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龙虎 拼音:lóng hǔ
(1).龙与虎。 晋 王嘉 《拾遗记·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尅伐;未用之时,常於匣里如龙虎之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駞、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
(2).喻英雄俊杰。 三国 魏 应璩 《与尚书诸郎书》:“二三执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会。” 唐 李白 《古风》之一:“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 秦 。”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诗人猛士杂龙虎, 楚 舞 吴 歌乱鹅鸭。”自注:“坐客三十餘人,多知名之士。” 王十朋 注:“ 崔班 《灼灼歌》:坐中之客皆龙虎。” 宋 周必大 《益公题跋·跋刘仲威兰亭序》:“ 晋 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 右军 又 晋 人之龙虎也。” 清 孙致弥 《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龙虎亲军三十万,登坛空想 霍嫖姚 。”
(3).指君臣。 宋 王清惠 《满江红》词:“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説。”
(4).五色斑斓貌。《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 ﹞入 关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唐 李白 《游泰山诗》之六:“想象鸞凤舞,飘颻龙虎衣。”
(5).喻炳焕的文章。
(6).道教语。指水火。 唐 李咸用 《送李尊师归临川》诗:“尘外烟霞吟不尽,鼎中龙虎伏初驯。” 宋 苏轼 《和章七出守湖州》之二:“鼎中龙虎黄金贱,松下龟蛇緑骨轻。” 宋 朱熹 《〈周易参同契〉考异》:“坎离水火龙虎鈆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龙也,汞也;气,火也,离也,虎也,鈆也。”《老残游记》第九回:“既不是寂灭虚无,又不是铅汞龙虎。”
(7).堪舆家语。指墓左右两边的土堆。左为青龙,右为白虎。 明 缪希雍 《葬经翼·四兽砂水篇七》:“贴身左右二砂,名之曰龙虎者,以其护衞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曰青龙蜿蜒,白虎驯頫。”
(8).《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晋 张勃 《吴录》:“ 刘备 曾使 诸葛亮 至京,因覩 秣陵 山阜,叹曰:‘ 钟山 龙盘, 石头 虎踞,此帝王之宅。’”后以“龙虎”借指 南京 。 清 金綎 《采石矶》诗:“龙虎一失险,洪波空荡漾。鬱鬱松柏枝, 钟山 日相望。”词语解释:猛虎 拼音:měng hǔ
即老虎。例如:猛虎下山。词语解释:豺虎 拼音:chái hǔ
(1).豺与虎。泛指猛兽。《诗·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晋 张载 《七哀诗》:“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山豗谷汹豺虎嘷,万木尽拔乘波涛。” 清 陈鹏年 《新春杂感次韵和中山》:“蛟螭蟠地轴、豺虎踞天关。”
(2).喻凶狠残暴的寇盗、异族入侵者。 汉 王粲 《七哀诗》:“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唐 杜甫 《久客》诗:“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当时 燕 蓟 沦于 契丹 不能取,是中国与豺虎杂此土以处也。” 清 徐昂发 《铁岭关》诗:“缅昔豺虎鬭,百战争要害。” 邓中夏 《过洞庭》诗:“问今为何世?豺虎满道路。”词语解释:射虎 拼音:shè hǔ
(1).指 汉 李广 和 三国 吴 孙权 射虎的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 右北平 ,射虎,虎腾伤 广 , 广 亦竟射杀之。”
(2).诗文中常用以形容英雄豪气。 宋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词之二:“插架牙签万轴,射虎南山一骑,容我揽鬚不?” 叶剑英 《远望》诗:“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3).猜灯谜。灯谜亦名灯虎,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四回:“正是:门前榜出雕虫技,座上邀来射虎人。未知所列各条灯谜,均能射中否?”词语解释:貔虎 拼音:pí hǔ
亦作“豼虎”。
(1).貔和虎。亦泛指猛兽。 三国 魏 阮籍 《搏赤猿帖》:“僕不想歘尔梦搏赤猿,其力甚於貔虎。” 明 王世贞 《将军行》:“翩翩执金吾,緹骑类貔虎。”
(2).比喻勇猛的将士。《后汉书·光武帝纪赞》:“ 寻邑 百万,貔虎为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驱貔虎,奋尺劒,入紫微,升帝道。”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阶下豼虎士,幕中鸳鷺行。” 明 孙贲 《送翰林典籍张敏行之官西上》诗:“九重下詔徵貔虎,推轂上将开都府。”
(3).比喻桀骜不驯的武夫。 宋 苏辙 《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自祖宗以来,以管军八人总领中外师旅,内以弹压貔虎,外以威服夷夏。”词语解释:白虎 拼音:bái hǔ
(1).白额虎。《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世 梦白虎啮其左驂马,杀之,心不乐。” 汉 张衡 《西京赋》:“东海 黄公 ,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
(2).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的总称。 汉 贾谊 《惜誓》:“苍龙蚴虬於左驂兮,白虎骋而为右騑。”《史记·天官书》:“参为白虎。”《后汉书·郎顗传》:“罚者曰白虎,其宿主兵。” 李贤 注:“《天官书》曰:‘参为白虎……下有三星,曰罚,为斩艾之事。’故主兵。”《封神演义》第七一回:“南分朱雀北玄武,东按青龙西白虎。” 清 冯桂芬 《释鹑》:“以鶉火为凤,方与苍龙、白虎、元武相称。”
(3).特指迷信传说中的凶神。《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白虎临身日,临身必有灾。” 严敦易 校注:“白虎,星命迷信里面的凶神。”《协纪辨方书》引《人元秘枢经》:“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
(4).饰白虎图像的军旗。《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陈澔 集说:“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以为旗章。”《吴子·治兵》:“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於下。”
(5). 汉 宫殿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三辅黄图·汉宫》:“ 凤凰 通 光曲臺 、 白虎 等殿。” 唐 白居易 《东南行》:“议高通 白虎 ,諫切伏青蒲。” 黄葆桢 《张星伯席上呈徐班侯先生》诗:“蟹行文字来瀛海,六籍笙簧 白虎 空。”参见“ 白虎观 ”。
(6).古代杂伎中扮演的形象。《魏书·乐志》:“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絙百尺、长趫、缘橦、跳丸、五案以备百戏。”
(7).石灰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一·石灰》。
(8).豆腐的别名。 清 赵翼 《儒餐》诗:“儒餐自有穷奢处,白虎青龙一口吞。”自注:“俗以豆腐青菜为青龙白虎汤。”
词语解释:白虎观 拼音:bái hǔ guān
汉宫观名。在 未央宫 中。《后汉书·章帝纪》:“﹝ 建初 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 白虎观 ,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如 孝宣 甘露 、 石渠 故事,作《白虎议奏》。” 清 曹寅 《哭东山修撰》诗:“辉煌 白虎观 ,灭没青藜枝。”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石经》:“ 汉灵帝 时,立‘五经’石碑於 白虎观 , 蔡邕 等为之校刊。”词语解释:九虎 拼音:jiǔ hǔ
指 王莽 的九个将军。《汉书·王莽传下》:“﹝ 王莽 ﹞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后汉书·冯衍传上》:“﹝皇帝﹞破百万之陈,摧九虎之军,雷震四海,席卷天下。”后用以喻强悍之军。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朝兵减灶,夜营多鼓,箭丽六麋,锋摧九虎。” 宋 苏舜钦 《难易言》诗:“排罗婴儿拒九虎,未若以道干贵权。”词语解释:伏虎 拼音:fú hǔ
(1).蹲伏着的老虎。《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 明 徐渭 《伏虎画赞》:“我观伏虎,曲蟠以枕。”
(2).制伏猛虎。亦比喻降伏凶人。 明 沉璟 《义侠记·释义》:“因此上屈弓腰,舒猿臂;要降龙,思伏虎。”《封神演义》第八二回:“伏虎降龙为第一,擒妖缚怪任纵横。” 陈毅 《悼罗炳辉将军》诗:“自有擎天手,伏虎又降龙。”
(3).即虎子。状似蹲兽的尿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道士便盛击鼓,召请诸神。魅乃取伏虎,于神座上吹作角声音。”《骈雅·释器》:“伏虎、楲窬,溺器也。”词语解释:金虎 拼音:jīn hǔ
(1).指西面方向。语出《淮南子·天文训》:“西方金也……其神为 太白 ,有兽白虎。” 唐 吕温 《凌烟阁勋臣颂·刘夔公宏基》:“ 夔公 峥嶸,金虎之精。”
(2).西方七宿的通称。《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 望舒 离金虎, 屏翳 吐重阴。” 李善 注:“《汉书》曰:西方,金也……然西方七星,毕昴之属,俱白虎也。” 刘良 注:“毕星,西方宿,故云金虎也。”
(3).指金星和昴星。古人以为金星与昴宿相近系兵乱之象。《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大辰匿耀,金虎习质。” 李善 注:“《石氏星经》曰:昴者,西方白虎之宿也。太白者,金之精。太白入昴,金虎相薄,主有兵乱也。” 唐 李嘉祐 《润州杨别驾宅送蒋九侍御收兵归扬州》诗:“冷气清金虎,兵威壮铁冠。”
(4).指太阳。 南朝 梁 刘孝绰 《望月有所思》诗:“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 五代 谭用之 《江边秋夕》诗:“吟期汗漫驱金虎,坐约丹青跨玉鱼。” 明 何景明 《后白菊赋》:“金虎兮屏舍,白帝兮徂驾。”
(5).比喻国君所亲厚的小人。《文选·张衡〈东京赋〉》:“始於宫邻,卒於金虎。” 李善 注:“ 应劭 《汉官仪》曰:不制之臣,相与比周。比周者,宫隣金虎。宫隣金虎,言小人在位,比周相进,与君为隣,贪求之德坚若金,谗谤之言恶若虎也。”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金虎知难动,毛釐亦耻言。” 清 钱谦益 《癸未元日》诗:“禁城云护铜龙晓,阁道风迴金虎清。”
(6).器物上的虎形金属装饰。 唐 韩湘 《言志》诗:“寳鼎存金虎,元田养白鸦。” 宋 米芾 《书史》:“研滴须琉璃,镇纸须金虎。”
(7).指虎。 元 张可久 《人月圆·吴门怀古》曲:“山藏金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一本作“ 白虎 ”。
(8).见“金虎臺。”
(9).见“ 金虎符 ”。
词语解释:金虎符 拼音:jīn hǔ fú
古代发兵或表明身份的凭证。《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綬、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九。” 吕向 注:“金虎、竹使符, 汉 家符名。”《元史·兵志一》:“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元史·地理志六》:“ 至元 十七年,命 都实 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 河 源。”亦省称“ 金虎 ”。 元 萨都剌 《送管监司升广西宣慰使》诗:“花驄一日行千里,金虎三珠照百蛮。”词语解释:风虎 拼音:fēng hǔ
古人谓虎啸生风,故以“风虎”指相互感应或关联的事物。 前蜀 杜光庭 《天册巡官何文济为东院生日斋词》:“臣闻天地分灵,君臣定位,必资辅赞,用致昇平,犹风虎以相须,若云龙而感契。” 宋 范仲淹 《四德说》:“夫享者,何也?道之通者也……於物为云龙,为风虎,为鱼水,其迹异,其道同,统而言之,则嘉之会也。”参见“ 风从虎,云从龙 ”。 词语解释:铜虎 拼音:tóng hǔ
见“ 铜虎符 ”。
词语解释:铜虎符 拼音:tóng hǔ fú
汉 代发兵所用的铜制虎形兵符。后亦借指官印。《史记·孝文本纪》:“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司马贞 索隐:“《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古今注》云‘铜虎符银错书之’。 张晏 云‘铜,取其同心也’。” 唐 岑参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诗:“手把铜虎符,身总丈人师。”亦省作“ 铜符 ”、“ 铜虎 ”。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易简成功,偃铜符於鹤仗。”《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遂授 澄 节、铜虎、竹使符,御仗左右,仍行 恒州 事。” 清 陈维崧 《百字令·送钮书城之任项城》词:“綬染红桃,符分铜虎,差足云豪耳。”词语解释:狼虎 拼音:láng hǔ
(1).狼与虎。 汉 焦赣 《易林·大畜之复》:“狼虎结谋,相聚为儔,同嚙牛羊,道絶不通,病我商人。”《说岳全传》第七一回:“来至一个村中,俱是恶狗,形如狼虎一般。”
(2).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追逮证验,穷根寻叶,狼虎满路,狴牢充塞。” 唐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鸞皇婴雪刃,狼虎犯云屏。”《三国演义》第二六回:“欲离万丈蛟龙穴,又遇三千狼虎兵。”词语解释:熊虎 拼音:xióng hǔ
(1).熊与虎。 汉 张衡 《西京赋》:“熊虎升而挐攫,猿狖超而高援。” 三国 魏 阮籍 《元父赋》:“崇陵崔巍,深溪峥嶸,美类不处,熊虎是生。”
(2).指熊与虎的图案,古代旗帜上的徽识。因以借指旗帜。《周礼·春官·司常》:“熊虎为旗,鸟隼为旟。”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翠华卷飞雪,熊虎亘阡陌。” 仇兆鳌 注:“熊虎,将士之旗。”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吐谷浑》:“烈烈旆其旗,熊虎杂龙蛇。”
(3).比喻凶猛,勇猛。《左传·宣公四年》:“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 若敖氏 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刘备 以梟雄之姿,而有 关羽 、 张飞 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瑜 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 干 曰:‘真熊虎之士也。’”
(4).借喻勇猛的将士。 汉 陈琳 《武军赋》:“衝钩竞进,熊虎争先。”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帝曰将军,整尔熊虎,赫赫明明,皇舆出祖。”《北齐书·文襄帝纪》:“扬旌北讨,熊虎齐奋,克復中原。”词语解释:缚虎 拼音:fù hǔ
捆住猛虎。亦喻征服极难征服之人。 唐 李商隐 《太仓箴》:“长如获禽,莫忘缚虎。” 唐 李商隐 《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姑务连鸡,靡思缚虎。”《说岳全传》第六一回:“缚虎难降空致疑,全凭长舌便谋机。仗此黄柑除后患,东窗消息有谁知!”词语解释:老虎 拼音:lǎo hǔ
(1).兽名。虎的通称。 宋 苏辙 《湖阴曲》:“老虎穴中卧,猎夫不敢窥。” 元 王恽 《赵邈龊虎图行》:“耽耽老虎底许来,抱石踞坐何雄哉。”《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我们山里,可就出来一隻硕大的老虎。”
(2).比喻超群出众的人。 宋 何梦桂 《沁园春·寿毅斋思院五十二岁》词:“是词林老虎,文场威凤,人中祥瑞,天下英奇。”《新华月报》1965年第2期:“二十六届同 匈牙利 团体比赛,重要的是打赢 别尔切克 ,这是一只老虎。”
(3).喻指损害国家和公众利益的单位或个人。《人民日报》1984.1.11:“群众先后七次向市委领导揭发 李佐君 多占住房的问题,称他是房老虎。”
(4).喻指对人造成危害的事物。《解放日报》1984.3.26:“如果忽视用电安全,那么,电老虎不讲情面,一旦酿成事故,后悔莫及!”《文汇报》1984.9.9:“ 北京 人多车多,交通拥塞,要降服汽车喇叭这个声老虎谈何容易。”
(5).喻指消耗能源厉害的机器、设备等。《人民日报》1983.12.3:“这个局的船舶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船,是吃油胃口甚大的油老虎。”词语解释:画虎 拼音:huà hǔ
(1).古代的一种风俗。绘虎于门以御凶息疠。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 神荼 与 鬱垒 昆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二人於树下简閲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 神荼 与 鬱垒 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
(2).泛指描绘虎的形象。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包氏 宣州 人,世以画虎名家,而 鼎 最为妙。今子孙犹以画虎为业,而曾不得其髣髴也。”
(3).“画虎类狗”的缩语。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释担受书,废耕学文。画虎既败,学步无成。”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谬知终画虎,微分是醯鸡。” 金 边元鼎 《村舍》诗之二:“学得屠龙无用处,祇如画虎反成羞。” 明 胡应麟 《诗薮·国朝下》:“学 何 不至,不失雕龙;学 李 不成,终类画虎。”参见“ 画虎类狗 ”。
(4).指绘绣的猛虎图像。 前蜀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诗:“紫袍日照金鹅鬭,红旆风吹画虎狞。”
词语解释:画虎类狗 拼音:huà hǔ lèi gǒu
见“ 画虎不成反类狗 ”。词语解释:石虎 拼音:shí hǔ
(1).石刻的虎。古代帝王及贵族、官僚墓前的石刻群中往往包括石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易水》:“其东谓之 石虎冈 ……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粉水》:“ 粉水 旁有 文将军 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脩丽。”
(2).似虎的石头。 隋 卢思道 《从军行》:“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宋史·元达传》:“ 达 私喜曰:‘我闻 李将军 射石虎饮羽,今树为我断,岂神助歟?’”词语解释:骑虎 拼音:qí hǔ
犹言骑虎难下。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四折:“俺 吕布 兄弟打了 董卓 一拳,已做骑虎之势不两立了。” 清 严长明 《至回心石舍晚迟媪神洞》诗:“欲退谅不能,竟进无乃鲁。怀疑方据狐,厥势已骑虎。” 沙汀 《淘金记》十一:“他现在成了骑虎之势,想下台都下不了啊。”词语解释:捋虎 拼音:luō hǔ
见“ 捋虎鬚 ”。
词语解释:捋虎须 拼音:luō hǔ xū
《三国志·吴志·朱桓传》“臣疾当自愈”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 桓 奉觴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鬚,无所復恨。’ 权 冯几前席, 桓 进前捋鬚曰:‘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鬚也。’ 权 大笑。”后因以“捋虎鬚”喻撩拨强有力者,谓冒风险。 唐 韩偓 《安贫》诗:“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鬚。”《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睦州陈尊宿》:“师曰:‘説甚待来,即今便打。’随后便掌。 檗 曰:‘这风颠汉来这里捋虎鬚。’”《水浒传》第五回:“好却甚好,只是不要捋虎鬚。” 明 茅僧昙 《闹门神》:“顺风耳,你传去説,我不是好惹的,他休轻捋虎鬚者。” 清 黄遵宪 《大狱》诗之一:“事竟成狙击,危同捋虎鬚。” 宋 苏轼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骑鲸遁沧海,捋虎得綈袍。”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犯鳞捋鬚,考槃独寐。”词语解释:艾虎 拼音:ài hǔ
古俗,端午日采艾制成虎形的饰物,佩戴之谓能辟邪祛秽。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掺艾虎》:“《岁时杂记》:‘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 《端五帖子》云:‘釵头艾虎辟羣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词语解释:两虎 拼音:liǎng hǔ
比喻两雄,两个强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两虎共鬭,其势不俱生。”《后汉书·寇恂传》:“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鬭?今日朕分之。’”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三:“ 赵 倚两虎鬭, 晋 为六卿分。”《宋史·张俊传》:“臣尝语 世忠 俊 ,陛下倚此二大将,譬如两虎,固当各守藩篱,使寇不敢进。”词语解释:分虎 拼音:fēn hǔ
将虎状符节的一半给受封者作为信物。谓授与官爵。《后汉书·宦者传序》:“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既而分虎出守,以囊被见嗤。” 唐 黄滔 《鄜畤李相公》诗:“分虎名高初命相,攀龙迹下愧登门。”词语解释:探虎 拼音:tàn hǔ
比喻不畏艰难。 南唐 李中 《送相里秀才之匡山国子监》诗:“已能探虎穷《骚》《雅》,又欲囊萤就典坟。”词语解释:暴虎 拼音:bào hǔ
(1).空手和老虎搏斗。《诗·郑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 毛 传:“暴虎,空手以搏之。”《汉书·匡衡传》:“ 郑伯 好勇,而国人暴虎。”《新唐书·锺传传》:“﹝ 传﹞ 戒诸子曰:‘士处世尚智与谋,勿效吾暴虎也。’”
(2).凶猛的老虎。《孔子家语·正论》:“小子识之,苛政猛於暴虎。”词语解释:三虎 拼音:sān hǔ
(1).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著称的三人。指 东汉 贾彪 兄弟三人。《后汉书·党锢传·贾彪》:“ 彪 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 彪 最优,故天下称曰:‘ 贾氏 三虎, 伟节 ( 彪 字)最怒。’” 南朝 陈 徐陵 《代梁贞阳侯与荀昂兄弟书》:“ 贾氏 三虎,岂独贵於前修; 荀 家八龙,信服在於今日。” 唐 元稹 《曲江老人》诗:“雄推三虎 贾 ,群擢八龙 荀 。”
(2).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著称的三人。指 宋 代 杨紘 、 王鼎 、 王绰 三人。《宋史·杨紘传》:“ 紘 御下急……与 王鼎 、 王绰 ,号‘江东三虎’。”《宋史·王鼎传》:“ 鼎 提点 江 东刑狱,与转运使 杨紘 ,判官 王绰 ,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於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
(3).指三个凶恶如虎的人。《宋史·宗室传四·彦倓》:“邑民 潘氏 兄弟横邑中,号‘三虎’…… 彦倓 白其守,治之。”词语解释:虓虎 拼音:xiāo hǔ
咆哮怒吼的虎。多用来比喻勇士猛将。《诗·大雅·常武》:“进厥虎臣,闞如虓虎。” 毛 传:“虎之自怒虓然。”《后汉书·庞参传》:“ 宣王 立中兴之功, 文帝 建 太宗 之号。非惟两主有明叡之姿,抑亦扞城有虓虎之助。” 宋 苏轼 《余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戏为作此诗》:“长桥不肯躡,径度清深浦;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 黄忏华 《亡友周仲穆哀辞》:“飞龙虚出骨,虓虎正争嘷。”词语解释:卧虎 拼音:wò hǔ
(1).比喻执法严峻或作战勇猛者。《后汉书·酷吏传·董宣》:“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魏书·李崇传》:“所向摧破,号曰‘卧虎’,贼甚惮之。”
(2).喻官职的尊严。 晋 傅咸 《司隶校尉教》:“司隶校尉,旧号‘卧虎’,诚以举纲而万目理,提领而众毛顺。”按, 汉 置司隶校尉,权任甚重,历代相承, 唐 废。
(3).比喻残暴凶横之人。《后汉书·宦者传·单超》:“其后四侯转横,天下为之语曰:‘ 左 回天, 具 独坐, 徐 卧虎, 唐 两墯。’”
(4).比喻山势。 元 王恽 《游万固寺》诗:“连山一卧虎,矫首尽两戒。”词语解释:兕虎 拼音:sì hǔ
(1).兕与虎。泛指猛兽。《老子》:“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汉 张衡 《西京赋》:“威慑兕虎,莫之敢当。”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赴白刃而忘生,格兕虎於林谷者,勇人也。”
(2). 孔子 在 陈 绝粮,弟子有怨意,因召 子路 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见《史记·孔子世家》。后用为道衰不遇之典实。 宋 苏轼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吾道其非耶?野处岂兕虎!” 清 顾炎武 《与人札》:“老仁兄闭户著书,穷探今古,以视弟之久客边塞,歌兕虎而畏风波者,夐若霄凡之隔矣。”词语解释:乳虎 拼音:rǔ hǔ
(1).育子的母虎。《汉书·酷吏传·义纵》:“ 宁成 为 济南 都尉,其治如狼牧羊……号曰:‘寧见乳虎,无直 宁成 之怒。’” 颜师古 注:“猛兽产乳,养护其子,则搏噬过常,故以喻也。” 清 魏源 《筹海篇二》:“来如乳虎,败如鸟散,则骚在民。”
(2).初生的小虎。 汉 贾谊 《新书·胎教》:“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宋 陆游 《秋晚》诗:“老羆尚欲身当道,乳虎何疑气食牛。”《说岳全传》第五六回:“插下蔷薇有刺藤,养成乳虎自伤生。”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老年人如瘠午,少年人如乳虎。”词语解释:刺虎 拼音:cì hǔ
(1).杀虎。 战国 时 陈畛 说 秦惠王 ,引 卞庄子 刺虎为喻,先待 齐 楚 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见《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后因以“刺虎”为一举两得之典实。 南朝 陈 徐陵 《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胡羯凭陵,方踰 汾 潞 ,刺虎之势,时期 卞生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席益 为参政……阳与 吕 合而阴与 徐 交也。 吕 既出而欲为刺虎之术,竟不能就而反被逐。”
(2).中草药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刺虎》﹝集解﹞引 苏颂 曰:“生 睦州 ,凌冬不凋,采根、叶、枝入药。味甘。主治一切肿疼风疾。”
(3).昆剧传统剧目。 清 传奇《虎口馀生》之一出(一般多误为《铁冠图》之一出)。写 明 将 周遇吉 兵败 代州 ,回 宁武关 别母,其母责令再战,并先令媳、孙自尽,然后放火自焚。 周 出战,被 闯王 部将射伤,后自尽。词语解释:雕虎 拼音:diāo hǔ
即虎。虎身毛纹如雕画,故名。《后汉书·张衡传》:“执雕虎而试象兮,阽 焦原 而跟止。” 李贤 注:“彫虎,有文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夫草虫鸣则阜螽跃,雕虎啸而清风起。”《旧唐书·郑畋传》:“雕虎啸以风生,应龙驤而云起。”
彫虎:即虎。以身有斑纹,似雕画而成,故称。 汉 张衡 《思玄赋》:“执彫虎而试象兮,阽 焦原 而跟趾。” 唐 李白 《梁甫吟》:“手接飞猱搏彫虎,侧足 焦原 未言苦。” 词语解释:搏虎 拼音:bó hǔ
打虎。亦以喻有勇力或气势磅礴。《孟子·尽心下》:“ 晋 人有 冯妇 者,善搏虎,卒为善士。”《淮南子·缪称训》:“ 中行繆伯 ,手搏虎。” 柳亚子 《有怀章太炎邹威丹两先生狱中》诗之二:“泣麟悲凤佯狂客,搏虎屠龙《革命军》。”词语解释:玉虎 拼音:yù hǔ
(1).虎形的玉器或装饰物。 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 始皇 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 金 元好问 《过晋阳故城书事》诗:“东闕苍龙西玉虎,金雀觚稜上云雨。”
(2).白虎。 北周 庾信 《为齐王进白兔表》:“臣闻舆图欲远,则玉虎晨鸣;辙迹方开,则银獐入贡。” 清 朱鹤龄 《咏雪狮子十韵》:“岂是金牛出,还疑玉虎鸣。”
(3).井上的辘轳。 唐 李商隐 《无题》诗:“金蟾囓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 清 纳兰性德 《虞美人》词:“緑阴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 林学衡 《无题杂诗》:“玉虎丝牵惹恨长,瘦腰谁似 沉东阳 。”词语解释:黑虎 拼音:hēi hǔ
(1).黑毛虎。《元史·世祖纪十三》:“乙酉,遣 麻速忽 、 阿散 乘传诣 云南 ,捕黑虎。”
(2).指脸色变得阴沉严肃。 徐光耀 《平原烈火》十九:“ 周岩松 二话不说,黑虎起眼来,吓吓冷笑一声说:‘现洋!’” 古华 《浮屠岭》三:“ 田发青 黑虎着脸膛,回了 姜师功 一嘴。”
(3).体魄黑而健壮貌。 柯云路 《星星》二七:“是个黑虎矮壮、眼睛黑炯炯有点儿军人目光的中年汉子。”词语解释:白额虎 拼音:bái é hǔ
猛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自新》:“ 义兴 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 唐 王维 《老将行》:“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 鄴下 黄鬚儿 。”词语解释:跨虎 拼音:kuà hǔ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十载:“ 顺阳 南乡 杨丰 ,与息名 香 於田获粟,因为虎所噬。 香 年十四,手无寸刃,直搤虎颈, 丰 遂得免。”后因以为典。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三折:“ 杨香 为父跨虎曾行李。”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且问你那跨虎的 杨香 。”《雍熙乐府·斗鹌鹑》:“ 贾氏 诛龙, 杨香 跨虎。”词语解释:蝇虎 拼音:yíng hǔ
蜘蛛的一种。体小脚短,色白或灰,不结网。常在墙壁上捕食苍蝇和其他小虫。俗称苍蝇老虎。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蝇虎……形似蜘蛛而色灰白,善捕蝇。”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得雋蝇虎健,相残雀豹趟。” 宋 梅尧臣 《宿州河亭书事》诗:“林中鵶舅狞,席上蝇虎攫。”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小儿取壁间蝇虎十餘枚,寘甖中,缄其口,乃捕蝇数十,下投之,令争噉。”词语解释:神虎 拼音:shén hǔ
即 神虎门 。 南朝 建康 皇宫西首宫门名。相传 南朝 梁 陶弘景 曾在此门挂衣冠而上书辞禄。 宋 李纲 《与程给事书》:“愿挂冠 神虎 ,乞骸骨以归山林。”参见“ 神武挂冠 ”。
词语解释:神武挂冠 拼音:shén wǔ guà guān
南朝 梁 陶弘景 “家贫,求宰县不遂。 永明 十年,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故置吾兄於 箕山 吹瓢、 桐江 垂钓之间,而兄不受;置吾兄於 神武 挂冠、 华 顶高眠之间,而兄亦不受。”词语解释:履虎 拼音:lǚ hǔ
见“ 履虎尾 ”。
词语解释:履虎尾 拼音:lǚ hǔ wěi
踩踏虎尾。喻身蹈危境。《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王弼 注:“履虎尾者,言其危也。”《后汉书·荀淑荀爽传论》:“ 荀公 之急急自励,其濡跡乎?不然何为违贞吉而履虎尾焉?”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亦既豹变,刚柔蔚文,曷履虎尾,丧其匹羣!” 明 李贽 《史阁叙述》:“履虎尾者必使不至於咥人而后亨,而世实未有履虎尾而不咥者。”亦省作“ 履虎 ”。《梁书·武帝纪上》:“ 江 淮 扰逼,势同履虎。” 唐 李白 《秦女休行》:“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词语解释:方虎 拼音:fāng hǔ
方叔 、 召虎 的并称。为 周宣王 时贤臣,有中兴之功。《文选·扬雄〈赵充国颂〉》:“昔 周 之 宣 ,有 方 有 虎 ,诗人歌功,乃列于《雅》。” 张铣 注:“ 方 ,谓 周 卿士 方叔 也。 虎 , 召穆 公名。《诗·小雅》云:‘ 方叔 涖止,其车三千。’《诗·大雅》云:‘王命 召虎 ,式辟四方。’美其有中兴之功。” 王闿运 《哀江南赋》:“惟圣人之绍兴,軼啟丁而嗣主,德希盛於 黄 农 ,贤梦求於 方 虎 。”词语解释:文虎 拼音:wén hǔ
(1).虎皮有文采,故称虎为文虎。《山海经·海外南经》:“ 狄山 , 帝尧 葬于阳, 帝嚳 葬于阴。爰有熊、羆、文虎。” 郭璞 注:“彫虎也。”
(2).有文饰的虎形器具。《后汉书·舆服志上》:“乘舆、金根、安车、立车……文虎伏軾,龙首衔軛。”
(3).灯谜的别称。以古籍中文句、诗句或人名、地名为谜底的谜语。形容猜谜如射虎难中,故称。又称灯虎。词语解释:市虎 拼音:shì hǔ
(1).市中的老虎。市本无虎,因以比喻流言蜚语。语本《韩非子·内储说上》:“ 庞恭 与太子质於 邯郸 ,谓 魏王 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 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 邯郸 之去 魏 也远於市,议臣者过於三人,愿王察之。’” 汉 王充 《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夫渐渍之久,则胶漆解坚;浸润之至,则骨肉乖析;尘羽之积,则沉舟折轴;三至之言,则市虎以成。”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遂致樊蝇之集,遽成市虎之疑。” 周伟仁 《痛哭周烈士实丹》诗:“不信谗言工市虎,几多血泪化寃禽。”
(2).比喻横行市井的恶霸。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三官保》:“邻里畏惮,号为 花豹子 ,以其美而暴戾也。更有 佟 某,号 佟韦驮 ,亦城北之市虎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放告》:“又有棍蠹,拴通市虎,恐吓乡愚,索诈鱼肉。”
(3).旧时称行于市区的汽车。以其易伤人,故称。词语解释:文中虎 拼音:wén zhōng hǔ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上:“﹝ 谢希深 ﹞以启事謁见 大年 ,有云‘曳铃其空上,念无君子者,解组不顾公,其如苍生何!’ 大年 自书此四句于扇曰:‘此文中虎也。’”后以“文中虎”指擅长诗文的人。 宋 刘才邵 《勒兵行》:“监丞健笔文中虎,须臾作歌继《常武》。” 宋 刘克庄 《送黄舒文赴钦教》诗:“博士文中虎,垂髫已定交。”词语解释:鱼虎 拼音:yú hǔ
(1).水鸟名。产 江 淮 间,大者名翠鸟,小者名翠碧。一名鱼师,一名鱼狗。能捕食鱼,故名。 宋 陆游 《园中杂咏》之二:“鱼虎飞照水,意若爱翠裾。”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鱼狗》:“鱼虎、鱼师,翠碧鸟。”参见“ 鱼狗 ”。
(2).鱼名。又名泡鱼。形似河豚,背扁而褐,腹圆而白,体面有刺,遇敌则腹胀刺立以自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四·鱼虎》﹝集解﹞引 陈藏器 曰:“生南海,头如虎,背皮如蝟有刺,着人如蛇咬。” 明 杨慎 《异鱼图赞·鲛》:“天渊鱼虎,老化为鮫,其皮朱文,可饰弓刀。”
词语解释:鱼狗 拼音:yú gǒu
鸟类的一属。嘴长而尖,有的种类头部有冠状的羽毛。常栖息在小溪附近的树上,捕食水中鱼虾。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鱼狗》﹝集解﹞引 陈藏器 曰:“此即翠鸟也。穴土为巢。大者名翠鸟,小者名鱼狗。青色似翠,其尾可为饰,亦有斑白者。俱能水上取鱼。”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鱼狗》:“鱼狗,《尔雅》谓之鴗,又曰天狗,大如燕,喙尖长,足短色红,能在水面捕食小鱼,如猎狗然,故名。”参见“ 鱼虎 ”。词语解释:二虎 拼音:èr hǔ
(1).方言。莽撞;大胆。 周洁夫 《变化》:“他表面看来有股二虎劲,实底子挺刁巧。” 苗培时 《矿山烈火》:“对那些胆小,还不敢扔的,那些二虎的工人,就向他说:‘好!你还和资本家留一手吗?’”
(2).方言。傻气。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八:“看你这二虎,人家不要的,你们捡回来。”原注:“傻里傻气。”词语解释:腾虎 拼音:téng hǔ
奔腾的虎。 唐 王昌龄 《城傍曲》:“射杀空营两腾虎,迴身却自佩弓鞘。”词语解释:飞虎 拼音:fēi hǔ
鼯鼠一类的动物。 清 闵叙 《粤述》:“ 潯州府 贵县 山中出飞虎。云,间岁一见,或攫人首,啄食其脑。余于 潯 守处见其皮,长尺餘,如黄犬形,前二足,皮特丰阔,为翅,然其斑纹不似山君。一云, 湖南 山中人多縋附崖谷,採取木耳,或遇飞虎,扑绳既断,盖其翅甚利,然不闻食人。”词语解释:貙虎 拼音:chū hǔ
(1).即貙。《尔雅·释兽》“貙,似貍” 晋 郭璞 注:“今貙虎也,大如狗,文如貍。”
(2).貙和虎。亦泛指猛兽。《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教熊、羆、貔、貅、貙、虎,以与 炎帝 战於 阪泉 之野。” 司马贞 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貙虎虣闞,不能威蚊虻。” 清 宋荦 《赠太仆卿高公挽诗》:“ 乌石峰 高穴貙虎,赤狐跳踉黄狨舞。”
(3).比喻勇猛的武士。 清 叶士宽 《上党》诗:“往恨经貙虎,清时絶鼓鼙。”词语解释:持虎 拼音:chí hǔ
以猛兽皮所作的车饰。《史记·礼书》:“寝兕持虎。” 司马贞 索隐:“持虎者,以猛兽皮文饰倚较及伏軾,故云持虎。”词语解释:水虎 拼音:shuǐ hǔ
传说中的水兽。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至於繁化殊育,诡质怪章,则有江鹅、海鸭、鱼鮫、水虎之类。” 唐 吕岩 《酹江月》词:“水虎潜形,火龙伏体,万丈毫光烈。”词语解释:罴虎 拼音:pí hǔ
喻勇士。《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梁程虔墓志》:“駈率六戎,镇翼羆虎。” 元 陈基 《发吴门》诗:“顾余麋鹿姿,辱参羆虎羣。”词语解释:打虎 拼音:dǎ hǔ
猜谜。《醒世姻缘传》第五八回:“ 相于廷 道:‘脱不了咱两个人,怎行令?喒打虎罢。我説你打,你説我打,喒一递一个家説。’”词语解释:蝎虎 拼音:xiē hǔ
亦作“蝎虎”。
(1).守宫;壁虎。 宋 苏轼 《蝎虎》诗:“黄鷄啄蝎如啄黍,窗间守宫称蝎虎。” 元 乔吉 《水仙子·怨风情》曲:“野蜂儿难寻觅,蝎虎儿乾害死,蚕蛹儿毕罢了相思。”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物性相制》:“壁虎復以尾逗之,迅速缩去,蝎螫之不中,又自中其身,如是者三次,蝎遂不復动,盖已死矣……闻壁虎以是术制蝎,百不失一,盖其以蝎为粮也久矣,故又谓之蝎虎云。”
(2).方言。厉害。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四回劳工,数 牡丹江 那一回蝎虎,二十天,二十宿,没有睡觉,一天吃两顿橡子面,吃了肚子胀,连饿带冻,死的人老鼻子啦。”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十三章二:“这几天的情况可蝎虎啦, 日本 军带了全部伪治安军去山地‘讨伐’。”词语解释:蹈虎 拼音:dǎo hǔ
犹言冒犯虎威。语本《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批鳞不怒,反加锡命之荣;蹈虎无虞,復遂请缨之愿。”词语解释:扼虎
用双手掐住猛虎词语解释:螭虎 拼音:chī hǔ
(1).龙与虎。比喻勇猛的将士。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 唐 杜甫 《壮游》诗:“翠华拥 吴岳 ,螭虎噉豺狼。” 宋 沉与求 《送杜季习游恒山》诗:“勇往都忘去路难,胸吞螭虎气桓桓。”
(2).传说中的龙子之一。亦指器物上的龙形。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引 晋 张华 《博物志》逸篇:“螭虎形似龙,性好文采,故立于碑文上。”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五:“衣饰器皿绘画龙像,呼曰螭虎。按 蔡邕 《独断》:天子璽以玉,螭虎纽。 卫宏 《汉旧仪》云: 秦 以前用金玉朱印,龙虎纽。《正字通》云:或龙或虎为纽,非谓螭虎一物也。今俗连螭读误,合为一物云云。则以龙曰螭虎,自 明 已然。”参阅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二。词语解释:符虎 拼音:fú hǔ
即铜虎符。 汉 制,朝廷授予郡守铜虎符、竹使符,后因以指州郡长官的职权。《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猥辱大命,显授符虎。” 李善 注引《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词语解释:包虎 拼音:bāo hǔ
谓包以虎皮。语本《礼记·乐记》:“ 武王 克 殷 反 商 ……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郑玄 注:“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唐 李白 《发白马》诗:“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参见“ 包戈 ”。
词语解释:包戈 拼音:bāo gē
把武器裹扎起来。谓偃武修文。语本《礼记·乐记下》:“ 武王 克 殷 返 商 ……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孔颖达 疏:“或以虎皮有文,欲以见文止武也。” 宋 欧阳修 《东阁雨中》诗:“瑶图新嗣圣,玉塞久包戈。” 宋 司马光 《辞免馆件札子》:“况圣朝包戈,专以文德怀抚北夷。”词语解释:铅虎 拼音:qiān hǔ
铅汞。炼丹家以为:龙从火里出,虎向水边生。以五行属水之汞为虎之魄,属火之铅为龙之魂,故铅汞亦称“ 铅虎 ”。亦指代人之精神。 宋 张炎 《三姝媚·送舒亦山游越》词:“莫趁江湖鸥鷺。怕太乙炉荒,暗消铅虎。”词语解释:假虎 拼音:jiǎ hǔ
比喻借用他人之势作威作福的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太守》:“ 閒斋 曰:‘人设喻,借人之势以恣威福者曰假虎。’”参见“ 狐假虎威 ”。
词语解释:狐假虎威 拼音:hú jiǎ hǔ wēi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北齐 魏收 《为后魏孝静帝伐元神和等诏》:“谓己功名,难居物下;曾不知狐假虎威,地凭雾积。”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你只会拽耙扶犂,抱瓮浇畦,万言策谁人做的?你待要狐假虎威!”《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居中的人还要扣些谢礼,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债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 曲波 《桥隆飙》九:“十七八个 宋 家人,大人孩子,都有点狐假虎威,现出一派扬眉吐气的神态。”词语解释:撩虎 拼音:liáo hǔ
见“ 撩虎鬚 ”。
词语解释:撩虎须 拼音:liáo hǔ xū
犹捋虎须。谓冒犯虎威,担受风险。 唐 裴铏 《传奇·孙恪》:“无何使我撩虎鬚,几不脱虎口耳。”亦省作“ 撩虎 ”。 清 王夫之 《章灵赋》:“奋残形以殆庶兮,危叹於撩虎。”词语解释:贙虎 拼音:xuàn hǔ
猛虎。 宋 王禹偁 《三黜赋》:“六百里之穷山,唯毒虵与贙虎。” 清 宋琬 《诏狱行》:“遂有羣凶作爪牙,贙虎苍鹰最毛鷙。”词语解释:虬虎 拼音:qiú hǔ
犹龙虎。比喻君臣或贤人。《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虬虎虽惊,风云未和。”一本作“虯虎”。 吕向 注:“虬,龙也。云从龙,风从虎。言未和者,君臣未相应合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鞠歌行》:“譬如虬虎兮来风云,亦如形声影响陈。”词语解释:庚虎 拼音:gēng hǔ
即白虎。指二十八宿中位于西方的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因庚在五方中属西方,故白虎又称“庚虎”。 唐 吕岩 《七言》诗:“庚虎循环餐絳雪,甲龙夭乔迸灵泉。”词语解释:四虎 拼音:sì hǔ
清 苏廷魁 、 陈庆镛 、 朱琦 、 金应麟 为言官,敢犯颜直谏,时称“四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以余所闻, 嘉 道 之间, 苏廷魁 、 陈庆鏞 、 朱琦 为諫院三直,又合吾 浙 金应麟 ,世称四虎。”词语解释:季虎 拼音:jì hǔ
指 东汉 贾彪 。 彪 兄弟三人,并有高名,时称 贾 氏三虎。因 彪 最幼,故称季虎。在兄弟中名望最高,与同郡 荀 氏八龙中名望最高的 荀爽 齐名。见《后汉书·党锢传·贾彪》。 唐 黄滔 《投翰长赵侍郎》诗:“ 贾氏 许频趋季虎, 荀 家因敢謁头龙。”词语解释:逸虎 拼音:yì hǔ
奔跑的老虎。 晋 傅玄 《斗鸡赋》:“意如饥鹰,势如逸虎。”《太平御览》卷八九七引 晋 傅玄 《乘舆马赋》:“来往若鹰鷂,超腾如逸虎。”词语解释:迎虎 拼音:yíng hǔ
古八蜡之一。于腊月农事完毕后迎虎神而祭之,以祈消灭野兽,保护庄稼。《礼记·郊特牲》:“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唐 来鹄 《猫虎说》:“为鼠迎猫,为豕迎虎,皆为害乎食也。”词语解释:松虎 拼音:sōng hǔ
即松毛虫。《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 春梅 ﹞刚转过松墻,只见书童儿在那里弄松虎儿。”参见“ 松毛虫 ”。
词语解释:松毛虫 拼音:sōng máo chóng
昆虫名。成虫是鳞翅目的蛾子,一般为灰褐色或褐色,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幼虫长形,红褐色,花斑显著,两侧有许多长毛,吃松针。对森林危害极大。有的地区称作“松虎”。词语解释:龟虎 拼音:guī hǔ
龟印和虎符。借指官位。 唐 柳宗元 《献弘农公五十韵以毕微志》:“龟虎休前寄,貂蝉冠旧行。”集注引 韩醇 曰:“龟,印也。 卫宏 《汉旧仪》:列侯、丞相、将军,皆黄金印、龟钮……虎,符也, 汉文帝 初与郡守为铜虎符。” 唐 柳宗元 《唐故邕管招讨副使邓君墓志铭》:“参帷幕之任,董龟虎之威。”词语解释:诗虎 拼音:shī hǔ
(1).喻作诗能手。 清 魏源 《秦淮灯船引》:“衣香鬢影天未霜,酒龙诗虎争传觴。” 清 黄遵宪 《玄武湖歌和龙松岑》:“承平公子文章伯,酒龙诗虎争崔嵬。” 钱仲联 笺注:“ 夏树芳 《词林海错》:‘ 唐 罗鄴 与 方干 、 贾岛 齐名,赋《牡丹诗》云:“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时人称为诗中虎。’ 厉鶚 《宋诗纪事》:‘《丹阳集》: 咸平 、 景德 中, 钱惟演 、 刘筠 ,首变诗格,而 扬文公 与之鼎立,号 江东 三虎。’”
(2).用诗句为谜面的谜语。因虎难射中,形容谜的难猜,故名。词语解释:猫虎 拼音:māo hǔ
猫和虎。古代以为有益于农事的神物。《礼记·郊特牲》:“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 唐 陆德明 释文:“蜡祭有八神:先嗇一,司嗇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 清 曹垂灿 《插秧词》:“桔橰未动商羊舞,老农出社迎猫虎。”词语解释:纸虎 拼音:zhǐ hǔ
纸扎的老虎。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水浒传》第二五回:“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吓一交。” 宁调元 《癸丑狱中作》诗之二:“烂羊满地都如梦,纸虎横空任暂狂。”亦称“ 纸老虎 ”。 徐炳昶 《徐旭生西游日记》卷二:“对于内争,或者可以扎个纸老虎,吓吓别人,一旦有外患,结果可不问而知了。”词语解释:班虎 拼音:bān hǔ
即虎。《群音类选·泰和记·苏子瞻泛月游赤壁》:“悟金丹班虎胎中,探明珠驪龙脑上。”词语解释:云虎 拼音:yún hǔ
谓云龙风虎。比喻圣主贤臣之遇合。 宋 王禹偁 《赐汉南国王生辰金银器鞍马诏》:“星辰垂庆,邦国有光。 咎陶 感云虎之祥,克符 帝舜 ; 仲甫 降岳神之质,爰佐 姬周 。”词语解释:帝虎 拼音:dì hǔ
指书中因形近而误刻、误抄的字。《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因以“帝虎”为文字讹误之典。 宋 黄伯思 《校定楚词序》:“此书既古,简册迭传,亥豕帝虎,舛午甚多。” 清 许增 《〈山中白云词〉缀言》:“ 陈眉公 《续祕笈》仅载下卷,以‘乐府指迷’标题,《四库存目》仍其名,中间帝虎陶阴,指不胜屈。”参见“ 鲁鱼 ”、“ 鲁鱼帝虎 ”。词语解释:参虎 拼音:cān hǔ
即参星。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故称。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昔自天狼炳曜,非无战阵之风;参虎扬芒,便有干戈之务。”词语解释:彪虎 拼音:biāo hǔ
猛虎。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爱骑一疋白战马,如彪虎。”《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 汉 室復兴, 曹氏 即灭矣。”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人如彪虎,马若蛟龙,阵似山巖。”词语解释:嵎虎 拼音:yú hǔ
负嵎之虎。语出《孟子·尽心下》。 清 顾炎武 《梓潼篇赠李中孚》诗:“井蛙分骇浪,嵎虎拒巖幽。”参见“ 嵎 ”。词语解释:雏虎
出生不久的幼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