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虾蟆 拼音:há má
亦作“ 虾蟇 ”。亦作“蛤蟆”。
(1).青蛙和蟾蜍的统称。《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於虾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晋中州记》曰: 惠帝 为太子,出闻虾蟇声,问人为是官虾蟇、私虾蟇。”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堪笑您井底虾蟆,只好去听候随衙。”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 夫差 :‘ 越国 不过巴掌大的地方,几只蛤蟆一样的人,你竟敢不听大国君王的号令,还不是罪有应得吗?’”
(2).传说中的月中蟾蜍。
(3).借指月亮。
(4).胡桃仁的别称。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瓜瓠子曰犀胡,桃人曰虾蟆。”
(5).门上铜环的蟾形底座。 清 陈维崧 《甘州子·新霁同南耕散步潘原白园亭主人不在题壁而去》词:“铜环半面澁虾蟆。鸚鵡睡,懒呼茶。”词语解释:虾须 拼音:xiā xū
见“ 虾鬚 ”。
亦作“ 虾须 ”。
(1).虾的触须。《洞冥记》:“ 马丹 尝折虾鬚为杖,后弃杖而飞,鬚化为丹,亦在海傍。”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书》:“圣虑难原,神应不测, 中散 所云,中人自竭,莫得其端,岂其浅斥,所可深抽。徒以 魏文 大布,见刊异世; 滕脩 虾鬚,取愧当时。故於度外之事,怯以意裁耳。”
(2). 隋 代兵器的一种。《隋书·礼仪志七》:“牀桄陛插钢锥,皆长五寸,谓之虾鬚。皆施机关,张则锥皆外向。其牀上施旋机弩,以绳连弩机,人从外来,触绳则弩机旋转,向触所而发。”
(3).帘子的别称。 唐 陆畅 《帘》诗:“劳将素手捲虾鬚,琼室流光更缀珠。” 元 萨都剌 《呈许荣达》诗:“呵笔题诗逸兴舒,翠帘寒重捲虾鬚。” 清 陈维崧 《东风齐着力·花朝》词:“虾鬚半轴,蛾緑不曾描。”
(4).茶名。 宋 杨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若蟾背、虾须、鹊舌、蠏眼、瑟瑟尘、霏霏靄及鼓浪、涌泉、琉璃眼、碧玉池,又皆茶事中天然偶字也。”一本作“ 虾鬚 ”。词语解释:虾鱼 拼音:xiā yú
亦作“蛤鱼”。 鱼名。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中鱼·虾鱼》:“虾鱼出 灕水 ,肉白而丰,味似虾而鬆美。”
亦作“蛤鱼”。 蛙的别名。《南史·文学传·卞彬》:“ 彬 著《虾蟇赋》云:‘紆青拖紫,名为蛤鱼。’世谓比令僕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蛙》。词语解释:虾蚬 拼音:xiā xiǎn
虾和蚌蚬。泛指小鱼鲜。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笭箵》:“但闻鰕蜆气,欲生苹藻衣。”《五灯会元·洞山价禅师法嗣·京兆蚬子和尚》:“冬夏唯披一衲,逐日沿江岸採掇鰕蜆,以充其腹。”词语解释:虾菜 拼音:xiā cài
(1).用鱼虾做成的菜肴。 唐 杜甫 《赠韦七赞善》诗:“ 洞庭 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 范蠡 船。” 明 汪道昆 《五湖游》:“东皇有主花如旧,鰕菜忘归今已久。”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黄自先 诗:﹞秫酒枣糕香野店,蟹螯鰕菜荐鱼磯。”
(2).方言。即海错。一种海味。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四:“僕又见 浙 人呼海错为鰕菜,每食不可闕。”词语解释:虾蟆精 拼音:xiā má jīng
传说月中的蟾蜍。亦泛指成精的虾蟆。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尝闻古老言,疑是虾蟇精。”《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三宝太监 不是凡胎,却是上界天河里一箇虾蟆精转世。”词语解释:虾蟆衣 拼音:há má yī
亦作“ 虾蟇衣 ”。
(1).青苔的别名。《庄子·至乐》“鼃蠙之衣” 唐 成玄英 疏:“鼃蠙之衣,青苔也,在水中若张绵,俗谓之虾蟆衣也。”
(2).药草车前子的别名。 宋 陆游 《戏咏园中春草》之二:“童子争寻鵓鸽饭,医翁日曝虾蟆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车前》:“虾蟇喜藏伏于下,故 江 东称为虾蟇衣。”词语解释:虾帘 拼音:xiā lián
喻指制作精细的竹帘。 唐 李商隐 《梓州道兴观碑铭序》:“气转金枢,则云归鸳瓦;漏移铜史,则星入鰕帘。” 唐 温庭筠 《晚坐寄友人》诗:“应卷鰕帘看皓齿,镜中惆悵见梧桐。” 清 赵翼 《戏咏蛛网》:“鰕帘出鬼工,鮫綃絶人力。”参见“ 鰕鬚帘 ”。
词语解释:虾须帘 拼音:xiā xū lián
用海中大虾的触须制作的帘子。为古玩珍宝。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一折:“兀那秀才,你不知道我那库里的好玩器,有粧花八宝瓶,赤色珊瑚树,东海鰕鬚帘, 荆 山无瑕玉,瞻天照星斗,没价夜明珠,光灿灿玻璃盏,明丢丢水晶盘。”词语解释:虾蛤 拼音:xiā gé
(1).兽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格虾蛤,鋋猛氏。” 郭璞 注引 孟康 曰:“虾蛤、猛氏,皆兽名。”
(2).虾和蛤。 宋 崔公度 《珠赋》:“虫螺蟹若虾蛤,卉菱芡而荷华。”词语解释:虾鲊 拼音:xiā zhǎ
海蜇的别名。词语解释:虾夷 拼音:xiā yí
亦作“ 虾蛦 ”。 日本 古时北方未开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须髯、颡高、眼凹、鼻尖、肤色浅棕,居住在 本州 东北 奥羽 、 北陆 地方。一般认为 北海道 阿伊努 人即其后裔。《新唐书·东夷传·日本》:“明年,使者与 虾蛦 人偕朝, 虾蛦 亦居海岛中,其使者鬚长四尺许,珥箭於首,令人戴瓠立数十步,射无不中。” 清 薛福成 《檀香山土人日耗说》:“又如 日本 之 虾夷 , 美利驾 之 红夷 ,始未尝不致死力争,以决一旦之胜负。”《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原来他俩赌东道,一个説是 虾夷 ,一个説不是 虾夷 。列公可晓得这 虾夷 么?是在 日本 海中羣岛的土人,披着头髮,样子污糟极了。”词语解释:虾眼 拼音:xiā yǎn
指煮茶初沸时所泛起的小气泡。似虾的眼睛,故称。 唐 吕岩 《大云寺茶诗》:“兔毛甌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参见“ 虾蠏眼 ”。
词语解释:虾蟹眼 拼音:xiā xiè yǎn
茶汤初滚时泛起的小气泡。初似虾眼,渐大似蟹眼,故称。 宋 杨万里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自煎虾蠏眼,同瀹鷓鴣斑。”参见“ 虾眼 ”、“ 蟹眼 ”。词语解释:虾头杯 拼音:xiā tóu bēi
见“ 虾头盃 ”。
亦作“ 虾头杯 ”。 用红虾等大虾头的甲壳制成的杯子。 唐 段公路 《北户录·红虾》:“红虾出 潮州 、 潘州 、 南巴县 ,大者长二尺,土人多理为盃……《名苑》云, 广州 献虾头盃, 简文 将盛酒,无故自跃,乃不復用。” 宋 窦革 《酒谱·饮器》:“《南史》有虾头杯,盖海中巨虾,其头甲为杯也。”词语解释:虾蟹眼 拼音:xiā xiè yǎn
茶汤初滚时泛起的小气泡。初似虾眼,渐大似蟹眼,故称。 宋 杨万里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自煎虾蠏眼,同瀹鷓鴣斑。”参见“ 虾眼 ”、“ 蟹眼 ”。词语解释:虾蟆陵 拼音:há má líng
亦作“ 虾蟇陵 ”。 古地名。在 陕西省 长安县 南。 汉 董仲舒 葬于此。 唐 时为歌楼酒馆集中地。 唐 白居易 《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 虾蟇陵 下住。” 清 徐兰 《赤陵姐琵琶歌》:“宛似 虾蟆陵 下人, 潯阳江 上伤潦倒。”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上下通称》。词语解释:虾蟆镜 拼音:há má jìng
亦作“蛤蟆镜”。 有色眼镜的俗称。 谌容 《关于仔猪过冬问题》:“赶明儿我要是招工进了城,我就买条喇叭裤,留个大背头,来双三接头,戴上蛤蟆镜儿。”词语解释:虾蟆蓝 拼音:há má lán
药草天名精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天名精》﹝释名﹞引 苏恭 曰:“天名精,即活鹿草也……其味甘辛,故有薑称。状如蓝而虾蟆好居其下,故名虾蟆蓝。”词语解释:虾蟆给事 拼音:há má jǐ shì
对 明 胡汝宁 的戏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虾蟆给事》:“先人门士 汤义仍 显祖 ,论政府而及给事 胡似山 汝寧 曰:除参论 饶伸 之外,不过一虾蟆给事而已……会亢旱祷雨禁屠宰, 胡 上章请禁捕鼃,可以感召上苍,故 汤 有此语。余后叩 汤 曰:‘公疏固佳,其如此言謔近於虐。’ 汤 笑曰:‘吾亦欲为此君图不朽,与 南宋 鹅鸭諫议属对亲切耳。’”词语解释:虾蟆黏 拼音:xiā má nián
蝌蚪的别名。《尔雅翼·释鱼三》:“科斗,虾蟇子也……今俗谓之虾蟇臺,亦谓之虾蟇黏。”词语解释:虾蟆台 拼音:xiā má tái
见“ 虾蟆臺 ”。词语解释:虾蟆柝 拼音:xiā má tuò
虾蟆更。 清 赵翼 《陈绳武寓斋宴集》诗:“何当禁断虾蟆柝,窟室长酣不晓天。”参见“ 虾蟆更 ”。
词语解释:虾蟆更 拼音:há má gēng
(1).击木柝警夜。以柝声似虾蟆叫,故称。 五代 张蠙 《钱唐夜宴留别郡守》诗:“觱栗调高山阁迥,虾蟆更促海声寒。”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柝》:“今击木为声,以代更筹者是,俗曰虾蟆更。”
(2). 宋 时宫中称五更以外的六更。 宋 周遵道 《豹隐纪谈》:“盖内楼五更絶,柝鼓变作,谓之虾蟆更,禁门方开,百官随入,所谓六更者也。外方则谓之攒点云。”词语解释:虾青瓷 拼音:xiā qīng cí
像虾甲青色的瓷器。 闻一多 《忆菊》诗:“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攒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词语解释:虾蟆车 拼音:há má chē
古代一种播种的车。后用以作战。 晋 陆翽 《邺中记》:“民间有名果, 虎 ( 石虎 )作虾蟆车,箱阔一丈,深一丈四,摶掘根面去一丈,合土载之,植之无不生。”《宋书·索虏传》:“虏遂填外堑,引高楼四所,虾蟆车二十乘,置长围内。” 清 钱谦益 《五芳井歌》:“羊马城前礮火飞,虾蟇车上雷声吼。”词语解释:虾霸 拼音:xiā bà
亦作“蛤霸”。 蟾蜍的别名。《事物异名录·昆虫下·蟾蜍》引 明 穆希文 《蟫史》:“蟾蜍大腹癩背,不能跳跃,亦不善鸣,人呼为蛤霸。”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四:“科斗脱尾生足,好鸣,能跳,经年方老,谓之蛤霸。”词语解释:虾须帘 拼音:xiā xū lián
一种用虾须织成的护书画卷的小帘。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宝笈所藏手卷,尝啟匣见有小帘卷之者,细滑微黄,云是虾鬚帘,能辟蛀。”参阅 赵汝珍 《古玩指南续编·古玩琐碎·虾须帘》。词语解释:虾魁 拼音:xiā kuí
即虾姑。 宋 陶穀 《清异录·章丘大都督》:“四季遐盖虾魁。” 清 施鸿保 《闽杂记》:“虾姑……喜食虾,故又名虾鬼,或曰虾魁。”参见“ 虾姑 ”。
词语解释:虾姑 拼音:xiā gū
虾的一种。形似虾而扁,第二对胸肢特大,很像螳螂的前足。俗称螳螂虾。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动》:“虾姑状若蜈蚣,管虾。” 清 施鸿保 《闽杂记》:“虾姑,虾目蟹足,状如蜈蚣,背青腹白,足在腹下,大者长及尺,小者二三寸,喜食虾。”词语解释:虾鬼 拼音:xiā guǐ
即虾蛄。 清 施鸿保 《闽杂记》:“虾姑,虾目蟹足,状如蜈蚣,背青腹白,足在腹下,大者长及尺,小者二三寸,喜食虾,故又名虾鬼,或曰虾魁。其形如琴,故 连江 福清 人称为琴虾。”参见“ 虾姑 ”。
词语解释:虾姑 拼音:xiā gū
虾的一种。形似虾而扁,第二对胸肢特大,很像螳螂的前足。俗称螳螂虾。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动》:“虾姑状若蜈蚣,管虾。” 清 施鸿保 《闽杂记》:“虾姑,虾目蟹足,状如蜈蚣,背青腹白,足在腹下,大者长及尺,小者二三寸,喜食虾。”词语解释:虾须镯 拼音:xiā xū zhuó
一种轻细的手镯。《红楼梦》第五二回:“究竟这鐲子能多少重,原是二奶奶説的,这叫做‘虾鬚鐲’。”词语解释:虾鬣 拼音:xiā liè
虾的触须。或谓巨大者可作柱杖。 元 陈孚 《安南即事》诗:“蚺皮为鼓击,虾鬣作笻扶。”自注:“巨鰕大如柱,鬚有长七八尺者,海滨之人,以为柱杖。”词语解释:虾米 拼音:xiā mǐ
(1).中小型虾类的干制食品。经煮熟晒干或烘干后再去壳而成。《红楼梦》第八七回:“刚才我叫 雪雁 告诉厨房里给姑娘作了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姑娘想着好么?”
(2).小虾。 端木蕻良 《乡愁》三:“老叔你多早来,给我带小虾米来,会跳的小虾米来。”词语解释:虾蛇 拼音:xiā shé
水母的别名。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鸟兽草木上》:“水母亦曰虾蛇,亦名海月,土人为鱠,谓之雪鱠。”词语解释:虾蚾 拼音:xiā bǒ
亦作“蛤蚾”。 蟾蜍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下·蛤蚾》:“《正字通》:‘蟾蜍一名蛤蚾,蚾读若婆。’”词语解释:虾蛦 拼音:xiā yí
见“ 虾夷 ”。
词语解释:虾夷 拼音:xiā yí
亦作“ 虾蛦 ”。 日本 古时北方未开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须髯、颡高、眼凹、鼻尖、肤色浅棕,居住在 本州 东北 奥羽 、 北陆 地方。一般认为 北海道 阿伊努 人即其后裔。《新唐书·东夷传·日本》:“明年,使者与 虾蛦 人偕朝, 虾蛦 亦居海岛中,其使者鬚长四尺许,珥箭於首,令人戴瓠立数十步,射无不中。” 清 薛福成 《檀香山土人日耗说》:“又如 日本 之 虾夷 , 美利驾 之 红夷 ,始未尝不致死力争,以决一旦之胜负。”《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原来他俩赌东道,一个説是 虾夷 ,一个説不是 虾夷 。列公可晓得这 虾夷 么?是在 日本 海中羣岛的土人,披着头髮,样子污糟极了。”词语解释:虾虹 拼音:xiā hóng
指彩色的云气。虾,通“ 霞 ”。《史记·天官书》:“夫雷电、虾虹、辟歷、夜明者,阳气之动者也,春夏则发,秋冬则藏,故候者无不司之。”词语解释:虾臛 拼音:xiā huò
亦作“蛤臛”。 蛙肉羹。《类说》卷十三引 唐 段公路 《北户录》:“ 广南 作蛤臛,蛤即蛙也。作臛如常法。 陶 注《本草》云:‘青背者曰土鸭,黑者曰蛤子,臛即生为之。’”词语解释:虾蕈 拼音:xiā xùn
虾蕈羹。 宋 代一种茶食点心。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所谓茶饭者,乃百味羹、头羹、新法鵪子羹、三脆羹、二色腰子、虾蕈、鸡蕈浑砲等羹。”词语解释:虾荒蟹乱 拼音:xiā huāng xiè luàn
谓虾、蟹多而成灾。旧时迷信传说,是兵荒马乱和灾荒的预兆。 宋 傅肱 《蟹谱·兵证》:“ 吴 俗有虾荒蟹乱之语,盖取其披坚执鋭,岁或暴至,则乡人用以为兵证也。” 元 高德基 《平江纪事》:“ 大德 丁未, 吴 下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穀荡尽。 吴 谚有虾荒蟹乱之説,正谓此也。”词语解释:虾虎 拼音:xiā hǔ
(1).土附的别名。 明 王稚登 《虎苑》卷下:“禽虫之善搏生者多称虎,如虩曰蝇虎,鴗曰鱼虎,守宫曰蝎虎,土附曰虾虎,鳲鷯剖苇食虫曰芦虎,皆以其善食是物而有是名。”
(2). 江苏省 宜兴市 的别称。 清 陈维崧 《齐天乐·端午阴雨和云臣用〈片玉词〉韵》词:“孤城 虾虎 ,颺几阵茶烟,一丝鬢缕。”自注:“吾邑名 虾虎城 。”词语解释:虾目 拼音:xiā mù
虾眼。喻指茶汤初沸时的小气泡。 宋 曾慥 《类说·茶录》:“候蟾背之芳香,观虾目之沸涌。”词语解释:虾酣 拼音:xiā hān
满语。指衙门前设置的用以防卫的木栅。也称行马、鹿角。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八:“今衙门列木於衢,俗名攩众,即古之陛楯也。 唐 诗:‘郎君官贵施行马。’《三餘赘笔》称为鹿角,谓鹿性警,羣居则环其角,圆围如阵以防,故军中塞栅外向,亦名鹿角, 清 文曰虾酣。”词语解释:虾蟆台 拼音:há má tái
亦作“ 虾蟇臺 ”。 蝌蚪的别名。见《尔雅翼·释鱼三》及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蝌斗》。词语解释:虾蟆子 拼音:há má zǐ
亦作“ 虾蟇子 ”。 即蝌蚪。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虾蟆子,曰蝌蚪,一曰元针,一曰元鱼,形圆而尾大,尾脱即脚生。”《尔雅翼·释鱼三》:“科斗,虾蟇子也……今俗谓之虾蟇臺,亦谓之虾蟇黏。”参见“ 蝌蚪 ”。
词语解释:蝌蚪 拼音:kē dǒu
亦作“ 蝌斗 ”。
(1).蛙或蟾蜍的幼虫。《南史·文学传·卞彬》:“蝌斗唯唯,羣浮闇水。”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蝌蚪》:“蝌蚪生水中,虾蟇,青鼃之子也……蝌蚪状如河豚,头圆,身上青黑色,始出有尾无足,稍大则足生尾脱。” 清 陈维崧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词:“晴髻离离, 太行 山势如蝌蚪。”
(2).指蝌蚪书。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歌》:“忆昔 周宣 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元 谢应芳 《怀詹国远》诗:“蝌蚪残书补未全,斋居一榻坐来穿。”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 孔 壁既彰,蝌斗煌煌,匪 籀 而 仓 ,盖宪章者 文 武 ,而匪宪章 宣王 ,史之小罪三。”参见“ 蝌蚪书 ”。词语解释:虾蟆抱桂 拼音:há má bào guì
《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蚀於詹诸。”传说詹诸(蟾蜍)为月中虾蟆,食月;月中有桂。因用“虾蟆抱桂”指月蚀。 清 姚燮 《双鸩篇》:“虾蟆抱桂光彩蚀,朽綆龙渊黝谁测。”词语解释:虾女 拼音:xiā nǚ
(1).传说 长须国 虾王之女。 宋 陶穀 《清异录·水晶人》:“二三友买得虾蟹具饌,语及 唐 士人逆风至 长须国 ,娶虾女事。坐客 谢秉冲 曰:‘虾女岂不好,白角衫裹箇水晶人。’满筵无不大笑。”参见“ 虾王 ”。
(2).方言。 广东 一带称渔家女孩。《羊城晚报》1982.3.7:“昨天, 广州 的街头上又发生了一宗新闻-- 南海县 四个十岁以下的虾女,悄悄离家前来省城 广州 ,结果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
词语解释:虾王 拼音:xiā wáng
传说中的虾中之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龙王笑曰:‘客固为虾所魅耳。吾虽为王,所食皆稟天符,不得妄食,今为客减食。’乃令引客视之,见铁鑊数十如屋,满中是虾。有五六头色赤,大如臂,见客跳跃,似求救状。引者曰:‘此虾王也。’士人不觉悲泣。龙王命放虾王一鑊,令二使送客归中国。”词语解释:虾蟆护 拼音:há má hù
鸟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 南山 下有鸟名虾蟆护,多在田中,头有冠,色苍,足赤,形似鷺。”词语解释:虾蟆粘 拼音:há má zhān
蝌蚪的别名。词语解释:虾什蚂 拼音:xiā shí mǎ
亦作“蛤什蚂”。 满语。虾蟆之一种,也称哈士蟆。产于 东北 各省,是我国的特产。雌性者腹内有胶质块,中医用为滋补品。 刘白羽 《漂河口杂记》:“走了不少摇头甸子,红眼哈塘。山中出水獭、鹿茸、黄皮子、蛤什蚂。”词语解释:虾蟆窑 拼音:há má yáo
窑名。 明 末 景德镇 有小街,烧瓷小如虾蟆,故名;又以窑在旧 昌南镇 ,亦名 小南窑 。其器粗,质薄而坚,色白带青,盛行于世。 清 蓝浦 《景德镇陶录》卷五:“镇有 小南街 , 明 末烧造窑独小,制如蛙伏,当时呼‘虾蟆窑’。”词语解释:虾蟆更 拼音:há má gēng
(1).击木柝警夜。以柝声似虾蟆叫,故称。 五代 张蠙 《钱唐夜宴留别郡守》诗:“觱栗调高山阁迥,虾蟆更促海声寒。”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柝》:“今击木为声,以代更筹者是,俗曰虾蟆更。”
(2). 宋 时宫中称五更以外的六更。 宋 周遵道 《豹隐纪谈》:“盖内楼五更絶,柝鼓变作,谓之虾蟆更,禁门方开,百官随入,所谓六更者也。外方则谓之攒点云。”词语解释:虾蝚丹树 拼音:xiā róu dān shù
木名。可用以酿酒。《宋史·外国传五·闍婆国》:“其酒出於椰子及虾蝚丹树。虾蝚丹树,华人未尝见;或以桄榔、檳榔酿成,亦甚香美。”词语解释:虾蟆烟 拼音:há má yān
亦作“蛤蟆烟”。 烟草的一种。 刘白羽 《战斗的幸福》:“这会儿要有一点烟叶子够多美,哪怕是一撮蛤蟆烟也好呀!”原注:“一种绿的、很辣的烟草。”词语解释:虾蟆禅 拼音:há má chán
佛教语。禅宗谓虾蟆唯解一跳,不解他术。比喻一知半解而不活泼、不自由之“死禪”。 明 张居正 《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所称道德之説,虚而无当, 庄子 所谓‘其嗌言者若哇’,佛氏所谓‘虾蟆禪’耳。”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二:“盖相,地道也,妇道也,地欲耐物,妇欲耐家,不然,佛氏所谓虾蟇禪,一跳即倒耳。”词语解释:虾蟆瘟 拼音:há má wēn
瘟疫名。一种即痄腮。多发于小儿,有传染性。以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常伴有恶寒、发热。 清 袁枚 《新齐谐·徐氏疫亡》:“主僕出门未廿日, 杭州 虾蟆瘟大作, 徐 一家上下十二口,死者十人,惟第三子与 阿寿 以外出,故免。”词语解释:虾斗 拼音:xiā dòu
虾姑的一种。 清 施鸿保 《闽杂记》:“虾姑……又一种殻软而小,头大尾尖者,俗名虾斗。”参见“ 虾姑 ”、“ 虾鬼 ”。词语解释:虾姑 拼音:xiā gū
虾的一种。形似虾而扁,第二对胸肢特大,很像螳螂的前足。俗称螳螂虾。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动》:“虾姑状若蜈蚣,管虾。” 清 施鸿保 《闽杂记》:“虾姑,虾目蟹足,状如蜈蚣,背青腹白,足在腹下,大者长及尺,小者二三寸,喜食虾。”词语解释:虾王 拼音:xiā wáng
传说中的虾中之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龙王笑曰:‘客固为虾所魅耳。吾虽为王,所食皆稟天符,不得妄食,今为客减食。’乃令引客视之,见铁鑊数十如屋,满中是虾。有五六头色赤,大如臂,见客跳跃,似求救状。引者曰:‘此虾王也。’士人不觉悲泣。龙王命放虾王一鑊,令二使送客归中国。”词语解释:虾兵蟹将 拼音:xiā bīng xiè jiàng
神话中龙王的兵将。常比喻敌人的爪牙、小头目和喽罗。《四游记·洞宾二败太子》:“﹝太子﹞即令虾兵蟹将十员,一齐上岸,来擒 洞宾 。”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到海滨上面操演虾兵蟹将去了。”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五章:“刚刚闻见一股潮气儿,这些乌龟王八、虾兵蟹将都出笼了。”亦省称“ 虾兵 ”。 卞之琳 《翻一个浪头·得过且过大家都不得过》:“前一批虾兵给他们写过照:摔脱了皮靴,追小鸭逃命,开坦克都永远向背后架炮。”词语解释:虾兵 拼音:xiā bīng
见“ 虾兵蟹将 ”。
词语解释:虾兵蟹将 拼音:xiā bīng xiè jiàng
神话中龙王的兵将。常比喻敌人的爪牙、小头目和喽罗。《四游记·洞宾二败太子》:“﹝太子﹞即令虾兵蟹将十员,一齐上岸,来擒 洞宾 。”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到海滨上面操演虾兵蟹将去了。”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五章:“刚刚闻见一股潮气儿,这些乌龟王八、虾兵蟹将都出笼了。”亦省称“ 虾兵 ”。 卞之琳 《翻一个浪头·得过且过大家都不得过》:“前一批虾兵给他们写过照:摔脱了皮靴,追小鸭逃命,开坦克都永远向背后架炮。”词语解释:虾助 拼音:xiā zhù
即水母。 元 萨都剌 《虾助》:“虾助,海错也,一名水母,又云海蜇。其形一片如轮箘,无目。凡行,虾必附之,故云虾助。”参见“ 水母 ”。
词语解释:水母 拼音:shuǐ mǔ
(1).水神。《楚辞·王褒〈九怀·思忠〉》:“玄武步兮水母,与吾斯兮南荣。” 王逸 注:“天龟水神,侍送余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淮涡神》:“ 泗州塔 下,相传 泗州大圣 锁水母处,繆也。”
(2).道教修炼术语。《参同契》卷上:“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者金子,子藏母胞。”此指以金属炼金丹。《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 幻真先生 注:“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於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其炁(气)於脐下。守其神於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而生自身。”此指运气炼内丹,即气功。
(3).腔肠动物。形似伞,伞盖下中央有口,伞盖周围有很多触手。种类很多,如海月水母、海蜇等。 宋 梅尧臣 《虾》诗:“宫帘织以鬚,水母凭为目。”词语解释:虾干 拼音:xiā gān
经过干燥加工的虾词语解释:虾弓子 拼音:xiā gōng zi
方言。即虾。 柳杞 《好年胜景》:“ 乱子 又提议说:‘哥呵,明天试一试吧,用“鱼藤粉”去试一试,来客啦,要是捉不住鱼,弄点虾弓子也好。’”词语解释:虾子 拼音:xiā zǐ
亦作“ 蛤子 ”。
(1).虾的卵。干制后橙黄色,味鲜美,可制调味品。 鲁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滑溜里脊,虾子海参,实在太凡庸。我偏要说他们吃的是‘龙虎斗’。”如:虾子酱油。
(2).虾。
亦作“ 蛤子 ”。 蛙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蛙》﹝集解﹞引 陶弘景 曰:“凡蜂蚁鼃蝉,其类最多。大有青脊者,俗名土鸭,其鸣甚壮;一种黑色者,南人名蛤子。”《事物异名录·昆虫下·蛤子》引 宋 寇宗奭 《本草衍义》:“青蛙,南人呼为蛤子,又名鼃子。”词语解释:虾生 拼音:xiā shēng
犹醉虾。词语解释:虾皮 拼音:xiā pí
以毛虾为原料,不去壳,经煮熟后晒干或烘干的干制食品。我国沿海均有出产。词语解释:虾仁 拼音:xiā rén
去头去壳的鲜虾肉。如:清炒虾仁。词语解释:虾蟆头幡 拼音:há má tóu fān
古代兵器上的饰物。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戟》:“《龙鱼河图》曰: 蚩尤 造戟也。《续事始》曰: 魏武 加虾蟆头幡。”词语解释:虾蟆泉 拼音:xiā má quán
泉名。在 河南省 陕县 西门外。 韩愈 《峡石西泉》诗“闻説旱时求得雨,祇疑科斗是蛟龙” 钱仲联 集释引 清 沉钦韩 曰:“《明一统志》: 虾蟇泉 在 陕州城 西门外。水自石眼流出,内生科斗,祷雨即应。”词语解释:虾酱 拼音:xiā jiàng
用虾做成的酱。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酱法》:“作虾酱法,虾一斗,饭三升为糝,盐一升、水五升,和调日中曝之,经春夏不败。”词语解释:虾腰 拼音:xiā yāo
谓行鞠躬礼。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中亚礼俗之异点》:“其贵臣谓观察曰:‘我国仪文繁重,见皇帝须三虾腰。’亦不过三罄折,而已谓繁縟矣。”词语解释:虾朐
虾干。比喻貌丑而驼背的人词语解释:虾杯
以海虾虾头与前两脚壳制成的杯子词语解释:虾公 拼音:xiā gōng
亦称“ 鰕姑 ”。 管虾的别名。又称海蜈蚣。 清 李元 《蠕范·物体》:“﹝鰕﹞其种类……曰鰕公,鰕姑也,管鰕也,似蜈蚣而拥楯。”词语解释:虾槎 拼音:xiā chá
海蜇的别名。词语解释:虾虎鱼 拼音:xiā hǔ yú
鱼纲鰕虎鱼科。淡水肉食性小型鱼类。体侧扁,少数呈鳗形。眼小,腹鳍愈合成一吸盘。 明 黄省曾 《鱼经·江海诸品》:“有鰕虎之鱼,类土附而腮红若虎,善食虾,俗谓之新媍之鱼。”词语解释:虾须帘 拼音:xiā xū lián
用海中大虾的触须制作的帘子。为古玩珍宝。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一折:“兀那秀才,你不知道我那库里的好玩器,有粧花八宝瓶,赤色珊瑚树,东海鰕鬚帘, 荆 山无瑕玉,瞻天照星斗,没价夜明珠,光灿灿玻璃盏,明丢丢水晶盘。”词语解释:虾骇 拼音:xiā hài
惊跳。 唐 元结 《说楚何荒王赋》:“罛中之鱼,皆触蹙鰕骇,投跳委垒。”词语解释:虾狗 拼音:xiā gǒu
小虾,糠虾。 清 李元 《蠕范·物体》:“﹝鰕﹞其种类……曰鰕狗,小而紧,身无肉。”词语解释:虾胊 拼音:xiā qú
虾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俺姐姐更做道软弱囊揣,怎嫁那不值钱人样鰕胊!” 王季思 校注:“鰕胊,盖即鰕之乾製者。”词语解释:虾笼 拼音:xiā lóng
渔具。专门用作捕虾的小型竹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