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干蛊 拼音:gàn gǔ
(1).见“ 干父之蛊 ”。
(2).泛指主事;办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 唐 包何 《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他时干蛊声名著,今日悬弧宴乐酣。” 明 章懋 《方母贞节传》:“昼夜劬劬,惟以养姑教子干蛊克家为务。”
(3).干练有才能。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解纷》:“ 熊曜 为 临清 尉,以干蛊闻。” 唐 白居易 《唐扬州仓曹参军王府君志铭》:“行己以清廉闻,莅事以干蛊闻。”
(4). 唐 代 陆贽 向朝廷建议设立的制科之名。《新唐书·陆贽传》:“ 贄 説使者,请以五术省风俗,八计听吏治,三科登儁乂,四赋经财实……三科曰:茂异,贤良,干蛊。”
词语解释:干父之蛊 拼音:gàn fù zhī gǔ
谓儿子能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之业。《易·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王弼 注:“以柔巽之质,干父之事,能承先轨,堪其任者也。” 唐 独孤及 《唐故虢州宏农县令天水赵府君墓志》:“有子若干人,训以义方,咸能被服文艺,干父之蛊。”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则夫絶弃人伦如 寳玉 其人者,自普通之德道言之,固无所辞其不忠不孝之罪;若开天眼而观之,则彼固可谓干父之蛊者也。”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 禹 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亦省作“ 干蛊 ”。 宋 洪迈 《夷坚庚志·武女异疾》:“ 鄂州 富商 武邦寧 啟大肆,货縑帛……其次子 康民 ,读书为士人。使长子干蛊。”词语解释:巫蛊 拼音:wū gǔ
(1).古代称巫师使用邪术加害于人为巫蛊。《六韬·上贤》:“七曰: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北史·古弼传》:“ 文成 即位,﹝ 弼 ﹞与 张黎 并坐议不合旨,俱免。有怨谤之言,其家人告巫蛊,俱伏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巡抚谓其事近巫蛊,不许。”
(2).指巫蛊之祸。《汉书·武帝纪》:“ 诸邑公主 、 阳石公主 皆坐巫蛊死。” 晋 潘岳 《西征赋》:“弔 戾园 於 湖邑 ,谅遭世之巫蛊。”词语解释:掘蛊 拼音:jué gǔ
汉武帝 患病, 江充 说是巫蛊为祟,并预埋桐木人于太子宫地下,然后掘起,以诬陷 戾太子 。见《汉书·江充传》。后以“掘蛊”为诬陷帝位继承人的典故。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褒赐》:“ 天后 致投杼之疑, 中宗 忧掘蛊之变。”《旧唐书·则天皇后纪》:“ 隋 尚书令 杨素 ,昔在本朝,早荷殊遇……摇动冢嫡,寧唯掘蛊之祸;诱扇后主,卒成请蹯之衅。”词语解释:惑蛊 拼音:huò gǔ
迷惑。《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太尹惑蛊其君而专其利。”《国语·晋语二》:“将以 驪姬 之惑蛊君而诬国人,谗羣公子而夺之利,使君迷乱,信而亡之。”《后汉书·崔駰传》:“中常侍 江京 、 陈达 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疎孽。”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陈巫女》:“既嫁,神日日来惑蛊之。”词语解释:吹蛊 拼音:chuī gǔ
即飞蛊。毒虫名。《文选·鲍照〈苦热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暉。” 李善 注:“《毛诗义疏》曰:‘……吹蛊,即飞蛊也。’ 顾野王 《舆地志》曰:‘ 江 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其家絶灭者,则飞游妄走,中之则毙。’”词语解释:狂蛊 拼音:kuáng gǔ
(1).犹狂惑。 汉 扬雄 《太玄·止》:“关其门户,用止狂蛊。” 司马光 集注:“蛊,惑也。”
(2).蛊疾。患此疾者神志惑乱,故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人多药户生狂蛊,吏有珠官出俸钱。”
(3).指蛊惑众人的恶毒言论。 鲁迅 《集外集补遗·破恶声论》:“狂蛊中于人心,妄行者日昌炽,进毒操刀,若惟恐宗邦之不蚤崩裂。”词语解释:淫蛊 拼音:yín gǔ
惑乱。《晏子春秋·外篇上一》:“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词语解释:裕蛊 拼音:yù gǔ
《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孔颖达 疏:“体柔当位,干不以刚,而以柔和能容裕父之事也。” 李镜池 通义:“想光大父亲的事业,但实行起来则遇到困难。”后因以“裕蛊”谓光大父业。 唐 权德与 《唐尚书度支郎中赠尚书左仆射正平节公裴公神道碑铭》:“纂积厚之绪业,貽克家之燕翼,流光裕蛊,为世师式。”一说,蛊,毒虫,以喻小人。因亦以“裕蛊”谓宽纵坏人。 宋 叶适 《祭徐文子侍郎文》:“何必裕蛊,愈削愈朘,可用解悖,能弥能纶。” 明 刘基 《伐寄生赋》:“信知斧鉞之神用,寧能裕蛊以生患耶?”参阅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词语解释:蛇蛊 拼音:shé gǔ
传说聚百虫合置器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仅存蛇者称蛇蛊,极毒,可杀人。《隋书·地理志下》:“然此数郡,往往畜蛊,而 宜春 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蝨,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蝨则曰蝨蛊,行以杀人。”词语解释:厌蛊 拼音:yàn gǔ
谓以巫术致灾祸于人。《隋书·赵绰传》:“刑部侍郎 辛亶 ,尝衣绯褌,俗云利於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北史·恩倖传·穆提婆》:“又恐 胡后 不可以正义离间,乃外求左道行厌蛊之术,旬朔之间, 胡氏 遂即精神恍惚,言笑无恒, 后主 遂渐相畏恶。”《新唐书·肃宗七女传·郜国公主》:“ 贞元 四年,又以厌蛊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夫人窥见其容,疑人世无此妖丽,非鬼必狐,惧为厌蛊,劝公絶之。”词语解释:谗蛊 拼音:chán gǔ
以恶言或咒诅等邪术加害于他人的人。 清 蒋景祁 《伏波庙》诗:“薏苡蜚语腾,宫侧起谗蛊。”词语解释:贞蛊 拼音:zhēn gǔ
《易·蛊》:“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王弼 注:“居於内中,宜干母事,故曰干母之蛊也。妇人之事难可全正,宜屈己刚,既干且顺,故曰不可贞也。”贞,正;蛊,事。后以“贞蛊”指整肃其事。 唐 王维 《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大道无形,贞蛊以干;含章不耀,在割能断。”词语解释:饬蛊 拼音:chì gǔ
治理坏事。语本《易·杂卦》:“蛊则飭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经说·先甲先庚》:“言圣贤当事之蛊坏,必有飭蛊之道,既更新於其先,又丁寧於其后,则天下復归於治矣。”词语解释:食蛊 拼音:shí gǔ
吃谷中所生虫。比喻贪女色。《国语·晋语八》:“故食穀者,昼选男德以象穀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今君一之,是不饗穀而食蛊也。” 韦昭 注:“蛊,喻女也。”词语解释:古蛊 拼音:gǔ gǔ
见“ 古冶子 ”。
词语解释:古冶子 拼音:gǔ yě zǐ
亦称“ 古蛊 ”。亦称“ 古冶 ”。 春秋 时的勇士。《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公孙接 、 田开疆 、 古冶子 事 景公 ,以勇力搏虎闻。”《后汉书·马融传》:“ 兹飞 、 宿沙 、 田开 、 古蛊 ,翬终葵,扬关斧,刊重冰,拨蛰户,测潜鳞,踵介旅。” 李贤 注:“﹝蛊﹞音冶……蛊与‘冶’通。” 唐 李白 《大猎赋》:“而 田疆 、 古冶 之畴……越峥嶸,猎莽苍。”词语解释:虱蛊 拼音:shī gǔ
同“蝨蛊”。旧传一种邪术。指以虱培育而成的蛊毒。《隋书·地理志下》:“然此数郡,往往畜蛊,而 宜春 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蝨,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蝨则曰蝨蛊,行以杀人。”词语解释:踏影蛊 拼音:tà yǐng gǔ
相传为一种踏人之影而害人的动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 宝历 中,有 王山人 取人本命日,五更张灯相人影,知休咎。言人影欲深,深则贵而寿,影不欲照水、照井、及浴盆中,古人避影亦为此。古蠼螋、短狐、踏影蛊皆中人影为害。”词语解释:避蛊 拼音:bì gǔ
免受蛊惑。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故 东方朔 谓伏日当蚤归,是犹避蛊之意。”词语解释:蛊蛊 拼音:gǔ gǔ
传说人工培育的蛊虫词语解释:蛊蛊 拼音:gǔ gǔ
粮食中蛀虫所化的蛾词语解释:魇蛊 拼音:yǎn gǔ
以巫术、妖术使人遭灾或神智迷糊。《太平广记》卷三六九引 唐 戴孚 《广异记·苏丕女》:“其婢女请术者行魘蛊之法,以符埋 李氏 宅粪土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记》:“夫人窥见其容,疑人世无此妖丽,非鬼必狐,惧为魘蛊,劝公絶之。” 何垠 注:“魘蛊,魘魅蛊惑也。”一本作“ 厌蛊 ”。词语解释:干父之蛊 拼音:gàn fù zhī gǔ
谓儿子能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之业。《易·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王弼 注:“以柔巽之质,干父之事,能承先轨,堪其任者也。” 唐 独孤及 《唐故虢州宏农县令天水赵府君墓志》:“有子若干人,训以义方,咸能被服文艺,干父之蛊。”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则夫絶弃人伦如 寳玉 其人者,自普通之德道言之,固无所辞其不忠不孝之罪;若开天眼而观之,则彼固可谓干父之蛊者也。”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 禹 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亦省作“ 干蛊 ”。 宋 洪迈 《夷坚庚志·武女异疾》:“ 鄂州 富商 武邦寧 啟大肆,货縑帛……其次子 康民 ,读书为士人。使长子干蛊。”词语解释:不蛊 拼音:bù gǔ
古谓不受邪气侵害。词语解释:毒蛊 拼音:dú gǔ
(1).害人的毒虫。《周礼·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蛊。” 郑玄 注:“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
(2).比喻害人的人。 清 邹树荣 《纪事》诗:“贫家性命忧,兵贼皆毒蛊。”词语解释:庶蛊 拼音:shù gǔ
驱除毒虫。《周礼·秋官·翦氏》:“凡庶蛊之事。” 郑玄 注:“庶,除毒蛊者,蛊,蠹之类。”词语解释:御蛊 拼音:yù gǔ
谓抵御热毒恶气。《史记·秦本纪》:“﹝ 德公 ﹞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张守节 正义:“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词语解释:振蛊 拼音:zhèn gǔ
谓清除积弊。 明 张居正 《京师重建贡院记》:“尝谓创始之事,似难而实易;振蛊之道,似易而实难。”词语解释:沈蛊 拼音:shěn gǔ
沉溺迷惑。《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 林甫 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居燕适,沉蛊袵席,主德衰矣。”词语解释:气蛊 拼音:qì gǔ
(1).气愤。 明 高明 《琵琶记·临妆感叹》:“也不索气蛊,也不索气蛊,既受託了苹蘩,有甚推辞,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落得名标青史。”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好教俺闷腾腾心头气蛊,忿嗔手拍胸脯。”
(2).亦作“ 气臌 ”。腹部肿胀的病症。俗称气臌胀。 明 高明 《琵琶记·代尝汤药》:“你万千愁苦,堆积在闷怀,成气蛊,可知道喫了吞还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那乞僧气蛊已成,毕竟不痊,死了。”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六章:“奶奶是个庄稼院胆小老婆儿,害了气臌病不在世了。”词语解释:无过蛊 拼音:wú guò gǔ
见“ 无过虫 ”。
词语解释:无过虫 拼音:wú guò chóng
宋 代戏曲艺人的别称。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其吹曲破断送者,谓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諫諍也,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亦称“ 无过蛊 ”。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拾遗》卷一:“俗以优伶为‘无过蛊’,此亦有所出。《晋语》曰: 驪姬 告 优施 曰:‘君既许我杀太子而立 奚齐 矣,吾难 里克 ,奈何?’ 优施 曰:‘吾来 里克 ,一日而已。为吾具特羊之羹,吾以从之饮酒。我优也,言无邮。’”邮,过失。词语解释:簧蛊 拼音:huáng gǔ
用花言巧语迷惑人。《宣和遗事》前集:“近闻有贼臣,乃市井无籍小人,一旦遭遇圣恩,巧进佞諛,簧蛊圣德。”词语解释:妖蛊 拼音:yāo gǔ
(1).艳丽。《文选·张衡〈西京赋〉》:“妖蛊艳夫 夏姬 ,美声畅於 虞氏 。” 刘良 注:“妖蛊,艳美也。”《文选·傅毅〈舞赋〉》:“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曄其扬华。” 李善 注:“妖蛊,淑艳也。” 唐 温庭筠 《锦鞵赋》:“若乃金莲 东昏 之 潘妃 ,宝屧 临川 之 江姬 。匍匐非 寿陵 之步,妖蛊实 苧萝 之 施 。”
(2).谓以邪术蛊惑害人。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蓇容草溪边兽栎鸟》:“谿边类狗,皮厌妖蛊。”《晋书·郭璞传》:“陛下若以 谷 信为神灵所凭者,则应敬而远之……若以 谷 为妖蛊诈妄者,则当投畀裔土,不宜令褻近紫闈。”词语解释:狐蛊 拼音:hú gǔ
喻国君。蛊,卦名。卜得蛊,获其雄狐,故称“狐蛊”。词语解释:埋蛊 拼音:mái gǔ
指埋藏以巫术诅咒害人用的木偶等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 天后 任酷吏罗织……时酷吏多令盗夜埋蛊遗讖於人家,经月,告密籍之。”词语解释:瘵蛊 拼音:zhài gǔ
久病;久治不愈的病。蛊,通“ 痼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 莲 解囊出药,曰:‘妾早知有今,别后採药三山,凡三閲月,物料始备,瘵蛊至死,投之无不苏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人妖》:“自言能於宵分按摩,愈女子瘵蛊。”词语解释:病蛊 拼音:bìng gǔ
(1).患蛊疾。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刘士彦》:“ 刘 始病蛊,不能食;即日,食如初而益多。”
(2).害人的毒蛊。犹言害人虫。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况生贼子,坏朝纲成病蛊。”词语解释:尰蛊 拼音:zhǒng gǔ
肿胀蛊毒。比喻祸患。 明 唐顺之 《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故洲之争未已,而新洲之争又起,於是 丹徒 之视芦洲,如悬疣枝指之着体,非特其悬与枝而已,且痛连於骨体而怵於心,畜为瘇蛊,不治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