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八啸去声 [diào,音调]耀[yào,重要][音少。《广韵》放火。《韵会》野火曰烧。][shào,老少][徒吊切,音调。行貌。][剑鞘]轿[渠庙切,音峤。《广韵》𨋕车也。][责备][《集韵》人要切,音蛲。挠,或作绕。][liáo liǎo liào][详注1][急也][diào][详注2][piāo piào]尿[详注3][详注4][馨叫切。不仁也。][音要。亦草盛貌。]


注1:剽 漂去声。刼也。《说文》砭刺也。从刀,票声。
注2:约 音要。《前汉·礼乐志》明德乡治本约。《注》师古曰:约,读曰要。
注3:摇 音曜。亦动也。《陈后主·关山月诗》城危接晕高,润风连影摇。寒光带岫移,冷色含山峭。
注4:超 《集韻》他弔切,音糶。趒或作超。越也。又《韻補》叶抽廟切。《陸雲·陸丞相誄》光被旣淳,逸軌爰超。宏綱包荒,景靈握耀。
共18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要知要之要归要言要时要旨要躬要饭
要须要妙要会要公要策要斩要图要必
要令要不要重要盟要闻要复要密要具
要是要领要结要官要约要着要引要家
要人要地要非要子要语要章要敌要证
要路要觅要待要钱要显要剧要极要带
要当要且要期要眇要索要职要福要绖
要津要离要处要害要近要辞要膂要支
要自要路津要道要途要涂要射要实要服
要得要荒要冲要指要便要术要镇要势

词语解释:要知  拼音:yào zhī
书简套语。鉴察、察知。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书》:“ 范公 人之云亡,天下叹息。昨其家以铭见责。虽在哀苦,义所难辞,然极难为文也。伏恐要知。”
词语解释:要须  拼音:yào xū
(1).必须;需要。《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天下未寧,要须良臣以镇边境。”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满二石米以外,任意斟裁。然要须米微多,米少酒则不佳。” 宋 李纲 《又与张相公书》:“昨日得报,止遣水军屯 蘄阳 ,要须 九江 有兵与之相照应,乃为得策。”
(2).必定;总会。 唐 雍陶 《感兴》诗:“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 宋 苏辙 《病后》诗:“芭蕉张王要须朽,云气浮游毕竟虚。” 清 顾炎武 《祖豫州闻鸡》诗:“岂足占时运,要须振羽翰。”
词语解释:要令  拼音:yào lìng
主旨;要旨
词语解释:要是  拼音:yào shì
(1).主要是。 宋 范成大 《读白傅洛中老病后》诗:“谓言老将至,不饮何时乐?未能忘煖热,要是怕冷落。”
(2).大概是。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此妇要是 隐娘 、 红线 之流。”
(3).连词。如果;如果是。《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要是叫她记住了,他肚子里可就装不住了,就这么个傻心肠儿。” 巴金 《家》四:“要是大小姐还在的话,那么还有个关心我的人。”
词语解释:要人  拼音:yào rén
显要人物。《宋书·颜延之传》:“平生不喜见要人,今不幸见汝。” 明 高启 《送虚白上人序》:“鉅官要人,车马相属。” 邹韬奋 《经历》十五:“自恃他是所里的某要人的亲戚,对一般同事常表现他的盛气凌人的侮慢的音容。” 巴金 《寒夜》七:“这是一本关于党义的书,前面还有好几位党国要人的序言。”
词语解释:要路  拼音:yào lù
遮道,拦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九山王》:“翁患马少,会都中解马赴 江 南,遣一旅要路篡取之。由是 九山王 之名大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后闻妇不屈死,益悲。冤塞胸吭,无路可伸。每思要路刺杀 宋 ,而虑其扈从繁,儿又罔託。”
(1).重要的道路;主要的道路。《北史·李崇传》:“ 崇 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 唐 杜甫 《寄司马山人》诗:“悬旌要路口,倚剑短亭中。” 茅盾 《子夜》十:“镇里的一营兵只够守住那条到县里去的要路。”
(2).显要的地位。《新唐书·崔湜传》:“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於人哉!”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三折:“如今那有才学的受穷困,几时得居要路为卿相。”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荐记》:“凡要路有相识,恳其致札所辖上司以求青照,然此为下乘説法。”
词语解释:要当  拼音:yào dāng
自当;应当。《后汉书·冯鲂传》:“我与 季 虽无素故,士穷相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 唐 牟融 《寄周诏州》诗:“功业要当垂永久,名利那得在须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要当牢记吾言,后会亦不远也。”
词语解释:要津  拼音:yào jīn
(1).重要的津渡。亦比喻要害之地。 唐 刘禹锡 《偶作》诗:“万里 长江 水,征夫渡要津。”《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二》:“ 襄州 地控要津,不可乏帅,无宜兼领。”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 俄国 的资产阶级,在 哈尔滨 盘据着中东路的要津,已经根深蒂固。”
(2).要路。常指显要的职位、地位。 唐 杜甫 《丽人行》:“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宋 曾巩 《王君俞哀词》:“众人剪剪兮,趋慕要津;我躬处方兮,不夸以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选剧》:“使要津之上,得一二主持风雅之人。”
词语解释:要自  拼音:yào zì
应自;须自。《北史·序传·李冲》:“今徙极中天,创居 嵩 洛 ,虽大构未成,要自条纪略举。” 唐 窦牟 《天津晓望因寄呈分司一二省郎》诗:“要自词难拟,繇来画不如。” 唐 李嘉祐 《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诗:“要自趋丹陛,明年鸡树亲。” 宋 陆游 《读〈易〉》诗:“乾坤要自吾身看,卧听鷄鸣起索衣。”
词语解释:要得  拼音:yào de
(1).若要。《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不相干儿了!可还靠不住,这痧子还怕回来;要得放心,得用针打。”
(2).方言。犹言好,可以。多表示同意或赞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只得每卷只看一个起讲。要得的就留着,待再看下文;要不得的便归在落卷一起。” 沙汀 《淘金记》十三:“‘要得嘛!’ 幺长子 油腔滑调地满口承认。”
词语解释:要之  拼音:yào zhī
犹总之。《史记·张仪列传论》:“要之,此两人(指 苏秦 、 张仪 )真倾危之士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剑门关 皆石,无寸土; 潼关 皆土,无拳石。虽皆号称天下险固,要之 潼关 不若 剑门 。”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重枣’是怎样的枣子,我不知道,要之,总是红色的罢。”
词语解释:要妙  拼音:yào miào
亦作“ 要眇 ”。
(1).精深微妙。《老子》:“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三国志·吴志·刘惇传》:“ 惇 於诸术皆善,尤明太乙,皆能推演其事,穷尽要妙,著书百餘篇。” 宋 司马光 《河上督役》诗:“高论探要妙,佳句裁清新。”
(2).美好貌。《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王逸 注:“要眇,好貌。” 晋 成公绥 《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故丝竹之音要眇,木革之音杀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侯》:“仰视,一雏姬凭阁上,妖姿要妙,不觉注目发狂。”
词语解释:要不  拼音:yào bù
犹否则。《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张太太 ﹞打了两个呵欠説道:‘要不偺睡罢!’” 老舍 《茶馆》第一幕:“要不怎么说,就是一条狗也得托生在 北京 城里嘛!” 碧野 《盐湖之夜》:“我跟你们一样,都是为了革命工作,要不谁有胆量在野兽乱窜的荒野上干活。”
词语解释:要领  拼音:yào lǐng
(1).腰和脖子。引申为生命。《礼记·檀弓下》:“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於九京也。” 郑玄 注:“全要领者,免於刑诛也。” 孔颖达 疏:“领,颈也。古者罪重要斩,罪轻颈刑。”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孤虽知要领不属,手足异处,四支布陈,为乡邑笑,孤之意出焉。” 宋 司马光 《辞修起居注第五状》:“臣要领如草芥,不足以待斧鉞;躯命如螻蚁,不足以脂鼎鑊。” 黄中黄 《沉荩序》:“因以思 唐才常 、 林圭 等,皆树勤王为职志以丧要领,而 藎 死独异。”
(2).特指腰斩或枭首。《战国策·魏策二》:“今臣愿大王陈臣之愚意,恐其不忠於下吏,自使有要领之罪,愿大王察之。” 鲍彪 注:“要领,斩刑也。”
(3).比喻重要的部位或区域。《北史·李远传》:“时 河东 初復,人情未安。 周文 以 河东 为国之要领,乃授 河东 郡守。”
中心要点;基本内容。 宋 严羽 《沧浪诗话》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其间异户同门之説,乃一篇之要领。” 高尚缙 《〈万国演义〉序》:“乃相与裒集诸书,契其要领,汰其繁冗。” 曹禺 《日出》第三幕:“ 翠喜 看见不得要领,便废然地走到镜台旁,抓了一把瓜子。”
词语解释:要地  拼音:yào dì
(1).要害之地。多指军事上的重要地方。《后汉书·荀彧传》:“将军本以 兖州 首事,故能平定 山 东,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 关 河 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河东 被山带河,四邻多变,当今天下之要地也。” 唐 元稹 《贺汴州诛李岕表》:“ 汴州 抱 吴 楚 之津梁,据咽喉之要地。”
(2).枢要地位;显要地位。《新唐书·房玄龄传》:“ 玄龄 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 宋 叶适 《宏词》:“前后居卿相显人,祖父子孙相望於要地者,率词科之人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如渠不去,理须杀;即便杀却,勿惧。僕有二三知交,都居要地,必合极力,保无亏也。”
词语解释:要觅  拼音:yào mì
邀请寻找。 清 管同 《黄蛟门传》:“人或招饮食,必坚拒逃匿,须要觅牵持,不得已而后至。”
词语解释:要且  拼音:yào qiě
却是。表示转折语气。 唐 白居易 《夜题玉泉》诗:“遇客多言爱山水,逢僧尽道厌嚣尘; 玉泉潭 畔松间宿,要且经年无一人。” 唐 罗邺 《早梅》诗:“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 唐 方干 《送弟子伍秀才赴举》诗:“由来不要文章得,要且文章出众人。”
词语解释:要离  拼音:yào lí
春秋 末 吴国 刺客。相传 吴王 阖闾 派 专诸 刺杀 王僚 后,又派 要离 谋刺出奔在 卫 的王子 庆忌 。 要离 请 吴王 断其右手,杀其妻子,诈称得罪出逃。及至 卫国 ,见 庆忌 , 庆忌 喜,与之谋。当同舟渡 江 时, 庆忌 被他刺中要害。 庆忌 释令归 吴 ,他行至 江陵 ,也伏剑自杀。事见《吕氏春秋·忠廉》、 汉 袁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然则 荆軻 湛七族, 要离 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 要离 灭家以效功。” 清 杨焯 《庆忌塔铁棺》诗:“误识 要离 死不难,石潭风雨夜深寒。”后亦用以称壮烈之士。 清 林明伦 《吊五人墓》:“ 要离 三尺土,千古共英风。”
词语解释:要路津  拼音:yào lù jīn
重要的道路和渡口。比喻显要的职位。《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诗:“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词语解释:要荒  拼音:yào huāng
要,要服;荒,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亦泛指远方之国。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昔者 唐 虞 崇举九贤,布之於位,而海内大康,要荒来宾,麟凤在郊。”《文选·班固〈典引〉》:“卓犖乎方州,洋溢乎要荒。” 李周翰 注:“要荒,违国也。” 元 耶律楚材 《壬午西域河中游春》诗:“何日要荒同入贡,普天鐘鼓乐清平。”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荆 楚 之音,圣人不録,实以要荒之故。”
词语解释:要归  拼音:yào guī
(1).要点所在;要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虽多虚辞滥説,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諫何异。”《汉书·艺文志》:“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宋 张载 《正蒙·乾称下》:“彼语虽似是,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
(2).总归。 明 臧懋循 《〈元曲选〉序二》:“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採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此则情词稳称之难。”
词语解释:要会  拼音:yào huì
(1).会计;簿书。《周礼·天官·小宰》:“听出入以要会。”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要会,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 孙诒让 正义:“一月之计少,举凡其要而已,故谓之要;一岁之计多,则总聚攷校,故谓之会也。”
(2).指管理核计财经事宜。《旧唐书·夏侯孜传》:“洎掌于经费,备歷重难,居然要会之权,颇得均平之道。”
(1).通都要道。《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大梁 ,天下之要会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近废 荆门军 为 长林县 ,屯兵减少,不足以控制要会。”
(2).主旨;要旨。 唐 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盖不体仁无以为长,不知道无以用心。故道者众妙之门,而心者万物之统。得其要会,义可以兼济於人;失其指归,生不能自全於己。” 明 归有光 《洪范传》:“前四畴责之於己,治天下之根本要会;后四畴取之於外,治天下之枝叶绪餘。”
词语解释:要重  拼音:yào zhòng
犹重要。多指重要的职位或地域。《北齐书·段荣传》:“然僻於好色,虽居要重,微服间行。”《新唐书·张宿传》:“諫议职要重,当待贤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五年》:“ 岳 ( 贺拔岳 )以 夏州 被边要重,欲求良刺史以镇之。”
词语解释:要结  拼音:yào jié
结合;邀引交结。《左传·文公十二年》:“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宋书·索虏传》:“初,亡命 司马楚之 等藏窜 陈留 郡界。虏既南渡,驰相要结,驱扇疆埸,大为民患。”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酷吏以击剥为声,上多以为能;贪吏以要结为事,上多为所中。” 清 恽敬 《上举主笠帆先生书》:“前者,旌斾自 江西 移 湖南 ,士聚於庠,商告於市,民要於野,愿一叩首马前。先生岂人人被之泽,以要结之哉?”
词语解释:要非  拼音:yào fēi
(1).犹言总不是。 唐 韦应物 《有所思》诗:“莫道无相识,要非心所亲。” 宋 范成大 《送汪仲嘉归四明》诗:“清润要非山泽相,又烦一札下云根。”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军制》:“故审讯裹胁之徒,其供称曾经杀人,要非其本心也。”
(2).犹言若不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然事虽暗昧,必有其间,要非审思研察,不能得也。”
词语解释:要待  拼音:yào dài
(1).犹言要等。 清 李渔 《意中缘·毒饵》:“你不见堂前冷柩暴露未收,要待我数茎残骨,共委荒坵。”
(2).待要;想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我要待不説,又对不起你;要待説了出来,一则怕你不信,二则怕你发急。”
词语解释:要期  拼音:yào qī
约定日期。《吕氏春秋·贵因》:“ 武王 入 殷 ,闻 殷 有长者, 武王 往见之,而问 殷 之所以亡。 殷 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 武王 与 周公旦 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
词语解释:要处  拼音:yào chǔ
(1).险要之处;要害之地。
(2).重要的部位或部门。《宋史·选举志六》:“然要处职任,如沿边兵官、防河捕盗、重课额务场之类,寻又立专法听举,於是辟置不能全废也。”
词语解释:要道  拼音:yào dào
遮道;迎候于路上。《北齐书·高阳王湜传》:“其妃父护军长史 张晏之 尝要道拜 湜 , 湜 不礼焉。”
(1).重要的道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昔逻侯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所治此道,以向 陈仓 。”《三国演义》第九五回:“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2).比喻显要的地位。《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左右来报:‘吏科给事中某爷告养亲归家,在此经过。’正是要道之人,敢不去奉承么?”
(3).重要的道理、方法。《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三国 魏 曹植 《桂之树行》:“人咸来会讲仙,教尔服食日精。要道甚省不烦,澹泊无为自然。” 鲁迅 《花边文学·运命》:“‘安贫’诚然是天下太平的要道,但倘使无法指定究竟的运命,总不能令人死心塌地。”
词语解释:要冲  拼音:yào chōng
处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后汉书·傅燮传》:“今 凉州 天下要衝,国家藩卫。” 宋 岳飞 《奏辞镇南军承宣使第三状》:“况 九江 乃控扼之重地,连 武昌 为襟带之要衝。”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尔来文物盛 唐 宋 ,舟车衢信当要衝。”
词语解释:要言  拼音:yào yán
盟约;约定的内容或条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王子虎 盟诸侯於王庭,要言曰:‘皆奬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新唐书·藩镇传·李师道》:“前已约,而今背之,何也?愿得要言奏天子。”
切要精妙之言。犹至理。《战国策·宋卫策》:“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钻 仲父 之遗训,览 老氏 之要言。” 宋 叶适 《题张君所注佛书》:“至於要言微趣,人所难知,往往迎刃氷解,则多自得之矣。” 严复 《救亡决论》:“未闻遵生之要言,则疾疫伤亡,将足以损众。”
词语解释:要公  拼音:yào gōng
旧时指紧要的公事。
词语解释:要盟  拼音:yào méng
(1).强迫签定盟约。《史记·太史公自序》:“ 祭仲 要盟, 郑 久不昌。” 宋 岳珂 《桯史·乾道受书礼》:“ 绍兴 要盟之日,虏先约毋得擅易大臣。 秦檜 既挟以无恐,益思媚虏。”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 日本 ﹞復以兵轮驻 釜山 要盟。”
(2).泛指订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未几,媪至,曰:‘可以代 闺秀 否?’ 王孙 申谢而返,始告父母,遣媒要盟。”
(3).强迫订立的盟约。《左传·襄公九年》:“要盟无质,神弗临也。”《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要盟可犯,而 桓公 不欺; 曹子 可讎,而 桓公 不怨。” 何休 注:“臣约束君曰‘要’。彊见要胁而盟尔,故云可犯。”
(4).泛指盟约。 唐 元稹 《莺莺传》:“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词语解释:要官  拼音:yào guān
显要的职务;重要的官职。 唐 白居易 《哀二良文》序:“大夫,人之望也;员外,国之良也。咸克洁於身,俭於家,勤於邦;又申之以言行文学,智谋政事。故其歷要官,参剧务。”《新唐书·赵憬传》:“今要官闕多,闲官员多。要官以材行,闲官以恩泽,是选拔少,优容众也。宜补缺员,以育人材。”
词语解释:要子  拼音:yào zǐ
(1).用麦秆、稻草等临时拧成的绳状物,用来捆麦子稻子等。
(2).捆货物用的或打包用的条状物。如:铁要子。
词语解释:要钱  拼音:yào qián
要求付款。例如:他对这个根本不要钱。
词语解释:要眇  拼音:yào miǎo
见“ 要妙 ”。
词语解释:要妙  拼音:yào miào
亦作“ 要眇 ”。
(1).精深微妙。《老子》:“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三国志·吴志·刘惇传》:“ 惇 於诸术皆善,尤明太乙,皆能推演其事,穷尽要妙,著书百餘篇。” 宋 司马光 《河上督役》诗:“高论探要妙,佳句裁清新。”
(2).美好貌。《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王逸 注:“要眇,好貌。” 晋 成公绥 《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故丝竹之音要眇,木革之音杀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侯》:“仰视,一雏姬凭阁上,妖姿要妙,不觉注目发狂。”
词语解释:要害  拼音:yào hài
(1).特指身体上易于致命的部位。《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不当要害,无虞也。” 周立波 《纪念》:“ 老郑 首先动手了,他学过拳术,一下找到了对方腰部下边的要害。”
(2).引申指关键之处,致命之处。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盖作者言虽简略,理皆要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犬灯》:“忽忆女子一小红衫,密著其体,未肯暂脱,必其要害,执此可以胁之。” 茅盾 《子夜》九:“然而 赵伯韬 的炯炯目光也似乎早已看透了这中间的症结,他掐住了 吴荪甫 的要害。”
(3).喻紧要的关键的部分,亦指军事上的要地。 汉 贾谊 《过秦论上》:“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周书·文帝纪上》:“今若移军近 陇 ,扼其要害,示之以威,服之以德,即可收其士马,以实吾军。”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你们伏在要害之处,听见砲声,合兵追斩。”
词语解释:要途  拼音:yào tú
亦作“ 要涂 ”。 遮道;迎于途中。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白马篇》:“要途问边急,杂虏入 云中 。”
亦作“ 要涂 ”。 显要的地位或官职。 宋 苏辙 《高安》之一:“苟获闲地以偷安,非復要途之敢望。”《宣和遗事》后集:“﹝ 蔡京 ﹞陷害忠良,进用侩佞;引置子孙,尽居要涂。”《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 曾布 ﹞力援 元祐 之姦党,分列要涂;阴挤 绍圣 之忠贤,远投散地。”
词语解释:要指  拼音:yào zhǐ
见“ 要旨 ”。
词语解释:要旨  拼音:yào zhǐ
亦作“ 要指 ”。 主要的旨趣、意思。《史记·太史公自序》:“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其义难明,请言要旨。”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反之躬行实践,以究羣经要旨,博求万物之理。”
词语解释:要时  拼音:yào shí
限约时间。《荀子·富国》:“傮然要时务民,进事长功,轻非誉而恬失民,事进矣,而百姓疾之,是又偷偏者也。”
词语解释:要策  拼音:yào cè
重要的计划或政策。 宋 王安石 《枢密院编修周革转官制》:“吾枢密之府……捍卫持危应变之大计,与夫将相论议之臣,密谋要策,有补於世者,皆具在此。” 邹韬奋 《本刊与民众》:“我们以为‘力求政治的清明’,与‘实业的振兴’,都是根本要策。”
词语解释:要闻  拼音:yào wén
(1).重要的见闻。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他临死的时候,才将仙山被巨鳌背到海上这一件要闻传授徒弟。”
(2).重要的新闻。 鲁迅 《南腔北调集·“非所计也”》:“而同日的《申报》上,又用‘要闻’告诉我们‘ 陈友仁 对 东省 问题宣言’。”
词语解释:要约  拼音:yào yuē
(1).立盟;立约;约定。《史记·苏秦列传》:“要约曰:‘ 秦 攻 楚 , 齐 魏 各出鋭师以佐之。’”《旧唐书·崔胤传》:“臣今见与 茂贞 要约,释两地猜嫌,早致万乘归京,以副八紘恳望。”《朱子语类》卷二二:“如今人与人要约,当於未言之前,先度其事之合义与不合义。”
(2).指契约、盟约。《明史·外国传三·日本》:“ 宣德 初,申定要约,人毋过三百,舟毋过三艘。”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 缅 目 渺茫莫 报曰:‘愿以两军适中地,筑坛受要约。’”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她便和 慧修 要约:不可在学校里看。”
(3).控制;约束。《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十二年》:“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 胡三省 注:“要约,犹约束也。” 清 唐甄 《潜书·尚治》:“廉耻之心亡,要约之意轻。”
(4).邀约;邀请。《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四年》:“ 交趾 累移文乞会兵讨贼,而朝廷久未报。观其要约甚诚,纵未能灭贼,亦可使相离贰。”
(1).简约洗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2).犹要紧。 宋 朱熹 《近思录》卷三:“学者先须读《语》《孟》,穷得《语》《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
词语解释:要语  拼音:yào yǔ
重要的话。 宋 叶适 《宗记序》:“佛学由 可 至 能 自为宗,其説蔓肆数千万言, 永嘉 鲍埜 删择要语,定著百篇。”
词语解释:要显  拼音:yào xiǎn
犹显要。亦指显要之官。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虽文场迂滞,然时者亦歷指要显,不敢徒以负地待之。” 明 李东阳 《明故封大中大夫陕西布政司左参政梁公墓志铭》:“吏部下御史覆实,命始再锡副都御史,虽要显,秩不过三品,锡不改命,然乡之人皆以都宪礼尊之无异词。”
词语解释:要索  拼音:yào suǒ
要挟勒索;强行索取。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至於亡弃家业,空里巷而出,数百为羣,闯门要索,要索不遂,肆行刼夺。”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而自 青岛 战争伊始,迄于 日本 向我国提出要索条件。”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加以 式列阿忒 佣兵见 裴伦 宽大,復多所要索,稍不满,輒欲背去。”
词语解释:要近  拼音:yào jìn
谓显要而接近皇帝。亦指身居要位的近臣。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 稚珪 歷奉朝班,频登要近。”《新唐书·李岘传》:“不踰月,为要近譖短,遂失恩,罢为天子詹事。” 明 高启 《送礼部傅侍郎赴浙西按察》诗:“復輟要近居,往试澄清功。”
词语解释:要涂  拼音:yào tú
见“ 要途 ”。
词语解释:要途  拼音:yào tú
亦作“ 要涂 ”。 遮道;迎于途中。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白马篇》:“要途问边急,杂虏入 云中 。”
亦作“ 要涂 ”。 显要的地位或官职。 宋 苏辙 《高安》之一:“苟获闲地以偷安,非復要途之敢望。”《宣和遗事》后集:“﹝ 蔡京 ﹞陷害忠良,进用侩佞;引置子孙,尽居要涂。”《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 曾布 ﹞力援 元祐 之姦党,分列要涂;阴挤 绍圣 之忠贤,远投散地。”
词语解释:要便  拼音:yào biàn
谓险要而便于扼守制敌之处。《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三年》:“ 任城 太妃 孟氏 勒兵登陴,先守要便,激励文武,安慰新旧,将士咸有奋志。” 胡三省 注:“敌所必攻,我所必守曰要。便者,形胜可据,便於制敌之处。”
词语解释:要旨  拼音:yào zhǐ
亦作“ 要指 ”。 主要的旨趣、意思。《史记·太史公自序》:“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其义难明,请言要旨。”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反之躬行实践,以究羣经要旨,博求万物之理。”
词语解释:要斩  拼音:yào zhǎn
古代的一种酷刑。以斧砧断人之腰。《周礼·秋官·司寇》“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 汉 郑玄 注:“斩以鈇鉞,若今要斩也。”《后汉书·班超传》:“若州牧能保盗贼不起者,臣亦愿以要斩保 匈奴 之不为边害也。”参见“ 腰斩 ”。
词语解释:腰斩  拼音:yāo zhǎn
(1).古时酷刑,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姦者腰斩。”《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季龙 志在穷兵,以其国内少马,乃禁蓄私马,匿者腰斩。”《秦併六国平话》卷下:“ 李斯 、 李由 虽无罪犯,枉受其罪,只得枉招……遂具五刑,论腰斩 咸阳市 。”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三:“ 元璋 知道《上梁文》又是 高启 的手笔,旧恨新罪一并算,把 高启 腰斩。”
(2).比喻把同一或相联的事物从中割断。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种专制主义,在政治上,在文化上,腰斩了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腰斩了他的新三民主义,造成了 中华 民族的深重的灾难。” 胡适 《海外读书杂记》五:“大诗人 王维 ,字 摩诘 ,虽然有腰斩 维摩诘 的罪过,却也可见这部书(《维摩经》)的魔力。” 许杰 《死了却还活着》:“曾经有一个报纸,登载过一篇关于 鲁迅 的作品研究的文章,但只登了一天,下半段便被腰斩了。”
词语解释:要复  拼音:yào fù
犹待机,等候时宜。《文选·王褒〈洞箫赋〉》:“要復遮其蹊径兮,与謳謡乎相龢。” 张铣 注:“要復,犹伺候也。谓簫曲伺候謌者发声,和遮其道路而与之相和,合其音律也。”
词语解释:要着  拼音:yào zhe
重要之事;首要之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姐道:‘这个最是要著,郎君在心则箇。’”《清史稿·兵志十一》:“令各省疆臣,製造枪炮,为边防第一要著。” 鲁迅 《〈呐喊〉自序》:“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词语解释:要章  拼音:yào zhāng
腰间所佩的印。 唐 杜甫 《壮游》诗:“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仇兆鳌 注:“要章,谓太守印章。”
词语解释:要剧  拼音:yào jù
(1).重要而繁剧。 唐 白居易 《策林·大官乏人》:“如此则良能之材必足用矣,要剧之职不乏人矣。”《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侍从官》:“如御史中丞、諫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俱要剧,尚不在此数。”
(2).指要职。《新唐书·李绛传》:“洎 林甫 、 国忠 得君,专引倾邪之人,分总要剧。” 宋 欧阳修 《与刁景纯学士书》:“丈丈位望并隆,然平生亦尝坎軻,数年以来,方履亨涂、任要剧。”
(3).指政务烦剧的重要部门或地区。 宋 陆游 《给事中制》:“惟精敏不懈可以统治要剧,惟刚方不苟可以辨白是非。” 宋 曾巩 《贺台州曾直阁启》:“早践清华,屡当要剧;民依愷悌之政,吏畏道德之威。”
词语解释:要职  拼音:yào zhí
重要的职位。《后汉书·朱晖传》:“ 冀 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復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 唐 韩愈 《郑公神道碑文》:“部将有因贵人求要职者,公不用,用老而有功无势而远者。” 明 方孝孺 《正俗》:“然而暴戾贪鄙,用其族类以处要职。” 茅盾 《子夜》六:“正要请教 曾二少爷 在 双桥镇 上担任什么要职。”
词语解释:要辞  拼音:yào cí
指核实的供辞。《书·康诰》“要囚” 孔 传:“察其要辞以断其狱。”
词语解释:要射  拼音:yào shè
追逐;逐取。《北史·隋房陵王勇传》:“前吏部侍郎 萧子宝 ,往居省阁,旧非宫臣,进画姦谋,要射荣利。”
词语解释:要术  拼音:yào shù
(1).重要的策略、方法。《荀子·议兵》:“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及 孝武 益明,旁求俊乂,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监酒税之法,初无多言。但好醖酒,剩饶人,则沽者众矣,即是要术。”
(2).指方术、学术、创作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或要诀。《后汉书·方术传上·段翳》:“ 段翳 字 元章 , 广汉 新都 人也。习《易经》,明风角……有一生来学,积年,自谓略究要术,辞归乡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
词语解释:要躬  拼音:yào gōng
指身体。要,“ 腰 ”的古字。《新唐书·张镒李绛等传赞》:“要躬可殞,而名与 岱 崧 等矣。”
词语解释:要图  拼音:yào tú
重要的计划、方针或步骤。 郑观应 《盛世危言·游历》:“泰西各国尤重游歷,尊如世子王孙,贵如世爵将相,莫不以游歷各国为要图。”《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大同日报〉缘起》:“改良组织,实为目前不可缓之要图矣。”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凡此十端,皆救国之大计,抗 日 之要图。”
词语解释:要密  拼音:yào mì
重要机密。《北史·恩幸传·韩凤》:“军国要密,无不经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 金 朝近习之权甚重。置近侍局于宫中,职虽五品,其要密与宰相等,如旧日中书。”
词语解释:要引  拼音:yào yǐn
邀迎荐举。《北齐书·徐之才传》:“ 之才 药石多効,又闚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词语解释:要敌  拼音:yào dí
招引敌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卿等以十餘万众声言取 幽州 ,且持重缓行,毋贪小利以要敌。”
词语解释:要极  拼音:yào jí
重要之极。借指中央政权。 宋 曾巩 《节相制》:“束髮脩身,有恕己及人之志;歷官行事,有承流宣化之勤。践扬要极之司,更閲岁时之久。”
词语解释:要福  拼音:yào fú
祈求幸福。《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
词语解释:要膂  拼音:yào lǚ
腰和脊骨。比喻重要部位。《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俟 朔方 军至,併力齐进,传檄 赵 魏 ,断 燕 蓟 要膂。”
词语解释:要实  拼音:yào shí
(1).要领;实质。 汉 牟融 《正诬论》:“诬者或附著生长,枉造伪説;或颠倒淆乱,不得要实。”
(2).切要;实用。《宋书·明帝纪》:“凡诸蠹俗妨民之事,趣末违本之业,雕华靡丽,奇器异技,并严加裁断,务归要实。”
(3).主要事实。 宋 司马光 《〈百官表〉总序》:“删其烦冗,存其要实,以伦类相从,以先后相次,为《百官公卿表》云。”
词语解释:要镇  拼音:yào zhèn
重镇。 北魏 温子昇 《为广阳王渊上书言边事》:“ 定襄 陵庙之至重, 平城 守国之要镇。” 唐 白居易 《论太原事状三件·范希朝》:“其 灵武 比 太原 虽小,亦是要镇。”
词语解释:要饭  拼音:yào fàn
向人乞求饭食或其他施舍。 曹禺 《日出》第三幕:“别瞧要饭低了头,要饭不在下九流。” 老舍 《骆驼祥子》四:“在这里,要饭也能要到荤汤腊水的,乡下只有棒子面。”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 韩老六 要他退佃,他租不到好地种,还不清拉下的饥荒,他跟他的瞎老婆子,又得要饭啦。”
词语解释:要必  拼音:yào bì
大体总是;总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佟客》:“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 严复 《〈法意〉按语》:“若夫 欧 美 诸邦,虽治制不同,实皆有一国之民,为不祧之内主。故其为政也,智慧虽浅,要必以一国为量,而作计动及百年。” 大我 《新社会之理论》一:“夫社会之演新改良,必非一原因得而导之爆裂也,要必有远因、近因、正因、负因,杂沓奔赴其中。”
词语解释:要具  拼音:yào jù
重要的手段。 梁启超 《新民说》第八节:“无识者莫不笑其大愚,而岂知此人所争之数喜林( 英国 货币名--喜林约当 墨 银半圆),实所以使堂堂 英吉利国 屹然独立于世界之要具也。”
词语解释:要家  拼音:yào jiā
显要人家。《新唐书·毕諴传》:“故事,要家势人,以仓、驾二曹为辱, 諴 沛然如处美官,无异言。”
词语解释:要证  拼音:yào zhèng
重要证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问拟》:“多人同案,此独不出,却係要证,不能悬断。”
词语解释:要带  拼音:yào dài
即腰带。《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 苍 体大,美鬚眉,要带八尺二寸。”参见“ 腰带 ”。
词语解释:腰带  拼音:yāo dài
(1).古代官员束在腰间的皮带,反插或下插垂头,视官阶高下,分别以金、玉、犀、银、铜、铁为饰。《类说》卷三五引 唐 刘存 《事始》:“古有革带反插垂头, 秦二世 制名腰带。 唐高祖 詔令向下插垂头,取顺下之义。”
(2).谓衣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子嵩 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
词语解释:要绖  拼音:yào dié
(1).缚在腰间的麻带。古丧礼服制之一。《仪礼·士丧礼》:“苴絰大鬲,下本在左,要絰小焉。” 胡培翚 正义:“要絰,即带也。”
(2).腰束麻带。《公羊传·宣公元年》:“ 閔子 要絰而服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要絰, 季氏 饗士, 孔子 与往。” 司马贞 索隐引《孔子家语》:“ 孔子 之母丧,既练而见。” 王闿运 《鄱阳黄君墓志铭》:“既奉母迁 长沙 ,要絰领军击贼。”
词语解释:要支  拼音:yào zhī
腰肢。要,“ 腰 ”的古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缠足》:“ 张邦基 《墨庄漫録》云:‘如古乐府、《玉臺新咏》,皆 六朝 词人纤艷之言,类多体状美人容色之姝丽,及言妆饰之华、眉目、唇口、要支、手指之类,无一言称缠足者。’”要支,一本作“ 腰肢 ”。
词语解释:要服  拼音:yào fú
(1).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书·禹贡》:“五百里要服。” 孔 传:“绥服外之五百里,要束以文教者。”
(2).泛指边远地区。《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 戎 狄 荒服, 蛮 夷 要服,言其荒忽无常。” 唐 柳宗元 《为桂州崔中丞上中书门下乞朝觐状》:“况正月会期,远夷皆至。六岁来见,要服有期。”《水浒后传》第十二回:“今天子圣仁英武,荒裔要服,无不重詔来朝。”
词语解释:要势  拼音:yào shì
谓权贵的势力。常指居要位有权势者。《北齐书·袁聿修传》:“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
共18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