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曳裾 拼音:yè jū
(1).拖着衣襟。裾,衣服的大襟。 晋 陶潜 《劝农》诗:“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唐 王绩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诗:“曳裾出门迎,握手登前除。”
(2).“曳裾王门”之省称。 唐 杜甫 《又作此奉卫王》诗:“推轂几年惟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 明 蔡羽 《思田园》诗:“曳裾京华尘,徒自隳四支。”参见“ 曳裾王门 ”。
词语解释:曳裾王门 拼音:yè jū wáng mén
《汉书·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后以“曳裾王门”比喻在王侯权贵门下作食客。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二:“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明 唐顺之 《赵府奉祀正王君墓志铭》:“如 王君 者纵不能宦达,然使其得曳裾王门而驂后乘於 雁池 、 菟苑 之间,亦未为不遇也。” 清 厉鹗 《东城杂记·沉正叔》:“ 正叔 曰:吾得曳裾王门可耳,安能鬱鬱久居此!”词语解释:长裾 拼音:cháng jū
(1).指长衣。《孔丛子·儒服》:“ 子高 衣长裾,振襃袖,方屐麤翣,见 平原君 。”
(2).长袖。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长裾随风,悲歌入云。”一本作“ 长袖 ”。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高冠长裾缘緑衣人,宣青纸制。” 宋 曾巩 《寄孙子翰》诗:“不容乃独见磊落,出走并海飘长裾。”参见“ 长袖 ”。
词语解释:长袖 拼音:cháng xiù
(1).长的衣袖。多指舞衣。 汉 傅毅 《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 南朝 梁 顾野王 《舞影赋》:“图长袖于素壁,写纤腰於华堂。”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緑者,列屋而閒居,妬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2).借指歌舞妓。 南朝 梁元帝 《对烛赋》:“尔乃传芳醁,扬清曲,长袖留宾待华烛。” 唐 钱起 《江陵晦日陪诸官泛舟》诗:“城南无夜月,长袖莫留宾。”词语解释:簪裾 拼音:zān jū
古代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南史·张裕传》:“而 茂陵 之彦,望冠盖而长怀; 渭川 之甿,佇簪裾而竦叹。”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二:“ 星桥 拥冠盖, 锦水 照簪裾。”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二:“丝竹扬帝熏,簪裾奉宸庆。” 清 方文 《久不得子留消息》诗:“嗟尔有顽父,所志在簪裾。”词语解释:衣裾 拼音:yī jū
衣襟。《汉书·张敞传》:“置酒,小偷悉来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 唐 杜甫 《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唐卿 ﹞説罢,望着河里便跳。女子急牵住他衣裾道:‘不要慌!且再商量。’” 茅盾 《子夜》一:“小风扇的浑圆的金脸孔依然荷荷地响着,徐徐转动,把凉风送到各人身上,吹拂起他们的衣裾。”词语解释:襟裾 拼音:jīn jū
(1).衣的前襟或后襟。亦借指衣裳。 宋 欧阳修 《答梅圣俞大雨见寄》诗:“岂知下土人,水潦没襟裾。” 宋 张九成 《秋兴》诗:“清风拂襟裾,片月堕篱落。” 清 孙枝蔚 《送王筑夫北行兼呈李屺瞻》诗:“诵诗感《无衣》,涕泪湿襟裾。”
(2).引申为胸前。 清 尤侗 《游灵岩记》:“歷阶而望,则 太湖 也。山色有无,水光上下,渔舟一叶,落霞千点,气象茫茫,集於襟裾。”
(3).詈词。谓禽兽而穿着人的衣服。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着马牛襟裾。” 明 袁宗道 《读〈孟子〉》:“百姓行矣而不著,习矣而不察,则为襟裾之禽兽。”词语解释:霞裾 拼音:xiá jū
(1).犹霞衣。指仙人的衣裾。 宋 苏轼 《次韵韶倅李通直》之二:“待我丹成驭风去,借君琼珮与霞裾。”《宋史·乐志十五》:“凤簫鸞翣,西指 昭陵 去,旧赏蟠桃熟,又见涨海枯,应共灵真母,曳霞裾。”
(2).借指隐逸出世之人。 元 黄溍 《次韵答陈君兼采简一二同志》之一:“唯应耕钓者,縹緲识霞裾。”词语解释:华裾 拼音:huá jū
犹美服。 唐 李贺 《高轩过》诗:“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轡摇玲瓏。” 明 申涵光 《西郊》诗:“常持白羽寻云壑,敢羡华裾负草堂。”词语解释:朝裾 拼音:cháo jū
朝服。借指朝廷官员。 唐 韩愈 《示儿》诗:“恩封高平君,子孙从朝裾。” 宋 梅尧臣 《寄谢开封宰薛赞善》诗:“虽曰预朝裾,左右无粉黛。”词语解释:云裾 拼音:yún jū
(1).状如衣襟的云片。 南朝 梁 王揖 《在齐答弟寂》诗之四:“云裾纳月,霜带含飆。” 宋 吴潜 《宝鼎现·和韵己未元夕》词:“晚风微动,浄扫天际,云裾霞綺。将海外、银蟾推上,相映华灯辉万砌。”
(2).轻柔飘动如云的衣襟。 宋 陈著 《柳梢青·寿吴竹溪内》词:“縹緲瑶城。客情春小,本分寒轻。霞佩云裾,步联 西母 ,笑倚 飞琼 。” 元 何中 《汉宫春》诗:“君不见 汉 宫六六多佳丽,露花半染云裾翠。”
(3).借指美女或仙女。 金 元好问 《芳华怨》诗:“金缕盘双带,云裾踏雁沙。”词语解释:翠裾 拼音:cuì jū
绿色的衣襟。 唐 于武陵 《长信宫》诗之一:“坐听南宫乐,凉风摇翠裾。” 明 孙柚 《琴心记·汉宫春晓》:“香迴翠车,风掀翠裾。”词语解释:裙裾 拼音:qún jū
(1).裙子;裙幅。 唐 常建 《古兴》诗:“石榴裙裾蛺蝶飞,见人不语顰蛾眉。” 曹禺 《日出》第一幕:“她穿着极讲究的晚礼服,颜色淡雅,多褶的裙裾拖在地面如一片云彩。”
(2).借指妇女。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九:“士大夫昵裙裾之乐,顾侍巾櫛辈,得之惟艰。”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涛》:“其所作诗,稍欺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輙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 清 徐士鸾 《宋艳·驳辨》:“苦节臞儒,晚悟裙裾之乐。”词语解释:引裾 拼音:yǐn jū
拉住衣襟。指 三国 魏 辛毗 拉住 文帝 衣襟坚持诤谏的故事。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引裾”喻人臣能据理直谏。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朝有遗闕,君有小失,则正色直諫。大则犯颜触鳞,方诸古之引裾断鞅者,我无愧矣。”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其在於古,若排闥、折槛、引裾、坏麻之类,皆可以言正直也。”词语解释:联裾 拼音:lián jū
犹联袂。 唐 杜牧 《杜秋娘》诗:“联裾见天子,盼眄犹依依。” 宋 王安石 《次韵酬朱昌叔》之三:“联裾萧寺寻 真觉 ,方驾 孙 陵吊 仲谋 。”词语解释:冠裾 拼音:guān jū
犹衣冠。 唐 韩愈 《量移袁州酬张韶州》诗:“暂欲繫船 韶石 下,上宾 虞舜 整冠裾。”词语解释:牵裾 拼音:qiān jū
(1).牵拉着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綰袖,嫩叶下牵裾。”
(2). 三国 魏文帝 曹丕 要从 冀州 迁十万户到 河南 去,群臣上谏,不听。 辛毗 再去谏, 曹丕 不答而入内, 辛毗 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北齐书·孙腾传》:“ 孙腾 牵裾之诚,有足称美。”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清 黄鷟来 《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词语解释:仙裾 拼音:xiān jū
衣袖之美称。 南朝 齐 王融 《谢敕赐御裘等启》:“云衣降授,仙裾曲委……昔 汉帝 解裘,不独前宠; 曹王 褫带,復降今恩。”词语解释:裳裾 拼音:cháng jū
衣襟。《宋史·李纲传论》:“ 纲 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噭噭焉挽其裳裾而从之。”词语解释:绝裾 拼音:jué jū
断去衣襟。《晋书·温峤传》载: 温峤 受 刘琨 命,至 江 南,奉表劝 司马睿 即位。 峤 欲将命,其母 崔氏 固止之, 峤 绝裾而去。后即以“絶裾”表示去意坚决。《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女子顾恋恩情,不忍移步絶裾而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政》:“至於 荆軻 ,力不足以谋无道 秦 ,遂使絶裾而去,自取灭亡。” 郁达夫 《杂感》诗之五:“茫茫大陆沉将了,寄语诸公早絶裾。”词语解释:燕裾 拼音:yàn jū
燕 女的衣襟。借指舞衣。古 燕 赵 女子善歌舞,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八咏诗·会圃临春风》:“开 燕 裾,吹 赵 带。 赵 带飞参差, 燕 裾合且离。” 唐 褚遂良 《安德山池宴集》诗:“亭中奏 赵 瑟,席上舞 燕 裾。”词语解释:九霞裾 拼音:jiǔ xiá jū
见“ 九霞裙 ”。
词语解释:九霞裙 拼音:jiǔ xiá qún
亦称“ 九霞裾 ”。 形容华丽的裙裾。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二七:“西汉夫人 下太 虚,九霞裙幅五云舆。”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总得居士寿》词:“举酒对明月,高曳九霞裾。”词语解释:行裾 拼音:xíng jū
出行时所穿的衣衫。 唐 韩愈 《送灵师》诗:“别语不许出,行裾动遭牵。”参见“ 行袂 ”。
词语解释:行袂 拼音:xíng mèi
指出行人的衣衫。 唐 方干 《送剡县陈永秩满归越》诗:“密雪霑行袂,离杯变别颜。”词语解释:衿裾 拼音:jīn jū
(1).青衿为儒者所服,因以借指文人学士。 明 王世贞 《孙郎行·赠云梦山人斯亿》:“衿裾潦倒颇自厌,瓦砾往往从人憎。”
(2).像衿裾之于衣服一样地扼其要,概其全。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七:“始见 于鳞 选 明 诗,余谓如此何以鼓吹 唐 音。及见 唐 诗,谓何以衿裾古《选》。及见古《选》,谓何以箕裘《风》《雅》。”词语解释:分裾 拼音:fēn jū
分离。 清 陈确 《哭祝子开美》诗之四:“壮士那堪随左袵!中年不忍即分裾。”词语解释:赭裾 拼音:zhě jū
古代犯人所穿的赭色衣服。亦借指罪犯。 唐 陈子昂 《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公深钩潜往,英机立断,短服赭裾,於是乎理。” 唐 陈子昂 《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昔 尹翁归 以文武之干,缉熙此邦,黄图虽寧,赤丸未乂。君以庚断甲距,设匭投钩,赭裾始绳,堊面咸革。”参见“ 赭衣 ”。
词语解释:赭衣 拼音:zhě yī
(1).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荀子·正论》:“杀,赭衣而不纯。” 杨倞 注:“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杀之,所以异於常人之服也。”《史记·田叔列传》:“唯 孟舒 、 田叔 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 赵王敖 至 长安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緑其巾以示辱,盖古赭衣之意。” 清 宋琬 《诏狱行》:“白骨交撑裹赭衣,残骸谁敢收黄土?”
(2).指囚犯,罪人。 汉 贾山 《至言》:“赭衣半道,羣盗满山。”《梁书·武帝纪中》:“若悉加正法,则赭衣塞路。” 宋 文天祥 《七月二日大雨歌》:“赭衣无容足,南房并北房。” 清 丁澎 《风霾行》:“ 秦 时赭衣常塞路,日蚀星移失恒度。”词语解释:方裾
直衣襟词语解释:老莱裾 拼音:lǎo lái jū
即 老莱 衣。 明 沉鲸 《双珠记·西市认母》:“事亲虽不同, 江革 準舞 老莱 裾。”参见“ 老莱衣 ”。
词语解释:老莱衣 拼音:lǎo lái yī
《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 唐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兵戈不见 老莱 衣,嘆息人间万事非。” 宋 梅尧臣 《寒食前一日陪希深远游大字院》诗:“闻过少傅宅,喜见 老莱 衣。” 明 何景明 《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 老莱 衣。” 清 赵翼 《石庵还朝口占送别》:“白头犹著 老莱 衣,假满还朝四牡騑。”词语解释:鹑裾 拼音:chún jū
犹鹑衣。词语解释:马牛襟裾 拼音:mǎ niú jīn jū
穿衣服的马牛。讥人不明道理、不识礼仪。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堂试》:“宜加刻苦之功,须革富贵之相,方免马牛襟裾之誚。”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词语解释:连裾 拼音:lián jū
犹连袂。《南齐书·王融传》:“拂衣者连裾,抽锋者比鏃。”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一:“公寄挽诗有云:‘乡校连裾春诵学,上庠同榻夜论心。’”参见“ 连袂 ”。
词语解释:连袂 拼音:lián mèi
(1).犹联袂。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携手连袂,以遨以集。” 唐 储光羲 《蔷薇》诗:“连袂蹋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党祸起新朝,正士寒心,连袂高蹈。”
(2).犹连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李参政 昌龄 家女多得贵壻,参政 范公 仲淹 、枢副 郑公 戩 ,皆自小官布衣选配为连袂。”《朱子语类》卷一○七:“或有谓先生曰:‘ 沉继祖 乃 正淳 之连袂也。’先生笑曰:‘ 弥子 之妻与 子路 之妻,兄弟也。何伤哉!’”参见“ 连襟 ”。词语解释:浩裾 拼音:hào jū
见“ 浩居 ”。
词语解释:浩居 拼音:hào jū
亦作“ 浩裾 ”。亦作“ 浩倨 ”。 傲倨,怠慢不恭貌。《墨子·非儒下》:“立命缓贫而高浩居。” 毕沅 校注:“同‘傲倨’。”《墨子·非儒下》:“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 卢文弨 校:“《晏子》外篇与此多同,‘浩居’作‘浩裾’。” 孙诒让 间诂:“居、裾,并倨之叚字。”《晏子春秋·外篇下一》:“彼浩裾自顺,不可以教下。”《孔子家语·三恕》:“浩倨者则不亲,就利者则无不弊。”词语解释:牛马襟裾 拼音:niú mǎ jīn jū
犹言衣冠禽兽。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三折:“我駡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教人道这乔男女,则是些牛马襟裾。”词语解释:廉裾 拼音:lián jū
见“ 廉倨 ”。
词语解释:廉倨 拼音:lián jù
亦作“ 廉裾 ”。 廉洁孤傲。《史记·酷吏列传》:“ 禹 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汉书·酷吏传·赵禹》作“廉裾”。 颜师古 注:“裾亦傲也,读与倨同。”词语解释:捉裾 拼音:zhuō jū
(1).犹牵衣。 三国 魏 许允 妻为 阮共 女,有才德而貌丑。成婚交礼毕, 桓范 劝 允 入内, 允 一见即欲出,妇“捉裾停之”,以理服 允 ,遂相敬重。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2).提起袍子。谓动身,启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仙》:“ 介 曰:‘……茅茨不远,可便下榻。’ 常 麻 并起捉裾,唤僕相将俱去。”词语解释:曲裾 拼音:qǔ jū
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见《礼记·深衣》“续衽钩边” 唐 孔颖达 疏。《汉书·江充传》:“ 充 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词语解释:前襟后裾 拼音:qián jīn hòu jū
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 王利器 集解引 吴讷 《小学集解》五曰:“前襟后裾,谓兄前挽父母之襟,弟后牵父母之裾也。”词语解释:缺裾 拼音:quē jū
犹缺衽。 汉 刘向 《说苑·杂言》:“宫成缺隅,衣成缺裾。”词语解释:襒裾 拼音:bié jū
谓用衣裾掸拂,以示恭敬。语出《后汉书·赵岐传》:“ 岐 常鄙之,不与 融 相见” 李贤 注引 晋 挚虞 《三辅决录注》:“﹝ 赵岐 ﹞与其友书曰:‘ 马季长 虽有名当世,而不持士节,三辅高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门也。’”词语解释:裾裾 拼音:jū jū
盛服貌。《荀子·子道》:“ 子路 盛服见 孔子 。 孔子 曰:‘ 由 ,是裾裾何也?’” 杨倞 注:“裾裾,衣服盛貌。” 郝懿行 补注:“裾裾,《説苑·杂言》篇作‘襜襜’,‘裾’与‘襜’皆衣服之名,因其盛服,即以其名呼之。”词语解释:袂裾 拼音:mèi jū
襟袖。 清 仲振奎 《红楼梦·前梦》:“轻云满袂裾,拂面吹灵雨,太虚幻境,见金书翠榜,半天呈露。”词语解释:温生绝裾 拼音:wēn shēng jué j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 温公 初受, 刘司空 使劝进,母 崔氏 固驻之, 嶠 絶裾而去。”后用“温生絶裾”为去意坚决的典故。 清 虞名 《指南公·举义》:“悲 温生 絶裾不犹,惭 莱子 承欢弗久。”词语解释:奋裾 拼音:fèn jū
犹奋臂。《新唐书·颜真卿传》:“闻公首奋裾唱大顺, 河朔 恃公为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