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观衅 拼音:guān xìn
亦作“ 观衅 ”。 窥伺敌人的间隙。《左传·宣公十二年》:“ 会 闻用师,观衅而动。” 陆德明 释文引 服虔 曰:“衅,间也。” 唐 白居易 《策林·议兵》:“相时观衅,取乱侮亡,不为祸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 宋 苏辙 《赤壁怀古》诗:“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清 刘松山 《致梅启熙书》:“弟现驻 南阳 所属之 石桥 ,暂行控扼,观衅而动。”词语解释:乘衅 拼音:chéng xìn
利用机会,趁空子。《三国志·魏志·臧洪传》:“ 汉 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 董卓 乘衅纵害。”《晋书·文帝纪》:“是以 段谷 之战,乘衅大捷。” 宋 梅尧臣 《花娘歌》:“官私乘衅作威稜,督促仓惶去閭里。” 金 元好问 《曹南商氏千秋录》:“夏人乘衅入寇,公率领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词语解释:边衅 拼音:biān xìn
边境上的争端。 唐 顾况 《塞上曲》:“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边衅既开,三军暴骨。”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武人得势不是起内乱就是开边衅。”词语解释:灾衅 拼音:zāi xìn
亦作“ 灾舋 ”。 祸端。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晧书》:“ 桓灵 失德,灾衅竝兴。”《周书·邵惠公颢传》:“沉痾渐愈,而灾衅仍集。”《文苑英华》卷六四六引 隋 祖君彦 《为李密檄洛州文》:“ 夏后 则灾舋非多, 殷 人则咎徵更少。” 前蜀 杜光庭 《川主天罗地网醮词》:“显降威灵,大祛灾衅。”词语解释:起衅 拼音:qǐ xìn
亦作“ 起衅 ”。 挑起事端;寻衅。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二折:“为甚来行凶,为甚来起衅。是那个主谋,是那个见人?” 明 李东阳 《友爱堂记》:“人之所欲莫甚於袵席,亦莫甚於货利,家之为祸恒必由之。 京兆 之 田 , 汝南 之 繆 , 清河 之 乙 ,皆以此起衅。”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典狱》:“诈称 李春孩 駡伊等为贼,起衅致毙。”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六六回:“据卑府意见,还是向 英 领事处,问明起衅情由。”词语解释:三衅 拼音:sān xìn
谓三瑕隙。《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因此五交,是生三衅。败德殄义,禽兽相若,一衅也;难固易携,讎讼所聚,二衅也;名陷饕餮,贞介所羞,三衅也。” 李善 注:“ 杜预 《左氏传》注曰:衅,瑕隙也。”
(1).再三以香涂身。 清 顾炎武 《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知己怜三衅,名流重八厨。”参见“ 三衅三浴 ”。
(2).喻反复自省。 宋 黄庭坚 《去年三月清明蒋彦回喜太守监郡》诗:“今当痛自改,三衅復三湔。”
词语解释:三衅三浴 拼音:sān xìn sān yù
(1).再三薰香、沐浴。表示待以优礼,对人尊重。浴,或作“沐”。《国语·齐语》:“﹝ 管仲 ﹞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 亲迎之于郊。” 韦昭 注:“以香涂身曰衅,亦或为‘薰’。”
(2).表示郑重其事。 宋 黄庭坚 《元勋字序》:“有居成功之心则不达,自智而敖不能则不达,故三衅三沐之,而字之曰:‘不伐。’”词语解释:祸衅 拼音:huò xìn
犹祸隙。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若委於臣下,则威福集於私门,祸衅积於王室。” 宋 曾巩 《应举启》:“虽兼树立之心,岂适通变之用,矧罹祸衅,屡抱忧哀。”词语解释:造衅 拼音:zào xìn
制造事端。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於是 王韶 搆祸於 熙河 , 章惇 造衅於 梅山 。” 明 刘基 《谕瓯栝父老文》:“乘间造衅,窃弄戈兵。”词语解释:愆衅 拼音:qiān xìn
过错。 晋 刘琨 《答卢谌》诗:“愆衅仍彰,荣宠屡加。”《南史·庾悦传》:“今愆衅如山,荣任不损。”词语解释:奸衅 拼音:jiān xìn
亦作“奸衅”。
(1).奸言与嫌隙。 汉 王粲 《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初闻 郭公则 辛仲治 通内外之言,造交遘之隙,使士民不协,姦衅并作,闻之愕然,为增忿怒。”
(2).指奸诈不轨的事端。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恐姦衅之不虞,故严城深池以备之。”《宋书·孝武帝纪》:“自今刺史守宰,动民兴军,皆须手詔施行。唯边隅外警,及姦衅内发,变起仓卒者,不从此例。”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忠陷》:“要谋成须用严刑,这干係信非轻,须知遗患,画虎不成,那时人笑,徒为画饼。嘱伊家停留长智生奸衅,要牢固这深穽。”词语解释:婴衅 拼音:yīng xìn
获罪。 宋 秦观 《自作挽词》:“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词语解释:开衅 拼音:kāi xìn
引起争端。后多指挑起战争。 明 许三阶 《节侠记·谋归》:“潜踪杜门,交游远屏,莫教开衅。”《文明小史》第四五回:“会试的时节,刚刚 中国 和一个甚么国开衅,他上了一道万言书,人家都佩服他的经济学问。” 清 马建忠 《复李伯相札议中外官交涉仪式洋货入内地免厘禀》:“夫和约之与商约有异,在我不背和约,决无开衅之端。”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近 日本 提兵调将,侵入国土,除居住战地之人外,鲜有知 中 日 开衅之举者。”词语解释:负衅 拼音:fù xìn
亦作“ 负舋 ”。 犹负罪;获罪。《后汉书·黄琼传》:“臣至顽駑,世荷国恩,身轻位重,勤不补过,然惧於永殁,负衅益深。”《宋书·武帝纪中》:“ 刘毅 叛换,负衅 西夏 ,凌上罔主,志肆姦暴。”《周书·独孤信传》:“以父负舋,久废於家。” 唐 刘禹锡 《祭柳员外文》:“顾余负舋,营奉方重,犹冀前路,望君铭旌。” 唐 司空图 《观音忏文》:“敢将负衅之身,曲累无私之照。”词语解释:发衅 拼音:fā xìn
挑起争端。 唐 韩愈 《祭张给事文》:“虺豺发衅,闔府屠割。”词语解释:臧衅 拼音:zāng xìn
贪赃的嫌疑。《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太守 第五伦 擢为督邮。时 乌程 长有臧衅, 伦 使收案其罪。”词语解释:贾衅 拼音:jiǎ xìn
招致事端。 明 袁宗道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而 长卿 ( 司马相如 )以下,有意耀其才者,何异山鷄而凤毛,犬羊而麟趾,人反异而逐之。而或以贾衅,乌睹其文乎!信乎器识文艺,表里相须。而器识獧薄者,即文艺併失之矣。”词语解释:闲衅 拼音:xián xìn
亦作“ 閒舋 ”。亦作“间衅”。 伺隙;乘隙。《文选·张衡〈东京赋〉》:“巨猾閒舋,窃弄神器。” 薛综 注:“閒,候也;舋,隙也。” 唐 刘禹锡 《因论·讯甿》:“自巨盗间衅而武臣顓焉。”词语解释:作衅 拼音:zuò xìn
制造事端。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开场》:“适五胡作衅,神州陵沉。”《再生缘》第二七回:“黄冠呀,尔本 鸞山 道士徒,不该作衅起风波。”词语解释:防微杜衅 拼音:fáng wēi dù xìn
犹言防微杜渐。 明 张居正 《答上师相徐存斋》十九:“往奉台翰,怜不肖之愚忠,教以防微杜衅,慎自持爱。”词语解释:贪功起衅 拼音:tān gōng qǐ xìn
贪求事功而挑起争端。《东周列国志》第四五回:“ 孟明 等贪功起衅,妄动干戈,使两国恩变为怨。”《清史稿·属国传三·缅甸》:“ 鄂寧 復奏 应琚 贪功起衅,为 朱伦 等讳饰,又不令 汤聘 、 傅灵安 与闻边务,及隐没游击 班第 、守备 江纪 阵亡各状。”词语解释:亡衅 拼音:wáng xìn
逃亡的征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不在 程郑 ,其有亡衅乎?不然,其有惑疾,将死而忧也。” 孔颖达 疏:“ 程郑 身有罪祸,惧奔亡之衅。” 杨伯峻 注:“亡衅,逃亡之跡象。”词语解释:颣衅 拼音:lèi xìn
缺点;毛病。 汉 王符 《潜夫论·叙录》:“或因纇衅,或空造端。”词语解释:变衅 拼音:biàn xìn
发生变乱的事端或征兆。《三国志·蜀志·邓艾传》:“ 钟会 、 胡烈 、 师纂 等皆白 艾 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詔书槛车徵 艾 。”《晋书·刘颂传》:“夫 吴 越 剽轻, 庸 蜀 险絶,此故变衅之所出,易生风尘之地。”词语解释:兵衅 拼音:bīng xìn
犹兵端。 宋 岳珂 《桯史·刘蕴古》:“边臣不疑,密以名闻,时兵衅已启,詔许引接。” 明 刘基 《感兴》诗之一:“谁言潢海操兵衅,却产宫庭制礼时。” 梁启超 《论民族争竞之大势》:“若是乎铁路政略,果为实行帝国主义之良謨也。以故榆营铁路,而 英 俄 几开兵衅以争之。”词语解释:内衅 拼音:nèi xìn
内部的嫌隙、争端。《宋书·何偃传》:“无虑往岁挫伤,续以内衅,侮亡取乱,诚为沛然。”词语解释:中衅 拼音:zhōng xìn
内部的嫌隙、争端。《晋书·刘曜载记论》:“投之遐远,犹惧外侵,而处以封畿,窥我中衅。”词语解释:过衅 拼音:guò xìn
犹罪过。《后汉书·李固传》:“ 固 之过衅,事合诛辟。”《宋书·范晔传》:“凡在过衅,竟有何徵,而刑罚所加,同之元恶,伤和枉理,感彻天地。”词语解释:隋衅 拼音:suí xìn
谓杀牲荐血以祭祀。《周礼·春官·大祝》:“隋衅,逆牲逆尸,令鐘鼓,右亦如之。” 郑玄 注:“隋衅,谓荐血也。凡血祭曰衅。” 孙诒让 正义:“《説文》肉部云:‘隋,裂肉也。’血祭必先杀牲,故取割裂之义。”词语解释:险衅 拼音:xiǎn xìn
亦作“ 险舋 ”。 艰难祸患。《文选·李密〈陈情事表〉》:“臣以险衅,夙遭閔凶。” 张铣 注:“险衅,艰难祸罪也。” 唐 陈子昂 《为人陈情事表》:“臣门衰祚薄,少遭险舋。”词语解释:雠衅 拼音:chóu xìn
怨仇,仇恨。《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讎衅既深,互伺便隙。”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将乘讎衅,席卷南极。”《明史·外国传二·安南》:“先是, 安南 入贡,多携私物,道 凭祥 、 龙州 ,乏人转运,輒兴讎衅。”词语解释:造言生衅
造谣生事词语解释:末衅 拼音:mò xìn
后来的过失。《后汉书·窦宪传论》:“ 竇宪 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廷,至乃追奔 稽落 之表,饮马 比鞮 之曲,铭石负鼎,荐告清庙。列其功庸,兼茂於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词语解释:伺衅 拼音:sì xìn
亦作“ 伺舋 ”。 寻找可乘之机。《魏书·程骏传》:“ 拾夤 侥倖於西南,狂虏伺舋於漠北。”《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今 康寧 在南,伺衅而动。”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十:“伺衅劫夺焚杀。”词语解释:销衅 拼音:xiāo xìn
消除争端。 宋 秦观 《谋主》:“谈笑而折衝,偃息而销衅。”词语解释:余衅 拼音:yú xìn
谓其他罪行。《北史·高允传》:“ 允 曰:‘ 浩 之所坐,若更有餘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词语解释:抉瑕摘衅 拼音:jué xiá zhāi xìn
谓刻意挑剔缺点毛病。《东观汉记·陈元传》:“抉瑕摘衅,掩其宏美。”词语解释:战衅 拼音:zhàn xìn
引起战争的事端。 曹之骐 《腾越光复纪略》:“ 蒋树本 亦为 蒙化 乡兵所败,战衅既启, 腾 永 皇皇。”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不能再掀起 匈奴 内部的战争,更不能在塞上挑起战衅。”词语解释:抱衅 拼音:bào xìn
亦作“ 抱舋 ”。 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负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唐 元稹 《海侄等书》:“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復,下未能减亲戚之飢寒,抱舋终身,偷活今日。”词语解释:畔衅 拼音:pàn xìn
边界争端。 清 霅中人 《〈中西纪事〉后序》:“立保护之约,适以开畔衅之阶,抚有用之财,填无厌之壑。”词语解释:寻衅 拼音:xún xìn
寻隙挑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以为寻衅,则素不往来;以为夺婚,则媪又无子。” 清 林则徐 《批澳门厅为义律呈诉吐密三板至九龙被炮攻击禀》:“是此次实由该夷先来寻衅。”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看亲家的病一天比一天的好,又搭上 冠 家也没敢再过来寻衅,他觉得自己已尽了责任,也就不必常常的来了。”词语解释:宿衅 拼音:sù xìn
往昔的嫌隙。《南史·隐逸传上·宗少文》:“除其宿衅,倍其惠泽,贯叙门次,显擢才能,如此而已。”词语解释:构衅 拼音:gòu xìn
构成衅隙;结怨。《北史·杨昱传》:“太后问状, 昱 具对 元氏 构衅之端,言至哀初。”《花月痕》第十二回:“其实 士规 不自构衅, 荷生 那里认得这个 士规 大名。” 郭沫若 《今昔集·世界大战的归趋》:“ 日 寇平时所仰给的是 美国 汽油,与 美国 构衅之后,这项供给当然会断绝。”
搆釁:亦作“ 搆衅 ”。 1.制造争端。《南史·梁武陵王纪传》:“ 圆照 字 明周 ……帝特爱 纪 ,故遣以副 纪 。 纪 之搆衅,悉其谋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金声 、 程元 、 赵孝 搆衅无端,各行杖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肃顺专款》:“ 肃顺 每自请分见两宫,於召对时,词气之间,互有抑扬,意在搆衅。”
(2).发生争执;作战。《清史稿·食货志一》:“洎﹝ 乾隆 ﹞三十一年, 宜城 屯口 搆衅,以卫田例不便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互市档案》:“迨十年 英 国主復具方物,遣使臣附商舶来 粤 。译其表文,则以方与 佛郎西 搆衅,恐其播謡于 中国 以间我。”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第一章:“此其例即如 满清 咸丰 时代, 英 法 联军因鸦片事件与 中国 搆衅。”词语解释:忧衅 拼音:yōu xìn
忧患之端。《后汉书·和帝纪》:“朕寤寐恫矜,思弭忧衅。”词语解释:挑衅 拼音:tiǎo xìn
亦作“ 挑衅 ”。 寻衅生事,蓄意引起争斗。 明 张景 《飞丸记·埋轮没产》:“使其出则挑衅,没则徼功,待上无礼,驭下少恩,这也是有的。” 清 侯方域 《太子丹论》:“ 宋 之亡也, 秦檜 、 汤思退 之流,日以‘挑衅’之説,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 峻青 《海啸》第二章:“ 黑老五 却没有掏枪,反而双手往胸前交叉着一抱,轻蔑地一笑,挑衅地看着 市川 。”词语解释:有衅 拼音:yǒu xìn
(1).谓有可乘之机。《左传·桓公八年》:“讎有衅,不可失也。” 杜预 注:“衅,瑕隙也。” 杨伯峻 注:“犹今言空子。”
(2).有缺失。《国语·晋语五》:“合而后行,离则有衅。” 韦昭 注:“衅,瑕也。”
(3).有嫌隙,有怨恨。《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时 元昊 与 辽 有衅,故请款塞。”词语解释:待衅 拼音:dài xìn
窥伺瑕隙。 三国 魏 曹植 《谏伐辽东表》:“东有待衅之 吴 ,西有伺隙之 蜀 。”《宋史·钱即传》:“愿敕边臣先为不可胜以待衅,庶可得志。”词语解释:敌衅 拼音:dí xìn
敌人的挑衅。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八:“吾观敌衅未已,今既不用吾计,吾不復言。然切料敌必再来,要当先为之备也。”词语解释:启衅
引发嫌隙;挑起争端。 明 张敬修 等《文忠公行实》:“太师復以书抵 王公 曰:今之议者,皆谓和戎示弱,开市启衅,此殆不然。”《明史·梁震传》:“ 震 曰:‘凡启衅者,谓寇不扰边,我横挑邀功也。今数深入,乃不思一挫之耶?’”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 中国 在 满清 政府统治下,即使不因鸦片启衅,迟早也要被出卖,沦为半殖民地。”词语解释:咎衅 拼音:jiù xìn
亦作“ 咎舋 ”。 罪过。《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 遣将攻之”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 袁绍 与 瓚 书曰:﹞惧於飞矢迸流,狂刃横集,以重足下之祸,徒增孤之咎衅也。” 前蜀 杜光庭 《张相公九曜醮词》:“详评狱讼,裁制典刑,或爽重轻,虑招咎舋。”词语解释:秽衅 拼音:huì xìn
谓品德污浊而有瑕隙。 三国 魏 曹植 《谢妻改封表》:“光扬章灼,非臣负薪之才所宜克当,秽衅所宜蒙获。”词语解释:稔衅 拼音:rěn xìn
酿成争端。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钱》:“以予观之,钱之为钱,人所共爱,势所必争,骨肉亲知以之而搆怨稔衅,公卿大夫以之而败名丧节。”词语解释:让衅 拼音:ràng xìn
向对方的挑衅作出让步。 清 霅中人 《〈中西纪事〉后序》:“阳託和戎,阴同让衅。”词语解释:罪衅 拼音:zuì xìn
罪行;过恶。《后汉书·桓帝纪》:“祸害深大,罪衅日滋。”《北史·李顺传》:“ 蒙逊 数与 顺 游宴,颇有悖言,恐 顺 泄之,以金宝纳 顺 怀中,故 蒙逊 罪衅得不闻。” 宋 司马光 《论屈野河西修堡第二状》:“臣以蕞尔之躯,亏国家至平之法,罪衅愈重,不容於死。”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必且阴遣使臣,覘你罪衅。”词语解释:窥衅 拼音:kuī xìn
窥伺瑕隙。《明史·吴良传》:“ 江阴 当其要衝,枕 大江 ,扼南北襟喉, 士诚 ( 张士诚 )数以金帛啗将士,窥衅。”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天津新议续议》:“西疆俱係 回 部,叛服不常,一遇蠢动,中西相持。 俄 人又将从中窥衅,以收渔人田父之利。”词语解释:肇衅 拼音:zhào xìn
亦作“ 肇衅 ”。 启衅,挑起争端。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 孙卢 肇衅, 越 貊 为灾。” 清 林则徐 《会奏夷船互市情形并空趸开行只数折》:“但既未流毒中华,即不便穷追肇衅。”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漏卮本末》:“凡远近要隘之区,俱令严为防守,不许夷人往来;仍密諭弁兵,不得轻率肇衅。” 杨尘因 《民潮七日记》:“比时,各界同乡会深恐人杂肇衅。”词语解释:嫌衅 拼音:xián xìn
亦作“ 嫌舋 ”。 犹嫌隙。 唐 陆贽 《奉天奏李建徽杨惠元两节度兵马状》:“齟齬不和,嫌衅遂构,俾之同处,必不两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时 梁太祖 在京,素闻 崇 之轻佻, 赞 復有嫌舋,驰入请见,於上前具言二公长短。” 清 洪昇 《长生殿·献发》:“自来宠多生嫌衅。”词语解释:狂衅 拼音:kuáng xìn
大罪。《宋书·范晔传》:“吾狂衅覆灭,岂復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词语解释:疵衅 拼音:cī xìn
(1).缺点;过失。《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李周翰 注:“疵,病;衅,瑕。”《三国志·魏志·何夔传》“ 夔 常畜毒药”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苟有疵衅,刑黜可也。”
(2).嫌隙,争端。《北史·薛真度传》:“ 真度 诸子既多,其母非一,同产相朋,因有憎爱。 兴和 中,遂致诉列,云以毒药相害,显在公府,发扬疵衅,时人耻焉。”词语解释:疑衅 拼音:yí xìn
因疑忌而致争端。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五章:“ 法 认 越南 有自主权, 越 可遣使驻 法 ,未必肯作 中国 使馆随员。且 法 政府闻知必有责言,转增疑衅。”词语解释:犯衅 拼音:fàn xìn
犹犯罪。《宋书·孝武帝纪》:“在朕受命之前,凡以罪徙放,悉听还本。犯衅之门,尚有存者,子弟可随才署吏。”词语解释:瑕衅 拼音:xiá xìn
亦作“ 瑕舋 ”。
(1).可乘之隙;嫌隙,隔阂。《史记·李斯列传论》:“ 李斯 以閭阎歷诸侯,入事 秦 ,因以瑕衅,以辅 始皇 ,卒成帝业。”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每览古今,所由改趣,因缘侵辱,或起瑕舋。” 清 方苞 《蜀汉后主论》:“夫 孔明 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 司马 氏君臣之瑕衅,虽北定中原可也。” 清 陈梦雷 《绝交书》:“海贼虽已连和,彼此未忘瑕衅,不若各散流言,使二逆相图,以分兵势。”
(2).引申指事端。 清 薛福成 《乙亥应诏陈言疏》:“﹝西人﹞恃其诈力,要挟多端。违一言而瑕衅迭生,牵一髮而全神俱动。”
(3).指罪过,过失。《后汉书·第五伦传》:“然诸出入贵戚者,类多瑕衅、禁錮之人,尤少守约安贫之节。”《北史·苏威传》:“ 威 自陈精诚不能上感,瑕衅屡彰,罪当万死。”《旧唐书·文苑传下·唐次》:“﹝皇帝﹞乃詔掌文之臣 令狐楚 等……叙(忠贤者)瑕衅之本末,纪謡諑之浅深,编次指明,勒成(《元和辨谤》)十卷。”词语解释:奋衅 拼音:fèn xìn
见“ 奋舋 ”。
词语解释:奋舋 拼音:fèn xìn
亦作“ 奋衅 ”。 形容迅疾而有气势。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奋舋而轩鬐。”《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类阿那以羸形,欻奋衅而桓桓。”词语解释:猜衅 拼音:cāi xìn
因猜疑而生嫌隙。《晋书·王彪之传》:“事任如此,猜衅已构,欲作匹夫,岂有全地邪?”《隋书·高熲苏威传论》:“若使遂无猜衅,克终厥美,虽未可参踪 稷 契 ,足以方驾 萧 曹 。” 清 方苞 《周官辨伪二》:“每见甿庶之家,嫠者改适,猜衅丛生,变诈百出。”词语解释:痕衅 拼音:hén xìn
同“ 痕璺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澄泥研》:“ 悟靖 处士 王衷 天诱 所藏澄泥研,正紫色而坚泽,如 端溪 石。扣之鏗然有声,以金铁划之,了无痕衅。”词语解释:外衅 拼音:wài xìn
指与外国的争端。《宋书·蔡兴宗传》:“若内难得弭,外衅未必可量。”《清史稿·选举志四》:“﹝ 同治 ﹞十年,以外衅迭启,时事日艰。”《文明小史》第三回:“据你説起来,难道他们敢打死外国人不成?他们有几个脑袋,敢替朝廷开此外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