步之忧。”
(5).喻后来居上。 黄人 《〈清文汇〉序》:“夫以吾国文学之雄奇奥衍……一入今朝,则又兼收并畜,大会细入,两京、三 唐 ,不免积薪之愧, 姬 孔 之际,於斯为盛。”
词语解释:为薪  拼音:wéi xīn
取柴薪。《庄子·养生主》:“指穷於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一》:“《广雅·释詁》:‘取,为也。’然则为亦取也。指穷於为薪者,指穷於取薪也。”
词语解释:采薪  拼音:cǎi xīn
砍柴。《吕氏春秋·安死》:“惮耕稼採薪之劳,不肯官人事。”一本作“ 采薪 ”。《汉书·贾山传》:“ 文王 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芻蕘採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 周 之所以兴也。” 唐 李白 《雉朝飞》诗:“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锦衣綺翼何离褷, 犊牧 採薪感之悲。” 明 周梅墟 《带雨鸣柯》曲:“濛濛甘霤倾,为採薪,荷笠登山岭。”
打柴。《尉缭子·分塞令》:“采薪芻牧者,皆成行伍,不成行伍者不得通行。”《淮南子·说山训》:“君子之於善也,犹采薪者见一芥则掇之,见青葱则拔之。”
词语解释:湿薪
潮湿的柴薪
词语解释:徙薪  拼音:xǐ xīn
见“ 徙薪曲突 ”。
词语解释:徙薪曲突  拼音:xǐ xīn qǔ tū
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谓预防火灾。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汉书·霍光传》:“人为 徐生 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於上行,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今 茂陵 徐福 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絶之。乡使 福 説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 福 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髮灼烂之右。’”事又见《淮南子·说山训》 高诱 注,谓乃 淳于髠 事。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徙薪曲突於方炽之火,纚舟弭檝於衝风之前。” 清 林则徐 《和嶰翁祀灶原韵》:“徙薪曲突付一叹,踞觚听者休相瞋。” 柳亚子 《怀人三截》诗:“徙薪曲突终何济?烂额焦头已上卿。”亦省作“ 徙薪 ”。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勿惮徙薪之烦,以省焦烂之费。” 唐 权德舆 《读〈穀梁传〉》诗:“吾嘉徙薪智,祸乱何由生。” 清 秋瑾 《精卫石》弹词:“大家协力图保守,他年方是早徙薪。”
词语解释:乌薪  拼音:wū xīn
即炭。 宋 陶穀 《清异录·黑金社》:“ 庐山 白鹿洞 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寒。” 宋 范成大 《雪中送炭与龚养正》诗:“谁与幽人暖直身,筠笼衝雪送乌薪。”
词语解释:析薪  拼音:xī xīn
(1).劈柴。《诗·小雅·小弁》:“伐木掎矣,析薪扦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宋 邵雍 《渔樵问对》:“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飫而论《易》。” 叶圣陶 《穷愁》:“母遂復醒,闻其子析薪声,知子已起。”
(2).《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孔颖达 疏:“言析薪之法如之何乎?非用斧不能斫之,以兴娶妻之法如之何乎,非使媒不能得之。”后因以指作媒。《好逑传》第十三回:“何竟不闻,而乃自遣尺书为析薪之用,不亦太褻乎!”
(3).《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 施 ( 丰施 )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后因以谓继承父业。《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论》:“ 王朗 文博富赡…… 王肃 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一:“ 陈省斋 先生继其父,署守 镇江 。余代作对联云:‘守郡继先人,问 江 水长流,剩几个当年父老;析薪绵世泽,愿黄堂少住,留一枝此日甘棠。’”
词语解释:伐薪
砍柴
词语解释:劳薪  拼音:láo xī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荀勖 尝在 晋武帝 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按,旧时木轮车的车脚吃力最大,使用数年后,析以为烧柴,故云。 宋 苏轼 《贫家净扫地》诗:“慎勿用劳薪,感我如薰蕕。” 清 赵翼 《哭璞函之讣》诗:“迢递何年寻宿草,驰驱到死作劳薪。” 清 黄景仁 《杂感》诗之三:“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劳薪。”
词语解释:樵薪  拼音:qiáo xīn
(1).柴薪。《墨子·旗帜》:“凡守城之法,石有积,樵薪有积,菅茅有积。” 元 何中 《早起》诗:“溪上人语喧,樵薪满沙路。” 清 施闰章 《龙衣船》诗:“猪鸡祭赛舟人乐,白夺樵薪不为虐。”
(2).采薪。《东观汉记·承宫传》:“﹝ 承宫 ﹞留精舍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晋书·祖逖传》:“﹝ 祖逖 ﹞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百姓感悦。”《魏书·李彪传》:“昼则樵薪供爨,夜则观文属缀。”
词语解释:刍薪  拼音:chú xīn
薪刍,柴草。《周礼·秋官·掌客》:“米二十车,禾三十车,芻薪倍禾,皆陈。”《礼记·聘义》:“五牢之具陈於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芻薪倍禾,皆陈於外。”
词语解释:荆薪  拼音:jīng xīn
柴草。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词语解释:舆薪  拼音:yú xīn
满车子的柴。比喻大而易见的事物。《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列子·仲尼》:“故学眎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 宋 叶适 《题贾俨不忘室》诗:“舆薪岂不睹,奈此斤斧何!”
词语解释:爨薪  拼音:cuàn xīn
(1).烧火煮饭。泛指料理家务。 唐 白居易 《赠内》诗:“ 陶潜 不营生, 翟氏 自爨薪。”
(2).指焦尾琴。 宋 苏轼 《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诗之二:“乘轩故自非明眼,终日僛僛舞爨薪。”
词语解释:错薪  拼音:cuò xīn
杂乱丛生的柴草。《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毛 传:“错,杂也。”
词语解释:乾薪
1.干柴。 汉 王褒 《僮约》:“日暮欲归,当送乾薪两三束。” 宋 陆游 《农家》诗之一:“大布缝袍稳,乾薪起火红。”
2.不工作空挂名而领取的薪金。 鲁迅 《花边文学·大小骗》:“这些名人在卖着他们的‘名’,不知道可是领着‘干薪’的?”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教 李空山 给他个拿干薪不作事的官儿作。”
词语解释:棘薪  拼音:jí xīn
可以为薪的棘木。《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朱熹 集传:“棘可以为薪则成矣。”
词语解释:后薪  拼音:hòu xīn
汉 汲黯 为九卿, 公孙弘 、 张汤 为小吏,后 弘 、 汤 与 黯 同列,又尊用过之。 黯 因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事见《史记·汲郑列传》。后因以“后薪”比喻得宠而后来居上的人。 南朝 梁 刘孝威 《怨诗》:“后薪随復积,前鱼谁更怜。” 唐 骆宾王 《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诗:“谈器非先木,图荣异后薪。”
词语解释:蒸薪  拼音:zhēng xīn
(1).木柴。 唐 顾况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持斧〉诗序》:“《持斧》,启戎士也。戎士伐松柏为蒸薪,孝子徘徊而作是诗。”
(2).烧柴火。 清 钱谦益 《苦雨叹》诗:“老农嘈嘈亦何为,归来蒸薪避行潦。”
词语解释:爇薪  拼音:ruò xīn
《后汉书·文苑传下·侯瑾》载: 侯瑾 。少孤贫,依宗人居。性笃学,恆佣作为资,暮还辄然柴以读书。《晋书·范汪传》:“ 汪 少孤贫,六岁过 江 ,依外家 新野 庾氏 ……及长,好学。外氏家贫,无以资给, 汪 乃庐於园中,布衣蔬食,然薪写书。”后用作家贫而好学的典故。 唐 杜甫 《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夜字照爇薪,垢衣生碧蘚。”
词语解释:鬼薪  拼音:guǐ xīn
秦 汉 时的一种徒刑。因最初为宗庙采薪而得名。鬼薪从事官府杂役、手工业生产劳动以及其它各种重体力劳动等。《史记·秦始皇本纪》:“尽得 毐 ( 嫪毐 )等……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 裴駰 集解:“ 应劭 曰:‘取薪给宗庙为鬼薪也。’ 如淳 曰:‘《律説》鬼薪作三岁。’”《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 宋 陆游 《新秋感事》诗之二:“强颜未忍乞墦祭,积毁仅逃输鬼薪。”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四章:“古用 苗 制,施行肉刑, 汉文 免之,改为囚徒、髠钳、鬼薪,役作, 隋文 代之以答杖流徙。”
词语解释:尺薪  拼音:chǐ xīn
长一尺的柴火,言其量极少。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诗:“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 宋 苏轼 《次韵郑介夫》之一:“一落泥涂跡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
词语解释:烧薪  拼音:shāo xīn
《北史·陈奇传》:“﹝ 游雅 ﹞取 奇 注《论语》《孝经》烧於庭内。 奇 曰:‘公贵人,不乏樵薪,何乃燃 奇 《论语》?’”后以“烧薪”谓著作没有价值,只能当柴烧掉。《花月痕》第四三回:“这是我的诗文集,和那各种杂著,通共一百二十卷,你替我转交 荷生 。《玄》文覆瓿,《论语》烧薪,这算甚么?只我一生的心血都在这里,托他替我收拾罢。”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诗之一:“吟风弄月各自得,覆酱烧薪空尔悲。”
词语解释:获薪  拼音:huò xīn
砍下的柴薪。《诗·小雅·大东》:“有洌氿泉,无浸穫薪。” 毛 传:“穫,艾(刈)也。”一说为落木之薪。 郑玄 笺:“穫,落木名也。”
词语解释:松薪  拼音:sōng xīn
(1).《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犂为田,松柏摧为薪。”后遂用“松薪”比喻事物历久必变。 唐 杜牧 《题桐叶》诗:“一丸五色成虚语,石烂松薪更莫疑。”
(2).松柴。 元 黄庚 《偶书》诗:“松薪拾去朝炊黍,渔火分来夜读书。”
词语解释:柞薪  拼音:zuò xīn
柞木类的柴薪。亦泛指柴薪。《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 郑玄 笺:“登高冈者必析其木以为薪。”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见寄》之一:“楩楠割截为椽杙,岁暮搜材到柞薪。”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柞薪之木,传其火而化其火;代嬗之孙,传其祖而化其祖。”
词语解释:柴薪  拼音:chái xīn
作燃料用的杂木。《墨子·节葬下》:“ 秦 之西,有 仪渠 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宋史·食货志下八》:“其餘橘园、鱼池……柴薪、地铺、枯牛骨、溉田水利等名,皆因诸国旧制,前后屡詔废省。”
词语解释:桂薪  拼音:guì xīn
(1).桂木之柴。亦喻奢靡。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桂薪不斧,而丹甑自熟。”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铜缾玉井,金釜桂薪,六彝九鼎,百果千珍。”
(2).指柴薪昂贵。《宋史·外国传三·高丽》:“緼袍短褐,玉粒桂薪。堪忧食贫,若为卒岁。” 清 黄景仁 《送冯鱼山庶常归钦州》诗:“去年移家至都下,佣书僦屋炊桂薪。”参见“ 桂薪玉粒 ”。
词语解释:桂薪玉粒  拼音:guì xīn yù lì
典出《战国策·楚策三》:“ 苏秦 之 楚 ,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 楚王 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説。’对曰:‘ 楚国 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謁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以“桂薪玉粒”指柴米昂贵。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公婆年迈,慈母身孤,兼之室似罄悬,谁办桂薪玉粒。” 明 张居正 《雪中柬刘生》诗:“城南处士索居者,四壁寥然对虚牗。桂薪玉粒乌裘敝,千金卖文復何有。”
词语解释:桑薪  拼音:sāng xīn
桑木柴。《诗·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朱熹 集传:“桑薪,薪之善者也。” 北周 王褒 《奉和赵王隐士》:“菖蒲九重节,桑薪七过烧。” 元 马祖常 《缫丝行》:“繅车轧伊茧抽丝,桑薪煮水急莫迟。”
词语解释:衣薪  拼音:yī xīn
用柴草包裹尸体。语出《易·繫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孔颖达 疏:“而棺椁自 殷 已后,则 夏 已前棺椁未具也。” 宋 苏轼 《哭干儿》诗之一:“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词语解释:传薪  拼音:chuán xīn
(1).传火于薪,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火种传续不绝。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於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唐 李子卿 《水萤赋》:“览於心乃止水之常静,烛於物靡传薪之无絶。” 宋 王安石 《拟寒山石得》诗之九:“若未解传薪,何须学钻燧!”
(2).比喻师生递相授受。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世界开新逢进化,贤师受道愧传薪。”
词语解释:野薪  拼音:yě xīn
指郊野草木。 唐 唐彦谦 《过清凉寺王导墓下》诗:“ 永思陵 下犹凄切,废屋寒风吹野薪。”
词语解释:爨下薪  拼音:cuàn xià xīn
犹爨下馀。 清 赵翼 《六哀诗·故相刘文正公》:“何期爨下薪,蒙赏斫焦尾。”参见“ 爨下餘 ”。
词语解释:爨下余  拼音:cuàn xià yú
谓灶下烧残的良木。典出《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下餘”比喻幸免于难的良材。 唐 韩愈 《题木居士》诗:“为神詎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餘。”
词语解释:底薪  拼音:dǐ xīn
过去物价不稳定时的计算工资的基数。有的在这基数之外另加津贴,成为实际的工资。有的根据当时若干种主要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指数,对基数加以调整,折算实际的工资。
词语解释:石薪  拼音:shí xīn
石炭。即煤。 宋 曾巩 《冬至雪》诗之二:“黍醖盈瓢终寡味,石薪供灶信奇功。”
词语解释:青薪  拼音:qīng xīn
刚砍伐下的树木、树枝。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掠乡民三千餘人,沿江採青薪,垒慢道。” 元 圆至 《雪》诗:“青薪焰方吐,红灯花欲滴。”
词语解释:停薪  拼音:tíng xīn
停发工资。《新华月报》1952年第8期:“﹝对于﹞擅自停工、停薪、停伙者,均应坚决制止。”
词语解释:工薪  拼音:gōng xīn
工资。《新民晚报》1986.11.9:“象我们这种靠工薪收入的人,掏不出那么多的钱来要求人家对我们实行‘平等’。”
词语解释:槱薪  拼音:yǒu xīn
《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毛 传:“兴也……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后因以“槱薪”比喻国家选拔贤才。 南朝 宋 谢庄 《求贤表》:“考绩之风载泰,槱薪之歌克昌。” 明 吾丘瑞 《运甓记·藩府贺正》:“但喜槱薪能得士,待看驱策佐明廷。”
词语解释:执薪  拼音:zhí xīn
谓举行火化。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与妓下火文》:“妾死在旦夕,卿须自执薪。”
词语解释:香薪  拼音:xiāng xīn
指作为柴火的香木。 南朝 梁 费昶 《行路难》诗之一:“丹梁翠柱飞屠苏,香薪桂火炊雕胡。”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寧焚软叠,弗燎香薪。”
词语解释:炭薪  拼音:tàn xīn
柴炭。《新唐书·地理志一》:“ 大历 元年,尹 黎干 自 南山 开漕渠,抵 景风 、 延喜门 入苑,以漕炭薪。”
词语解释:反裘负薪  拼音:fǎn qiú fù xīn
见“ 反裘负芻 ”。
词语解释:反裘负刍  拼音:fǎn qiú fù chú
(1).反穿皮衣,背着柴。《晏子春秋·杂上二四》:“ 晏子 之 晋 ,至 中牟 ,睹弊冠反裘负芻,息於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 越石父 者也。’……遂解左驂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2).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反裘指毛朝里。亦以喻愚昧或不知轻重本末。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魏文侯 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芻, 文侯 曰:‘胡为反裘而负芻?’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 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也。’”亦作“ 反裘负薪 ”。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无异於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谢觉哉 《反裘负薪》:“你不知道皮弄坏了,毛就无处附着吗?”
词语解释:双薪  拼音:shuāng xīn
比原来工资多一倍。例如:节假日加班给双薪。
词语解释:发薪  拼音:fā xīn
(1).点燃柴草。《汉书·陈汤传》:“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
(2).发薪水,发工资。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此次教部裁员……留者之徒,弟仅于发薪时或偶见其面,而平时则杳然。”
词语解释:原薪  拼音:yuán xīn
原来的薪水。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十:“连 裘学良 这位病人也有了安排,给顾问名义,保留原薪,想的周到极了,实在太好了。”
词语解释:厝火积薪  拼音:cuò huǒ jī xīn
《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谓置火于柴堆之下,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忧危竑议后纪》:“是何言哉?今之事势,正 贾生 所谓厝火积薪之时也。” 清 朱彝尊 《送少宰张先生假旋京口》诗之四:“厝火积薪曾上策,至今太息 雒阳 书。”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盖企平和于均势之局,犹厝火积薪以求安也。”
词语解释:出薪  拼音:chū xīn
出去打柴草。《庄子·外物》:“ 老莱子 之弟子出薪,遇 仲尼 。”《淮南子·道应训》:“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於执事。”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 齐 处士 湣 宣 时人,年五十无妻,出薪於野,见雉雄雌相随而飞,意动心悲,乃作朝飞之操,将以自伤焉。”
词语解释:以荷析薪  拼音:yǐ hé xī xīn
《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原谓父亲劈柴,儿子不能承受担当。后以“以荷析薪”比喻继承父业。《南齐书·张冲传》:“ 冲 故吏 青州 治中 房长瑜 谓 孜 ( 冲子 )曰:‘前使君忠贯昊天,操逾松竹。郎君但当端坐画一,以荷析薪。若天运不与,幅巾待命,以下从使君。’”
词语解释:减薪  拼音:jiǎn xīn
亦作“减薪”。 减少薪水。 叶圣陶 《一个练习生》:“绸缎铺子正在裁员减薪,谈不到收学徒。”
词语解释:食辨劳薪  拼音:shí biàn láo xī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荀勖 尝在 晋武帝 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清 沉廷文 《广事同纂》:“食辨劳薪,人知有 荀勖 ,而不知有 师旷 。”参见“ 劳薪 ”。
词语解释:劳薪  拼音:láo xī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荀勖 尝在 晋武帝 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按,旧时木轮车的车脚吃力最大,使用数年后,析以为烧柴,故云。 宋 苏轼 《贫家净扫地》诗:“慎勿用劳薪,感我如薰蕕。” 清 赵翼 《哭璞函之讣》诗:“迢递何年寻宿草,驰驱到死作劳薪。” 清 黄景仁 《杂感》诗之三:“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劳薪。”
词语解释:久束湿薪  拼音:jiǔ shù shī xīn
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自叙》:“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犹或曰:‘吾 秦 人而子语我以 越 之肥瘠也。’”
词语解释:菹薪  拼音:zū xīn
枯槁的草木;柴草。《管子·轻重甲》:“今 齐 有 渠展 之盐,请君伐菹薪,煮沸水为盐,正而积之。” 尹知章 注:“草枯曰菹。” 明 李东阳 《重建解州盐池神祠记》:“今天下之地利盐为大,煮海之力,菹薪之伐,牢盆之制,亦劳甚矣。”
词语解释:领干薪  拼音:lǐng gān xīn
谓挂名领薪水而不干事。 叶圣陶 《抗争》:“四块钱用一个本校毕业生,叫他代了课,自己再去什么局什么处兼个差,领干薪。”
词语解释:领乾薪
谓挂名领薪水而不干事。 叶圣陶 《抗争》:“四块钱用一个本校毕业生,叫他代了课,自己再去什么局什么处兼个差,领干薪。”
词语解释:胆薪  拼音:dǎn xīn
语本 越王 勾践 卧薪尝胆故事。比喻刻苦自励。《清史稿·张煌言传》:“圣贤学问,故每毡雪自甘,胆薪深厉,而卒以成事。”
词语解释:评薪  拼音:píng xīn
评定工资。
词语解释:起薪  拼音:qǐ xīn
最低额的工薪。 徐铸成 《报海旧闻》二五:“当时, 北平 各国立大学的教授月薪一般为三百元,院长、系主任则为四百元到五百元,东北大学则教授由四百元起薪,系主任则为四百元到五百元。”
词语解释:俸薪  拼音:fèng xīn
指官员的年俸和月薪。《六部成语·户部》“俸薪银”注:“官员每年所受之禄曰俸,此外另有月给曰薪水。”《清文献通考·国用四》:“坐粮厅关仓河船厂、砖厂各差官,除照品赴部支领俸薪外,岁给蔬菜、烛、炭银四十一两。” 清 谈迁 《北游录·纪闻下》:“ 满 官支俸不支薪…… 汉 官俸薪兼支。”
词语解释:雕薪  拼音:diāo xīn
(1).在柴薪上雕镂。形容生活奢侈。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晋 室 石崇 ,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 魏 天王,不为华侈。” 周祖谟 校释:“《管子·侈靡篇》云:‘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注云:‘此皆富者所为。橑,薪也。’画卵雕薪,足见豪奢。”
(2).指雕镂的柴薪。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雕薪狮首炭,甜食虎睛糖。”
词语解释:高薪  拼音:gāo xīn
高额的薪金:~聘请。
词语解释:未焚徙薪  拼音:wèi fén xǐ xīn
在火患之前就先将柴薪搬开。比喻防患于未然。《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这枢密院官都是怕事的,只晓得临渴掘井,那会得未焚徙薪?”参见“ 曲突徙薪 ”。
词语解释:曲突徙薪  拼音:qǔ tū xǐ xīn
《艺文类聚》卷八十引 汉 桓谭 《新论》:“ 淳于髠 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傍,谓曰:‘此且有火’,使为曲突而徙薪。邻家不听,后果焚其屋,邻家救火,乃灭。烹羊具酒谢救火者,不肯呼 髠 。智士讥之曰:‘曲突徙薪无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突,烟囱。又见《汉书·霍光传》、 汉 刘向 《说苑·权谋》。后用以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唐 杜牧 《李给事》诗之一:“曲突徙薪人不会,海边今作钓鱼翁。” 清 黄遵宪 《福州大火行》:“曲突徙薪广恩泽,愿亟靖海安天骄。” 梁启超 《读〈日本书目志〉书后》:“曲突徙薪,不达而归。”亦作“ 曲突移薪 ”。 清 李渔 《玉搔头·媲美》:“曲突移薪计未忠,焦头烂额敢居功。”亦省作“ 曲突 ”。 三国 魏 应璩 《百一诗》:“曲突不见宾,焦头为上客。” 宋 王安石 《吴正肃公挽辞》之二:“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 王闿运 《愁霖赋》:“邑犬之吠兮众所怪也,曲突之早谋客之害也。”
词语解释:栗薪  拼音:lì xīn
劈木柴。《诗·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郑玄 笺:“栗,析也。”一说:堆积木柴。见 高亨 《诗经今注》
词语解释:干薪  拼音:gān xīn
(1).干柴。 汉 王褒 《僮约》:“日暮欲归,当送乾薪两三束。” 宋 陆游 《农家》诗之一:“大布缝袍稳,乾薪起火红。”
(2).不工作空挂名而领取的薪金。 鲁迅 《花边文学·大小骗》:“这些名人在卖着他们的‘名’,不知道可是领着‘干薪’的?”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教 李空山 给他个拿干薪不作事的官儿作。”
词语解释:不见舆薪  拼音:bú jiàn yú xīn
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例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词语解释:釜底抽薪  拼音:fǔ dǐ chōu xīn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出《汉书·枚乘传》:“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絶薪止火而已。” 明 戚元佐 《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叶圣陶 《城中》:“这当然可以,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词语解释:杯水车薪  拼音:bēi shuǐ chē xīn
《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后因以“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 清 史致谔 《同治二年二月廿三日禀左宗棠》:“其海关常税月只二三千金不等,本属杯水车薪,无益於用。” 沙汀 《代理县长》:“一天平均拿十五个人计算吧!一个人五角,五得五,五五二块五。老科长叹息道:‘杯水车薪呵!’”亦作“ 杯水舆薪 ”。 宋 曹辅 《唐颜文忠公新庙记》:“杯水舆薪,势且莫抗。”
词语解释:杯水舆薪  拼音:bēi shuǐ yú xīn
见“ 杯水车薪 ”。
词语解释:杯水车薪  拼音:bēi shuǐ chē xīn
《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后因以“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 清 史致谔 《同治二年二月廿三日禀左宗棠》:“其海关常税月只二三千金不等,本属杯水车薪,无益於用。” 沙汀 《代理县长》:“一天平均拿十五个人计算吧!一个人五角,五得五,五五二块五。老科长叹息道:‘杯水车薪呵!’”亦作“ 杯水舆薪 ”。 宋 曹辅 《唐颜文忠公新庙记》:“杯水舆薪,势且莫抗。”
词语解释:披裘负薪  拼音:pī qiú fù xīn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传言 延陵 季子 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 季子 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於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后遂以“披裘负薪”为高士孤高清廉,隐逸贫居之典。 唐 王绩 《游北山赋》:“勿据梧而策杖,亦披裘而负薪。”亦省作亦省作“披裘”。 北周 庾信 《小园赋》:“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 唐 李白 《杭州送裴大泽时赴卢州长史》诗:“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
词语解释:抱火卧薪  拼音:bào huǒ wò xīn
比喻处境险恶。语本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三国志·吴志·华覈传》:“ 谊 之所欲痛哭,比今为缓;抱火卧薪之喻,於今而急。”
词语解释:尝胆眠薪  拼音:cháng dǎn mián xīn
见“ 尝胆卧薪 ”。
词语解释:尝胆卧薪  拼音:cháng dǎn wò xīn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自 吴 释归后,以柴草为床褥,经常尝苦胆,立志灭 吴 ,报仇雪耻。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因以“尝胆卧薪”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明史·史可法传》:“夫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无救。”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十洲三岛,莫非生聚教训之区;尝胆卧薪,别有扶危定倾之计。”亦作“ 尝胆眠薪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不共天讐,从此后尝胆眠薪休忘。”
词语解释:尝胆卧薪  拼音:cháng dǎn wò xīn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自 吴 释归后,以柴草为床褥,经常尝苦胆,立志灭 吴 ,报仇雪耻。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因以“尝胆卧薪”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明史·史可法传》:“夫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无救。”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十洲三岛,莫非生聚教训之区;尝胆卧薪,别有扶危定倾之计。”亦作“ 尝胆眠薪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不共天讐,从此后尝胆眠薪休忘。”
词语解释:烝薪  拼音:zhēng xīn
柴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关中 非无积书之家,往往束置庋阁,以饱蠹鱼……至畀之灶下,以代烝薪。”
词语解释:枉突徙薪  拼音:wǎng tū xǐ xīn
据 汉 刘向 《说苑·权谋》,有人见邻人烟囱直立且旁有积薪,劝其改为弯曲烟囱并移走积薪;邻人不从,后果失火。后以“枉突徙薪”喻防患于未然。《宋书·桂阳王休范传》:“桂蠹必除,人邪必翦,枉突徙薪,何劳多力。”
词语解释:添油炽薪  拼音:tiān yóu chì xīn
犹言火上加油。比喻人为地激化矛盾,使事态严重。 明 李贽 《与曾中野书》:“昨见公,令我两箇月心事顿然冰消冻解也。乃知向之劝我者,祗为我添油炽薪耳。”
词语解释:日薪  拼音:rì xīn
按日发放的薪金
词语解释:救燎助薪  拼音:jiù liáo zhù xīn
同“ 救火投薪 ”。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名为息黥补劓,实则救燎助薪,宜人心之不服者也。”
词语解释:救火投薪  拼音:jiù huǒ tóu xīn
谓用木柴去灭火。喻动机与效果相反。《邓析子·无厚》:“令烦则民诈,政扰则民不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共9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