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褶褶 拼音:zhě zhě
皱迭貌。 宋 张先 《踏莎行》词:“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轻垂地。”词语解释:褶叠 拼音:zhé dié
折迭。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分张碎针线,襵叠故幈幃。” 清 林颐山 《经述》卷二:“深衣下齐倍要中,为其便於举足而行,不受下齐之羈束也,盖举足而行,下齐成椭圆形,及至止足而立之时,则椭圆变为浑圆,而下齐有襵叠之形,即如近今袍制。”词语解释:褶衣 拼音:zhě yī
夹衣。《礼记·丧服大记》:“君褶衣褶衾,大夫士犹小敛也。” 郑玄 注:“褶,袷也。君衣尚多,去其著也。”
裤褶服中的上衣。《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四年》“以其褶袖缚之” 元 胡三省 注:“褶,音习,布褶衣也,今之宽袖。”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一节:“自北族的裤褶服盛行后,南人也采而服之,但毕竟在朝会或礼仪中,这样装束是不符合仪表的严肃感。因此南人就将上身的褶衣,加大了袖管,下身的裤管也加大了。”词语解释:褶祬
衣服上的折皱词语解释:褶迭 拼音:zhé dié
1.折叠。词语解释:褶纹 拼音:zhě wén
纹痕。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坑沿上四处飞着碎铝片子,窝的满是褶纹。”词语解释:褶边 拼音:zhě biān
一边打褶可以作边用的一条长布条。例如:底边镶有褶边的帘子。词语解释:褶裥 拼音:zhě jiǎn
作装饰用的悬垂的叠缝装饰。例如:瘦长的裙子上垂着引人注目的褶裥。词语解释:褶皱 拼音:zhě zhòu
(1).由于地壳运动压力而形成的连续波状弯曲的岩层。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自去查看 广西 台地上的山字型构造和新华夏系的褶皱如何形成了一个次要弧的原因去了。” 华山 《山中海路》:“以后 蒙古 高原向南一挤,把 祁连山 地槽挤扁了,挤成六道褶皱,成了现在六条高耸云霄的山脉,挡住东南沿海吹来的大气团。”
(2).皮肤上的皱纹。如:他毕竟老了,额上都起了褶皱。词语解释:褶裤 拼音:zhě kù
(1).骑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适一人褶裤急装,繫马於树。”参见“ 袴褶 ”。
(2).旧时女子的膝袜。也称膝裤。《儒林外史》第五一回:“客人把包袱打开,拿出他老婆的衣裳、裤子、褶裤、鞋来。”
词语解释:裤褶 拼音:kù zhě
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於 汉 末,始为骑服。盛行於 南北朝 ,亦用作常服、朝服。 唐 末渐废。《三国志·吴志·吕范传》“迁都督”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范 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晋书·杨济传》:“ 济 有才艺,尝从 武帝 校猎 北芒 下,与侍中 王济 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輦前。”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装何由穿袴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记观杜氏书画》:“画中有伟丈夫,设皋比亭中,亭下壮士林立,挟弓矢,衣袴褶,顾盼自雄。”参阅 王国维 《观堂集林·胡服考》、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一节。词语解释:褶皱山 拼音:zhě zhòu shān
褶皱作用所形成的山体。通常作线状延伸。褶皱山脉往往平行排列,构成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词语解释:褶痕 拼音:zhě hén
犹褶绉。 朱湘 《江行的晨暮》:“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词语解释:褶绉 拼音:zhě zhòu
衣服上的皱纹。《说郛》卷二一引 元 程棨 《三柳轩杂识》:“又有片玉长可八寸,阔三两指,如刀有把,名抹衣。古帝王既御袍带,以此抹腰,无褶縐。”词语解释:褶儿 拼音:zhě ér
方言。架子;样子。《金瓶梅词话》第二二回:“也有 玉簫 他每,你推我,我打你,顽成一块,对着王八,雌牙露嘴的,狂的有些褶儿也怎的!”参见“ 摺儿 ”。
词语解释:摺儿
方言。样子,架子。《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不与你个功德,也不怕,狂的有些摺儿也恁的!”《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一个使的丫头,和他猫鼠同眠,惯的有些摺儿,不管好歹就駡人。”词语解释:褶子 拼音:zhě zǐ
古代的一种便服。后常指传统戏装中的一种便服。也作穿蟒袍的衬衣。男角褶子大领大襟,有水袖,分花色、素色两种。花色褶子以彩线绣成鸟兽花草等图案;素色褶子以黑色、蓝色者为多。女角褶子长仅及膝。青衣、宫女穿的小领小襟,老旦穿的则大领大襟。《水浒传》第二十回:“﹝ 宋江 ﹞看罢,拽起褶子前襟,摸出招文袋。打开包儿时, 刘唐 取出金子放在桌上。”《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当下戏子吃了饭,一个个装扮起来,都是簇新的包头,极新鲜的褶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浄扁巾、褶子,扮 苏崑生 上。”
大领的外衣。 清 以前为普通的便服, 清 代则为小孩便装。《红楼梦》第四九回:“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