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祃去声 [xià,降也,动词][shě shè,庐舍][huà,姓华][bà][jiè][xià,春夏][详注1][jiǎ jià,姓贾,或通价][jià,休假][详注2][chà,短缺][详注3][shà][zhà][duō][xià][详注4]


注1:泻 《广韵》《正韵》司夜切《集韵》《韵会》四夜切,音卸。卤也。《王充·论衡·书解篇》地无毛,则为泻土。
注2:帕 《集韵》普驾切,音怕。《释名》帕腹,横帕其腹也。
注3:籍 音谢。《前汉·义纵传》治敢往少温籍。《注》言无所含容也。 又地名。《史记·秦本纪》灵公十年城籍姑。《括地志》籍姑,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
注4:嗻 zhè,音蔗。《说文》遮也。又《广韵》多语之貌。
末字词组
酝藉假藉席藉依藉单藉践藉牢藉爱藉
慰藉藻藉揉藉传柄移藉胎藉通藉推藉璘藉
枕藉陵藉尉藉仰藉韬藉倚藉春藉奖藉
不藉躏藉凌藉豫藉韫藉交藉蕴藉神藉
蕴藉荐藉资藉阶藉谪藉零藉投藉 
无藉因藉荫藉阻藉跆藉丰藉崩藉 
顾藉辚藉缲藉饿殍枕藉踖藉权藉缊藉 
凭藉遗藉腾藉风流蕴藉踏藉承藉耕藉 
缫藉轥藉温藉风流酝藉蹂藉浪藉绷藉 
帝藉势藉冯藉风流缊藉诊藉履藉裀藉 

词语解释:酝藉  拼音:yùn jiè
亦作“酝籍”。 蕴藉,宽和有涵容。《汉书·薛广德传》:“ 广德 为人温雅有醖藉。”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宽博有餘也。”《陈书·谢哲传》:“ 哲 美风仪,举止醖藉,而襟怀豁然。”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六》:“二诗意虽同,然论其醖籍,则 黄 ( 黄伯厚 )句为胜。” 明 冯时化 《酒史·酒献》:“﹝ 李白 ﹞风流醖籍,为世所称。”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春思》之‘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幃’,皆醖藉吞吐,言短意长。”
词语解释:慰藉  拼音:wèi jiè
抚慰;安慰。《后汉书·隗嚣传》:“ 光武 素闻其风声,报以殊礼,言称字,用敌国之仪,所以慰藉之良厚。” 宋 范成大 《次韵耿时举苦热》:“荷风拂簟昭苏我,竹月筛窗慰藉君。” 清 顾贞观 《贺新郎·寄吴汉槎宁古塔》词:“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王统照 《沉船》:“现在无论谁,只有直接的苦恼,更没有慰藉苦恼的有趣味的东西了。”
词语解释:枕藉  拼音:zhěn jiè
亦作“ 枕籍 ”。 枕头与垫席。引申为沉溺,埋头。 汉 桓宽 《盐铁论·殊路》:“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 唐 杜甫 《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前后百卷文,枕藉皆禁臠。” 宋 陆游 《幽居戏赠邻曲》诗:“虽无壶酒助歌呼,幸有蠹书供枕藉。”
亦作“ 枕籍 ”。 物体纵横相枕而卧。言其多而杂乱。 汉 班固 《西都赋》:“禽相镇压,兽相枕藉。” 宋 苏轼 《前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祥异·虫荒》:“其次年春,瘟疫大作,死者枕藉。”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
词语解释:不藉  拼音:bù jiè
(1).不凭借;不依靠。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三怪》:“ 济南 李大 ,业负贩。捷足善走,自南诣北,往往不藉舟车。”
(2).不顾惜。 唐 布燮 《听妓洞云歌》:“ 嵇叔夜 鼓琴饮酒无閒暇;若使当时闻此歌,抛掷《广陵》都不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你是为人须为彻,将衣袂不藉。”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二折:“寸心酸,五情裂,咱功名已不藉。”
词语解释:蕴藉  拼音:yùn jiè
亦作“薀籍”。
(1).宽厚而有涵养。《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 ﹞治敢行,少藴藉。”《后汉书·桓荣传》:“ 荣 被儒衣,温恭有藴籍。” 李贤 注:“藴籍,犹言宽博有餘也。”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裴休》:“为人藴藉,进止雍闲。”《花城》1981年第6期:“﹝她﹞雍容和顺,蕴藉敦厚。”
(2).谓含蓄而不显露。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前辈文采风流,藴藉如此。”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 少陵 七言律,藴藉最深,有餘地,有餘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 王蒙 《我愿多分点好的故事》:“正像 鲁迅 的小说《祝福》《故乡》《伤逝》等的结尾一样,不但蕴藉隽永,而且富于音乐感。”
(3).蕴藏。 应修人 《含苞》诗:“我爱这纤纤的花苞儿蕴藉无量的美,--无量地烂漫的将来。” 沉从文 《一个母亲》第一章一:“低头看孩子的笑,在这天真纯洁的生命上,反映出的是母亲的蕴藉于心中深处的罪孽的自责。”
词语解释:无藉  拼音:wú jiè
不用衬垫。《礼记·曲礼下》:“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 郑玄 注:“藉,藻也……无藻为质。” 陈澔 集说:“所谓无藉,谓圭璋特达,不加束帛。”
(1).见“ 无籍 ”。
(2).无所顾忌,无赖。《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那先生﹞只当不知,不去拘管他,所以 过迁 得人(任)意无藉,家中毫不知觉。”
(3).指无赖汉。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飞虎授首》:“慕少艾而猖狂,逼人闺閫;合无藉以扰攘,乱我王师。”《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相交了这般无藉,肯容你在家受用不成?”
词语解释:无籍  拼音:wú jí
(1).亦作“ 无藉 ”。谓不纳税或不征税。《管子·国蓄》:“人君御穀物之秩,相胜而操事於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於君也。”《管子·臣乘马》:“国器皆资,无藉於民。”
(2).指无赖汉。 明 邵璨 《香囊记·强婚》:“孺人,这般无籍,如何对付他。”《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我的女儿从小娇养起来,若嫁你恁样无籍,有甚出头日子!”
词语解释:顾藉  拼音:gù jiè
(1).顾念,顾惜。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故善难者,徵之使还;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不啻如弃涕唾,无一分顾藉心。” 宋 史达祖 《玉楼春·社前一日》词:“雨前穠杏尚娉婷,风后残梅无顾藉。”
(2).犹顾忌。《新唐书·外戚传·王仁皎》:“ 守一 沓墨无顾藉,财蓄巨万,皆籍入于官。”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闹隣駡坐、无忌惮、无顾藉者,则谓之有气。”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傍晚而 梦坡 至,出语壮烈,较前顿若两人。并毅然执余手曰:‘本报恣君为之,无所顾藉。’”
词语解释:凭藉  拼音:píng jiè
亦作“ 凭籍 ”。亦作“ 凭借 ”。 依靠,依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湿水》:“凭藉涓流,方成川甽。” 南朝 梁 沉约 《恩倖传论》:“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籍世资,用相陵驾。”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五:“享国之久莫过 三代 ,初未闻凭藉於无情之金石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将来望升官起来,势位大了,便有所凭借,可以设施了。”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序:“时有友朋,则以利害患难而易心,不可凭藉。” 艾芜 《南行记·山峡中》:“ 小黑牛 已经在这世界上凭借着一只残酷的巨手,完结了他的悲惨的命运了。”
词语解释:缫藉  拼音:sāo jiè
玉的衬垫物。《周礼·春官·典瑞》:“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 郑玄 注:“繅有五采文,所以荐玉。” 宋 陆游 《寓怀》诗之二:“苍璧与黄琮,初非俗所贵。粲然荐繅藉,可对越天地。”
词语解释:帝藉  拼音:dì jiè
亦作“ 帝籍 ”。 天子象征性的亲耕之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 孙希旦 集解:“天子藉田千亩,收其穀为祭祀之粢盛,故曰帝藉。”《淮南子·时则训》:“举五穀之要,藏帝藉之收於神仓。” 汉 张衡 《东京赋》:“躬三推於天田,修帝籍之千亩。” 宋 黄庭坚 《同钱志仲饭籍田钱孺文官舍》诗:“帝籍开千亩,农功先九州。”
词语解释:假藉  拼音:jiǎ jiè
亦作“ 假耤 ”。 凭藉;借助。《墨子·尚贤中》:“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瓦,将岂能亲其上哉?” 孙诒让 间诂引 毕沅 云:“古无借字,只用藉。假藉即假借。”《北史·隋蔡景王整传》:“世间贫家兄弟多相爱,由相假藉;达官兄弟多相憎,争名利故也。” 唐 白居易 《六十拜河南尹》诗:“幸遇芳菲日,犹当强健时,万金何假藉,一盏莫推辞。”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汉书·朱博传赞》曰:‘又见 孝成 之世,委任大臣,假耤用权。’ 颜师古 曰:‘假音休假。耤音以物借人之借。’又《汉书音义》曰:‘…… 晋灼 曰:若作借字,则无烦云以物借人之借,为作耤字,所以有音。’此论极当。”按,今本《汉书》作“借”。
词语解释:藻藉  拼音:zǎo jiè
(1).文饰,掩饰。《旧五代史·唐书·张承业传》:“ 卢质 虽或纵诞, 庄宗 终能容之,盖 承业 为之藻藉也。”
(2).彩色玉垫。《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汉宗庙乐舞辞》:“荧煌昇藻藉,肸蠁转珠櫳。” 唐 杜甫 《朝献太清宫赋》:“翠蕤俄的,藻藉舒就。”
词语解释:陵藉  拼音:líng jiè
欺辱践踏。《魏书·崔休传》:“挟持二家,志气微改,内有自得之心,外则陵藉同列。”《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 奂 ( 王奂 )曰:‘我不作贼,欲先遣启自申;正恐 曹 吕 等小人陵藉,故且闭门自守耳。’” 胡三省 注:“陵者,侮之而出其上;藉者,蹈之使荐於下。” 宋 刘克庄 《卜算子·惜海棠》词:“风雨於花有底讎?著意相陵藉。”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今夫动物之情虽异,而其喜自尊贵,不欲为外物所陵藉者,则动物之同情也。”
词语解释:躏藉  拼音:lìn jiè
(1).踩踏;践踏。 明 何景明 《七述》:“逸材之兽,徤举之翼,莫不纵横躪藉,挥突放逸,闻弦自堕,罹罗立殛。”
(2).欺压伤害。《新唐书·后妃传上·高宗则天武皇后》:“太后自见诸 武 王非天下意,前此 中宗 自 房州 还,復为皇太子,恐百岁后为 唐 宗室躪藉无死所,即引诸 武 及 相王 、 太平公主 誓明堂,告天地,为铁券使藏史馆。”
词语解释:荐藉  拼音:jiàn jiè
(1).草席。《新唐书·李光弼传》:“ 思明 惧,引去,以奇兵断饟道。马食荐藉, 光弼 命将取芻 行唐 ,贼钞击之,兵负户战,贼不得夺。”《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 李光弼 与 史思明 相守四十餘日, 思明 絶 常山 粮道。城中乏草,马食荐藉。”
(2).推荐。《新唐书·陆馀庆传》:“ 餘庆 於寒品晚进,必悉力荐藉。” 宋 曾巩 《司封员外郎蔡公墓志铭》:“於 荆湖 ,既周知官属善恶,於善人多荐藉成就之,而於恶人无所贷其法。”
词语解释:因藉  拼音:yīn jiè
沿袭;依傍。《宋书·庾悦传》:“因藉既久,遂为常则。”《新唐书·濮王泰传》:“士有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藉,门若市然。”
词语解释:辚藉  拼音:lín jiè
辗轧,践踏。《后汉书·廉范传》:“虏自相轔藉,死者千餘人。” 李贤 注:“轔,轢也。藉,相蹈藉也。”
词语解释:遗藉  拼音:yí jiè
见“ 遗籍 ”。
词语解释:遗籍  拼音:yí jí
亦作“ 遗藉 ”。
(1).指古代典籍。《隶释·晋张平子碑》:“仰鉴遗藉,驰心哲人。”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览遗籍以慷慨,献兹文而悽伤。”《孽海花》第十八回:“听説 东瀛 从前崇尚 汉 学,遗籍甚多,往往有中土失传之本,而彼国尚有流传。”
(2).指散失的书籍。《魏书·释老志》:“ 秦 肆其毒,灭於灰烬; 汉 採遗籍,復若丘山。”
词语解释:轥藉  拼音:lìn jiè
践踏;欺凌。《新唐书·吐蕃传上》:“ 吐蕃 压王师屯,左领军将军 黑齿常之 率死士五百,夜斧其营,虏惊,自相轥藉而死者甚众,乃引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又新》:“﹝ 又新 ﹞善为诗,恃才多轥藉。” 清 顾炎武 《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人情来轥藉,鬼语得捓揄。”
词语解释:势藉  拼音:shì jiè
见“ 势籍 ”。
词语解释:势籍  拼音:shì jí
亦作“ 势藉 ”。 权势地位。《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子之后也,势籍之所在也,天子之宗室也。” 王先谦 集解:“势籍,犹势位。” 章炳麟 《五无论》:“ 萧同 房中之一笑, 嵇康 锻灶之两言,其祸至於丧师断首,此犹曰报之者有势藉也。”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遁迹记》:“虽是饿鬼,今有势藉,又焉能以丑名相加?”
词语解释:席藉  拼音:xí jiè
凭借;倚仗。《旧五代史·僭伪传三·王建》:“ 茂贞 虽常才,然名望宿素,与 朱公 力争不足,守境有餘。 韩生 所谓入为扞蔽、出为席藉是也。”
词语解释:揉藉  拼音:róu jiè
践踏挤压。揉,通“ 蹂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义蜂冢》:“ 金山 有义蜂冢……其王毙,羣蜂相揉藉,争死之,不下万餘。”
词语解释:尉藉  拼音:wèi jiè
慰劳,抚慰。《后汉书·窦融传》:“帝復遣 席封 赐 融 、 友 书,所以尉藉之甚备。”《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六年》:“所以尉藉之甚厚。” 胡三省 注:“尉,与慰同。尉,安也。藉,荐也。”
词语解释:凌藉  拼音:líng jiè
侵陵,欺侮。 南朝 宋 谢灵运 《谢封康乐侯表》:“昔强 氐 暴虐,恃僭歷纪,既噬五都,志吞六合,遂陷没 西河 ,倾覆 南汉 ,凌藉 纪 郢 ,跨越 淮 泗 。”《新唐书·刘栖楚传》:“先是,诸恶少窜名北军,凌藉衣冠,有罪则逃军中,无敢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而岁屡祲,豪强者復凌藉之,遂至食息不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便可託庇荫,免无赖凌藉。”
淩藉:侵凌,欺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妇暂辞去,言村中日日受侮,难於久住,如城中近君租数楹,便可託庇荫,免无赖凌藉,亦可朝夕相往来。”凌,一本作“ 凌 ”。
词语解释:资藉  拼音:zī jiè
凭借,依赖。《南史·到彦之传》:“ 撝 资藉豪富,厚自奉养,供一身一月十万。” 元 王恽 《胙城县庙学记》:“ 侯 乃出所藏经史数千卷,资藉讲诵。”
资格履历。藉,通“ 籍 ”。 章炳麟 《革命之道德》:“学究、艺士,进而为通人,资藉既成,期于致用,其道德又爽然失矣!”
词语解释:荫藉  拼音:yīn jiè
犹荫籍。《南史·刘式之传》:“荫藉高华,人品冗末。”
词语解释:缲藉  拼音:qiāo jiè
系玉器的绀帛和承托玉器的垫物。 唐 元稹 《镇圭赋》:“俾经制之不乱,若繰藉之相维。”
词语解释:腾藉  拼音:téng jiè
亦作“ 腾籍 ”。 奔腾践踏。《隋书·宇文忻传》:“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 唐 柳宗元 《兴州江运记》:“颠踣腾藉,血流栈道。”《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 梁 军不之测,自相腾籍,弃甲山积。”
词语解释:温藉  拼音:wēn jiè
亦作“温籍”。 含蓄;宽容包涵。温,通“ 蕰 ”。《诗·小雅·小宛》“饮酒温克” 汉 郑玄 笺:“中正通知之人,饮酒虽醉,犹能温藉自持以胜。”《汉书·酷吏传·义纵》:“治敢往,少温籍,县无逋事,举第一。” 颜师古 注:“‘少温籍’,言无所含容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六》:“温藉者,含蓄有餘之意。或作醖藉,又作蕰藉。”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法 晋 宋 者,知其病徵,宜思有以相过,而专务温藉,词无芒刺。”
词语解释:冯藉  拼音:féng jiè
犹凭藉。《宋书·恩倖传序》:“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亲附中朝,冯藉声灵,折冲外侮,自 明 至今,卒收其效。”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民彝何为而作也?大盗窃国,予智自雄,冯藉政治之枢机,戕贼风俗之大本。”
词语解释:依藉  拼音:yī jiè
依据凭借。 梁启超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若从而拨弃之,则所以求先圣之道,观后王之迹者,皆将无所依藉。”
词语解释:传柄移藉  拼音:chuán bǐng yí jiè
谓权势转移。《韩非子·三守》:“恶自治之劳惮,使羣臣辐凑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 陈奇猷 集释引 高亨 曰:“藉,势位也。”
词语解释:仰藉  拼音:yǎng jiè
仰望依靠。《明史·外国传一·朝鲜》:“ 毛 镇当全 辽 沦没之后,孤军东渡,寄寓海上,招集 辽 民前后数十万,亦小邦所仰藉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其却疟者,或亦仰藉 瞿曇 之灵歟?”
词语解释:豫藉  拼音:yù jiè
预有凭借、依仗。 明 唐顺之 《常熟县二烈祠记》:“若夫二烈之事,则异於是,其夫以覊旅浮寄江壖,非有可以豫藉之势。环而指者皆兇人之党也,非有肘腋可结之援。”
词语解释:阶藉  拼音:jiē jiè
凭借,依靠。《晋书·桓豁传》:“臣实凡人,量无远致,阶藉门宠,遂叨非据。”《宋书·黄回传》:“ 齐王 以 回 终为祸乱,乃上表曰:‘ 黄回 出自厮伍,本无信行,仰值 泰始 ,谬被驱驰,阶藉风云,累叨显伍。’”《魏书·陈建传》:“臣以凡近,识无远达,阶藉先宠,遂荷今任。”
词语解释:阻藉  拼音:zǔ jiè
依恃;凭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蕲水》:“五水谓 巴水 、 希水 、 赤亭水 、 西归水 , 蘄水 其一焉。蛮左凭居,阻藉山川,世为抄暴。”
词语解释:饿殍枕藉  拼音:è piǎo zhěn jiè
枕藉:交叠而卧。饿死的人纵横交叠,形容饥荒之年的悲惨景象
词语解释:风流蕴藉  拼音:fēng liú yùn jiè
(1).形容人风雅潇洒,温文含蓄。《北齐书·王昕传》:“ 昕 母 清河 崔氏 ,学识有风训,生九子,并风流藴藉,世号‘ 王 氏九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少年风流藴藉,遂与 吴 大相爱悦。” 清 汪琬 《前明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公墓碑》:“盖百餘年来, 吴 士大夫以风流藴藉称者,首推 吴文定 、 王文恪 两公。”亦作“ 风流醖藉 ”。《隋书·儒林传·元善》:“ 善 之通博,在 何妥 之下,然以风流醖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 清 沉谦 《填词杂说·张世文词警策》:“ 张世文 《新草池塘》《紫燕双飞》二首,风流醖藉,不减 周 秦 。”
(2).亦作“ 风流緼藉 ”。指诗文的意趣飘逸而含蓄。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 王荆公 长短句不多,合绳墨处自雍容奇特。 晏元献公 、 欧阳文忠公 ,风流緼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
词语解释:风流酝藉  拼音:fēng liú yùn jiè
见“ 风流藴藉 ”。
词语解释:风流蕴藉  拼音:fēng liú yùn jiè
(1).形容人风雅潇洒,温文含蓄。《北齐书·王昕传》:“ 昕 母 清河 崔氏 ,学识有风训,生九子,并风流藴藉,世号‘ 王 氏九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少年风流藴藉,遂与 吴 大相爱悦。” 清 汪琬 《前明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公墓碑》:“盖百餘年来, 吴 士大夫以风流藴藉称者,首推 吴文定 、 王文恪 两公。”亦作“ 风流醖藉 ”。《隋书·儒林传·元善》:“ 善 之通博,在 何妥 之下,然以风流醖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 清 沉谦 《填词杂说·张世文词警策》:“ 张世文 《新草池塘》《紫燕双飞》二首,风流醖藉,不减 周 秦 。”
(2).亦作“ 风流緼藉 ”。指诗文的意趣飘逸而含蓄。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 王荆公 长短句不多,合绳墨处自雍容奇特。 晏元献公 、 欧阳文忠公 ,风流緼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
词语解释:风流缊藉  拼音:fēng liú wēn jiè
见“ 风流藴藉 ”。
词语解释:风流蕴藉  拼音:fēng liú yùn jiè
(1).形容人风雅潇洒,温文含蓄。《北齐书·王昕传》:“ 昕 母 清河 崔氏 ,学识有风训,生九子,并风流藴藉,世号‘ 王 氏九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少年风流藴藉,遂与 吴 大相爱悦。” 清 汪琬 《前明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公墓碑》:“盖百餘年来, 吴 士大夫以风流藴藉称者,首推 吴文定 、 王文恪 两公。”亦作“ 风流醖藉 ”。《隋书·儒林传·元善》:“ 善 之通博,在 何妥 之下,然以风流醖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 清 沉谦 《填词杂说·张世文词警策》:“ 张世文 《新草池塘》《紫燕双飞》二首,风流醖藉,不减 周 秦 。”
(2).亦作“ 风流緼藉 ”。指诗文的意趣飘逸而含蓄。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 王荆公 长短句不多,合绳墨处自雍容奇特。 晏元献公 、 欧阳文忠公 ,风流緼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
词语解释:单藉  拼音:dān jiè
薄垫子。《新唐书·卢怀慎传》:“﹝ 怀慎 ﹞既属疾, 宋璟 、 卢从愿 候之,见敝簀单藉,门不施箔。”
词语解释:胎藉  拼音:tāi jiè
犹蹂躏。
词语解释:韬藉  拼音:tāo jiè
指衬垫包裹物品的布、缎之类东西。 明 宋濂 《送钱允一还天台诗》:“天使持书往徵取,有翁橐负来丹墀。鞠躬俯伏再拜起,旋解韜藉重重披。”
词语解释:韫藉  拼音:yùn jiè
含蓄而不显露。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二:“韞藉乃涵养重厚,不露圭角之意。故前史谓有局量,不令人窥见浅深,而风流闲雅者为韞藉。” 明 王九思 《醉花阴·寿康太史尊人长洲公》套曲:“风流韞藉,举瑶觴趋走迭。”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如曰省躬罪己,原属隐情,难使他人共睹,若是则有包含韞藉之法。”
词语解释:谪藉  拼音:zhé jiè
见“ 謫籍 ”。
词语解释:谪籍  拼音:zhé jí
亦作“ 謫藉 ”。 古代登记谪降者的册籍。亦借指谪降者的行列。 唐 刘禹锡 《谢窦相公启》:“某一辞朝列,二十三年。虽转郡符,未离謫籍。” 宋 秦观 《治势下》:“登老成於散地,擢忠鯁於謫籍。”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邹奕等诗文》:“今僕在謫籍中,年益以衰,身益以困,无復求伸之日。” 明 陈子龙 《寄郢中郑澹石座师》诗:“手持謫藉示上帝,欲追岁星归大荒。”
词语解释:跆藉  拼音:tái jiè
亦作“ 跆籍 ”。
(1).践踏。《汉书·天文志》:“因以 张楚 并兴,兵相跆籍, 秦 遂以亡。” 宋 洪迈 《容斋续笔·诗文当句对》:“貙兕作威,风云动色,乘其跆藉,取彼鲸鯢,自卯及酉,来拒復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贼阵乱,自相跆藉。”
(2).犹凌越,轻慢。《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凌轢卿相,謿哂豪桀,笼罩靡前,跆籍贵势。” 张铣 注:“跆籍,犹残暴也。言不畏贵势之士也。”《明史·王正志传》:“自矿税兴,中使四出,跆籍有司。”
词语解释:踖藉  拼音:jí jiè
踩踏,践踏。 汉 王充 《论衡·语增》:“每当饮者,起之中庭,乃復还坐,则是烦苦相踖藉,不能甚乐。”
词语解释:踏藉  拼音:tà jiè
亦作“ 踏籍 ”。 践踏;踩踏。 唐 杜甫 《催宗文树鸡栅》诗:“踏藉盘案翻,终日憎赤幘。”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内载钱抛之,更相踏籍,老少死者非一。”籍,一本作“ 藉 ”。《旧唐书·窦建德传》:“会云雾昼晦,两军不辨, 隋 军大溃,自相踏藉,死者万餘。”
词语解释:蹂藉  拼音:róu jiè
亦作“ 蹂籍 ”。
(1).践踏。《陈书·高祖纪上》:“ 齐 师大溃,斩获数千人,相蹂藉而死者不可胜计。”
(2).侵害;侵扰。《隋书·儒林传·何妥》:“ 张山居 未知星位,前已蹂藉太常; 曹魏祖 不识北辰,今復轔轢太史。”《明史·胡世宁传》:“﹝ 寧王 ﹞数假火灾夺民廛地,採办扰旁郡,蹂籍徧穷乡。”
词语解释:诊藉  拼音:zhěn jiè
见“ 诊籍 ”。
词语解释:诊籍  拼音:zhěn jí
亦作“ 诊藉 ”。 记载脉法的簿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今臣 意 所诊者,皆有诊籍。所以别之者,臣 意 所受师方适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 元 戴良 《沧洲翁传》:“ 郑 復教翁日记诊藉,考方药验否,悉为参订,不使毫釐失理。”
词语解释:践藉  拼音:jiàn jiè
践踏;摧残。《南齐书·高帝纪上》:“贼马自相践藉死。”《魏书·肃宗纪》:“古帝诸陵,多见践藉。”《初学记》卷二九引 唐 虞世南 《狮子贼》:“践藉则林麓摧残,哮呼则江河振荡。”
词语解释:通藉  拼音:tōng jiè
见“ 通籍 ”。
词语解释:通籍  拼音:tōng jí
亦作“ 通藉 ”。
(1).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下》:“ 房 ( 京房 )荐上弟子 姚平 、 任良 ,‘愿以为刺史,臣得通藉殿中为奏事,以防拥隔。’”《周书·乐运传》:“ 高祖 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於时者,令巨细奏闻。” 夏仁虎 《旧京琐记·宫闱》:“ 孝钦 晚年有二女友,一为枢臣 荣禄 之妻,一为礼尚 怀塔布 之母,得通籍入禁中,侍谈宴,宫中呼之为福禄寿三星。”
(2).指初作官。意谓朝中已有了名籍。 唐 杜甫 《夜雨》诗:“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明史·袁洪愈传》:“ 洪愈 通籍四十餘年,所居不增一椽,出入徒步。”《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兄弟从通籍到如今,不瞒老哥讲,顶戴换过多次,一顶帽子,却足足戴了三十多年。”
词语解释:倚藉  拼音:yǐ jiè
犹倚赖,依靠。《明史·太祖纪一》:“然念 林儿 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庶政·禁造假银》:“敢有倚藉势豪,勾连市棍……按律究拟。”
词语解释:交藉  拼音:jiāo jiè
杂乱堆积。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同里虎》:“凡人兽之骨交藉於地,蛇骨亦有之。”
词语解释:零藉  拼音:líng jiè
零落狼藉。 明 陈子龙 《废苑行》:“苑门零藉不安横,芳草何年满阶布。”
词语解释:丰藉  拼音:fēng jiè
《易·大过》:“藉用白茅,柔在下也。”后即以“丰藉”指用白茅做成的厚草垫,用于祭祀。 元 柳贯 《处州路新修庙学碑铭》序:“脩筵丰藉,不偪不踰。”
词语解释:权藉  拼音:quán jiè
(1).犹权力,权柄。《战国策·齐策五》:“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荣禄 既死, 那拉 亦耄, 载湉 春秋方壮,他日復辟,必有其期,而 满洲 之新起柄政者,其势力权藉或又如 荣禄 诸姦,则工部主事可以起復,虽内阁军机之位,亦可以覬覦矣。”
(2).指握权柄的人。 清 龚自珍 《臣里》:“臣姑起其疾,畀焉勿荣,丧焉勿辱,升之九天勿喜,沉之九渊勿愠,汝之术博矣。何但取以待富贵之权藉者哉?”
词语解释:承藉  拼音:chéng jiè
(1).同“ 承籍 ”。藉,通“ 籍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王东亭 为 桓宣武 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
(2).凭藉。《隋书·长孙晟传》:“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灵, 玷厥 染干 必又受其徵发。” 唐 康骈 《剧谈录·洛中豪士》:“ 洛 中有豪贵子弟,承藉勋荫。物用优足。”
词语解释:浪藉  拼音:làng jiè
亦作“ 浪籍 ”。 狼藉,散乱不整。 宋 陆游 《春感》诗:“叉鱼浪藉 漾水 浊,猎虎蹴蹋 南山 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更餘兀守岑寂,何来俏脸添悲慽!添悲慽,向时淹润,这番浪籍。”
词语解释:履藉  拼音:lǚ jiè
见“ 履籍 ”。
词语解释:履籍  拼音:lǚ jí
亦作“ 履藉 ”。 谓登天子之位,继承帝业。《荀子·儒效》:“ 武王 崩, 成王 幼, 周公 屏 成王 而及 武王 ,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 周 也,履天下之籍,听天下之断。”《金史·撒改传》:“ 穆宗 履藉父兄趾业,锄除强梗不服己者,使 撒改 取 马纪岭 道攻 阿疎 。”
词语解释:牢藉  拼音:láo jiè
即牢筴。《列子·仲尼》:“长幼羣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奚异犬豕之类乎?” 殷敬顺 释文:“藉本作籍,侧戟切。牢,牲牢也,圈也。籍,谓以竹木围绕,又刺也。”参见“ 牢筴 ”。
词语解释:牢筴  拼音:láo jiā
猪圈。《庄子·达生》:“祝宗人玄端以临牢筴。”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牢,豕室也。筴,木栏也。”借指畜牧业。 严复 《译〈法意〉按语》一五九:“其不均者,非特田畴已也,而在工、商、牢筴之间。”
词语解释:推藉  拼音:tuī jiè
推奖荐引。《新唐书·张说传》:“ 説 敦气节,立然许,喜推藉后进,於君臣朋友大义甚篤。”
词语解释:春藉  拼音:chūn jiè
春日藉田;春日藉礼。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皇上方耕春藉,復益邑田,加食邑如 雍熙 元年之数。” 宋 王禹偁 《藉田赋》:“耕钩盾之弄田,但矜儿戏;修 建康 之春藉,未焕农功。”
词语解释:蕴藉  拼音:wēn jiè
含蓄。 章炳麟 《驳神我宪政说》:“ 马氏 固 罗马 教僧,其言不得不稍蕰藉,充其意趣,去金铁主义不远矣。”
词语解释:投藉  拼音:tóu jiè
投掷践踏。
词语解释:崩藉  拼音:bēng jiè
亦作“ 崩籍 ”。 犹言崩溃瓦解。《后汉书·西羌传论》:“若乃陷击之所歼伤,追走之所崩籍,头颅断落於万丈之山,支革判解於重厓之上,不可校计。” 明 归有光 《贺戚总戎平倭序》:“公提兵振旅,呼吸之间,百万之众,一时崩藉,遂解重围。”
词语解释:缊藉  拼音:wēn jiè
蕴藉。含蓄宽容。《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太后尝问 仁杰 :‘朕欲得一佳士用之……’ 仁杰 对曰:‘文学緼藉,则 苏味道 、 李嶠 固其选矣。’”
词语解释:耕藉  拼音:gēng jiè
亦作“ 耕籍 ”。亦作“ 耕耤 ”。 古时每年春耕前,天子、诸侯举行仪式,亲耕藉田,种植供祭祀用的谷物,并以示劝农。历代皆有此制,称为耕藉礼或籍田礼。据《礼记·月令》,其礼为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至 清 末始废。《礼记·祭义》:“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宋书·礼志一》:“ 晋 武帝 末,有司奏:‘古诸侯耕籍百亩,躬秉耒耜,以奉社稷宗庙,以劝率农功。今诸侯治国,宜修耕籍之义。’”《旧唐书·礼仪志四》:“ 玄宗 欲重劝耕藉,遂进耕五十餘步,尽壠乃止。”《清史稿·礼志二》:“ 乾隆 三年,帝初行耕耤礼,先期六日,幸 丰泽园 演耕,届日饗先农,行四推。”
词语解释:绷藉  拼音:bēng jiè
亦作“绷接”。犹绷褯。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你曾出的胎也波胞,你娘将你那綳藉包。”《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 蔡老娘 向牀前摸了摸 李瓶儿 身上,説道:‘是时候了。’问:‘大娘预备下綳接、草纸不曾?’ 月娘 道:‘有。’”
词语解释:裀藉  拼音:yīn jiè
即裀褥。 宋 曾巩 《郊祀庆成状》:“始就帷宫,则独先羣臣,宵兴待事;及至坛塲,则陟降陛级,彻去裀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裀藉几榻,罔不洁泽。”参见“ 裀褥 ”。
词语解释:裀褥  拼音:yīn rù
坐卧的垫具。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裀褥重陈,角枕横施。”《晋书·刘寔传》:“尝诣 石崇 家,如厕,见有絳纹帐,裀褥甚丽。”《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堂中设一虚座。座中有裀褥,阶下香烟扑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母抚掌曰:‘无怪痴儿魂梦不置也!’遂设裀褥,使从己宿。”
词语解释:爱藉  拼音:ài jiè
爱惜,吝惜。《新唐书·李密传》:“ 密 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资养客礼贤不爱藉。”
词语解释:璘藉  拼音:lín jiè
蚕箔。 元 龙辅 《女红馀志·璘藉》:“蚕箔一名璘藉。” 清 王士禛 《蚕词》诗之三:“白苇与儂作璘藉,黄金与儂作踟躇。”
词语解释:奖藉  拼音:jiǎng jiè
犹奖借。 明 袁宏道 《又答徐见可太府书》:“不佞下里稚语耳,尊叙奬藉过甚。”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夫《风》《雅》好贤之篇,君之奬藉其臣,臣民之颂扬其君长者,姑置勿论。”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閒较倚声之作,谬邀同辈之知。既奬藉之有人,渐踊跃以后事。”
词语解释:神藉  拼音:shén jiè
祭祀时摆设供品的垫物。《史记·孝武本纪》:“ 江 淮 閒一茅三脊为神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