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蜗角  拼音:wō jiǎo
(1).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 南朝  梁  沉约 《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羊肠莫守,蜗角旋孤。” 清  赵翼 《题孙子潇翰林诗册》诗:“妙知蜗角有战场,伏尸百万地犹剩。” 胡怀琛 《乙卯杂诗》:“蜗角潜居事底干,楼臺一寸且偷安。”参见“ 蜗角鬭争 ”。
(2).见“ 蜗角虚名 ”。
词语解释:蜗角斗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词语解释:蜗角虚名  拼音:wō jiǎo xū míng
指微不足道的空名。 宋  苏轼 《满庭芳·或注警悟》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乾忙。” 元  薛昂夫 《朝天曲》:“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便得来真做的,布衣,袖里,试屈指英雄辈。”亦省作“ 蜗角 ”。 明  杨珽 《龙膏记·投膏》:“为蜗角蹉跎光景,怕又早点霜 潘 鬢。”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陈眉公告衣巾》:“乃稟命於父母,敢告言於师尊,长笑鷄羣,永抛蜗角,读书谈道,愿附古人。”词语解释:蜗牛  拼音:wō niú
软体动物。有螺旋形的黄褐色硬壳。头部有两对触角,腹部有扁平的脚,行进时分泌黏液,吃植物苗叶。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跗螺也,形如螔蝓。”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蜗牛》:“蜗牛所主诸病,大抵取其解热消毒之功耳。” 清  陈维崧 《望江南·宛城五日追次旧游漫成》词:“墙脚蜗牛行艾叶,簷牙鳩妇话榴房。”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九章:“ 道静 本想说,你这样像蜗牛一样睡在壳里怎么开展工作呢?”词语解释:蜗庐  拼音:wō lú
见“ 蜗牛庐 ”。
词语解释:蜗牛庐  拼音:wō niú lú
形圆似蜗牛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先 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北齐书·蔡儁传》:“ 高祖 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 苍鹰 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鲁迅 《〈二心集〉序言》:“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亦省作“ 蜗庐 ”。 唐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诗:“野老採薇暇,蜗庐招客幽。” 宋  陆游 《数日不出门偶赋》诗之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 清  黄景仁 《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词语解释:蜗舍  拼音:wō shè
见“ 蜗牛舍 ”。
词语解释:蜗牛舍  拼音:wō niú shè
比喻简陋狭小的房舍。多用以谦称自己的住所。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壳如小螺,热则自悬於叶下。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 唐  李商隐 《自喜》诗:“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亦省作“ 蜗舍 ”。 南朝  梁  何逊 《仰赠从兄兴宁寘南》诗:“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邓元佐》:“既至,见一蜗舍,惟一女子,可年二十许。” 清  吴嘉纪 《顾友惺画萱花见赠》诗:“有客来蜗舍,题名是 虎头 。”词语解释:蜗涎  拼音:wō xián
(1).蜗行所分泌的黏液。 唐  杜牧 《华清宫》诗:“鸟啄摧寒木,蜗涎蠹画梁。” 宋  苏轼 《籍田》诗:“鱼沫依苹渚,蜗涎上綵楹。”
(2).比喻无用有害的东西。 明  王世贞 《九友斋十歌》之九:“毋论爱者似鷄肋,在我亦足成蜗涎。”词语解释:蜗争  拼音:wō zhēng
见“ 蜗角鬭争 ”。
词语解释:蜗角斗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词语解释:蜗篆  拼音:wō zhuàn
蜗牛爬行时留下的涎液痕迹,屈曲如篆文,故称。 宋  毛滂 《玉楼春·仆前年当重九》词:“泥银四壁盘蜗篆,明月一庭秋满院。” 清  周亮工 《大风拔茅屋》诗之一:“独影谋蜗篆,寒心倩鴈书。” 姚锡钧 《漫成》诗:“饭了茶枪横舌本,雨餘蜗篆溼苔花。”词语解释:蜗壳  拼音:wō ké
蜗牛的外壳。多喻矮小简陋的房屋。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壳宛转有文章。” 清  郑燮 《淮阴边寿民苇间书屋》诗:“ 边生 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词语解释:蜗牛庐  拼音:wō niú lú
形圆似蜗牛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先 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北齐书·蔡儁传》:“ 高祖 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 苍鹰 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鲁迅 《〈二心集〉序言》:“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亦省作“ 蜗庐 ”。 唐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诗:“野老採薇暇,蜗庐招客幽。” 宋  陆游 《数日不出门偶赋》诗之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 清  黄景仁 《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词语解释:蜗室  拼音:wō shì
比喻窄小的居室。亦用作谦称。 南唐  陈陶 《避世翁》诗:“直钩不营鱼,蜗室无妻儿。”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序》:“託命牛衣,巢身蜗室。”词语解释:蜗螺  拼音:wō luó
螺蛳。 宋  晁补之 《阎子常携琴入村》诗:“芸芸麦田翻黄波,蝻虫盘穗如蜗螺。”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蜗螺》:“﹝释名﹞螺螄,师,众多也,其形似蜗牛,其类众多,故有二名。”参见“ 螺螄 ”。
词语解释:螺蛳  拼音:luó sī
淡水螺的通称。一般个体较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蜗螺》:“螺螄。师,众多也。其形似蜗牛,其类众多,故有二名。”词语解释:蜗牛舍  拼音:wō niú shè
比喻简陋狭小的房舍。多用以谦称自己的住所。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壳如小螺,热则自悬於叶下。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 唐  李商隐 《自喜》诗:“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亦省作“ 蜗舍 ”。 南朝  梁  何逊 《仰赠从兄兴宁寘南》诗:“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邓元佐》:“既至,见一蜗舍,惟一女子,可年二十许。” 清  吴嘉纪 《顾友惺画萱花见赠》诗:“有客来蜗舍,题名是 虎头 。”词语解释:蜗蚓  拼音:wō yǐn
蜗牛与蚯蚓。亦喻微小的事物。 唐  贾至 《议杨绾条奏贡举疏》:“夫以蜗蚓之饵,杂垂沧海,而望吞舟之鱼至,不亦难乎?” 金  景覃 《天香》词:“閒阶土花碧润,缓芒鞋恐伤蜗蚓。”词语解释:蜗战  拼音:wō zhàn
比喻为微小之利而争斗。 宋  朱敦儒 《聒龙谣》词:“算蜗战、多少功名,问蚁聚、几回今古。”参见“ 蜗角鬭争 ”。
词语解释:蜗角斗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词语解释:蜗行  拼音:wō xíng
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词语解释:蜗书  拼音:wō shū
指古文字。因屈曲如蜗涎痕,故称。 明  周应治 《霞外麈谈·感通》:“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词语解释:蜗居  拼音:wō jū
(1).比喻窄小的住所。常用作谦词。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团圆》:“蒙君不弃,蜗居门户生光彩。”《清平山堂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蜗居只在咫尺,幸勿见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 寧生 ﹞祭而祝曰:‘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陵於雄鬼。’”《花城》1981年第4期:“曾经有一个时期,蜗居有一近海之窗,晚上凭窗远眺,可望对面半山及沿岸那一片璀璨的灯光。”
(2).伏处;潜居。 明  王錂 《寻亲记·遇恩》:“应知,数载蜗居,相看淡薄,斯文彼此相会,契合情投。” 柯岩 《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 张权 ﹞直到现在还仍然蜗居在因国家暂时困难而无法为她解决的斗室之中,连钢琴还寄存在朋友处。”词语解释:蜗房  拼音:wō fáng
(1).蜗壳。 唐  张说 《咏瓢》:“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袖。”
(2).比喻窄小的住所。亦用作谦称。 杨沫 《花蕊》:“这时,窒居蜗房无所事事,我就会感到异常困恼。”词语解释:蜗虫  拼音:wō chóng
即蜗牛。《南史·文学传·卞彬》:“后为 南康郡 丞。 彬 颇饮酒,摈弃形骸,仕既不遂,乃著《蚤蝨》、《蜗虫》、《虾蟇》等赋,皆大有指斥。”参见“ 蜗牛 ”。
词语解释:蜗牛  拼音:wō niú
软体动物。有螺旋形的黄褐色硬壳。头部有两对触角,腹部有扁平的脚,行进时分泌黏液,吃植物苗叶。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跗螺也,形如螔蝓。”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蜗牛》:“蜗牛所主诸病,大抵取其解热消毒之功耳。” 清  陈维崧 《望江南·宛城五日追次旧游漫成》词:“墙脚蜗牛行艾叶,簷牙鳩妇话榴房。”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九章:“ 道静 本想说,你这样像蜗牛一样睡在壳里怎么开展工作呢?”词语解释:蜗跧  拼音:wō quán
谓如蜗牛般蜷伏。 宋  孙觌 《疏山寺次白文林韵》之二:“螘鬭已空遗垤在,蜗跧终恋故庐深。”词语解释:蜗角斗争  拼音:wō jué dòu zhēng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词语解释:蜗蜒  拼音:wō yán
即蜗牛。 明  唐顺之 《雁训》:“於是掩蝌蚪之奇形,夺蜗蜒之巧篆,此盖法象之至章也。”参见“ 蜗牛 ”。
词语解释:蜗牛  拼音:wō niú
软体动物。有螺旋形的黄褐色硬壳。头部有两对触角,腹部有扁平的脚,行进时分泌黏液,吃植物苗叶。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跗螺也,形如螔蝓。”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蜗牛》:“蜗牛所主诸病,大抵取其解热消毒之功耳。” 清  陈维崧 《望江南·宛城五日追次旧游漫成》词:“墙脚蜗牛行艾叶,簷牙鳩妇话榴房。”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九章:“ 道静 本想说,你这样像蜗牛一样睡在壳里怎么开展工作呢?”词语解释:蜗角之争  拼音:wō jiǎo zhī zhēng
同“蜗角斗争”。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宋礼 立褭蹄之约,希蜗角之争。”词语解释:蜗角蚊睫  拼音:wō jiǎo wén jié
蜗牛的角,蚊子的眼睫毛。形容极为狭小的境地。 北周  庾信 《小园赋》:“ 陆机 则兄弟同居, 韩康 则舅甥不别。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倪璠 注:“《晏子春秋》:东海有虫巢於蚊睫,飞乳去来,而蚊不为惊。”词语解释:蜗量  拼音:wō liàng
比喻窄小的酒量。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得嗣》:“何辞尊赐,奈蜗量不胜盃酒。”词语解释:蜗迹  拼音:wō jì
见“ 蜗跡 ”。
亦作“蜗蹟”。  即蜗涎。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上( 睿宗 )为 冀王 时,寝斋壁上,蜗跡成天字,上惧,遽扫之,经数日如初。及即位,雕玉铸黄金为蜗形,分置於释道像前。” 清  胡天游 《无笔叹》诗:“一庭老叶扫西风,袖手空堦看蜗迹。”参见“ 蜗涎 ”。
词语解释:蜗涎  拼音:wō xián
(1).蜗行所分泌的黏液。 唐  杜牧 《华清宫》诗:“鸟啄摧寒木,蜗涎蠹画梁。” 宋  苏轼 《籍田》诗:“鱼沫依苹渚,蜗涎上綵楹。”
(2).比喻无用有害的东西。 明  王世贞 《九友斋十歌》之九:“毋论爱者似鷄肋,在我亦足成蜗涎。”词语解释:蜗角虚名  拼音:wō jiǎo xū míng
指微不足道的空名。 宋  苏轼 《满庭芳·或注警悟》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乾忙。” 元  薛昂夫 《朝天曲》:“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便得来真做的,布衣,袖里,试屈指英雄辈。”亦省作“ 蜗角 ”。 明  杨珽 《龙膏记·投膏》:“为蜗角蹉跎光景,怕又早点霜 潘 鬢。”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陈眉公告衣巾》:“乃稟命於父母,敢告言於师尊,长笑鷄羣,永抛蜗角,读书谈道,愿附古人。”词语解释:蜗醢  拼音:wō hǎi
用蚌蛤类的肉做成的酱。《礼记·内则》:“蜗醢而苽食雉羹。”《仪礼·士冠礼》“葵菹蠃醢” 汉  郑玄 注:“蠃醢,螔蝓醢,今文蠃为蜗。”词语解释:蜗旋  拼音:wō xuán
犹螺旋。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登高》:“ 宪宗 九年,准式建宝座,累石臺高五丈,藏级於壁,蜗旋而上。”词语解释:蜗斗  拼音:wō dòu
传说中的兽名。能食火、排泄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 吴堪 道:‘这是黄犬,怎生叫做“蜗斗”?’妻子道:‘果是蜗斗,妾怎敢欺着官人?’ 吴堪 道:‘此物有何用处?’妻子道:‘此物能食火,食火之后,放出粪来也是火。若知县相公要责罚你时,你连叫“蜗斗救我”三声,管情无事。’”词语解释:蜗牛国  拼音:wō niú guó
比喻极小的国家。 南朝  梁  殷均 《细言应令》诗:“汎舟毛滴海,为政蜗牛国。”参见“ 蜗角鬭争 ”。
词语解释:蜗角斗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词语解释:蜗窄  拼音:wō zhǎi
窄小;狭隘。《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婆子在 三巧儿 面前,偶説起家中蜗窄,又是朝西房子,夏月最不相宜,不比这楼上高厂风凉。”《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 王申 是个行善的人,便道:‘家里虽蜗窄,尚有草榻可以安寝。’”词语解释:蜗睆  拼音:wō huǎn
一种眼疾。《淮南子·俶真训》:“夫梣木色青翳而蠃瘉蜗睆,此皆治目之药也。” 高诱 注:“蜗睆,目疾也。” 明  归有光 《陈处士妻王孺人墓志铭》:“晚年目蜗睆,朦朦然甚不自得。”词语解释:蜗名蝇利  拼音:wō míng yíng lì
蜗牛角样的细名,苍蝇头般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南天莫滞,西方可归,蜗名蝇利千秋戏。” 明  陆采 《明珠记·获荫》:“蜗名蝇利将人误,秣马膏车在路途,望你成名达帝都。”参见“ 蜗角虚名 ”、“ 蝇头微利 ”。词语解释:蜗髫  拼音:wō tiáo
古代幼童头上状如蜗角的小辫。借指儿童。 明  杨慎 《央央谣》:“水无鳞,山无角;鮐背啼,蜗髫哭;苍天高不闻,赤日烘南陆。”词语解释:蜗痕  拼音:wō hén
即蜗涎。 陈三立 《晚眺崝庐外诸山》诗之二:“残阳万古不吹去,暗数蜗痕掩袂还。”参见“ 蜗涎 ”。
词语解释:蜗涎  拼音:wō xián
(1).蜗行所分泌的黏液。 唐  杜牧 《华清宫》诗:“鸟啄摧寒木,蜗涎蠹画梁。” 宋  苏轼 《籍田》诗:“鱼沫依苹渚,蜗涎上綵楹。”
(2).比喻无用有害的东西。 明  王世贞 《九友斋十歌》之九:“毋论爱者似鷄肋,在我亦足成蜗涎。”词语解释:蜗疽  拼音:wō jū
一种毒疮。蜗,通“ 瘑 ”。词语解释:蜗壳居  拼音:wō ké jū
比喻窄小的住所。 元  宋褧 《得周子善书问京师事及贱迹以绝句奉答》之四:“ 至公堂 下鱼鳞屋, 丽正门 前蜗壳居。”词语解释:蜗角蝇头
比喻极微小的利益词语解释:蜗发
蜗牛状的发型,多为古代小儿发型词语解释:蜗跡
即蜗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