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chǔn,动词][详注1][详注2][mǐn][详注3][音蠢。杂也。]


注1:吮 《玉篇》食允切《广韵》食尹切,音盾。《广韵》舐也。
注2:嶙 音凛。嶾嶙,山峻貌。《潘岳·西征赋》裁陂陀以嶾嶙。
注3:纯 音准。《书·顾命》篾席黼纯。《注》白黑杂缯缘之。《仪礼·士冠礼》服纁裳纯衣。《注》纯衣,缘衣也。又《既夕》缁纯。《注》饰衣曰纯。《礼·曲礼》冠衣不纯素。《注》纯,缘也。
槿[音隱。雷發聲也。][jìn,远近,副形词][详注1]忿[與抆同][详注2]


注1:听 《广韵》牛谨切《集韵》语近切,《说文》笑貌。《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亡是公听然而笑。《杨慎曰》听,古哂字。
注2:坟 音愤。土膏肥也。《书·禹贡》白坟,黑坟,赤埴坟。见土字注。
[音吝。薄石也。《论语》磨而不磷。][详注1][追逐][详注2][同俊。][详注3][合絲爲繩。][zhèn]迿[邻去声。视不明貌。][详注4]


注1:亲 七刃切。《左傳·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註》以親疏爲分別。
注2:引 《广韵》《正韵》羊晋切《集韵》《韵会》羊进切,蚓去声。《集韵》牵牛綍也。《礼·檀弓》吊於葬者,必执引。《疏》引,柩车索也。
注3:瑱 《广韵》《集韵》《韵会》陟刃切《正韵》之刃切,音镇。充耳玉也。《释名》瑱,镇也。悬珠当耳旁,不使妄听,自镇重也。 又玉名。《周礼·秋官·小行人》王用瑱圭。《释文》瑱,宜作镇音。《楚辞·九歌》瑶席兮玉瑱。《注》瑱,音镇。 又人名。《正韵》唐将来瑱。
注4:谆 肫去声。告之丁宁也。《左传·襄三十一年》赵孟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
[fèn,名分][yùn][jìn,走近,动词][名誉]忿[详注1][yùn]泿[详注2][yùn]


注1:拚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方问切,音奋。埽除之名。《礼·少仪》埽席前曰拚。《疏》拚是除秽,埽是涤荡。《仪礼·聘礼》不腆先君之祧,既拚以俟矣。
注2:斤 音靳。《尔雅·释训》明明斤斤,察也。《诗·周颂》斤斤其明。《传》斤斤,明察也。
愿(半)[lùn,名词][tùn][pèn][急赴][详注1]


注1:敦 通作顿。《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疏》诗卫风氓篇,至于顿丘,是也。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注》敦,音顿。《史记·历书注》困敦,混沌也。 又《庄子·列御寇》敦杖蹙之。《音义》敦,音顿。司马云:竖也。
现代汉语字典拼音:xùn 繁体或异体字:问韵

訓 xùn
〈动〉
  •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 同本义
  • 训,说教也。——《说文》
  • 大训。——《书·顾命》
  • 告之训典。——《左传·文公六年》
  • 是为明训。——《国语·晋语》。注:“教也。”
  •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左传·闵公二年》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张溥《五人墓碑记》
  • 训俭示康。——·司马光《训俭示康》
  • 又如:训蒙(在私塾教授小学生);训蒙教授(教幼童的私塾先生);训人(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训章(训示规范)
  • 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
  • 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三国·曹操《孙子》序
  • 又如:训故(同训诂);训义(解释文字的意义);训解(训释解说);训传(训解经义)
  • 训练;讲习
  • 有智略,能训治军旅。——·王安石《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
  • 又如:训戎(训练军旅);训治(训练整治)
  • 顺从;归顺
  • 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抑》
  • 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书·洪范》
  • 取名
  • 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赞宁《宋高僧传》
〈名〉
  • 典式、法则 。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 。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 解说的词语 。如《尔雅·释训》
康熙字典古文:𧥥馴

  • 《唐韻》《集韻》《韻會》許運切《正韻》吁運切,𠀤薰去聲。 (问韵)
  • 《說文》說敎也。《徐》曰訓者,順其意以訓之也。《正韻》誨也。《字彙》導也。《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傳》作訓以敎導太甲。《詩·大雅》四方其訓之。《正義》訓是敎誨之別名。《禮·曲禮》敎訓正俗。《疏》謂訓說義理。
  • 又《正字通》古言可爲法也。《書·說命》學于古訓。《詩·大雅》古訓是式。《傳》古,故也。訓,道也。《傳》古訓,先王之遺典也。《左傳·文六年》告之訓典。《註》訓典,先王之書。
  • 又《玉篇》誡也。《魏書·高允傳》臣被敕論集往世酒之敗德以爲《酒訓》。
  • 又《廣韻》男曰敎,女曰訓。
  • 又《博雅》順也。《書·康誥》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傳》上天用順文武之道,而付之以天下之大也。《後漢·方術傳》下使五品咸訓于嘉時。《註》訓,順也。
  • 又詁訓,註解之別名。《爾雅·郭璞序》《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疏》訓,道也。道物之貌以吿人也。《前漢·揚雄傳》不爲章句訓詁。《師古註》訓者,釋所言之理也。《字彙》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也。
  • 又官名。《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
  • 又鳥名。《唐書·五行志》鵂鶹,一名訓狐。
  • 又獸名。《神異經》檮杌,西方荒中獸。一名難訓。
  •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江南道有訓州。
  • 又姓。明宣德中有敎授訓濬。
  • 又《五音集韻》詳遵切,音旬。 (真韵)
  • 道也。《周禮·地官》土訓,鄭司農讀。
  • 又叶文韻。
  • 《晉書·衞恆傳》大晉開元,弘道敷訓。天垂其象,地耀其文。