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觉入声 [jué jiǎo][jué,知觉][ké qiào][lè,音乐][shuò,频数][详注1]涿[bào bō][同确][详注2][详注3][zhuō bó][详注4]


注1:药 《广韵》於角切,音渥。《博雅》白芷,其叶谓之药。《山海经》崃山,其草多韭薤,多药。《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
注2:瞀 《广韵》莫角切。《集韵》墨角切,尨入声。目不明也。
注3:棹 音浊。树枝直上貌。《尔雅》梢棹,见梢字注。
注4:飑 音璞。《广韵》众多貌。《班固·西都赋》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注》言弓矢众发,获禽兽多也。又《集韵》音雹。飑飑,物自空堕貌。
共340,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鼓角暮角扣角菱角双角白角壁角豆角
画角地角圭角戍角日角挂角月角解角
头角总角兔角三角角角鳞角六角山角
海角残角天角芒角断角眼角宫角丫角
蜗角羊角丱角豸角八角眉角骍角金角
吹角牛角麟角清角垫角哀角掎角塞角
墙角四角寒角鹿角栏角大角皂角节角
城角犀角生角棱角边角乖角见头角风角
晓角折角龙角叩角调角露头角蹄角曲角
楼角戴角口角阙角牙角霜角十角悲角

词语解释:鼓角  拼音:gǔ jiǎo
(1).战鼓和号角,两种乐器。军队亦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出号令。《后汉书·公孙瓒传》:“ 袁氏 之攻,状若鬼神,梯衝舞吾楼上,鼓角鸣於地中,日穷月急,不遑啟处。”《宋书·张兴世传》:“﹝ 张仲子 ﹞尝谓 兴世 :‘我虽田舍老公,乐闻鼓角,可送一部,行田时吹之。’ 兴世 素恭谨畏法宪,譬之曰:‘此是天子鼓角,非田舍老公所吹。’” 唐 杜甫 《阁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 星河影动摇。” 宋 苏轼 《和陶移居》之一:“歌呼杂閭巷,鼓角鸣枕席。”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听譙楼鼓角乱吹,望营门杀气迷离。” 清 李渔 《比目鱼·神护》:“本处的乡风,但是祭奠神灵,都吹这件乐器,叫做鼓角。”
(2).鼓角声。 前蜀 韦庄 《登汉高庙闲眺》诗:“参差郭外楼臺小,断续风中鼓角残。” 宋 梅尧臣 《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诗:“蛟龙惊鼓角,云雾裛衣裘。”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词语解释:画角  拼音:huà jiǎo
古管乐器。传自 西羌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南朝 梁简文帝 《折杨柳》诗:“城高短簫发,林空画角悲。” 唐 陈子昂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水浒传》第十二回:“将臺两边左右列着三五十对金鼓手,一齐发起擂来,品了三通画角,发了三通擂鼓,教场里面谁敢高声。” 廖仲恺 《青玉案·泉州道中纪见》词:“西风画角悲征戍,人意也消何处?”
词语解释:头角  拼音:tóu jiǎo
(1).犹头绪,端绪。《礼记·学记》“开而弗达” 汉 郑玄 注:“开,为发头角。” 孔颖达 疏:“开,谓开发事端。但为学者开发大义头角而已,亦不事事使之通达也。”《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又《吴书》虽已有头角,敍赞未述。”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然此等復不谓挺无所知也,皆復粗开头角,或妄沽名。”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湖北 革命日露头角, 谭人凤 衔 孙中山 命来 鄂 视察,籍策其成。”
(2).比喻青少年的气概或才华。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妻 李氏 ,生子纔七岁,头角秀异,天资聪敏,取名 世道 。”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失意空悲头角,伤心更陷罗罝。” 冰心 《我的邻居》:“几年来她的一切进步都很快……在文学界上渐渐的露了头角。”
(3).指优胜者。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 大中 年, 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
(4).指出众;优胜。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曲内妓之头角者为都知, 举举 、 降真 是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待和你争甚么头角,辩甚的衷肠,惜甚的皮毛。”
(5).头上长的角。 宋 苏轼 《陈守道》诗:“共见利欲饮食事,各有爪牙头角争。” 宋 苏舜钦 《和菱溪石歌》:“麒麟才生头角异, 混沌 虽死窍凿存。”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目光如炬,吐火燄燄,鳞甲头角皆现。”
(6).指头额、额角。 清 荒江钓叟 《月球殖民地》第四回:“各自争先出外,也有挤破头角的,也有跌伤手足的,也有落下釵环首饰的。”
(7).指物体顶端。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一片空旷的冬原,衰草都掩没在白雪里,处处偶然露出些头角。”
(8).梳在儿童头顶两旁的发辫。《金瓶梅词话》第四二回:“揪着头角儿拖到前边,凿了两个栗爆。”
(9).借指童年。 清 钱谦益 《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授资政大夫制·祖母欧阳氏加赠夫人》:“至其詒厥孙谋,辟咡相詔,能使节义道德之士,出于襁褓头角之中。”
(10).指面貌。 清 李渔 《怜香伴·议迁》:“我原籍 绍兴 ,本姓 石氏 ,不如返舍归宗,立志功名,改换头角,然后来报讐雪耻便了。”
词语解释:海角  拼音:hǎi jiǎo
(1).本指突出于海中的狭长形陆地,常形容极远僻的地方。 元 范梈 《游南台闽粤王庙》诗:“海角钓龙人杳杳,云间待雁路迢迢。” 元 张雨 《答杨廉夫》诗之二:“詔书宽大到海角, 河 北饥氓争倒戈。”
(2). 许地山 有短篇小说《海角底孤星》
(3).用海螺壳作的号角。《西游补》第八回:“外面又擂鼓一通,吹起海角,击动云板。”
词语解释:蜗角  拼音:wō jiǎo
(1).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 南朝 梁 沉约 《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羊肠莫守,蜗角旋孤。” 清 赵翼 《题孙子潇翰林诗册》诗:“妙知蜗角有战场,伏尸百万地犹剩。” 胡怀琛 《乙卯杂诗》:“蜗角潜居事底干,楼臺一寸且偷安。”参见“ 蜗角鬭争 ”。
(2).见“ 蜗角虚名 ”。
词语解释:蜗角斗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词语解释:蜗角虚名  拼音:wō jiǎo xū míng
指微不足道的空名。 宋 苏轼 《满庭芳·或注警悟》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乾忙。” 元 薛昂夫 《朝天曲》:“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便得来真做的,布衣,袖里,试屈指英雄辈。”亦省作“ 蜗角 ”。 明 杨珽 《龙膏记·投膏》:“为蜗角蹉跎光景,怕又早点霜 潘 鬢。”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陈眉公告衣巾》:“乃稟命於父母,敢告言於师尊,长笑鷄羣,永抛蜗角,读书谈道,愿附古人。”
词语解释:吹角  拼音:chuī jiǎo
吹号角。 唐 王维 《从军行》:“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宋 苏轼 《吾谪海南》诗:“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日未落江苍茫。”
词语解释:墙角  拼音:qiáng jiǎo
亦作“墻角”。 两堵墙相接处的凹角或其近处。 唐 白居易 《早寒》诗:“黄叶聚墙角,青苔围柱根。” 宋 苏轼 《次韵董夷仲茶磨》:“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茅盾 《子夜》十四:“她已经退到墙角,背靠着墙。”
词语解释:城角  拼音:chéng jiǎo
(1).犹城边。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诗·望晓》:“街心若流水,城角如断岸。”
(2).古代日暮于城上吹笳报时,称城角。 前蜀 韦庄 《饮散呈主人》诗:“更闻城角暮,烟雨不胜愁。”
词语解释:晓角  拼音:xiǎo jiǎo
报晓的号角声。 唐 沉佺期 《关山月》诗:“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露,惊而试问,即 红綫 迴矣。” 元 陈栎 《春先亭赋》:“宜晓角之悲壮,任吹笛於高楼。”
词语解释:楼角  拼音:lóu jiǎo
指高楼的檐角。 唐 杜甫 《东楼》诗:“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 唐 白居易 《夜归》诗:“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宋 贺铸 《踏莎行·思牛女》词:“楼角参横,庭心月午,侵阶夜色凉经雨。”
词语解释:暮角  拼音:mù jiǎo
日暮的号角声。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行》:“ 岳阳 城头暮角絶,荡漾已过 君山 东。” 宋 柳永 《迷神引》词:“孤城暮角,引胡笳怨。” 明 许自昌 《水浒记·发难》:“正是暮角飘残韵,狐狸奈若何。”
词语解释:地角  拼音:dì jiǎo
(1).地的尽头。多比喻极僻远的地方。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地图启》:“域中天外,指掌可求;地角 河 源,户庭不出。” 唐 岑参 《宿铁关西馆》诗:“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清 钱谦益 《题南湖勺园》诗:“波深地角生朝气,水落天根见暮潮。” 茹志鹃 《百合花》:“只要有咱们的党,咱们的部队在,哪怕是在天边,在地角,咱们老百姓就有奔头,就有指望。”
(2).地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看那小厮时,生得天庭高耸,地角方圆,两耳垂珠,是个不凡之相。”
词语解释:总角  拼音:zǒng jiǎo
(1).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齐风·甫田》:“婉兮孌兮,总角丱兮。” 郑玄 笺:“总角,聚两髦也。” 孔颖达 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陈书·韩子高传》:“ 子高 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宋 苏轼 《被酒独行》诗之二:“总角 黎 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红楼梦》第三回:“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君孝思纯穆,神情渊静,总角之年,研精六艺。”
(2).借指童年。 晋 陶潜 《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夷甫 时总角,姿才秀异。”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故始在总角,读 班 谢 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 更始 立纪。” 清 刘大櫆 《祭族长嗣宗先生文》:“我始总角,翁犹壮年。”
词语解释:残角  拼音:cán jiǎo
远处隐约的角声。 唐 刘复 《夕次襄邑》诗:“古戍飘残角,疏林振夕风。” 宋 陆游 《记梦》诗:“久住人间岂自期,断砧残角助凄悲。” 明 刘基 《漫兴》诗:“睡足北窗清似水,数声残角起城乌。”
词语解释:羊角  拼音:yáng jiǎo
(1).羊的角。《尉缭子·兵谈》:“兵如总木,弩如羊角。”
(2).旋风。《庄子·逍遥游》:“摶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成玄英 疏:“旋风曲戾,犹如羊角。” 毛泽东 《念奴娇·鸟儿问答》词:“鯤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3).枣的别名。 南朝 梁简文帝 《赋枣》:“风摇羊角树,日映鸡心枝。”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枣》:“羊角枣长三寸, 密云 所出。”
(4).草名。
(5).食品名。
(6).龙骨水车上的零件。 元 谢应芳 《踏车妇》诗:“车轮鹿鹿羊角转,水波翻翻龙舌卷。”
(7).透明的角质材料。《红楼梦》第五三回:“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綉、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掛满。”参见“ 羊角灯 ”。
(8).复姓。 战国 时 燕 有 羊角哀 。见《后汉书·申屠刚传》 李贤 注引《烈士传》
词语解释:羊角灯  拼音:yáng jiǎo dēng
用透明角材料做罩的灯。《儒林外史》第十二回:“饮到月上时分,两隻船上点起五六十盏羊角灯,映着月色湖光,照耀如同白日。”《红楼梦》第七五回:“当下园子正门俱已大开,掛着羊角灯。”
词语解释:牛角  拼音:niú jiǎo
牛的角。亦指牛角号。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我们想,他们仅仅两个人敢来偷尸,一定是不止两个人,一定有许多党羽埋伏在这城里,所以不敢追上去,才赶快吹起了牛角来。”
词语解释:四角  拼音:sì jiǎo
(1).指方形物的四个角。《礼记·檀弓上》“蚁结于四隅” 汉 郑玄 注:“画褚之四角,其文如蚁行,往来相交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老爷下车一看,好一座大庄院,只见週围城砖砌墻,四角有四座更楼。”
(2).指建筑物顶四方的四个飞檐。 唐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3). 东汉 时 匈奴 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的合称。《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
词语解释:犀角  拼音:xī jiǎo
(1).犀牛角。可入药,也可制器。《汉书·南粤王赵佗传》:“谨北面因使者献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 晋 左思 《蜀都赋》:“拔象齿,戾犀角。” 清 赵翼 《放言》诗:“岂知物难格,万汇纷莫纪……犀角软贴胸,鼠皮坚种齿。鹰从嘴出粪,兔向口吐子。”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性上》:“犀角食之无益人,不得与上药数,以其辟毒,则準之上药。”
(2).指额上发际隆起之骨。相士以为贵相。《战国策·中山策》:“若乃其眉目准頞权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诸侯之姬也。” 宋 苏轼 《狱中寄子由》诗之二:“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清 唐孙华 《忆颐儿时就婚外家》诗:“犀角幼丰盈,英姿润琼玖。”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二章:“然则犀角端盈与顽邪穷固,皆地所关,而天下之人皆出于胎,胎生既误,施教无从。”
(3).借指笋。 宋 梅尧臣 《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诗:“牡丹开尽桃花红,班笋迸林犀角丰。”
词语解释:折角  拼音:zhé jiǎo
(1). 汉元帝 时,少府 五鹿充宗 治 梁丘 《易》,以贵幸善辩,诸儒莫敢与抗论。人有荐 朱云 者, 云 入,昂首论难,驳得 充宗 无言以对。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折角”喻指雄辩。 宋 周邦彦 《汴都赋》:“虽有注河之辩,折角之口,终日危坐,抵掌而谭,犹不能既其万一。” 清 黄景仁 《送容甫归里》诗:“此日众中推折角,他年殿上待重茵。”
(2).指在争论中被人驳倒。《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復有 梁 朝宰臣 李琪 ,每以文章自擅,曾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云:‘復 真定 之逆城。’ 道 让 琪 曰:‘昨来收復 定州 ,非 真定 也。’ 琪 昧於地理,顿至折角。”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外交》:“看诸卿闻命即行,絶无繫恋,似此皇华之选,必无折角之虞。”
(3).谓折迭其边角。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余尝爱 赵子昂 《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勿捲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特指折迭头巾之角。 清 沉育 《郭有道墓》诗:“士林争折角,仙侣羡同舟。”参见“ 折角巾 ”。
词语解释:折角巾  拼音:zhé jiǎo jīn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词语解释:戴角  拼音:dài jiǎo
头顶上生角。《列子·黄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淮南子·墬形训》:“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史记·律书》:“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 清 唐孙华 《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三:“戴角无上齿,傅翼恒两足。”
词语解释:扣角  拼音:kòu jiǎo
相传 春秋 时 卫 人 宁戚 家贫,在 齐 ,饭牛车下,适遇 桓公 ,因击牛角而歌。 桓公 闻而以为善,命后车载之归,任为上卿。见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后以“扣角”为求仕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奇士扣角而见遏,况乃潜於皋藪乎。” 前蜀 韦庄 《东游远归》诗:“扣角干名计已疎,剑歌休恨食无鱼。” 金 元好问 《除夜》诗:“折腰真有 陶潜 兴,扣角空传 宁戚 歌。” 高旭 《怀太一北京》诗:“漫漫长夜何时旦,扣角羞过将相门。”亦作“ 扣角歌 ”。 清 顾炎武 《哭归高士》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
词语解释:圭角  拼音:guī jiǎo
(1).圭的棱角。泛指棱角。比喻锋芒。《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 汉 郑玄 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 孔颖达 疏:“圭角谓圭之锋鋩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 宋 欧阳修 《张子野墓志铭》:“﹝ 子野 ﹞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守志端直,临事敢决。” 宋 范成大 《枕上六言》诗之二:“独眠被出圭角,晏起帐承隙光。”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王守仁》:“ 阳明 平日不露圭角,未尝显与 濠 忤。”
(2).引申为突出的特点。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小说》:“一百八人原难铺排,然以必各见圭角,始为著书体裁,如 太史公 汉 兴诸王侯是也。”
(3).痕迹,迹象。《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我如今赏他一两银子,教他以讨银为名,不时去打探,少不得露出些圭角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今上待和珅》:“上知其意,吟咏中毫不露圭角。” 蒋维乔 《中国教育之回忆》:“ 蔡孑民 虽不以社员为然,而态度温和,不露圭角。”
词语解释:兔角  拼音:tù jiǎo
兔不生角,故以“兔角”喻必无之事。《楞严经》卷一:“无则同於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前蜀 贯休 《闻赤松舒道士下世》诗:“玄关评兔角,玉器琢鸡冠。”
词语解释:天角  拼音:tiān jiǎo
(1).谓天之一隅。 北周 庾信 《和张侍中述怀》诗:“奔河絶地维,折柱倾天角。” 宋 陈造 《泊小姑山》诗:“娟月上天角,相与诧嫵媚。” 茅盾 《子夜》十四:“东方天角有几块很大的火烧云。”
(2).犹天涯。指遥远的地方。 宋 周邦彦 《解连环》词:“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
(3).谓前额之中央部位。 隋 李德林 《天命论》:“帝礼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
词语解释:丱角  拼音:guàn jiǎo
(1).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 唐 孟郊 《送淡公》诗之五:“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 唐 康骈 《剧谈录·白傅乘舟》:“丱角僕烹鱼煮茗。”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 金廷辉 ﹞为 江西 考官,夜閲卷,倦甚,忽坐睡,梦有丱角书生揖于前。” 清 赵翼 《哭伟儿》诗:“两孙丱角尚儿嬉,他未知悲我更悲。” 茅盾 《虹》三:“她又回忆到他们俩丱角时代同在家塾中读书的琐事。”
(2).指童年或少年时期。 唐 方干 《孙氏林亭》诗:“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莫咨嗟。” 宋 王安石 《王平甫墓志》:“自丱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文皆成理。” 元 姚文奂 《竹枝词》:“家住 西湖 第四桥,自从丱角学吹簫。”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五:“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崭然。”
(3).指童仆。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龙山放灯》:“郤随役,用二丱角扶掖上山。”
词语解释:麟角  拼音:lín jiǎo
(1).麒麟之角。《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角,振振公族。”后因以“麟角”指宗藩之盛。 清 纳兰性德 《曲阜》诗:“小臣久已瞻麟角,何幸趋承俎豆餘。”
(2).比喻稀罕而又可贵的人才或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若夫睹财色而心不战,闻俗言而志不沮者,万夫之中有一人为多矣。故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也。”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张孟词贡士》:“视尔真麟角,逢人説凤条。”
词语解释:寒角  拼音:hán jiǎo
号角。因于寒夜吹奏,或声音凄厉使人戒惧,故称。 唐 韦应物 《广陵行》:“严城动寒角,晚骑踏霜桥。” 元 刘秉忠 《宿中山乾明寺》诗:“梦破小牕浮月色,漏残寒角奏梅花。” 陈毅 《雪中野营闻警》诗:“遥闻敌垒吹寒角,持枪倚枕到天明。”
词语解释:生角  拼音:shēng jué
戏剧角色之一。南戏, 明 清 传奇多扮青壮年男子。今通常指老生。
词语解释:龙角  拼音:lóng jiǎo
(1).龙的角。《南齐书·齐始兴简王鉴传》:“﹝ 永明 ﹞五年, 鑑 献龙角一枚,长九尺三寸,红色,有文。”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八五:“频着金鞭打龙角,为嗔西去上天迟。”
(2).喻指龙角状的东西。 宋 陈师道 《登凤凰山怀子瞻》诗:“孤高伏龙角,浮图刺云汉。” 金 元好问 《过晋阳故城书事》诗:“君不见 繫舟山 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復没。” 郝树侯 注:“ 繫舟山 ,在 太原市 北一百餘里。 北宋 统治者以 晋阳 为龙城, 繫舟山 高峙其北,正是龙头。所以毁 晋阳 后,又把 繫舟山 的山顶剷平,拔掉龙角。”此喻山峰。 元 萨都剌 《题元符宫东秀轩又名日观》诗:“竹园笋出穿龙角,松树年深长鹤孙。”此喻新笋。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五代 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 湖南 马希范 二角左右长尺餘,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此喻竖起的帽角。
(3).龙角地。旧时堪舆家认为最吉的葬地。《晋书·郭璞传》:“ 璞 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葬书语·张约相崔巽墓》:“安龙头,枕龙角,不三年,自消鑠。”参见“ 龙耳 ”。
(4).犹日角。帝王之相。 前蜀 贯休 《大蜀高祖潜龙日献陈情偈颂》:“龙角日角,紫气盘屈。”
(5).指东方苍龙星座。《史记·天官书》:“杓携龙角,衡殷南斗。”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杓,北斗杓也。龙角,东方宿也。”《新唐书·天文志一》:“阳气自明堂渐升,达於龙角,曰寿星。”
词语解释:龙耳  拼音:lóng ěr
旧时堪舆家称风水特好的葬地。《晋书·郭璞传》:“ 璞 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 郭璞 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邪?’答曰:‘能致天子问耳。’”
词语解释:口角  拼音:kǒu jué
(1).嘴边;嘴。 唐 韩愈 《苦寒》诗:“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听罢,只叫那连声的苦,从丹田底下直滚出口角来。”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你们做媒的口角,最善形容。” 茅盾 《锻炼》三:“ 苏太太 就两眼发直,口角抽搐,似乎想说话而又说不出。”
(2).言语;口气。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 柳麻子 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 李生 ,果因是而得真盗。”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此女口角殊咄咄逼人。”
争吵。《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钮成 原係我家佣奴,与家人 卢才 口角而死,却与我无干。”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禁忌》:“元旦不食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 浩然 《艳阳天》第二五章:“今天晌午,两个人发生了一点口角,这会儿火气已经下去了。”
词语解释:菱角  拼音:líng jiǎo
菱的果实。亦指菱。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九四:“宫殿寂寞人不见,碧花菱角满潭秋。” 宋 王安石 《斜径》诗:“草头蛺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 柯岩 《追赶太阳的人》四:“水坑多,可以种植菱角,藕、苇子呀。”
词语解释:戍角  拼音:shù jiǎo
边防驻军的号角声。 前蜀 毛文锡 《甘州遍》词:“萧萧颯颯,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清 阎尔梅 《大同览胜》诗:“坳堞严关戍角丛, 秦 过万里扼当中。”
词语解释:三角  拼音:sān jiǎo
(1).三只角。《山海经·南山经》“东五百里,曰 祷过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 晋 郭璞 注:“犀似水牛……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在鼻上者,小而不堕,食角也。”《宋书·符瑞志中》:“三角兽,先王法度修则至。”《金史·五行志》:“﹝ 皇统 ﹞七年十一月, 完颜秉德 进三角牛。”
(2).三角形。《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 唐 孔颖达 疏:“三星鼎足,而成三角。”
(3).谓眼有棱角。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将军﹞生得邓虏沦敦着大肚,眼三角鼻大唇麄。”
(4).形容眼光尖利有神。《红楼梦》第六八回:“﹝ 凤姐 ﹞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参见“ 三角眼 ”。
(5).三角学的简称。我国古代谓之勾股。 清 戴震 《与是仲明论学书》:“中土测天用句股,今西人易名三角八綫,其三角即句股,八綫即缀术。”
(6).三次吹号角。《通典·兵二》:“鼓音止,角声动,吹十二声为一迭;角音止,鼓音动,如此三角三鼓,而昏明毕之。”
词语解释:三角眼  拼音:sān jiǎo yǎn
俗称有棱角形状的眼睛。 清 钱大昭 《迩言·语窦》:“兇视也。言三角其眼以视也。 张平子 《西京赋》‘隅目高眶’,注云:‘隅目,角眼视也。’ 明 袁珙 《相道衍目》‘三角眼彯白’。” 李广田 《没有太阳的早晨》:“大竹片也打断了,然而还在打。因为在旁门那里那一双三角眼还在凶残地发着光。”
词语解释:芒角  拼音:máng jiǎo
(1).指植物的尖叶。《风俗通·声音》引 汉 刘歆 《钟律书》:“角者,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
(2).指星辰的光芒。 唐 刘禹锡 《捣衣曲》:“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此谓放射光芒。 宋 苏轼 《夜泛西湖》诗之三:“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昇长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铁蟾 惟听得一句曰:‘寒星炯炯生芒角。’”
(3).笔锋。 南朝 梁武帝 《答陶弘景书》:“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
(4).棱角。指人的锋芒或锐气。 宋 范仲淹 《与朱校理书》:“ 石先生 芒角太高,常宜宽之。” 明 宋濂 《送张君之官山西宪府序》:“胸中森然芒角,必尽吐出乃已。” 清 黄宗羲 《陈齐莫传》:“吟风弄月,好为鹏鶱海怒之句,以发胸中之芒角。”
(5).犹端倪。《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这老头儿虽説粗豪,却是个久经世故的,须是不露一点芒角,才得引出他的真话来。”
词语解释:豸角  拼音:zhì jiǎo
(1).獬豸的角。獬豸,古代传说中神兽。生一角,能别曲直,触邪佞。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鹰韝中病下,豸角当邪触。纠谬静 东周 ,申冤动南 蜀 。” 明 何景明 《寿许司马》诗:“触邪持豸角,纠繆逆龙鳞。”
(2).见“ 豸角冠 ”。
词语解释:豸角冠  拼音:zhì jiǎo guān
即獬豸冠。 唐 韦应物 《送阎寀赴东川辟》诗:“祇承简书命,俯仰豸角冠。” 宋 朱熹 《跋〈胡五峰诗〉》:“先生去上芸香阁,阁老新蛾豸角冠。”亦省作“ 豸角 ”。 唐 许棠 《送张员外西川从事》诗:“豸角初离首,金章已在腰。” 唐 黄滔 《遇罗员外衮》诗:“豸角戴时垂素髮,鷄香含处隔青天。”参见“ 獬豸冠 ”。
词语解释:清角  拼音:qīng jiǎo
(1).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韩非子·十过》:“ 平公 提觴而起,为 师旷 寿,反而问曰:‘音莫悲於清徵乎?’ 师旷 曰:‘不如清角。’” 晋 成公绥 《啸赋》:“协黄宫於清角,杂商羽於流徵。”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赠傅曦秀才》:“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 清 代 王渔洋 去掉了这件外衣,便觉得一变黄钟大吕而为清角变徵之音。”
(2).雅曲名。 汉 傅毅 《舞赋》:“扬《激徵》,骋《清角》。” 李善 注:“《激徵》《清角》,皆雅曲名。”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扬《白雪》,发《清角》。” 唐 元稹 《松鹤》诗:“《清角》已沉絶, 虞 《韶》亦冥寞。”
(1).清越的号角。 宋 姜夔 《扬州慢》词:“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渐闻清角声扬,远林呦呦,低昂应和。”
(2).古琴名。《初学记》卷十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古琴名有清角。”《文献通考·乐十》:“ 黄帝 之清角, 齐桓 之号鐘, 楚庄 之绕梁, 相如 之緑綺, 蔡邕 之焦尾……名号之别也。” 清 唐才常 《论文连珠》之一:“盖闻清角奏而风雨至,琴之感以末。”
词语解释:鹿角  拼音:lù jiǎo
(1).鹿的角。可入药。《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鹿》:“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
(2).军营的防御物。用带枝的树木削尖埋在营地周围,以阻止敌人。因形似鹿角,故名。 三国 魏 曹操 《军策令》:“今月贼烧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 渊 ( 夏侯渊 )将兵行鹿角,因使补之。”《南史·韦叡传》:“夜掘长堑,树鹿角为城。”《水浒传》第四八回:“又有苦竹签、铁蒺藜,遍地撒满鹿角,都塞了路口。”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卷十五:“盖鹿性警,群居则环其角圆围如阵以防人物之害。军中寨栅埋树木外向亦名鹿角。”
(3).小鱼名。 宋 欧阳修 《答圣俞达头鱼之作》诗:“毛鱼与鹿角,一瀹数千百。” 宋 苏轼 《和蒋夔寄茶》:“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4).菜名。 贾思勰 《齐民要术·菜茹》《南越志》:“鹿角、猴葵,色赤,生石上。 南越 谓之鹿角。”
(5).镇名。在 湖南省 岳阳县 南, 洞庭湖 滨。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避风大湖,七日 鹿角 。” 清 王晫 《今世说·雅量》:“ 董苍水 渡 洞庭 ,至 鹿角 ,山风大作,波翻浪涌。”
词语解释:棱角  拼音:léng jiǎo
(1).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唐 韩愈 《南山诗》:“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他完全变了,变成个瘪太阳,嘬腮梆,而棱角分明的脸。一些杂乱无章的胡子遮住了嘴。” 峻青 《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在上妇女识字班的时候,她总是比别人早早的就到了学校,在学校的院子里,用断桌子腿顺着棱角就瞄起来:跪式、立式、卧式。” 艾青 《向太阳》诗:“一群穿着被煤烟弄脏了的衣服的工人扛抬着一架机器--金属的棱角闪着白光。”
(2).比喻人所显露出来的锋芒。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郑鄤本末》:“在廷在野,岁月均也,棱角不无太露。” 杨朔 《十年》:“ 周大爷 忍泣吞声,一辈子受的这类苦楚,数也数不清,就把他磨得没一点棱角,只要能讨好人,尽量讨好。”
(1).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唐 韩愈 《南山诗》:“晴明出稜角,缕脉碎分绣。”一本作“ 棱 ”。 宋 梅尧臣 《和端式上人十咏·寒溪石》:“水鸟立稜角,渊鱼游穴罅。”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觚者稜也,有稜角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桥西草堂,右由露臺一带,土气积鬱,叠以黄石,嶙峋稜角。”
(2).比喻人的锋芒。 宋 富弼 《韩国华神道碑》:“以监察御史召,弹击有稜角。”
(3).喻指事物的端倪。《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原来贤弟用此一段苦心,成全大事。况我与你同榻数年,不露一毫棱角,真乃节孝兼全,女中丈夫,可敬可羡。”
词语解释:叩角  拼音:kòu jiǎo
敲牛角。《艺文类聚》卷九四引 汉 蔡邕 《琴操》:“ 宁戚 饭牛车下,叩角而商歌…… 齐桓公 闻之,举以为相。”后因以“叩角”为求仕或用言语打动君主而获显官之典。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博采之道弘,则异闻毕集;庭燎之耀辉,则奇士叩角。” 唐 刘沧 《汶阳客舍》诗:“思乡每读《登楼赋》,对月空吟叩角歌。” 刘泽湘 《过西山辟支生墓》诗:“叩角谁賡 宁戚 歌,飞鳧莫辨 王乔 舄。”
词语解释:阙角  拼音:quē jiǎo
觚棱。《文选·班固〈西都赋〉》“上觚棱而栖金爵” 唐 吕向 注:“觚棱,闕角也。”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四:“今之闕角,谓之觚稜,盖取其有四稜也。”
词语解释:双角  拼音:shuāng jiǎo
(1).两只角。 唐 储光羲 《述韦昭应画犀牛》诗:“双角前崭崭,三蹄下駸駸。” 唐 王建 《荆门行》:“大蛇过处一山腥,野牛惊跳双角折。”
(2).指古代孩童或青年女子头顶上的两束发髻。 唐 白居易 《东城晚归》诗:“一条邛杖悬龟榼,双角 吴 童控马衔。”
词语解释:日角  拼音:rì jiǎo
(1).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旧时相术家认为是大贵之相。《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準,日角。” 李贤 注引 郑玄 《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事同》:“ 光武 日角, 唐高祖 亦日角。”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若吾真圣主面形日角,眼若日轮,毫光映射,无敢仰视之者,即在游天下时而然也。”相术家亦称额骨隆起入左边发际为“日角”,入右边发际为“月角”。《文选·刘孝标〈辩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 李善 注引 朱建平 《相书》:“额有龙犀入髮,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也。”
(2).喻指帝王。《魏书·尒朱荣传》:“佇龙颜而振腕,想日角以叹息。” 唐 李商隐 《隋宫》诗:“玉璽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臣僚瞻日角,父老盼霓旌。”
词语解释:角角  拼音:jiǎo jiǎo
(1).四角,四方。 唐 杜牧 《郡斋独酌》诗:“中画一万国,角角棋布方。”
(2).犹角落。 曲波 《林海雪原》四:“ 剑波 三十六人的小分队,只占了这洞的一个小角角。”
象声词。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 唐 李廓 《鸡鸣曲》:“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 清 曹寅 《诸敏庵弹平调琵琶感赋长句》:“芦管角角鷄登木,胡拨嘈嘈怪鸟啄。”
词语解释:断角  拼音:duàn jiǎo
稀疏而不连续的角声。 宋 陆游 《夜坐》诗:“惊鸿避弋鸣烟渚,断角凌风上雪云。” 宋 曹文晦 《梅魂》诗:“小桥流水乘春早,断角残鐘半夜寒。”
词语解释:八角  拼音:bā jiǎo
(1).八角形。《宋史·礼志七》:“ 社首 坛,八角。”
(2).八方。《南史·陈武帝纪》:“三山 獠 洞,八角 蛮 陬。”
(3).植物名。也叫“八角茴香”。常绿灌木,初夏开花,果实为8--9个木蓇葖,轮生呈星芒状,香气浓烈。可作香料、佐料。枝叶与果实可提炼“八角茴香油”和“茴香脑”,供药用。
词语解释:垫角  拼音:diàn jiǎo
见“ 垫巾 ”。
词语解释:垫巾  拼音:diàn jīn
《后汉书·郭太传》载: 郭太 字 林宗 ,有盛名。曾出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后用“垫巾”、“垫角”谓模仿高雅。 唐 韩愈 《三器论》:“与夫垫巾效 郭 ,异名同 藺 者,岂不远哉!” 唐 黄滔 《谢试官》:“时争垫角,俗竟嚬眉。” 宋 陆游 《雨中过东村》诗:“垫巾风度人争看,蜡屐年光我自悲。”
词语解释:栏角  拼音:lán jiǎo
栏杆的转角。 宋 梅尧臣 《宣州环波亭》诗:“蜻蜓立栏角,朱鲤吹荷浪。”
词语解释:边角  拼音:biān jiǎo
亦作“邉角”。
(1).边地的画角或画角声。 唐 白居易 《赋得边城角》诗:“边角两三枝,霜天 陇 上儿。” 唐 李商隐 《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诗:“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髩丝。” 冯浩 笺注:“角,画角也。谓晚角将罢。” 明 夏完淳 《夜亭度雁赋》:“侧过如边角之萧条,遥闻如胡笳之悲彻。”
(2).边地。 宋 李曾伯 《水调歌头·庚子送周昞仲赴江东幕》词:“况是眼前局面,心腹忧如边角,胜著赖帷筹。” 清 钱谦益 《兵使慈溪冯公进秩督学福建叙》:“ 闽 之在海内,以局势论之,当为边角,不当为腹腴。”
(3).指物体边沿和两个边沿相接的部分。 萧军 《第三代》第八部五七:“这坟墓是埋葬在 凌河村 后边一带山梁上 刘 家祖坟的边角。” 张炜 《古船》第二章:“最后马车还是停在了晒粉场边角上的粉丝包跟前。”
(4).制作物品时,原材料经切割、裁剪下来的多余部分。 王璞 《最漂亮的是那只灯罩》:“现在,我们发愁的就是材料,你们的边角馀料我们也许有用。” 高梦龄 《浮云》十三:“东家常常把这些边角零碎,送给他的忠诚伙计 陈老德 一部分。”
(5).围棋术语。棋盘的边和角部分。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刘仲甫国手棋》:“ 仲甫 即於不当敌处下子,众愈不解。 仲甫 曰:‘此著二十著后方用也。’即就边角合局,果下二十餘著,正遇此子,局势大变。” 明 冯梦龙 《女丈夫·棋决雌雄》:“劝君家别营邉角,小活些些。”
词语解释:调角  拼音:diào jiǎo
吹奏号角。 唐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调角寒城边色动,下霜秋磧雁行疎。” 宋 王安石 《江亭晚眺》诗:“归鞍侵调角,回首 六朝 山。”
词语解释:牙角  拼音:yá jiǎo
(1).牙齿和角。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东方青色龙,牙角何呀呀!”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一:“蛟龙在怒水,拔取牙角弄。”
(2).犹锋芒。 唐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则尽枿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为之。”
(3).喻党羽。《新唐书·逆臣传中·朱泚》:“ 泚 之来, 滔 摄后务,稍稍翦落 泚 牙角。”
(4).喻端绪。 章炳麟 《原学》:“其材性发舒,亦往往有长短。短者执旧不能发牙角,长者以向之一得今之十。”
词语解释:白角  拼音:bái jiǎo
(1).白色牛角。《穆天子传》卷四:“爰有黑牛白角。”
(2).磨光的牛角,用以制作生活用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鳞介篇》:“鱟十二足,壳可为冠,次於白角。” 宋 梅尧臣 《当世家观画》诗:“曲眉浅脸鵶髮盘,白角莹薄垂肩冠。”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四:“ 仁宗 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其后侈靡之风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鱼枕;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
(3).特指太白星呈现白色突出如角的星象变化。古以为丧乱之象。《史记·天官书》:“赤角,有战;白角,有丧。”
词语解释:挂角  拼音:guà jiǎo
亦作“掛角”。 隋 末 李密 年轻时,曾骑牛外出,挂《汉书》于牛角,一面抓着牛鞭,一面翻书阅读。 越国公 杨素 见到,问是何处书生如此好学? 李密 认得 杨素 ,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问所读何书,回答说是《项羽传》。见《旧唐书·李密传》。后用为勤读的典故。 元 柯丹邱 《荆钗记·会讲》:“悬头及刺股,掛角并投斧,叹先贤曾受许多勤苦。”
词语解释:鳞角  拼音:lín jiǎo
代称鱼龙之属。 清 龚自珍 《与人笺》五:“驳者成鳞角,怪者成精魅。”
词语解释:眼角  拼音:yǎn jiǎo
上下眼皮接合处。近鼻的叫大眼角,近鬓的叫小眼角。《宋史·五行志三》:“ 理宗 朝,宫妃……粉点眼角,名曰‘泪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红楼梦》第三回:“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 梁建 ﹞眼角有很多又细又深的皱纹。”
词语解释:眉角  拼音:méi jiǎo
眉梢。亦泛指神色。 清 吴拱宸 《丰城兵火后荒凉竟无客舍》诗:“触世姓名随地变,傍人眉角小心多。”
词语解释:哀角  拼音:āi jiǎo
悲壮的角声。角,古乐器。 宋 葛长庚 《酹江月·咏梅》词:“满地苍苔,一声哀角,疏影归幽渺。” 元 张翥 《雁声》诗:“疏鐘欲断处,哀角未吹前。”
词语解释:大角  拼音:dà jiǎo
(1).星名。北天的橙色亮星,属亢宿,在摄提间。即牧夫座第一星。《史记·天官书》:“大角者,天王帝廷。” 张守节 正义:“大角一星在两摄提间,人君之象也。”
(2).乐器名。《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卫士六百为大角手,六番閲习吹大角,为昏明之节,诸营垒候以进退。”
词语解释:乖角  拼音:guāi jiǎo
(1).指 东汉 名士 郭泰 折巾一角之事。 郭泰 字 林宗 ,不应官府征召,周游郡国。尝于 陈 梁 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 林宗 巾”。后用为隐居不仕的典实。 北周 庾信 《示封中录》诗之二:“葛巾久乖角,菊径简经过。”
(2).抵牾;矛盾。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安清》:“或由传者紕繆,致成乖角。”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清 赵翼 《赠贩书施汉英》诗:“我时有钱欲得书,汝时有书欲得钱;一见那愁两乖角,乘我所急高价悬。”
(3).分离。 唐 韩愈 《食河曲驿》诗:“亲戚顿乖角,图史弃纵横。”
(4).违背情理。 唐 罗隐 《焚书坑》诗:“ 祖龙 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太平广记》卷五四引《仙传拾遗·韩愈外甥》:“ 唐 吏部侍郎 韩愈 外甥…… 元和 中,忽归 长安 ,知识闒茸,衣服滓弊,行止乖角。”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都下市井辈谓不循理者为乖角。”
(5).拐角。
(1).称机灵的小孩。 清 褚人穫 《坚瓠六集·乖角》:“俗美聪慧小儿曰乖角。”
(2).狡诈。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一:“与人相约諫君,劾姦死难,稍计利害,则避而违之以自全,反谓不违者为痴,此正所谓乖角耳。”
词语解释:露头角  拼音:lù tóu jiǎo
比喻初显才能,为世所知。 沉从文 《大小阮》:“这种作家和革命者尚未露头角时,大多数是在学校那两个特别组织里活动的。”
词语解释:霜角  拼音:shuāng jiǎo
边寒地区戍卒吹的号角。 明 戚继光 《盘山绝顶》诗:“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词语解释:壁角  拼音:bì jiǎo
墙壁的角落。《朱子语类》卷一二六:“自家有箇大寳珠,被他窃去了,却不照管,亦都不知,却去他墙根壁角窃得箇破瓶破罐用,此甚好笑。” 鲁迅 《彷徨·伤逝》:“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
词语解释:月角  拼音:yuè jiǎo
相术家语。称人的右额,在天庭的右边。 唐 薛道衡 《老氏碑》:“珠衡月角,天表冠於百王;明镜衢罇,圣德会於千祀。”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形貌·骨》:“《稗编》:左目上曰日角骨,右目上曰月角骨。”
词语解释:六角  拼音:liù jiǎo
(1). 东汉 时, 匈奴 之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斩将王,总称“六角”。《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斩将王,是为六角:皆单于子弟,次第当为单于者也。”
(2).六角扇。《晋书·王羲之传》:“又尝在 蕺山 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 书其扇,各为五字。”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人物异名》:“扇曰六角。”
词语解释:宫角  拼音:gōng jiǎo
(1).古代五音中的宫音和角音。《南齐书·乐志》:“时奏宫角,杂以徵羽。”
(2).指代乐音。 宋 曾巩 《八月二十九日小饮》诗:“筝匏出人指,邐迤奋宫角。”
词语解释:骍角  拼音:xīng jiǎo
语本《论语·雍也》:“子谓 仲弓 曰:‘犂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何晏 集解:“犂,杂文。騂,赤也。角者,角周正。中牺牲,虽欲以其所生犂而不用,寧肯舍之乎?言父虽不善,不害於子之美。”后因以“騂角”表示后裔俊拔远胜前辈。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传》:“近古人伦,喜称阀閲。其蓽门寒族,百代无闻,而騂角挺生,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忘承先哲。” 宋 邵雍 《不可知吟》:“犂牛生騂角,老蚌产明珠。” 章炳麟 《信史上》:“ 仲弓 者, 冉氏 也。方以犂牛之子,多其騂角,此不为 冉閔 养于 石氏 发乎!”
词语解释:掎角  拼音:jǐ jiǎo
(1).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 晋 人角之,诸戎掎之,与 晋 掊之。” 孔颖达 疏:“角之谓执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今欲掎角亡叛,雄将边疆,惟倚 金山 诸蕃,共为形势。”
(2).谓分兵互相呼应。《旧唐书·德宗纪下》:“宜令诸道各出师徒,掎角齐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当是时,先 修亲王 屯 归化城 , 顺承郡王 屯 贺兰山 ,互相掎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那天从 松山 和 乳峰山 两处撤退时,留下了几千人马和十几门大炮在几座营寨中,以便与 松山城 互为掎角,抗击 清 兵。”
(3).偏斜,不正相对。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栽后二年,慎勿採、沐。大如臂许,正月中移之。率十步一树,正欲小掎角,不用正相当。”
词语解释:皂角  拼音:zào jiǎo
亦作“皁角”。 即皂荚。 宋 孔平仲 《晚兴》诗:“皁角芽已长,瑞香花欲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离县九里有座庙,唤做 皂角林大王庙 ,庙前有两株皂角树,多年结成皂角,无人敢动。” 丁玲 《法网》二:“棕板刷子用力的在一些脏布片上擦着,一些灰色的、蓝色的、黑色的衣服,在皂角的泡沫里,便稍稍变得干净了一点。”参见“ 皂荚 ”。
词语解释:皂荚  拼音:zào jiá
亦作“皁荚”。 落叶乔木,枝干上有刺,开淡黄色花,结荚果。荚果富胰皂质,可去污垢。荚果、树皮和刺均可入药,有祛痰功能。也称皂角。《南史·虞玩之传》:“ 俭 方盥,投皁荚於地曰:‘卿乡俗恶, 虞玩之 至死烦人。’”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淮南 人藏盐酒蟹,凡一器数十蟹,以皁荚半挺置其中,则可藏经岁不沙。” 清 陈维崧 《剔银灯·春景》词:“小巷蘼芜,斜街皂荚,都被雨酥烟腻。”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二:“ 宋 王文宪 家,以皂荚末置书中,以辟蠧。”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词语解释:见头角  拼音:jiàn tóu jiǎo
比喻显露才智。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词语解释:蹄角  拼音:tí jiǎo
亦作“蹏角”。
(1).牛的蹄与角,古时用以计牛头数。蹄角六,即一头牛。《汉书·货殖传》:“牛千蹏角。” 颜师古 注:“百六十七头牛,则为蹄与角凡一千二也。言千者,举成数也。”
(2).指代牲口。 宋 石介 《庆历圣德颂序》:“古者一云气之祥,一草木之异,一蹄角之怪,一羽毛之瑞,当时羣臣,犹且浓墨大字,金头鈿轴,以称述颂美时君功德,以为无前之休,丕天之绩。”
词语解释:十角  拼音:shí jiǎo
(1). 汉 代 南匈奴 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等十种贵爵的总称。亦指属于“十角”的王公贵臣。《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命 竇宪 、 耿夔 之徒,前后并进……遂破龙祠,焚罽幕,阬十角,梏閼氏,铭功封石,倡呼而还。”参阅《后汉书·南匈奴传》
(2).代称两头牛。“十角”为十二蹄角之省,古计牛四蹄两角为一头,合计有零数即取成数。 唐 陆龟蒙 《放牛歌》:“江草秋穷似秋牛,十角 吴 牛放江岸。” 金 元好问 《两山行记》:“ 吴 牛买十角,溪田耕半顷。”参阅《史记·货殖列传》、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七。
词语解释:豆角  拼音:dòu jiǎo
豆荚,豆类的果实。多指鲜嫩可做菜的。 宋 周文璞 《吴中秋日》诗:“豆角已收别无事,待同野老赴襟期。” 明 吴宽 《次韵时旸对雨喜晴》之一:“短篱垂豆角,破壁上苔衣。” 清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饮食》:“《种植书》:‘豆荚长而耑鋭如角然,故又名豆角。’” 白丁 《李堡散记》:“水中栽菱角、河藕,地下长西瓜、青椒,空中挂水果、豆角。”
词语解释:解角  拼音:jiě jiǎo
(1).脱角。《说文·鹿部》:“麚,以夏至解角。” 段玉裁 注:“《月令》仲夏之月日长至,鹿角解。” 汉 张衡 《南都赋》:“ 松子 神陂 ,赤灵解角。”《西游记》第五一回:“魔王使个蟒翻身, 大圣 却施鹿解角。”
(2).指包围已解除的一角。《史记·匈奴列传》:“於是 高帝 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 冒顿 遂引兵而去。”
(3).指太岁离开角星不在东方,春令已过。 唐 陈子昂 《饯陈少府从军序》:“尔其苍龙解角,朱鸟司辰。”
(4).解散丫角。丫角,丫结。儿童发式。借指青少年。 明 张居正 《七贤咏·阮步兵》:“解角风尘会,戢翼云林里。”
词语解释:山角  拼音:shān jiǎo
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水出 剧县 南 角崩山 ,即故 义山 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为 角崩山 。” 宋 陈与义 《观雨》诗:“海压竹枝低復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词语解释:丫角  拼音:yā jiǎo
(1).丫髻。小孩的发式。 芦焚 《谷之夜》:“那时叔父还年轻,他也只是扎丫角的孩子,却是一个可靠的牧童。”
(2).借指童仆。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谭》卷一:“主人固雅飭可亲,伺应之丫角,亦极驯谨。”
(3).借指处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父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耶?’”
词语解释:金角  拼音:jīn jiǎo
(1).号角的美称。 唐 司空曙 《杂兴诗》:“月没 辽 城暗出师,双龙金角晓天悲。”
(2).犀角的美称。 宋 周邦彦 《汴都赋》:“金角丹漆,脂胶竹木,以时取之。”
词语解释:塞角  拼音:sāi jiǎo
塞外所吹的号角。 唐 刘得仁 《回中夜访独孤从事》诗:“拥裘听塞角,酌醴话 湘 云。”
词语解释:节角  拼音:jié jiǎo
指文字因笔画方正所显露的棱角和屈折处。 唐 韩愈 《石鼓歌》:“剜苔剔蘚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词语解释:风角  拼音:fēng jiǎo
(1).古代占卜之法。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后汉书·郎顗传》:“父 宗 ,字 仲绥 ,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筭、六日七分。” 李贤 注:“风角谓候四方四隅之风,以占吉凶也。”《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三年》:“己亥,帝自 晋阳 奉太后还 鄴 ,至 紫阳 ,遇大风。舍人 魏僧伽 习风角,奏言:‘即时当有暴逆事。’”《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有一术士,号 富春子 ,善风角鸟占, 贾似道 招之,欲试其术,问以来日之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郑成功 据 臺湾 时,有 粤 东异僧泛海至,技击絶伦,袒臂端坐,斫以刃,如中铁石;又兼通壬遁风角。”
(2).角笛声。 唐 贾岛 《行次汉上》诗:“ 汉 主庙前 湘水 碧,一声风角夕阳低。” 明 何景明 《十月一日》诗之二:“暮灯喧巷哭,风角起边愁。”
词语解释:曲角  拼音:qǔ jiǎo
拐角。 唐 周贺 《玉芝观王道士》诗:“蠧根停雪水,曲角积茶烟。”
词语解释:悲角  拼音:bēi jiǎo
悲凉的号角声。 唐 杜甫 《上白帝城》诗:“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
共340,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