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訾省 拼音:zī shěng
(1).谓计算、察核财物。《史记·五宗世家》:“ 端 心愠,遂为无訾省。府库坏漏尽,腐财物以巨万计,终不得收徙。” 张守节 正义引 颜师古 曰:“訾,财也;省,视也。言不能视録资财。” 清 曾国藩 《新宁刘君墓碑铭》:“所得资财,随手散去,壹以济物为功,息耗都不訾省。”
(2).计虑省察。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知识久去眼,吾行其既远。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寝饭。” 朱熹 考异:“《礼记》‘不訾重器’,‘毋訾金玉成器’,注皆云‘思也’。详此,盖以訾为思虑计度之意云。” 宋 叶适 《庄夫人墓志铭》:“ 庄氏 归 立之 二十餘年,一切以劳自当,而奉夫子於学,故 立之 不为訾省而家事自治。”词语解释:訾訾 拼音:zī zī
亦作“訿訿”。
(1).谓不想使上司满意;不称职。《说文·言部》:“訾,訾訾,不思称意也……《诗》曰:‘翕翕訿訿。’”按《诗·小雅·小旻》作“潝潝訿訿” 毛 传:“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称乎上。”一说此“訾訾”义为毁谤。 朱熹 集传:“訿訿,务为毁谤也。”《诗·大雅·召旻》:“皐皐訿訿,曾不知其玷。” 毛 传:“皐皐,顽不知道也;訿訿,窳不供事也。”
(2).诋毁;诽谤。《荀子·非十二子》:“酒食声色之中则瞒瞒然,暝暝然;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 杨倞 注:“谓憎疾毁訾也。”《后汉书·翟酺传》:“而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 明 唐顺之 《答王北厓郡守论》:“今之万口訿訿喧然称不便者,未必尽出於官户豪民,而往往多出於穷僻困阨之小民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妹曰:‘所可虑者,东邻 钟八 耳,平日訿訿,好瑕疵乡里。’”词语解释:訾陬
复姓词语解释:訾相 拼音:zī xiāng
(1).谓衡量省视。《国语·齐语》:“ 桓公 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 韦昭 注:“訾,量也;相,视也。”《新唐书·李勣传》:“临事选将,必訾相其奇厖福艾者遣之。”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六一居士上》:“《高斋诗话》云:‘ 祖无择 晚娶 徐氏 ,有姿色。议亲之时, 无择 为馆职, 徐氏 必欲訾相其人。’”
(2).引申为瞻仰之意。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孝孙翼翼,论譔靡忘。丰碑坚碣,万古訾相。”词语解释:訾黄 拼音:zī huáng
兽名。龙翼而马身。一说,訾,叹辞;黄,乘黄。《汉书·礼乐志》:“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徠下!”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訾黄一名乘黄,龙翼而马身, 黄帝 乘之而仙……’訾,嗟叹之辞也。黄,乘黄也。叹乘黄不来下也。”词语解释:訾富 拼音:zī fù
谓资财富足。訾,通“ 貲 ”。《汉书·食货志上》:“宫室苑囿府库之臧已侈,百姓訾富虽不及 文 景 ,然天下户口最盛矣。”词语解释:訾给 拼音:zī gěi
资助供给。訾,通“ 貲 ”。《史记·平準书》:“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赡之,然兵所过县,为以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赋法矣。” 清 方苞 《谢季方传》:“数年中,旧业尽摽,薪米半吾家訾给。”词语解释:訾责 拼音:zī zé
评议责备。《新唐书·王重荣诸葛爽等传赞》:“餘皆庸奴下材,无所訾责云。”词语解释:訾用 拼音:zī yòng
谓耗用财赋。訾,通“ 貲 ”。 宋 文同 《龙图母公墓志铭》:“改都官员外郎,移 坊州 。州自 唐 涉 五代 ,节度使麤武暴横,訾用不法,下祸部邑。”词语解释:訾问 拼音:zī wèn
考虑、过问。 清 梅曾亮 《赠林侍郎序》:“民事一切修废利害,孰可缓急轻重,漫不敢訾问。” 清 吴敏树 《宽乐庐记》:“余之老友 郭建林 ,自其少壮时,即有洒然之志,不为禄利学,家计粗足,即不訾问。”词语解释:訾辱 拼音:zī rǔ
复姓。见 汉 王符 《潜夫论·志氏姓》。词语解释:訾抑 拼音:zī yì
攻讦和贬低。《魏书·逸士传·李谧》:“余恐为 郑 学者,苟求必胜,竞生异端以相訾抑。”词语解释:訾噏 拼音:zī xī
亦作“訿噏”。 诋毁,诽谤。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虱弹蚊封事》:“骋其负山之力,横逆有加;施其訿噏之谋,征求无厌。”参见“ 訾訾 ”。
词语解释:訾訾 拼音:zī zī
亦作“訿訿”。
(1).谓不想使上司满意;不称职。《说文·言部》:“訾,訾訾,不思称意也……《诗》曰:‘翕翕訿訿。’”按《诗·小雅·小旻》作“潝潝訿訿” 毛 传:“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称乎上。”一说此“訾訾”义为毁谤。 朱熹 集传:“訿訿,务为毁谤也。”《诗·大雅·召旻》:“皐皐訿訿,曾不知其玷。” 毛 传:“皐皐,顽不知道也;訿訿,窳不供事也。”
(2).诋毁;诽谤。《荀子·非十二子》:“酒食声色之中则瞒瞒然,暝暝然;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 杨倞 注:“谓憎疾毁訾也。”《后汉书·翟酺传》:“而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 明 唐顺之 《答王北厓郡守论》:“今之万口訿訿喧然称不便者,未必尽出於官户豪民,而往往多出於穷僻困阨之小民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妹曰:‘所可虑者,东邻 钟八 耳,平日訿訿,好瑕疵乡里。’”词语解释:訾度 拼音:zī dù
犹揣测。 章炳麟 《信史》上:“且远西文字可知者,紘域尽于 希腊 ,先是虽有数国异书,史篇固絶,音义又亡矣,徒以匈臆訾度得之,固不审。”词语解释:訾数 拼音:zī shù
资财的数量。訾,通“ 貲 ”。《汉书·食货志上》:“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鉅万,而贫弱俞困。”词语解释:訾娓 拼音:zī wěi
无拘束,不知疲倦。訾,通“ 恣 ”。 明 焦竑 《玉堂丛语·师友》:“ 徐公 阶 以学士诲庶吉士……推所真得於身心者訾娓説之,又间勗以国典民事。”词语解释:訾算 拼音:zī suàn
指 汉 代为官时应具备的资财数。訾,通“ 貲 ”。《汉书·景帝纪》:“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众。”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限訾十算乃得为吏。十算,十万也。” 王先谦 补注:“ 何焯 曰: 董仲舒 所谓选郎吏以富訾,指此訾算也。 司马相如 以訾算为郎。”词语解释:訾薄 拼音:zī báo
非议轻视。《新唐书·元稹传》:“变詔书体,务纯厚明切,盛传一时。然其进非公议,为士类訾薄。”《明史·沉迅传》:“ 迅 本由 嗣昌 进,随众詆毁,时论訾薄之。”词语解释:訾弋 拼音:zī yì
痛骂弋猎的人。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临》:“子啼索哺,母行求食,反见空巢,长息訾弋。”词语解释:訾娵 拼音:zī jū
复姓。见《通志·氏族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词语解释:訾粟 拼音:zī sù
计量亩产量。《商君书·垦令》:“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蒋礼鸿 锥指:“ 李奇 曰:‘訾,量也。’盖谓案亩而税,量一亩所出粟而赋之,额既一定,故上壹而民平。”词语解释:訾行 拼音:zī xíng
诋毁他人的品行。一说谓德行有亏缺。《淮南子·氾论训》:“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於众。” 高诱 注:“好揜人之善,扬人之短,訾毁人行,自独卑藏,众人所疾而不容之也。一曰:訾,毁也;行有毁缺者,不为众人所容。”词语解释:訾笑 拼音:zī xiào
诋毁和讥笑。《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六年》:“ 汉 使或訾笑 匈奴 俗无礼义者, 中行説 輒穷 汉 使。” 胡三省 注:“訾,将此翻,毁也。” 明 归有光 《〈雍里先生文集〉序》:“其间稍息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 蒋光慈 《短裤党》六:“ 李普璋 还是安安稳稳地坐着,帝国主义者将要在旁边訾笑。”词语解释:訾程 拼音:zī chéng
准则;规程。《管子·君臣上》:“吏嗇夫尽有訾程事律,论法辟衡权斗斛文劾不以私论而以事正。” 郭沫若 等集校:“ 张佩纶 云:‘《汉书·枚乘传》注:“ 李奇 曰:訾,量也。”《説文》:“程,品也。”’”词语解释:訾缺 拼音:zī quē
过错与缺失。訾,通“ 疵 ”。《新唐书·吕元膺传》:“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词语解释:訾笮 拼音:zī zé
谓勒索敲诈钱财。訾,通“ 貲 ”。 宋 沉括 《开封府推官金部员外郎刘君墓志铭》:“有迫人之危,以取货于 大江 风涛之间,及挟姦以相訾笮欺罔於市井閭里者,公悉能钩察其情。”词语解释:訾排 拼音:zī pái
犹排斥。 王闿运 《御夷论》:“故自衰 周 以来,三千餘年,三策相乘,二道并用,曰战曰和而已。二者互相訾排,迭为其柄。”词语解释:訾言 拼音:zī yán
诽谤。《商君书·慎法》:“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词语解释:訾计 拼音:zī jì
估量计算。《正法华经·信乐品》:“吾所造业,不可訾计,众宝具足,子知之乎?”词语解释:訾谤 拼音:zī bàng
亦作“訿谤”。 毁谤,非议。 唐 道宣 《叙列代王臣滞惑解》:“斯言訿谤,天地不容。” 明 方孝孺 《书李质夫序后》:“声誉者己之所致以彰其身。一有所不至,则人将訾谤之矣。”词语解释:訾诳 拼音:zī kuáng
勒索和欺骗。訾,通“ 貲 ”。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此人事佛,大德也。其伯杀害无辜,訾誑百姓,罪宜穷治。”词语解释:訾产 拼音:zī chǎn
资产,财产。訾,通“ 貲 ”。《隶释·汉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 宋 洪适 释:“ 雍直 似是 季本 庶孽不肖子,分以訾产,居之于外者。”词语解释:訾诮 拼音:zī qiào
非议讥嘲。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自 孔子 没而出而惑世诬民者有两家,曰老曰佛,为后世儒家之所訾誚。”词语解释:訾诟 拼音:zī gòu
指摘,责骂。 明 高攀龙 《职方刘静之先生墓志铭》:“世固不乏修身洁行士也,然往往飭治象貌,不为世訾詬而已。” 清 吴敏树 《吴橒台哀辞》:“惜其以贫故,颠倒所为,不得一意尽力於文章,行身往往不自顾惜,蒙世之訾詬,亦不能无恨。”词语解释:訾诋 拼音:zī dǐ
亦作“訿詆”。 毁谤;非议。《新唐书·宇文融传》:“ 融 怒,乃与御史大夫 崔隐甫 等廷劾 説 引术士解祷及受賕, 説 由是罢宰相。 融 畏 説 且復用,訾詆不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冗篇下》:“ 汉 末 诸葛氏 分处三国,并著忠诚,以为 蜀 得其龙, 吴 得其虎,并自篤论。至 魏 迺曲为訾詆,此 晋 人諛上之词耳。”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古宪论》:“自 黄帝 已来,至于 秦 汉 ,六宪俱存,盖展转贩引,实则 南北朝 何承天 、 祖冲之 ,以至 张宾 、 刘焯 、僧 一行 等,訿詆古宪,皆不见古宪者也。”词语解释:訾訾嚣嚣 拼音:zī zī áo áo
犹言纷纷非议。 唐 韦瓘 《南陵县大农陂记》:“舆人飞语,他邑病能,訾訾嚣嚣,波翻风合。”词语解释:訾讆 拼音:zī wèi
谓诋毁贤者而赞誉恶者。《管子·形势》:“訾讆之人,勿与任大。” 尹知章 注:“訾,毁贤;讆,誉恶也。如此之人,则乱大邦也。”词语解释:訾讦 拼音:zī jié
诽谤攻击。《新唐书·奸臣传下·崔昭纬》:“每它宰相建议,或詔令有不便於己,必使 鋋 密告 行瑜 ,使上书訾訐,己则阴阿助之。”词语解释:訾訾潝潝 拼音:zī zī xī xī
亦作“訿訿潝潝”。 诋毁,非议。 明 海瑞 《被论自陈不职疏》:“三四年来,公私并行,议论腾沸,贤否莫辨,人无定趋。有识者曰:诗人之‘訿訿潝潝’也。”参见“ 訾訾 ”。
词语解释:訾訾 拼音:zī zī
亦作“訿訿”。
(1).谓不想使上司满意;不称职。《说文·言部》:“訾,訾訾,不思称意也……《诗》曰:‘翕翕訿訿。’”按《诗·小雅·小旻》作“潝潝訿訿” 毛 传:“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称乎上。”一说此“訾訾”义为毁谤。 朱熹 集传:“訿訿,务为毁谤也。”《诗·大雅·召旻》:“皐皐訿訿,曾不知其玷。” 毛 传:“皐皐,顽不知道也;訿訿,窳不供事也。”
(2).诋毁;诽谤。《荀子·非十二子》:“酒食声色之中则瞒瞒然,暝暝然;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 杨倞 注:“谓憎疾毁訾也。”《后汉书·翟酺传》:“而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 明 唐顺之 《答王北厓郡守论》:“今之万口訿訿喧然称不便者,未必尽出於官户豪民,而往往多出於穷僻困阨之小民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妹曰:‘所可虑者,东邻 钟八 耳,平日訿訿,好瑕疵乡里。’”词语解释:訾謷 拼音:zī áo
亦作“ 訾嗸 ”。亦作“ 訾嗷 ”。 攻讦诋毁。 唐 韩愈 《兰田县丞厅壁记》:“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 明 宋濂 《金华安化院记》:“禪则直究心源,以文句为支离;教则循序进修,以观空为虚妄,互相訾嗸,去道逾远。”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语言文字·〈说文群经正字〉》:“后人訾謷《説文》者,徒见其妄庸矣。” 无名氏 《论戏剧弹词之有关于地方自治》:“职是之故,兴一政,而恐四乡父老之不吾从也,则劝其观新戏;创一法,而恐三村学究之訾嗷吾也,则劝其听新书。”词语解释:訾嗷 拼音:zī áo
见“ 訾謷 ”。
词语解释:訾謷 拼音:zī áo
亦作“ 訾嗸 ”。亦作“ 訾嗷 ”。 攻讦诋毁。 唐 韩愈 《兰田县丞厅壁记》:“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 明 宋濂 《金华安化院记》:“禪则直究心源,以文句为支离;教则循序进修,以观空为虚妄,互相訾嗸,去道逾远。”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语言文字·〈说文群经正字〉》:“后人訾謷《説文》者,徒见其妄庸矣。” 无名氏 《论戏剧弹词之有关于地方自治》:“职是之故,兴一政,而恐四乡父老之不吾从也,则劝其观新戏;创一法,而恐三村学究之訾嗷吾也,则劝其听新书。”词语解释:訾养 拼音:zī yǎng
资给抚养。訾,通“ 貲 ”。《战国策·齐策四》:“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词语解释:訾呵 拼音:zī hē
犹呵叱。《三国志·魏志·卫臻传》“ 太祖 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郭林宗传》:“ 兹 弱冠与郡 圈文生 俱称盛德。 林宗 与二人共至市, 子许 买物,随价讎直, 文生 訾呵,减价乃取。”词语解释:訾叱 拼音:zī chì
犹訾呵。 明 方孝孺 《茹荼斋记》:“数年以来,奔走屈抑於尘埃中,为奴隶之所訾叱,庸夫俗吏之所困辱。”词语解释:訾厉 拼音:zī lì
谓患病。訾,通“ 疵 ”。《管子·入国》:“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 尹知章 注:“訾,疾也;厉,病也。” 郭沫若 等集校:“ 洪颐煊 云:‘訾’通‘疵’,《列子·黄帝篇》‘物无疵厉’,《庄子·逍遥游篇》‘使物不疵厉’,《尔雅·释詁》‘呰,病也’,古字皆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