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觊觎 拼音:jì yú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覬覦。” 杜预 注:“下不冀望上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覬覦,分裂诸夏。”《旧唐书·崔元略传》:“时 刘栖楚 自为京兆尹,有覬覦相位之意。” 清 魏源 《庐山王文成公纪功碑歌》:“ 明 季中叶患尾大,爪牙覬覦强宗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 中国 者, 中国 人之 中国 ……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词语解释:觊望 拼音:jì wàng
希图,企望。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衣冠无所覬望,农夫无所贪利。”《隋书·杨素传》:“卿相之荣,无阶覬望。” 明 李东阳 《拟杨文懿公谥议》:“叙事写物,迭出层见,伟然成一家之言,尤晚生穉笔所覬望而不可及者。”词语解释:觊豁 拼音:jì huō
希望达到。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覬豁。” 浦江清 等注:“覬豁,希望能达到。”词语解释:觊幸 拼音:jì xìng
希图侥幸。《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 汉 郑玄 笺:“无三年之恩於其父母而废其丧礼,故覬幸一见素冠。”《北史·房彦谦传》:“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螘聚, 杨谅 之愚鄙,羣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覬幸非望者哉。”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每虑及此,肝胆摧落,是以不胜犬马之情,子私其父,日夜覬幸。”词语解释:觊欲 拼音:jì yù
企图。《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 昭帝 时, 胥 见上年少无子,有覬欲心。”《汉书·匈奴传下》:“自中国尚建关梁以制诸侯,所以絶臣下之覬欲也。”词语解释:觊慕 拼音:jì mù
企望羡慕。 明 方孝孺 《答胡怀秀才》:“论议倡酬往復,沉潜乎天人之奥博,观乎兴废之理,追琢乎行业而浸灌乎文章,意气孚洽,无所覬慕。”词语解释:觊心 拼音:jì xīn
非分之想。《新唐书·蒋伸传》:“ 伸 曰:‘否,非遽乱,但人有覬心,乱由是生。’”词语解释:觊夺 拼音:jì duó
希图攘夺。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后世以其势、利、名私一身,穷天下之乐而不知忧天下之忧,故慢藏守之,而奸雄覬夺兴焉。”词语解释:觊利 拼音:jì lì
企求利益。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续史》:“盖皁有定数,得之多或得之早,皆可覬利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