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胡虏 拼音:hú lǔ
秦 汉 时称 匈奴 为胡虏,后世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之通称。《汉书·晁错传》:“臣闻 汉 兴以来, 胡 虏数入边地。”《汉书·王莽传中》:“以 新 室之威而吞 胡 虏,无异口中蚤蝨。”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宋 岳飞 《满江红·写怀》词:“壮志飢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匈奴 血。”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当流贼内乱之时,而胡虏不侵,犹能支也;设使胡虏又大举入寇, 李公 等必束手无策矣。” 太平天囯 杨秀清 萧朝贵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予惟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词语解释:黠虏 拼音:xiá lǔ
狡猾的敌人。《后汉书·伏湛传》:“且 渔阳 之地,逼接 北狄 ,黠虏困迫,必求其助。” 唐 白居易 《备边并将置帅策》:“然后据便宜之地,扼要害之衝,以逸待劳,以寡制众,则虽黠虏无能为也。” 清 谭宗浚 《览海赋》:“此又足慑黠虏之强魂,而资乡閭之捍卫者也。”词语解释:骄虏 拼音:jiāo lǔ
亦作“ 骄卤 ”。 骄横的胡虏。 唐 沉佺期 《王昭君》诗:“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唐 严武 《军城早秋》诗:“更催飞将追骄卤,莫遣沙塲匹马还。” 宋 张元干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柳亚子 《四月二十五日》诗:“从此中原虚正朔,遂令骄虏擅皇都。”词语解释:戎虏 拼音:róng lǔ
古时对西方或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唐 温庭筠 《伤温德彝》诗:“昔年戎虏犯 榆关 ,一败 龙城 匹马还。”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词:“戎虏乱中夏,星歷一周天。”词语解释:降虏 拼音:jiàng lǔ
俘虏。《汉书·公孙弘传赞》:“ 衞青 奋於奴僕, 日磾 出於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后汉书·耿弇传》:“ 子舆 弊贼,卒为降虏耳。” 唐 白行简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每当大敌,用以陷阵,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词语解释:北虏 拼音:běi lǔ
古代对北方 匈奴 等少数民族的蔑称。《后汉书·袁安传》:“ 宪 日矜己功,欲结恩北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北方沙漠之外,不知还有海否?若果有之,则中国与北虏亦在海中矣。”《清史稿·阿哈出传》:“復勅戒 李满住 等毋为北虏诱。”词语解释:征虏 拼音:zhēng lǔ
指 东汉 祭遵 。 遵 封征虏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事见《后汉书·祭遵传》。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词语解释:丑虏 拼音:chǒu lǔ
对敌人的蔑称。《诗·大雅·常武》:“铺敦 淮 濆,仍执丑虏。” 郑玄 笺:“丑,众也……就执其众之降服者也。”《后汉书·和帝纪》:“ 匈奴 背叛,为害久远。赖祖宗之灵,师克有捷,丑虏破碎,遂扫厥庭。”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二》:“ 寇準 气吞丑虏,故能成却敌之功。” 清 钱谦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于京口成服哭临恭赋挽词》之三:“天为摧丑虏,地不爱金银。”词语解释:杂虏 拼音:zá lǔ
旧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称。《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其在 并州 ,名为骄豪。时杂虏数为暴,害吏民。” 唐 皎然 《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诗:“三军成父子,杂虏避封疆。”词语解释:逆虏 拼音:nì lǔ
对叛逆者的蔑称。《后汉书·朱浮传》:“从围城而不救,放逆虏而不讨,臣诚惑之。”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 康成 之里,逆虏望拜; 林宗 之庭,莫不卑肃。” 宋 陆游 《送王景文》诗:“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赵鑑 、 邓璋 ﹞以 土鲁番 书闻,且言逆虏所求不可允。”词语解释:强虏 拼音:qiáng lǔ
强暴的敌人。 唐 薛能 《献仆射相公》诗:“强虏外闻应丧胆,平人相见尽开颜。”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陈毅 《枣园曲》:“试追寻,领导高处,深知人心有嚮背,敢后发制人歼强虏。”词语解释:索虏 拼音:suǒ lǔ
南北朝 时 南朝 对 北朝 的蔑称。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宋书》有《索虏传》。后亦用以称其他少数民族。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 江左 既承正朔,斥彼 魏胡 。故 氐 羌 有録,索虏成传。”《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论》:“ 宋 魏 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胡三省 注:“索虏者,以北人辫髮,谓之索头也。”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近闻索虏自相残,秋风抚剑泪汍澜。” 章炳麟 《箴新党论》:“索虏入 关 以后,党人已絶,而臭味所遗,百年未艾。”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 越 人于是得三大自由,以更生于 越 ,索虏则负无量罪恶,以底于亡。”参见“ 索头 ”。
词语解释:索头 拼音:suǒ tóu
亦作“头虏”。 即索虏。 南北朝 时 南朝 对北方民族的蔑称。《宋书·索虏传》:“ 索头虏 ,姓 托跋氏 ……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 索头 亦其一也。”《南齐书·魏虏传》:“ 索头 猗卢 遣子曰 利孙 将兵救 琨 於 太原 , 猗卢 入居 代郡 ,亦称 鲜卑 ,被髮左袵,故呼为 索头 。”《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又, 索头 什翼犍 疲病昏悖,虽乏贡御,无能为患。”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凡 朱氏 自 邾娄 , 索头 之 朱 自 渴独浑 。”参见“ 索虏 ”。词语解释:系虏 拼音:xì lǔ
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繫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一本作“ 係虏 ”。《晋书·江统传》:“老幼繫虏,丁壮降散。”《宋书·索虏传论》:“强者为转尸,弱者为繫虏。”
(1).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係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太祖 以粮少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然兵连众结,锋鏑布野,恐一朝解散,夕见係虏,是以阻兵屯据,欲止而不敢散也。”《新唐书·萧铣传赞》:“若 铣 力困计殫,以好言自释於下,係虏在廷,抗辞不屈,伪辩易穷,卒以殊死, 高祖 圣矣哉!”
(2).指俘获的人。 唐 刘禹锡 《贺赦表》:“柔远以仁,则还其係虏;赏近以礼,则泽及后昆。”
(3).拘囚,囚系。 晋 陆机 《辨亡论下》:“拔 吕蒙 於戎行,识 潘濬 於係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呜呼! 思文皇后 之死在行在, 烈皇后 之死在宫中, 永明皇后 之死在係虏。虽先后不同,其成仁取义则一也。”词语解释:守钱虏 拼音:shǒu qián lǔ
犹言守钱奴。《后汉书·马援传》:“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賑也,否则守钱虏耳。” 宋 陆游 《悲秋》诗:“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富贵空成守钱虏,吾今何止百宜休。”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彼守钱虏,别有肺腑。苟无势力以压之,虽其至亲好友,少有所求,尚睫毛一寸长,棱棱若不相识。”亦省作“ 守虏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堪叹近富者,唯利之是趋。满盈神鬼恶,往往寄祸沽。用是常自惕,羞为守虏徒。”词语解释:遗虏 拼音:yí lǔ
犹残敌。《魏书·匈奴刘聪等传序》:“唯夫 穷髮 遗虏,未拔根株;徼垂残狡,尚餘栽蘖。” 宋 曾巩 《秋日感事示介甫》诗:“沙磧有遗虏,旌旗多远行。” 宋 陆游 《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文雅风流虽可爱, 关中 遗虏要人平。”词语解释:齐虏 拼音:qí lǔ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汉高祖 刘邦 发兵击 匈奴 , 齐 人 刘敬 以为不可。 高祖 怒,骂 刘敬 曰:“ 齐 虏!以口舌得官,今迺妄言沮吾军。”后人诗文中因以“齐虏”指 刘敬 。 元 戴表元 《〈齐东野语〉序》:“故 庄周 目《齐谐》为滑稽, 汉高 责 齐 虏以口舌。”词语解释:汉虏 拼音:hàn lǔ
被俘的汉族人。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十二为 真 虏、 汉 虏及外镇投充新旧家丁本身,并所生幼子,先年俱不当差,近年同军士二三岁幼丁多有派顶赔粮田地。”词语解释:俘虏 拼音:fú lǔ
亦作“ 俘掳 ”。亦作“ 俘卤 ”。
(1).战争中擒获或被擒获。《晋书·祖逖传》:“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应有百姓妇女,曾经俘掳他处为婢妾者,一任骨肉识认。”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史》:“而《咸通録》言是役也,俘卤百万,总集 相州 ,断六十万人於 漳河 ,血流成川。” 何其芳 《老百姓和军队》:“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 日本 马,他们说:‘那是匹洋马。’”
(2).泛指捉住。 浩然 《艳阳天》第八六章:“追了好半天,总算把 弯弯绕 放出来的鸡全部俘虏了。”
(3).战争中擒获之敌人,或为敌所擒获者。《魏书·太祖纪》:“於俘虏之中擢其才识者 贾彝 、 贾闺 、 晁崇 等与参谋议,宪章故实。”《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隔谷歌》:“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如:不虐待俘虏。
(4).比喻以一种情感、气氛或艺术的力量等吸引、感染或征服对方。 端木蕻良 《琴》:“但是她又是那样的颤抖呵,她恐惧这手臂会将她俘虏。” 徐迟 《三峡记》:“ 祁连山 俘虏了我的心, 青海湖 我一见钟情。”《新华月报》1962年第1期:“这就使作品闪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光彩,具有俘虏听众的魅力。”词语解释:仇虏 拼音:chóu lǔ
指被俘的敌手。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朝为仇虏,夕为上将。”词语解释:捕虏 拼音:bǔ lǔ
(1).亦作“ 捕掳 ”。俘获。《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噲 ﹞攻 宛陵 ,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 贤成君 。”《汉书·匈奴传上》:“其后 汉 出三千餘骑,为三道,并入 匈奴 ,捕虏得数千人还。”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月蚀》:“我从前在甚么书上看过,说是女人用的环镯,都是上古时候男子捕掳异族的女人时所用的枷镣的蜕形。”
(2).指被俘者。 李大钊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那观望形势的 卑士麦 更答应了 介尔士 的要求,送还 法国 的捕虏,援助攻击军。”
(3).捕虏将军的省称。《后汉书·王霸传》:“ 茂 兵精鋭,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 唐 杜甫 《寄董卿嘉荣十韵》:“居然双捕虏,自是一嫖姚。”词语解释:亡虏 拼音:wáng lǔ
逃亡的罪人。《汉书·田儋传》:“ 横 始与 汉王 俱南面称孤,今 汉王 为天子,而 横 乃为亡虏,北面事之,其媿固已甚矣。” 三国 魏 阮籍 《采薪者歌》:“ 留侯 起亡虏,威武赫荒夷。”词语解释:囚虏 拼音:qiú lǔ
(1).罪犯与俘虏。《后汉书·第五种传》:“ 季布 屈节於 朱家 , 管仲 错行於 召忽 ……卒遭 高帝 之成业, 齐桓 之兴伯,遗其亡逃之行,赦其射鉤之讎,拔於囚虏之中,信其佐国之谋,勋效传於百世,君臣载於篇籍。”
(2).指俘虏。 宋 文天祥 《闻马》诗序:“使吾舟迟发一时,顷已为囚虏矣!” 清 唐甄 《潜书·远谏》:“宫殿烧焚,身为囚虏。”词语解释:避虏 拼音:bì lǔ
犹避寇。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六:“初,避虏入 潁阳 ,凡先世奇玩悉弃之,独负枕以行,虏势逼,亦弃於山谷中。” 宋 俞文豹 《吹剑续录》:“ 靖康 初,九祖 秀秀 避虏其中,时大雪新霽,四望林壑,如在玉山璚苑中。”词语解释:反虏 拼音:fǎn lǔ
造反者,反叛者。《汉书·昭帝纪》:“度辽将军 明友 ,前以羌骑校尉将 羌 王侯君长以下击 益州 反虏……有功。”《后汉书·任光传》:“大司马 刘公 将 城头子路 、 力子都 兵百万众从东方来,击诸反虏。” 宋 秦观 《李泌论》:“﹝ 安禄山 ﹞一旦举兵犯顺,天下之人以为反虏,切齿攘袂,惟恐其不灭。”词语解释:奴虏 拼音:nú lǔ
(1).俘虏;奴隶。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父老不辜,幼孤为奴虏。”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 汉王 侮慢人,駡詈诸侯王如奴虏耳。”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不幸而为奴虏之胎,一出世即永为奴虏矣……子子孙孙世袭为隶。”
(2).视作俘虏、奴隶。《史记·项羽本纪》:“及 秦 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 秦 吏卒。”词语解释:塞虏 拼音:sāi lǔ
指塞外之敌。 唐 李白 《塞下曲》之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 汉 家。”词语解释:穷虏 拼音:qióng lǔ
犹言亡国奴。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昔者, 越国 遁弃宗庙,身为穷虏,耻闻天下。”词语解释:猾虏 拼音:huá lǔ
奸狡的敌人。对敌方的蔑称。 宋 陆游 《送张野夫寺丞牧滁州》诗:“逋诛猾虏入槛车,北风吹乾草头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况 备 ( 刘备 )又非人望之所归, 周瑜 以梟雄目之…… 孙权 以猾虏呼之, 亮 独何见而委身焉。”词语解释:寇虏 拼音:kòu lǔ
盗贼;敌人。《墨子·号令》:“诸取当者,必取寇虏,乃听之。” 汉 桓宽 《盐铁论·伐功》:“夫以小国 燕 赵 ,尚犹却寇虏以广地。”《后汉书·南蛮传序》:“ 乔 因其将吏,旬月之閒,破殄寇虏。”《陈书·谢嘏传》:“ 世祖 前后频召之, 嘏 崎嶇寇虏,不能自拔。”词语解释:生虏 拼音:shēng lǔ
俘虏。《战国策·韩策一》:“ 秦 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史记·韩长孺列传》:“ 安国 捕生虏,言 匈奴 远去。”词语解释:首虏 拼音:shǒu lǔ
(1).首级和俘虏。《荀子·儒效》:“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军入塞,凡斩捕首虏万九千级。”《北齐书·斛律光传》:“ 光 亲射 雄 ,杀之,斩捕首虏三千餘级。”
(2).偏指首级。《汉书·李广利传》:“获王首虏,珍怪之物毕陈於闕。” 明 唐顺之 《都督沉紫江生墓碑记》:“或馘,或磔,或剜目截耳,纵之,凡数十人。首虏积至五千餘级。”或专指俘获的敌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遂略 河南 地,至於 陇西 ,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
(3).犹斩获。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中》:“ 秦 无儒,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尚首虏之国不有也。”词语解释:雠虏 拼音:chóu lǔ
(1).被俘的敌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任贤》:“朕拔卿於讎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諫。”
(2).敌寇。 宋 叶适 《代人上书》:“内可以安国家,外可以灭讎虏。”词语解释:老虏 拼音:lǎo lǔ
詈词。犹老奴。 汉 刘向 《说苑·反质》:“ 始皇 望见 侯生 ,大怒曰:‘老虏不良,诽谤而主,迺敢復见我!’”词语解释:獯虏 拼音:xūn lǔ
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文选·王粲〈从军诗〉》:“一举灭 獯 虏,再举服 羌 夷。” 李善 注引 服虔 曰:“ 獯鬻 , 尧 时 匈奴 号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 獯 虏閒衅,劘剥 司 兖 。” 唐 李益 《从军有苦乐行》:“北逐驱 獯 虏,西临復旧疆。”参见“ 獯鬻 ”。
词语解释:獯鬻 拼音:xūn yù
亦作“ 獯粥 ”。
(1).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夏商 时称 獯鬻 , 周 时称 猃狁 , 秦 汉 称 匈奴 。《孟子·梁惠王下》:“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 太王 事 獯鬻 , 勾践 事 吴 。” 赵岐 注:“ 獯鬻 , 北狄 彊者,今 匈奴 也。”《后汉书·南匈奴传》:“昔 獫狁 獯粥 之敌中国,其所由来尚矣。” 李贤 注:“ 周 曰 獫狁 , 尧 曰 熏粥 , 秦 曰 匈奴 。” 明 汪廷讷 《种玉记·捷报》:“休道是 白登 曾此围 高帝 , 獯鬻 犹然屈 太王 。”
(2).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唐 张说 《高宗天皇大帝室钧天之舞乐章》:“化怀 獯鬻 ,兵戢 句驪 。” 清 赵翼 《静观》诗之十三:“或笑此论迂,谓北有 獯鬻 。”词语解释:白虏 拼音:bái lǔ
东晋 时 秦 人对 鲜卑 的蔑称。《晋书·苻坚载记下》:“ 坚 大怒曰:‘吾不用 王景略 ( 王猛 )、 阳平公 ( 苻融 )之言,使白虏敢至於此。’”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夷狄》:“ 秦 人呼 鲜卑 为白虏。”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 慕容部 人皮肤洁白, 晋 士人多买 慕容部 妇女作婢妾。 东晋 明帝 母 荀氏 是 慕容部 人, 晋明帝 须发黄色。 慕容部 被称为白虏或白贼。”词语解释:通虏 拼音:tōng lǔ
与北方的外族勾结。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现报》:“ 嘉靖 末年, 宣 大 总督 杨顺 ,以媚 分宜 之故,诬 沉鍊 左道通虏,绞之於市。”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词语解释:羁虏 拼音:jī lǔ
谓俘虏而羁留。《汉书·金日磾传赞》:“ 金日磾 夷狄亡国,羈虏 汉 庭。”词语解释:轻虏 拼音:qīng lǔ
轻捷剽悍的敌人。 唐 卢纶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诗:“中有重臣承霈泽,外无轻虏犯旌旗。”词语解释:收虏 拼音:shōu lǔ
收捕俘虏。《汉书·霍去病传》:“ 汉 兵即度幕,人马罢, 匈奴 可坐收虏耳。”词语解释:鞑虏 拼音:dá lǔ
旧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清 末特指 清 朝统治者。《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其时 东京 一路百姓,惧怕韃虏,都跟随车驾南渡。”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同盟会的成立》:“以 孙中山 先生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词语解释:敌虏 拼音:dí lǔ
亦作“ 敌卤 ”。 对敌人的蔑称。 三国 魏 曹丕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一本作“ 敌卤 ”。词语解释:驱虏 拼音:qū lǔ
见“ 驱掳 ”。
词语解释:驱掳 拼音:qū lǔ
亦作“ 驱虏 ”。 驱迫掳掠。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或驱虏平人,或赂遗贫民,令作耳目。” 宋 李纲 《论淮西军变札子》:“生灵遭屠戮,官吏被驱掳,数万之众,一朝失之,谁任其咎?” 宋 岳飞 《奏条具襄阳随郢三郡防守状》:“公吏军民自缘久罹兵火,或被驱掳,或遭杀戮。”《前汉书平话》卷上:“ 汉王 传令於众军曰:‘若得 项王 家属,无得驱虏杀害,与吾家属无异矣。’”词语解释:民虏 拼音:mín lǔ
俘获的敌国民众。《礼记·曲礼上》:“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 孔颖达 疏:“民虏,谓征伐所获彼民,以为外虏,故云民虏也。”词语解释:人虏 拼音:rén lǔ
俘虏。《六韬·练士》:“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史记·天官书》:“卒虽众,将为人虏。”词语解释:钞虏 拼音:chāo lǔ
抢劫掳掠。 宋 王安石 《澶州》诗:“城中老人为予语, 契丹 此地经钞虏。”词语解释:蛮虏 拼音:mán lǔ
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我徂我征,伐彼蛮虏。”词语解释:财虏 拼音:cái lǔ
财产和奴仆。 明 陆树声 《清暑笔谈》:“财虏不足言矣,多蓄珍玩,未免落富贵相。”词语解释:臣虏 拼音:chén lǔ
(1).臣仆,俘虏。《韩非子·五蠹》:“ 禹 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脛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於此矣。” 南唐 李煜 《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 沉 腰 潘 鬢消磨。”
(2).奴役。《后汉书·仲长统传》:“夫或曾为我之尊长矣,或曾与我为等儕矣,或曾臣虏我矣,或曾执囚我矣。”词语解释:讨虏 拼音:tǎo lǔ
(1).讨伐敌寇。 北周 王褒 《燕歌行》:“ 充国 行军屡筑营, 阳史 讨虏陷 平城 。” 宋 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时天子念讨虏报仇,功绪未验,昼夜耿耿。” 明 无名氏 《精忠记·兆梦》:“时念儿夫,统兵讨虏,交锋令镇边庭。”
(2).指 孙权 。 曹操 曾表 权 为讨虏将军,领 会稽 太守,故称。《魏书·食货志》:“且 鸿沟 之引 宋 卫 ,史牒具存; 讨虏 之通 幽 冀 ,古迹备在。” 明 鹿善继 《赠李茂林序》:“天下寧有 讨虏 心不稳,而 赤壁 可以鏖兵者?”
(3).掳掠。虏,通“ 掳 ”。《三国志平话》卷上:“杀害命官,讨虏仓库。”词语解释:赀虏 拼音:zī lǔ
古时对 匈奴 的蔑称。《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论》“使译时通,记述随事,岂常也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西戎传》:“ 貲虏 ,本 匈奴 也。 匈奴 名奴婢为貲。”《南齐书·河南传》:“ 河南 , 匈奴 种也。 汉 建武 中, 匈奴 奴婢亡匿在 凉州 界杂种数千人,虏名奴婢为貲,一谓之‘貲虏’。”词语解释:贼虏 拼音:zéi lǔ
对敌寇的贬称。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贼虏忽然而过,未必死伤。” 北齐 魏收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盗憎主人,乃图逆节,拔本塞源,委身贼虏。” 清 唐鉴 《南征》诗之八:“贼虏善深谋,将弁甘久待。”词语解释:逋虏 拼音:bū lǔ
逃寇,流寇。 晋 陆云 《盛德颂》:“逋虏雾散,遗寇云彻。”词语解释:仆虏 拼音:pú lǔ
奴仆。古以俘虏为家奴,故亦谓奴仆为仆虏。《列子·周穆王》:“吾昼为僕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 汉 刘向 《说苑·尊贤》:“任庖人钓屠,与仇讐僕虏,非阿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兵兴之世,武贵文寝,俗人视儒士如僕虏,见经誥如芥壤者,何哉?由於声名背乎此也。”词语解释:亡国虏 拼音:wáng guó lǔ
因国破而逃亡的人。 明 张凤翼 《红拂记·侠女私奔》:“我是个公门将佐,休猜做亡国虏。”词语解释:格虏 拼音:gé lǔ
强悍不驯的奴仆。《史记·李斯列传》:“故 韩子 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 司马贞 索隐:“格,彊扞也。虏,奴隶也。”按《韩非子·显学》作“严家无悍虏”。词语解释:桀虏 拼音:jié lǔ
凶恶的人。《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 张铣 注:“桀虏,谓恶人也。”词语解释:边虏 拼音:biān lǔ
(1).与敌人相邻近。《南齐书·萧昭胄传》:“以封境边虏, 永元 元年,改封 巴陵王 。”
(2).边寇;边敌。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开平王祠》:“或传边虏尝目 昌平 为 杨王 。”词语解释:迁虏 拼音:qiān lǔ
指被强制迁居的战败国人民。《史记·货殖列传》:“诸迁虏少有餘财,争与吏,求近处,处 葭萌 。”《汉书·货殖传·程郑》:“ 程郑 , 山 东迁虏也,亦冶铸,贾魋结民,富埒 卓氏 。”词语解释:抄虏 拼音:chāo lǔ
抢劫虏掠。《瑜伽师地论》卷十八:“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遇非人来相嬈逼,便生惊怖,身毛为竪。”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义》:“始则寇边抄虏,盗我财物,继则羡我膏腴,耽我文绣,利我国土,遂窥神器。”词语解释:淘虏 拼音:táo lǔ
谓掠夺。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天下有奇士》:“ 王先成 往説其将 王宗侃 曰:‘民入山谷,以俟招安,今乃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旦出淘虏,薄暮乃返,曾无守备之意。’”词语解释:掠虏 拼音:lüè lǔ
见“ 掠卤 ”。
词语解释:掠卤 拼音:lüè lǔ
亦作“ 掠掳 ”。亦作“ 掠虏 ”。 掳掠;抢劫。《史记·高祖本纪》:“又与 秦 军战於 蓝田 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汉书·酷吏传·咸宣》:“小羣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 宋 苏辙 《西戎论》:“中国坚坐而相守,不出十年,彼外无所掠虏,将不忍而热中,将反而求以相詬,以为起兵之名。” 明 归有光 《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帖》:“大抵此县湖山阻深,掠卤之习,浸以成俗。” 清 倦圃野老 《庚癸纪略》:“十六日, 苏城 附近乡村,贼放火掠掳。”词语解释: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拼音:chéng zé wéi wáng , bài zé wéi lǔ
见“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词语解释:悍虏 拼音:hàn lǔ
凶悍不驯的奴仆。《韩非子·显学》:“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汉 桓宽 《盐铁论·周秦》:“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严家无悍虏,篤责急也。”词语解释:徒虏 拼音:tú lǔ
犹徒奴。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山东之徒虏,遂起而王天下。由此视之,穷达詎可知耶?”词语解释:粗虏 拼音:cū lǔ
1.亦作"麄虏"。
2.粗暴鲁莽。词语解释:索头虏 拼音:suǒ tóu lǔ
见“ 索头 ”。
词语解释:索头 拼音:suǒ tóu
亦作“头虏”。 即索虏。 南北朝 时 南朝 对北方民族的蔑称。《宋书·索虏传》:“ 索头虏 ,姓 托跋氏 ……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 索头 亦其一也。”《南齐书·魏虏传》:“ 索头 猗卢 遣子曰 利孙 将兵救 琨 於 太原 , 猗卢 入居 代郡 ,亦称 鲜卑 ,被髮左袵,故呼为 索头 。”《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又, 索头 什翼犍 疲病昏悖,虽乏贡御,无能为患。”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凡 朱氏 自 邾娄 , 索头 之 朱 自 渴独浑 。”参见“ 索虏 ”。词语解释:禽虏 拼音:qín lǔ
擒捉敌人。《韩非子·显学》:“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疾鬭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词语解释:剽虏 拼音:piāo lǔ
掳掠。《后汉书·董卓传》:“ 卓 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 晋 张载 《七哀》诗:“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南史·吴喜传》:“及平 荆州 ,恣意剽虏,赃私万计。”《明史·范志完传》:“然 志完 无谋略,恇怯甚,不敢一战,所在州县覆没,惟尾而呵噪,兵所到剽虏。”词语解释:剧虏 拼音:jù lǔ
势力强大的敌寇。《后汉书·耿弇传》:“ 陈俊 谓 弇 曰:‘剧虏兵盛,可且闭营休士,以须上来。’”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召太真》:“剧虏驍夷皆授首,狂夫犯顺敢攖锋。”词语解释:守财虏 拼音:shǒu cái lǔ
亦作“ 守财卤 ”。 犹言守财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我何苦空积攒着,做守财虏,倒与他们受用!”《明史·张璁传》:“帝欲坐 张延龄 反,族其家。 孚敬 諍曰:‘ 延龄 ,守财虏耳,何能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真生》:“僕所以欲得钱者,原非欲窖藏之也,君尚视我为守财卤耶?”词语解释:守虏 拼音:shǒu lǔ
见“ 守钱虏 ”。
词语解释:守钱虏 拼音:shǒu qián lǔ
犹言守钱奴。《后汉书·马援传》:“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賑也,否则守钱虏耳。” 宋 陆游 《悲秋》诗:“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富贵空成守钱虏,吾今何止百宜休。”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彼守钱虏,别有肺腑。苟无势力以压之,虽其至亲好友,少有所求,尚睫毛一寸长,棱棱若不相识。”亦省作“ 守虏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堪叹近富者,唯利之是趋。满盈神鬼恶,往往寄祸沽。用是常自惕,羞为守虏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