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震去声 [音吝。薄石也。《论语》磨而不磷。][详注1][追逐][详注2][同俊。][详注3][合絲爲繩。][zhèn]迿[邻去声。视不明貌。][详注4]


注1:亲 七刃切。《左傳·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註》以親疏爲分別。
注2:引 《广韵》《正韵》羊晋切《集韵》《韵会》羊进切,蚓去声。《集韵》牵牛綍也。《礼·檀弓》吊於葬者,必执引。《疏》引,柩车索也。
注3:瑱 《广韵》《集韵》《韵会》陟刃切《正韵》之刃切,音镇。充耳玉也。《释名》瑱,镇也。悬珠当耳旁,不使妄听,自镇重也。 又玉名。《周礼·秋官·小行人》王用瑱圭。《释文》瑱,宜作镇音。《楚辞·九歌》瑶席兮玉瑱。《注》瑱,音镇。 又人名。《正韵》唐将来瑱。
注4:谆 肫去声。告之丁宁也。《左传·襄三十一年》赵孟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
首字词组
衅端衅雠衅首衅逆衅辱衅愆衅故衅尸
衅鼓衅龟衅眚衅鬯衅难衅厩衅弊衅孽
衅隙衅阋衅社衅过衅面吞炭衅沐衅洁 
衅咎衅闻罕漫衅秽衅浴衅勇衅会衅恶 
衅钟衅祸衅累衅稔恶盈衅兆衅主衅情 

词语解释:衅端  拼音:xìn duān
犹争端;事端。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今者,﹝ 南詔 ﹞虽起衅端,未深为敌,宜化以礼谊。”《旧五代史·晋书·桑维翰传》:“ 契丹 与国家,恩义非轻,信誓甚篤,虽多求取,未至侵凌。岂可先发衅端,自为戎首!”《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乔太守 ﹞问 刘公 道:‘当初你儿子既是病重,自然该另换吉期……这都是你自起衅端,连累女儿。’”《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更有一等狠心肠的人,诈害亲戚,侵占乡里。人人惧惮,个个收歛,怕生出衅端撞在他网里了。” 清 林则徐 《批澳门厅为义律呈诉吐嘧三板至九龙被炮攻击禀》:“该夷果能恪遵法度,不起衅端,凡我天朝文武各员,无不以礼相待。”
词语解释:衅鼓  拼音:xìn gǔ
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孟明 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衅鼓,使归就戮於 秦 。’” 杜预 注:“杀人以血涂鼓,谓之衅鼓。”《左传·定公四年》:“君以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 杜预 注:“师出,先事祓祷於社,谓之宜社;於是杀牲以血涂鼓鼙为衅鼓。” 唐 独孤及 《为张濠州谢上表》:“顷身陷凶族,待罪黄沙,几社衅鼓,职臣之分。” 明 张煌言 《祭延平王文》:“ 温禺 衅鼓, 屠耆 染戕。”
词语解释:衅隙  拼音:xìn xì
(1).裂缝;可乘之隙。《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时论者议欲自伐 吴 ,‘三征’献策各不同。詔以访 嘏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 司马彪 《战略》:“唯有进军大佃,最差完牢……衅隙时闻,讨袭速决。”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乘我衅隙,侵噬疆埸。” 章炳麟 《五无论》:“是四制者,特初级苟偷之法,足以补苴衅隙而已。”
(2).仇怨;隔阂。《后汉书·袁术传》:“ 绍 议欲立 刘虞 为帝, 术 好放纵,惮立长君,託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 姚元崇 与 张説 同为宰辅…… 姚 既病,诫诸子曰:‘ 张丞相 与吾不协,衅隙甚深。’”
(3).疏漏,缺失。《金史·翟永固传》:“ 宋 人事本朝无衅隙,伐之无名。”
(4).纠纷,争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甲之所为,无不善者。欲开衅隙,而无其端。”
(5).犹祸乱。 王闿运 《衡阳彭公行状》:“ 两江 地大政殷,臣不善理财,不习夷情,必多决裂,或生衅隙。”
词语解释:衅咎  拼音:xìn jiù
过失,罪过。 汉 刘向 《说苑·正谏》:“民之衅咎,血成於通涂。”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百姓不堪,起为盗贼,衅咎发闻,寘于丛棘。”《南史·王藻传》:“尚主之门,往往絶嗣;駙马之身,通离衅咎。”
词语解释:衅钟  拼音:xìn zhōng
亦作“ 衅鐘 ”。 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赵岐 注:“新铸钟,杀牲以血涂其衅郄,因以祭之曰衅。”钟,一本作“ 鐘 ”。 王夫之 《四书稗疏·孟子》:“衅,祭名,血祭也。凡落成之祭曰衅……鐘有衅郄,必不成音,自当改铸。以血涂之,曾何所补!”按, 王 说与 赵 注微异。
词语解释:衅雠
仇隙。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嘆息, 緑珠 成衅讐。” 清 吴敏树 《黄特轩传》:“故凡为团兵者,必其乡之人,适然与贼角,有衅讐而后可用也。”
词语解释:衅龟  拼音:xìn guī
古代的一种祭祀。杀牲以血涂龟。《周礼·春官·龟人》:“上春衅龟,祭祀先卜。”《初学记》卷三十引 汉 蔡邕 《月令章句》:“以牲祠龟荚,涂以牲血,谓之衅龟。”按,《管子·山权数》《史记·龟策列传》亦均有衅龟记载。参阅 孙诒让 《周礼正义》
词语解释:衅阋  拼音:xìn xì
发生在兄弟间的嫌隙与争端。《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时 隐太子 衅鬩已构,后内尽孝事 高祖 ,谨承诸妃,消释嫌猜。”
词语解释:衅闻罕漫  拼音:xìn wén hǎn màn
不明貌。《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在乎混混茫茫之时,衅闻罕漫,而不昭察。” 李周翰 注:“衅闻罕漫,不明貌。”
词语解释:衅祸  拼音:xìn huò
祸乱。《宋书·谢晦传》:“凶狡无端,妄生衅祸。”
词语解释:衅首  拼音:xìn shǒu
祸乱之首。《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先主 於是乃厚待 靖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 孙盛 曰:“ 靖 处室则友于不穆,出身则受位非所,语信则夷险易心,论识则殆为衅首。”
词语解释:衅眚  拼音:xìn shěng
过失。 宋 岳飞 《奏辞太尉第四札子》:“﹝臣﹞粗知义命,平居服食器用,每安於敝陋,正恐绵薄,不堪禄赐之厚,徒取衅眚。”
词语解释:衅社  拼音:xìn shè
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管子·小问》:“ 桓公 践位,令衅社塞祷。” 尹知章 注:“杀生以血浇落于社,曰衅社。”《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 把大鉞, 召公 把小鉞,以夹 武王 衅社,告 紂 之罪于天,及 殷 民。”
词语解释:衅秽  拼音:xìn huì
过失,秽行。
词语解释:衅累  拼音:xìn lèi
谓祸患或事端的牵连。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其抑情也,剧乎隄防之备决;其御性也,过乎腐轡之乘奔:故能内保永年,外免衅累也。” 宋 苏舜钦 《上执政启》:“取 宣尼 观过之言,酌《春秋》原情之义,度此衅累,渐而收效。”
词语解释:衅逆  拼音:xìn nì
叛乱。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太原王 立功不终,阴图衅逆,王法无亲,已依正刑。”《北史·房彦谦传》:“至如 并州 衅逆,须有甄明。若 杨谅 实以詔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徵兵聚众,非为干纪。”
词语解释:衅鬯  拼音:xìn chàng
古代丧礼中涂尸的香酒。《周礼·春官·鬯人》:“大丧之大渳,设斗,共其衅鬯。”参见“ 衅尸 ”。
词语解释:衅尸  拼音:xìn shī
古代丧礼以鬯酒涂尸,谓之“衅尸”。《周礼·春官·鬯人》“衅鬯” 汉 郑玄 注:“衅尸以鬯酒使之香美者。” 孙诒让 正义:“鬯酒即秬鬯之酒,取其芬芳条畅以衅尸,又以和浴汤,去其臭恶,使之香美也……凡大渳,以鬯涂尸而浴,故谓之衅,与以血涂钟鼓谓之衅,义同。”参见“ 衅鬯 ”。
词语解释:衅过  拼音:xìn guò
过失;罪。《后汉书·陈蕃传》:“ 宣 犯衅过,死有餘辜。”
词语解释:衅浴  拼音:xìn yù
用芳香的草药涂身(或熏身)并以和汤沐浴洁身。《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郑玄 注:“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孙诒让 正义:“《国语·齐语》云: 管仲 至,三衅三浴之。 韦 注云:‘以香涂身曰衅。’……涂、浴事本相因,此经‘衅浴’,亦专取香薰以示絜。”
词语解释:衅稔恶盈  拼音:xìn rěn è yíng
犹言罪大恶极。《南史·鲁爽等传论》:“ 宗越 衅稔恶盈,旋至夷戮。”
词语解释:衅辱  拼音:xìn rǔ
谓蒙祸受辱。《隋书·越王侗传》:“ 有穷 之在 夏 时, 犬戎 之於 周 代,衅辱之极,亦未是过。”
词语解释:衅难  拼音:xìn nán
犹言仇隙。《后汉书·袁绍传》:“昔 贾復 、 寇恂 争相危害,遇 世祖 解纷,遂同舆并出。衅难既释,时人美之。”《南史·刘湛传》:“上与 义康 形迹既乖,衅难将结, 湛 亦知无復全地。”
词语解释:衅面吞炭  拼音:xìn miàn tūn tàn
谓毁容变声。表示蓄志报仇。《汉书·贾谊传》:“ 赵 灭 智伯 , 豫让 衅面吞炭,必报 襄子 ,五起而不中。” 颜师古 注:“ 郑氏 曰:‘衅,漆面以易貌;吞炭,以变声也。’衅,熏也,以毒药熏之。”
词语解释:衅勇  拼音:xìn yǒng
犹奋勇。 清 梅曾亮 《闲园诗序》:“滨海之居,茭苇鱼蛤之利,土沃地荒,衅勇夺争,屡讞不成。”
词语解释:衅兆  拼音:xìn zhào
犹征兆。事情发生之前的迹象。《宋书·谢晦传》:“陛下躬览篇籍,研覈是非,衅兆之萌,宜应深察。”
词语解释:衅愆  拼音:xìn qiān
犹衅咎。 明 张居正 《谢免自陈疏》:“上不能燮调元化,佐明主以察璣衡;下不能振举宏纲,率郡僚而修品式。诸所注措,每见乖违,积此衅愆,殆非朝夕。”
词语解释:衅厩  拼音:xìn jiù
涂牲血于新修治的马厩。《周礼·夏官·圉师》:“春除蓐,衅厩,始牧。” 孙诒让 正义:“新作厩,则以牲血衅之,以神明之也。”
词语解释:衅沐  拼音:xìn mù
本谓用芳香的草涂身后沐浴以去除秽恶。引申指认真研究,取精用宏。 清 恽敬 《上举主笠帆先生书》:“ 敬 自能执笔之后,求之於 马 郑 而去其执……求之於恢奇弔诡之技力而去其诈悍,淘汰之,播扬之,摩揣之,衅沐之,得於一是而止。”参见“ 衅浴 ”。
词语解释:衅浴  拼音:xìn yù
用芳香的草药涂身(或熏身)并以和汤沐浴洁身。《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郑玄 注:“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孙诒让 正义:“《国语·齐语》云: 管仲 至,三衅三浴之。 韦 注云:‘以香涂身曰衅。’……涂、浴事本相因,此经‘衅浴’,亦专取香薰以示絜。”
词语解释:衅会  拼音:xìn huì
有隙可乘的时机。《晋书·谢安传》:“既而 安 奏 苻坚 丧败,宜乘其衅会,以 玄 为前锋都督,率冠军将军 桓石虔 径造 涡 潁 ,经略旧都。”
词语解释:衅主  拼音:xìn zhǔ
古代杀牲以血涂随军的迁庙之主与社主。《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大师,则掌其戒令,涖大卜,率执事,涖衅主及军器。” 郑玄 注:“主谓迁庙之主及社主在军者也……凡师既受甲,迎主于庙及社主祝奉以后,杀牲以血涂主及军器,皆神之。”
词语解释:衅故  拼音:xìn gù
罪情,罪行。《后汉书·蔡邕传》:“若器用优美,不宜处之冗散;如有衅故,自当极其刑诛。”《北史·外戚传·李惠》:“ 惠 素为 文明太后 所忌,诬 惠 将南叛,诛之…… 惠 本无衅故,天下冤惜焉。”
词语解释:衅弊  拼音:xìn bì
指缺失,弊端。《晋书·东海王越传》:“若端坐京輦,以失据会,则衅弊日滋,所忧逾重。”
词语解释:衅洁  拼音:xìn jié
古人为祓除秽恶,涂香于身而后入浴以示洁。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言人解疗生疾之时,故於水上衅洁之也。”参见“ 衅浴 ”。
词语解释:衅浴  拼音:xìn yù
用芳香的草药涂身(或熏身)并以和汤沐浴洁身。《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郑玄 注:“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孙诒让 正义:“《国语·齐语》云: 管仲 至,三衅三浴之。 韦 注云:‘以香涂身曰衅。’……涂、浴事本相因,此经‘衅浴’,亦专取香薰以示絜。”
词语解释:衅恶  拼音:xìn è
犹罪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路粹 之奏 孔融 ,则诬其衅恶。”
词语解释:衅情  拼音:xìn qíng
罪情,罪恶的用心。《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三年》:“ 吴 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 汉 ……丞相 亮 ( 诸葛亮 )曰:‘ 权 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
词语解释:衅尸  拼音:xìn shī
古代丧礼以鬯酒涂尸,谓之“衅尸”。《周礼·春官·鬯人》“衅鬯” 汉 郑玄 注:“衅尸以鬯酒使之香美者。” 孙诒让 正义:“鬯酒即秬鬯之酒,取其芬芳条畅以衅尸,又以和浴汤,去其臭恶,使之香美也……凡大渳,以鬯涂尸而浴,故谓之衅,与以血涂钟鼓谓之衅,义同。”参见“ 衅鬯 ”。
词语解释:衅鬯  拼音:xìn chàng
古代丧礼中涂尸的香酒。《周礼·春官·鬯人》:“大丧之大渳,设斗,共其衅鬯。”参见“ 衅尸 ”。
词语解释:衅尸  拼音:xìn shī
古代丧礼以鬯酒涂尸,谓之“衅尸”。《周礼·春官·鬯人》“衅鬯” 汉 郑玄 注:“衅尸以鬯酒使之香美者。” 孙诒让 正义:“鬯酒即秬鬯之酒,取其芬芳条畅以衅尸,又以和浴汤,去其臭恶,使之香美也……凡大渳,以鬯涂尸而浴,故谓之衅,与以血涂钟鼓谓之衅,义同。”参见“ 衅鬯 ”。
词语解释:衅孽  拼音:xìn niè
(1).祸害。 明 归有光 《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之一:“﹝人主﹞宴安之欲不生,而虑周于天下,衅孽之萌,无所作矣。”《明史·周宗建传》:“此辈一叨隆恩,便思踰分,狎溺无纪,渐成骄恣,衅孽日萌,后患难杜。”
(2).借指病害。 明 张居正 《答蜀抚曾确庵》:“譬之人积病虽除,餘毒尚存,良医当此时,正宜消息,缓之则衅孽復萌,急之则重伤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