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毁誉 拼音:huǐ yù
诋毁和赞誉。《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飢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而 洪 之为人,信心而行,毁誉皆置於不闻。”《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梁启超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及为外界毁誉之所刺激,或半途变更废止,不能达其目的者,必其自信力不足也。”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上)》:“但我于音韵学一无所知,毁誉两面,都不配说一句话。”词语解释:名誉 拼音:míng yù
(1).名望与声誉。《墨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 宣明 少有名誉,精经史。”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文章学业继家声,名誉压羣英。”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然真实学问之人,必不奔走风尘以求名誉。”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四:“我一定要先写本书,造点名誉。”
(2).荣誉;光荣。 田汉 《芦沟桥》第三幕:“这对于我们 宛平县 不但是很名誉的事,也是我们 宛平 人民报效国家最好的机会。” 曹禺 《日出》第一幕:“可你以为象这样弄来的钱是名誉的么?”词语解释:声誉 拼音:shēng yù
声望名誉。《史记·三王世家》:“‘臣不作福’者,勿使行财币,厚赏赐,以立声誉,为四方所归也。” 唐 骆宾王 《答员半千书》:“而欲图侥倖于权重之交,养声誉于众多之口。” 清 唐孙华 《送吴振西北游》诗:“望实如君真不愧,即看声誉动公卿。” 吴晗 《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他是一个新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 秦牧 《艺海拾贝·茅台、花雕瓶子》:“ 中国 有声誉卓著的‘八大名酒’。”词语解释:驰誉 拼音:chí yù
犹驰名。 南朝 宋 鲍照 《见卖玉器者》诗:“扬芳十贵室,驰誉四豪门。” 唐 安錡 《题贾岛墓》诗:“驰誉超先辈,居官下我儂。” 清 吴伟业 《观王石谷山水图歌》:“ 王郎 驰誉满通都,輭裘快马还 东吴 。”《新华月刊》1960年第9期:“对早已驰誉全世界, 蒙 藏 两民族共有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先后在 内蒙古 、 青海 、 甘肃 分别进行了整理与翻译工作。”词语解释:美誉 拼音:měi yù
(1).好声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新唐书·杜兼传》:“僚官 韦赏 、 陆楚 皆闻家子,有美誉。” 明 宋濂 《赠定岩上人入东序》:“ 吴兴 士族积菩提之因,励精进之学;美誉流於四方,纯行信於四众。”
(2).赞美。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十四:“他得了同志们的敬重和美誉。”词语解释:清誉 拼音:qīng yù
美好的名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诸葛厷 在西朝,少有清誉,为 王夷甫 所重。”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小生久闻老和尚清誉,欲来座下听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倘是出去好好的嫁一个人呢,倒还罢了,只不要葬送到那不相干的地方去,那就有碍府上的清誉了。”词语解释:时誉 拼音:shí yù
时人的称誉。《后汉书·吴良传》:“﹝ 良 ﹞每处大议,輒据经典,不希旨偶俗,以徼时誉。” 唐 高适 《鉅鹿赠李少府》诗:“ 李侯 虽薄宦,时誉何籍籍。”《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元年》:“ 东海王 坚 ,素有时誉,与故 姚襄 参军 薛讚 、 权翼 善。” 胡三省 注:“时誉者,为时人所称美也。”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 宋 孔端中 , 绍圣 间为 淳安 令,时誉翕然。都下酒家至谓之语曰:‘酒似 淳安 知县彻底清。’”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又实验剧社演《葡萄仙子》,也极负时誉。”词语解释:嘉誉 拼音:jiā yù
美好的声誉。《国语·周语上》:“为班爵、贵贱以列之,为令闻嘉誉以声之。” 南朝 梁 王僧孺 《〈詹事徐府君集〉序》:“清风嘉誉,震灼朝野。”《周书·泉仲遵传》:“ 仲遵 宿称干畧,为乡里所归,及为本州,颇得嘉誉。”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孝虽已割席,敢不拜在下风,以承嘉誉。”词语解释:虚誉 拼音:xū yù
(1).虚假的名声。《汉书·公孙弘传》:“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陈书·晋熙王叔文传》:“性轻险,好虚誉,颇涉书史。”《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夫 信 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 清 黄遵宪 《狂歌示胡二晓岑》:“飞鸟不若笯凤,游鳞不若豢龙,虚誉不若疑谤,速拙不若缓工。”
(2).不实的赞扬。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 孟坚 又云:‘ 刘向 、 扬雄 博极群书,皆服其善叙事。’岂时无英秀,易为雄霸者乎?不然,何虚誉之甚也?”词语解释:高誉 拼音:gāo yù
(1).高度赞扬。《晏子春秋·谏下五》:“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
(2).高的声誉。《晋书·文苑传·左思》:“ 安定 皇甫謐 有高誉, 思 造而示之。 謐 称善,为其赋序。”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是以高誉美行,抑而不扬,虚构之谤,先形生影。”词语解释:世誉 拼音:shì yù
当世的声誉。 汉 崔瑗 《座右铭》:“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南史·柳世隆传》:“﹝ 世隆 ﹞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 唐 岑参 《送薛播擢第归河东》诗:“弟兄负世誉,词赋超人羣。”词语解释:称誉 拼音:chēng yù
称扬赞美。《韩诗外传》卷八:“人之所以好富贵安荣,为人所称誉者,为身也。”《史记·吕不韦列传》:“ 华阳夫人 以为然,承太子閒,从容言 子楚 质于 赵 者絶贤,来往者皆称誉之。” 宋 司马光 《十哲论》:“又十哲之外, 孔子 之所称誉多矣。”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过称誉,岂其中心;专模拟,非其本色。”词语解释:燕誉 拼音:yàn yù
安乐。誉,通“ 豫 ”。《诗·大雅·韩奕》:“庆既令居, 韩姞 燕誉。” 朱熹 集传:“燕,安;誉,乐也。”《诗·小雅·蓼萧》“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朱熹 集传引 苏氏 曰:“誉、豫通。凡《诗》之‘誉’,皆言乐也。” 宋 曾巩 《王制一》:“尔尚无作匪德,以追配前人之休……俾人预怀荣之庆,而身兼燕誉之祥。”《宋史·乐志十四》:“跪觴祝辞,以永燕誉。宝祚万年,磐石巩固。” 王闿运 《邓太夫人锺氏墓志铭》:“ 武功君 靡国不到,諏钟燕誉。”词语解释:人誉 拼音:rén yù
(1).众人的赞誉。《后汉书·皇后纪·和熹邓皇后》:“及 元兴 、 延平 之际,国无储副,仰观乾象,参之人誉,援立陛下为天下主。”
(2).谓人人称赞。《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词语解释:隽誉 拼音:jùn yù
犹美誉。《宋史·卢秉传》:“ 秉 字 仲甫 ,未冠,有雋誉。”词语解释:谤誉 拼音:bàng yù
毁谤和称誉。《国语·晋语六》:“考百事於朝,问谤誉於路。” 唐 柳宗元 《谤誉》:“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 清 龚自珍 《尊史》:“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词语解释:俊誉 拼音:jùn yù
才智出众的名声。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四:“时 蜀 人 陈尧叟 亦有俊誉。”词语解释:终誉
死后的声名词语解释:过誉 拼音:guò yù
(1).过分称赞。《韩非子·难一》:“故曰: 管仲 有失行, 霄略 有过誉。”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是故同体之人,常患於过誉。” 刘昞 注:“其相誉常失其实也。” 宋 王无咎 《题崔圆传后》:“夫 愈 ( 韩愈 )以文行贤后世,必不轻其言,过誉诸人,其事可信无疑矣。”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对已有恩者不过誉,对已有怨者不贬低。”
(2).用作谦词。 明 冯梦龙 《万事足·衫襟重会》:“ 陈婶婶 ,休得过誉。” 阿英 《戎行兼言艺文事》:“ 陈毅 同志如此过誉,今又寄予厚望,只能说是对我的激励、鞭策。”词语解释:曲誉 拼音:qǔ yù
曲意称赞。 宋 王禹偁 《答郑褒书》:“有业荒而行悖者,既疾 孙何 、 丁谓 之文才,又忿吾之无曲誉也。” 明 宋濂 《惜阴轩记》:“朝造而暮謁,曲誉而巧颂,眴俟颜色以覬人之喜悦信任者,汲汲於势者也。” 县解 《驳法律新闻之论清廷立宪》:“余居 日本 ,见其近顷对於此事,一般舆论所趋,强半背於事理,而尤加曲誉。”词语解释:令誉 拼音:lìng yù
美好的声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钟毓 、 钟会 ,少有令誉。”《旧五代史·晋书·范延光等传论》:“ 延光 昔为 唐 臣,绰有令誉,洎逢 晋 祚,显恣狂谋。” 鲁迅 《坟·人之历史》:“惟天物繁多,不可猝尽,故每见新种,必与新名,于是世之欲以得新种博令誉者,皆相竞搜采,所得至多。”词语解释:民誉 拼音:mín yù
(1).民众所称誉的人。《左传·成公十八年》:“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周书·于翼传》:“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僉谓得人。”
(2).民众的称誉。 晋 卢谌 《赠崔温》诗:“苟云免罪戾,何暇收民誉。” 宋 王安石 《度支员外郎李寿朋改开封府推官制》之二:“姑往佐之,以永民誉。” 清 钱谦益 《瞿五丈星卿挽词》之二:“少年民誉已清流,晚节孤风更寡儔。”词语解释:闻誉 拼音:wén yù
听到美名。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郡侯闻誉亲邀得,乡老知名不放还。”
语本《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后因以“闻誉”指到处皆知的好名声。 明 宋濂 《送吕仲善使北平采史序》:“ 仲善 姓 吕 氏, 章贡 人。有学有文,其闻誉盖翕然云。” 清 刘大櫆 《郑节母传》:“家虽贫而闻誉流于乡族。”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其必不欲循例奉公,碌碌苟且,蹈巧宦之陋习,损海外之闻誉。”词语解释:休誉 拼音:xiū yù
美好的声誉。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将军以亲戚辅政,贵於天下无二,然众庶议论,休誉不专在将军,何也?”《三国志·蜀志·郤正传》:“寧曳尾於涂中,秽浊世之休誉。”《旧唐书·于志宁传》:“伏惟殿下道茂重离,德光守器,宪章古始,祖述前修,欲使休誉远闻,英声遐畅。”词语解释:文誉 拼音:wén yù
工于为文的声誉。 唐 皮日休 《鲁望悯承吉之孤为诗序邀予属和》:“唯我与君堪便戒,莫将文誉作生涯。” 宋 葛胜仲 《虞美人·酬卫卿弟见赠》词:“怪来文誉满清时,柿叶书残,犹自日临池。” 清 戴名世 《温濚家传》:“先生年方少,有文誉。”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 武后 时,有 深州 陆浑 人 张鷟 ……屡试皆甲科,大有文誉。”词语解释:才誉 拼音:cái yù
有文才的声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铅山 蔡清容 太史,自以弱冠受 金檜门 尚书 德瑛 之知,才誉大起。”词语解释:盛誉 拼音:shèng yù
(1).极大的声誉。《世说新语·赏誉下》“ 扬州 独步 王文度 ”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时人为一代盛誉者语曰:‘大才槃槃 谢 家 安 , 江 东独步 王文度 ,盛德日新 郗嘉宾 。’”《明史·张元祯传》:“ 元禎 素有盛誉,林居久,晚乃復出。” 郭沫若 《在一九六四年北京科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欢迎词》:“他们中间有许多是国际科学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
(2).极力称赞。《新唐书·裴宽传》:“会 河北 部将入朝,盛誉 宽 政。”词语解释:芳誉 拼音:fāng yù
美好的名声。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李嘉祐》:“ 袁州 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与 钱郎 别为一体。”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他芳誉满皇州,许婚人,冷似秋,当不的求亲热杀男家口。”词语解释:飞誉 拼音:fēi yù
扬名。《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薛烛 察宝以飞誉, 瓠 梁託絃以流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邹子 以谈天飞誉, 騶奭 以雕龙驰响。”词语解释:流誉 拼音:liú yù
(1).没有根据的称誉。《荀子·致仕》:“凡流言、流説、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杨倞 注:“流者,无根源之谓。”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上》:“将率必出于介胄,宰相必起于州部,不贵豪杰,不以流誉用人也。”
(2).传播声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安 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旧唐书·良吏传上·李桐客》:“ 贞观 初,累迁 通 巴 二州,所在清平流誉。”《诗刊》1978年第10期:“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 庄躋 流誉后,更 陈王 奋起挥黄鉞。”词语解释:叹誉 拼音:tàn yù
赞叹称誉。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五伯》:“至於三国,既无叹誉一言。” 汉 应璩 《百一诗》:“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 宋 陆游 《曾文清公墓志铭》:“叹誉以为奇童。”《宋史·孙永传》:“ 韩琦 读其诗,叹誉之。”词语解释:借誉 拼音:jiè yù
借重他人或其他事物以博取声誉。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故 百里奚 乞食於路, 穆公 委之以政; 宁戚 饭牛车下,而 桓公 任之以国。此二人岂素官於朝,借誉於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后汉书·宦者传论》:“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或敏才给对,饰巧乱实;或借誉贞良,先时荐誉。非直苟恣凶德,止於暴横而已。” 宋 曾巩 《乞出知颍州状》:“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无所阿附,有见嫉之积毁,无借誉之私援。”词语解释:威誉 拼音:wēi yù
威望,声誉。《后汉书·酷吏传论》:“风行霜烈,威誉諠赫。”《新唐书·裴度传》:“其( 裴度 )威誉德业比 郭汾阳 ,而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 宋 梅尧臣 《运使刘察院因按历归西京拜省》诗:“乃衣 汉 使绣,威誉倾国都。”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 白撒 本无守御才,但以严刻立威誉。”词语解释:延誉 拼音:yán yù
播扬声誉。语出《国语·晋语七》:“使 张老 延君誉于四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今 晋 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於 河 北,使卿延誉於 江 南。”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八:“ 孟浩然 诗名籍甚,一游 长安 , 王维 倾盖延誉。” 朱自清 《寄怀平伯北平》诗:“延誉凭君列上庠,古槐书屋久彷徉。”词语解释:素誉 拼音:sù yù
平素的声誉。《后汉书·皇甫规传》:“ 规 虽为名将,素誉不高。” 唐 柳宗元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僕良恨脩已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遥知素誉在民口,已有欢声腾里社。”《明史·陈循传》:“ 循 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词语解释:褒誉 拼音:bāo yù
亦作“褒誉”。 称扬。《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王闻褒誉,尚未委其根由。”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昆命元龟辨证本末》:“窃见曩之词臣,以圣之清圣之和褒誉 韩侂胄 ,以有文事有武备褒誉 苏师旦 ,然亦未敢用人臣不当用之语。”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曲为文饰,猥加褒誉。”词语解释:无誉 拼音:wú yù
没有声誉;不被称扬。《庄子·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唐 张九龄 《〈荔枝赋〉序》:“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况士有未効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
没有声誉。《易·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孔颖达 疏:“所拯难处少纔得无咎而已,何有声誉之美,故无咎无誉。”词语解释:徽誉 拼音:huī yù
美誉。《宋书·王弘传》:“并绸繆先眷,契阔屯夷,内亮王道,外流徽誉。”词语解释:雅誉 拼音:yǎ yù
良好的声望。《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丈人之於本朝,不深於二主,人间雅誉,过於两臣,谗夫侧目,为日久矣。”词语解释:廉誉 拼音:lián yù
廉洁的声誉。《宋史·选举志六》:“ 景德 初,令诸道辨察所部官吏能否,为三等: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声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词语解释:取誉 拼音:qǔ yù
博取称赞或好名声。 唐 杜甫 《绝句》之四:“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词语解释:章誉 拼音:zhāng yù
美名。《国语·周语下》:“若能类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必有章誉蕃育之祚。”词语解释:沽誉 拼音:gū yù
犹沽名。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不相与者号为沽誉,号为詆訐,号为訕谤。”《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吾等适纔分处,甚得中庸之道;若再推逊,便是矫情沽誉了。”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此諭亦使抚臣两司观之,且諭羣臣尽力摒除科甲因循、委靡、沽誉诸陋习。”参见“ 沽名 ”。
词语解释:沽名 拼音:gū míng
猎取名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硜硜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 唐 聂夷中 《胡无人行》:“男儿徇大义,立节不沽名。”《清史稿·仁宗纪》:“二十三年戊寅春正月戊申,特詔 松筠 勿沽名市惠,以保桑榆。”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惊服之下,率尔宣扬,这其实还是当初沽名的老手段。”词语解释:谄誉 拼音:chǎn yù
逢迎吹嘘。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左右供諂誉,亲交献諛噱。” 明 陈子龙 《兵垣奏议·直陈祸乱之源疏》:“今也不然,上好諂誉,下轻廉隅,贿赂公行,夏畦成市。”词语解释:遗誉 拼音:yí yù
指身后的荣誉。《汉书·礼乐志》:“是以光名著於当世,遗誉垂於无穷也。”《艺文类聚》卷二六引 三国 魏 丁仪 《厉志赋》:“羡 首阳 之遗誉,憎千駟之餘訕。” 清 蒲松龄 《代毕刺史祭王长人夫人》:“名媛芳躅,遗誉无穷。”词语解释:诗誉 拼音:shī yù
诗名。 唐 郑谷 《寄赠孙路处士》诗:“平生诗誉更谁过,归老 东吴 命若何。”词语解释:赏誉 拼音:shǎng yù
称赏,赞誉。《晏子春秋·谏上三》:“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善。”《韩非子·内储说上》:“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 清 陈维崧 《戚氏·柬程邨文友》词:“有 邹阳 董相 ,一时赏誉重琅玕。”词语解释:喜誉 拼音:xǐ yù
欣然赞誉。《宋史·文苑传六·米芾》:“ 王安石 尝摘其诗句书扇上, 苏軾 亦喜誉之。”词语解释:功誉 拼音:gōng yù
功绩和声誉。《后汉书·陈龟传》:“大将军 梁冀 与 龟 素有隙,譖其沮毁国威,挑取功誉,不为 胡 虏所畏。”《晋书·乐广传》:“ 广 所在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遗爱为人所思。”词语解释:重誉 拼音:zhòng yù
声誉崇高;崇高的声誉。《太平广记》卷一七九引 唐 李亢 《独异志·陈子昂》:“来晨,集者凡百餘人,皆当时重誉之士。”《三国演义》第三六回:“某樗櫟庸材,何敢当此重誉?”词语解释:奸誉 拼音:jiān yù
奸诈谄媚。《荀子·致士》:“如是,则姦言、姦説、姦事、姦谋、姦誉、姦愬莫之试也。”词语解释:德誉 拼音:dé yù
美好的声誉。《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甘露 四年薨,諡曰 穆侯 ,子 浑 嗣”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昶 诸子中, 湛 最有德誉。” 唐 韩愈 《知名箴》:“昔者 子路 ,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词语解释:市誉 拼音:shì yù
求取名誉。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积功以市誉,不恤民之急。”《战国策·齐策四》“ 鲁仲连 谓 孟尝 ” 宋 鲍彪 注:“ 孟尝君 之门,高者如 冯驩 、 魏子 ,能免难市誉而已。”词语解释:交誉 拼音:jiāo yù
交相称赞。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杭 僧有 浄源 者,旧居海滨,与舶客交通牟利。舶至 高丽 ,交誉之。” 宋 叶适 《孟达甫墓志铭》:“诸使及同僚交誉争荐。”词语解释:明誉 拼音:míng yù
美誉;好名声。《大戴礼记·主言》:“天下之士説,则天下之明誉兴。”词语解释:道誉 拼音:dào yù
指精通经义、道行高深的声誉。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明州 大梅山 长老 法英 ,少有道誉,兼通外学。” 宋 道潜 《庐山杂兴》诗之一:“ 远公 初渡 江 ,道誉蔼 东晋 。”词语解释:俗誉 拼音:sú yù
世俗的称誉。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故有矜忤之容,以观常人;矫饰之言,以要俗誉。”词语解释:伟誉 拼音:wěi yù
美名。 宋 王安石 《上富相公书》:“伏惟阁下盛德伟誉,丰功茂烈,为天下所嚮往。”词语解释:干誉 拼音:gān yù
以办事干练获得的声誉。《新唐书·张延赏传》:“或考先满、或摄掌遇停限而官见乏者,听在所择省员有干誉者权补,以才不以资。”
语出《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后以“干誉”谓求取名誉。含贬义。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八状》:“或因进以干誉,或因罪而覬免,肆为妄谈,輒形奏章。” 明 方孝孺 《王仲搢像赞》:“鋭於自修,而耻於干誉邀宠。”词语解释:众誉 拼音:zhòng yù
众人的称赞。《后汉书·崔駰传》:“当 尧 舜 之盛世,处光华之显时,岂可不庶几夙夜,以永众誉,弘 申伯 之美,致 周 邵 之事乎?” 汉 徐干 《中论·审大臣》:“ 尧 之闻 舜 也以众誉,及其任之者则以心之所自见;又有不因众誉而获大贤,其 文王 乎!”词语解释:广誉 拼音:guǎng yù
到处皆知的好名声。《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韩非子·说疑》:“主有明名广誉於国,而身不难受壑谷鬴洧之卑。” 三国 魏 邯郸淳 《后汉鸿胪陈君碑》:“是以令问广誉,塞于天渊。”词语解释:赞誉 拼音:zàn yù
赞美称扬。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此固凶毒残酷之所为,殆禽兽之所不忍,而帝自为明,史臣又从而赞誉之,何其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孙生》:“一日,有老尼至其家,见妇,亟加赞誉。”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漫长的历史中,日益获得伟大政治家的声名和举世的赞誉。”词语解释:庆誉 拼音:qìng yù
美好的声誉。《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宋 王安石 《李璋加恩制》:“图惟庆誉之终,尚协龙光之施。”词语解释:走誉 拼音:zǒu yù
追逐名誉。 明 袁宏道 《钦叔阳秀才》:“ 三代 而下,尽是此一种人,驰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 明 杨慎 《答重庆太守刘嵩阳书》:“一时奔名走誉者,自叩胸臆,叵以惊人彪彩,罔克自售,靡然从之。”词语解释:溢誉 拼音:yì yù
过分的赞誉。《三国志·蜀志·诸葛瞻传》:“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 瞻 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 葛侯 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宋 梅尧臣 《泗州郡圃四照堂》诗:“梁冠爵弁各得礼,道路溢誉亡高卑。”词语解释:荣誉 拼音:róng yù
(1).光荣的名誉。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闻荣誉而不欢,遭忧难而不变者,审人也。”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四章:“ 郭祥 手捧勋章,心情激动,脸色严肃,沉了半晌才说:‘我十分感激 朝鲜 人民,感激党给我的荣誉。’”
(2).犹赞誉。 宋 司马光 《稷下赋》:“﹝ 稷下 士﹞下论 孔墨 ,上述 羲 炎 ,树同拔异,辨是分非;荣誉樵株,为之蓊葑;訾毁珵美,化为瑕疵。”
(3).荣耀,光荣。 曹亚伯 《武昌起义》:“想我 汉 人,在 汉 唐 时代,若何荣誉!”词语解释:钓誉 拼音:diào yù
谓作伪以求虚誉。 清 刘大櫆 《祭望溪先生文》:“彼譖人者,谓公钓誉。谁实为此?嗟嗟鄙夫。”词语解释:要誉 拼音:yào yù
猎取荣誉。《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 明 文徵明 《顾春潜先生传》:“入覲多行包苴,以要誉当路。”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余至 吴门 ,四方之士送诗求批者,每逢佳句,必向人称説,非要誉於后进也。”词语解释:亲誉 拼音:qīn yù
(1).亲近而称誉。语本《老子》:“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荀子·议兵》:“於是有能化善脩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 宋 司马光 《臧郎中挽歌》之一:“僚友皆亲誉,黎民每去思。”
(2).慈爱的心和美好的名声。 唐玄宗 《〈孝经〉序》:“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 邢昺 疏:“慈爱之心曰亲,声美之称曰誉。谓三王之世,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亲誉之道,日益著见,故曰亲誉益著也。”词语解释:荐誉 拼音:jiàn yù
推举赞美。《汉书·贾捐之传》:“更相荐誉,欲得大位。”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金 王若虚 《文辨四》:“ 张伯玉 以《六经阁记》折困 曾子固 ……或言 子固 阴毁 伯玉 ,且当时荐誉者太盛,故 伯玉 薄之云。”词语解释:腾誉 拼音:téng yù
扬名。 明 杨慎 《鸢飞鱼跃》:“人罕知凭虚者易高,而摭实者反下;翼飞者腾誉,而特立者蔑闻,是可慨也。”词语解释:诞誉 拼音:dàn yù
言过其实。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其言诞誉不经。”词语解释:贾誉 拼音:jiǎ yù
犹言沽名钓誉。 宋 马令 《南唐书·党与传上·宋齐邱》:“况 齐邱 益树朋党,以贾誉於当时,自非特立独行之士,安能知其妄伪哉!” 明 张居正 《答南守备许枢使书》:“夫人有贾誉於一时,而渝节於后日者,不诚故也。”《明史·文苑传四·焦竑》:“ 竑 尝採古储君事可为法戒者为《养正图説》,拟进之。同官 郭正域 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 竑 遂止。”词语解释:传誉 拼音:chuán yù
流传的美谈佳话。《韩非子·显学》:“今世儒者之説人主……不审官法之事,不察姦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传誉、先王之成功。”词语解释:佞誉 拼音:nìng yù
曲意赞美。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諛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词语解释:冰誉 拼音:bīng yù
清白廉洁的声誉。 清 方文 《送姚若侯计偕诗》之四:“美人为傲吏,冰誉满 金华 。”词语解释:仁誉 拼音:rén yù
仁爱的声誉。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上》:“上有仁誉,而下有治名。”词语解释:阿誉 拼音:ā yù
阿谀,曲意赞美。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上》:“ 王安石 壻 蔡卞 称 安石 奋百世之下,通乎昼夜阴阳而神,著《杂説》万万言,与 孟子 相上下;著《字説》包括万象,与《易》相表里。固属阿誉之説,然 王氏 文辞可取者多。”词语解释:负誉 拼音:fù yù
(1).享有声誉。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镇北之负誉矜前,风飈凛然。”
(2).谓声誉不好。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十一·灵润》:“﹝ 润 ﹞虽则负誉帝京,而神气自得;或讥毁达其耳者,曾若不闻。以道镇心,情无喜怒。”词语解释:饮誉 拼音:yǐn yù
享有声誉。《花城》1980年第7期:“当时他管物价,后来发觉有的地方为了卸包袱连质量优良、饮誉国内外的蝴蝶牌风扇都削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