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鸣蜩 拼音:míng tiáo
蝉的一种,亦称秋蝉。体黑色,长一寸馀,翅色赭褐,脉黄色,胸腹部下被白粉,鸣器小而成卵圆形,秋间日没时常长鸣不已。亦谓蝉鸣叫。《诗·豳风·七月》:“四季秀葽,五月鸣蜩。” 毛 传:“蜩,螗也。” 孔颖达 疏:“《方言》曰: 楚 谓蝉为蜩, 宋 衞 谓之螗, 陈 郑 谓之蜋蜩, 秦 晋 谓之蝉。是蜩、蝉一物方俗异名耳。” 宋 范成大 《初归石湖》诗:“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蜩翠扫空。” 续范亭 《偕友游石屋烟霞并赏满觉垄初桂》诗:“湖平舞白鷺,树静隐鸣蜩。”词语解释:寒蜩 拼音:hán tiáo
寒蝉。蝉的一种。《礼记·月令》“寒蝉鸣” 汉 郑玄 注:“寒蝉,寒蜩,谓蜺也。” 唐 方干 《题龟山穆上人院》诗:“寒蜩远韵来窗里,白鸟斜行起砌边。” 宋 欧阳修 《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山鸟囀成歌,寒蜩嘒如哽。”词语解释:承蜩 拼音:zhěng tiáo
以竿取蝉。承,通“ 拯 ”。《庄子·达生》:“ 仲尼 适 楚 ,出於林中,见痀僂者承蜩,犹掇之也。” 成玄英 疏:“承蜩,取蝉也。” 郭庆藩 集释:“承,读为拯。拯,谓引取之也。”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乌啄蝗歌》:“承蜩之捷犹掇尔,就中尤羡秃尾狼。”词语解释:残蜩 拼音:cán tiáo
秋蝉。 元 周伯琦 《初秋重泛湖游西山》诗:“菰蒲漾藻影,柳槐咽残蜩。”词语解释:鹏蜩 拼音:péng tiáo
鹏鸟和知了。比喻大小悬殊之二物。 唐 孙嘉之 《对书史百家策》:“ 孙武 绚其韜略, 蒙叟 混其鹏蜩。” 宋 司马光 《到并州已复数月率尔成诗》:“鹏蜩定有分,不若寸心灰。”词语解释:螗蜩 拼音:táng tiáo
一种较小的蝉。《尔雅·释虫》:“螗蜩。” 郝懿行 义疏:“螗蜩小於马蜩,背青緑色,头有花冠,喜鸣,其声清圆。”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蝉花》:“冠蝉、胡蝉、螗蜩、蝘, 江 南谓之螗。”词语解释:秋蜩 拼音:qiū tiáo
秋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适游后园,闻秋蜩之声。” 汉 王褒 《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玄猨悲啸,搜索乎其间。” 唐 高适 《同群公秋登琴台》诗:“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词语解释:青蜩 拼音:qīng tiáo
蝉的一种。学名螿、寒螿。身青,多在深秋时鸣叫。 南朝 梁简文帝 《谢赉扇启》:“饮露青蜩,应三伏之脩景;羣飞黄雀,送六月之南风。” 宋 范成大 《新晴行郪水上与涪江相近》诗:“过尽江沙穿麦壠,忽有青蜩扶叶鸣。”词语解释:蝉蜩 拼音:chán tiáo
蝉。 唐 骆宾王 《萤火赋》:“陋蝉蜩而习蜕,怵螻蚁之慕羶。”词语解释:良蜩 拼音:liáng tiáo
即蝉。《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良蜩鸣。”参阅《方言》第十一。词语解释:金蜩 拼音:jīn tiáo
金蝉。古代冠饰。《文选·左思〈魏都赋〉》:“蔼蔼列侍,金蜩齐光。” 李善 注:“金蜩,金蝉。 蔡邕 《独断》曰:侍中、常侍皆冠惠文,加貂附蝉。”词语解释:螂蜩 拼音:láng tiáo
蝉的一种。体长七八分,色黑,杂黄绿斑纹,腹部面有白粉,翅无色透明。《尔雅·释虫》:“蜩,蜋蜩。” 郭璞 注:“《夏小正》传曰:蜋蜩者,五彩具。” 郝懿行 义疏:“蜋者,《方言》云:蝉, 楚 谓之蜩, 陈 郑 之閒谓之蜋蜩。《初学记》引 孙炎 曰:蜋,五色具。”词语解释:马蜩 拼音:mǎ tiáo
蝉之一种。即蚱蝉。《尔雅·释虫》:“蝒,马蜩。” 郭璞 注:“蜩中最大者为马蜩。” 清 恽敬 《释蟪蛄》:“蜩蜋、蜩螗、蜩蝒、马蜩,皆夏蝉也……自其大言之曰马。”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蚱蝉》。词语解释:不蜩 拼音:bù tiáo
大蝉。不,通“ 丕 ”。《尔雅·释虫》:“不蜩王蚥。” 翟灏 补 郭 注:“不,《诗》《书》及古金石文多通作丕。丕,大也。王蚥亦大之称,此必蜩中之大者。”词语解释:喑蜩 拼音:yīn tiáo
即瘖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