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青螺 拼音:qīng luó
(1).螺的一种。壳形椭圆,表面稍暗,杂有斑纹。可食。大者其壳可制酒器。 宋 曾巩 《南湖行》之一:“断瓶取酒饮如水,盘中白笋兼青螺。”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虫鱼》:“青螺,状如田螺。其大两拳。揩磨去麄皮如翡翠色,雕琢为酒杯。”
(2).指法螺。佛教称讲经说法为吹法螺。因借指佛教经典。《旧唐书·辛替否传》:“自像王西下,佛教东传,青螺不入於 周 前,白马方行於 汉 后。” 宋 秦观 《还自汤泉十四韵》:“晚参圆白足,昏梵礼青螺。”
(3).喻青山。 唐 刘禹锡 《望洞庭》诗:“遥望 洞庭 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计定》:“ 妙高臺 上望诸峰,点点青螺天际小。” 清 纳兰性德 《南乡子·御沟晓发》词:“曙色远连山色起,青螺。回首微茫忆翠娥。” 郁达夫 《采石矶》七:“千里的 长江 ,映着几点青螺……青螺中一个最大的 采石山 前, 太白楼 开了八面高窗。”
(4).古代的一种发型。 闽 徐夤 《题僧壁》诗:“紺髮青螺长,文茵紫豹重。” 宋 赵彦端 《鹧鸪天·杨兰》词:“两两青螺綰额傍,彩云齐会下 巫阳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翦青螺短衲单条,绣曇花袈裟双袖。”参见“ 青螺髻 ”。
(5).圆形画眉墨。即螺子黛。 明 高启 《十宫词·隋宫》诗:“五斛青螺一日销, 迷楼 深贮万妖嬈。” 明 无名氏 《霞笺记·诉情得喜》:“琴瑟好,閒却青螺,留倩郎描。”
词语解释:青螺髻 拼音:qīng luó jì
(1).形如青螺的发髻。 清 赵翼 《绵州刺史刘荫萱驻藏回蜀远寄藏佛一尊赋诗谢》:“珠火眉微分,青螺髻空繚。”
(2).喻山峰。 唐 皮日休 《太湖诗·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宋 苏轼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词:“ 北固山 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明 刘基 《彭泽阻风》诗:“两峰对拥青螺髻,孤月初生白玉钩。”词语解释:红螺 拼音:hóng luó
亦称“ 红蠃 ”。 1.软体动物名。壳薄而红,可制为酒杯。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红螺,大小亦类鸚鵡螺,壳薄而红,亦堪为酒器。刳小螺为足,缀以胶漆,尤可佳尚。”
(2).因用作酒杯或酒的代称。 唐 陆龟蒙 《袭美醉中寄一壶并一绝走笔次韵奉酬》:“酒痕衣上杂莓苔,犹忆红螺一两杯。” 后蜀 李珣 《南乡子》词:“倾緑蚁,泛红蠃,闲邀女伴簇笙歌。” 宋 曾巩 《南湖行》之一:“山回水转不知远,手中红螺岂须劝。”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引 清 王文治 《在西湖寄都中同年》诗:“每向东华散玉珂,相於花下酌红螺。”词语解释:翠螺 拼音:cuì luó
(1).指妇女的发髻。 宋 周紫芝 《鹧鸪天》词:“明年身健君休问,且对秋风卷翠螺。”《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翠螺青黛,絳仙慵画眉嫵!”
(2).用以喻山峦的形状。 清 陈维崧 《绕佛阁·由剑池循石磴上复折而下至小武当有奇石纵横林立》词:“旷望 邓尉 ,支硎翠螺滴。”
(3).一种用翡翠嵌镶的首饰。 清 黄遵宪 《都踊歌》:“貽我釵鸞兮餽我翠螺,荷荷!”词语解释:髻螺 拼音:jì luó
盘旋如螺状的发髻。 元 张可久 《凭阑人·席上分题》曲:“粧淡亭亭堆髻螺,歌缓盈盈停眼波。” 明 徐复祚 《红梨记·潜窥》:“则恐怕露溼渍纤罗,则恐怕树影参差搅鬆髻螺。” 清 舒位 《黔苗竹枝词·龙家苗之一》:“狗耳亭苕綰髻螺,鬼竿影里两婆娑。”词语解释:佛螺 拼音:fó luó
相传 释迦牟尼佛 的头发,旋屈为螺文状。故以“佛螺”借指盘旋高耸的峰峦。 唐 司空图 《题山赋》:“齴鼇鼻而嘘空兮,涌佛螺而旁络。”参见“ 佛髻 ”、“ 佛髮 ”。词语解释:垂螺 拼音:chuí luó
古时女子的额饰。 宋 张先 《减字木兰花》词:“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角妓垂螺》:“垂螺、双螺,盖当时角妓未破瓜时额饰,今搬演淡色犹有此制。”淡色,即旦色。词语解释:吹螺 拼音:chuī luó
见“ 吹大法螺 ”。
词语解释:吹大法螺 拼音:chuī dà fǎ luó
佛事法会的仪式之一。吹奏螺号,以示庄严。常比喻佛或高僧说法广被大众,含意深刻。《法华经·序品》:“今佛世尊欲説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击大法鼓,吹大法螺,仙乐一时奏动;开甘露门,入甘露城,幽魂尽获超昇。”亦省作“ 吹法螺 ”、“ 吹螺 ”。 唐 张说 《为留守作贺崛山》:“吹法螺而朝玉帛,乘瑞泉而会天人。” 宋 梅尧臣 《和刘原甫试墨》:“道傍牛喘復谁问,佛寺吹螺空唱号。”词语解释:黛螺 拼音:dài luó
(1).妇女眉毛的代称。 南唐 李煜 《长相思》词:“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顰双黛螺。”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 柳南 以世无 黄衫客 ,恒鬱鬱,因赋《如意诗》寄 十娘 曰:‘……孤月照裠屐,重云锁黛螺。’”
(2).螺形的黛墨。古时用以画眉或作画。 元 虞集 《赠写真佟士明》诗:“赠君千黛螺,翠色秋可扫。”
(3).比喻翠绿的山峰。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之一:“空明寒碧内,万古黛螺洗。” 清 徐穆 《多丽》词:“疏烟抹,黛螺丫髻。冷云罥,鶯脰舒翘。”词语解释:金螺 拼音:jīn luó
用鹦鹉螺或红螺壳做成的酒杯的美称。 五代 谭用之 《河桥楼赋得群公夜宴》:“杯黏紫酒金螺重,谈转琱璫玉麈空。”参阅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词语解释:钿螺 拼音:diàn luó
亦作“ 鈿蠃 ”。 即螺钿。以各种螺贝磨成的薄片,作镶嵌漆器及其他器物之用。《说郛》卷八十引 宋 无名氏《谢氏诗源》:“花有银色若鈿螺,及结实皆银也。” 元 尹廷高 《车中作古乐府》:“蟠螭金函五色毯,鈿螺椅子象牙牀。”《元诗选·无名氏〈赠陈克甫诗〉》引《闽书》:“又别制器象天体,虚中而髹之,上刻周天度数,填以鈿蠃。”词语解释:蜗螺 拼音:wō luó
螺蛳。 宋 晁补之 《阎子常携琴入村》诗:“芸芸麦田翻黄波,蝻虫盘穗如蜗螺。”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蜗螺》:“﹝释名﹞螺螄,师,众多也,其形似蜗牛,其类众多,故有二名。”参见“ 螺螄 ”。
词语解释:螺蛳 拼音:luó sī
淡水螺的通称。一般个体较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蜗螺》:“螺螄。师,众多也。其形似蜗牛,其类众多,故有二名。”词语解释:法螺 拼音:fǎ luó
海中软体动物。壳呈螺旋状,壳壁很厚,长约一尺。壳顶穿孔,可吹奏,发声响亮。古时用作军队号角、宗教法器等。《法华经·序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白塔燃灯》:“诸内侍黄衣喇嘛执经梵唄,吹大法螺。” 克非 《春潮急》四五:“ 李春山 直到现在才明白,原来法螺召唤来的鬼魂,是可以使巫师自己倒霉的。”词语解释:碧螺 拼音:bì luó
指少女的一种螺壳状发髻。 宋 王珪 《宫词》:“十三垂髻碧螺鬆,学舞经年后苑中。”词语解释:双螺 拼音:shuāng luó
(1).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 宋 姜夔 《少年游·戏张斗甫》词:“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角妓垂螺》:“《晏小山词》:‘双螺未学同心綰,已占歌名。’……又‘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綰双螺。’……垂螺、双螺,盖当时角妓未破瓜时额饰。”
(2).指两只螺形酒杯。 清 曹寅 《广陵载酒歌》:“已遣长瓢涤三雅,更分小户排双螺。”词语解释:海螺 拼音:hǎi luó
海里所产的螺蛳,壳可以作酒杯、号角或工艺品。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夫琉璃海螺之器,并用满酌,罚餘之令遂急,醉而不止。” 宋 范仲淹 《酬李光化见寄》诗之二:“石鼎鬪茶浮乳白,海螺行酒灩波红。”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女未嫁者,以海螺为数珠挂颈上。” 闻捷 《彩色的贝壳》诗:“海螺呀,海螺!你在呐喊什么?”词语解释:鹦鹉螺 拼音:yīng wǔ luó
海螺的一种。壳可制酒杯和装饰品。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鸚鵡螺,旋尖处屈而朱,如鸚鵡嘴,故以此名。壳上青緑斑文,大者可受二升。壳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又红螺,大小亦类鸚鵡螺,壳薄而红,亦堪为酒器。刳小螺为足,缀以胶漆,尤可佳尚。” 宋 陆游 《行牌头奴寨之间皆建炎末避贼所经也》诗:“安得西国蒲萄酒,满酌南海鸚鵡螺。”参阅《艺文类聚》卷九七引《南州异物志》。词语解释:香螺 拼音:xiāng luó
(1).海螺之一种。 明 屠本畯 《闽中海错疏·介部·香螺》:“香螺大如甌,长数寸,其揜杂众香烧之,使益芳,独烧则臭。诸螺之中,此螺味最厚,《本草》谓之甲香。” 宋 苏轼 《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香螺脱黶来相羣,能结縹緲风中云。”
(2).指香螺卮。 北周 庾信 《园庭》诗:“香螺酌美酒,枯蚌籍兰殽。”词语解释:蚌螺 拼音:bàng luó
见“ 蚌蠃 ”。
词语解释:蚌蠃 拼音:bàng luǒ
亦作“ 蚌螺 ”。 蚌和螺。亦泛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唐 韩愈 《别赵子》诗:“蚌蠃鱼鳖虫,瞿瞿以狙狙。” 宋 苏辙 《堂成》诗:“四邻无声,布被麤毡。身非蚌螺,一睡经年。”词语解释:玉螺 拼音:yù luó
(1).海螺的美称。常用作吹奏的乐器。 唐 白居易 《骠国乐》诗:“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 清 汪懋麟 《铜鼓歌为树百给事作》:“龙师惨澹直千鎰,驃国不得跨玉螺。”自注:“ 贞元 中, 驃国 进乐有玉螺铜鼓。”
(2).指女子螺髻。 元 王举之 《水仙子·春日即事》曲:“兔毫香墨闲工课。饮琼浆,捲玉螺。柳丝长,忙煞鶯梭。”词语解释:轻螺 拼音:qīng luó
指黛眉。 清 纳兰性德 《谒金门》词:“梦里轻螺谁埽,帘外落花红小。”词语解释:酒螺 拼音:jiǔ luó
亦作“ 酒蠃 ”。 用螺壳做成的酒杯。后亦泛指酒杯。 唐 白居易 《酬梦得见喜疾瘳》诗:“暖卧摩绵褥,晨倾药酒螺。” 宋 梅尧臣 《送李载之殿丞赴海州榷务》诗:“茶官到有清閒味,海月团团入酒蠃。” 宋 方岳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词:“ 江 南 江 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词语解释:旋螺 拼音:xuán luó
(1).即螺旋。 宋 张抡 《绍兴内府古器评·周虬纽钟》:“是器铭文,磨灭不可识,故作旋螺之状。”亦指螺旋状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瞳人语》:“﹝生﹞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
(2).螺的一种。其螺壳作回旋状。词语解释:文螺 拼音:wén luó
有花纹的海螺。《南史·夷貊传上·婆利国》:“海出文螺、紫贝。”《新唐书·南蛮传下·环王》:“产瑇瑁、文螺。”词语解释:烟螺 拼音:yān luó
亦作“烟螺”。
(1).喻青山。 宋 范成大 《邢台驿》诗:“ 太行 东麓照 邢州 ,万迭烟螺紫翠浮。” 清 孙旸 《扫花游·送徐果亭请假归里》词:“望到烟螺,知是 江 南岸近。”
(2).即螺子黛。旧时妇女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物极必反》:“ 隋文帝 清俭而受制于 独孤后 ,故宫中取胡粉一两竟不可得; 煬帝 继之,宫中一日用烟螺五石。”词语解释:钟螺 拼音:zhōng luó
螺的一种。身体小,壳黄色,有赤褐色斑纹。多生活在山野树阴下。词语解释:杯螺 拼音:bēi luó
即螺杯,用螺壳雕制的酒杯。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絶交坏身,搆隙致祸,以杯螺相掷者有矣。”词语解释:光螺 拼音:guāng luó
有光彩的螺壳。 宋 刘子翚 《食蛎房》诗:“光螺晕紫班,蠞膏湛金色。”词语解释:倭螺 拼音:wō luó
鰒鱼。 宋 苏轼 《鳆鱼行》:“东随海舶号倭螺,异方珍宝来更多。”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二:“鰒鱼,倭螺也。今《汉书·王莽传》载 莽 亶饮酒啖鰒鱼。注云:海鱼也。恐 颜师古 未必知是倭螺耳。”词语解释:陀螺 拼音:tuó luó
(1).儿童玩具。形状略似海螺,通常用木头制成,能使之在地上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陀螺者,木製如小空鐘,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復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 老舍 《骆驼祥子》一:“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
(2).方言。周围;附近一带地方。 陈登科 《活人塘》一:“从此在 新河集 的陀螺三十里之内的老百姓,一天一天的变了样子,大户变小户,小户变光蛋。”词语解释:九孔螺 拼音:jiǔ kǒng luó
即石决明。 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十:“石决明,亦名九孔螺。”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二:“石决明, 登 人谓之鰒鱼, 明 人谓之九孔螺。”词语解释:蜒蚰螺 拼音:yán yóu luó
蜗牛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蜗牛》。词语解释:蠳螺 拼音:yīng luó
海螺的一种。 晋 孙绰 《望海赋》:“虚贝含素而表紫,蠳螺络丹而带緗。”词语解释:蟹螺 拼音:xiè luó
亦作“蠏螺”。词语解释:陵螺 拼音:líng luó
昆虫名。蜗牛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陵螺也。形如螔蝓,壳如小螺,热则自悬於叶下。”词语解释:马轲螺 拼音:mǎ kē luó
珂贝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珂》。词语解释:鲍螺 拼音:bào luó
(1).鳆鱼的别名。即石决明。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市食》:“鲍螺,裹蜜。”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方物》:“ 苏州 则带骨鲍螺、山查丁、山查糕、松子糖、白圆、橄欖脯。”
(2).见“ 鲍酪 ”。
词语解释:鲍酪 拼音:bào lào
亦作“ 鲍螺 ”。 一种由 鲍 氏创制的乳酪饼。 徐珂 《清稗类钞·饮食·鲍酪》:“ 乾隆 时,有以牛乳煑令百沸,点以青盐滷,使凝结成饼,佐以香秔米粥,食之,絶佳。復有以蔗糖法製如螺形,甘洁异常。始於 鲍氏 ,故名‘鲍螺’,亦名‘鲍酪’。”词语解释:黄螺 拼音:huáng luó
莲实。《艺文类聚》卷八二引 晋 夏侯湛 《芙蓉赋》:“黄螺圆出,垂蕤散舒。” 南朝 梁元帝 《采莲赋》:“緑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唐 王勃 《采莲赋》:“风低緑干,水溅黄螺。”词语解释:鹦螺 拼音:yīng luó
(1).鹦鹉螺。《文选·郭璞〈江赋〉》:“鸚螺蜁蜗。” 李善 注:“《南州异物志》曰:鸚鵡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鸚鵡,故以为名也。”
(2).指鹦鹉杯。 清 李调元 《初迭前韵寄程鱼门》:“主人爱客出鸚螺,想见髯翁面最酡。”词语解释:钉螺 拼音:dīng luó
螺的一种。卵生,螺壳圆锥形。生活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淡水里和陆地上。是传染血吸虫病的媒介。词语解释:抽陀螺 拼音:chōu tuó luó
亦作“打陀螺”。传统体育游戏。陀螺为木制的圆锥形,上大下尖。将尖头着地,以绳抽之,使之旋转。另有鸣声陀螺和菱形陀螺,以竹木制成中空圆筒,中间贯以旋轴。圆筒体开有狭长裂口,转动时由于气流作用能发声。菱形陀螺为两头小,中间大,以绳绕螺身。玩时将螺掷地,顺势抽绳,使螺旋转。词语解释:海川螺 拼音:hǎi chuān luó
酒器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二:“ 李适之 有酒器九品:蓬莱盏、海川螺……东溟样。”词语解释:泥螺 拼音:ní luó
一种无脊椎动物。壳卵圆形,薄而脆。体肥,略带黄色,不能全部缩入壳内。生活于浅海泥滩上,我国沿海各地均产。可供食用。也称吐铁、土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蓼螺》:“今 寧波 出泥螺,状如蚕豆,可代充海错。”《说郛续》卷四二引 明 屠本畯 《海味索隐·土铁歌》:“土铁,一名泥螺,出 南田 者佳。”词语解释:扁螺 拼音:biǎn luó
蚬的别名。《隋书·文学传·刘臻》:“﹝ 臻 ﹞性好噉蜆,以音同父讳,呼为扁螺。”词语解释:穷蛤螺 拼音:qióng gé luó
犹言穷光蛋。《白雪遗音·八角鼓·两口变脸》:“也是你穷蛤螺没钱,讨人嫌;反来説我,花了你的六百钱。”词语解释:吹大法螺 拼音:chuī dà fǎ luó
佛事法会的仪式之一。吹奏螺号,以示庄严。常比喻佛或高僧说法广被大众,含意深刻。《法华经·序品》:“今佛世尊欲説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击大法鼓,吹大法螺,仙乐一时奏动;开甘露门,入甘露城,幽魂尽获超昇。”亦省作“ 吹法螺 ”、“ 吹螺 ”。 唐 张说 《为留守作贺崛山》:“吹法螺而朝玉帛,乘瑞泉而会天人。” 宋 梅尧臣 《和刘原甫试墨》:“道傍牛喘復谁问,佛寺吹螺空唱号。”词语解释:吹法螺 拼音:chuī fǎ luó
见“ 吹大法螺 ”。
词语解释:吹大法螺 拼音:chuī dà fǎ luó
佛事法会的仪式之一。吹奏螺号,以示庄严。常比喻佛或高僧说法广被大众,含意深刻。《法华经·序品》:“今佛世尊欲説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击大法鼓,吹大法螺,仙乐一时奏动;开甘露门,入甘露城,幽魂尽获超昇。”亦省作“ 吹法螺 ”、“ 吹螺 ”。 唐 张说 《为留守作贺崛山》:“吹法螺而朝玉帛,乘瑞泉而会天人。” 宋 梅尧臣 《和刘原甫试墨》:“道傍牛喘復谁问,佛寺吹螺空唱号。”词语解释:田螺 拼音:tián luó
软体动物,壳圆锥形,苍黑色,触角长,雌雄异体,胎生。生长在淡水中,肉可以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田螺》﹝集解﹞引 陶弘景 曰:“田螺生水田中,及湖瀆岸侧。形圆,大如梨、橘,小者如桃、李,人煮食之。” 沉从文 《失业》:“一百二十个对一个,活捉 张三 ,水缸里摸田螺,还费事?”词语解释:石螺 拼音:shí luó
即石黛。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引 清 裘曰修 诗:“玉镜臺前一笑时,石螺亲为画双眉。”参见“ 石黛 ”。
词语解释:石黛 拼音:shí dài
(1).古代妇女用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 南朝 梁 徐陵 《〈玉台新咏〉序》:“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脂,偏开两靨。” 唐 刘长卿 《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诗:“残妆添石黛,艷舞落金鈿。” 唐 杜甫 《阆水歌》:“ 嘉陵江 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宋 王安石 《半山即事》诗之一:“谁将石黛染春潮,復拈黄金作柳条。”
(2).借指美人。《花月痕》第七回:“背踏金鰲,忆南都之石黛;歌传紫凤,夸北地之臙脂。”词语解释:大吹法螺 拼音:dà chuī fǎ luó
法螺,僧道作法事用的乐器,是一种梭尾螺壳。《妙法莲华经·序品》:“今佛世主,欲説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后以“大吹法螺”比喻说大话,大肆吹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