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活计 拼音:huó jì
(1).生计;谋生的工作或职业。 唐 韩愈 《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谋拙日焦拳,活计似锄剗。”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你如今做甚么活计,穿的衣服,这等新鲜,全然不像个没饭吃的。”《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某年上避兵来此,因无活计,将十三岁的儿子 秦重 ,过继与 朱 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有八口晨炊不继,犹舍旦夕而问 商 周 ,一身活计茫然,寧遣妻子而不卖古董者,人心矫异,詎非世道之忧乎。”
(2).生活费用或生活资料。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不留活计存囊底,赢得诗名满世间。”
(3).泛指东西。《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当时随这姑姑家去看时,家里没甚么活计。”《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右偏小屋,有何活计?”
(4).维持生计,生活。 宋 苏轼 《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隐宅图〉》诗:“晚岁与君同活计,如云鹅鸭散平湖。”《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君家至亲数口,今后如何活计?”
(5).犹工夫。《朱子语类》卷二:“且更着实用功,不可只於文字上作活计也。”
(6).指宗教徒修行的功课。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六:“予时方十六七,心不然之,然闻清修自守,是道人活计,喜之耳。”
(7).泛指各种体力劳动。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俺这篮中鱼尾,又不比案上罗列,活计全别。”《红楼梦》第五六回:“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牀,一应粗重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十一章:“这装白泥的工作是出名的既吃力又难干的活计。”
(8).特指裁缝、刺绣等工作或技艺。《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描画剪裁,扎拉钉扣,是个活计儿,他没有不会的。” 凌叔华 《绣枕》:“这样一个水葱儿似的小姐,还会这一手活计!这鸟真绣得爱死人。”
(9).做成的或待做的手工制品。《红楼梦》第三六回:“﹝ 宝釵 ﹞因又见那个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就替他作。”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 苏州 玉工用宝砂金刚钻造办仙佛人物禽兽炉瓶盘盂,备极博古图诸式。其碎者则镶嵌屏风、挂屏、插牌,谓之玉活计。”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在 李娥英 凝视着的夜空里,出现了故乡 石磨头 那泥泞的小路。她怎样一步一跌地拉着妈妈的衣襟去绣庄送活计。”词语解释:不计 拼音:bù jì
把…排除或不计算在内(如从考虑中)例如:在决定乳脂生产的平均数时,最好把所有头胎生的小母牛不计在内。
不计较;不考虑。例如:不计成本;不计个人得失。词语解释:归计 拼音:guī jì
(1).听从计策。《史记·淮阴侯列传》:“僕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汉书·陈汤传》:“愿归计彊 汉 ,遣子入侍。” 颜师古 注:“归计,谓归附而受计策也。”
(2).回家乡的打算、办法。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归计已栽千箇竹,残年合掛两梁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吾兄日图归计,路阻难行,何不随营前往。”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二:“只领到一年前毕业回国时所应领的归国费,结局是仍然不能不作归计。”词语解释:生计 拼音:shēng jì
(1).产生计策。《鬼谷子·谋篇》:“事生谋,谋生计。”《晋书·杜预传》:“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 孙晧 怖而生计。”
(2).赖以度生的产业或职业。亦指维持生活的办法。《陈书·姚察传》:“﹝ 察 ﹞清洁自处,貲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唐 白居易 《送萧处士游黔南》诗:“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花月痕》第一回:“小子奉母避灾 太原 ,苦无生计。”《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由于生活的逼迫,他不得不到处找门路、谋生计。”
(3).资财;生活用度。《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唐 戴孚 《广异记·张李二公》:“ 张 曰:‘我主人颇有生计。’邀 李 同去。”《初刻拍案惊奇》卷三:“这番却是死也!我些些生计,怎禁得他要起!”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以革新或留学获得名位,生计已渐充裕者,很容易流入这一路。”
(4).保全生命的办法。
(5).指生活。 唐 白居易 《老来生计》诗:“老来生计君看取,白日游行夜醉吟。” 五代 齐己 《游橘州》诗:“渔家好生计,簷底繫扁舟。” 胡适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大概百年来政治上的大乱,生计上的变化,私家乐部的销灭,也都与这种俗戏的兴起大有密切关系。”参见“ 生活 ”。
词语解释:生活 拼音:shēng huó
(1).生存。《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汉书·萧望之传》:“人情,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得以生活,为人子弟者将不顾死亡之患、败乱之行以赴财利,求救亲戚。”《法苑珠林》卷五七:“诸含血虫,皆贪生活,不当杀之。” 明 吕坤 《反挽歌》:“人生亦大难,安用苟生活。”
(2).使活命。《汉书·王莽传下》:“明告以生活丹青之信,復迷惑不解散。” 颜师古 注:“生活,谓来降者不杀之也。”《后汉书·朱浮传》:“上下燋心,相望救护,仰希陛下生活之恩。”
(3).指恤养活人。 唐 李方郁 《修中岳庙记》:“公既至理事,先以恤民为寄,生活瘞死。”
(4).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文子·道德》:“ 老子 曰,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各自生活,然其活有厚薄。”《宋书·索虏传》:“彼年已五十,未尝出户,虽自力而来,如三岁婴儿,復何知我 鲜卑 常马背中领上生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且恩义已絶,更何颜与黑心无赖子共生活哉?”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火与火》:“她们家是那样幸福地生活着。”
(5).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经验。 茅盾 《老兵的希望》:“作为老兵,我的确是不行了,最大的原因是没有生活。”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我想下去再多经验些群众斗争,来补我生活和小说中的不够。”
(6).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境况。《魏书·胡叟传》:“﹝ 胡叟 ﹞家於 密云 ,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适。谓友人 金城 宗舒 曰:‘我此生活,似胜 焦先 。’”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一:“现时 中国 官场,更于他不适宜。而在 中国 大家庭制度之下,又不得不养育全家,因此生活艰难得很。”
(7).犹生长。 唐 杜牧 《祭城隍神祈雨文》之二:“疽抉其根矣,苗去其秀矣,不侵不蠧,生活自如。”
(8).家产;生计。《北史·尉景传》:“ 董桶 剥 景 衣曰:‘公剥百姓, 董桶 何为不剥公。’ 神武 诫 景 曰:‘可以无贪也。’ 景 曰:‘与尔计生活孰多,我止人上取,尔割天子调。’”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所贪既仁义,岂暇理生活。纵有旧田园,抛来亦芜没。”《太平广记》卷一三四引《法苑珠林·宜城民》:“其家兄弟四人。大兄小弟皆勤事生业。其二弟名 迁 ,交游恶友,不事生活。”
(9).活儿;工作。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夜久人静,或闻以行相呼云:‘今吾辈有何生活?’”《水浒传》第四一回:“这人姓 侯 名 健 ,祖居 洪都 人氏,做得第一手裁缝……现在这无为军城里 黄文炳 家做生活。” 清 秋瑾 《敬告姊妹们》:“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 刘半农 《三十初度》诗:“江河过边姐妹多,勿做生活就唱歌。”
(10).指生活费用。 沙汀 《困兽记》二八:“待遇菲薄,生活太高,一些消极现象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
(11).指用品;器物。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童贯 ﹞奉旨差往 江 南等路,计置 景灵宫 材料;续差往 杭州 ,製造御前生活。”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三折:“[正末云]委实埋的是金釵,不知怎么刨出这东西来。[店小二云]怎生变出这箇生活来。”《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银匠打些生活,明白落你两钱还好,他却搀些铜在里面,叫你都成了没用东西。”
(12).美事;美好的时光。 唐 无名氏 《秀师言记》:“ 崔 曰:‘我女纵薄命死,且何能嫁与田舍老翁作妇。’ 李 曰:‘比 昭君 出降单于,犹是生活。’二人相顾大笑。” 宋 杨万里 《春晓》诗:“一年生活是三春,二月春光儘十分。”
(13).笔的别称。 清 黎士宏 《仁恕堂笔记》:“ 甘州 人谓笔曰生活。”词语解释:百计 拼音:bǎi jì
谓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韩愈 好奇,与客登 华山 絶峯,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慟哭, 华阴 令百计取之,乃下。” 宋 苏轼 《次韵水官》之二:“京城诸权贵,欲取百计难。”《红楼梦》第九九回:“初到之时,果然胥吏畏惧,便百计钻营。” 寅半生 《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不意有 林畏庐 ( 林紓 )者,不知与 迦因 何仇,凡 蟠溪子 所百计弥缝而曲为 迦因 讳者,必欲歷补之以彰其丑。”词语解释:作计 拼音:zuò jì
(1).谋划;考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悵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北周 庾信 《杨柳歌》:“定是 怀王 作计误,无事翻覆用 张仪 。”
(2).谓出主意,设法。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我等既受一醉之恩,须为作计。” 清 吴伟业 《直溪吏》诗:“吏指所居堂,即贫谁信尔?呼人好作计,缓且受鞭箠。”词语解释:得计 拼音:dé jì
(1).契合心意。《庄子·徐无鬼》:“於蚁弃知,於鱼得计,於羊弃意。”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云:“蚁得水则死,鱼得水则生,羊得水则病。” 郭庆藩 集释引 郭嵩焘 曰:“鱼相忘於江湖……故曰於鱼得计。”
(2).计策得当。《韩非子·说难》:“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説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今虽混一,家道罄穷,何由办此奉营资费?且 扬都 污毁,无復孑遗,还被下湿,未为得计。” 唐 韩愈 《送灵师》诗:“投身岂得计,性命甘徒捐?”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学态度办事的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都是最蠢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3).谓计谋得以实现。《西游记》第七五回:“却説那老魔吞了 行者 ,以为得计,径回本洞。”词语解释:早计 拼音:zǎo jì
过早盘算。《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三:“繇来嗤早计,此日尽狂走。” 聂绀弩 《关于知识分子》:“这些条件没有了解,就断定他靠不靠得住,未免太早计了。”词语解释:失计 拼音:shī jì
(1).谋划错误。《韩非子·六反》:“赴险殉诚,死节之民,而世少之,曰‘失计之民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见成事而疑惑,动失计而多悔者,闇人也。”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 项王 之失计,在不救 雍 、 塞 、 翟 三王而东击 齐 ,不在都 彭城 。” 邹韬奋 《信箱·被关在门外的教职员》:“对个人及国家民族都只是糟蹋人力物力,是很失计的。”
(2).错误的计谋。《后汉书·朱浮传》:“内听骄妇之失计,外信谗邪之諛言。”词语解释:岁计 拼音:suì jì
(1).一年内收入和支出的计算。《庄子·庚桑楚》:“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餘。” 唐 朱庆馀 《镜湖西岛言事》诗:“岁计有餘添橡实,生涯一半在渔舟。” 宋 苏辙 《民政策上五》:“捐其有餘,以备民之所不足,而不害於岁计。” 清 钱谦益 《南京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李士高授承德郎制》:“而留都王业根本也,以岁计之不登,储蓄之不豫,朕盖憪然念之。”
(2).旧 中国 国家年度收支的总称。超支称为岁计缺损;收入大于支出,称为岁计盈余。词语解释:身计 拼音:shēn jì
(1).生计。 唐 方干 《客行》诗:“乡心日落后,身计酒醒时。” 明 康海 《王兰卿》第三折:“便活到百岁千秋索一死,则不如另寻箇身计。” 清 吴伟业 《矾清湖》诗:“生涯免沟壑,身计谋樵渔。”
(2).为自身打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身计国谋,不可两遂。”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人生五计》:“二十为丈夫,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如驥伏櫪,意在千里,其名曰身计。”词语解释:家计 拼音:jiā jì
(1).关于家事的打算,引申为家庭事务。《韩非子·难言》:“閎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世说新语·方正》“ 武帝 语 和嶠 曰” 刘孝标 注引 晋 傅畅 《晋诸公赞》:“ 齐王 当出藩,而 王济 諫请无数,又累遣 常山主 与妇 长广公主 共入稽顙,陈乞留之。 世祖 甚恚,谓 王戎 曰:‘我兄弟至亲,今出 齐王 ,自朕家计,而 甄德 、 王济 ,连遣妇入来,生哭人邪? 济 等尚尔,况餘者乎?’”
(2).家庭生计。《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 丰 不知而往,即杀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丰 前后仕歷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唐 岑参 《赠酒泉韩太守》诗:“太守有能政,遥闻如古人。俸钱尽供客,家计亦清贫。” 明 高明 《琵琶记·勉食姑嫜》:“奴家自从丈夫去后,顿遭飢荒,衣衫首饰,尽皆典卖,家计萧然。” 叶圣陶 《倪焕之》十六:“依我说,不能一概而论,家计不好,人好,大部分也不至于吃苦。”
(3).家产,家财。《朱子全书》卷三:“如人一家中,合有许多家计,也须常点认过。若不如此,被外人驀然捉将去也不知。”《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本有万金家计,就是子孙辈连年送的生日礼物,也有好几千,怎么刚出来得这两日,便回去没有饭吃了?” 清 孙枝蔚 《新嫁娘》诗之三:“三朝拜亲戚,引妾出前庭。不用论家计,郎能学六经。”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一:“你知道你的家计比我知道的清楚,没钱不用想念书,找事作比什么也强。”
(4).犹言各自独立安排筹划。《朱子语类》卷一○三:“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须如此做家计。”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开禧二年)》二:“故臣欲经营濒 淮 沿 汉 诸郡,各做家计,牢实自守。” 宋 叶适 《故通直郎清流知县何君墓志铭》:“须家计牢实,彼必不可以进而后我可以不退。且盟约久定矣,必彼先破坏而后我徐应之。”词语解释:年计 拼音:nián jì
年度预算。《宋史·食货志上四》:“又借转运司钱穀以为子种,至今未偿,增入人马防拓之费,仍在年计之外。”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方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或倍其本数。”词语解释:心计 拼音:xīn jì
(1).计算;计算的才能。《史记·平準书》:“ 弘羊 , 雒阳 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新五代史·唐臣传·张延朗》:“ 延朗 号为有心计,以三司为己任,而天下钱穀亦无所建明。” 清 王韬 《洋泾浜海市说》:“ 英 人於诸国中最桀黠,工心计,贸迁有无,靡处不至。”
(2).内心考虑。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帝崩於 未央宫 ,无嗣。大臣议所立, 武帝 子独有 广陵王 胥 , 胥 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 光 心计不安。”《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尚 熙 ﹞败走奔 辽东 , 公孙康 诱斩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略》:“ 康 亦心计曰:‘今不取 熙 尚 ,无以为説於国家。’”
(3).谋略,计谋。 唐 张巡 《守睢阳作》诗:“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红楼梦》第一○六回:“如今枉费心计,挣了一辈子的强,偏偏儿的落到人后头了!”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为了争夺一个孤儿的两万多元的遗产,她用尽心计。”
(4).犹心情。 南朝 宋 鲍照 《请假启》:“心计焦迫,进退罔躓。”词语解释:国计 拼音:guó jì
(1).治国的方针大计。《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宋 王禹偁 《先君后臣论》:“会 座 病, 卫君 亲视之疾,且问国计。”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地方大吏,原以整顿地方,岂可图便偷安,置国计於不问。”
(2).国家的经济,国家的财富。《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元史·世祖纪十》:“且言其国经 唆都 军马虏掠,国计已空。”《宦海》第一回:“总而言之,那一国之中,官吏的得人与否,关係著民生的强弱,国计的盛衰。”词语解释:过计 拼音:guò jì
(1).错误的谋划。《孔丛子·对魏王》:“然则君不猜於臣,臣不隐於君,故动无过计,举无败事。” 宋 叶适 《外论二》:“夫北虏乃吾仇也,非復可以夷狄畜;而执事者过计,借夷狄之名以抚之。” 明 李东阳 《勤政》诗:“圣世怠荒非过计,国风勤俭有遗音。”
(2).过多的考虑。《荀子·富国》:“ 墨子 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 墨子 之私忧过计也。” 宋 刘子翚 《怀旧歌》:“忧煎过计祇自恼,且但努力耕吾田。” 明 冯梦龙 《量江记·李主内宴》:“吾所恃者 长江 天堑,彼纵武骑千羣,无所用之,不必过计,只合及时为乐。”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书中谓今日显祸,固在东南,隐患仍在西北,至哉言乎?嚮尝窃窃过计,谓吾西北腹地诸省,风气阂隔,人才乏絶,恐不足以自立。”词语解释:行计 拼音:xíng jì
(1).计议。《汉书·陈平传》:“二人既受詔,驰传未至军,行计曰:‘ 樊噲 帝之故人,功多,又 吕后 女弟 吕须 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即恐后悔。寧囚而致上,令上自诛之。’”
(2).出行的打算。 宋 柳永 《忆帝京》词:“也拟把却回征轡,又争奈已成行计。”词语解释:自计 拼音:zì jì
犹自忖。自己估量。《孔丛子·巡狩》:“今子自计,必不能行。”《后汉书·公孙瓒传》:“自计必无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 宋 陆游 《农家叹》诗:“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 明 宋濂 《故王母何夫人墓铭》:“大父为夫人择配,环视诸弟子,心自计曰:无有出 王禕 右者。”词语解释:大计 拼音:dà jì
(1).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周礼·天官·太宰》:“三岁则大计羣吏之治,而诛赏之。”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三岁考绩。”
(2). 明 清 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明史·佞倖传·朱隆禧》:“由进士歷 顺天府 丞,坐大计黜。” 清 姚鼐 《邱松亭家传》:“君采购严禁吏蠹……大计列一等,当擢。”参阅《清文献通考·职官四》。
(3).重大的谋略或计划。《国语·吴语》:“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 郭钦 上书见大计, 刘毅 答詔惊羣臣。” 宋 苏轼 《答吕元钧书》之二:“士大夫相顾避罪而已,何暇及中外利害大计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协代表﹞就有关国家建设事业的根本大计及其他重要措施,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议案。”
(4).谓国家岁终核算。《周礼·天官·序官》“司会” 汉 郑玄 注:“司会主天下之大计。”《魏书·袁翻传》:“今之豫度,微似小损,岁终大计,其利实多。”词语解释:随计 拼音:suí jì
语本《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弘 为学官,悼道之鬱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本谓应征召之人偕计吏同行,后遂以“随计”指举子赴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某始出山随计,进退唯公命。”《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所擢凡千百餘人,其中有自 晋 天福 中随计者。”参见“ 计偕 ”。词语解释:左计 拼音:zuǒ jì
(1).与事实相背的打算。引申为失策。 宋 文天祥 《保州道中》诗:“厉阶起 玉环 ,左计由 石郎 。” 续范亭 《夜宿潼关》诗:“老凤西游悲左计, 中条 北望忆前场。”
(2).邪恶的计谋。 清 侯方域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奈何阴毒左计,一至于此!”
(3). 宋 代管理财政的官署名。辖京东各道。《宋史·职官志二》:“又分天下为十道……在京东曰左计,京西曰右计,置使二员分掌。”词语解释:久计 拼音:jiǔ jì
长久的打算。 宋 苏轼 《与程正辅》:“某凡百如昨,北徙已絶望,作久计矣。”《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今夕当归舍中,谋为久计。”词语解释:饱计 拼音:bǎo jì
犹生计。 宋 陆游 《晚秋农家》诗:“既画菘韭畦,遂营瓜芋区。豉香 吴 盐白,饱计已有餘。”词语解释:拙计 拼音:zhuō jì
笨拙的计谋。 唐 杜甫 《咏怀》之二:“多忧污桃源,拙计泥铜柱。” 宋 晁补之 《视田赠八弟无斁》诗之二:“拙计安足为,朝往而莫旋。”《三国演义》第七回:“ 子柔 之言,直拙计也。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岂可束手待毙!” 清 孙枝蔚 《曾庭闻同客延令别予先归凄然有赠》诗之六:“去留皆拙计,惟有泪沾衣。”词语解释:下计 拼音:xià jì
犹下策。《史记·黥布列传》:“ 布 反不足怪也。使 布 出於上计, 山东 非 汉 之有也;出於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於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晋书·王敦传》:“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一:“ 友谅 出此下计,不亡何待。”词语解释:误计 拼音:wù jì
失算。 唐 张九龄 《敕渤海王大武艺书》:“卿往者误计,几於祸成,而失道未遥,闻义能徙,何其智也。” 宋 陆游 《醉倒歌》:“始知人生元自乐,误计作官常懔懔。”词语解释:上计 拼音:shàng jì
上策。《战国策·西周策》:“ 赵 之上计,莫如令 秦 魏 復战。”《南史·王敬则传》:“ 敬 则曰:‘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1). 战国 、 秦 、 汉 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 晏子 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 东阿 ,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 许。於是明年上计, 景公 迎而贤之。”《淮南子·人间训》:“ 解扁 为 东封 ,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后汉书·百官志五》:“﹝州郡属官﹞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姦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於所属郡国。” 刘昭 注引 胡广 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穀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薄。” 唐 杜甫 《阴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 清 吴伟业 《鲁谦庵使君以云间山人陆天乙所画虞山图索歌》:“一官三载今上计,粉本溪山坐卧持。”
(2).上计吏之省称。《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十四年﹞是岁,初復郡国上计补郎官。” 刘昭 注:“上计,今计吏也。”《北堂书钞》七九引 北魏 阚駰 《十三州志》:“上计,古之诸侯之奏使也, 汉 因之,号曰计偕。”词语解释:良计 拼音:liáng jì
(1).善策,妙计。《三国志·魏志·曹仁传》:“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万事看我老身面,生条良计救他人。”
(2).善谋。《新唐书·苏安恒传》:“且 梁 、 河内 、 建昌 诸王,以亲得封,恐万岁后不能良计,宜退就公侯,任以闲简。”词语解释:非计 拼音:fēi jì
非良策;失策。《汉书·吴王刘濞传》:“诸侯地不能为 汉 十二,为叛逆以忧太后,非计也。”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 蜀 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南史·王诞传》:“将军今留 吴公 ,公私非计。” 郑观应 《盛世危言·垦荒》:“ 中国 之边境苦无人以实之,而忍听吾民之逼迫羈栖,飘零海外,窃以为非计也。”词语解释:会计 拼音:kuài jì
(1).核计;计算。《周礼·地官·舍人》:“岁终则会计其政。” 宋 苏舜钦 《谘目三》:“先令两府与三司,会计天下一岁之费几何?一岁之入几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每诸商会计于簷下,女垂帘听之;盘中误下一珠,輒指其讹。” 章炳麟 《文学说例》:“然其算数,知五而已;自五以上,无其语言,亦无其会计。”
(2).管理财物及其出纳等事。后指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孟子·万章下》:“ 孔子 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君姊丈 范惠来 现於 靖江 盐公堂司会计,十年前曾借君十金,适数不敷,妾典釵凑之。君忆之耶?” 蒋子龙 《人事厂长》二:“组织科管档案的 小韩 要求到财务科去学会计, 高盛五 立即就答应了。”
(3).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曹禺 《日出》第四幕:“你做了三天,会计告诉我你已经预支了二百五十元。”
(4).古天子大会诸侯,计功行赏。《史记·夏本纪》:“自 虞 夏 时,贡赋备矣。或言 禹 会诸侯 江 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 会稽 。 会稽 者,会计也。” 汉 王充 《论衡·书虚》:“百王治定则出巡,巡则輒会计。” 唐 刘禹锡 《九华山》诗:“ 轩皇 封禪登 云亭 , 大禹 会计临东溟。” 清 朱彝尊 《谒大禹陵》诗:“ 夏后 巡游地, 茅峰 会计时。”
(5).指计划、经营。 严复 《论世变之亟》:“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
(6).即 会稽 。地名。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将军贺娄公神道碑》:“ 梁鸿 死于 会计 ,妻子归于 平陵 。”
(7).即 会稽 。山名。 宋 陆游 《闲中偶咏》之二:“尘衣濯罢 沧浪 水,茅舍归来 会计 山。”参见“ 会稽 ”。
词语解释:会稽 拼音:huì jī
(1).山名。在 浙江省 绍兴县 东南。相传 夏禹 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 防山 ,又名 茅山 。《左传·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 。”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禹 ﹞更名 茅山 曰 会稽 。”
(2).郡名。 秦 置,今 江苏省 东部及 浙江省 西部地。《汉书·严助传》:“ 严助 , 会稽 吴 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贺太傅 作 吴郡 ,初不出门, 吴 中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云:‘ 会稽 鸡,不能啼。’” 清 吴伟业 《过朱买臣墓》诗:“ 翁子 穷经不自贫, 会稽 连守拜为真。”词语解释:邦计 拼音:bāng jì
国家大计。《旧唐书·崔彦昭传》:“入司邦计,开张用经纬之文;出统藩维,抚驭得韜鈐之术。” 宋 曾巩 《代宋敏求知绛州谢到任表》:“进闻邦计,出假使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王仁赡 ﹞掌邦计几十年,恣下吏为姦,怙恩固宠,莫敢发者。”词语解释:决计 拼音:jué jì
亦作“决计”。
(1).决定计策。《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媪与 疑 计家事已决矣,乃更请决之於卜者 蔡嫗 。今 卫君 从 疑 而行,虽与 疑 决计,必与他 蔡嫗 败之,如是则 疑 不得长为臣矣。”
(2).拿定主意。《北史·厍狄干传》:“诸将未欲南度, 干 决计济 河 , 神武 大兵继至,遂大破之。” 鲁迅 《书信集·致王十还》:“那本画集决计把它买来。”
(3).犹必定。 郑振铎 《书之幸运》:“我敢担保定你买的书花的钱是决计捞不回来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在一个剧作家,这是决计做不到的。”词语解释:长计 拼音:cháng jì
(1).求取长远利益的谋略。《战国策·楚策一》:“ 楚国 僻陋,託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史记·苏秦列传》:“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魏书·袁翻传》:“一二年后,足食足兵,斯固安边保塞之长计也。” 清 唐甄 《潜书·主进》:“古之大臣,於政事无所不达,於社稷之长计无所不周。”
(2).良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 从之, 权 果輟计” 裴松之 注引《献帝春秋》:“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 操 ,使敌乘其隙,非长计也。”词语解释:痴计 拼音:chī jì
笨拙的主意。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词:“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词:“柳全疏,松尚幼,怕摧残。傍人笑我痴计,管钥费防闲。” 元 刘因 《南楼怀古诗》:“区区蓼花咏,痴计欲何成。”词语解释:巧计 拼音:qiǎo jì
巧妙的计策。 元 贡奎 《无题》诗:“玉琴瑶珥应自玩,巧计却爱蛛丝娇。”《水浒传》第四一回:“ 文炳 趋炎巧计乖,却将忠义苦挤排。”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序》:“﹝ 柏洛米修士 ﹞而终被强固的束缚,捆住了他,虽然他知道多端的巧计。”词语解释:预计 拼音:yù jì
事先估计或计算。 宋 叶适 《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公曰:‘岁不稔,民且飢,宴游可预计耶?’力劝止之。” 清 史致谔 《同治二年禀左宗棠》:“闻 上海 厘税亦受洋商影戤之累,而支絀情形同一为难,此后厘税之盈絀与否,难以预计。” 丁玲 《母亲》一:“这座在预计中很辉煌玲珑的小花厅,自然是无人管了。”词语解释:私计 拼音:sī jì
(1).个人的计划或打算。《战国策·燕策三》:“ 丹 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於 秦 ,窥以重利, 秦王 贪其贄,必得所愿矣。”《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欲置新人以树私计。”
(2).私下考虑或估计。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吾训导请俸》:“ 豫 私计:‘侍郎尚然,尚书 于公 当何如?’”
(3).私人的生计。 宋 王安石 《上富相公书》:“今兹蒙恩厚赐禄多,岂宜復言私计不便乎?” 清 朱仕琇 《乐闲图序》:“若是者,乃先生之所谓乐、先生之所谓閒也,岂比夫之私计,乐名山以徜徉也哉?” 张孝若 《辛亥革命前后》:“惟北方少数官吏,恋一身之私计,忘全国之大危,尚保持君主立宪耳。”词语解释:奏计 拼音:zòu jì
向朝廷报送计簿。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五:“ 李溥 为 江 淮 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词语解释:熟计 拼音:shú jì
周密地谋划。《战国策·齐策一》:“国一日被攻,虽欲事 秦 ,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二年》:“夫大祸不再,奈何不与臣熟计之。” 清 谭嗣同 《乙未代龙芝生侍郎奏请变通科举折》:“然臣尝熟计之,一旦骤废制艺,又将易何法以试士?”词语解释:后计 拼音:hòu jì
日后的计议。《隋书·陈稜传》:“众乱既作,拒之祸且及己,不如伪从,别为后计。”《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况且还要替你商量个后计。”词语解释:默计 拼音:mò jì
默默考虑。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公默计此大事,不可不使 琦 知。” 克非 《春潮急》二:“见到一别十年的老熟人, 李克 异常兴奋。还在从部队上动身回来之前,他就默计过,这些人将成为农业社的支柱,相信他们将表现出比从前向 张长颈 斗争时还要大得多的劲头。”词语解释:深计 拼音:shēn jì
(1).深入周密地谋划。《韩非子·说难》:“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后汉书·冯衍传上》:“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宋 陈亮 《众祭潘用和文》:“千卷之书,独不如生前一杯酒,此吾徒所以为 用和 千古之叹,而寂寞身后之名要亦何足深计耶!”
(2).犹大计,大事。《后汉书·翟酺传》:“此最安危之极戒,社稷之深计也。”词语解释:定计 拼音:dìng jì
(1).制定计谋。《史记·日者列传》:“公见夫谈士辩人乎?虑事定计,必是人也。” 宋 陈亮 《酌古论·崔浩》:“始而定计也,人咸以为诞;已而成功也,人咸以为神。徐而究之,则非诞非神,而悉出於人情,顾人弗之察耳。”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索甚擎壶执盏,又怕是定计铺谋。”《三侠五义》第一回:“﹝ 刘妃 ﹞自那日归宫之后,便与总管都堂 郭槐 暗暗铺谋定计,要害 李妃 。”
(2).主意,确定的计划。 唐 张籍 《襄国别友》诗:“独游无定计,不欲道来期。”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之三:“边事难遥度,想公自有定计,意所及,尝试言之。”词语解释:狡计 拼音:jiǎo jì
狡猾的计谋。《水浒传》第一○七回:“贼人必有狡计。” 梁启超 《中俄密约》:“其所获远在 英 法 二国之上, 俄 人之狡计屡如是矣。”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女师大向来少有专任教员,正是 杨荫榆 的狡计,这样,则校长即可以独揽大权。”词语解释:略计 拼音:lüè jì
约略计算。《晋书·文帝纪》:“帝将伐 蜀 ,乃谋众曰:‘……略计取 吴 ,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餘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词语解释:太早计 拼音:tài zǎo jì
大早计。 宋 黄庭坚 《子瞻子夏丘明见戏聊复戏答》诗:“化工见弹太早计,端为失明能著书。” 马浮 《尔雅台答问·答刘君》:“今观足下所引诸书,真伪错杂,似於二氏源流未暇深考,而遽言具源,似太早计。”参见“ 大3早计 ”。词语解释:时计 拼音:shí jì
钟表。 许地山 《命命鸟》:“﹝她﹞不歇地抬头去瞧壁上的时计,好像等什么人来似的。” 叶圣陶 《火灾·旅路的伴侣》:“在这种时候,时计仿佛是无用的废物。”词语解释:中计 拼音:zhòng jì
中等的计策。《史记·黥布列传》:“使 布 出於上计, 山东 非 汉 之有也;出於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於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晋书·王敦传》:“退还 武昌 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亦中计也。”
落入别人设下的圈套。《三国演义》第五一回:“﹝ 曹仁 ﹞来到寨门,不见一人,但见虚插旗枪而已。情知中计,急忙退军。”《说岳全传》第三十回:“ 余化龙 情知中计,拨回马便走。”词语解释:至计 拼音:zhì jì
(1).最好的计策、办法。《汉书·西域传上·康居国》:“ 敦煌 、 酒泉 小郡及南道八国,给使者往来人马驴橐驼食,皆苦之。空罢耗所过,送迎骄黠絶远之国,非至计也。”《东周列国志》第七九回:“二卿言守言和,皆非至计。”
(2).根本大计。《后汉书·何敞传》:“駙马都尉 瓌 ,虽在弱冠,有不隐之忠,比请退身,愿抑家权。可与参谋,听顺其意,诚宗庙至计, 竇氏 之福。”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臣伏见陛下发德音,下明詔,以天下安危之至计,谋及于布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理学诸儒,如 熊赐履 、 魏象枢 、 陆陇其 、 朱軾 辈,时有献替,而其所因革,未有关于至计者。”词语解释:蚤计 拼音:zǎo jì
早作打算。蚤,通“ 早 ”。 宋 王安石 《秋庭午吏散》诗:“悲哉不蚤计,失道行晼晚。”词语解释:秘计 拼音:mì jì
(1).秘密的计谋。《汉书·高帝纪下》:“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 平城 。为 匈奴 所围七日,用 陈平 祕计得出。” 南朝 陈 徐陵 《让五兵尚书表》:“参闻祕计,弗解单于之兵;飞箭驰书,未动 聊城 之将。”
(2).神奇的计策。《宋史·赵鼎传》:“凡人计虑,岂不欲万全,儻因一失,便置之死地,后有奇谋祕计,谁復敢言者。”词语解释:愚计 拼音:yú jì
愚拙之计。自谦之词。《韩非子·存韩》:“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 荆 ,重币用事之臣。”《魏书·杨侃传》:“愚计可録,请为明公前驱。”《说郛》卷六七引 唐 无名氏《国史异纂》:“ 梁武帝 被围 臺城 ,朝廷问 均 外御之计,怯怛不知所答,啟云:‘愚计速降为上计。’”词语解释:边计 拼音:biān jì
(1).守边之计。 唐 高适 《赠别王十七管记》诗:“转战轻壮士,立谈有边计。” 明 卢象昇 《请留中军疏》:“ 朝仪 ( 童朝仪 )在 大同 颇久,熟於边计虏情。”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凤策国用,始建边计。”
(2).用于守边的财饷;边防费用。《宋史·食货志下六》:“自变法以来,京师积钱多,边计不闻告乏。” 明 卢象昇 《屯政疏》:“今饥饉荐臻,苍黎骨立,军需日耗,边计日蹙,终无补救之方。”《清史稿·食货志四》:“自官运商销,计本年边计各额引全数销清外,復带销积引万餘。”词语解释:留计 拼音:liú jì
(1).留意计算,仔细筹划。《战国策·齐策一》:“今无臣事 秦 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 鲍彪 注:“留计,留意计之。”《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八年》:“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愿陛下少留计!”
(2).谓搁置原定计划。《战国策·秦策五》:“使 秦 而欲屠 赵 ,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 鲍彪 注:“留,不决也。”词语解释:算计 拼音:suàn jì
(1).计算。《淮南子·俶真训》:“其道可以大美兴,而难以算计举也。”《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必欲算计长短,辩諮是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俭啬》:“司徒 王戎 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 洛下 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2).计划。《后汉书·崔寔传》:“荐勋祖庙,享号 中宗 。算计见效,优於 孝文 。” 明 袁宏道 《江进之》:“省得一事,是一事便宜,此山人家穷算计也。”《水浒传》第一○三回:“ 王庆 思想身边尚有一贯钱,且到那里买些酒食吃了,再算计投那里去。”
(3).考虑;打算。《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王九妈 道:老身也曾算计过来。那些有势有力的不肯出钱,专要讨人便宜。”《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他可也没算计算计。”《老残游记》第十五回:“心里算计,这家人家,虽算乡下的首富,终久家私要保不住,因此就没有应许。”
(4).估计。 老舍 《牺牲》:“我算计着他们大概可以来;他不交朋友,她总不会也愿永远囚在家中吧?”
(5).暗中谋害。《西游记》第十六回:“ 行者 笑道:‘他爱上我们的袈裟,算计要烧杀我们。若不是 老孙 知觉,到如今皆成灰骨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李彪 呆了道:‘这分明是你店里的缘故了。见我每二人多不在,他是秀才家孤身,你就算计他了。’” 老舍 《四世同堂》八八:“如果你们俩胆敢合起来算计我,那就打错了算盘。”词语解释:谋计 拼音:móu jì
(1).犹计谋。《韩非子·亡徵》:“羈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天下三分,其二归 周 者, 太公 之谋计居多。”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藏衰谋计拙,地僻往还乖。”
(2).问计。《隋书·李密传》:“ 玄感 谋计於 密 , 密 曰:‘愚有三计,惟公所择。’”词语解释:六计 拼音:liù jì
(1).古代考察官吏的六项内容。《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灋,六曰廉辨。” 贾公彦 疏:“六者不同,既以廉为本,又计其功过多少而听断之,故云六计。”廉,考察。 清 钱谦益 《刑科给事中薛大中父约赠征仕郎制》:“本六计之弊廉能,又以清白训子。” 清 赵翼 《芸浦奉命来抚江南》诗:“民庆二餔长有托,吏遵六计未全违。”
(2).指六出奇计。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 ﹞凡六出奇计,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祕,世莫能闻也。” 元 陈基 《二十六日自通州赴淮安》诗:“六计西来思挠 楚 ,三军左袒欲安 刘 。”词语解释:较计 拼音:jiào jì
计较。《古诗源·孤儿行》:“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啗瓜者多。愿还我蔕,独且急归,兄与嫂严,当兴较计。”《金史·张行简传》:“ 东海郡侯 尝遣约和,较计细故,迁延不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便是秀才家,难与较计;若在别个,失尺而得丈,宜若可为矣。”词语解释:奉计 拼音:fèng jì
呈奉计簿。谓尽守臣职。《后汉书·明帝纪》:“众郡奉计,百蛮贡职。”参见“ 上2计 ”。词语解释:秋计 拼音:qiū jì
秋季的政事。《管子·轻重己》:“发号出令,罚而勿赏,夺而勿予,罪狱诛而勿生,终岁之罪,毋有所赦,作衍牛马之实在野者王,天子之秋计也。”词语解释:胜计
计算得尽,算计得清。《庄子·大宗师》:“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资治通鉴·汉武帝元狩六年》:“自造白金、五銖钱后,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者不可胜计。” 清 沉初 《西清笔记》卷二:“ 江 南 太湖县 ,岁饉,於山中得黑米,不知何年代窨藏地中者,绵延数山趾,不可胜计,全活穷民无算。”
上策,妙计。《魏书·邢峦传》:“又 江 东之衅,不患久无,畜力待机,谓为胜计。”《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今之胜计,莫若举 荆州 以附 曹操 , 操 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词语解释:献计 拼音:xiàn jì
进献计策。《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剄。” 唐 刘知几 《史通·烦省》:“ 武帝 乞浆於 柏父 , 陈平 献计於 天山 。”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在 冯永祥 看来,与其说他献计,倒不如说他领导 马慕韩 前进。”词语解释:月计 拼音:yuè jì
(1).每月的收支统计。《后汉书·章帝纪》:“日计不足,月计有餘。” 唐 白居易 《奉天县令崔鄯可仓部员外郎判度支案制》:“况官之属,有堆案盈机之文,有月计岁会之课。”《宋史·食货志下一》:“方今内外财用,月计岁会,所入不足给所出。”
(2).每月总计。《宋史·兵志五》:“凡补蕃官、首领九百三十二人,首领给飱钱、蕃官给奉者四百七十二人,月计费钱四百八十餘緡,得正兵三万,族帐数千。”词语解释:顾计 拼音:gù jì
顾惜考虑。《后汉书·马援传》:“孤立羣贵之閒,傍无一言之佐,驰深渊,入虎口,岂顾计哉!” 宋 王安石 《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尚书屯田郎中刘君墓志铭》:“君论议仁恕,急人之穷,於财物无所顾计。”《解放日报》1942.9.16:“ 中国 人的生命在敌人的眼里原是比狗还不如的,烧死,饿死,全都不在敌人的顾计之中。”词语解释:客计 拼音:kè jì
客中的生计。 宋 王禹偁 《七夕》诗:“客计鱼脱泉,年光蚁旋磨。” 明 邵璨 《香囊记·途叙》:“携取琴书笔砚,行装只半肩,客计甚萧然。” 清 黄景仁 《一笑》诗:“催诗且多料,客计未全贫。”词语解释:主计 拼音:zhǔ jì
(1). 汉 代官名。主管国家财赋。《史记·张丞相列传》:“﹝ 张苍 ﹞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 司马贞 索隐:“谓改计相之名,更名主计也。”后泛指主管财政的官吏。 钱来苏 《抗战将士有仰屋之嗟》诗:“金尽元戎空画饼,囊充主计硕如瓜。”
(2).主管财赋出入的工作。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然欲有所扫除变更,兴起法度,使百姓得完其蓄积,而县官亦以有餘,在上与执政所为,而主计者不能独任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鲍双五侍郎》:“﹝ 鲍双五 ﹞未第时,为 淶水 方氏 主计臣,出入百万计无遗筴。 方氏 赖之以富。”
(3).主持筹划。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二:“ 春兰 说:‘去报告 老明 大伯,里头的事由他当家主计。’”词语解释:总计 拼音:zǒng jì
(1).总共计算。《三国志·魏志·刘廙传》“可以死效,难用笔陈” 裴松之 注引《刘廙别传》:“岁课之能,三年总计,乃加黜陟。”如:全校总计有师生员工1351人。
(2).犹统计。《宋史·外国传五·闍婆》:“有文吏三百餘员,目为秀才,掌文簿,总计财货。”词语解释:小计 拼音:xiǎo jì
(1).小统计。《周礼·天官·小宰》“月终,则以官府之叙,受羣吏之要” 汉 郑玄 注:“主每月之小计。”
(2).小计谋。《管子·霸言》:“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魏书·刘裕传》:“ 义隆 好行小计,扇动边民。”
(3).指小计划。 汉 桓宽 《盐铁论·论邹》:“昔 秦始皇 已吞天下,欲并万国,亡其三十六郡;欲达瀛海,而失其州县。知大义如斯,不如守小计也。”
(4).指郡国的上计吏。 汉 桓宽 《盐铁论·疾贪》:“徭使相遣,官庭摄追,小计权吏,行施乞贷。”
(5).从低估算。 宋 陆游 《酒无独饮理》诗:“糟丘未易办,小计且千石。”《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五年》:“工师造屋,初必小计,冀人易于动工,及既兴作,知不可已,乃始增多。”词语解释:设计 拼音:shè jì
(1).设下计谋。《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运筹设计,让之 张良 ;点将出师,属之 韩信 。”
(2).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 鲁迅 《书信集·致李小峰》:“书面我想也不必特别设计,只要仍用所刻的三个字,照下列的样子一排。” 魏巍 《做新型的知识分子》四:“没有设计就不能施工;没有正确的勘测,就不能有正确的设计。”
(3).指搞设计工作的人。 艾青 《早晨三点钟》诗:“她的丈夫是设计也是监工,此刻她的心啊是多么高兴!”词语解释:远计 拼音:yuǎn jì
(1).考虑深远。《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夫 种 为 越王 深谋远计,免 会稽 之危。”
(2).长久之计。《三国志·魏志·程昱传》:“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桓宣武 既废 太宰 父子,仍上表曰:‘应割近情以存远计,若除 太宰 父子,可无后忧。’”词语解释:数计 拼音:shù jì
以数字来计算。《汉书·贾捐之传》“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 唐 颜师古 注:“校谓数计也。” 宋 梅尧臣 《送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诗:“惟时有才彦,数计等 桑羊 。” 李可染 《国画大家白石老人》:“他数十年来作画之多,真是难以数计。”词语解释:漕计 拼音:cáo jì
指漕运总量。 宋 叶适 《中奉大夫直龙图阁司农卿林公墓志铭》:“免 赣州 科罚,罢 龙南 、 安远 折变,减 兴国 、 淮 衣绢, 南安 圣节银,及水潦州县窠名之在漕司者皆除之,岁损数万,而漕计犹增於旧。”词语解释:奸计 拼音:jiān jì
亦作“奸计”。 奸邪的计谋。《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 玄 ﹞交关阉竖,授以姦计,畏惮天威,不敢显谋。”《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时 景 姦计既成,乃表陈帝失,復举兵向闕。”《前汉书平话》卷上:“ 陈豨 足智多谋,若便用兵,不知地面,恐落反贼奸计。” 高玉宝 《高玉宝》第九章:“眼看要秋收下工,咱们这样一走,一年的活就得白干,就正中 周扒皮 的奸计了。”词语解释:林泉计 拼音:lín quán jì
谓退隐的打算。 宋 王禹偁 《寄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诗:“吾生未有林泉计,空愧妨贤卧直庐。”词语解释:鄙计 拼音:bǐ jì
谦称自己的计谋策略。《晋书·张光传》:“属 雍州 刺史 刘沉 被密詔讨 河间王 顒 , 光 起兵助 沉 ……及二州军溃,为 顒 所擒, 顒 谓 光 曰:‘前起兵欲作何策?’ 光 正色答曰:‘但 刘雍州 不用鄙计,故令大王得有今日也。’”词语解释:情计 拼音:qíng jì
犹处境。《宋书·武帝纪中》:“大司马臣 德文 及王妃公主,情计切逼,并狼狈请命。”《梁书·韦粲传》:“ 粲 乃驰往见 大心 曰:‘上游蕃镇, 江州 去京最近,殿下情计,实宜在前,但中流任重,当须应接,不可闕镇。’”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天道穷剥,钟乱本朝,情计驰惶,公私哽惧。”词语解释:通计 拼音:tōng jì
犹总计。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王者以四海为一家,以兆民为通计。” 唐 白居易 《春晚咏怀赠皇甫朗之》:“一岁平分春日少,百年通计老时多。”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况府县堂上与管粮官四处比限,每处三限,一月通计十二限。” 郑观应 《盛世危言·汰冗》:“通计每年省费约三十餘万金。”词语解释:公计 拼音:gōng jì
犹国计,指国家的财政。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於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矣。” 彭铎 校正:“‘公计’与‘国计’义同。”词语解释:逆计 拼音:nì jì
(1).反叛的图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宾客来者,微知 淮南 、 衡山 有逆计,日夜从容劝之。”
(2).指图谋反叛。《新唐书·马燧传》:“ 燧 以 怀光 ( 李怀光 )逆计久,反覆不可信。 河 中近甸,捨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捨军入朝。”
(3).预计。《宋史·晁迥传》:“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然乎?”《花月痕》第三九回:“ 鹤仙 逆计 芝友 出京之日, 李夫人 当已分娩,好教他护送前来。” 章炳麟 《四惑论》:“若严密言之,明日有无,必非今日所能逆计。”词语解释:短计 拼音:duǎn jì
(1).浅陋的计谋。 南朝 宋 鲍照 《代昇天行》:“穷途悔短计,晚志重长生。” 唐 柳宗元 《咏荆轲》:“千金奉短计,匕首 荆卿 趋。”
(2).犹短见。自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抗姻》:“我想这样拗性的女子,那里是口舌劝得转的。若要难为他,又怕他要寻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