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马褂 拼音:mǎ guà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本为 满 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名。解放前与长袍合为官定的常礼服。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马褂缺襟袍战裙》:“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老残游记》第三回:“本日在大街上买了一匹茧绸,又买了一件大衣呢马褂面子,拿回寓去,叫个成衣做一身棉袍子马褂。” 老舍 《四世同堂》三十:“ 瑞丰 穿着最好的袍子与马褂,很像来吃喜酒的样子。”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七段:“画上画着个大胖孩子,穿着他父亲大马褂子和云头鞋。” 管桦 《烙饼》:“他拉过一领苇席,盖上麦种,站起身,一手提着风雨灯,一手把滑下肩头的棉马褂子往上提了提。”词语解释:长褂 拼音:cháng guà
身长过膝的中式单、夹褂。 茅盾 《子夜》二:“拿着‘引’字白纸帖的 吴 府执事人们,身上是黑大布长褂。”词语解释:黄马褂 拼音:huáng mǎ guà
亦作“黄马袿”。 清 代的一种官服。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皆例准穿黄马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 乾清门 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四回:“他还是花翎、黄马褂、‘硕勇巴图鲁’、记名总兵呢。” 王闿运 《皇赠侍郎赐祭葬光禄大夫贵州布政司使王君墓志铭》:“寇平,加号达冲阿,赏黄马袿。” 沙汀 《淘金记》十:“‘就只等那个穿黄马褂的了。’ 季熨斗 再三挽留着他。”亦省称“ 黄袿 ”。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 江 南十载战功高,黄袿色映花翎飘。”词语解释:龙褂 拼音:lóng guà
绣有盘龙的补服。《清史稿·舆服志二》:“龙褂之制二,皆石青色: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一,下幅及袖端不施章采。”词语解释:比肩褂 拼音:bǐ jiān guà
坎肩。《红楼梦》第八回:“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半新不旧,看不自觉奢华。”词语解释:小褂 拼音:xiǎo guà
贴身穿的中式单上衣。《醒世姻缘传》第五一回:“他完了道数,秃了头,止戴一顶网巾,穿了一件小褂,走到席前,朝上拱了拱手。”《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 刘中丞 见 过道台 头上汗珠有黄豆大小,滚了下来,又赶着叫他宽大褂,又叫他把小褂一齐脱掉。吩咐管家绞手巾,‘替 过大人 擦背。’”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我里边,没小褂,光着脊梁不象话!”词语解释:得胜褂 拼音:dé shèng guà
马褂的一种。 清 代服饰。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对襟马褂》:“得胜褂,为马褂之一种。对襟方袖。初仅用之於行装,俗称对襟马褂。 傅文忠 征 金川 归,喜其便捷,平时常服之,名曰得胜褂。由是遂为燕居之服。”词语解释:汗褂 拼音:hàn guà
见“ 汗掛 ”。
词语解释:汗挂 拼音:hàn guà
亦作“ 汗褂 ”。 即汗衫。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宫禁》:“红绢彩画衣一,緑绢彩画汗掛一。” 吉学霈 《田野里的追逐》:“那老汉穿了件白布汗褂,一个人正悠闲自在地抽烟。”参见“ 汗衫 ”。词语解释:补褂 拼音:bǔ guà
即补服。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典故》卷一:“内廷臣工於冬至前始常服貂褂,惟元旦则易补褂。”《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你把补褂脱去,也到这炕上来睡一回儿。”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老爷的补褂朝珠,大帽宫靴,全穿戴齐整。”参见“ 补服 ”。
词语解释:补服 拼音:bǔ fú
(1). 明 清 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如 明 洪武 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其后补纹亦有所改易。 清 代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各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用傅文忠》:“故特命晚间独对,復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宝石顶、双眼花翎以示尊宠。”《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你做官到任,除了不打金凤冠与我戴,不做大红补服与我穿,我做太太的人,自己戴了一个纸凤冠,不怕人笑也罢了,你还叫我去掉了是怎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却是穿的枣红寧绸箭衣,天青缎子外褂,褂上还缀着上品的锦鷄补服。” 秦牧 《长街灯语·逛东陵》:“那个文臣的补服上面,作为‘一品官’标志的仙鹤,就显得十分清晰。”参阅《明史·舆服志三》、《清通典·礼四》。
(2). 明 清 时于品服之外,缀有随时依景而制的补子的衣服。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内廷宫嫔,旧例从初一起,就要衣鹊桥补服。”词语解释:罩褂 拼音:zhào guà
罩衣。词语解释:号褂 拼音:hào guà
即号衣。 郑观应 《盛世危言·民团》:“尝见民壮所持者皆銹刀旧鎗,所习者如戏臺演武,往来街道,势同儿戏,於事何济,徒以号褂衔灯,恐赫乡愚而已。”《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只见五颜六色的旗子,迎风招展,挖云镶边的号褂,映日争辉。”参见“ 号衣 ”。
词语解释:号衣 拼音:hào yī
指旧时兵卒、差役等所穿的制服。《英烈传》第四八回:“ 王铭 一一问箇仔细,将六人杀了,把号衣剥将下来,交与面貌相似的六人,依照巡哨的打扮。”《老残游记》第六回:“又有几个人穿着号衣,上写着‘ 城武县 民壮’字样。” 沉从文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他们都不愿意见到穿号衣的人来到寨子里称王称霸。”词语解释:行褂 拼音:xíng guà
清 代礼服,指出行时外穿的短褂。《清通志·器服三》:“皇帝行褂,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棉袷纱裘惟其时。”词语解释:袍褂 拼音:páo guà
(1).袍服和外褂。 清 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服饰沿革》:“袍褂皆用密线缝纫,行列如绘,谓之实行。”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成亲王之袍褂》:“﹝ 成哲亲王 ﹞所御袍褂极旧,然熨贴整削。”
(2).旧时男子所穿的长袍马褂。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一身衣服,使他显得异样怯弱、渺小,如一个婴儿裹在成人的袍褂里。”词语解释:短褂 拼音:duǎn guà
一种中式短上衣。词语解释:大褂 拼音:dà guà
身长过膝的中式单衣。 茅盾 《官舱里》:“那位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的大褂,老式花样。”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不脱了大褂呀?省得溅上泥点子。”词语解释:外褂 拼音:wài guà
清 朝官员的礼服之一,因加于各衣之外,故名。长及胫,裾前左右开叉,胸部及背部皆绣有花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却是穿的枣红寧绸箭衣,天青缎子外褂。”词语解释:皮褂 拼音:pí guà
用毛皮做的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