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首字词组
誓言誓清誓约誓要誓词誓章誓骨誓俭草
誓死誓天誓命誓海盟山誓死不二誓社誓带誓同生死
誓墓誓志誓状誓死不贰誓肌誓证誓不两立誓以皦日
誓心誓楫誓券誓死不屈誓诰誓山盟海誓信 
誓师誓戒誓辞誓泉之讥誓民誓惩誓书铁券 
誓江誓令誓表誓死不渝誓禁誓天断发誓刃 
誓愿誓书誓文誓日指天誓省誓念誓剑 
誓众誓盟誓发誓旅誓牧誓天指日誓不罢休 

词语解释:誓言  拼音:shì yán
(1).誓师时所说的话。《书·汤誓》:“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孔 传:“不用命。” 唐 韩愈 《复志赋》:“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讼以成章。”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十章:“这战前的铁石誓言是十分激动人心的。”
(2).相互约定的话。《战国策·赵策四》:“王曰:‘子勉行矣,寡人与子有誓言矣。’”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郑伯 果合 纪 鲁 而战 齐 卫 ,明年 齐 卫 又听 宋 人之言而伐 郑 ,誓言果足恃乎!”
(3).约誓;以言相约。《史记·郑世家》:“於是 庄公 迁其母 武姜 於 城潁 ,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唐 韩愈 《送区册序》:“有 区生 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 唐 柳宗元 《祭六伯母文》:“幼女号恋,誓言固之,仁贤见容,曲遂其私。”
词语解释:誓死  拼音:shì sǐ
立誓至死不变。 唐 元稹 《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姑娘既痛他父亲的含寃,更痛那寃由自己而起:这便是他誓死报仇的根子。”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六章:“我们无产阶级誓死不做敌人的俘虏!”
词语解释:誓墓  拼音:shì mù
《晋书·王羲之传》:“时驃骑将军 王述 少有名誉,与 羲之 齐名,而 羲之 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 后检察 会稽郡 ,辩其刑政,主者疲於简对。 羲之 深耻之,遂称病去郡,於父母墓前自誓。”后因以“誓墓”称去官归隐。 宋 陆游 《书志》诗:“往年出都门,誓墓志已决。”
词语解释:誓心  拼音:shì xīn
心中发誓;立定心愿。 晋 羊祜 《让开府表》:“是以誓心守节,无苟进之志。” 唐 白居易 《缚戎人》诗:“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张浮休书》:“﹝ 欧阳修 ﹞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清 洪昇 《长生殿·寄情》:“那时上皇与妾并肩而立,因感牛女之事,密相誓心:愿世世生生,永为夫妇。”
词语解释:誓师  拼音:shì shī
(1).《书·大禹谟》:“ 禹 乃会羣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后以“誓师”指军队出征前或作战时,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意义,以激励士师的战斗意志。《淮南子·要略》:“﹝ 武王 ﹞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 牧野 以践天子之位。”《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 巡 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眥裂血流,齿牙皆碎。”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太祖 既誓师讎 明 ,戡 抚顺 ,夷 清河 ,遂以 天命 四年春,留兵六千守 札喀关 备 明 。”
(2).泛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完成某项重要任务的决心。 殷夫 《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诗之五:“我们的五一祭是誓师礼,我们的示威是胜利的前提。”
词语解释:誓江  拼音:shì jiāng
语本《晋书·祖逖传》:“﹝ 祖逖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 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 大江 !’”后以“誓江”为矢志收复失地、安定国家的典故。 宋 苏轼 《表忠观碑》:“仰天誓 江 ,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
词语解释:誓愿  拼音:shì yuàn
誓言和心愿。《法华经·方便品》:“ 舍利弗 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玉姐 説:‘你指着圣贤爷説了誓愿。’” 王西彦 《病人》:“远在国外的时候,那时还很年轻,我就对自己发过誓愿--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做一个勇敢有为的人。”
词语解释:誓众  拼音:shì zhòng
誓师,告戒众人。《孔丛子·儒服》:“君亲素服誓众于太庙:某人不道,侵犯大国,二三子尚皆用心比力。”《新唐书·高祖十九女传》:“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 郭希仁 《从戎纪略》:“ 翔初 回营誓众,即与 刘伯明 由大街整队直趋军装局,作救应。”
词语解释:誓清  拼音:shì qīng
《晋书·祖逖传》:“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 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 大江 !’”后以“誓清”指立誓消除敌人。 宋 文天祥 《集杜诗·〈福安宰相〉序》:“ 杨守 为余言:欲得海船数百艘,当约 许帅 文德 拥兵勤王,慨然有誓清之志。”
词语解释:誓天  拼音:shì tiān
对天发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词语解释:誓志  拼音:shì zhì
发誓立志。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摄摩腾》:“ 腾 誓志弘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乎 雒邑 。”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玄冲登华山莲花峰》:“既及峯三分之一,则劣容半足,乃以死誓志,作气而登。” 宋 王禹偁 《授节度使左金吾卫上将军制》:“当年誓志,一万户之侯封;絶塞立功,五十营之兵事。”
词语解释:誓楫  拼音:shì jí
《晋书·祖逖传》:“﹝ 祖逖 ﹞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 大江 !’”后以“誓檝”指立誓消灭敌人,振兴国家。《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视横流而莫救,徒誓檝以兴言。”
词语解释:誓戒  拼音:shì jiè
(1).约束训戒。《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 郑玄 注:“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礼也。” 林尹 今注:“誓戒,约束警戒之也。祭祀大事,恐其失礼,先告之以失礼之刑而誓戒之也。” 明 方孝孺 《郊祀颂》:“誓戒大臣,大祀攸举。”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听其言也厉》:“居官则告諭可以当鞭朴,行师则誓戒可以当甲兵,此之谓‘听其言也厉’。”
(2).约束训戒的言辞。《清史稿·礼志一》:“大祀前三日,帝致斋大内,颁誓戒。辞曰:‘惟尔羣臣,其蠲乃心,齐乃志,各扬其职。敢或不共,国有常刑。钦哉勿怠!’”
词语解释:誓令  拼音:shì lìng
誓约和命令。《墨子·号令》:“凡有司不使去卒、吏民闻誓令,代之服罪。” 孙诒让 间诂引 俞樾 曰:“去乃士字之误。”
词语解释:誓书  拼音:shì shū
(1).即盟约。 宋 叶适 《上殿札子》:“ 青城 之辱,忍復陈之,则又不过以为当如誓书而已。”《宋史·高宗纪七》:“藏 金国 誓书于内侍省。”参见“ 盟约 ”。
(2).即誓券。《水浒传》第五二回:“放着先朝太祖誓书,如何便下刑法问我!” 清 恽敬 《续辨微论》:“是故 廷美 以无勋之人,亦得列于誓书,此亦 赵普 所亲与也。”参见“ 誓券 ”。
词语解释:盟约  拼音:méng yuē
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结盟时所订立的誓约或条约。《周礼·秋官·大司寇》:“凡邦之大盟约,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史记·黥布列传》:“夫 楚 兵虽彊,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 义帝 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汉 之与 吴 ,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 唐 蒋防 《霍小玉传》:“君之此去,必就佳姻,盟约之言,徒虚语耳。”《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真人自书懺文,投池水中,与神明共盟约。” 廖仲恺 《革命继续的功夫》:“这同盟会的盟约,有四项大事要大家信守的。”
词语解释:誓券  拼音:shì quàn
天子颁赐功臣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文书。《金史·海陵纪》:“甲子,誓太祖庙,召 秉德 、 辩 、 乌带 、 忽土 、 阿里出虎 、 兴国 六人赐誓券。”《元史·木华黎传》:“丁丑八月,詔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黄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絶。’”参见“ 铁券 ”。
词语解释:誓盟  拼音:shì méng
立誓订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司马穰苴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 元 白朴 《东墙记》第二折:“满斗焚香説誓盟,愿足平生。”《金瓶梅词话》第五二回:“思量你好辜恩,便忘了誓盟。”
词语解释:誓约  拼音:shì yuē
(1).盟誓;订约。《三国志·蜀志·彭羕传》:“昔每与 庞统 共相誓约,庶託足下末踪,尽心於主公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旧五代史·梁书·王师范传》:“因戒厉士众,大行颁赏,与之誓约,自率之以攻 棣州 ,擒 张蟾 ,斩之。”
(2).盟誓、宣誓时所立下的誓言。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此数君子者,岂受利不厚,而誓约不明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六·溪州铜柱记》:“若有违誓约,甘请准前差发大军诛伐。” 郭沫若 《羽书集·全面抗战再认识》:“希望大家于保卫国族的神圣誓约之前,担当起执行全面抗战的实际。”
词语解释:誓命  拼音:shì mìng
(1).约束警戒之辞。《礼记·郊特牲》:“卜之日,王立于泽,亲听誓命,受教諫之义也。” 孙希旦 集解:“誓命,谓戒王以失礼之谴也。郊天至重,故王亦受誓戒。” 三国 魏 曹操 《请恤郭嘉表》:“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繇 嘉 。”
(2).誓志效命。《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而 瓚 誓命沉城,佻身飞鏃,兵尽器竭,毙于旗下。” 吕向 注:“誓,约言也……言 瓚 自约命沉城下。”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骤居相辅,捐躯誓命,不后他人。”
(3).誓和命。《尚书》文体名。《〈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宋 秦观 《国论》:“臣愿陛下具以意作为明詔,丁寧反覆,如古训誥誓命之文。”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尚书》之文,训誥誓命,遗留在於秘府,述而不作,一家一人,自为词繫,卜史之典也。”
词语解释:誓状  拼音:shì zhuàng
犹今之保证书。 明 唐顺之 《公移·牌》:“汝等依得吾言,然后许汝进誓状,永不敢侵犯。”
词语解释:誓券  拼音:shì quàn
天子颁赐功臣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文书。《金史·海陵纪》:“甲子,誓太祖庙,召 秉德 、 辩 、 乌带 、 忽土 、 阿里出虎 、 兴国 六人赐誓券。”《元史·木华黎传》:“丁丑八月,詔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黄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絶。’”参见“ 铁券 ”。
词语解释:铁券  拼音:tiě quàn
(1).即铁契。《东观汉记·桓帝纪》:“﹝ 延熹 ﹞八年,妖贼 盖登 称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铁券十一。后伏诛。”《旧唐书·良吏传下·杨元琰》:“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 弘农郡公 ,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钱武肃铁券》:“吾乡 钱叔琛 氏 贇 ,乃 武肃王 之诸孙也……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餘,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 清 朱彝尊 《谒刘文成公祠》诗:“黄金遗像蚀,铁券几人传。” 清 凌扬藻 《蠡勺编·铁券》:“ 台州 民 钱允一 ,有家藏 吴越王 鏐 唐 赐铁券。 洪武 初, 太祖 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损益之。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鐫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参见“ 铁契 ”。
(2).借指拥有铁券的王侯贵族。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到今朝藿食伴腥膻,果然是不弃糟糠当年的铁券。”
词语解释:铁契  拼音:tiě qì
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为 汉高祖 所创。铁制的契券上用丹砂书写誓词,从中剖开,朝廷和受赐者各保存一半。 唐 以后不用丹书,而是嵌金,并在券文上刻有免死等特权的文字。《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庙。”
词语解释:誓辞  拼音:shì cí
见“ 誓词 ”。
词语解释:誓词  拼音:shì cí
亦作“ 誓辞 ”。
(1).誓言。 唐 李翱 《释怀赋》:“昔誓词而约交兮,期共死而皆居。”《清史稿·颖毅亲王萨哈璘传》:“翌日, 萨哈璘 集诸贝勒于朝,书誓词以进。”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纳款》:“按史传有纳欵之言,据此,则欵乃誓辞,实有所纳也。”《诗刊》1978年第1期:“要努力为生固然难,要努力为死又何尝容易,一个革命者必须参透生与死的关系。这是共产党人的誓辞!”
(2).古代约束告戒将士的言辞。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社会》:“《书经》所载的,大都是诰词、誓词,属于皇家的东西。”
词语解释:誓表  拼音:shì biǎo
指决心臣服的表章。《金史·外国传上·西夏》:“ 天会 二年,始奉誓表,以事 辽 之礼称藩,请受割赐之地。”
词语解释:誓文  拼音:shì wén
写着誓言的文书。《旧唐书·则天皇后纪》:“﹝ 圣历 二年﹞秋七月,上以春秋高,虑皇太子、 相王 与 梁王 武三思 、 定王 武攸寧 等不协,令立誓文於明堂。”
词语解释:誓发  拼音:shì fā
见“ 誓天断髮 ”。
词语解释:誓天断发  拼音:shì tiān duàn fà
断发向天起誓。《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至於誓天断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亦省作“ 誓髮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五代史〉持论太苛》:“如 元行钦 首明 嗣源 之反,又杀其子 从璟 ,与 庄宗 临危誓髮,志如皎日。”参阅《新五代史·唐臣传·元行钦》
词语解释:誓要  拼音:shì yào
约誓。《管子·小匡》:“与诸侯饰牲为载书,以誓要於上下荐神。” 尹知章 注:“谓以上下之神祇为盟誓。”《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鉅鹿 张翔 衔王命使 交部 ,乘势募 靖 ,欲与誓要, 靖 拒而不许。”
词语解释:誓海盟山  拼音:shì hǎi méng shān
同“ 山盟海誓 ”。 明 王玉峰 《焚香记·折证》:“想当初誓海盟山,他把香云痛翦。”《白雪遗音·马头调·这根由》:“想当初,誓海盟山,自有神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 蘅舫 是一向有了交情的,誓海盟山,已有白头之约。”
词语解释:誓死不贰  拼音:shì sǐ bù èr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宋书·邓琬传》:“宜速处分,为一战之资,当停据 盆城 ,誓死不贰。”亦作“ 誓死不二 ”。 鲁迅 《华盖集·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词语解释:誓死不屈  拼音:shì sǐ bù qū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宋 朱熹 《跋王枢密答司马忠洁公帖》:“ 司马忠洁公 仗节虏廷,誓死不屈。”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用洪文襄》:“ 洪 感 明帝 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駡詈不休。” 刘流 《烈火金钢》第二七回:“唱古的有 岳飞 保国誓死不屈,唱今的有五壮士战斗在 狼牙山 上。”
词语解释:誓泉之讥  拼音:shì quán zhī jī
《左传·隐公元年》载: 郑 共叔段 欲袭 庄公 , 武姜 将开启城门为内应,事败, 庄公 “遂寘 姜氏 于 城潁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以“誓泉之讥”指因对母亲说过绝情誓言而受到的讥刺。《后汉书·何敞传》:“上不欲令皇太后损 文母 之号,陛下有誓泉之讥,下使 宪 等得长保其福祐。”
词语解释:誓死不渝  拼音:shì sǐ bù yú
立誓至死不变。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陈力之志,誓死不渝。”
词语解释:誓日指天  拼音:shì rì zhǐ tiān
见“ 誓天指日 ”。
词语解释:誓天指日  拼音:shì tiān zhǐ rì
对着天、日发誓。 明 方孝孺 《正俗》:“而其臣抱君之遗孤,奔走海岛,誓天指日,拥立为帝。”亦作“ 誓日指天 ”。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沥肝碎首,无以鸣冤,誓日指天,莫能伸曲。”
词语解释:誓旅  拼音:shì lǚ
誓师。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乘斗杓而誓旅,出星门而杖鉞。” 明 张煌言 《惊闻行在之变正值虏庭逮余亲属痛念家国何能已已》诗:“埋名恨不同 梅尉 ,誓旅知非拟 骆丞 。”
词语解释:誓词  拼音:shì cí
亦作“ 誓辞 ”。
(1).誓言。 唐 李翱 《释怀赋》:“昔誓词而约交兮,期共死而皆居。”《清史稿·颖毅亲王萨哈璘传》:“翌日, 萨哈璘 集诸贝勒于朝,书誓词以进。”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纳款》:“按史传有纳欵之言,据此,则欵乃誓辞,实有所纳也。”《诗刊》1978年第1期:“要努力为生固然难,要努力为死又何尝容易,一个革命者必须参透生与死的关系。这是共产党人的誓辞!”
(2).古代约束告戒将士的言辞。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社会》:“《书经》所载的,大都是诰词、誓词,属于皇家的东西。”
词语解释:誓死不二  拼音:shì sǐ bù èr
见“ 誓死不贰 ”。
词语解释:誓死不贰  拼音:shì sǐ bù èr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宋书·邓琬传》:“宜速处分,为一战之资,当停据 盆城 ,誓死不贰。”亦作“ 誓死不二 ”。 鲁迅 《华盖集·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词语解释:誓肌  拼音:shì jī
犹言刻骨铭心。语本《文选·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抚臆论报,早誓肌骨。” 张铣 注:“铭鏤肌骨而不忘。”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誓肌封断骨,茹戚吮残创。”
词语解释:誓诰  拼音:shì gào
誓和诰的并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朝廷宪章,军旅誓誥。”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 汤 武 革命,而誓誥兴。”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古重盟诅,咸有誓誥。”
词语解释:誓民  拼音:shì mín
约束、告戒吏民。《周礼·夏官·大司马》:“遂以蒐田,有司表貉誓民。”
词语解释:誓禁  拼音:shì jìn
誓命和禁令。《周礼·秋官·讶士》:“凡邦之大事,聚众庶,则读其誓禁。” 贾公彦 疏:“则讶士读其誓命之辞及五禁之法也。”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然协词命者属行人,读誓禁者属讶士,则使臣之职,首重修辞。”
词语解释:誓省  拼音:shì shěng
即誓社。《礼记·玉藻》:“唯君有黼裘以誓省。” 孙希旦 集解:“《郊特牲》‘君亲誓社’, 郑 註:‘社或作省’。此‘誓省’亦当作‘誓社’。誓社,为社田而誓众也。”参见“ 誓社 ”。
词语解释:誓社  拼音:shì shè
誓众于社。谓田猎祭社之前教习战阵之法。《礼记·郊特牲》:“而君亲誓社,以习军旅。” 郑玄 注:“君亲誓社,誓吏士以习军旅,既而遂田,以祭社也。” 孙希旦 集解:“誓社,谓於社田而誓之也……凡四时之田,誓皆有二:一为教陈之誓,一为田猎之誓。田猎,司徒誓之;教陈,则君亲誓之。盖教陈以象用师,用师必君亲誓师,故教陈亦然。”
词语解释:誓牧  拼音:shì mù
《书》《牧誓》篇,言 周武王 伐 纣 ,在 牧野 誓师。后遂以“誓牧”指誓师征伐。《初学记》卷二三引《唐贞观年为战阵处立寺诏》:“ 有隋 失道,九服沸腾,朕亲总元戎,致兹明罚,誓 牧 登陑,曾无寧岁。”
词语解释:誓章  拼音:shì zhāng
记载誓词的文件。 孙中山 《建国方略·能知必能行》:“会成而后,由会中各员向全县人民执行之,必亲笔签名於誓章,举右手向众宣读之。其誓章藏之自治会,而发给凭照。”
词语解释:誓社  拼音:shì shè
誓众于社。谓田猎祭社之前教习战阵之法。《礼记·郊特牲》:“而君亲誓社,以习军旅。” 郑玄 注:“君亲誓社,誓吏士以习军旅,既而遂田,以祭社也。” 孙希旦 集解:“誓社,谓於社田而誓之也……凡四时之田,誓皆有二:一为教陈之誓,一为田猎之誓。田猎,司徒誓之;教陈,则君亲誓之。盖教陈以象用师,用师必君亲誓师,故教陈亦然。”
词语解释:誓证  拼音:shì zhèng
发誓作证。 明 海瑞 《吴吉祥人命参语》:“ 拱翠 应对官府,众人随声和同,復讎有机,故对众誓证。”
词语解释:誓山盟海  拼音:shì shān méng hǎi
同“ 山盟海誓 ”。 《群音类选·四块玉·女相思》:“顿忘了誓山盟海,顿忘了音书不寄来。”
词语解释:誓惩  拼音:shì chéng
立誓以之为惩戒。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二:“僕少读 韩氏 文而高其辞,颇恨其未纯於圣人之道……矩度不能造 颜 、 孟氏 之域。为贤者指笑,目为文人。心窃少之,从总角輒自誓惩。”
词语解释:誓天断发  拼音:shì tiān duàn fà
断发向天起誓。《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至於誓天断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亦省作“ 誓髮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五代史〉持论太苛》:“如 元行钦 首明 嗣源 之反,又杀其子 从璟 ,与 庄宗 临危誓髮,志如皎日。”参阅《新五代史·唐臣传·元行钦》
词语解释:誓念  拼音:shì niàn
誓愿和信念。 茅盾 《三人行》九:“也就是为了这样的誓念,他停留在 惠 的家乡,在暑期平民学校里担任了教课。”
词语解释:誓天指日  拼音:shì tiān zhǐ rì
对着天、日发誓。 明 方孝孺 《正俗》:“而其臣抱君之遗孤,奔走海岛,誓天指日,拥立为帝。”亦作“ 誓日指天 ”。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沥肝碎首,无以鸣冤,誓日指天,莫能伸曲。”
词语解释:誓骨  拼音:shì gǔ
《淮南子·齐俗训》:“故 胡 人弹骨, 越 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於信一也。” 高诱 注:“ 胡 人之盟约,置酒人头骨中,饮以相诅。”后以“誓骨”指订立盟约,表示决心。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无有结缨誓骨,慷慨图存者。”
词语解释:誓带  拼音:shì dài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 河 如带, 泰山 若厉。国以永寧,爰及苗裔。’”后以“誓带”指功臣爵禄,世代永传。 宋 范仲淹 《淡交若水赋》:“情深结綬,远思誓带之流;志在弹冠,潜动濯缨之感。”
词语解释:誓不两立  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立誓不与仇敌共生存于人世间。形容双方仇恨很深。《三国演义》第四四回:“ 瑜 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三侠五义》第四五回:“小弟既来寻找 南侠 ,便与他誓不两立。”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它(社会主义)同民主自由、同个人幸福并不互相排斥、誓不两立。”
词语解释:誓信  拼音:shì xìn
盟誓;盟约。 宋 叶适 《始议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
词语解释:誓书铁券  拼音:shì shū tiě quàn
即誓券。又称丹书铁券。《水浒传》第九回:“堂悬勑额金牌,家有誓书铁券。”《水浒传》第五二回:“我自有誓书铁券护身。”参见“ 誓券 ”。
词语解释:誓券  拼音:shì quàn
天子颁赐功臣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文书。《金史·海陵纪》:“甲子,誓太祖庙,召 秉德 、 辩 、 乌带 、 忽土 、 阿里出虎 、 兴国 六人赐誓券。”《元史·木华黎传》:“丁丑八月,詔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黄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絶。’”参见“ 铁券 ”。
词语解释:铁券  拼音:tiě quàn
(1).即铁契。《东观汉记·桓帝纪》:“﹝ 延熹 ﹞八年,妖贼 盖登 称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铁券十一。后伏诛。”《旧唐书·良吏传下·杨元琰》:“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 弘农郡公 ,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钱武肃铁券》:“吾乡 钱叔琛 氏 贇 ,乃 武肃王 之诸孙也……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餘,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 清 朱彝尊 《谒刘文成公祠》诗:“黄金遗像蚀,铁券几人传。” 清 凌扬藻 《蠡勺编·铁券》:“ 台州 民 钱允一 ,有家藏 吴越王 鏐 唐 赐铁券。 洪武 初, 太祖 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损益之。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鐫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参见“ 铁契 ”。
(2).借指拥有铁券的王侯贵族。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到今朝藿食伴腥膻,果然是不弃糟糠当年的铁券。”
词语解释:铁契  拼音:tiě qì
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为 汉高祖 所创。铁制的契券上用丹砂书写誓词,从中剖开,朝廷和受赐者各保存一半。 唐 以后不用丹书,而是嵌金,并在券文上刻有免死等特权的文字。《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庙。”
词语解释:誓刃  拼音:shì rèn
即誓剑。《七国春秋平话》卷中:“我王御牌誓刃,若不早赴朝庭,就便诛之。”参见“ 誓剑 ”。
词语解释:誓剑  拼音:shì jiàn
(1).对着剑发誓。 唐 黄滔 《蒋先辈启》之二:“若不激切擎丘,凄凉誓剑,岂谓脩文学古,何名励节砥躬!”
(2).上方宝剑。《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燕王 曰:‘既拜将军为帅,有誓剑,何不诛之?’”《三国志平话》卷上:“见一人托定金凤盘内,放着六般物件,是平天冠、袞龙服、无忧履、白玉圭、玉束带、誓剑。”《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乃拜 长卿 为中郎将,持节,拥誓剑、金牌,先斩后奏。”
词语解释:誓剑  拼音:shì jiàn
(1).对着剑发誓。 唐 黄滔 《蒋先辈启》之二:“若不激切擎丘,凄凉誓剑,岂谓脩文学古,何名励节砥躬!”
(2).上方宝剑。《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燕王 曰:‘既拜将军为帅,有誓剑,何不诛之?’”《三国志平话》卷上:“见一人托定金凤盘内,放着六般物件,是平天冠、袞龙服、无忧履、白玉圭、玉束带、誓剑。”《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乃拜 长卿 为中郎将,持节,拥誓剑、金牌,先斩后奏。”
词语解释:誓不罢休  拼音:shì bù bà xiū
发誓不达目的决不甘休,表示具有坚定的决心。例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词语解释:誓俭草  拼音:shì jiǎn cǎo
元世祖 忽必烈 定的草名。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卷四上:“ 元世祖皇帝 思 太祖 创业艰难,俾取所居之地青草一株,置於大内丹墀之前,谓之誓俭草。盖欲使后世子孙知勤俭之节。”
词语解释:誓同生死  拼音:shì tóng shēng sǐ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儿与 吴衙内 誓同生死,各不更改。”《红楼梦》第六五回:“便如胶似漆,一心一计,誓同生死,那里还有 凤 平 二人在意了?” 陶菊隐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五六章:“凡属食毛践土者,皆应与祖国誓同生死,与元恶不共戴天。”
词语解释:誓以皦日  拼音:shì yǐ jiǎo rì
谓誓同生死,亲爱终生。语本《诗·王风·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九郎》:“女曰:‘能矢山河,勿令秋扇见捐,则惟命是听。’公乃誓以皦日,女不復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