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末字词组
不訾翕訾限訾足訾不中訾家訾噏訾讥訾
娵訾相訾肆訾跂訾陬訾排訾窃訾瑕訾
訾訾非訾谈訾鄙訾三木楼訾怨訾秽訾省訾
毁訾无訾诽訾高訾沮訾指訾哫訾 
诹訾诟訾谗訾东不訾潝潝訾訾恚訾諀訾 
财訾侔訾谤訾中訾潝訾秩訾謷訾 

词语解释:不訾  拼音:bù zī
亦作“ 不貲 ”。
(1).不可比量;不可计数。《管子·七臣七主》:“百姓之不田,贫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史记·货殖列传》:“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司马贞 索隐:“谓其多,不可訾量。”《新唐书·康承训传》:“获器鎧不貲。” 宋 李纲 《辞免知枢院事札子》:“乏昔人之功业,而有不貲之谗谤。” 郭沫若 《归去来·达夫的来访》:“事后 文求堂 的主人才对我说,因分量太大,出版经费不貲,故未实现。”
(2).形容十分贵重。《汉书·盖宽饶传》:“用不訾之躯,临不测之险,窃为君痛之。”《后汉书·冯勤传》:“人臣放逐受诛,虽復追加赏赐賻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 李贤 注:“訾,量也。言无量可比之,贵重之极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固有伏死乎瓮牖,安肯衒沽以进趋,揭其不貲之宝,以竞燕石之售哉!” 明 陆采 《怀香记·哀中闻喜》:“忽为无益之悲,致损不貲之体。”
(3).不思。《礼记·少仪》:“不訾重器。” 郑玄 注:“訾,思也。” 孔颖达 疏:“重器不可思玩之,若思玩之,则憎疾己贫贱,生淫乱滥恶也。”
亦作“ 不貲 ”。 不加诋毁。 汉 扬雄 《太玄·唐》:“奔鹿怀鼷,得不訾!” 范望 注:“鹿以喻贤,鼷以喻不肖……贤奔亡,不肖者来,故言不訾。不得不訾毁於贤者也。”
词语解释:娵訾  拼音:jū zī
(1).亦作“ 娵觜 ”。星次名,在二十八宿为室宿和壁宿。其位置相当于现代天文学上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左传·襄公三十年》:“及其亡也,岁在娵訾之口。”《尔雅·释天》:“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
(2).复姓。古史相传为 帝喾 妃 常仪 的姓。《史记·五帝本纪》:“﹝ 帝嚳 ﹞娶 娵訾氏 ,生 挚 。” 张守节 正义引《帝王纪》:“次妃 娵訾氏 女,曰 常仪 ,生 帝挚 也。”
词语解释:訾訾  拼音:zī zī
亦作“訿訿”。
(1).谓不想使上司满意;不称职。《说文·言部》:“訾,訾訾,不思称意也……《诗》曰:‘翕翕訿訿。’”按《诗·小雅·小旻》作“潝潝訿訿” 毛 传:“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称乎上。”一说此“訾訾”义为毁谤。 朱熹 集传:“訿訿,务为毁谤也。”《诗·大雅·召旻》:“皐皐訿訿,曾不知其玷。” 毛 传:“皐皐,顽不知道也;訿訿,窳不供事也。”
(2).诋毁;诽谤。《荀子·非十二子》:“酒食声色之中则瞒瞒然,暝暝然;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 杨倞 注:“谓憎疾毁訾也。”《后汉书·翟酺传》:“而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 明 唐顺之 《答王北厓郡守论》:“今之万口訿訿喧然称不便者,未必尽出於官户豪民,而往往多出於穷僻困阨之小民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妹曰:‘所可虑者,东邻 钟八 耳,平日訿訿,好瑕疵乡里。’”
词语解释:毁訾  拼音:huǐ zī
亦作“毁疵”。亦作“毁訿”。亦作“毁呰”。 毁谤;非议。《管子·形势解》:“毁訾贤者之谓訾,推誉不肖之谓讆。”《荀子·不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杨倞 注:“疵,病也。或曰读为訾。” 汉 徐干 《中论·核辩》:“ 孔子 曰:小人毁訿以为辩,绞急以为智。”《百喻经·叹父德行喻》:“犹如世间无智之流,欲讚人德,不识其实,反致毁呰。” 唐 贾岛 《辩士》诗:“辩士多毁訾,不闻谈己非。” 宋 苏轼 《代滕甫辨谤乞郡书》:“况臣受知於陛下中兴之初,効力於众人未遇之日,而乃毁訾不忌……此臣所以涕泣而自伤者也。”
词语解释:诹訾  拼音:zōu zī
星次名。即娵訾。《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 汉 郑玄 注:“此云孟春者,日月会於諏訾,而斗建寅之辰也。”《汉书·律历志下》:“諏訾,初危十六度,立春。”
词语解释:财訾  拼音:cái zī
财产。訾,通“ 貲 ”。钱财。 宋 苏辙 《题王詵都尉画山水横卷》诗之二:“偶从禪老得真趣,此身不足非财訾。”
词语解释:翕訾  拼音:xī zī
语出《尔雅·释训》:“翕翕訿訿,莫供职也。” 郭璞 注:“贤者陵替奸党炽,背公恤私旷职事。”后因以“翕訿”谓小人相互勾结,朋比为奸。 宋 李纲 《第二札子》:“然君子小人尚犹混淆于朝,翕訿成风,殊未逻听。” 清 恽敬 《读〈鲁仲连邹阳传〉》:“夫翕訿者据高位,愚贱者伏先亩。”按,《诗·小雅·小旻》“潝潝訿訿”,《荀子·修身》引作“噏噏呰呰”,《汉书·刘向传》引作“歙歙訿訿”,并字异而义同。参阅 清 郝懿行 《尔雅义疏》
词语解释:相訾  拼音:xiāng zī
相互诋毁、非议。《庄子·天下》:“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元史·李德辉传》:“况復军政不一,相訾纷纷,朝夕败矣,岂能成功哉!” 明 方孝孺 《送梁宏省亲还广东序》:“而自私之人,犹窃窃相訾不置,何其甚惑耶。”
词语解释:非訾  拼音:fēi zī
诽谤;诋毁。非,通“ 诽 ”。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 唐 白居易 《伤唐衢》诗之二:“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
词语解释:无訾  拼音:wú zī
不可数计。訾,通“ 貲 ”。《列子·说符》:“ 虞氏 者, 梁 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
没有非议。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吕氏》《淮南》悬於市门,观读之者,无訾一言。”
词语解释:诟訾  拼音:gòu zī
亦作“ 詬訿 ”。 责骂诋毁。 元 郝经 《冬至后在仪真馆赋诗以赠三伴使》:“事几或一失,千载貽詬訾。” 明 赵南星 《敬陈铨政无辱部体疏》:“ 正宾 之推少卿,本臣 南星 之意,恐外人不知,而以之詬訿司官,不敢不为一言。”
词语解释:侔訾  拼音:móu zī
谓资财相等。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前言》:“富既与地乎侔訾,贵乃与天乎比崇。”
词语解释:限訾  拼音:xiàn zī
见“ 限资 ”。
词语解释:限资  拼音:xiàn zī
亦作“ 限訾 ”。 谓具备一定的财产,方得为吏。《汉书·景帝纪》“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宦”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古者疾吏之贪,衣食足知荣辱,限訾十算乃得为吏。” 清 茂苑惜秋生 《〈官场现形记〉叙》:“限资之例,始於 汉 代,定以十算,乃得为吏。开捐纳之先路,导输助之滥觴,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者,直是欺人之谈。”
词语解释:肆訾  拼音:sì zī
犹言任意诋毁。 清 姚鼐 《复休宁程南书》:“故如 归熙甫 辈肆訾 宋 儒之非者,吾未敢以为然也。”
词语解释:谈訾  拼音:tán zī
议论指摘。 唐 沉既济 《词科论》:“或钩摭隐慝,嘲为篇咏,以列於道路,迭相谈訾,无所不至焉。”
词语解释:诽訾  拼音:fěi zī
亦作“ 诽訿 ”。 毁谤。《吕氏春秋·长利》:“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吕氏春秋·乐成》:“使 郑简 、 鲁哀 当民之诽訿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
词语解释:谗訾  拼音:chán zī
谗谮毁谤。 宋 王珪 《观文殿学士程戡乞致仕不允诏》:“迺援经辞宠,抗牘露衷,岂陟降之厌劳,抑谗訾之恶直。”
词语解释:谤訾  拼音:bàng zī
责骂诋毁。《韩非子·显学》:“昔 禹 决江濬河,而民聚瓦石, 子产 开亩树桑, 郑 人谤訾。”
词语解释:足訾  拼音:zú zī
传说中的野兽。《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 蔓联之山 ,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蹏,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
词语解释:跂訾  拼音:qí zī
违俗自高之貌。《荀子·非十二子》:“以不俗为俗,离纵而跂訾者也。” 杨倞 注:“訾读为恣……跂恣,谓跂足违俗而恣其志意,皆违俗自高之貌。”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举足望曰跂。訾,训思也,量也。跂訾者,谓跂望有所思量,而示人意远也,此皆絶俗离羣,矫为名高之事。”
词语解释:鄙訾  拼音:bǐ zī
鄙视诋毁。《新唐书·郑仁表传》:“ 刘鄴 未仕,往謁 洎 ( 郑洎 ),而 仁表 ( 洎 子)等鄙訿其文。”
词语解释:高訾  拼音:gāo zī
见“ 高貲 ”。
词语解释:高赀  拼音:gāo zī
亦作“ 高訾 ”。
(1).资财雄厚。《汉书·地理志下》:“ 汉 兴,立都 长安 ,徙 齐 诸 田 , 楚昭 、 屈 、 景 及诸功臣家於 长陵 。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於诸陵。” 颜师古 注:“訾读与貲同。高訾,言多财也。”《新唐书·陈子昂传》:“父 元敬 ,世高貲,岁饥,出粟万石賑乡里。” 明 归有光 《赠弟子敏授尚医序》:“迨累世承平,则皆以高貲雄乡里,子弟多臂鹰骑马,出入驰骋为乐,不思仕进。”
(2).指富户。《汉书·货殖传》:“ 长安 丹 王君房 ,豉 樊少翁 , 王孙大卿 ,为天下高訾。” 宋 范仲淹 《权三司盐铁判官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君墓表》:“州人子弟多习诗书,而未有学校,士望缺然,而君募郡中高貲,始建学舍。”
词语解释:东不訾  拼音:dōng bù zī
见“ 东不识 ”。
词语解释:东不识  拼音:dōng bù shí
亦作“ 东不訾 ”。 传说为 舜 友之一。《尸子》卷下:“ 舜 得友五人,曰 雄陶 、 续耳 、 柏杨 、 东不识 、 秦不空 ,皆一国之贤人也。”《汉书·古今人表》作“ 东不訾 ”。按, 舜 友或作六人,或作七人,姓名用字也各有异。参阅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 清 孙星衍 《尸子校集》
词语解释:中訾  拼音:zhōng zī
亦作“ 中貲 ”。
(1).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史记·游侠列传》:“及徙豪富 茂陵 也, 解 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 司马贞 索隐:“貲不满三百万已上为不中。”
(2).泛指富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丑狐》:“ 于 业农,家不中貲。” 陶成章 《浙案纪略·秋瑾传》:“母固深爱其女,然家徒拥虚名,实不中貲。”
词语解释:不中訾  拼音:bù zhōng zī
谓家财没有达到规定的数额。訾,通“ 资 ”。《史记·游侠列传》:“ 解 ﹝ 郭解 ﹞家贫,不中訾。” 司马贞 索隐:“訾不满三百万以上为不中。”
词语解释:陬訾  拼音:zōu zī
亦作“ 陬觜 ”。
(1).星名。《尔雅·释天》“正月为陬” 清 郝懿行 义疏:“陬者, 虞喜 以为陬訾是也。按陬訾,星名,即营室东壁,正月日在营室,日月会於陬訾,故以孟陬为名。”
(2).古天文名词。十二次之一。古代以岁星在十二次的位置纪年。 宋 王禹偁 《拾简牍遗事》:“ 岁 在陬觜, 郑 已饥矣。”
词语解释:三木楼訾  拼音:sān mù lóu zī
我国古代 北匈奴 的一部。《后汉书·南匈奴传》:“﹝ 建初 ﹞八年, 北匈奴 三木楼訾 大人 稽留斯 等率三万八千人、马二万匹、牛羊十餘万,款 五原塞 降。”
词语解释:沮訾  拼音:jǔ zī
诋毁。《新唐书·傅奕传》:“为众沮訾,不得行。”
词语解释:潝潝訾訾  拼音:xī xī zī zī
谓众口附和,诋毁诽谤。《诗·小雅·小旻》:“潝潝訿訿,亦孔之哀。” 毛 传:“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称乎上。” 孔颖达 疏:“潝潝为小人之势,是作威福也;訾訾者,自营之状,是求私利也。”亦省作“ 潝訿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考察胁免》:“谓年来潝訿成风,乃有市井憸邪、千人所指如 马某 者,亦得借建言之名。” 林纾 《感秋赋》:“嗟皇父之孔圣兮,日潝訿以自恣。”
词语解释:潝訾  拼音:xī zī
见“ 潝潝訿訿 ”。
词语解释:潝潝訾訾  拼音:xī xī zī zī
谓众口附和,诋毁诽谤。《诗·小雅·小旻》:“潝潝訿訿,亦孔之哀。” 毛 传:“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称乎上。” 孔颖达 疏:“潝潝为小人之势,是作威福也;訾訾者,自营之状,是求私利也。”亦省作“ 潝訿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考察胁免》:“谓年来潝訿成风,乃有市井憸邪、千人所指如 马某 者,亦得借建言之名。” 林纾 《感秋赋》:“嗟皇父之孔圣兮,日潝訿以自恣。”
词语解释:家訾  拼音:jiā zī
见“ 家资 ”。
词语解释:家资  拼音:jiā zī
亦作“ 家貲 ”。亦作“ 家訾 ”。 家中的财产。《汉书·杜周传》:“始 周 为廷史,有一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两子夹 河 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 颜师古 注:“訾与貲同。”《后汉书·朱晖传》:“ 建初 中, 南阳 大飢,米石千餘, 暉 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麋竺 字 子仲 , 东海 胊 人也。祖世货殖,家貲巨万。” 唐 韩愈 《郑群赠簟》诗:“日暮归来独惆悵,有卖直欲倾家资。”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晋 人所谓见 何次道 ,令人欲倾家酿,犹云欲倾竭家貲以酿酒饮之也。”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我想主人的家貲,已过百万,也富到极处了,还要钱财何用?” 郭沫若 《行路难》五:“拢总只有四五百块钱的家资,吃不上两三个月不是便要讨口了吗?”
词语解释:排訾  拼音:pái zī
排斥诋毁。《吕氏春秋·怀宠》:“辟远圣制,謷丑先王,排訾旧典,上不顺天,下不惠民。”
词语解释:怨訾  拼音:yuàn zī
见“ 怨咨 ”。
词语解释:怨咨  拼音:yuàn zī
亦作“ 怨訾 ”。 怨恨嗟叹。《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礼记·缁衣》引作“怨资”。 陈澔 集说:“资,《书》作咨,此传写之误。”《逸周书·太子晋解》:“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为帝。” 孔晁 注:“訾,叹恨也。” 唐 皮日休 《原谤》:“是其怨訾恨讟,蓰倍於天矣。” 宋 陆游 《雨雪兼旬有赋》:“祁寒人怨咨,千载语犹验。” 刘师培 《悲佃篇》:“如 赵甲 四十顷分给二十家, 甲 止得五十亩,寧不怨咨?”
词语解释:指訾  拼音:zhǐ zī
犹指责。 清 恽敬 《答张翰丰书》:“夫天下有生平煦煦呕呕,言行无可指訾,而死后不得为君子之徒者。”
词语解释:恚訾  拼音:huì zī
怨恨毁谤。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序》:“已而游往中二三君子,以余称许之不至也,恚而私訾之……余不明时时有之,然乌可以恚訾力迫而夺也。”
词语解释:秩訾  拼音:zhì zī
官职与钱财。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丹书锡誓,既崇日逐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
词语解释:噏訾  拼音:xī zī
谓叽咕诋毁。 明 高攀龙 《大司徒修翁李先生七十序》:“今上赫然詔廷臣,谓奈何遗我寿耇,其亟用以毘朕。众口復噏訿不休者,则何以故?”
词语解释:窃訾  拼音:qiè zī
亦作“ 窃貲 ”。 占有别人的资财。《汉书·扬雄传下》:“ 司马长卿 窃訾於 卓氏 , 东方朔 割﹝炙﹞於 细君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东方曼倩 ,滑稽不雅; 司马长卿 ,窃貲无操。”
词语解释:秽訾  拼音:huì zī
坏习惯;坏毛病。《孔丛子·儒服》:“ 陈尫 性多秽訾,每得酒食,必先拨捐之,然后乃食。”
词语解释:哫訾  拼音:zú zī
阿谀奉承。《楚辞·卜居》:“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 洪兴祖 补注:“哫訾,以言求媚也。”一说,哫訾即趑趄,欲行而不前。 清 俞樾 《俞楼杂纂·读〈楚辞〉》:“哫訾即趑趄也。訾从此声,趑从次声,本同部字,古得相通。”
词语解释:諀訾  拼音:pǐ zī
诽谤。《阿难分别经》:“諛諂諀訿圣,邪媚相毁坏。”《瑜伽师地论》卷八九:“为性恼他故名抵突,性好讥嫌故名諀訿。”
词语解释:謷訾  拼音:áo zī
毁骂指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文体》:“惟辛酉科 王韩城 掌北闈,一洗前人陋习,专以清醇为主,而落第者反謷訾不休,亦可笑矣。”
词语解释:讥訾  拼音:jī zī
讥评非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左太冲 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相讥訾, 思 意不愜。”《宋史·杨昭俭传》:“ 昭俭 美风仪,善谈名理,事 晋 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而其才艺之美,又足以为讥訾之地,才恶足恃哉!”
词语解释:瑕訾  拼音:xiá zī
因其有细小缺点而加以指摘、诋毁。 陶成章 《〈浙案纪略〉原序》:“爰将列传特行取出,再付印局刊行,虽不能全践广告之约,亦未敢蹈食言之咎。想海内外愿閲此案之君子,不致遽瑕訾我也。”
词语解释:省訾  拼音:shěng zī
检查并纠正谬误。訾,通“ 疵 ”。 清 黄遵宪 《黄遵路墓志铭》:“又闻达人之言命,斥造化为小儿,一任人世之殃庆祸福颠倒舛午,彼造物者曾不省訾,虽旨趣之各别,同渺茫而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