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龙蛰 拼音:lóng zhé
谓阳气潜藏。 晋 张协 《杂诗》之二:“龙蛰暄气凝,天高万物肃。”词语解释:惊蛰 拼音:jīng zhé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唐 韦应物 《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2).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李善 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词语解释:起蛰 拼音:qǐ zhé
惊起蛰伏的虫、兽。比喻使隐逸的贤才出为世用。 宋 苏轼 《海市》诗:“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清 吴嘉纪 《题舒栖赠徐蓂阶》诗:“谷风稍起蛰,薆薆入闲门。” 清 屠倬 《冬暖行》:“闭藏不密阳气泄,奋雷起蛰阴惨舒。”词语解释:蟠蛰 拼音:pán zhé
(1).蛰居;隐居。 唐 姚合 《赠终南山傅山人》诗:“蟠蛰身仍病,鹏摶力未通。” 张际亮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蟠蛰泥涂愧头角,飞腾沧海凌风潮。”
(2).藏伏。 宋 司马光 《瘿盆》诗:“海鼃鬭怒腹干张,老鮫蟠蛰鳞鬐秃。”词语解释:蛰蛰 拼音:zhé zhé
众多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朱熹 集传:“蛰蛰,亦多意。” 唐 李贺 《感讽》诗之五:“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扬州清明》:“浪子相扑,童稚纸鳶,老僧因果,瞽者説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词语解释:启蛰 拼音:qǐ zhé
(1).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今称“惊蛰”。《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 孔颖达 疏:“《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其《传》曰:‘言始发蛰也。’” 杨伯峻 注:“启蛰犹今言惊蛰, 宋 王应麟 所谓‘改启为惊,盖避 景帝 讳。’至 汉 行太初历,改惊蛰在雨水后,为 夏 正二月节气,古之惊蛰在雨水前,为 夏 正正月之节气。”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不藉》:“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
(2).谓惊起蛰伏过冬的动物。 骆鹏 《寄怀师农》诗:“风高尚有南飞雁,龙伏曾无启蛰雷。”词语解释:幽蛰 拼音:yōu zhé
冬眠土中的虫类。喻草野或隐退之士。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二:“吾欲斧其吭,无雷动幽蛰。” 唐 李翱 《祭杨仆射文》:“仰公之光,遂假荐言,幽蛰用彰,德惠之厚,殁身敢忘!”词语解释:百蛰 拼音:bǎi zhé
各种冬眠的虫。 宋 王安石 《寄赠胡先生》诗:“高冠大带满门下,奋如百蛰乘云雷。” 宋 苏轼 《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行看积雪厚埋牛,谁与春工掀百蛰?”词语解释:出蛰 拼音:chū zhé
动物结束冬眠,出来活动。词语解释:雷蛰 拼音:léi zhé
指蛰伏,蛰居。雷于冬时蛰伏不出,故称。 唐 元稹 《虫豸诗·蛒蜂三》:“雷蛰吞噬止,枯焚巢穴除。”词语解释:潜蛰 拼音:qián zhé
潜伏。 唐 范荣 《三无私赋》:“天光发於幽滞,仁声振於潜蛰。”词语解释:冬蛰 拼音:dōng zhé
冬眠。 艾青 《太阳》诗:“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参见“ 冬眠 ”。
词语解释:冬眠 拼音:dōng mián
某些动物对于冬季不利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现象。主要表现为不活动、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也称“冬蛰”。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不燥不粘的泥土经过翻动,错杂地堆压着新生的草芽,还可以看见尚未脱离冬眠状态的蚯蚓。” 碧野 《天山景物记》:“从九十月大雪封山,到第二年四五月冰消雪化,旱獭要整整在它们的洞穴里冬眠半年。” 金近 《春姑娘和雪爷爷》诗:“雪爷爷,您听听,冬眠的青蛙要起身。”词语解释:冻蛰 拼音:dòng zhé
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清 杨思圣 《飘风行》:“马毛蝟磔雁声苦,鱼龙冻蛰狐狸嘷。”词语解释:江蛰 拼音:jiāng zhé
指江边冬眠的动物。 唐 张说 《春雨早雷》诗:“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词语解释:闭蛰 拼音:bì zhé
虫类藏伏冬眠。《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 杨伯峻 注:“闭蛰谓昆虫蛰伏,於时当建亥之月,夏正之孟冬十月。”《东周列国志》第二一回:“隆冬闭蛰,毒蛇不出。”词语解释:发蛰 拼音:fā zhé
冬眠的动物到了春天开始活动。《史记·历书》:“昔自在古,历建正作於孟春。於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鳺先滜。”词语解释:伏蛰 拼音:fú zhé
隐伏,潜藏。 闻一多 《〈西南采风录〉序》:“让我们在那人性的幽暗角落里伏蛰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他一口。”词语解释:入蛰 拼音:rù zhé
动物进入冬眠,在一定的时期内潜伏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谓之“入蛰”。《老残游记》第六回:“现在各样虫蚁自然是都入蛰,见不着的了。”词语解释:解蛰 拼音:jiě zhé
谓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大戴礼记·夏小正》:“﹝正月﹞鱼陟负冰。陟,升也。负冰云者,言解蛰也。” 王聘珍 解诂:“解读若解卦,犹开也。鱼,水虫也,盛寒之时,蛰於水下,逐其温煖,正月阳气既上,出游於水上,近於冰。”词语解释:土蛰 拼音:tǔ zhé
地下冬眠的动物。《国语·鲁语上》:“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 韦昭 注:“土蛰发,谓孟春建寅之月,蛰始震也。”词语解释:诸蛰 拼音:zhū zhé
各种冬眠于土中的虫。《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诸蛰则死,民必疾疫。” 汉 张衡 《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词语解释:栖蛰 拼音:qī zhé
栖居。 宋 赞宁 《宋高僧传·习禅·义存》:“怪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壑,隐见龙雷。”参见“ 栖居 ”。
词语解释:栖居 拼音:qī jū
栖息寄居。 杨宪益 《竹的故事》:“最初发现这种动物,是在 四川 的 宝兴县 ,栖居在山上的竹林里,后来在 四川 另一些地方的竹林中也捉到过。”《新华半月刊》1960年第19期:“要研究湖泊水生物,主要是研究湖水中动、植物和生物群的栖居问题。”词语解释:沦蛰 拼音:lún zhé
犹埋没。 宋 苏轼 《洗玉池铭》:“哀此命世,久就沦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铜雀台瓦》:“人愚瓦何罪,沦蛰翳梧檟。”词语解释:永蛰 拼音:yǒng zhé
犹长眠。指死。 三国 魏 曹植 《武帝诔》:“幽闥一扃,尊灵永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陈思王 《武帝誄》,遂深永蛰之思; 潘岳 《悼亡赋》,乃愴手泽之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