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裼衣 拼音:tì yī
古行礼时覆加在裘外之衣。也称中衣。《礼记·玉藻》“锦衣以裼之” 汉 郑玄 注:“然则锦衣復有上衣明矣。天子狐白之上衣皮弁服与?凡裼衣象裘色也。”《仪礼·聘礼》“裼降立” 唐 贾公彦 疏:“凡服四时不同。假令冬有裘,儭身褌衫,又有襦袴,襦袴之上有裘,裘上有裼衣,裼衣之上又有上服,皮弁祭服之等。” 钱玄 《三礼名物通释·衣服·衣裳》:“四时均有裼衣,裼衣亦称中衣。”词语解释:裼裘 拼音:tì qiú
(1).古行礼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裘。非盛礼时,以此为敬。《礼记·檀弓上》:“ 曾子 袭裘而弔, 子游 裼裘而弔。 曾子 指 子游 而示人曰:‘大夫也,为习於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 孔颖达 疏:“袒去上服以露裼衣,则此裼裘而弔是也。”《礼记·丧大记》“弔者袭裘” 汉 郑玄 注:“始死,弔者朝服裼裘如吉时也。小敛则改袭而加武与带絰矣。”
(2).泛指袒露里衣。形容不拘礼仪。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使迴而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张凤阳》:“ 纳兰太傅 、 高江村 等款待宾客, 凤阳 裼裘露顶,忝踞上位,其结交也如此。”词语解释:裼袭 拼音:tì xí
(1).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礼记·表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郑玄 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 孔颖达 疏:“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褻瀆使礼相变革也。” 唐 白居易 《沿革礼乐策》:“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丧祭、燕射、士相见之礼,可得而议也,所以周旋裼袭,升降俯仰者,圣人能议之而不能为之也。”
(2).指穿着礼服。《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看了,连忙道‘请’。 安公子 早已裼袭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