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豪平声 [háo,号呼][把持,动词][sāo][音勞。撓也,轢也。][dāo][láo liáo][详注1]翿[详注2][详注3][nào]褿[音曹。卫邑名。《诗·邶风》土国城漕。][详注4]


注1:挑 《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诗·郑风》挑兮达兮。《毛传》往来相见貌。《朱传》挑,轻儇跳跃之貌。
注2:咎 音高。《广韵》皋陶,舜臣名,古作咎繇。《前汉·百官公卿表》咎繇作士。《书序》咎单作明居。《传》咎单,臣名。
注3:绸 音韬。《礼·檀弓》绸练设旐。《注》以练绸旗之杠。《尔雅·释天》素锦绸杠。《注》以白地锦韬旗之竿。《前汉·司马相如传》靡屈虹而为绸。《注》绸,韬也。
注4:耗 音毛。《集韵》独貌。《增韵》无也,尽也。《前汉·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靡有孑遗耗矣。《注》孟康曰:谓无有毛米在者也。师古曰:孟解非也。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又通作毛。《后汉·马衍传》饥者毛食。《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
共10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褒斜褒称褒衮褒进褒迁褒宠褒纳褒重
褒贬褒忠褒功褒优褒成褒旌褒答褒采
褒衣褒德褒赏褒叙褒美褒袖褒讳褒阎
褒姒褒荣褒贲褒赞褒德侯褒禅山褒许褒赐
褒嘉褒借褒誉褒语褒恤褒义词褒绩褒赉
褒博褒拂褒妲褒饰褒言褒义褒责褒隆
褒扬褒女褒斜路褒册褒拔褒词褒谕褒荐
褒崇褒贤褒显褒举褒表褒谈褒襮褒艳
褒封褒赠褒雄褒异褒述褒禅褒被褒衣博带
褒鄂褒录褒锡褒圣侯褒颂褒睦褒讥褒侈

词语解释:褒斜  拼音:bāo xié
亦作“褒斜”。 见“ 襃斜道 ”。
词语解释:褒斜道  拼音:bāo xié dào
古道路名。因取道 褒水 、 斜水 二河谷得名。二水同出 秦岭 太白山 : 褒水 南注 汉水 ,谷口在今 陕西省 勉县 褒城镇 北, 斜水 北注 渭水 ,谷口在今 陕西省 眉县 西南。通道山势险峻,历代凿山架木,于绝壁修成栈道,旧时为 川 陕 交通要道。《汉书·沟洫志》:“其后人有上书,欲通 襃斜道 及漕,事下御史大夫 张汤 。 汤 问之,言:‘抵 蜀 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 襃斜道 ,少阪,近四百里。’”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 襃斜道 、故道: 襃水 通 沔 ,在 兴元府 襃城县 ; 斜水 通 渭 ,在 京兆府 武功县 。故道今 凤州 梁泉县 。”亦省作“ 襃斜 ”。《史记·货殖列传》:“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 襃斜 綰轂其口。” 唐 韩愈 《李公墓志铭》:“贩者负入 襃斜 ,船循 渭 而下,首尾相继不絶。” 明 唐顺之 《题赠乔佥事兼为乃翁封君寿》诗:“为郎几岁歷 金华 ,还闻建节度 褒斜 。”参阅《元和郡县志·兴元府·褒城县》
词语解释:褒贬  拼音:bāo biǎn
亦作“褒贬”。
(1).赞扬或贬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春秋》采善不遗小,掇恶不遗大,讳而不隐,罪而不忽,□□以是非,正理以褒贬。”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清 曾国藩 《〈经史百家简编〉序》:“ 梁 世 刘勰 、 钟嶸 之徒,品藻诗文,褒贬前哲,其后或以丹黄,识别高下,於是有评点之学。”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虽然采取的是谈天说地、描绘山川、辨析名物的方式,这里面,实际上也都寄寓着对人物褒贬的命意。”
(2).批评;指责。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此诗俗子辈视之便有褒贬,吾以为皆实语也,情可哀也。”《红楼梦》第十四回:“ 凤姐 虽然如此之忙,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筹划的十分整齐。” 冰心 《最后的安息》:“死丫头!你倒会背地里褒贬人,还怪我不拿你当人看待!”
词语解释:褒衣  拼音:bāo yī
亦作“褒衣”。亦作“裒衣”。
(1).赏赐的礼服。《礼记·杂记上》:“内子以鞠衣、襃衣、素沙。” 郑玄 注:“襃衣者,始为命妇见加赐之衣也。”《礼记·杂礼上》:“復,诸侯以襃衣、冕服、爵弁服。” 郑玄 注:“襃衣,亦始命为诸侯及朝覲见加赐之衣也。” 清 黄宗羲 《高旦中墓志铭》:“五君子之祸,连其内子。 旦中 走各家告之,劝以自裁。 华夫人 曰:‘诺,请得褒衣,以见先夫于地下。’”
(2).宽大之衣。《汉书·朱博传》:“又敕功曹:‘官属多襃衣大袑,不中节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 宋 梅尧臣 《送杨辩青州司理》诗:“儒者服褒衣,气志轻王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侯》:“军中无以为娱, 马 乃选兵丁中之韶美者,傅粉女粧,褒衣长袖,教以歌舞,日夜会饮於穹幕中。” 王建中 《蒋翊武事略》:“监守者以其裒衣大袖,且垂辫,与所捕诸人异,释之。”
词语解释:褒姒  拼音:bāo sì
亦作“褒姒”。 周 时 褒国 女子, 姒 姓。 周幽王 伐 褒 , 褒侯 进 褒姒 ,为 幽王 所宠幸。性不好笑。 幽王 悦之万方不得。乃举烽火以召诸侯,诸侯急至,而无外敌入寇事, 褒姒 大笑。 幽王 遂数举烽火,以博 褒姒 之笑。后 申侯 与 犬戎 攻 周 , 幽王 又举烽火,诸侯以为戏,不至, 幽王 被杀。《诗·小雅·正月》:“赫赫 宗周 , 襃姒 烕之。”《国语·晋语一》:“ 周幽王 伐 有襃 , 襃 人以 襃姒 女焉。”《楚辞·天问》:“ 周幽 谁诛?焉得夫 褒姒 ?”参阅《吕氏春秋·疑似》《史记·周本纪》
词语解释:褒嘉  拼音:bāo jiā
亦作“褒嘉”。 犹褒奖。《南齐书·褚渊传》:“履冒锋炭,报効恒理,而襃嘉之典,偏见甄沐。” 宋 梅尧臣 《刘运使因按拜省》诗:“朔北遏乱萌,褒嘉赐璽书。” 清 方苞 《兵部尚书范公墓表》:“ 寻甸 缚始祸者以献,鞫斩八人,事遂定。疏入,天子詔諭襃嘉,公因请罢鼓铸。”
词语解释:褒博  拼音:bāo bó
亦作“褒博”。 见“ 襃衣博带 ”。
词语解释:褒衣博带  拼音:bāo yī bó dài
亦作“褒衣博带”。亦作“裒衣博带”。 宽衣大带。古代儒者的装束。《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綣领而王天下者矣……岂必襃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汉书·雋不疑传》:“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 颜师古 注:“襃,大裾也。言着襃大之衣,广博之带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 韦承貽 咸光 中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南隅曰:‘褒衣博带满尘埃,独上都堂纳试迴!’”《明史·张士隆传》:“夫裒衣博带之雅,孰与市井狡侩之羣。” 清 黄遵宪 《续怀人诗》:“襃衣博带进贤冠,礼乐东方万国看。”亦省作“ 襃博 ”。 宋 梅尧臣 《宿州河亭书事》诗:“新衣尚穿束,旧服变襃博。” 宋 苏轼 《谢对衣金带表》之一:“岂徒褒博以为容,愿尽糜捐而报德。”
词语解释:褒扬  拼音:bāo yáng
亦作“褒扬”。 赞美表扬。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为人臣者,其法取象於地……推进光荣,襃扬其善,所以助明也。” 唐 司空图 《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既而閒使行边,飞章言状,上乃临轩叹激,累詔褒扬。” 清 恽敬 《太子少师体仁阁大学士戴公神道碑铭》:“世有先贤之状,家藏旧事之録,褒扬过溢,渐至攘诬。” 萧乾 《一本腿色的相册》九:“如今,虽然事过境迁,也还不必在这事上求人褒扬。”
词语解释:褒崇  拼音:bāo chóng
亦作“褒崇”。 赞扬推崇。《后汉书·陈忠传》:“ 忠 意常在襃崇大臣,待下以礼。其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皆 忠 所建奏。”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有襃崇,则谓其珪璋特达,善无可加;旋有贬黜,则比诸斗筲不才,罪不容责。”《清史稿·礼志六》:“褒崇表阐,俾远近观听,勃然可生忠义之心。”
词语解释:褒封  拼音:bāo fēng
亦作“褒封”。 褒奖封赏。 明 杨柔胜 《玉环记·韦皋得真》:“喜别来已得身荣显,勋名震动功不浅,候圣旨褒封衣锦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先生请大母命,循例乞褒封,据地哀陈,始获焚黄祔庙。”
词语解释:褒鄂  拼音:bāo è
亦作“褒鄂”。 唐 褒国公 、 鄂国公 的并称。 唐 初功臣 段志玄 封号 褒国公 , 尉迟恭 封号 鄂国公 。 元 蒲道源 《赠传神李肖岩》诗:“遂为当代 顾 陆 手,足配向来 褒 鄂 雄。” 清 顾炎武 《金山》诗:“故侯 襃 鄂 姿,手运丈八矛。” 清 陈维崧 《沁园春·桐川杨竹如刺史招饮即席有作》词:“叹家世膺滂,破巢剩垒,丹青 褒 鄂 ,硬箭强弓。”
词语解释:褒称  拼音:bāo chēng
亦作“褒称”。 赞美称扬。《后汉书·第五伦传》:“及为三公,值帝长者,屡有善政,乃上疏襃称盛美,因以劝成风德。”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制誥詔令,贵於典重温雅,深厚惻怛,与寻常四六不同。今以寻常四六手为之,往往褒称过实。”
词语解释:褒忠  拼音:bāo zhōng
亦作“褒忠”。 嘉奖忠良。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南渡 景定 间,又命撰二候(祗候班 乔 陆 二卒长)加封碑文。惜二候之名无考,碑文见《随隐漫録》。据此,则 宋 歷朝之褒忠,可谓至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三·赐宴褒忠》:“ 康熙 二十一年壬戌正月上元,赐羣臣宴於 乾清宫 ,异数也……上之褒忠优厚如此。”
词语解释:褒德  拼音:bāo dé
亦作“褒德”。 颂扬德行。《汉书·武帝纪》:“夫本仁祖义,襃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繇昌也。” 唐 白居易 《李愬等咸赐爵一级制》:“封爵之设,在乎赏劝,有以褒德,有以序勤:耸善兴功,实由兹道。” 清 朱琦 《书欧阳永叔答尹师鲁书后》:“吾观自古圣人褒德録贤,而《论语》所记,如 吴太伯 、 微子 、 比干 、 伯夷 、 柳下惠 之属,详矣。”
词语解释:褒荣  拼音:bāo róng
亦作“褒荣”。 旌表并给予荣誉。《宋书·良吏传·陆徽》:“襃荣未申,不幸夙殞,言念在怀,以为伤恨。” 宋 司马光 《文潞公家庙碑》:“公贵朝廷,褒荣三代,赠官皆至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爵 燕 、 周 、 魏 三国。” 姚雪垠 《燕辽纪事》:“他想到死后,尽管朝廷会给他褒荣……但他魂归黄泉,地府中一定是凄凉、阴冷。”
词语解释:褒借  拼音:bāo jiè
奖许推重。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稚圭书》之四十:“蒙公爱念,赠以嘉篇,语重文雄,过形襃借,何以克当,但祕藏荣感而已。”
词语解释:褒拂  拼音:bāo fú
奖掖汲引。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德庄诲后进》:“今日於上前得一二语奬諭,明日於宰相处得一二语襃拂,往往丧其所守者多矣。”
词语解释:褒女  拼音:bāo nǚ
亦作“褒女”。 褒姒 。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 幽王 之惑 襃女 也,祅始於 夏 庭。” 唐 李商隐 《华清宫》诗:“未免被他 褒女 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高丽女见疑》:“圣主之严防女戎如此,又安得 襃女 、 驪姬 之祸乎?”参见“ 襃姒 ”。
词语解释:褒姒  拼音:bāo sì
亦作“褒姒”。 周 时 褒国 女子, 姒 姓。 周幽王 伐 褒 , 褒侯 进 褒姒 ,为 幽王 所宠幸。性不好笑。 幽王 悦之万方不得。乃举烽火以召诸侯,诸侯急至,而无外敌入寇事, 褒姒 大笑。 幽王 遂数举烽火,以博 褒姒 之笑。后 申侯 与 犬戎 攻 周 , 幽王 又举烽火,诸侯以为戏,不至, 幽王 被杀。《诗·小雅·正月》:“赫赫 宗周 , 襃姒 烕之。”《国语·晋语一》:“ 周幽王 伐 有襃 , 襃 人以 襃姒 女焉。”《楚辞·天问》:“ 周幽 谁诛?焉得夫 褒姒 ?”参阅《吕氏春秋·疑似》《史记·周本纪》
词语解释:褒贤  拼音:bāo xián
亦作“褒贤”。 嘉奖贤人。《晋书·天文志上》:“南斗六星,天庙也,丞相太宰之位,主褒贤进士,稟授爵禄。”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夫襃贤崇德,千载弥光;尊本敬始,义隆自远。”
词语解释:褒赠  拼音:bāo zèng
亦作“褒赠”。 谓为嘉奖死者而赠予其官爵。 唐 白居易 《赠刘总太尉册文》:“兹朕所以废朝軫念,备礼加恩,庸建尔于上公:盖褒赠之崇重者也。”《旧唐书·李适之传》:“於是下詔追赠 承乾 为 恒山愍王 , 象 为 越州 都督、 郇国公 ,伯父 厥 及亡兄数人并有褒赠。”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 王子融 作《唐餘録》,载 韩通 于《忠义传》,且冠以 宋 初褒赠之典,有见哉!”
词语解释:褒录  拼音:bāo lù
亦作“褒录”。
(1).奖进录用。《魏书·术艺传·江式》:“臣亡祖 文威 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録,叙列於儒林。” 宋 陆游 《南唐书·节义传》:“王师弔伐,当褒録节义以表励风节。” 清 姚鼐 《〈南园诗存〉序》:“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姦,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録,岂不哀哉!”
(2).犹褒述。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杨邦义死节》:“明年,敌去,州白其事于朝,褒録死节,初赠直秘阁,继又赠次对,諡‘忠襄’。”
词语解释:褒衮  拼音:bāo gǔn
亦作“褒袞”。 古时天子赐衮给诸侯以为荣宠。因用以比喻优厚的奖励。 宋 王安石 《谢范资政启》:“赐逾褒衮之荣,仰极高山之咏。” 宋 朱熹 《和致政少傅武夷精舍诗》:“况蒙一字荣褒衮,便觉千峰胜画图。”
词语解释:褒功  拼音:bāo gōng
亦作“褒功”。 称扬功劳。《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得制其轻重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臣闻 虞舜 序贤,以 稷 契 为先; 成汤 褒功,以 伊 吕 为首。” 唐 韩愈 《唐银青光禄大夫路公神道碑铭》:“襃功刻表,丞相之辞。”
词语解释:褒赏  拼音:bāo shǎng
亦作“褒赏”。
(1).嘉奖,赏赐。《诗·大雅·崧高序》:“《崧高》, 尹吉甫 美 宣王 也。天下復平,能建国亲诸侯,襃赏 申伯 焉。” 孔颖达 疏:“襃赏者,锡賚之名;车马衣服,是襃赏之物也。”《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元年》:“乙酉,詔绍封功臣,礼赐耆老,延访直言,褒赏死事,追赠名德。”《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从此上任之后,专务镇静,军民安堵,威名更胜,朝廷累加褒赏。”
(2).称赞赏识。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既而 扬雄 寂寞,师心典誥,至於 童乌 稚子, 蜀 汉 诸贤,《太玄》《法言》,恣加褒赏,虽内举不避,而情有所偏者焉。”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唐 亦尚骚雅,如‘春城飞花’、‘春日得衣’等句,悉被褒赏。” 清 梅曾亮 《礼部侍郎陈公墓志铭》:“至后进文士,则称心襃赏,荐宠广坐,不顾人有厚薄然否。”
词语解释:褒贲  拼音:bāo bēn
亦作“褒賁”。 犹褒美。《宋书·良吏传·徐豁》:“拯卹有方,济厥饥饉,虽古之良守,蔑以尚焉。宜蒙褒賁,以旌清绩。” 宋 司马光 《酬胡侍讲先生见寄》诗:“先生喜诱掖,貽诗极襃賁。” 宋 欧阳修 《再乞召陈烈札子》:“褒賁所及,足以劝天下之为善者。”
词语解释:褒誉  拼音:bāo yù
亦作“褒誉”。 称扬。《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王闻褒誉,尚未委其根由。”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昆命元龟辨证本末》:“窃见曩之词臣,以圣之清圣之和褒誉 韩侂胄 ,以有文事有武备褒誉 苏师旦 ,然亦未敢用人臣不当用之语。”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曲为文饰,猥加褒誉。”
词语解释:褒妲  拼音:bāo dá
亦作“褒妲”。 褒姒 、 妲己 的并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耽玩,则觉 褒 妲 之惑我。” 唐 白居易 《古冢狐》诗:“何况 褒 妲 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词语解释:褒斜路  拼音:bāo xié lù
即 褒斜道 。《后汉书·顺帝纪》:“乙亥,詔 益州 刺史罢 子午道 ,通 襃斜路 。”参见“ 襃斜道 ”。
词语解释:褒斜道  拼音:bāo xié dào
古道路名。因取道 褒水 、 斜水 二河谷得名。二水同出 秦岭 太白山 : 褒水 南注 汉水 ,谷口在今 陕西省 勉县 褒城镇 北, 斜水 北注 渭水 ,谷口在今 陕西省 眉县 西南。通道山势险峻,历代凿山架木,于绝壁修成栈道,旧时为 川 陕 交通要道。《汉书·沟洫志》:“其后人有上书,欲通 襃斜道 及漕,事下御史大夫 张汤 。 汤 问之,言:‘抵 蜀 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 襃斜道 ,少阪,近四百里。’”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 襃斜道 、故道: 襃水 通 沔 ,在 兴元府 襃城县 ; 斜水 通 渭 ,在 京兆府 武功县 。故道今 凤州 梁泉县 。”亦省作“ 襃斜 ”。《史记·货殖列传》:“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 襃斜 綰轂其口。” 唐 韩愈 《李公墓志铭》:“贩者负入 襃斜 ,船循 渭 而下,首尾相继不絶。” 明 唐顺之 《题赠乔佥事兼为乃翁封君寿》诗:“为郎几岁歷 金华 ,还闻建节度 褒斜 。”参阅《元和郡县志·兴元府·褒城县》
词语解释:褒显  拼音:bāo xiǎn
亦作“褒显”。 褒崇宣扬。《汉书·丙吉传》:“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襃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 明 胡应麟 《诗薮续编·国朝上》:“自 方正学 死事,海内讳言其文,近始大行褒显,而祠庙尚缺。” 清 唐甄 《潜书·任相》:“左右誉之而褒显,民安之而贬黜,国亡。”
词语解释:褒雄  拼音:bāo xióng
汉 王褒 、 扬雄 的并称。 南唐 李中 《献乔侍郎》诗:“ 贾 马 才无敌, 襃 雄 誉益臻。”
词语解释:褒锡  拼音:bāo xī
亦作“褒锡”。同“褒赐”。 《周书·儒林传·乐逊》:“ 逊 以年在悬车,上表致仕,优詔不许。於是赐以粟帛及钱等,授 湖州 刺史……在任数载,频被襃锡。”《新唐书·郑王元懿传》:“喜经术,数断大狱,务宽平, 高宗 嘉之,璽詔褒锡。”
词语解释:褒进  拼音:bāo jìn
褒奖进用。《宋书·孝武帝纪》:“吏宣劝有章者,详加襃进。”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郭希颜论庙制》:“以 希颜 同 杨继盛 等仅四人置第一等,赠翰林学士,赐祭葬及廕甚备。其他忠臣著闻如太僕卿 杨最 ……等,襃进反出其下。”
词语解释:褒优  拼音:bāo yōu
亦作“褒优”。 嘉奖优遇。《汉书·匡衡传》:“上以新即位,襃优大臣。” 宋 王安石 《节度使加宣徽》:“其思祗慎,以副褒优!”
词语解释:褒叙  拼音:bāo xù
犹褒序。《周书·赫连达传》:“ 魏孝武 入 关 ,襃叙勋义,以 达 首逆元帅,匡復 秦 陇 ,进爵 魏昌县伯 ,邑五百户。” 宋 叶适 《高夫人墓志铭》:“今之铭妇女,大抵依放之云尔,外属至亲,襃叙而已。”
词语解释:褒赞  拼音:bāo zàn
亦作“褒赞”。 褒美赞扬。《三国志·魏志·许褚传》:“ 太和 中,帝思 褚 忠孝,下詔褒赞,復赐 褚 子孙二人爵关内侯。”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然而国重聪叡,俗贵高明,褒赞既隆,礼命亦重。”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可歌可謡,以条以贯,或祖述王道,或褒赞国风。”
褒美赞扬。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襃讚成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并意深襃讚,故义成矫饰。”
词语解释:褒语  拼音:bāo yǔ
亦作“褒语”。 褒奖的言词。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建康头陀》:“时同舍生十人,唯 邢之縡 者最负才气,为一斋推重,适从外来,众扣之,曰:‘也是箇官人。’略无襃语。”《宋史·牟子才传》:“帝曰:‘謫词皆褒语,可更之。’ 子才 不奉詔。”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 南京 六部都察院之长, 嘉靖 以前,有乞休及起用而辞者,往往奉旨不允而称卿以留之……惟 林尚书 云同 一次称卿,且有褒语为异恩。”
词语解释:褒饰  拼音:bāo shì
亦作“褒饰”。 犹夸美。《魏书·宗钦传》:“吾少乏寻常之操,长无老成之致,凭赖贤胜,以自克勉,而来喻褒饰,有过其分。”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刘叉死后文》:“设如 子仪 、 光弼 辈,后世皆知其大功,然当时史词褒饰甚多,盖世之情如斯也。”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五》:“古者凡定諡,则考功上行状,太常博士作諡议……虽有讳恶之义,然必求其实。如 李文达 贤 、 钱文通 溥 、 刘文和 珝 、 汪荣和 鋐 ,皆彷彿其素,不过於褒饰。”
词语解释:褒册  拼音:bāo cè
亦作“褒册”。 褒赠赐封。《新唐书·李适之传》:“ 适之 以祖被废,而父 象 见逐 武后 时,葬有闕,至是丐陪瘞 昭陵 闕中,詔可。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崇奉褒册部》
词语解释:褒举  拼音:bāo jǔ
褒奖荐举。《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王舅 张博 数遗王书,非毁政治,谤訕天子,襃举诸侯,称引 周 汤 ,以讇惑王,所言尤恶,悖逆无道。”《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襃举,评论朝廷,虚搆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
词语解释:褒异  拼音:bāo yì
亦作“褒异”。 谓特殊的褒扬嘉奖。《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黄门舅旦夕供养且一年,既无襃异,又不録勤劳,无乃过乎!”《春秋·文公九年》“ 楚子 使 椒 来聘” 唐 孔颖达 疏:“若有襃异,则或称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郑世子让国》:“﹝ 祐橏 ﹞撰《河清颂》以献,上大悦,赐敕襃异。”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封事即留中,天语加褒异。”
词语解释:褒圣侯  拼音:bāo shèng hòu
亦作“褒圣侯”。 唐 武德 九年封赠 孔子 后代的爵号。 唐 高适 《鲁西至东平》诗:“寥落千载后,空传 襃圣侯 。”《新唐书·礼乐志五》:“﹝ 武德 ﹞九年封 孔子 之后为 褒圣侯 。”
词语解释:褒迁  拼音:bāo qiān
亦作“褒迁”。 褒奖升迁。《宋史·庞恭孙传》:“每开一城,輒褒迁,五年间,至 徽猷阁 待制。”
词语解释:褒成  拼音:bāo chéng
汉 时对 孔子 及其后代所封的爵号。《汉书·平帝纪》:“﹝ 元始 元年﹞封…… 孔子 后 孔均 为 襃成侯 ,奉其祀。追諡 孔子 曰 襃成宣尼公 。”《汉书·孔光传》:“ 元帝 即位,徵 霸 ,以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 襃成君 。” 颜师古 注:“ 如淳 曰:‘为帝师,教令成就,故曰 襃成君 。’”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尊 襃成 之厚级,殷崇圣之荣班。”
词语解释:褒美  拼音:bāo měi
亦作“褒美”。 嘉奖赞美。《后汉书·邓寇传》:“帝嘉之,数赐书襃美。” 宋 苏舜钦 《答李锐书》:“退而寻绎,乃谓予以道自公,失而不忧,有至高至难之节,其言褒美过甚,不敢领览。”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宋总兵》:“计勦 小金川 未及五月,而侵地全收,圣諭褒美。”
词语解释:褒德侯  拼音:bāo dé hòu
汉 卓茂 的爵号。《后汉书·卓茂传》:“﹝ 光武 ﹞乃下詔曰:‘前 密 令 卓茂 ,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 茂 为太傅,封 襃德侯 。’” 宋 黄公度 《送弟童士季赴永春》诗:“ 信臣 千载《循吏传》, 密 令当年 褒德侯 。”
词语解释:褒恤  拼音:bāo xù
亦作“裒卹”。亦作“褒卹”。 褒奖抚恤。 宋 苏轼 《皇兄令夬赠博州防御使博平侯制》:“爵齿之贵,并隆於朝廷;死丧之威,莫先於兄弟。礼有裒卹,义兼哀荣。” 金 王若虚 《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褒卹有命,纪述有章,以播其芳,以扬其光。” 元 揭傒斯 《诸王忽都答儿追封云安王谥忠武制》:“粤有忠烈之臣,乃在伯叔之籍,爰申褒卹,以慰死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京职·马从谦》:“及 穆宗 登极,凡先朝忠諫得罪者,悉荷襃卹。”
亦作“褒恤”。 褒奖抚恤。《明史·何遵传》:“今幸圣皇御极,褒恤忠良,诸给事、御史更何颜復立清明之朝。”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这样的忠臣烈士实在是古今罕有。”
词语解释:褒言  拼音:bāo yán
褒奖的言词。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良史无襃言,金石无德音,夫何哉?失人故也。”
词语解释:褒拔  拼音:bāo bá
亦作“褒拔”。 谓称许而荐擢。 宋 王禹偁 《〈皇华集〉序》:“皇上黜霸道,立民极,襃拔秀茂,辑寧黎元。”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 周 显德 初,翰林承旨兵部侍郎 徐公 典贡举,褒拔寒俊,精覈艺实,公始成名。”
词语解释:褒表  拼音:bāo biǎo
亦作“褒表”。 嘉奖表彰。《汉书·鲍宣传》:“ 世祖 即位……两 龚 、 鲍宣 子孙皆见襃表,至大官。”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前代名贤之后,累经褒表,最显著者四人。”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旌表》:“荷蒙褒表,何以克当!”
词语解释:褒述  拼音:bāo shù
亦作“褒述”。 谓记述其功德予以表彰。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顾见神宫,追惟桑梓襃述之义,用敢作颂。”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皇恩褒述,班同三事,荣哀既备,宠灵已泰。”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假谲》:“ 三思 讽太史奏,其夜摄提星入太微至帝座,此则王者与大臣私相接,大臣能纳忠,故有所应。 中宗 降詔褒述。”
词语解释:褒颂  拼音:bāo sòng
亦作“褒颂”。 赞美,称颂。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需鸿笔之臣褒颂纪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
词语解释:褒宠  拼音:bāo chǒng
亦作“褒宠”。 褒赏荣宠。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一字之褒宠,踰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胜市朝之挞。” 宋 王安石 《谢提转启》:“未期望履,尤切驰情,愿顺节宣,以需褒宠。” 清 曾国藩 《季弟事恒墓志铭》:“忠足以结主知,而襃宠不逮于生前。”
词语解释:褒旌  拼音:bāo jīng
亦作“褒旌”。 犹褒表。 明 沉鲸 《双珠记·人珠还合》:“不惟免乎落职之虞,将来且有褒旌之美,谢天地不尽。”
词语解释:褒袖
宽大的袖子
词语解释:褒禅山  拼音:bāo chán shān
旧名华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北。褒禅,指唐代的高僧慧褒,曾在此筑庐定居,最后葬在此,故名褒禅山
词语解释:褒义词  拼音:bāo yì cí
含有赞许或好的意思的词。如“成果”指好的结果。
词语解释:褒义  拼音:bāo yì
字句里含有的赞许或好的意思:~词。
词语解释:褒词  拼音:bāo cí
含有褒义的词,如‘坚强’、‘勇敢’等。也说褒义词。
词语解释:褒谈  拼音:bāo tán
亦作“褒谈”。 见“ 襃弹 ”。
词语解释:褒弹  拼音:bāo dàn
亦作“褒弹”。亦作“褒谈”。
(1).批评,指摘;非议。 元 汤式 《夜行船·送景贤回武林》套曲:“品藻 杜司空 ,褒弹 张殿元 。” 姚雪垠 《长夜》二二:“ 胡相公 跟你婆子都是明白人,还能够褒弹你一句不成!”参见“ 包弹 ”。
(2).缺点;毛病。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四折:“我这里偷看,不由人心欢,没襃弹,忒丰韵,表正形端。”
词语解释:褒禅  拼音:bāo chán
山名。在今 安徽省 含山县 北。 宋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褒禪山 亦谓之 华山 。 唐 浮图 慧褒 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禪 。”
词语解释:褒睦  拼音:bāo mù
褒重敦睦。《汉书·刘向传》:“ 王 氏永存,保其爵禄; 刘 氏长安,不失社稷。所以襃睦外内之姓,子子孙孙无疆之计也。”
词语解释:褒纳  拼音:bāo nà
亦作“褒纳”。 赞赏收纳,嘉许采纳。《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 元初 中,復上縑万匹,以助国费, 邓太后 下詔襃纳焉。”《新唐书·刘仁轨传》:“ 贞观 十四年, 校猎 同州 。时秋敛未讫, 仁轨 諫曰:‘……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璽书褒纳。”《明史·赵彦传》:“有传我大 清 兵欲入 喜峰口 者, 彦 忧之,画上八事,帝皆襃纳。”
词语解释:褒答  拼音:bāo dá
亦作“褒答”。 嘉奖报答。《新唐书·李蔚传》:“ 懿宗 惑浮屠,尝饭万僧禁中,自为赞唄。 蔚 上疏切諫……讥病时弊。帝不听,但以虚礼襃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陆澄六辨》:“疏下吏部,尚书 桂萼 谓 澄 事君不欺,宜听自新,上优詔褒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翰林学士 宋白 等上《文苑英华》一千卷,詔书褒答。”
词语解释:褒讳  拼音:bāo huì
亦作“褒讳”。 扬善隐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至於远古则不然,夫其所録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
词语解释:褒许  拼音:bāo xǔ
亦作“褒许”。 赞扬嘉许。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仰副来命,不敢不勉,过辱褒许,且愧且惧。” 清 曾国藩 《箴言书院记》:“自部曲之长,郡县之吏,暨百执事,片善微长,不敢自襮,而褒许随之。”
词语解释:褒绩  拼音:bāo jì
嘉奖功绩。 三国 魏 曹操 《谢袭费亭侯表》:“臣束脩无称,统御无绩,比荷殊宠,策命褒绩,未盈一时,三命交至。”《魏书·尒朱荣传》:“追终褒绩,列代通謨;纪德铭勋,前王令范。”
词语解释:褒责  拼音:bāo zé
赏罚。《后汉书·蔡邕传》:“墨綬长吏,职典理人,皆当以惠利为绩,日月为劳。襃责之科,所宜分明。”
词语解释:褒谕  拼音:bāo yù
亦作“褒諭”。 褒奖的谕旨。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杜起莘 自 蜀 入朝,不以家行。 高庙 闻其清脩独处,甚爱之。一日因得对,褒諭曰:‘闻卿出局,即蒲团纸帐,如一行脚僧,真难及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江陵始终宦官》:“其满十二年也,又遣司礼 张诚 賷敕襃諭。”《明史·鲁王檀传》:“七年,奏辞辅国将军并子奉国将军禄,佐疏 运河 ,赐敕褒諭。”
词语解释:褒襮  拼音:bāo bó
亦作“褒襮”。 犹褒表。 宋 沉辽 《代人上太守书》:“是以古之士虽在衡茅畎亩之间,能扬名显行於一时者,其进不苟;而先达者能观其志,以将其名为褒襮之也。”
词语解释:褒被  拼音:bāo bèi
亦作“褒被”。 褒奖恩遇。 宋 王安石 《与王禹玉书》之一:“惟褒被过分,非先进大人所宜施於后进之不肖,岂所谓诱之欲其至於是乎?”
词语解释:褒讥  拼音:bāo jī
亦作“褒讥”。 赞扬或批评。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六:“ 任香谷 宗伯常言其乡老宿 芮先生 者,专心制义,自总角至白首,凡六十年,手不停批,褒讥得失。” 章炳麟 《〈韵文集〉自叙》:“昔王泽竭而《诗》不作,《春秋》经世称道,行事始详, 定 哀 多隐,褒讥亦晦。”
词语解释:褒重  拼音:bāo zhòng
亦作“褒重”。 褒扬尊崇。《后汉书·党锢传序》:“流言转入太学,诸生三万餘人, 郭林宗 、 贾伟节 为其冠,并与 李膺 、 陈蕃 、 王畅 更相褒重。”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举足则蹈道度,抗手则奉绳墨,褒重虽淹留,而悔辱亦必远矣。”
词语解释:褒采  拼音:bāo cǎi
亦作“褒采”。 嘉许采纳。 南朝 齐 谢朓 《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属天地休明,山川受纳,褒采一介,抽扬小善。” 清 姚鼐 《复张君书》:“今日者,幸依圣朝之末光,有当轴之襃采,踊跃鼓忭以冀进,乃其本心。”
词语解释:褒阎  拼音:bāo yán
周 褒姒 和 阎妻 的并称。《汉书·谷永传》:“昔 襃姒 用国, 宗周 以丧; 阎妻 骄扇,日以不臧……诚修后宫之政,明尊卑之序,贵者不得嫉妬专宠,以絶骄嫚之端,抑 襃 阎 之乱。”《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悲晨妇之作戒兮,哀 襃 阎 之为邮。” 颜师古 注:“《小雅》刺 幽王 之诗曰‘赫赫 宗周 , 襃姒 灭之’,‘ 阎妻 煽方处’。”按,今本《诗·小雅·十月之交》作“艳妻煽方处”。故一说“襃阎”即“襃艳”。参见“ 襃艳 ”。
词语解释:褒艳  拼音:bāo yàn
指 周 褒姒 。《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襃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 襃艳 ,谓 襃姒 也。艳,色美也。”一说 襃艳 非一人。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后汉书三·左雄传》:“案 章怀 注用 毛氏 説, 郑康成 则以 艳妻 为 厉王 后。谓《正月》恶‘ 襃姒 灭 周 ’,《十月之交》疾‘ 艳妻 煽方处’。则 褒 艳 非一人。”参阅 清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小雅·十月之交》
词语解释:褒赐  拼音:bāo cì
亦作“褒赐”。 褒扬赏赐。《汉书·郊祀志下》:“此鼎殆 周 之所以襃赐大臣,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於宫庙也。”《新唐书·文艺传中·阎朝隐》:“后( 武后 )有疾,令往祷 少室山 。乃沐浴,伏身俎盘为牺,请代后疾。还奏,会后亦愈,大见褒赐。”《宋史·谢麟传》:“詔使经制 宜州獠 ,降其种落四千八百人,纳 思广洞 民千四百室,得鎧甲二万,褒赐甚渥。”
词语解释:褒赉  拼音:bāo lài
亦作“褒賚”。 犹褒赏。《魏书·袁翻传》:“若能统御有方……不营私润,专修公利者,则就加爵赏,使久於其任,以时褒賚,厉其忠款。”《南史·循吏传·阮长之》:“ 山桑 令 何道 自少清廉,白首弥厉,应加褒賚,以劝于后。”
词语解释:褒隆  拼音:bāo lóng
犹褒重。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 孟生 方欲抑顿贪残,襃隆仁义,安得不勤勤谆谆,独称仁邪!”《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襃隆往代,义炳彝则。朕当此乐推,思弘前典。” 宋 曾巩 《试中书舍人制诏》之一:“申以荣名,视官仪於宰路。所以襃隆旧哲,优异宗工。”
词语解释:褒荐  拼音:bāo jiàn
亦作“褒荐”。 犹褒引。《晋书·孔严传》:“ 武康 有兄弟二人,妻各有孕,弟远行未反。遇荒岁,不能两全,弃其子而活弟子, 严 并褒荐之。”
词语解释:褒艳  拼音:bāo yàn
指 周 褒姒 。《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襃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 襃艳 ,谓 襃姒 也。艳,色美也。”一说 襃艳 非一人。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后汉书三·左雄传》:“案 章怀 注用 毛氏 説, 郑康成 则以 艳妻 为 厉王 后。谓《正月》恶‘ 襃姒 灭 周 ’,《十月之交》疾‘ 艳妻 煽方处’。则 褒 艳 非一人。”参阅 清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小雅·十月之交》
词语解释:褒衣博带  拼音:bāo yī bó dài
亦作“褒衣博带”。亦作“裒衣博带”。 宽衣大带。古代儒者的装束。《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綣领而王天下者矣……岂必襃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汉书·雋不疑传》:“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 颜师古 注:“襃,大裾也。言着襃大之衣,广博之带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 韦承貽 咸光 中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南隅曰:‘褒衣博带满尘埃,独上都堂纳试迴!’”《明史·张士隆传》:“夫裒衣博带之雅,孰与市井狡侩之羣。” 清 黄遵宪 《续怀人诗》:“襃衣博带进贤冠,礼乐东方万国看。”亦省作“ 襃博 ”。 宋 梅尧臣 《宿州河亭书事》诗:“新衣尚穿束,旧服变襃博。” 宋 苏轼 《谢对衣金带表》之一:“岂徒褒博以为容,愿尽糜捐而报德。”
词语解释:褒侈  拼音:bāo chǐ
犹夸张。 元 袁桷 《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百韵》:“龟趺负穹石,浮语极襃侈。”
共10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