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蛤蜊蛤柱蛤梨蛤蟆镜蛤仔蛤粉蛤黎酱蛤蛎
蛤蟆蛤子蛤解蛤灰蛤蚌蛤精疾蛤骨 
蛤蟹蛤蜃蛤蜊粉蛤像蛤蚧蛤蟆夯蛤鱼 

词语解释:蛤蜊  拼音:gé lí
软体动物。生活在浅海泥沙中。壳卵圆形、三角形或长椭圆形,两壳相等,肉可食,味鲜美。《南史·王融传》:“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唐 皮日休 《病酒》诗:“何事晚来还欲饮,隔墙闻卖蛤蜊声。”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蛤蜊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 冰心 《寄小读者》二十:“海风似在催我归去。归途中很怅惘。只是还买了一筐新从海里拾出的蛤蜊。”
词语解释:蛤蟆  拼音:há má
青蛙和蟾蜍的统称。也作虾蟆。
词语解释:蛤蟹  拼音:gé xiè
(1).亦作“ 蛤蠏 ”。蛤蜊与螃蟹。《周礼·春官·大司乐》“五变而致介物” 汉 郑玄 注:“蛤蟹走则迟坟衍,孔窍则小矣。”《淮南子·墬形训》:“土龙致雨,燕雁代飞,蛤蟹珠龟,与月盛衰。”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祐陵 ﹞且云:‘平生未尝蛤蠏之属。’”《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回:“同盛衰于蛤蟹,等盈缺于珠龟。”
(2).蛤蚧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蛤蚧》
词语解释:蛤柱  拼音:gé zhù
即江珧柱。又称干贝。由海产贝蛤等闭壳肌干制成的珍贵食品。 宋 陆游 《读近人诗》诗:“琢琱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君看太羹玄酒味,蟹螯蛤柱岂同科。”参见“ 江珧柱 ”。
词语解释:江珧柱  拼音:jiāng yáo zhù
亦作“江瑶柱”。 江珧的肉柱。即江珧的闭壳肌。是一种名贵的海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马甲柱,即江瑶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明州 江瑶柱有二种:大者江瑶,小者沙瑶。然沙瑶可种,逾年则江瑶矣。”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九六》:“我这里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不过前几天很阔了一通,将 伏园 的火腿用江瑶柱煮了一大锅,吃了。”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月九日》:“菜颇不恶,有鲜江瑶柱一味,为平生所初尝。”
词语解释:蛤子  拼音:gé zǐ
小蛤蜊。《北史·徐之才传》:“有人患脚根肿痛,诸医莫能识。 之才 曰:‘蛤精疾也,由乘船入海,垂脚水中。’疾者曰:‘实曾如此。’ 之才 为剖得蛤子二,大如榆荚。”
词语解释:蛤蜃  拼音:gé shèn
蚌类。大蛤为蜃。 宋 叶适 《灵岩》诗:“歌声妙欸乃,俎品穷蛤蜃。” 宋 张颍 《形盐赋》:“厥贡惟错,将蛤蜃以俱来;充君之庖,与昌歜而俱入。”
词语解释:蛤梨  拼音:gé lí
亦作“ 蛤梨 ”。 即蛤蜊。《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 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棃。” 高诱 注:“蛤棃,海蚌也。” 宋 苏轼 《远游庵铭》:“踞龟壳而食蛤梨者,必子也。”参见“ 蛤蜊 ”。
词语解释:蛤蜊  拼音:gé lí
软体动物。生活在浅海泥沙中。壳卵圆形、三角形或长椭圆形,两壳相等,肉可食,味鲜美。《南史·王融传》:“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唐 皮日休 《病酒》诗:“何事晚来还欲饮,隔墙闻卖蛤蜊声。”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蛤蜊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 冰心 《寄小读者》二十:“海风似在催我归去。归途中很怅惘。只是还买了一筐新从海里拾出的蛤蜊。”
词语解释:蛤解  拼音:gé jiě
见“ 蛤蚧 ”。
词语解释:蛤蚧  拼音:gé jiè
亦作“ 蛤解 ”。 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背部紫灰色,有红色斑点;尾部暗灰色,有七条环带斑纹;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栖于山岩间、树洞内或墙壁上,捕食昆虫、小鸟等。干燥体入药,有强壮作用,主治虚劳咳嗽、气喘等症。也称大壁虎。《方言》第八:“ 桂林 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 郭璞 注:“似蛇医而短身,有鳞采, 江 东人呼为蛤蚧。”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蛤蚧,首如虾蟇,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於树中。 端州 古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暮则鸣,自呼蛤蚧……里人採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不具者无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蛤蚧》﹝集解﹞引 李珣 曰:“生 广南 水中,夜即居於榕树上,雌雄相随,投一获二。”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遽尔双璧同组,立绞鸳鸯之颈;循环合体,牢牵蛤蚧之身。”
词语解释:蛤蜊粉  拼音:gé lí fěn
中药名。用蛤蜊壳煅制成的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蛤蜊》﹝集解﹞引 汪机 曰:“ 闽 浙 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醢。其殻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词语解释:蛤蟆镜  拼音:há má jìng
镜架较大的太阳镜的俗称。镜片略呈蛤蟆眼睛形状。
词语解释:蛤灰  拼音:gé huī
以蚌蛤壳烧成的灰。其用途与石灰同。《周礼·地官·掌蜃》“共白盛之蜃” 郑玄 注“谓饰墻使白之蜃也。今 东莱 用蛤,谓之叉灰云” 唐 贾公彦 疏:“蜃蛤在泥水之中, 东莱 人叉取以为灰,故以蛤灰为叉灰云也。”参见“ 蜃灰 ”。
词语解释:蜃灰  拼音:shèn huī
用蜃壳烧成的灰。其用途与石灰同。《周礼·秋官·赤犮氏》“以蜃炭攻之” 唐 贾公彦 疏:“蜃炭者,谓蜃灰是也。”《隋书·南蛮传·林邑》:“其国延袤数千里……以塼为城,蜃灰涂之,东向户。”
词语解释:蛤像  拼音:gé xiàng
蛤壳内神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 靖善坊 大兴善寺 ﹞左顾蛤像,旧传云, 隋帝 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数千万矣。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置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
词语解释:蛤仔  拼音:gé zǎi
又称“玄蛤”、“花蛤”。软体动物,双壳纲,帘蛤科。贝壳卵圆形,长约4~5厘米。生活在浅海泥沙滩中。中国、菲律宾、日本都产,肉可供食用,是重要的养殖贝类。
词语解释:蛤蚌  拼音:gé bàng
犹蚌蛤。 明 徐渭 《次冬降抟雪径满鹅鸭卵余睡而复起烧竹照之八十韵》:“鮫室百窗帘蛤蚌,羌胡一国水玻瓈。”
词语解释:蛤蚧  拼音:gé jiè
亦作“ 蛤解 ”。 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背部紫灰色,有红色斑点;尾部暗灰色,有七条环带斑纹;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栖于山岩间、树洞内或墙壁上,捕食昆虫、小鸟等。干燥体入药,有强壮作用,主治虚劳咳嗽、气喘等症。也称大壁虎。《方言》第八:“ 桂林 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 郭璞 注:“似蛇医而短身,有鳞采, 江 东人呼为蛤蚧。”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蛤蚧,首如虾蟇,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於树中。 端州 古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暮则鸣,自呼蛤蚧……里人採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不具者无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蛤蚧》﹝集解﹞引 李珣 曰:“生 广南 水中,夜即居於榕树上,雌雄相随,投一获二。”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遽尔双璧同组,立绞鸳鸯之颈;循环合体,牢牵蛤蚧之身。”
词语解释:蛤粉  拼音:gé fěn
(1).即蛤蜊粉。 宋 米芾 《画史》:“古书画皆圜盖,有助於器。 晋 唐 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如以一花头瓦安三足尔。墨称螺;製必如蛤粉,此又明用凹砚也。”参见“ 蛤蜊粉 ”。
(2).即蛤灰。《水浒传》第八二回:“第五个贴浄的,忙中九伯,眼目张狂,队额角涂一道明戧,劈门面抹两色蛤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蚌》:“其肉可食,其殻可为粉, 湖沔 人皆印成锭市之,谓之蚌粉,亦曰蛤粉。古人谓之蜃灰,以饰墙壁,闉墓壙,如今用石灰也。”参见“ 蛤灰 ”。
词语解释:蛤蜊粉  拼音:gé lí fěn
中药名。用蛤蜊壳煅制成的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蛤蜊》﹝集解﹞引 汪机 曰:“ 闽 浙 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醢。其殻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词语解释:蛤灰  拼音:gé huī
以蚌蛤壳烧成的灰。其用途与石灰同。《周礼·地官·掌蜃》“共白盛之蜃” 郑玄 注“谓饰墻使白之蜃也。今 东莱 用蛤,谓之叉灰云” 唐 贾公彦 疏:“蜃蛤在泥水之中, 东莱 人叉取以为灰,故以蛤灰为叉灰云也。”参见“ 蜃灰 ”。
词语解释:蜃灰  拼音:shèn huī
用蜃壳烧成的灰。其用途与石灰同。《周礼·秋官·赤犮氏》“以蜃炭攻之” 唐 贾公彦 疏:“蜃炭者,谓蜃灰是也。”《隋书·南蛮传·林邑》:“其国延袤数千里……以塼为城,蜃灰涂之,东向户。”
词语解释:蛤精疾  拼音:gé jīng jí
因蛤附着脚跟久而得的肿痛病。《北齐书·徐之才传》:“有人患脚跟肿痛,诸医莫能识。 之才 曰:‘蛤精疾也。由乘船入海,垂脚水中。’疾者曰:‘实曾如此。’ 之才 为剖得蛤子二,大如榆荚。”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徐之才 视乘船人之蛤精疾……此以博识者也。”
词语解释:蛤蟆夯  拼音:há má hāng
用电动机作动力的夯,工作时铁砣转动,把夯带动跳起,随即向前移动,砸实地基。工作方式像蛙跳。
词语解释:蛤黎酱  拼音:gé lí jiàng
蛤蜊肉制成的酱。 清 翟灏 《通俗编·禽鱼·蛤黎酱》:“以蛤属为醢,自昔有之,今 越 人仍詡此为佳味。”参阅 宋 王巩 《清虚杂著·补阙》
词语解释:蛤骨  拼音:gé gǔ
蛤蜃的甲壳。《文选·左思〈魏都赋〉》“弓珧解檠” 唐 刘良 注:“以蛤骨饰弓曰珧。”
词语解释:蛤鱼
青蛙
词语解释:蛤蛎
即蛤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