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狼藉 拼音:láng jí
亦作“ 狼籍 ”。
(1).纵横散乱貌。《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 唐 元稹 《夜坐》诗:“孩提万里何时见?狼籍家书卧满牀。” 清 翟灏 《通俗编·兽畜》:“﹝ 苏鶚 《演义》﹞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 朱自清 《背影》:“到 徐州 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指多而散乱堆积。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屯田广远,仓蓄狼籍,一虏为盗,恐成大忧。”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故虽粟米狼藉,而终岁之用,犹苦其不给。”
(3).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后汉书·张酺传》:“﹝ 竇景 ﹞遣掾 夏猛 私谢 酺 曰:‘ 郑据 小人,为所侵冤。闻其儿为吏,放纵狼藉。取是曹子一人,足以惊百。’”《旧唐书·刘崇鲁传》:“前日 杜太尉 狼籍,为朝廷深耻。”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汉武 遣绣衣直指, 桓帝 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盗贼公行,出於无术,行此下策。”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初集·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咸不平,声名益狼籍。”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声名狼藉了,还有人要我教书吗?”
(4).形容困厄、窘迫。 宋 司马光 《遗表》:“今溃败失亡,狼藉如此,而建议行师之人,晏然曾无愧畏,或更蒙宠任。”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鬱鬱不得志,而狼籍以死者比比矣。”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三集·西泠太瘦生偶记》:“狼籍烟花十七春,不堪回首堕红尘。”
(5).犹糟蹋。 唐 李商隐 《杂纂》:“狼籍米穀。”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六折:“谢贤王肯作媒,劳重恁牵傀儡,可惜狼藉了 王阳 气力。”《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 范道 在寺多年,一世奉斋,并不敢有一毫贪慾,也不敢狼籍天物。”
(6).犹折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縲繫数十人而狼籍之耳。” 何垠 注:“狼籍之,言磨折之至於惫也。”《天雨花》第二五回:“可怜儿女犹髫少,离却娘亲怎得生?当然狼籍都断送,絶了亡夫后代根。”词语解释:藉藉 拼音:jí jí
(1).众多而杂乱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不被创刃而死者,它它藉藉,填阬满谷,掩平弥泽。” 颜师古 注引 郭璞 曰:“言交横也。”《南史·孝义传上·乐预》:“外传藉藉,似有 伊 周 之事。”《新唐书·苏定方传》:“所弃鎧仗、牛马藉藉山野不可计。” 清 吴伟业 《悲滕城》诗:“路骨藉藉无主名,塟者死生俱未明。”
(2).显著盛大貌。《史记·游侠列传》 司马贞 述赞:“游侠豪倨,藉藉有声。” 明 宋濂 《幻住禅庵记》:“ 幻住 之名,藉藉于四方。”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鲲溟侄》:“诗名藉藉,大府皆垂青焉。”
(3).象声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 张 反身而行,即有履声藉藉随其后。”词语解释:相藉 拼音:xiāng jí
互相借物。《墨子·号令》:“客、主人无得与言及相藉。”
互相枕藉;互相践踏。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呼嘘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何经文》:“贼惊乱,自相藉坠厓死。”词语解释:蹈藉 拼音:dǎo jí
见“ 蹈籍 ”。
词语解释:蹈籍 拼音:dǎo jí
亦作“ 蹈藉 ”。
(1).犹践踏。《新唐书·康承训传》:“ 勛 军皆市人,嚣而狂,未阵即奔,相蹈藉死者四万。”《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遥见铁骑,军士不克阵而奔,自相蹈籍,溺隍死者以千数。”
(2).犹欺凌。《后汉书·冯绲传》:“詔策 緄 曰:‘蛮夷猾 夏 ,久不讨摄,各焚都城,蹈籍官人。’”词语解释:贪污狼藉 拼音:tān wū láng jí
同“贪污狼藉”。谓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晋书·何充传》:“ 敦 ( 王敦 )兄 含 时为 庐江郡 ,贪汙狼藉。”词语解释:赃货狼藉 拼音:zāng huò láng jí
同“ 赃汚狼藉 ”。 《宋书·刘穆之传》:“ 穆之 中子 式之 字 延叔 ,通易好士……在任赃货狼藉, 扬州 刺史 王弘 遣从事检校。”词语解释:赃贿狼藉 拼音:zāng huì láng jí
同“ 赃汚狼藉 ”。 《陈书·蔡景历传》:“ 天嘉 之世,赃贿狼藉,圣恩録用,许以更鸣,裂壤崇阶,不远斯復。”亦作“ 赃贿狼籍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中书侍郎兼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 崔湜 、吏部侍郎同平章事 郑愔 俱掌銓衡,倾附势要,赃贿狼籍,数外留人,授拟不足,逆用三年闕,选法大坏。”词语解释:赃秽狼藉 拼音:zāng huì láng jí
同“ 赃汚狼藉 ”。 《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一到京师,看见 严 家赃秽狼藉,心中甚怒。”词语解释:赃私狼藉 拼音:zāng sī láng jí
同“ 赃汚狼藉 ”。 《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 茹千秋 ﹞其子 寿龄 为 乐安 令,赃私狼藉,畏法奔逃,竟无罪罸,傲然还县。”词语解释:他他藉藉 拼音:tā tā jí jí
见“ 他他籍籍 ”。
词语解释:他他籍籍 拼音:tā tā jí jí
亦作“ 他他藉藉 ”。 纵横错杂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不被创刃而死者,他他籍籍,填阬满谷,掩平弥泽。”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他他籍籍,言交横也。” 李善 注:“他,徒河切。”《史记》他作“陀”。《汉书》作“它”。《陈书·高祖纪上》:“木甲殪于中原,氊裘赴于 江 水,他他藉藉,万计千羣。”《花月痕》第四九回:“也有就擒跑走的,也有跑走就擒的,纷纷扰扰,他他藉藉。”词语解释:道路藉藉 拼音:dào lù jí jí
形容社会上人们纷纷传告。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五回:“执事胸中方略,非局外人所能窥,而道路藉藉,或谓执事者将循政府之意,而从事於武力解决。”词语解释:骀藉 拼音:tái jí
践踏;蹂躏。《史记·天官书》:“三十年之间兵相駘藉,不可胜数。”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駘,音臺,登躡也。”《东观汉记·冯衍传》:“众强之党,横击於外,百僚之臣,贪残於内……於是江湖之上,海岱之滨,风腾波涌,更相駘藉,四垂之人,肝脑涂地,死亡之数,不啻大半。” 清 黄宗羲 《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兵革之际,武人豪健,更相駘藉,邑人睚眦触死,闭门不保家室。”
犹枕藉。《新唐书·马燧传》:“众赴水死者不可计,斩首二万级,杀贼将 孙晋卿 、 安墨啜 ,虏三千人,尸相駘藉三十里, 淄青 兵几歼。”词语解释:披披藉藉 拼音:pī pī jí jí
纷纭混乱貌。 唐 柳宗元 《贞符》:“交焉而争,睽焉而鬭,力大者搏,齿利者啮,爪刚者决,羣众者轧,兵良者杀,披披藉藉,草野涂血。”词语解释:杯盘狼藉 拼音:bēi pán láng jí
亦作“ 杯盘狼籍 ”。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 宋 苏轼 《前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美娘 ﹞醉眼矇矓,看见房中灯烛辉煌,杯盘狼籍。”词语解释:赃污狼藉 拼音:zāng wū láng jí
谓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三国志·魏志·武帝纪》:“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汚狼藉。” 唐 白居易 《贬于尹躬洋州刺史制》:“中书舍人 于尹躬 ,其弟 皋謨 ,赃汚狼藉。”
贓汙狼藉:同“ 赃汚狼藉 ”。 《陈书·蔡景历传》:“﹝ 蔡景歷 ﹞以在省之日,赃污狼藉,帝令有司按问。”《陈书·宗元饶传》:“时 合州 刺史 陈裦 赃污狼藉,遣使就渚敛鱼,又於六郡乞米,百姓甚苦之。”词语解释:它它藉藉 拼音:tā tā jí jí
交错杂乱。《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不被创刃而死者,它它藉藉,填阬满谷,掩平弥泽。” 颜师古 注:“ 郭璞 曰:‘言交横也。’它,音徒何反。”词语解释:碧藉藉 拼音:bì jí jí
形容绿草杂乱的样子。 清 吴嘉纪 《我昔五首效袁景文》诗之三:“我昔避乱走三夜,芜塍倦魂碧藉藉。”词语解释:声名狼藉 拼音:shēng míng láng jí
形容行为不检点,名声极差。语出《史记·蒙恬列传》“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於诸侯” 唐 司马贞 索隐:“言其恶声狼籍,布於诸国。”《廿载繁华梦》第三三回:“因 汪太史 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於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 汪某 居首,是此人断非 金督 所喜欢者。”《清史稿·尹壮图传》:“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声名狼藉了,还有人要我教书吗?”亦作“ 声名狼籍 ”。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成不平,声名狼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