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汉语字典蛊拼音:gǔ 繁体或异体字:蠱属 麌韵
 
 
蠱 gǔ〈名〉 
〈动〉(会意。从虫,从皿。本义: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同 本 义蛊,腹中虫也。——《说文》掌除毒蛊。——《周礼·秋官·庶氏》又如:蛊慝(蛊虫引起的祸害);蛊证(腹内生虫的病);蛊毒(蛊虫之毒)毒虫。传说取百虫于皿中,使互相蚕食,最后所剩的一虫为蛊 。如:蛊虿(毒虫)神智惑乱的疾病 。如:蛊疾(心志惑乱的疾病。多指被女性所迷惑而言)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舆地志》又如:蛊蛊(传说人工培育的蛊虫);蛊主(传说饲养蛊虫的人)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 。如:蛊气(施行诅咒术的邪气);蛊祝(用邪术诅咒害人);蛊师(迷信职业者。利用符咒等邪术为人安排吉凶祸福的人);蛊杀(蛊术杀害)谷类中蛀虫所化的蛾谷之飞,亦为蛊。——《左传·昭公六年》又如:蛊蛊(粮食中蛀虫所化的蛾)指淫邪之事关其门户,用止狂蛊。——《太玄经》一种腹部臌胀的疾病 。如:蛊膈(腹胀不思饮食的病);蛊胀(即臌胀病)通“故”(gù)。故事,旧事,旧业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尚书大传》 
诱惑;迷乱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孔某(指孔丘)盛容脩饰以蛊世。——《墨子·非儒下》糜费产业,蛊惑士女。——南朝梁·刘勰《灭惑论》又如:蛊丧(惑乱丧失);蛊溺(惑乱沉迷);蛊伪(蛊惑诈伪);蛊诱(迷惑引诱)用符咒之术毒害人因诬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后汉书·清何王庆传》又如:蛊毒(毒害。用毒药害人,使人不自知);蛊道(指巫蛊咒诅之术) 
蛊 gǔ〈形〉 
通“痼”(gù)。疾病久治难愈晋胥克有蛊疾,郤缺为政。——《左传·宣公八年》 康熙字典蛊蠱
 
 《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𠀤音古。 《說文》腹中蟲也。《通志·六書略》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爲蠱。《左傳·昭元年》於文皿蟲爲蠱。《註》皿,器也,器受蟲害者爲蠱。《周禮·秋官·庶氏》掌除毒蠱。《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又《左傳·昭元年》穀之飛亦爲蠱。《述異記》晉末,荆州久雨,粟化爲蠱蟲。又《說文》臬桀死之鬼亦爲蠱。又蠱雕,獸名。《山海經》鹿吳之山有獸名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又《爾雅·釋詁》蠱,疑也。《左傳註》蠱,惑疾,心志惑亂之疾也。又卦名。《易》巽下艮上,蠱。《序卦傳》蠱者,事也。又《集韻》古慕切,音顧。 義同。又《正韻》以者切,音冶。 媚也。又《集韻》音義𠀤與冶同。《後漢·馬融傳·廣成頌》田開古蠱。《註》蠱與冶通。考證:〔《爾雅·釋詁》蠱,疑也。《左傳註》蠱,惑疾,心志惑禮之疾也。〕謹照原文禮改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