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蚝山 拼音:háo shān
指簇聚而生的蚝。蚝附石而生,相黏如山,故称蚝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牡蛎》﹝集解﹞引 苏颂 曰:“初生止如拳石,四面渐长,至一二丈者,崭巖如山,俗呼蠔山。”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愚虫》:“牡蠣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曰蠣房,一名蠔山。”词语解释:蚝房 拼音:háo fáng
即蚝山。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蛎灰》:“凡海滨石山傍水处,咸浪积压,生出蠣房, 闽 中曰蠔房。”参见“ 蠔山 ”。
词语解释:蚝山 拼音:háo shān
指簇聚而生的蚝。蚝附石而生,相黏如山,故称蚝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牡蛎》﹝集解﹞引 苏颂 曰:“初生止如拳石,四面渐长,至一二丈者,崭巖如山,俗呼蠔山。”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愚虫》:“牡蠣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曰蠣房,一名蠔山。”词语解释:蚝浦 拼音:háo pǔ
产牡蛎的浅海。 宋 苏轼 《和陶杂诗》之十一:“蠔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参见“ 蠔田 ”。
词语解释:蚝田 拼音:háo tián
人工养蚝的田。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蠔》:“ 东莞 新安 有蠔田,与 龙穴洲 相近,以石烧红散投之,蠔生其上,取石得蠔。”词语解释:蚝壳窗 拼音:háo ké chuāng
用牡蛎壳加工成薄片和竹片编成借以透光的窗子。也称蛎壳窗。 许地山 《东野先生》五:“一房残废的蠔壳窗,被一枝粘满泥浆的竹竿支住。”词语解释:蚝莆 拼音:háo pú
即蚝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牡蛎》﹝集解﹞引 苏颂 曰:“今海旁皆有之,而 通 泰 及 南海 、 闽 中尤多,皆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呼为蠣房, 晋安 人呼为蠔莆。”参见“ 蠔山 ”。
词语解释:蚝山 拼音:háo shān
指簇聚而生的蚝。蚝附石而生,相黏如山,故称蚝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牡蛎》﹝集解﹞引 苏颂 曰:“初生止如拳石,四面渐长,至一二丈者,崭巖如山,俗呼蠔山。”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愚虫》:“牡蠣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曰蠣房,一名蠔山。”词语解释:蚝白 拼音:háo bái
指生食的蚝肉。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蠔》:“蠔……一房一肉,肉之大小,随其房,色白而含緑粉。生食曰蠔白,醃之曰蠣黄。”词语解释:蚝场 拼音:háo chǎng
亦作“蚝场”。 海滩上饲养牡蛎的场所。《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据车上的同伴说,这便是水产养殖场的蚝场。”词语解释:蚝珠 拼音:háo zhū
牡蛎所生的珍珠。 清 赵翼 《簷曝杂记·广东珠价》:“﹝珠﹞有蠔、蚌二种:蠔珠有底稍平,状如馒头,而色微赤;蚌珠则有极圆者,光洁白可爱。”词语解释:蚝田 拼音:háo tián
人工养蚝的田。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蠔》:“ 东莞 新安 有蠔田,与 龙穴洲 相近,以石烧红散投之,蠔生其上,取石得蠔。”词语解释:蚝壳 拼音:háo ké
亦作“蚝壳”。
(1).指牡蛎。 苏轼 《和陶杂诗》之十一“蠔浦即黏山” 宋 施元之 注引《番禺杂编》:“蠔壳,即牡蠣也。中有肉,随其房大小,有高四五尺者,水底见之如山岸,呼为蠔山。”
(2).指牡蛎的外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凡金、银、铜、铁、锡、煤、盐、琥珀、蠔壳、琉璃、美石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稟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探取。” 陈残云 《香飘四季》:“社组织一个临时副业队,由 徐炳华 领头去突出挖蚝壳。”词语解释:蚝甲 拼音:háo jiǎ
蚝壳。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药材下·介》:“《番禺杂编》:‘蠔壳即牡蠣也。’《南越志》作‘蠔甲’。”词语解释:蚝油 拼音:háo yóu
牡蛎的脂肪经提炼而制成的浓汁。色褐,味鲜美,供调味用。词语解释:蚝蛎 拼音:háo lì
牡蛎。《太平御览》卷九四二引 唐 刘恂 《岭表录异》:“ 循 ( 卢循 )昔据 广州 ,既败,餘党奔於海岛野居,唯食蠔蠣,叠壳为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