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流血 拼音:liú xiě
(1).因身体受伤,血液从血管中流出。《左传·成公二年》:“ 郤克 伤於矢,流血及屨。”《北史·崔浩传》:“初, 浩 父疾篤,乃翦爪截髮,夜在庭中仰祷斗极,为父请命,求以身代,叩头流血,岁餘不息。” 唐 杜甫 《垂老别》诗:“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2).引申指人员伤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3).指牺牲生命或负伤。《老残游记》第一回:“你们大家敛几个钱来,我们捨出自己的精神,拼着几个人流血,替你们挣个万世安稳自由的基业。” 毛泽东 《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我们要用一切努力和适当办法……达到不流血地在多年内逐步地改革 西藏 经济政治的目的。”
(4).古代指预兆兵灾的流动的赤气。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 元康 五年三月, 吕县 有流血,东西百餘步,其后八载,而 封云 乱 徐州 ,杀伤数万人。”《晋书·惠帝纪》:“﹝ 永平 六年﹞三月, 东海 陨霜,伤桑麦。 彭城 吕县 有流血,东西百餘步。”词语解释:汗血 拼音:hàn xuè
(1).汗与血。 唐 顾况 《从军记》之二:“杀人蓬麻轻,走马汗血滴。”《孽海花》第二回:“靠了那班举人、进士、翰林出身的大元勛,拚着数十年汗血,斫着十几万头颅,把那些革命军扫荡得乾乾净净。” 瞿秋白 《文艺杂著·荒漠里》:“汗血虽然‘漂杵’,诗人却立在杵上,正在乘长风破万里浪。”
(2).流汗流血。借指辛劳与奋战。《后汉书·崔駰传》:“汗血竞时,利合而友。” 李贤 注:“汗血谓劳力也。” 续范亭 《如是我闻》诗:“抗 日 何所恃,忠贞与汗血。巩固根据地,首要在建设。”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有时这一刀的力量,确是比千军万马十年辛苦的汗血功劳还重得多啊!”
(3).汗出如血。《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种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驥调方汗血,蝇点忽成卢。”
(4).指汗血马。 晋 葛洪 《抱朴子·文行》:“汗血缓步,呼吸而千里。”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陈仁子不知文章宾主》:“汗血空良,而駑马竞逐。”参见“ 汗血马 ”。
词语解释:汗血马 拼音:hàn xuè mǎ
古代西域骏马名。流汗如血,故称。后多以指骏马。《史记·大宛列传》:“得 乌孙 马好,名曰‘天马’。及得 大宛 汗血马,益壮,更名 乌孙 马曰‘西极’,名 大宛 马曰‘天马’云。”《汉书·武帝纪》:“四年春,贰师将军 广利 斩 大宛王 首,获汗血马来。”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大宛 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唐 杜甫 《洗兵马》诗:“京师皆骑汗血马, 回紇 餵肉 蒲萄宫 。” 宋 苏轼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君如汗血马,作驹已权寄。”词语解释:啼血 拼音:tí xuè
指杜鹃鸟哀鸣出血或杜鹃哀鸣所出之血。杜鹃鸟口红,春时杜鹃花开即鸣,声甚哀切。古人误传其“夜啼达旦,血渍草木”。 唐 顾况 《子规》诗:“ 杜宇 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宋 真山民 《啄杜鹃》诗:“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清 陈维崧 《虞美人》词:“无聊笑捻花枝説,处处鹃啼血。” 鲁迅 《野草·希望》:“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三·杜鹃》。参见“ 啼魂 ”。
词语解释:啼魂 拼音:tí hún
指杜鹃鸟。古代传说杜鹃鸟乃上古 蜀 王 望帝 ( 杜宇 )所化,至春啼鸣,故称。 明 王世贞 《沉母挽章》诗:“慈竹 吴 江冷,啼魂 蜀 道难。”参见“ 啼血 ”。词语解释:猩血 拼音:xīng xuè
猩猩的血。借指鲜红色。 宋 杨万里 《题萧岳英常州草虫轴盖画师之女朱氏之笔》诗之二:“浅著鹅黄作胡蝶,深将猩血染蜻蜓。” 宋 陆游 《雨霁春色粲然喜而有赋》:“千缕麴尘杨柳緑,万枝猩血海棠红。”词语解释:泣血 拼音:qì xuè
(1).无声痛哭,泪如血涌。一说,泪尽血出。形容极度悲伤。《易·屯》:“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宋 欧阳修 《皇祐四年与韩忠献王书》:“某叩头泣血,罪逆哀苦,无所告诉。”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愿我国民,从兹勿忘此弥天之耻辱可耳。泣血陈辞,不知所云。”
(2).指因极度悲痛而无声哭泣时流出的眼泪。《晋书·王敦传》:“闻之惶惑,精神飞散,不觉胸臆摧破,泣血横流。”词语解释:膏血 拼音:gāo xuè
(1).脂血。 唐 孟郊 《蚊》诗:“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 清 刘光第 《万寿山》诗:“膏血为涂丹,皮骨为版筑。” 刘大白 《流萤之群》诗之八:“吸人膏血的蚊子,与其说是无情的刺客,不如看作不仁的富人。”
(2).犹言民脂民膏。 唐 陆贽 《论叙迁幸之由状》:“禁防滋章,条目纤碎,吏不堪命,人无聊生,农桑废於徵呼,膏血竭於笞捶。” 宋 王禹偁 《端拱箴》:“勿谓丰财,经费不节,须知府库,聚民膏血。”《水浒传》第十六回:“诛求膏血庆生辰,不顾民生与死邻。”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那时,我们的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分子和买办正在吸吮 中国 人民的膏血。”词语解释:清血 拼音:qīng xuè
(1).指眼泪。 唐 杜牧 《杜秋娘》诗:“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 宋 欧阳修 《〈龙茶录〉后序》:“余自以諫官供奉仗内,至登二府。二十餘年,才一获赐,而丹成龙驾,舐鼎莫及,每一捧玩,清血交零而已。”
(2).谓血泪。 宋 文天祥 《哭母大祥》诗:“一声鷄叫泪满牀,化为清血衣裳湿。”词语解释:热血 拼音:rè xuè
(1).犹鲜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秣底补罗国》:“説是语已,心发狂乱,五舌重出,热血流涌。” 元 宋无 《战城南》诗:“军中七日不火食,手杀降人吞热血。”《封神演义》第六一回:“ 马元 忙将剑从肚脐内刺将进去,一腔热血滚将出来。” 邹韬奋 《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不论是 华北 、 华中 、 华东 、 华南 ……这一个多月来都洒遍了救国战士们的热血。”
(2).常以喻献身的热情。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捨一腔热血,答救 千娇姐姐 。” 郁达夫 《廿七年黄花岗烈士纪念节有感》诗:“年年风雨黄花节,热血齐倾烈士坟。”词语解释:碧血 拼音:bì xuè
(1).《庄子·外物》:“ 萇弘 死於 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因以“碧血”称忠臣烈士所流之血。 元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明 边贡 《谒文山祠》诗:“黄冠日月胡云断,碧血山河龙驭遥。” 清 魏麐徵 《于忠肃祠》诗:“丹心纵死还如铁,碧血长埋未化燐。”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三章:“今后自当努力报国,洒碧血于疆场,为国家民族尽孝。”
(2).指为国牺牲的精神。 清 陈维崧 《减字木兰花·题山阴何奕美小像》词:“传家碧血,怕听子规啼夜月。” 清 陈梦雷 《拟古十九首序》:“歌以当哭,留碧血於他年;古直作今,续骚魂於后代。”词语解释:腥血 拼音:xīng xuè
(1).泛指荤腥。 唐 王建 《赠王屋道士赴诏》诗:“能断世间腥血味,长生只要一丸丹。”
(2).腥气的血。 元 耶律楚材 《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川谷流腥血,郊原厌积尸。” 元 迺贤 《答禄将军射虎行》:“雕翎射没锦毛摧,厓石崩腾腥血溅。”词语解释:气血 拼音:qì xuè
(1).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的气和血。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夫人生先受精神於天地,后稟气血於父母。” 宋 梅尧臣 《种胡麻》诗:“胡麻养气血,种以督儿曹。”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老人血气多滞,拜则支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2).气性。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真正大英雄人,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是气血粗豪,却一点使不着也。”
(3).精神,精力。参见“ 气血方刚 ”。
词语解释:气血方刚 拼音:qì xuè fāng gāng
犹血气方刚。谓精力正值旺盛。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等的他那气血方刚,那其间着志求贤将师道访。”词语解释:滴血 拼音:dī xuè
(1).旧时用血辨别亲属真伪之法。据说至亲之血,共滴水中则相凝合,验尸时,以生者之血滴死者骨上则渗入。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滴血》:“验尸有滴血之法,其来已久……然则滴血之法,其起于六朝歟?”参见“ 滴骨亲 ”。
(2).指杜鹃的啼鸣。相传杜鹃啼至滴血乃止。 唐 陆龟蒙 《子规》诗:“高处已应闻滴血,山榴一夜几枝红。” 唐 韩偓 《净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诗:“ 蜀 魄未归长滴血,祇应偏滴此丛多。”
词语解释:滴骨亲 拼音:dī gǔ qīn
旧说谓以血滴骨能辨别亲属真伪,因此亦称亲生关系为滴骨亲。 宋 宋慈 《洗冤集录·论沿身骨脉及要害去处》:“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的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参见“ 滴血 ”。词语解释:沥血 拼音:lì xuè
(1).刺破皮肤使滴血以发誓。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不灭沥血之仇,不絶怀毒之怨,犹纵毛炉炭之上幸其焦,投卵千钧之下望必全。” 宋 陆游 《纵笔》诗之三:“会须沥血书封事,请报天家九世仇。”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一节:“当其沥血淋漓,指天誓日,虽凛凛然若薄云霄而贯金石,一遇挫折,苶然馁然。”
(2).滴血以示竭诚。 唐 韩愈 《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宋 李纲 《谢落职依旧官祠鄂州居住表》:“虽尝身退,尚致人言。顾沥血安能明心,虽擢髮不足数罪。”《好逑传》第十八回:“若不存原体以自明,则今日之良人,即前日之陌路,剖心莫辨,沥血难明。”
(3).流血。 元 郝经 《伏虎图行》:“铁鬚张磔疑有声,赤吻沥血犹带腥。” 瞿秋白 《乱弹·猫样的诗人》:“英雄要为民族而战,要沥血沙场,固然要用牵马的缰绳。”
(4).滴血以作祭祀。《水浒传》第一一一回:“就押生擒到伪统制 卓万里 、 和潼 ,就那里斩首沥血,享祭三位英魂。” 鲁迅 《热风·即小见大》:“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这一件事了。”词语解释:溅血 拼音:jiàn xuè
(1).飞溅的鲜血。 唐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溅血惭 嵇绍 ,迟行笑 褚渊 。” 宋 苏轼 《荔支叹》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2).流血。 唐 杜甫 《呀鹘行》:“念尔此时有一掷,失声溅血非其心。” 杨伦 笺注:“溅血,以病伤损流血也。”词语解释:喋血 拼音:dié xuè
形容杀人流血很多。《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论》:“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所闻矣。”《汉书·文帝纪》:“今已诛诸 吕 ,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颜师古 注:“ 如淳 曰:‘杀人流血滂沱为喋血。’喋……本字当作蹀,蹀谓履涉之耳。”《旧唐书·武元衡传论》:“嫉恶太甚,遭罹不幸,倳刃喋血,诚可哀哉!” 宋 岳飞 《五岳祠盟记》:“北踰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下民无不乐平和,而在上者乃爱喋血,驱之出战,丧人民元。”参阅 清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足部》、 周寿昌 《汉书注校补》卷三。
吸血。 清 曹寅 《蚊》诗:“孤飞长喋血,老喙漫生花。”词语解释:歃血 拼音:shà xuè
(1).古代盟会中的一种仪式。盟约宣读后,参加者用口微吸所杀牲之血,以示诚意。一说,以指蘸血,涂于口旁。《穀梁传·庄公二十七年》:“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淮南子·齐俗训》:“故 胡 人弹骨, 越 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 谓 楚王 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 奉铜槃而跪进之 楚王 ,曰:‘王当歃血而定从。’” 司马贞 索隐:“盟之所用牲贵贱不同,天子用牛及马,诸侯用犬及豭,大夫已下用鸡。今此总言盟之用血,故云‘取鸡狗马之血来’耳。”
(2).指结盟。《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突厥 頡利可汗 已盟而政乱,诸将请遂讨之。帝顾新歃血,不取为失机,取之失信,计犹豫,以问大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而当其歃血举义之时,固未尝以其必从而少沮。”词语解释:饮血 拼音:yǐn xuè
(1).喝血。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2).指喝血酒。 唐 裴铏 《传奇·孙恪》:“ 恪 既被责,惭颜惕虑,叩头曰:‘受教於表兄,非宿心也。愿以饮血为盟,更不敢有他意。’”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五寨 苗 ……相继赴军乞降,饮血,刻木、埋石为誓。”
(3).血泪满面,流入口中。形容极度悲愤。《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天地为 陵 震怒,战士为 陵 饮血。” 李善 注:“血即泪也。”词语解释:蹀血 拼音:dié xuè
流血很多,踏血而行。形容杀人之多。 宋 司马光 《登宿州北楼望梁楚之郊访古作是诗》:“兹为会战场,蹀血无时休。” 明 唐顺之 《答曾石塘总制书》:“独吾丈擐甲仗鉞,身自督战,出入塞垣戎马閒,蹀血斩馘,使黠虏名酋,百年来至是始识大帅风采。” 徐兴业 《金瓯缺》第二部第二一章:“ 杨可世 在王城门下蹀血苦战。”词语解释:猩猩血 拼音:xīng xīng xuè
猩猩的血。借指鲜红色。 唐 张祜 《上巳乐》诗:“猩猩血綵繫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橈。” 南唐 冯延巳 《采桑子》词:“休説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词语解释:毛血 拼音:máo xuè
(1).动物的毛与血。指祭祀时所用牺牲。《孔子家语·问礼》:“玄酒以祭,荐其毛血。”《旧唐书·孝友传·崔沔》:“未有火化,茹毛饮血,则有毛血之荐。”
(2).指鸟兽。 唐 杜甫 《雕赋》:“观其夹翠华而上下,卷毛血之崩奔,随意气而电落,引尘沙而昼昏……斯亦足重也。” 宋 李纲 《答宾劳》:“譬犹仗下之马,韝上之鹰,饱毛血而不搏,飫芻豆而不鸣。”
(3).指人的毛发与气血。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词语解释:恨血 拼音:hèn xuè
谓屈死者的血。语本《庄子·外物》:“ 萇弘 死于 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唐 李贺 《秋来》诗:“秋来鬼唱 鲍 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唐 陆龟蒙 《和袭美馆娃宫怀古五绝》之三:“此地最应沾恨血,至今春草不匀生。”参见“ 三年化碧 ”。
词语解释:三年化碧 拼音:sān nián huà bì
《庄子·外物》:“ 萇弘 死于 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成玄英 疏:“ 萇弘 遭譖,被放归 蜀 ,自恨忠而遭譖,遂刳肠而死。 蜀 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后以“三年化碧”谓忠心不泯。 元 郑元祐 《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黄忏华 《亡友周仲穆哀辞》:“三年化碧心难灭,九转成丹目已穿。”亦省作“ 三年碧 ”。 周实 《痛哭》诗:“化作三年碧,荣於一字褒。”词语解释:鲜血 拼音:xiān xuè
鲜红的血。 唐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诗:“千帆美满风,晓日殷鲜血。”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二二章:“弥补它的,只有反动派大量的鲜血,人民的巨大胜利和敌人最后的灭亡!”词语解释:荤血 拼音:hūn xuè
犹荤腥。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 陵州 刺史 周遇 ,不茹荤血。” 清 侯方域 《沉季宣墓志铭》:“ 誉 天性澹泊,不茹荤血,力学颖悟,有文章名。”词语解释:眦血 拼音:zì xuè
眼眶瞪裂而出的血。犹血泪。《文选·卢谌〈览古〉诗》:“眥血下霑襟,怒髮上衝冠。” 李周翰 注:“ 相如 怒而目眥血下,髮上衝冠。” 宋 王安石 《忆昨诗示诸外弟》:“精神流离肝肺絶,眥血被面无时晞。”词语解释:青血 拼音:qīng xuè
碧血。 宋 梅尧臣 《过开封古城》诗:“ 汉 兵堕铜鏃,青血为土花。”词语解释:龙血 拼音:lóng xuè
(1).指死于战争者之血。 清 龚自珍 《水龙吟·常州汤太夫人〈断钗吟〉卷子哲嗣雨生总戎乞题》词:“宛宛玉釵一股,四十年寒光不蚀。微鏗枕上,岂知中有,海天龙血?”参见“ 龙血玄黄 ”。
(2).龙血树树干分泌的红色树脂。参见“ 龙血树 ”。
词语解释:龙血玄黄 拼音:lóng xuè xuán huáng
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语出《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高亨 注:“玄黄亦可读泫潢,血流甚多之貌。”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十七章:“当是时,龙血玄黄,战争方始,革命工作,热烈进行。”亦作“ 龙战玄黄 ”。 茅盾 《回忆之类》:“不过,当那一声焦雷打到我们面前时,童稚之心也曾欢喜而鼓舞,也曾睁大了惊异的眼睛,痴望着‘龙战玄黄’的天地,好像这一切本在意中,要来的总归要来,而现在是终于来了而已。”
词语解释:龙血树 拼音:lóng xuè shù
树木名。常绿乔木。高可达二十米。产于热带。树干分泌的红色树脂是提炼中药血竭的原料。词语解释:鹃血 拼音:juān xuè
传说杜鹃啼声凄苦,昼夜不止,甚至口中流出血来,故称。常以形容悲怨之深。 清 王夫之 《读〈指南集〉》诗之一:“鹃血春啼悲 蜀 鸟,鷄鸣夜乱度 秦 关。” 清 徐吴念 《石门蔡贞女辞》:“三月鹃血带啼痕,清操直欲凌冰霜。”参见“ 鹃魂 ”。
词语解释:鹃魂 拼音:juān hún
相传古代 蜀 帝 杜宇 让位 鳖灵 自逃,后欲复位不得而死,魂化为鹃,悲啼不止,乃至血出,人称冤鸟。故以“鹃魂”指冤魂。 清 周亮工 《哭陈开仲》诗:“当时我客皆钩党,悲颯填胸尔不任。鹤骨难支萧寺雨,鹃魂彳亍故园心。”词语解释:出血 拼音:chū xuè
(1).血液流出。《汉书·苏武传》:“凿地为坎,置煴火,覆 武 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 气絶,半日復息。”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次有比丘僧 拔慧 品等六十二人割耳出血,用和名香;奉依师教,竝载在碑阴,书其名品。” 唐 李亢 《独异志》卷上:“ 侃 以针刺之,通指皆出血,洒墙为‘公’字。”
(2).比喻花钱。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八章二:“他这时心情变得阴郁了,本来免掉六块钱的份子,觉得是个便宜。现在想来,那顶多是不出血呀,实则一分钱也没收入。” 迟松年 《秋别》三:“钱呢?办公室出血?你这胖处长也太抠了,花它十块八块的还让办公室掏?”词语解释:颈血
刎颈时流出的血。比喻不惜一死词语解释:吮血 拼音:shǔn xuè
(1).指吸出败血。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仁恻》:“ 太宗 征 辽东 ,攻 白严城 ,右卫大将军 李思摩 ,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2).野兽、毒虫吸饮人血。常比喻残害人民,榨取血汗。 唐 李白 《蜀道难》诗:“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怎当得做鴇儿龟子的,吮血摩牙,不管天理。” 高旭 《书感步蒋观云皎然韵》诗:“投身五浊牺牲少,吮血中原豺虎多。” 金近 《“好”人国医生》:“穷人有臭虫吮血,有了病还用得着进抽血医院吗?”词语解释:呕血 拼音:ǒu xuè
吐血。《左传·哀公二年》:“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后汉书·孔融传》:“ 日磾 ( 马日磾 )深自恨,遂呕血而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那 萧颖士 见他呕血,情知是打上来的,心下十分懊悔。” 洪深 《歌女红牡丹》:“ 红牡丹 登场见之,悲愤交集,呕血倒地。”词语解释:心血 拼音:xīn xuè
(1).心头的血。借指赤诚之心。《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前持心血,远以示王,深冀彼此共相体悉,而不良之徒坐生间贰。”
(2).指心思、精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流离数年,儿已成立,不谓能继书香,卿心血殆尽矣!”《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嘖!嘖!嘖!果然是一对美满姻缘!不想姐姐竟给你弄成了,这也不枉我这滴心血!” 郁达夫 《迟桂花》:“这一封信整整地费了我一夜的时间和心血。”词语解释:刺血 拼音:cì xuè
刺手指出血。表示虔敬的一种苦行。《宣和遗事》前集:“﹝ 大观 四年﹞禁燃顶、炼臂、刺血、断指之类。”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后妃列女》:“ 唐 孝女 冯 氏……誓不嫁以奉母。母病篤,刲股治之不救。葬母,乃结草庐墓下,以供晨香夕灯,侍奉如生,又刺血书经,报劬劳之恩。”词语解释:涕血 拼音:tì xuè
犹泣血。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没没暗齰舌,涕血不敢论。”词语解释:骨血 拼音:gǔ xuè
(1).犹骨肉。多指子女等后代。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南阳张伯大》:“幸无骨血之属。”一本作“ 骨肉 ”。《北齐书·王晞传》:“朝廷比者疏远亲戚,寧思骨血之重。” 明 无名氏 《白兔记·分别》:“养下男儿,千万与我留下,是 刘暠 骨血。”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 秀兰 可是我的骨血哇!”
(2).指亲属。《后汉书·仲长统传》:“鱼肉百姓,以盈其欲;报蒸骨血,以快其情。”
(3).指性格,气质。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她的神色又沉静,又刚强,她爸爸的骨血在这位姑娘身上活起来了。”词语解释:精血 拼音:jīng xuè
精气和血液。《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因为鲤鱼要跳龙门,逆水上去,把周身的精血都积聚在头顶心里,就如被硃笔在额上点了一点的。”《镜花缘》第六一回:“到了后来,未有不元气暗损,精血渐消。”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人人只知道‘时乖命蹇’,那知生活的帐子里有巨大的毒虫以至于蚊蚋,争相吸取他们的精血呢?”词语解释:杯血 拼音:bēi xuè
亦作“桮血”。 一杯血。古代用于歃血定盟。《晏子春秋·杂上三》:“ 晏子 奉桮血,仰天嘆曰:‘呜呼! 崔子 为无道,而弒其君,不与公室而与 崔庆 者,受此不祥。’俛而饮血。”《韩诗外传》卷二:“ 崔杼 弑 庄公 ,令士大夫盟。盟者皆脱剑而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者十餘人,次及 晏子 。 晏子 奉杯血,仰天而嘆。”词语解释:杜鹃血 拼音:dù juān xuè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甚。 清 黄遵宪 《近世爱国志士歌》:“草莽臣 正之 ,望闕輒哭謁。眼枯泪未枯,中有杜鹃血。”词语解释:含血 拼音:hán xuè
(1).含有血液。形容人类或其他动物。《史记·律书》:“自含血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於人怀好恶喜怒之气?”血,一本作“ 齿 ”。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 公刘 仁德,广被行苇,况含血之人,己同类乎?”《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使乾皮復含血,枯骨復被肉,允所谓遭仁遇神,真所宜传而著之。”又指人及其他动物。 汉 王粲 《大暑赋》:“根生苑而焦炙,岂含血而能当?”
(2).犹吮血。吮吸伤口的瘀血。形容爱抚将士。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含血吮疮抚战士, 思摩 奋呼乞效死。”按, 李思摩 曾中弩, 唐太宗 亲为吮血。词语解释:吐血 拼音:tù xiě
内脏出血从口中吐出。《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密书请降”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正旦, 种 上寿於 超 , 超 搥胸吐血曰:‘闔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三折:“若不是我 尉迟恭 来的早呵,险些儿落在他勾中。被某一鞭打的那廝吐血而走。” 巴金 《秋》四一:“ 枚少爷 已经停止吐血,他在他妻子的腿上伏了一阵。”词语解释:淋血 拼音:lín xuè
中医病名。患者尿中带有脓血。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沙随先生 绍兴 丙午苦淋血之疾,两年不愈。”《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失血治法》:“尿血同出痛淋血,尿血分出溺血名。”词语解释:鞭血 拼音:biān xuè
借指战争。 唐 鲍溶 《述德上太原严南书绶》诗:“终古鞭血地,到今耕稼繁。”词语解释:嵇绍血 拼音:jī shào xuè
见“ 嵇侍中血 ”。
词语解释:嵇侍中血 拼音:jī shì zhōng xuè
《晋书·忠义传·嵇绍》:“ 绍 以天子蒙尘,承詔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 荡阴 ,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 绍 儼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輦,飞箭雨集。 绍 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 嵇侍中 血,勿去。’” 绍 为 嵇康 之子,官至侍中。后因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血。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为 严将军 头,为 嵇侍中 血。”亦作“ 嵇绍血 ”。 唐 杜甫 《伤春》诗之四:“敢料安危体,犹多老大臣?岂无 嵇绍 血,霑洒属车尘?”词语解释:肝血 拼音:gān xuè
比喻赤诚之心。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莫大之衅,日经圣听,肝血之诚,终不一闻。”《旧唐书·裴度传》:“彼不受责,臣合伏辜,天鉴孔明,照臣肝血。”词语解释:死血 拼音:sǐ xuè
瘀血。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远志》:“远志酒:治一切痈疽发背癤毒。恶候侵大,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傅之即痛。”词语解释:白血 拼音:bái xuè
(1).白色的血。《穆天子传》卷四:“ 犬戎 胡觴天子于 雷水 之阿,乃献食马四六,天子使 孔牙 受之曰:‘ 雷水 之平寒,寡人具犬马牛羊,爰有黑牛白角,爰有黑羊白血。’”
(2).乳汁的别名。《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生得此身,咽甘吐苦,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热忍寒,不辞辛苦;乾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词语解释:啑血 拼音:dié xuè
歃血。会盟时以牲血涂于口旁,表示诚信。啑,通“ 歃 ”。《史记·吕太后本纪》:“始与 高帝 啑血盟,诸君不在邪?”
喋血。践血而行。谓杀人流血遍地。啑,通“ 喋 ”。《史记·孝文本纪》:“今已诛诸 吕 ,新啑血京师。”按《汉书·文帝纪》作“喋血”。 颜师古 注:“喋……本字当作蹀。蹀谓履涉之耳。” 唐 张祜 《雁门太守行》:“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啑血心不回。”词语解释:铁血 拼音:tiě xuè
武器和鲜血。借指战争。 康有为 《大同书》庚部第二章:“又工党之结联,后此必愈甚,恐或酿铁血之祸,其争不在强弱之国而在贫富之羣矣。” 邹韬奋 《消弭内战的唯一途径》:“要对外作殊死战,用铁血来抢救垂亡的国家,来解放被压迫被蹂躏的民族。”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诗之五:“识得止戈为武意,能将铁血铸平和。”词语解释:浴血 拼音:yù xuè
(1).谓满身是血。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英公 尝猎,命 敬业 入林趁兽,因乘风纵火,意欲杀之。 敬业 知无所避,遂屠马腹,伏其中,火过,浴血而立, 英公 大奇之。” 巴金 《家》二二:“稍微有一点大的响动,人就以为是乱兵闯进来了,于是脑子里浮现了那一幅使人永不能忘记的图画……散在地上的金钱,大开着的皮箱,躺在地上的浴血的死尸。”
(2).用以形容战斗或斗争的激烈、残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由此 济 洞 二宗,各以其所见互相是非,浴血而战,兵连祸结。” 峻青 《秋色赋·故乡杂记》:“那时候,经过了八年之浴血苦斗的敌后抗 日 根据地的军民,在 日本 侵略者连年的残酷扫荡和疯狂破坏下,正遭受着巨大的困难。”词语解释:嚼血
嚼唇出血词语解释:鹊血 拼音:què xuè
南朝 梁 简文帝 《艳歌篇》:“控弦因鹊血,挽彊用牛螉。”后即以“鹊血”指良弓。 清 查慎行 《连日扈从观围恭纪》诗之一:“连天积素耀威弧,鹊血牛螉力尽输。”词语解释:生人血 拼音:shēng rén xuè
乳汁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乳汁》:“乳者化之信,故字从孚、化(省文)也。方家隐其名,谓之仙人酒、生人血、白硃砂,种种名色。”词语解释:瘗血 拼音:yì xuè
见“ 瘞毛血 ”。
词语解释:瘗毛血 拼音:yì máo xuè
亦称“ 瘞血 ”。 古时祭宗庙和孔庙的一种仪式。在正祭前一天杀牲口,用部分毛血贮放于净器中,当正祭时,赞礼官唱“瘞毛血”,由执事者捧毛血瘗于坎中。《通典·礼三》:“是以《三礼义宗》等并云:……祭地以瘞血为先,然后行正祭。”《宋史·礼志一》:“又请南北郊先行升烟瘞血之礼,至荐奠毕,即如旧仪,於坛坎燔瘞牲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赞]瘞毛血。迎神,参神,伏俯,兴。”词语解释:通血 拼音:tōng xuè
使血脉通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藁本》:“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词语解释:抆血 拼音:wěn xuè
擦拭血泪。表示极其哀痛。常用于旧时讣文中。列名的亲属有抆血、拭泪之别,以示亲疏。抆血较拭泪为重。《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 李善 注引《广雅》:“抆,拭也。” 前蜀 杜光庭 《王承郾为亡考修明真斋词》:“刳心抆血,拜手祈天。”《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元年》:“士民尝胆抆血,共守孤城。”词语解释:资血 拼音:zī xuè
资财生命。《尉缭子·守权》:“若彼城坚而救诚,则愚夫蠢妇,无不蔽城尽资血。”词语解释:欧血 拼音:ōu xuè
吐血。《史记·张丞相列传》:“ 嘉 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 错 ,乃先请之,为 错 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北齐书·杨愔传》:“悲感慟哭,欧血数升,遂发病不成行。” 唐 杜甫 《谒先主庙》诗:“杂耕心未已,欧血事辛酸。” 宋 苏轼 《墨宝堂记》:“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拊心欧血,几死而仅存。” 清 曾国藩 《〈欧阳生文集〉序》:“ 桐城 沦为异域,既克復失, 戴钧衡 全家殉难,身亦欧血死矣。”词语解释:止血 拼音:zhǐ xuè
局部应用能止住渗血的。例如:止血剂。
治疗各种出血症。 据出血的原因和机理, 治疗上可分清热止血、 祛瘀止血、 补气止血等词语解释:膋血 拼音:liáo xuè
犹浓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得 鶯鶯 便把残生怯,若是些小迟然,都教化膋血。”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 杜将军 你知道他是英杰,覷一覷着你为了醯酱,指一指教你化做膋血。”词语解释:噀血 拼音:xùn xuè
(1).含血而喷。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马侍中》:“﹝夜叉﹞狞目电烻,吐火噀血,跳躑哮吼,铁石消鑠。”《明史·周顺昌传》:“ 显纯 椎落其齿,自起问曰:‘復能駡 魏上公 否?’ 顺昌 噀血唾其面,駡益厉。”
(2).伸出血红的舌头。 宋 陆游 《赠粉鼻》诗:“连夕狸奴磔鼠频,怒髯噀血护残囷。”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缢鬼畏魄字》:“女忽披髮噀血,突至甲前。甲厉声斥之,鬼亦灭。”
(3).形容紫红色。《三国演义》第八三回:“为首乃是番王 沙摩柯 ,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赵匡胤 ﹞生得面如噀血,目若曙星。”词语解释:败血 拼音:bài xuè
中医指败坏之血。多指溢于血管外,积存于组织间的坏死血液。又叫恶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词语解释:渫血 拼音:xiè xuè
血流遍地。 明 何景明 《七述》:“渫血赬轮,积如堆埼。”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后》:“ 粤 事决裂,而后 天津 畿辅鼓其狂澜,煽其逆燄,以致禁城渫血。”词语解释:蚩尤血 拼音:chī yóu xuè
宋 时对 解州 盐泽卤水的俗称。 宋 王禹偁 《盐池十八韵》:“ 涿鹿城 虽近, 蚩尤 血若何?”自注:“世相传皆云:盐池是 蚩尤 血。”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 解州 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滷色正红,在 版泉 之下,俚俗谓之 蚩尤 血。”词语解释:脓血 拼音:nóng xuè
脓和血的混合物。《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初,军吏 李成 苦欬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枫香脂》﹝附方﹞引 朱有燉 《袖珍方》:“便痈脓血,白胶香一两,为末,入麝香轻粉少许掺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宰严限追比,旬餘,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词语解释:筋血 拼音:jīn xuè
精力与血汗。 唐 李涉 《感兴》诗:“ 秦 兵半夜来,烈火焚高臺。万人聚筋血,一旦为尘埃。”词语解释:茹毛饮血 拼音:rú máo yǐn xuè
(1).谓原始人类不知用火,连毛带血生食禽兽。《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汉 班固 《白虎通·号》:“﹝古者民﹞飢即求食,饱即弃餘,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 沙汀 《困兽记》二四:“若果我们的老祖宗也开口环境,闭口环境,恐怕我们今天还在茹毛饮血,吃不成这么好的泡酸菜哩!”
(2).指古代盟誓的一种仪式。《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茹毛饮血於三辰之下,皇天许当扫除患害,立 道文 为王, 蒋氏 为内主。” 胡三省 注:“谓盟誓也。”词语解释:贫血 拼音:pín xuè
人体血液中红血球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的数值时叫做“贫血”。贫血的人面色苍白。通常局部血量减少也叫贫血,如脑贫血。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八:“他的薄嘴唇紧紧的闭上,贫血的脑中空了一块,像个搁久了的鸡蛋似的。”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迎面走来的,就是那有着一张瘦削的贫血脸和一个细小的红鼻子的女人。”词语解释:脱血 拼音:tuō xuè
中医病名。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思虑、劳倦、房事、酒食所伤,或慢性出血,以至真阴亏损,血海空虚而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血枯经闭》:“脱血过淫产乳众,血枯渐少不行经。”注:“失血过多,面与爪甲之色俱浅淡黄白,乃脱血病也。”词语解释:腲脓血 拼音:wěi nóng xuè
痴肥无用。犹脓包。《金瓶梅词话》第二回:“﹝我﹞不是那腲脓血,搠不出来鱉。”词语解释:刀刀见血 拼音:dāo dāo jiàn xiě
比喻说话厉害。例如:口尖舌利,刀刀见血,把人们的火都拱起来了。——古立高《隆冬》词语解释:镂心呕血 拼音:lòu xīn ǒu xuè
比喻苦心构思。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假诗》:“如 许浑 辈,皆空吟不学,平生鏤心呕血,不过五七言短律而已。”词语解释:以水洗血 拼音:yǐ shuǐ xǐ xuè
谓消除冤仇,以求和好。《旧唐书·源休传》:“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参见“ 以血洗血 ”。
词语解释:以血洗血 拼音:yǐ xuè xǐ xuè
谓冤冤相报。《旧唐书·源休传》:“可汗使谓 休 曰:‘我国人皆欲杀汝,唯我不然。汝国已杀 突董 等,吾又杀汝,犹以血洗血,污益甚尔。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词语解释:金针见血 拼音:jīn zhēn jiàn xiě
犹言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简短,切中要害。 明 刘宗周 《书高先生帖后》:“往岁尝遗余书曰:‘吾辈有一毫逃死之心,固害道;有一毫求死之心,亦害道。’此金鍼见血语。” 词语解释:阴血 拼音:yīn xuè
(1).即血液。在内为阴,血在肤内,故称。《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彊中乾。” 孔颖达 疏:“外为阳,内为阴。血在肤内,故称阴血。” 唐 薛胜 《拔河赋》:“阴血作而颜若渥丹,胀脉僨而体如癭木。” 梁启超 《中国国债史》:“即以最近筹补镑亏一案,其阴血周作,张脉僨兴之丑态,既已毕露,后此棼乱寧有纪极!”
(2).犹血统。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二国( 百济 、 朝鲜 )与 神州 故同柢,同柢者,其玉步同,异柢者,其玉步异,是以有黄中而无阴血,无所析也。”词语解释:以血洗血 拼音:yǐ xuè xǐ xuè
谓冤冤相报。《旧唐书·源休传》:“可汗使谓 休 曰:‘我国人皆欲杀汝,唯我不然。汝国已杀 突董 等,吾又杀汝,犹以血洗血,污益甚尔。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词语解释:凉血 拼音:liáng xuè
冷血。形容人的自私、冷漠。《老残游记》第一回:“你们这些没血性的人,凉血种类的畜生,还不赶紧去打那个掌舵的吗?” 清 王蕴章 《碧血花·香盟》:“从今后君恩须报,不比那凉血人国亡家保。”词语解释:饮胆尝血 拼音:yǐn dǎn cháng xuè
谓刻苦自励。《隋书·越王侗传》:“朕所以刻骨崩心,饮胆尝血。”参见“ 饮胆 ”。
词语解释:饮胆 拼音:yǐn dǎn
同“ 尝胆 ”。 谓刻苦自励,志图复兴。语本《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吴 既赦 越 , 越王 句践 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 会稽 之耻邪?’” 南朝 梁元帝 《答王僧辩等劝进令》:“枕戈饮胆,扣心泣血。”参见“ 尝胆卧薪 ”。
词语解释:尝胆卧薪 拼音:cháng dǎn wò xīn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自 吴 释归后,以柴草为床褥,经常尝苦胆,立志灭 吴 ,报仇雪耻。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因以“尝胆卧薪”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明史·史可法传》:“夫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无救。”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十洲三岛,莫非生聚教训之区;尝胆卧薪,别有扶危定倾之计。”亦作“ 尝胆眠薪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不共天讐,从此后尝胆眠薪休忘。”词语解释:风毛雨血 拼音:fēng máo yǔ xuè
指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的情状。《文选·班固〈西都赋〉》:“颮颮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张铣 注:“风毛雨血,言毛血杂下如风雨。” 明 汤显祖 《南柯记·侍猎》:“任你穿山搅,这风毛雨血,天数难逃。” 清 陈维崧 《念奴娇·酬归德侯仲衡》词:“耳后弓弦声霹靂,一片风毛雨血。” 词语解释:脑充血 拼音:nǎo chōng xuè
病名。由于过度疲劳、心脏疾患、脑血管病变等引起的脑部血液增多的病症。发病时有颜面发红、眼花、耳鸣、头痛等症状,常有生命危险。词语解释:脑血 拼音:nǎo xuè
脑汁;脑筋。 李大钊 《孔子与宪法》:“然则辛苦经营,绞诸公数月之脑血,耗国家数月之金钱,以从事於制定宪法之劳者,不几为无意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