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言语 拼音:yán yǔ
(1).说话;说。《易·颐》:“《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水浒传》第六九回:“ 史进 只不言语。”《红楼梦》第四三回:“ 宝兄弟 明儿断不可不言语一声儿,也不传人跟着,就出去。”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以后出去,言语一声,别这么大咧咧的甩手一走!”
(2).吩咐;命令。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一折:“俺员外言语,着我来悔这门亲事。”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自家 张千 是也。奉老爷的言语,押着 王月英 到 相国寺 里去。”《水浒传》第三三回:“这兵马都监 黄信 上厅来,领了知府的言语,出来点起五十箇壮健军汉,披掛了衣甲。”
(3).禀报。《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只听那人道:‘开门,得我言语一声儿去。’”
(4).争执。《西游记》第五九回:“前年在 火云洞 ,曾与 罗刹 之子 红孩儿 有些言语。”
(5).善于辞令。亦指善于辞令者。《论语·先进》:“言语: 宰我 , 子贡 。” 邢昺 疏:“若用其言语辩説以为行人,使适四方,则有 宰我 、 子贡 二人。”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之十二:“德行若 颜回 ,言语若 子贡 。”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九》:“三公坐而论道,德行之任也;士大夫作而行之,政事、言语、文学之职也。”参见“ 四科 ”。
(6).言辞;话。《礼记·少仪》:“毋身质言语。” 孔颖达 疏:“凡言语有疑则称疑,无得以身质成言语之疑者;其言既疑,若必成之,或有所误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安抚莫信,此是通判駡安抚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甚言语!”
(7).指闲话,不满意的话。《朱子语类》卷一三一:“是时 李公 亦尝荐 魏公 ,曾惹言语。”《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高愚溪 见未来接,便多住了一两日。这家子就有些言语出来道:‘我家住满了,怎不到别家去?’” 清 洪昇 《长生殿·傍讶》:“原来 虢国夫人 ,在 望春宫 有了言语,纔回去的。”
(8).指词章,文辞著作。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 虞丘寿王 、 东方朔 、 枚皋 、 王襃 、 刘向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宋 陆游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之一:“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三国演义》第五回:“古人曾有篇言语,单道着 玄德 、 关 、 张 三战 吕布 。”
(9).喻虫鸟鸣叫。 唐 陆龟蒙 《和袭美〈病后春思〉韵》:“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闻。” 宋 赵鼎 《贺圣朝·锁试府学夜坐作》词:“知他窗外促织儿,有许多言语。” 元 王士熙 《竹枝词》:“山间白雀能言语,莫学 江 南唱鷓鴣。”
(10).指口头语言。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
词语解释:四科 拼音:sì kē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词语解释:言归 拼音:yán guī
(1).回归。言,助词。《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一说为我归。 毛 传:“言,我也。”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四·玄奘》:“ 奘 少离桑梓,白首言归,访问亲故,零落殆尽。” 清 万寿祺 《答武进刘十》诗:“乱瘼何畤已?言归耕墓田。” 清 方文 《舟次三山》诗:“泊泊岁将暮,言归尚未能。”
(2).《诗·周南·葛覃》有“言告言归”之句,因以“言归”指《诗·葛覃》篇。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放队》:“羽觴湛湛,方陈《既醉》之诗,鼉鼓渊渊,復奏‘言归’之曲。”词语解释:言下 拼音:yán xià
(1).说话的时候。 唐 刘禹锡 《和东川王相公新涨驿池八韵》:“变化生言下, 蓬 瀛 落眼前。” 清 刘瀛 《珠江奇遇记》:“ 阮 曰:‘ 琴 大不情。’ 琴 含泪曰:‘人若有情,妾身胡为流落至此?’言下泪簌簌不止。”
(2).一言之下;顿时。《景德传灯录·僧璨大师》:“ 信 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 元 德异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有 可大师 者,首於言下悟入。”《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却説 安太太 见 何玉凤 经 张金凤 一片良言,言下大悟……知他‘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词语解释:言中 拼音:yán zhōng
谓发生的情况不出所言。 沙汀 《闯关》十二:“这才叫不幸而言中,情况果然发展到了最坏的境地。”词语解释:言说 拼音:yán shuō
(1).谈论;说话。《北史·裴叔业传》:“听其言説,不觉忘疲。” 唐 柳宗元 《送徐从事北游序》:“读《诗》、《礼》、《春秋》,莫能言説,其容貌充充然,而声名不闻传於世,岂天下广大多儒而使然歟?” 郭沫若 《文艺论集·艺术家与革命家》:“言说便是行为的一种。”
(2).指宣讲佛教的故事和理论。《华严经·入法界品》:“彼诸 如来 所有言説, 善财童子 悉能听受。”《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道在心悟,岂在言説,言説只是化童蒙耳。”《坛经·机缘品》:“吾今彊言説,令汝捨邪见。”
(3).言辞;言论。 唐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澹然离言説,悟悦心自足。” 金 王喆 《惜芳时》词:“闲中认得玄机设,无言説、自然欢悦。” 清 王夫之 《为家兄作传略已示从子敞》诗:“正可忘言説,将心告烈皇。”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词语解释:言笑 拼音:yán xiào
(1).谈笑,说说笑笑。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举目言笑,谁与为欢?”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萧乾 《万里赶羊》:“这个素寡言笑的青年兽医只说了声:‘够本啦,羊总算没给它冲走。’”参见“ 言笑晏晏 ”。
(2).声音笑貌。言,通“ 音 ”。 明 范凤翼 《追忆高景逸周蓼洲顾尘客周绵真诸君子》诗:“眷然念亡友,言笑宛如昨。”
词语解释:言笑晏晏 拼音:yán xiào yàn yàn
说说笑笑,和柔温顺。《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毛 传:“晏晏,和柔也。” 唐 任蕃 《梦游录·独孤遐叔》:“復有公子女郎共十数辈,青衣黄头亦十数人,步月徐来,言笑晏晏。” 清 杨懋建 《帝城花样·韵香传》:“ 韵香 周旋其间,或称水煑茶,或按拍倚竹,言笑晏晏,诚昇平之乐国,亦欲界之仙都也。”词语解释:言功 拼音:yán gōng
谓陈述功绩。 北周 庾信 《周五帝歌》之二:“敢用明礼,言功上神。”词语解释:言言 拼音:yán yán
(1).指欢言。《诗·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唐 孟郊 《自惜》诗:“徒有言言旧,惭无默默新。” 清 龚自珍 《怀我生之先箴》:“吾末从而游,吾恍惚与言言,与语语。”
(2).高大貌;茂盛貌。《诗·大雅·皇矣》:“临衝闲闲,崇墉言言。” 毛 传:“言言,高大也。” 孔颖达 疏:“言言是城之状,故为高大。” 宋 王令 《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桑麻言言兮,田野孔治。” 明 宋濂 《篷轩铭》:“斯堂暨轩,闲闲言言。”
(3).用言语表达。《列子·说符》:“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 张湛 注:“言言则无微隐。” 卢重玄 解:“夫情生而事彰,味殊而可尝,唯神之无方。知言之谓者,神会也。” 唐 王维 《谒璿上人》诗序:“色空无得,不物物也;嘿语无际,不言言也。”
(4).句句。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白乐天 如 山 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 金 元好问 《丰山怀古》诗:“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如《中秋赏月》一折,同一月也,出于 牛氏 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 伯喈 之口者,字字凄凉。”
(1).和敬貎。言,通“ 誾 ”。《礼记·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郑玄 注:“言言,和敬貌。” 陆德明 释文:“言言,鱼巾反。” 孔颖达 疏:“ 皇氏 云:‘读言为誾,义亦通也。’” 明 何大复 《赠向先生序》:“君子之受爵也,一爵而洒然,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2).威严貌。言,通“ 誾 ”。 唐 刘禹锡 《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惟 唐德宗 ,道类 汉宣 ,责实绳下,风稜言言。”《新唐书·段秀实颜真卿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明 宋濂 《元故朝列大夫知婺州路总管府事致仕赵侯神道碑铭》:“言言 赵侯 ,万人之英,歷仕州邑,以治剧称。”词语解释:言行 拼音:yán xíng
言语和行为。《易·繫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 唐 韩愈 《上贾滑州书》:“言行不敢戾於古人,愚固泯泯不能自计。”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不错, 常飞 的言行让人想起来伤心,不过,那可能是青年人一时的糊涂跟任性。”词语解释:言旋 拼音:yán xuán
回还。言,语首助词。《诗·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復我邦族。” 南朝 宋 范泰 《为宋公祭嵩山文》:“逝将言旋,自 雍 徂 洛 。”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小儿队》:“歌鐘告闋,羽籥言旋。”词语解释:言者 拼音:yán zhě
指谏官。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二:“ 仁宗 以微物赐僧,尚畏言者,此所以致太平也。” 宋 岳珂 《桯史·鸿庆铭墓》:“余在故府时,有同朝士为某人作行状,言者摘其事,以为士大夫之不忍为,即日罢去。” 清 戴名世 《赞理河务佥事陈君墓表》:“及言者纷起,司马罢去,詔君就司寇狱;时君已病閲数月矣!”词语解释:言外
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词语解释:言路 拼音:yán lù
(1).旧指人臣向朝廷进言的途径。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 操 欲迷夺时明,杜絶言路。”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首更詔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餘人。”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南北科道官亦交章论劾 泽 阻塞言路。”
(2).指向政府或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或批评的途径。 鲁迅 《准风月谈·“商定”文豪》:“笔头也是尖的,也要钻。言路的窄,现在也正如活路一样,所以只好对于文艺杂志广告的夸大,前去刺一下。” 邓小平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我们要广开言路,广开才路。”
(3).指言官。 宋 吕陶 《辞免左司谏表》:“向自郎曹,擢居言路,徒更岁月,何补涓埃!” 元 陈天祥 《论卢世荣奸邪状》:“卑职食禄居官,任当言路,舍此不言,将復何用!” 明 夏允彝 《幸存录》卷上:“后以天旱肆宥,言路屡以为请,释戍 定海 。”词语解释:言辞 拼音:yán cí
(1).说话或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管子·形势解》:“明主犹 奚仲 也,言辞动作,皆中术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 桓君山 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 刘 扬 言辞,常輒有得。’”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又 孔 门之著録也,《论语》专述言辞,《家语》兼陈事业。”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十章:“ 鲁东山 和 杨平山 全被 全大樑 这连珠炮似的激怒的言辞弄矇住了。”
(2).言论。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世果羣怪聚駡,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其不然者,乃立言辞,欲致人同归於朴古, 老子 之辈,盖其梟雄。”词语解释:言事 拼音:yán shì
(1).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见 宣王 ,不言事。”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贞观 、 开元 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明 归有光 《题〈太仆寺志〉后》:“ 怀东 顾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
(2).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
(3).诉说或陈述事情。《史记·平準书》:“使问曰:‘家岂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今所趋走州刺史 崔公 ,时赐言事,又具得太尉实迹,参校备具。”
(4).谓记言与记事。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孙汝听 曰:“《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事,即动也。”又引 童宗说 曰:“《书》以纪言,《春秋》以纪事。”
(5).指公文。《隋书·百官志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其公文曰言事。”词语解释:言词 拼音:yán cí
(1).说话或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 晋 陆云 《登台赋》:“肃言词而述业兮,乃启行乎北京。” 唐 韩愈 《归彭城》诗:“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一俗士言词猥鄙,喋喋不休,殊败人意。” 孙犁 《澹定集·金梅〈文海求珠集〉序》:“所为文章,所发言词,谦虚信实,若有不足,若有不胜,使人读起来,有咀嚼回味的馀地。”
(2).指言论。 唐 韩愈 《韩滂墓志铭》:“ 老成 为伯父起居舍人某后,起居有德行,言词为世轨式。”词语解释:言志 拼音:yán zhì
指诗歌。语出《书·舜典》:“诗言志。”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 去文 不才,亦有两篇言志奉呈。”词语解释:言诠 拼音:yán quán
(1).谓以言语解说。《陈书·傅縡传》:“言为心使,心受言詮。” 唐 张说 《闻雨》诗:“声真不世识,心醉岂言詮。” 清 黄景仁 《题钱舜举画林和靖小像》诗:“此花只合先生诗,便著言詮都絶俗。”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真谛本身是无相,谈不上什么区别,但真谛之说为真谛,仍需要言诠。”
(2).引申指语言的迹象。《古尊宿语录·舒州龙门佛眼和尚普说语录》:“古人不得已,向无言詮处假立言詮,无方便中巧施方便。” 元 耶律楚材 《琴道喻五十韵以勉忘忧进道》:“知是圣人道,安得形言詮!”《花月痕》第十五回:“ 采秋 説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词语解释:言谈 拼音:yán tán
(1).谈论;交谈。《墨子·尚同中》:“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 陟 遂与之言谈,至熏夕,极欢而去。”《艺文类聚》卷五五引《张载别传》:“ 张载 文章殊妙,尝为《濛氾池赋》。 傅玄 见之,叹息称妙,以车迎 载 ,言谈终日。” 丁玲 《梦珂》一:“当太守年轻时,他生得确是漂亮;又善于言谈,又会喝酒,又会花钱。”
(2).指说话的内容和态度。《墨子·天志中》:“观其言谈,顺天之意。” 唐 沉佺期 《三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诗:“ 束晳 言谈妙, 张华 《史》《汉》遒。”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二:“他的哥哥对他很不满,骂他性情乖僻,言谈荒谬。”词语解释:言句 拼音:yán jù
(1).言语。《古尊宿语录·临济禅师语录之馀》:“ 峯 云:‘ 黄檗 有何言句指示於人?’师云:‘ 黄檗 无言句。’”
(2).字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诗二》:“尝见其古诗数首,大率似 阮嗣宗 《咏怀》,其趣溢出於言句之外。”词语解释:言念 拼音:yán niàn
想念。言,助词。《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周书·李远传》:“言念贞良,追增伤悼。” 明 陈子龙 《岁暮杂感》诗之三:“言念怀所欢,杳若商与参。”词语解释:言传 拼音:yán chuán
(1).用言语表达或传授。《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恒娘》:“因所好而投之,此非可以言传者也。” 巴人 《点滴集·争论之外》:“‘诗意’或‘诗的意境’,据说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但我以为它并不是什么神秘不可解的。”参见“ 言传身教 ”。
(2).说话。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同志,要水喝你言传。”秧歌剧《惯匪周子山》第三场:“赤卫军们,不要言传了,叫 老马哥 给咱们讲话!”
(3).方言。捎话。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三章:“你啥时送礼,给我言传,我朝大伙凑!”
词语解释:言传身教 拼音:yán chuán shēn jiào
谓一面用言语进行传授,一面在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行起模范作用。《人民文学》1976年第9期:“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这般言传身教的情景,社员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词语解释:言责 拼音:yán zé
(1).进言劝谏的责任。《孟子·公孙丑下》:“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赵岐 注:“言责,献言之责,諫諍之官也。” 宋 刘斧 《青琐高议·慈云记》:“臣虽甚愚,不识忌讳,身有言责,固当上陈。” 邹韬奋 《事业管理和职业修养·关于民主与集中十》:“不是张开嘴提高嗓子随处乱说,或只是在茶余饭后,或躺在床铺上未入睡乡以前,或挥毫写私信的时候,和二三‘知己’的朋友们发发牢骚便算是尽了言责。”
(2).指谏官。 宋 王安石 《右司谏赵抃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制》:“以尔尝任言责,有猷有为。” 宋 陆游 《送梁谏议》诗:“归访乡人忘位重,乍辞言责觉身轻。”词语解释:言动 拼音:yán dòng
言行。《隋书·儒林传·刘炫》:“整緗素於凤池,记言动於 麟阁 。”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总论》:“《乡党》所载,乃圣人言动之常,无意义者多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 查理九世 的言动,更将这事十分透彻地证明了的。”词语解释:言论 拼音:yán lùn
(1).言谈;谈论。《淮南子·人间训》:“至乎以弗解解之者,可与及言论矣。”《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 朱解 自缘心里怯, 东齐 季布 便言论。”《天雨花》第一回:“言论一回用罢膳,譙楼三鼓各安身。”
(2).言词;发表的议论或意见。 晋 左思 《咏史》之四:“言论準 宣尼 ,辞赋拟 相如 。” 宋 叶适 《巩仲至墓志铭》:“时新迪义理之学,草茅士震於见闻,多矜露忲狃,至他文史言论,儒之艺业,又昧陋颠倒,莫知幅程。” 冯雪峰 《雪峰寓言·曾为反对派而后为宣传家的鸭》:“而在鸭群和鸭群有着争斗的时候,他还以公平的言论攻击鸭群自己的缺点。”
(3).犹舆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刀尺颠倒者,则患人之议己也;达不由道者,则患言论之不美也。”词语解释:言重 拼音:yán zhòng
(1).说话慎重。 汉 扬雄 《法言·修身》:“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 唐 杜荀鹤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诗:“愿开言重口,荐与分深人。”
(2).指话说得过重。《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老嬷道:‘言重,言重。老身怎好出口?’”《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那强人听了,哈哈大笑,道:‘言重!言重!这个怎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老太太言重了!”词语解释:言端 拼音:yán duān
指始发之言。《北齐书·李绘传》:“每罢朝,文武总集,对扬王庭,常令 绘 先发言端,为羣僚之首。”词语解释:言告 拼音:yán gào
诉讼;控告。《元典章新集·刑部·杂例》:“诸人言告官吏人等取受不公,已有招伏。”参见“ 告言 ”。
词语解释:告言 拼音:gào yán
揭露;告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诸 灌 氏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阴事。”《后汉书·梁冀传》:“尝有西域贾胡,不知禁忌,误杀一兔,转相告言,坐死者十餘人。” 宋 范仲淹 《谢公神道碑铭》:“乃下詔曰:凡民非干己事,无得告言。” 明 唐顺之 《佥事孙公墓志铭》:“﹝ 徐恩 ﹞交赂权贵,猾贼邑中……而邑人亦无敢告言 恩 者。”词语解释:言话 拼音:yán huà
说话;谈话。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天锡 见其风神清令,言话如流。” 唐 颜真卿 《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僕自停 裴 家月餘日,因与 裴儆 从长史言话。” 宋 苏轼 《归去来集字》诗之三:“言话审无倦,心怀良独安。”词语解释:言绝 拼音:yán jué
说罢,说完。《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结下讎冤,怎肯成亲?恰是言絶,走一人向前诉説。”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听言絶则我沉默默腹内忧,都做了虚飘飘心上喜。”词语解释:言扬 拼音:yán yáng
举荐。 宋 林逋 《送史宫赞兰溪解印归阙》诗:“东南出宰才居最,畴为言扬向玉阶?”参见“ 言扬行举 ”。
词语解释:言扬行举 拼音:yán yáng xíng jǔ
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孔颖达 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就如 孔子 生在 春秋 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 孔子 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 孔子 的举业。”词语解释:言地 拼音:yán dì
言官的职位。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 建翁 既为上下信服,同时有作邑者,内不善为正字,其人适在言地,诬奏罢之。”词语解释:言观 拼音:yán guān
看。言,助词。《诗·小雅·庭燎》:“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后汉书·皇后纪赞》:“《诗》美‘好逑’,《易》称‘归妹’。祁祁皇孋,言观贞淑。”词语解释:言心 拼音:yán xīn
(1).倾吐心意。 南朝 梁 丘迟 《为王博士谢表》:“臣闻抚臆可以言心,量能则知所止。”
(2).言语和思想。 唐 贾岛 《题长江》诗:“言心俱好静,廨署落暉空。”词语解释:言议 拼音:yán yì
议论;言论。《墨子·公孟》:“因左右而献諫,则谓之言议。”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英宗 ﹞自践东朝,渊默恭慎,无所言议施为,而天下传颂称説,德号彰闻。”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于是哲人 洛克 首出,力排政治宗教之积弊,唱思想言议之自由,转轮之兴,此其播种。”词语解释:言意 拼音:yán yì
(1).言语和意旨。《关尹子·九药》:“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説。”《吕氏春秋·离谓》:“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离,凶也。” 陈奇猷 校释引 孙锵鸣 曰:“‘意’者,即上篇所云‘言之谓也’。言意相离,是不知言之谓者也,故以‘离谓’名篇。”
(2).说明意思。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区区至心,谨復言意。”词语解释:言鸟 拼音:yán niǎo
能模仿人语的鸟。《三国志·魏志·王朗传》“ 钟繇 明察当法,俱以治狱见称”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牙兽屈膝,言鸟告欢。”《文选·左思〈蜀都赋〉》:“皛貙氓於葽草,弹言鸟於森木。” 刘逵 注:“言鸟,鸚鵡之属。”词语解释:言宴 拼音:yán yàn
言谈说笑,谈笑欢乐。语出《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三国志·蜀志·杨戏传》“ 濬 至太常,封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蜀 陈术 《益部耆旧传杂记》:“县长 蜀郡 成都 张君 无子,数命功曹呼其子省弄,甚怜爱之。 张 因言宴之间,语功曹欲乞 继 ,功曹即许之,遂养为子。” 唐 于濆 《古宴曲》:“重门集嘶马,言宴 金 张 宅。”词语解释:言宣 拼音:yán xuān
(1).语言显露。《宋史·儒林传八·叶味道》:“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
(2).表达,表白。 曹靖华 《飞花集·梅园断想》:“依依之情,莫可言宣。”词语解释:言定 拼音:yán dìng
说定。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误掇恶名》:“ 裴筠 婚 萧楚公 女。言定未几,便擢进士。”又如:他们在会上言定过了麦收就进行改选。词语解释:言情 拼音:yán qíng
(1).言语之情。指心意。 元 无名氏 《翫江亭》第三折:“顺父母言情,呼为大孝,须索走一遭去。”
(2).谈情说爱或描述男女情爱。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故初视之亦第罗曼派言情之作。” 瞿秋白 《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平常这一类的小说的题材虽然单调,可是种类和份数都很多的,什么武侠,什么神怪,什么侦探,什么言情,什么历史,什么家庭。”
(3).抒情。 清 恽敬 《与赵石农书》:“近有言 汉 人文如经注者,止经师自序之文,其他奏疏、上书、记事、言情之文具在,皆与 唐 宋 之文出入者也。”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三三:“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朱光潜 《谈文学·情与辞》:“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词语解释:言约 拼音:yán yuē
言语之约,口头的约定。《后汉书·方术传下·徐登》:“二人遇於 乌伤 溪水之上,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病。”词语解释:言貌 拼音:yán mào
言语与容颜。《后汉书·独行传·范冉》:“穷居自若,言貌无改。”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如 宋孝王 、 王劭 之徒,其所记也,喜论人帷薄不修,言貌鄙事,訐以为真,吾无取焉。” 清 唐甄 《潜书·知行》:“不在言貌,各自得师,夫何宛在兴嗟,欲由弗克哉!”词语解释:言容 拼音:yán róng
(1).说话时的神情。《礼记·玉藻》:“言容詻詻。” 孔颖达 疏:“言容詻詻者,谓教令严猛也。军旅行教令,宜严猛也。”
(2).言语与容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言容鄙陋,无可观听。”词语解释:言和 拼音:yán hé
讲和。如:握手言和;停战言和。词语解释:言策 拼音:yán cè
言论与谋略。《后汉书·荀彧传论》:“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词语解释:言巧 拼音:yán qiǎo
(1).说话的技巧。指口才。《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晋 兗州 刺史 沛国 宋处宗 ,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 处宗 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輟。 处宗 因此言巧大进。”
(2).言语巧妙。 宋 孔武仲 《乞巧》诗:“众人喜乞巧,我以巧为忧。言巧多欺佞,行巧为邪柔。”词语解释:言数 拼音:yán shù
(1).言语表达的教理。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六·僧肇》:“经曰:‘真解脱者,离於言数,寂灭永安,无终无始。’”
(2).字数。 唐 柳宗元 《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序:“凡为 韶州 所用者置不取,其声律言数如之。”词语解释:言色 拼音:yán sè
言语和脸色。《无量寿经》卷下:“言色常和,莫相违戾。”《太平广记》卷三七二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不疑》:“言色惨沮,吁嘆不已。” 明 黄淳耀 《自监录一》:“吾尝众中察人,有以言色説人者,未尝不心鄙之,切勿自蹈此失。”词语解释:言空 拼音:yán kōng
空言,空泛之言。 宋 梅尧臣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邇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词语解释:言对 拼音:yán duì
(1).晤面交谈;应对。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纲琳二法师书》:“无由言对,执笔长怀。”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宗居士书》:“未缘言对,聊以代面。”《南史·蔡兴宗传》:“ 兴宗 奇其言对,命释缚。”
(2).指不用典故的对偶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 长卿 《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 王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词语解释:言音 拼音:yán yīn
(1).说话的声音。《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 道怜 素无才能,言音甚楚。”
(2).指鸣声。 宋 王安石 《车载板》诗之二:“怜汝好毛羽,言音亦清丽。”词语解释:言气 拼音:yán qì
(1).言辞声气。《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南史·张嵊传》:“弟 淮 言气不伦, 嵊 垂泣训诱。”《新唐书·段秀实颜真卿传赞》:“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
(2).说话生气。指争吵。 宋 陈傅良 《桂阳军劝农文》:“少有言气,且务休和。”词语解释:言事官 拼音:yán shì guān
指谏官。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苏軾 以吟诗有讥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起莘 方为言事官,而 真父 戏之如此。”词语解释:言德 拼音:yán dé
用语言来阐扬德教。《国语·周语下》:“以言德於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 韦昭 注:“言德,以言发德教也。”词语解释:言筌 拼音:yán quán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成玄英 疏:“筌,鱼笱也。”后因称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为“言筌”。 南朝 齐 王融 《忏悔三业门颂》:“乐田生灭,患以身全,业资意造,事假言筌。”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世故三昧》:“不过凡事一说,即落言筌,不再能得三昧。”参见“ 言詮 ”。
词语解释:言诠 拼音:yán quán
(1).谓以言语解说。《陈书·傅縡传》:“言为心使,心受言詮。” 唐 张说 《闻雨》诗:“声真不世识,心醉岂言詮。” 清 黄景仁 《题钱舜举画林和靖小像》诗:“此花只合先生诗,便著言詮都絶俗。”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真谛本身是无相,谈不上什么区别,但真谛之说为真谛,仍需要言诠。”
(2).引申指语言的迹象。《古尊宿语录·舒州龙门佛眼和尚普说语录》:“古人不得已,向无言詮处假立言詮,无方便中巧施方便。” 元 耶律楚材 《琴道喻五十韵以勉忘忧进道》:“知是圣人道,安得形言詮!”《花月痕》第十五回:“ 采秋 説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词语解释:言文 拼音:yán wén
(1).谓解释法律文字。《史记·曹相国世家》:“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輒斥去之。”
(2).言语和文字。 狄平子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为今之计,能造出最适之新字,使言文一致者上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到这里,我想来猜一下古时候言文是否一致的问题。”
(3).专指书面语言。 郭沫若 《沸羹集·正标点》:“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词语解释:言道 拼音:yán dào
(1).谈论;说。《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花月痕》第十三回:“ 贾氏 坐下言道:‘ 韩师爷 好几天不来,今天却送甚柬帖儿,叫你这样苦恼?’”京剧《猎虎记》第七场:“ 解珍 : 毛寿 言道:‘锁簧生锈,后园已然多日无人进入。’”
(2).指议论为政之道。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独喜 思谦 之徒,遭时言道。”词语解释:言象 拼音:yán xiàng
指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岂唯言象莫窥,良以心虑事絶。”《宣和画谱·陆探微》:“人谓画有六法,自古罕能足之, 探微 得法为备,穷理尽性,事絶言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不立佛殿,只立法堂,表示法超言象。”参见“ 言筌 ”。
词语解释:言筌 拼音:yán quán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成玄英 疏:“筌,鱼笱也。”后因称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为“言筌”。 南朝 齐 王融 《忏悔三业门颂》:“乐田生灭,患以身全,业资意造,事假言筌。”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世故三昧》:“不过凡事一说,即落言筌,不再能得三昧。”参见“ 言詮 ”。词语解释:言泉 拼音:yán quán
如泉水般涌出的话语。 唐 褚亮 《〈金刚般若经注〉序》:“词锋秀上,映 鷲岳 而相高;言泉激壮,赴 龙宫 而竞远。”词语解释:言智 拼音:yán zhì
言语的才智。《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晋 兗州 刺史 沛国 宋处宗 ,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 处宗 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輟, 处宗 因此言巧大进。” 唐 李涉 《寄河阳从事杨潜》诗:“ 秦中 豪宠争出羣,巧将言智宽明君。”词语解释:言破 拼音:yán pò
说穿。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二折:“儿也,你若得飞出城门便是你一命脱,我少不的到圣人前自言破。怕只怕 王枢密 的刻薄,百般的将你个 杨六郎 摧挫。”词语解释:言声 拼音:yán shēng
作声;吭声。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小水 心跳着,不言声。” 杨朔 《雪花飘飘》:“老羊倌没言声。” 刘绍棠 《青枝绿叶》六:“ 满囤 不言声,蹲在道边发愣。”词语解释:言默 拼音:yán mò
议论和沉默。《庄子·则阳》:“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韩非子·南面》:“则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则皆有责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三言·镜论语》:“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词语解释:言谑 拼音:yán xuè
谈笑戏谑。 唐 高适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飘颻劳州县,迢递限言謔。” 唐 柳宗元 《先君石表阴先友记》:“﹝ 张式 等人﹞皆善言謔。”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蜀才妇》:“﹝ 薛涛 ﹞才调尤佳,言謔之间,立有詶对。”词语解释:言状 拼音:yán zhuàng
(1).所述情状。《法苑珠林》卷七一:“女抱以号泣,兄怪问之,女以状告,兄亦言初不肯渡,及失,还得之。言状符同。”
(2).用语言来形容或描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官场上面的举动,也见了许多,竟有不堪言状的。”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十二:“然而,这慰藉很快又变为更难言状的悔恨。”词语解释:言戏 拼音:yán xì
犹言谑。《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饮食言戏,不择非类。”《北齐书·厍狄干传》:“ 魏 譙王 元孝友 於公门言戏过度,诸公无能面折者。 干 正色责之, 孝友 大惭。时人称善。”词语解释:言教 拼音:yán jiào
(1).指上对下的告谕。《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至二十四年秋,公以 脩 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晋书·孝友传·李密》:“ 孔明 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2).指用讲说方式进行的教育。 孙犁 《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此文只记父母的身教言教,表彰先人遗德,丝毫不及他事。”
(3).佛教语。指 如来 以言语垂示之教法。《法华经·方便品》:“种种譬喻,广演言教。”词语解释:言职 拼音:yán zhí
言官的职务。 宋 王珪 《唐质肃公介墓志铭》:“以言职辞。乃以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权 开封府 判官。” 清 汪懋麟 《〈笠山诗集〉序》:“迨领言职,甫岁餘,章十数上。”词语解释:言誓 拼音:yán shì
(1).盟誓。《左传·成公十三年》:“言誓未就, 景公 即世。”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与北齐荀昂兄弟书》:“孤谬蒙殊奬,还嗣本朝,勑諭分明,言誓殊重。”《后汉书·吕布传》:“临别把臂言誓。” 唐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诗:“皎月託言誓,沧波信浮沉。”
(2).哲言。指古圣贤教诲。誓,通“ 哲 ”。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五八:“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词语解释:言金 拼音:yán jīn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餘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 咸阳 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以“言金”指言辞贵重如金。 汉 王充 《论衡·自纪》:“言金由贵家起,文粪自贱室出。《淮南》、《吕氏》之无累害,所由出者,家富官贵也。”参见“ 一字千金 ”。
词语解释:一字千金 拼音:yī zì qiān jīn
(1). 秦 相 吕不韦 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 咸阳 城门,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又 汉 刘安 著《淮南子》,亦悬赏千金,征求士人意见。见 汉 桓谭 《新论·本造》。后因以“一字千金”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上:“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 陆机 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梁太祖优待文士》:“古人酬文士,有‘一字千金’之语。”
(2).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唐 权德舆 《马秀才草书歌》:“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京剧《绒花记》第六场:“常言说的好,‘一字千金’,论着个儿教,那就多咧!”词语解释:言丝 拼音:yán sī
指诏书。语出《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宋 宋庠 《祫飨礼成》诗:“蝇笔言丝慎,鸡场赦鼓催。”词语解释:言称 拼音:yán chēng
犹言说。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理精出,而言称未达;论问宣茂,而不以居身。”词语解释:言鲭 拼音:yán qīng
《西京杂记》卷二:“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 娄护 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懽心,竞致奇膳。 护 乃合以为鯖,世称‘五侯鯖’,以为奇味焉。”后因以“言鯖”谓说话有味。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跋织锦回文图后》:“国初 钱镇州 惟治 ,尝有《宝子垂綬连环》之诗,亦《锦文》之遗范,而世罕传。故聊附卷左,以资书雋言鯖之餘味焉。”词语解释:言章 拼音:yán zhāng
弹劾官员的奏章。 宋 马永卿 《元城语录》:“近来朝臣之出,必有言章丑恶之辞,极力詆毁之。” 宋 刘安世 《〈忠肃集〉序》:“此皆被省者鼓怨言章,风闻过实,不足深信。”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宰相任怨》:“欲拟宫观三四人,未暇而去位, 子绍 之出,遂织入言章中。”词语解释:言咏 拼音:yán yǒng
言谈吟咏。《晋书·谢安传》:“寓居 会稽 ,与 王羲之 及 高阳 许询 、桑门 支遁 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晋书·羊祜传》:“ 祜 乐山水,每风景,必造 峴山 ,置酒言咏,终日不倦。”词语解释:言纶 拼音:yán lún
指诏书。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节度》:“载更斋鉞,已锡言纶。”参见“ 言丝 ”。
词语解释:言丝 拼音:yán sī
指诏书。语出《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宋 宋庠 《祫飨礼成》诗:“蝇笔言丝慎,鸡场赦鼓催。”词语解释:言提 拼音:yán tí
见“ 言提其耳 ”。
词语解释:言提其耳 拼音:yán tí qí ěr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郑玄 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撕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啟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故丁寧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亦省作“ 言提 ”。《文选·任昉〈奏弹曹景宗〉》:“惟此庸固,理絶言提。” 吕延济 注:“理絶言提,不可与言也。”词语解释:言调 拼音:yán diào
言辞合适。《孔子家语·入官》:“言调説和,则民不变。” 王肃 注:“调,适也。言适於事,説和於民,则不变。”
指说话。 萧红 《生死场》四:“只留下妇人们在一起,她们言调更无边际了!”词语解释:言面 拼音:yán miàn
(1).晤谈,见面交谈。 晋 王羲之 《十七帖》二:“无缘言面为叹。” 南朝 宋 颜延之 《吊张茂度书》:“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南齐书·张敬儿传》:“自尔已来,与足下言面殆絶。”
(2).犹辞色。 唐 韩愈 《送殷员外序》:“今子使万里外国,独无几微生於言面,岂不真知轻重大丈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