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血食 拼音:xuè shí
(1).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左传·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餘?”《汉书·高帝纪下》:“故 粤王 亡诸 世奉 粤 祀, 秦 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 颜师古 注:“祭者尚血腥,故曰血食也。” 清 袁枚 《新齐谐·牛头大王》:“上帝命血食此方,汝塑像祀我,必有福应。”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若説到灭族,他就怕祖宗血食断絶,不由得不拼命奋斗。”
(2).指用于祭祀的食品。《西游记》第六一回:“小神居此苟安,拯救这方生民,求些血食,诚为恩便。”
(3).谓吃鱼肉之类荤腥食物。《梁书·诸夷传·扶南国》:“王常楼居,不血食,不事鬼神。”词语解释:血流 拼音:xuè liú
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血液词语解释:血泪 拼音:xuè lèi
(1).《韩非子·和氏》:“ 和 乃抱其璞而哭於 楚 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后用以指带血的眼泪,一般指极度悲痛而流的泪。 晋 陆机 《赠弟士龙》诗之九:“抚膺涕泣,血泪彷徨。” 唐 无名氏 《灵应传》:“至 申胥 乞师於 嬴氏 ,血泪污於 秦 庭,七日长号,昼夜靡息。” 清 曹寅 《吊亡》诗:“清霜九月侵罗衣,血泪洒作红冰飞。” 巴金 《家》二五:“从遥远的几千年前到现在,这条路上,不知断送了多少女子的青春,不知浸饱了多少女子的血泪。”
(2).血和泪。 明 方孝孺 《绝命词》:“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清 吴伟业 《阆州行》:“将书封断指,血泪染罗裙。”词语解释:血气 拼音:xuè qì
(1).血液和气息。指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要素。《管子·禁藏》:“宫室足以避燥溼,食饮足以和血气。”《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 清 恽敬 《都昌元将军庙碑铭》:“天下有形必有神,而有血气者最验;有血气之中,毛羽鳞介并在五虫,而人为最验。”
(2).指元气,精力。《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方暑,闕地,下冰而牀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 楚子 使医视之。復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汉书·宣帝纪》:“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红楼梦》第六七回:“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虑过度,伤了血气。”
(3).指气质、感情。《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於女子。” 宋 叶适 《李仲举墓志铭》:“及长,足智恢达,以义理胜血气。” 瞿秋白 《〈饿乡纪程〉跋》:“必得血气平静,骇浪不惊,又须勇敢镇定,内力涌现。”
(4).犹血性,骨气。《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 董 门宗族寥落,更鲜血气人,无敢向圜扉通问者。” 清 霅中人 《〈中西纪事〉后序》:“壮士凡有血气者,莫不抚膺浩叹,指髮狂呼。” 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斯语一入吾有精神、有血气、有魂、有胆之青年中,鲜不勃然变色。”
(5).指血统。 孙中山 《答〈朝日新闻〉记者》:“是何异以少弟而与强盗为伍,以劫其长兄之家,而犹对之曰:‘兄不当恨乃弟过於恨强盗,以吾二人本同血气也。’”
(6).血的气味。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境异》:“海神女报 射摩 曰:‘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絶矣。’”词语解释:血腥 拼音:xuè xīng
(1).血液的腥臭气味。 唐 杜甫 《哀王孙》诗:“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二折:“他父亲斩首在 云阳 ,他娘呵囚在禁中,那里是有血腥的白衣相。”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一回:“满街是半截的死牛死猪,到处是污秽的血腥。”
(2).形容战斗或屠杀的残酷。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中国文坛上的鬼魅》:“蒙蔽是不能长久的,接着起来的又将是一场血腥的战斗。” 秦牧 《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篇幅虽不多,但却活龙活现地给我们绘画出当时专制、黑暗、血腥、愚昧的社会图景。”词语解释:血战 拼音:xuè zhàn
(1).指非常激烈的战斗。 唐 杜甫 《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是役 明 以万餘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 辽 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看情形,明天要有一场大的血战啦。”
(2).谓进行非常激烈的战斗。《旧唐书·萧遘传》:“中原士庶,与贼血战,肝脑涂地,十室九空。”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你随我血战多年,功劳很大。”词语解释:血指 拼音:xuè zhǐ
手指出血。谓不善其事。 宋 黄庭坚 《寄馀干徐隐甫》诗:“遥知解千牛,袖手笑血指。”《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覆。”参见“ 血指汗颜 ”。
词语解释:血指汗颜 拼音:xuè zhǐ hàn yán
手指出血,脸上冒汗。形容不善其事的窘态。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斲,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 宋 秦观 《谢及第启》:“圆冠方屨,求自试者几千万焉;血指汗颜,获见收者纔四百耳。”词语解释:血肉 拼音:xuè ròu
(1).血和肉。借指躯体。 唐 无名氏 《灵应传》:“由是血肉染草木,脂膏润原野,腥秽荡空,戈甲山积。” 清 钮琇 《觚賸·虎林军营唱和》:“我辈必罹极刑,血肉狼籍,岂能辨识?”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彼有强暴之陆军,我有牺牲之血肉。”
(2).犹骨肉。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二:“观 曹彬 下 江 南时, 后主 豫令宫中积薪,誓言:‘若社稷失守,当携血肉以赴火。’其厉志如此。”
(3).屠杀;遭到屠杀。 宋 范仲淹 《又上吕相公书》:“诸侯握兵,外重内轻,血肉生灵,王室如缀。” 宋 赵雄 《韩蕲王碑》:“ 建 居 闽 岭上流,使贼沿流而下,则七郡皆血肉矣。”词语解释:血色 拼音:xuè sè
(1).暗赤或鲜红的颜色。 唐 白居易 《琵琶引》:“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宋 张先 《南乡子·送客过馀溪听天隐二玉鼓胡琴》词:“天碧染衣巾,血色轻罗碎摺裙。”
(2).指皮肤健康红润的颜色。《红楼梦》第八三回:“看他那个病,竟是不好呢,脸上一点血色也没有。” 鲁迅 《彷徨·祝福》:“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3).指血迹。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词语解释:血脉 拼音:xuè mài
亦作“ 血脉 ”。
(1).人体内血液运行的脉络。《文子·守静》:“若然者血脉无鬱滞,五藏无积气。”《吕氏春秋·达郁》:“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穀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2).比喻贯通事物的脉络。 宋 姜夔 《白石诗说》:“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填词之中,勿使有断续痕……务使承上接下,血脉相连。”
(3).犹血统。《梁书·文学传下·刘杳》:“ 王僧孺 被敕撰谱,访 杳 血脉所因。”
(4).指嫡亲骨肉。 叶紫 《星》第五章五:“为了孩子,为了 黄 所遗留给她的这唯一的血脉,她是不能不忍痛地吃苦啊!”词语解释:血痕 拼音:xuè hén
(1).血的痕迹。 晋 王嘉 《拾遗记·魏》:“次检宝库中,得一玉虎头枕,眼有伤,血痕尚湿。”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绿翘》:“详视之,如有血痕且腥。” 鲁迅 《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杀不掉,我就退进野草里,自己舔尽了伤口的血痕。”
(2).指血泪的痕迹。《红楼梦》第二七回:“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花枝见血痕。”
(3).喻指悲惨苦难的往事。《孽海花》第一回:“三十年旧事,写来都是血痕。” 鲁迅 《书信集·致尤炳圻》:“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词语解释:血红 拼音:xuè hóng
鲜红词语解释:血刃 拼音:xuè rèn
(1).血沾刀口。谓杀戮。《荀子·议兵》:“兵不血刃,远邇来服。”《汉书·吴王刘濞传》:“发使赦七国,復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颜师古 注:“血刃,谓杀伤人而刃著血也。”《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三军投降者,俱免血刃;抗拒者,全家斩首。”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当此之时,若得数百人於 正阳 、 宣武 、 天安 诸门间,奋臂狂呼,则不血刃而 北京 可得也。”
(2).引申指战争。 唐 罗邺 《长城》诗:“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词语解释:血马 拼音:xuè mǎ
杀马取血,以为祭祀之用。语本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禹 乃东巡,登 衡岳 ,血白马以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湘水》:“ 禹 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词语解释:血点 拼音:xuè diǎn
(1).血迹。 宋 陆游 《寄邛州宋道人》诗:“袖中出剑秋水流,血点斑斑新报仇。”
(2).比喻鲜红的花瓣。 唐 白居易 《裴常侍以〈题蔷薇架十八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以和之》:“猩猩凝血点,瑟瑟蹙金匡。散乱萎红片,尖纤嫩紫芒。”词语解释:血污 拼音:xuè wū
(1).被血沾污。 唐 杜甫 《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水浒传》第一○三回:“在营后墙外,照着血污衣服,细细检认,件件都是 王庆 的。”
(2).污血。《百喻经·诈言马死喻》:“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敌,不能战鬭,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一幕:“这样满身粪臭,满身血污的人,永远不许再来!”
(3).指污秽、肮脏。 鲁迅 《野草·复仇(其二)》:“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词语解释:血殷 拼音:xuè yīn
暗红。 清 沙张白 《再来诗谶记》:“公解靴出股,齿痕宛然,作血殷色。”词语解释:血汗 拼音:xuè hàn
(1).血和汗水。指辛勤的劳动。 郭沫若 《一只手》一:“他们的血汗是被有钱的人榨取了去。” 刘大白 《金钱》诗:“哦!哪儿来的金钱?--还不是劳工们血汗底结晶片!”
(2).古代 大宛国 出良马,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名“汗血马”。后因以指骏马身上的汗。 南朝 陈 张正见 《君马黄》诗:“血汗染龙花,胡鞍抱秋月。” 宋 黄庭坚 《晁张和答秦觏五言予亦次韵》:“ 秦君 鋭本学,驥子已血汗。”
(3).症候名。中医指出汗淡红如血。多由火热炽盛,迫血外溢所致。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一·吐血衄血》:“肤血曰血汗。”词语解释:血毛 拼音:xuè máo
指牲畜的血和毛。古代祭祀时用以荐鬼神。《礼记·礼器》:“血毛詔於室。” 孔颖达 疏:“谓杀牲取血及毛,入以告神於室。”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三:“谨卜良日,躬率将吏,荐兹血毛,清酌嘉羞,侑以音声,以谢神貺。”词语解释:血雨 拼音:xuè yǔ
带血的雨。极言战争之酷烈。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大捷》:“血雨漂,兵风噪,难凭国史説咱是 汉 天骄。”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十餘年来隐忧惕栗,梦寐弗忘之亡国惨祸,挟 欧洲 之弹烟血雨以俱来。”词语解释:血诚 拼音:xuè chéng
犹赤诚。谓极其真诚的心意。《宋书·谢晦传》:“去年送女遣儿,闔家俱下,血诚如此,未知所愧。”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让官表》:“此所以重陈手疏,再沥血诚,乞迴此官,别授能者。”《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房德 又躬身道:‘礼物虽微,出自 房 某一点血诚,幸勿峻拒!’”《说岳全传》第六一回:“报国忘躯矢血诚,谁教万里坏长城?”词语解释:血盟 拼音:xuè méng
歃血为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勾践 乃使使号令 齐 、 楚 、 秦 、 晋 ,皆辅 周 室,血盟而去。”《汉书·匈奴传下》:“ 昌 猛 与单于及大臣俱登 匈奴 诺水东山 ,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犂挠酒,以 老上单于 所破 月氏王 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词语解释:血衣 拼音:xuè yī
沾血的衣服。 唐 李翱 《韩吏部行状》:“先太史为国打 朱滔 , 滔 遂败走,血衣皆在。”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自淮归浙东〉序》:“又有被伤者扶持强行,血衣淋漓,见者伤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 朱 曰:‘……皆我之为,妇实不知之也。’问:‘何凭?’答言:‘血衣可证。’”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十二章:“ 芳林嫂 默默的把 老洪 的血衣解开,烘着火,像一年前给丈夫洗伤口一样,用温开水往 老洪 的伤口上经轻的洗着。”词语解释:血盆 拼音:xuè pén
(1).古代祭祀时盛血的盆子。《周礼·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盆簝以待事”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盆,所以盛血。”
(2).形容猛兽等张开的嘴。《镜花缘》第四九回:“有个山羊在那里吃草,却被大虫看见,扑了过去……抱住山羊,张开血盆大口,羊头吃在腹内。” 艾芜 《欧洲的风》:“时时向四围的黑暗惊慌地探索,生怕有吃人的怪物张着血盆似的嘴巴,一下子跳了出来。”
(3).《血盆经》的省称。《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道:‘家下拙夫却不恁地计较。老母死时,也曾许下《血盆》愿心,早晚也要到上刹相烦还了。’”参见“ 血盆经 ”。
词语解释:血盆经 拼音:xuè pén jīng
《目连正教血盆经》的简称。又名《女人血盆经》。旧时在民间流传甚广,但不载于《大藏经》,载于 唐 建阳 书林 范氏 版本《大乘法宝诸品经经咒》和《诸经日诵》。相传谓妇女生育过多,会触污神佛,死后下地狱,将在血盆池中受苦。若生前延僧诵此经,则可消灾受福。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念女》:“到问 契玄禪师 ,他説凡生产过多,定有触污地神天圣之处,可请一部《血盆经》去,叫他母子们长斋三年,总行懺悔,自然灾消福长,减病延年。”《红楼梦》第十五回:“ 胡老爷 府里产了公子……叫请几位师父念三日《血盆经》。”词语解释:血花 拼音:xuè huā
飞溅的鲜血。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 李青山 也用木棒子在他头上、身上和脚上乱打,血花飞溅在 韩老六 的白绸裤子上。”词语解释:血地 拼音:xuè dì
指祖祖辈辈生活劳动的地方;老家。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十五章:“有的惋惜:‘人为什么要离开祖宗的血地呢!’”词语解释:血躯 拼音:xuè qū
指有生命的躯体。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他可便一上青山化血躯。”《封神演义》第八九回:“且人死不能復生,谁不爱此血躯,而轻弃以死耶!”词语解释:血斑 拼音:xuè bān
血的斑点。 艾青 《春》诗:“ 龙华 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张永枚 《海的儿子》诗:“坦露的胸膛,肋骨凸出,涂着殷红的血斑。”词语解释:血渍 拼音:xuè zì
血液沾濡的痕迹。《红楼梦》第三三回:“ 王夫人 抱着 宝玉 ,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緑纱小衣,一片皆是血渍。” 清 彭定求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题跋》:“血渍斑斑,淋漓纸上。”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真挚的友谊》:“这些书有的被炮火烧焦了封面和书页,有的被枪弹打穿了,上面还染着战士的血渍。”词语解释:血洗 拼音:xuè xǐ
语出 唐 杜甫 《悲陈陶》诗:“羣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后以“血洗”形容残酷屠杀。 徐兴业 《金瓯缺》第二章:“﹝ 刘延庆 ﹞和 童贯 一起到 江 南镇压 方腊 起义,血洗 两浙 地区。”词语解释:血华 拼音:xuè huá
指皮肤红润的颜色。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没有血华而又瘦削的脸上摆出一副笑容。”词语解释:血光 拼音:xuè guāng
(1).血的光泽。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三折:“撦鼓夺旗千般勇,三停刀上血光飞。” 清 黄宗羲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 佩兄 出血疏贴黄读之,血光尚与灯影相射。” 茅盾 《子夜》十二:“西斜的太阳像一片血光,罩住了房里的雪白桌布和沙发套。”
(2).见“ 血光之灾 ”。
词语解释:血光之灾 拼音:xuè guāng zhī zāi
旧时迷信谓刀兵之灾,应者必有流血或杀身之祸。《水浒传》第六一回:“ 吴用 道:‘员外这命,目下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於刀剑之下。’”《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你老人家今年计都星照命,主有血光之灾,仔细七八月不见哭声才好。”亦省称“ 血光灾 ”、“ 血光 ”。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四折:“打的你哭啼啼,湿肉伴乾柴。也是你老官人合受血光灾。”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二折:“这小廝今年有些血光灾,我鞭打碎他天灵盖。”《中国民间故事选·“老佛迷”拜师傅》:“眼看血光临头你还不悟,我现在就要去阎王那里,把你的原身交给他去。”词语解释:血吻 拼音:xuè wěn
犹言血盆大口。吻,嘴唇。《宋史·宋祁传》:“ 契丹 摇尾五十年,狼态猘心,不能无动。今垂涎 定镇 ,二军不战,则薄 深 、 赵 、 邢 、 洺 ,直擣其虚,血吻婪进,无所顾藉。” 元 张宪 《缚虎行》:“猛跳不越当涂高,血吻空腥千里草。”词语解释:血膋 拼音:xuè liáo
血和脂膏。《诗·小雅·信南山》:“执其鸞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郑玄 笺:“膋,脂膏也。血以告杀,膋以升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其夕,遂以束藳焚身。至明,唯灰烬耳,无血膋之臭。”《元史·礼乐志三》:“鑾刀屡奏,血膋载升。”词语解释:血滴滴 拼音:xuè dī dī
鲜血淋漓的样子。《封神演义》第七回:“奉御官将剜下来血滴滴一目盛贮盘内,同 黄妃 上輦来回 紂王 。”《西游记》第八六回:“﹝众妖﹞扑通的把个人头又从后窟里抛出,血滴滴的乱滚。” 安危 《我爱松花江》第九章:“﹝他﹞用手托着下巴,一路血滴滴的爬下山去。”词语解释:血泣 拼音:xuè qì
犹泣血。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孤臣昔放逐,血泣追愆尤。”词语解释:血海 拼音:xuè hǎi
(1).血汇成的海。形容杀人极多的惨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蒲城 里岂辨箇后巷前街,变做尸山血海。” 陈毅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诗:“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巴金 《旅途随笔·一个回忆》:“我要那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参见“ 血海尸山 ”。
(2).形容事情的后果严重或关系重大。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全不怕。”《水浒传》第十八回:“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係来报与我们!”
(3).中医学名词。四海之一,指人身血液汇聚之处。《灵枢经·海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4).中医学名词。或谓奇经脉中的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唐 王冰 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5).中医学名词。或谓肝脏。《素问·五藏生成论》“故人卧血归于肝” 唐 王冰 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6).中医学名词。经穴名。位于大腿内侧,离膑骨一寸处的陷窝中。《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脾经分寸歌》:“血海膝臏上内廉。”
(7).佛教语。比喻地狱中的惨境。《毘奈耶杂事》三七:“令我今者,枯竭血海,超越骨山,闭恶趣门,开湼槃路,置人天道。”
词语解释:血海尸山 拼音:xuè hǎi shī shān
血流成海,尸积如山。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明 无名氏 《王马破曹》第二折:“杀的他血海尸山人马亡,似败叶,狂风荡。”《说岳全传》第七七回:“緑草黄沙地,忽变做血海尸山;青风白日天,霎时间云愁雾惨。”词语解释:血泥 拼音:xuè ní
血肉凝成的糊状物。《说岳全传》第三四回:“锤到处,打成肉浆;鐧来时,变做血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 日本 鬼子用两辆卡车,把这三百多个凝着血泥的麻袋送到冰雪封住的 松花江 上。”词语解释:血本 拼音:xuè běn
(1).用以生利的本钱,老本。《荡寇志》第一○三回:“ 刘信民 假设神道,哄骗财帛,那班百姓甘心将自己血本归销与他,真是獃愚之至!”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彼以鉅万之血本而谋利,若歇一日之业,即亏一日之资。” 叶紫 《杨七公公过年》:“他每天卖小菜,竟能卖到三四千钱,除去血本,足足有一千钱好落。”
(2).即血疏。《再生缘》第二九回:“若非血本明冤枉,屈杀了 卫焕 、 亭山 二位忠。”参见“ 血疏 ”。
词语解释:血疏 拼音:xuè shū
封建时代,为向皇帝申诉而刺血写成的奏疏。 清 黄宗羲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 佩兄 出血疏贴黄读之,血光尚与灯影相射。” 清 梁章鉅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五人墓头血成碧,血疏更作黄金色。”词语解释:血余 拼音:xuè yú
指人的头发。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乱发》﹝释名﹞:“《素问》:‘肾之华在髮。’…… 滑寿 註云:水出高原,故肾华在髮。髮者血之餘,血者水之类也。今方家呼髮为血餘,盖本此义也。《龙木论》谓之人退焉。”词语解释:血枯 拼音:xuè kū
中医病名。《素问·腹中论》:“有病胷脇支满者,妨於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 岐伯 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絶,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二·妇人经水》:“经闭:有血滞,血枯。”词语解释:血髓 拼音:xuè suǐ
(1).血液和骨髓。 唐 白居易 《齿落辞》:“丰吾肤革,滋吾血髓。”
(2).比喻人们耗尽血汗和生命而得到的财富。 李大钊 《大哀篇》:“此辈蝇营狗苟,坐拥千金,以供其贿买选票者,又果谁之血髓耶?”词语解释:血赤 拼音:xuè chì
犹赤诚。 徐志摩 《致刘勉己函》:“我只盼望将来有音乐家能利用那样天然的音籁谱出我们汉族血赤的心声!”词语解释:血书 拼音:xuè shū
用血写的文字。《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汉 何休 注:“得麟之后,天下血,书 鲁 端门 …… 子夏 明日往视之,血书飞为赤鸟。”《镜花缘》第二四回:“此人既是 徐 姓,又是 英国公 之后,兼有檄文、血书,必是 敬业 兄弟之子无疑。” 章炳麟 《杂感》诗:“血书已羣飞,尚踵前王武。”词语解释:血性 拼音:xuè xìng
指刚强正直的气质和品性。 清 洪昇 《长生殿·骂贼》:“虽则俺乐工卑滥,硜硜愚暗……只这血性中,胸脯内,倒有些忠肝义胆。”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就是一个没有血性,只顾自己的混蛋。”词语解释:血雠 拼音:xuè chóu
见“ 血仇 ”。
词语解释:血仇 拼音:xuè chóu
亦作“ 血讎 ”。
(1).指有亲人被杀害的仇恨。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见侵者则恨之入骨,剧於血讎。”
(2).指仇恨很深的冤家。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惟 蔡 及 许 ,旧为血仇。命公并侯,耕借之牛,束其弓矢,礼让优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土司·缅甸盛衰始末》:“ 景泰 二年, 缅 人入 麓川 ,又执 思机法 以去。至五年三月,献俘於朝,自是 麓川 与 缅 世为血仇。”词语解释:血淋淋 拼音:xiě lín lín
(1).鲜血淋漓的样子。《西游补》第六回:“﹝ 项羽 ﹞跳下阁来,一逕奔到花阴榻上斩了 虞美人 之头,血淋淋抛在荷花池内。”《镜花缘》第十回:“走至大虫跟前,腰中取出利刃,把大虫胸膛剖开,取出血淋淋斗大一颗心,提在手中。” 茅盾 《子夜》十六:“她又看见女儿的头血淋淋地滚到竹榻边!”
(2).形容情况惨酷。《红楼梦》第一二○回:“ 薛姨妈 见他这样,便握他的嘴説:‘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 郭沫若 《由葛录亚想到夏完淳》:“就因为有这血淋淋的实践渗着,所以他的词赋,尽管有好些还没有脱掉摹仿前人的痕迹,而却十分动人。”词语解释:血祀 拼音:xuè sì
指祭祀。凡祭,必杀牲取血,故称。《后汉书·邓骘传》:“宜收还冢次,宠树遗孤,奉承血祀,以谢亡灵。” 李贤 注:“血祀谓祭庙杀牲取血以告神也。”《旧唐书·忠义传序》:“ 由 、 麑 、 信 、 让 之徒,君人者常宜血祀。”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或并取其遗制絶之,则 炎 黄 之血祀斩, 汉 唐 之声威灭矣。”词语解释:血浪 拼音:xuè làng
(1).混和着血的浪涛。 唐 韩愈 《叉鱼招张功曹》诗:“血浪凝犹沸,腥风远更飘。” 清 陆宗泰 《杂感》诗:“火箭横飞血浪红,登臺犄角势摩空。”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只好任那 松花江 里帝国主义的血浪,殖民政策的汗波,激扬震荡,挟着红胡子似的腥秽的风暴,丘八爷似的严酷的冰雪,飞吼怒号罢了。”
(2).指沸腾的热血。 郭沫若 《女神·浴海》:“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词语解释:血津 拼音:xuè jīn
皮肤破损后渗出的少量的血。 胡尚如 《一个佃户的自述》:“老伴六十岁啦,还弯着腰去拔草,把手指头磨得露着血津儿。”词语解释:血牲 拼音:xuè shēng
谓杀牲取血。古代用以订盟或祭祀。《庄子·让王》:“与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 陆德明 释文:“血牲,一本作‘杀牲’, 司马 本作‘血之以牲’。” 明 唐顺之 《休宁陈氏墓庐记》:“岁时上塚,则血牲而祭於庐环。”词语解释:血祭 拼音:xuè jì
杀牲取血以祭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郑玄 注:“阴祀自血起,贵气臭也。” 贾公彦 疏:“先荐血以歆神。”《礼记·郊特牲》:“血祭,盛气也。” 陈澔 集说:“血由气以滋……故血祭者,所以表其气之盛也。”词语解释:血路 拼音:xuè lù
(1).指战斗中拼命冲杀出来的道路。《水浒传》第七七回:“官军人马,前无去路,后没退兵,只得引 酆美 、 毕胜 撞透重围,杀条血路,逩过山背后来。”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 张金龙 狗急跳墙,飞起一脚把 牛小水 踢倒,翻身扑到床上拿他的枪,还想杀出一条血路逃走。”
(2).比喻艰难的历程。 清 黄宗羲 《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 愚公 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説铃,贤圣指为血路也。”词语解释:血膏 拼音:xuè gāo
血和脂肪。比喻百姓的生命和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果实。 清 洪昇 《长生殿·疑谶》:“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词语解释:血胤 拼音:xuè yìn
(1).同一血统的子孙后代。《梁书·刘峻传》:“余祸同 伯道 ,永无血胤。”《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此女廉吏血胤,无惭阀閲。” 梁启超 《黄帝》之四:“绳绳我祖名 轩辕 ,血胤多豪俊。”
(2).犹血统。 章炳麟 《〈社会通铨〉商兑》:“所为排 满洲 者,岂徒曰子为 爱新觉罗氏 ,吾为 姬氏 、 姜氏 ,而惧子之殽乱我血胤耶?” 钱锺书 《围城》一:“而照 鲍小姐 的身材估量,她那位 葡萄牙 母亲也许还间接从 西班牙 传来 阿拉伯 人的血胤。”词语解释:血国 拼音:xuè guó
喻指蚊虫吸食的血源。语出 汉 扬雄 《法言·渊骞》。 明 陈子龙 《蚊赋》:“嗟粟腹之易适,何血国之无涯。” 明 陈子龙 《暑》诗:“羣物各栖息,蚊蚋独骄空。整衣终不堪,血国恣盈充。”参见“ 血国三千 ”。
词语解释:血国三千 拼音:xuè guó sān qiān
喻指众多的诸侯国。商贾及得国者可以从中取利,犹如蚊虫有无穷的血源可以吸食自肥,故称。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或问﹞‘货殖。’曰:‘蚊。’曰:‘血国三千,使捋疏,饮水,褐博,没齿无愁也。’” 汪荣宝 义疏:“ 宋 ( 宋咸 )云:‘三千国者,昔 禹 会 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於 商 周 之世,已渐并之矣,故至 汉 但可三千而已。’ 吴 ( 吴祕 )云:‘ 周 一千八百国,而 汉 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云三千者,盖货殖之人倍取於国,且言其多歟?’ 司马 ( 司马光 )云:‘三千,言其众也。’ 俞 ( 俞樾 )云:‘《汉书·王莽传》:“ 始建国 四年,授诸侯茅土,诸侯之员千有八百,附城之数亦如之。”是合诸侯与附城凡三千六百国。血国三千,依 莽 制言之,举成数耳。 杨子 此文,盖亦有讥焉。是时以图簿未定,未授国邑,且令受奉都内,月钱数千,诸侯皆困乏,至有庸作者。 杨子 因或问货殖而应之曰蚊,又復为此言,若谓彼货殖者,亦犹蚊之为虫,食人之血以生耳。今天下建国三千,彼得国者亦将血之以自肥也。乃使之捋疏,饮水,褐博,没齿无愁邪?……’按 宋 吴 解此,固为曲説。 俞 据 莽 制为释,亦紆回难通。 温公 谓三千言其众,是也。”词语解释:血压 拼音:xuè yā
血管中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由于心脏收缩和主动脉壁的弹性作用而产生。 郭沫若 《南京印象》十二:“他的右手,是由两位女护士踞在床边替他检查血压。”词语解释:血怒 拼音:xuè nù
谓愤怒已极。人盛怒则热血上涌,故云。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 泚 于 宣政殿 僭即大位,愚智莫不血怒。”词语解释:血忌 拼音:xuè jì
旧俗指忌讳见血的日子,逢该日不杀牲。 汉 王充 《论衡·讥日》:“如以杀牲见血,避血忌、月杀,则生人食六畜,亦宜辟之。” 汉 王充 《论衡·辨祟》:“血忌不杀牲。” 宋 范成大 《灼艾》诗:“血忌详涓日,尻神谨避方。”词语解释:血心 拼音:xuè xīn
(1).犹言赤心,赤诚的心。《宋书·谢晦传》:“泝流三千,虚馆三月,奉迎鑾驾,以遵下武,血心若斯,易为可鉴。” 清 黄宗羲 《再与李郡侯书》:“所陈皆出血心,伏冀老公祖俯鉴!”《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先生,像你这样血心为朋友,难道我们当差的心不是肉做的!”
(2).指心,良心。《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俺们做好汉的,只要自己血心上打得过,人言都不计较。”词语解释:血水 拼音:xuè shuǐ
(1).指血液。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二折:“咬定牙儿且忍羞,打熬着足上浸浸血水流。”
(2).含血的水。《水浒传》第七七回:“ 张顺 攒下水底,拔出腰刀,只顾排头价戳人,都沉下去,血水滚将起来。”词语解释:血清 拼音:xuè qīng
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尤指含有特异性免疫体(如抗毒素或凝集素)的免疫血清(抗菌素血清)
纤维蛋白已被除去(如通过血凝或去纤维蛋白法)的血浆词语解释:血浸 拼音:xuè jìn
(1).鲜血浸渍。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三折:“看沙场血浸横尸首。” 萧红 《生死场》十四:“一种感觉通过骨髓麻寒她全身的皮肤,那是怎样可怕血浸的人头!”
(2).指血红色的斑点。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有一旧玉马,质理不甚白洁,而血浸斑斑。”词语解释:血液 拼音:xuè yè
(1).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 许地山 《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 郑士谦 《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词语解释:血恳 拼音:xuè kěn
极其诚挚的恳求。 宋 苏舜钦 《杜公谢官表》:“两贡露奏,乞回命书,沓降玉音,不谅血恳。”词语解释:血属 拼音:xuè shǔ
(1).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今弟幸全血属,岂非天乎!” 唐 刘知几 《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以曾孙血属,上纂皇统,所谓同姓雄者也。”《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今 刘稹 不诣尚书面缚,又不遣血属祈哀。” 胡三省 注:“血属,谓父子兄弟至亲同出於一气者。”
(2).有血的动物。亦指人。 唐 裴铏 《传奇·崔炜》:“ 任翁 家事鬼,曰独脚神,每三岁必杀一人饗之。时已逼矣,求人不获。 任翁 俄负心,召其子计之曰:‘门下客既不来,无血属可以为饗。吾闻大恩尚不报,况愈小疾耳?’遂令具神饌,夜将半,拟杀 煒 。”词语解释:血史 拼音:xuè shǐ
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形容悲壮的历史。例如:一部开国血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词语解释:血踪 拼音:xuè zōng
亦作“ 血踪 ”。 犹血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明日,随其血踪出寺,西南入溪,至一巖罅而灭。”《太平广记》卷五百引 唐 皇甫□ 《原化记·京都儒士》:“众又遶堂寻血踪,乃是所乘驴,已斫口喙,唇齿缺破。”词语解释:血身 拼音:xuè shēn
指有生命的躯体。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今人以血身七尺,死老数纪之内。”词语解释:血赀 拼音:xuè zī
犹血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氏子》:“初与义为客侣,不图包藏祸心,隐我血貲,悍不还。”参见“ 血本 ”。
词语解释:血本 拼音:xuè běn
(1).用以生利的本钱,老本。《荡寇志》第一○三回:“ 刘信民 假设神道,哄骗财帛,那班百姓甘心将自己血本归销与他,真是獃愚之至!”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彼以鉅万之血本而谋利,若歇一日之业,即亏一日之资。” 叶紫 《杨七公公过年》:“他每天卖小菜,竟能卖到三四千钱,除去血本,足足有一千钱好落。”
(2).即血疏。《再生缘》第二九回:“若非血本明冤枉,屈杀了 卫焕 、 亭山 二位忠。”参见“ 血疏 ”。
词语解释:血疏 拼音:xuè shū
封建时代,为向皇帝申诉而刺血写成的奏疏。 清 黄宗羲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 佩兄 出血疏贴黄读之,血光尚与灯影相射。” 清 梁章鉅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五人墓头血成碧,血疏更作黄金色。”词语解释:血晕妆 拼音:xiě yùn zhuāng
唐 时妇人的一种面妆。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长庆 中……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於目上下,谓之‘血晕粧’。”词语解释:血沥沥 拼音:xuè lì lì
(1).鲜血淋漓的样子。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四折:“献上这血沥沥两颗活人头。”《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义士﹞将匕首啣在口中,双手拍开,把五臟六腑,抠将出来,血沥沥提在手中。”
(2).狠毒惨酷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八回:“只是望着 晁大舍 沉邓邓的嚷、血沥沥的咒。”《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 李驛丞 指天画地,血沥沥的发咒。”词语解释:血泡 拼音:xuè pào
(1).即血胞。《东周列国志》第五七回:“ 赵武 , 赵武 !我一门百口寃仇,在你一点血泡身上,出宫之时,切莫啼哭!”参见“ 血胞 ”。
(2).皮肤上充血的泡。 李準 《马小翠的故事》:“脚上打出血泡了,就干脆把鞋子扔掉。”
(3).血的泡沫。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地上一滩血,脑瓜儿上还噗噗噗的冒血泡呢。”
词语解释:血胞 拼音:xuè bāo
本指胎儿。引申指婴孩。《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时 襄公 新生一女, 文姜 以 庄公 内主尚虚,令其订约为婚。 庄公 曰:‘彼女尚血胞,非吾配也。’”词语解释:血沉 拼音:xuè chén
新鲜的血液放在特制的带有刻度的玻璃管中,静置一定时间后,红血球即从血浆中分离出来而下沉,红血球下沉的速度叫血球沉降率词语解释:血沟 拼音:xuè gōu
条状的流血伤口。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马鞭子抽在 吴家富 的光脊梁上、光腚上,拉出一条一条的血沟。”词语解释:血泊 拼音:xuè pō
大滩的血。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一折:“则道是长街上妆好汉,谁想你血泊内也停尸!”《水浒传》第二三回:“﹝ 武松 ﹞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七章:“‘砰’一枪, 小滑子 倒在血泊里了。”词语解释:血污池 拼音:xuè wū chí
即血盆池。 瞿秋白 《乱弹·世纪末的悲哀》:“黄金时代虽然不远,却不是这么容易达到的。这要经过血污池、奈何桥、刀山、油锅,以及……一切种种这类的东西。”参见“ 血盆池 ”。
词语解释:血盆池 拼音:xuè pén chí
旧时迷信传说,谓地狱中有血盆池,妇女生育过多,会触污神佛,死后要在此池中饮污血受苦。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念女》:“﹝ 目连 ﹞经过 羽州 追阳县 ,旷野之中,见一座血盆池地狱,有多少女人散髮披枷,饮其池中污血。”亦省称“ 血池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尔出入冥司,宜有闻见,血池果在何处?堕血池者果有何人?”词语解释:血气方盛 拼音:xuè qì fāng shèng
见“ 血气方刚 ”。
词语解释:血气方刚 拼音:xuè qì fāng gāng
谓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鬭。” 刘宝楠 正义:“壮谓气力方当刚强,喜於争鬭。”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他终则是寒门卿相,正青春血气方刚,拥虹蜺气吐三千丈。” 闻一多 《可怕的冷静》:“最可虑的是不通世故而血气方刚的青年,面对这种事实,又将作何感想?”亦作“ 血气方盛 ”、“ 血气方壮 ”。《后汉书·杨终传》:“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 长君 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 南朝 梁 沉约 《忏悔文》:“又追寻少年,血气方壮,习累所缠,事难排豁。”《新唐书·张嘉贞传》:“昔 马周 起徒步,謁人主,血气方壮, 太宗 用之,能尽其才,甫五十而没。”词语解释:血气方壮 拼音:xuè qì fāng zhuàng
见“ 血气方刚 ”。
词语解释:血气方刚 拼音:xuè qì fāng gāng
谓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鬭。” 刘宝楠 正义:“壮谓气力方当刚强,喜於争鬭。”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他终则是寒门卿相,正青春血气方刚,拥虹蜺气吐三千丈。” 闻一多 《可怕的冷静》:“最可虑的是不通世故而血气方刚的青年,面对这种事实,又将作何感想?”亦作“ 血气方盛 ”、“ 血气方壮 ”。《后汉书·杨终传》:“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 长君 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 南朝 梁 沉约 《忏悔文》:“又追寻少年,血气方壮,习累所缠,事难排豁。”《新唐书·张嘉贞传》:“昔 马周 起徒步,謁人主,血气方壮, 太宗 用之,能尽其才,甫五十而没。”词语解释:血液病 拼音:xuè yè bìng
血液或造血组织的病理状态(如贫血或粒细胞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