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褙子 拼音:bèi zǐ
即背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 唐 ,盛行于 宋 元 。 宋 代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四折:“妾除了烟花名字,再不曾披着带着,官员祗候,褙子冠儿。”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一》:“褙即背也, 元 以来女服褙子。”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宋史·舆服志》云,妇人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及众妾皆褙子。”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第四节。词语解释:褙褡 拼音:bèi dā
无袖的上衣。俗称背心。 清 袁枚 《新齐谐·雷震蟆妖》:“天花板内,忽有血水下滴。启板视之,见一死虾蟆,长三尺许,头戴騌缨帽,脚穿乌缎靴,身著元纱褙褡,宛如人形。”词语解释:褙裱 拼音:bèi biǎo
即裱褙。《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那娘子……自家十分得意,叫秀才拿到褙裱店里裱,看见者无不赞嘆。”参见“ 裱褙 ”。
词语解释:裱褙 拼音:biǎo bèi
亦作“ 裱背 ”。 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来装潢字画书籍,或加以修补,使之美观耐久。凡裱褙必两层,书画等正面向外者,谓之裱;以无染素纸衬托其背者,称为褙。《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王太尉 取污了绢来看时,完然一幅全身 吕洞宾 ……将这幅仙画送进入后宫,太后娘娘裱褙了,内府侍奉。”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误画》:“门掛招牌利市,家传裱背生涯。” 清 顾张思 《土风录·裱褙》:“装潢曰裱褙。”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